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的故事 郑成功的故事都有哪些?

作者&投稿:龚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郑成功收复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又称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是指公元1661年南明将领郑成功驱逐窃取台湾的荷兰殖民者收复宝岛台湾的事件。

1661年(清朝顺治十八年,南明永历十五年)三月,郑成功亲率2.5万名兵将,分乘百艘战船,从金门出发。他们冒着风浪,越过台湾海峡,在澎湖休整几天准备直取台湾。荷兰侵略军听说郑成功要进攻台湾,十分惊恐。

他们把军队集中在台湾(今台湾东平地区)、赤嵌(今台南)两座城堡,还在港口沉破船阻止郑成功船队登岸。郑军乘海水涨潮将船队驶进鹿耳门内海,主力从禾寮港登陆,从侧背进攻赤嵌城,并切断了与台湾城的联系。战斗中,侵略军以“赫克托”号战舰攻击,郑成功一声令下,把敌军紧紧围住,60多只战船一齐发炮,把“赫克托”号击沉。

与此同时,又击溃了台湾城的援军。赤嵌的荷兰军在水源被切断,外援无望的情况下,向郑军投降。盘踞台湾城的侵略军企图负隅顽抗,郑成功在该城周围修筑土台,围困敌军8个月之后,下令向台湾城发起强攻。

至此,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中国领土台湾。这场战争结束了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中国台湾的经营,开启了明郑政权对台湾的统治。

扩展资料

郑成功(1624.08.26-1662.0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时监生,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称“郑赐姓”、“郑国姓”、“国姓爷”,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

1645年(清顺治二年,弘光元年)清军攻入江南,不久郑芝龙降清、田川氏在乱军中自尽;郑成功率领父亲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袭、包围清江宁府(原明朝南京)。

但终遭清军击退,只能凭借海战优势固守泉州府的海岛厦门、金门。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大员(今台湾台南市境内)的驻军,收复台湾,开启郑氏在台湾的统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郑成功收复台湾



