散曲的定义与特点 散曲的体制风格

作者&投稿:骑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不具有故事情节,可和乐歌唱的新诗体。
特点:有格律;可加衬字;铺陈手法突出。

元代散曲有什么特点?~

散曲,元代称为“乐府”或“今乐府”.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 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其名称源自唐代的酒令.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最基本的特征.但小令除了单片只曲外,还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它由同题同调的数支小令组成,最多可达百支,用以合咏一事或分咏数事.如张可久的〔中吕·卖花声〕《四时乐兴》,以四支同调小令分咏春、夏、秋、冬,构成一支组曲;《录鬼簿》载乔吉曾有咏西湖的〔梧叶儿〕百首,是重头小令之最长者.联章体虽以同题同调的组曲出现,内容上互有联系,但组曲中的各支曲子仍是完整独立的小令形态,故仍属于小令的范畴. 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是从唐宋大曲、宋金诸宫调发展而来.套数的体式特征最主要的有三点,即它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联缀而生,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小令和套数是散曲最主要的两种体制,它们一为短小精练,一为富赡雍容,各具不同的表现功能.除此之外,散曲体制中还有一种带过曲.带过曲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如〔雁儿落带得胜令〕、〔骂玉郎带感皇恩采茶歌〕等,曲牌最多不能超过三首.带过曲属小型组曲;与套数比较,其容量要小得多,且没有尾声.可见,带过曲乃是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的一种特殊体式. 散曲作为继诗、词之后出现的新诗体,在它身上显然流动着诗、词等韵文文体的血脉,继承了它们的优秀传统.然而,它更有着不同于传统诗、词的鲜明独特的艺术个性和表现手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散曲与词一样,采用长短句句式,但句式更加灵活多变.例如,词牌句数的规定是十分严格的,不能随意增损.而散曲则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突破规定曲牌的句数,进行增句.又如,词的句式短则一两字,最长不超过11字;而散曲的句式短的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十字,伸缩变化极大.这主要是由于散曲采用了特有的“衬字”方式.所谓衬字,指的是曲中句子本格以外的字.如〔正宫·塞鸿秋〕一曲,其末句依格本是七个字,但贯云石的《塞鸿秋·代人作》,末句作“今日个病恹恹,刚写下两个相思字”,变为14个字了.这本格之外所增加的七个字,就是衬字.至于哪七字属衬字,从以辞合乐的角度看,并无须确指.增加衬字,突破了词的字数限制,使得曲调的字数可以随着旋律的往复而自由伸缩增减,较好地解决了诗的字数整齐单调与乐的节奏、旋律繁复变化之间的矛盾.同时,在艺术上,衬字还明显具有让语言口语化、通俗化,并使曲意诙谐活泼、穷形尽相的作用.例如关汉卿《不伏老》套数,〔黄钟尾〕一曲,把“我是一料铜豌豆”七字,增衬成“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这一来,显得豪放泼辣,把“铜豌豆”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传统的抒情文学诗、词的语言以典雅为尚,讲究庄雅工整,精骛细腻,一般来讲,是排斥通俗的.散曲的语言虽也不乏典雅的一面,但从总体倾向来看,却是以俗为美.披阅散曲,俗语、蛮语(少数民族之语)、谑语(戏谑调侃之语)、嗑语(唠叨琐屑之语)、市语(行话、隐语、谜语)、方言常语纷至沓来,比比皆是,使人一下子就沉浸到浓郁的生活气息的氛围之中.散曲的句法讲求完整连贯,省略语法关系,直接以意象平列和句与句之间跳跃接续等诗、词中常见的写法,在散曲中却较少见,因而,散曲的语言明显地具有口语化、散文化的特点.明凌蒙初《谭曲杂札》评散曲的语言“方言常语,沓而成章,着不得一毫故实”.清黄周星《制曲枝语》云: “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都是对散曲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语言风格的精辟概括. 第三,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在我国古代抒情性文学的创作中,尽管存在着各种风格争奇斗妍各逞风骚的情况,但含蓄蕴藉始终是抒情性文学审美取向的主流,这一点在诗、词创作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散曲在审美取向上当然也不排斥含蓄蕴藉一格,这在小令一体中表现得还比较突出,但从总体上说,它崇尚的是明快显豁、自然酣畅之美,与诗、词大异其趣.任讷对散曲的这一审美取向作过精彩论述:“曲以说得急切透辟、极情尽至为尚,不但不宽弛、不令蓄,且多冲口而出,若不能待者;用意则全然暴露于辞面,用比兴者并所比所兴亦说明无隐.此其态度为迫切、为坦率,恰与词处相反地位.”散曲往往非但不“含蓄”其意,“蕴藉”其情,反而唯恐其意不显,其情不畅,直待极情尽致酣畅淋漓而后止,上举关汉卿《不伏老》套数〔黄钟尾〕一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同时,由于散曲多借用“赋”的铺陈白描的表达方式,可以随意增句和增加衬字,可以有顶针、叠字、短柱对、鼎足对等多种手法,也对这一审美取向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之效. 从上述散曲的特点可见,比之传统的抒情文学样式诗、词,散曲身上刻有较多的俗文学的印记.它是金元之际民族大融合所带来的乐曲的变化;传统思想、观念的相对松弛;知识分子由于地位的下降更加接近民间,以及市民阶层的壮大,他们的欣赏趣味反馈于文学创作等一系列因素合力的产物.散曲以其散发着土气息、泥滋味的清新形象,迅速风靡了元代文坛,也使得中国文学的百花园里又增添了一朵艳丽的奇葩

1.散曲的内涵:散曲之所以称为“散”,是与元杂剧的整套剧曲相对而言的,剧本中使用的曲,粘连着科白、情节。2.散曲的体制:小令和套数是散曲最主要的两种体制,前者短小精悍,是单个的只曲;后者富赡雍容,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按照一定的规律联缀而成的组曲,它们各具不同的表现功能。此外,散曲体制中还有一种带过曲,属小型组曲,是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的一种特殊体式。3. 散曲的风格:  (1)在语言方面,既注意一定的格律,又吸收了口语自由灵活的特点;  (2)在艺术表现方面,它比近体诗和词更多地采用“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  (3)散曲押韵比较灵活,可以平仄通押;曲中还可以增加衬字,这使得散曲趋向口语化、俚俗化,起到了使曲意明朗活泼、穷行尽相的作用。

各种曲风的具体定义是什么???
答:Synth Pop的特点是科技感强,有时会颇冰冷,歌曲多是“三分钟流行曲” (3-minutes Pop),很多时 Synth Pop乐手会作入时打扮。 Synth Pop代表组合: Depeche Mode、 Human League、 Duran Duran、 OMD、 Gary Numan 什么是 ORCHESTRA ? ORCHESTRA就是管弦乐团,它分成四部分: 1弦乐,包括小提琴、大提琴等, 2铜管...

小调的定义和特点
答:一般情况下﹐一首小调流传的地区愈广和时间愈久﹐其变体就愈多﹔而且﹐各种变体与原歌的关系也是有远有近﹐纷杂而多样。形式特点:民间小调多数属分节歌形式,一曲多段词,常采用四季、五更、十二时等时序体,多侧面、较细致的陈述内容。小调多数属分节歌形式:一曲多段词,常采用四季、五更、十二时...

音乐的分类及特点
答:工业”现象。它的市场性是主要的,艺术性是次要的。3、民族音乐 所谓中国民族音乐就是祖祖辈辈生活、繁衍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从古到今在悠久历史文化传统上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能体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音乐。而广义上,中国音乐是泛指世界上具有五声调式特征的音乐。

曲学·散曲的源流及其特色
答:明人曾论及元代以曲开科取士,但只是一种猜测之辞。在所有元代的文献中找不到一例以曲取士的证据。散曲从未曾被统治者作为巩固其统治地位、作为笼络知识分子的工具和手段。因此散曲创作皆是作者自娱娱人之作,真切、本色、自然乃是散曲鲜明的美学特征。散曲没有像诗那样承担了许多政治功能,也无需像词那么低回婉转,...

元曲的种类与特点
答:元曲的特点在于其语言朴素自然,表情真挚,描写生动,形式灵活。它以白话入曲,打破了诗词格律的束缚,使诗歌获得了更大的表现力和生命力。同时,元曲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民族特点,反映了元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元曲的起源:1、民间文学的继承和发展 元曲起源于民间文学,吸收了大量的民间元素,...

元曲的特点是什么?
答: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代散曲两个部分,它在金院本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而形成的,正当南戏盛行之际,北杂剧走向成熟。13世纪后半期是元杂剧雄踞剧坛最繁盛的时期。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是其显著的特色之一,“一人主唱”是元杂剧的又一显著特点。元杂剧唱与说白紧密相连,“曲...

戏曲音乐的定义和特点
答:戏曲音乐的几大特性:1. 深厚的民间基础 戏曲音乐深深植根于民间,与各地的方语音、民歌及说唱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2. 集体创作的成果 各个剧种的音乐并非由某一作曲家个人创作,而是民间行乐长期发展的产物,凝聚了世世代代人民艺术智慧。3. 口头传唱与衍变 历史上的戏曲音乐通过口头传唱而不断衍变。

什么是标准曲线?它有什么作用?
答:一、标准曲线的定义 标准曲线,也称为正态分布曲线或钟形曲线,是一种特殊的曲线形状,具有均值为0、标准差为1的正态分布特征。其形状呈对称的钟形,在均值处达到最高点,两侧逐渐下降并趋于无限远。标准曲线的总面积等于1,可以用来表示某个变量在总体中的分布状况。二、标准曲线的特点 1,对称性:...

清商大曲的曲式、乐器伴奏和歌词有哪些特点?
答:清商大曲的典型曲式也由三部分组成,即引起、乐曲主体和结束。引起是几段器乐演奏,称为几部弦。如瑟调曲为七部弦,清调曲为五部弦,平调曲为八部弦,楚调曲为一部弦。乐曲主体由多段歌唱与器乐伴奏构成。称为歌弦。每唱一段,结尾总有一段器乐演奏的“送”声。结束部分是几段器乐演奏,称几部...

什么是进行曲
答:进行曲主要是军队中用来统一行进步伐一致的要求,以偶数拍作周期性反复,常用2/4 ,4/4 的拍子。 进行曲最初出现在古希腊的悲剧中。进行曲原是舞曲的一种,多用于群众出场,退场的时候。十七世纪起,渐渐传入音乐艺术的领域。 现代进行曲则指十七世纪以后,用铜管乐队(此处有异)吹奏的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