  郑成功于明天启四年七月十四日(1624年8月27日/日本宽永元年)出生于日本九州平户川内浦千里滨。父亲郑芝龙为海商及海盗之首领,于中国东南沿海及日本、台湾、菲律宾等海域拥有极大势力。郑成功六岁之前跟随母亲住在平户,直到父亲郑芝龙受大明朝廷招安任官之后,郑成功才被接回泉州府南安县石井津(原福建省晋江县安平镇,现安海镇)居住读书,该处现为成功小学校址。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郑成功考中秀才,又经考试成为南安县二十位“廪膳生”之一。
  崇祯十四年(1641年),迎娶福建泉州惠安进士礼部侍郎董飏先侄女。
  崇祯十七年(1644年),郑成功为求深造进入南京国子监就读,拜入江浙名儒钱谦益门下;钱谦益为了勉励郑成功乃替他起“大木”之别字。
  同年,李自成攻破燕京,崇祯帝自缢于煤山,大明帝国灭亡;随后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击败李自成进驻北京城。大明遗臣遂于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嵩登基,于隔年(1645年)改元“弘光”。
  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清朝豫亲王多铎率军南下,破扬州、南京,史可法等人殉国,弘光帝被俘,杀之。弘光政权灭亡。
  隆武时期
  1645年大明弘光朝覆灭后,郑芝龙、郑鸿逵兄弟于福州拥戴唐王朱聿键称帝,于 郑成功画像当年七月改元“隆武”。同年稍后,鲁王朱以海亦称监国于绍兴,改隔年为“鲁监国元年”。隆武、鲁监国两政权虽皆“矢志恢复”,却彼此矛盾、冲突不断,各行其是。
  隆武元年(1645年),郑成功得隆武帝赏识,封忠孝伯、御营中军都督,赐国姓、改名“成功”、仪同驸马;郑鸿逵之子郑肇基,亦受隆武帝赐国姓。这就是人称郑成功为“国姓爷”的由来;郑肇基因为年纪较小,人称“小国姓爷”。
  隆武二年(1646年)起,郑成功即开始领军,多次奉命进出闽、赣与清兵作战,颇受隆武帝的器重。然而真正握有军政大权的郑芝龙,却无意全力抗击清军,甚至在清军南下福建的时候,命令仙霞关守将施福(又名施天福,施琅族叔)将军队撤回福州。此举导致清军攻入闽北时几乎没有遭受抵抗。
  贰臣洪承畴为郑芝龙同乡,在其承诺给予三省王爵的利诱下,郑芝龙不顾郑成功、郑鸿逵等人的反对,决意带着其他几位儿子北上向清军投降。郑成功劝阻父亲不成,只好带着部分兵将出走金门。郑芝龙本以为投降清军之后不但得保家业,还能加官晋爵;不料清军将领博洛背约,不但将郑芝龙与诸子一同挟往燕京,更出兵攻打郑家的故乡闽南南安。郑成功之母田川氏当时已从日本搬至南安定居,却不幸碰上此次劫难,于战乱中自缢身亡;郑成功得知母亲死后,更加坚定了自己抗击建虏的决心。
  隆武二年八月,清军攻克浦城、霞浦,隆武帝出奔江西,却在汀州遭清军俘虏,之后绝食不屈而亡。
  起兵抗清
  郑成功势力范围示意图郑成功走避金门之后,便开始于沿海各地招兵买马、收编郑芝龙的旧部,更在南澳募集了数千兵力。隆武二年十二月(1647年1月),郑成功在烈屿(小金门),以“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国姓”之名誓师反清。
  隆武三年(1647年)七月,郑成功会同郑彩部队攻打海澄,失败。八月,成功又与郑鸿逵部合围泉州城,清军漳州副将王进率援军至,郑军不敌败退。
  隆武四年(1648年),南明浙江巡抚卢若腾等人来归,郑成功蓄积实力后再次出击,攻克同安县。五月,郑军围攻泉州。七月,清军靖南将军陈泰、浙闽总督陈锦、福建提督赵国祚等转而攻击同安,郑军不敌,守将、军民死伤无数。不久,大清援军抵达泉州,郑成功乃解泉州之围,怆然退回海上。
  同年,清朝江西总兵金声桓、王得仁于江西起兵反正,清朝广东提督李成栋亦投向永历朝廷,使反清复明的声势一时大涨。只可惜各方反清势力在彼此没有默契、各自为政的情况下,大多沦为地方性的抗争。不久后,清朝压制了江西的金声桓、王得仁势力;广东李成栋军亦于永历三年灭亡。
  永历三年(1649年),郑成功改奉永历年号为正朔。后永历帝册封他为延平王,故亦有称其为郑延平者。
  潮州之役
  郑成功是时,闽南地区呈现混乱的局面,除了大明的官方部队和清军以外,到处都有土豪、山贼拥据城寨,相互争并,并且就近向百姓课收钱粮,宛如土皇帝;相较于这些地方势力,郑成功拥有较完善的军备,但却也因为军队太庞大,而领土太少,面临筹集粮饷的重大问题。永历三年十月,郑成功决定挥兵南下,除了打击闽南清军外,也打算沿路收服各地的城寨以为粮源。一个多月下来,从建虏手上攻取漳浦、云霄等地,亦平定了达濠、霞美等寨;十一月,郑军攻诏安不克,乃决定转入粤东,经分水关至潮州一带征讨不合作的零星势力;至隔年五月之间,又第次收服了潮阳以及周边许多山寨。
  潮州守将郝尚久虽于永历二年时就已随李成栋反清,但其曾经袭击施琅、郑鸿逵的部队,也曾经拒绝郑成功“联军”的要求,并在郑成功攻打新墟寨时派兵与郑军为难,与郑成功之间素有嫌隙。永历四年六月,郑成功军队行抵潮州,便以郝尚久立场“不清不明”为由,出兵攻击潮州。郝尚久部队不敌郑军,只好退守潮州府城;揭阳、普宁、惠来等县尽入郑军之手。不久,建虏亦再次攻入广东,使得郝尚久在潮州处于背腹受敌的情形,一气之下便向清军投降,引清军进入潮州城,一同对抗郑成功。郑军围困潮州城长达三个月,除了久战不克、士气低落,亦面临粮饷接济问题,只得于八月解潮州围退回闽南。
  夺取厦门
  永历四年(1650年),时郑成功族叔(一说族兄)郑彩、郑联的军队领有厦门。郑成功退回闽南之后,为了拓展实力乃借口郑联在厦门横征暴敛、使民不聊生;采取施琅的献策,用计图取厦门。永历四年中秋节,郑成功趁著郑彩离开厦门的时机,前往厦门拜访郑联,郑联大意并未设防,惨遭刺杀身亡。不久,郑彩得知郑联的死讯,更加不敢与郑成功作对,回到厦门便将兵权都交了出来;郑成功自此接收了郑彩、郑联大部分的部队,并且实际取得厦门、金门作为根据地。
  厦门失守
  永历四年十一月,清军平南、靖南二王率数万铁骑攻入广州;郑成功奉永历帝敕南下勤王,令叔父郑芝莞留守厦门。十二月,郑成功抵广东揭阳,与郑鸿逵会师;两人商讨后,决定由郑成功继续率军南下勤王,而郑鸿逵则移师往厦门协防。同年,鲁王在阁部曾樱等人陪同下,来到厦门投靠 郑成功郑成功,被安置在金门。
  永历五年(1651年)正月,郑成功抵南澳。二月二十五日,郑军舰队于盐州港附近遭遇风暴,郑成功的主船险些解体、翻覆,几乎所有船上器具,包括鼎灶都一并丢失;据记载当时船上甚至连食物都无法准备,郑成功本人也连饿两餐。直到隔天下午风雨渐歇,郑成功的主副座船才得以回到岸边与舰队会合。此乃郑成功本人于海上遭遇最大的一次凶险,事后郑成功也重赏主副中军船的两位驾驶。
  三月,郑军抵达广东大星所。另一方面,清朝福建巡抚张学圣得知郑成功的主力军队已经前往广东,厦门防务松散,似有可趁之机;乃命令马得功、王邦俊等趁虚攻击厦门。马得功挟持身在南安的郑芝豹,命其交出船舰渡载清军往厦门,并且顺利在海面上击败郑军。面对清军来袭,负责厦门防务的郑芝莞未战先怯,只顾著将财物搬运至私人船上逃亡;使得清军相当轻松就攻破厦门,并将郑家的积蓄、装备掠夺一空。由于事出突然,董夫人与郑成功长子郑经只来得及携带祖宗牌位避于海上逃过一劫。清军侥幸偷袭得逞之后,却没打算留在厦门与郑军决战,于是满载战利品即返回内陆。这时赶赴厦门支援的郑鸿逵,正好于海面遭遇返航之马得功部队,将其围困,却被马得功威胁将害其母、兄(郑芝龙)性命,无奈之下只好放走马得功。不久,郑成功于广东得知了厦门遭袭击的讯息;原本他仍坚持继续南下勤王,但终因上下将士思归,哭声遍闻,乃不得已班师回厦门。收复厦门后,郑成功追究起责任,将怯战以逃的叔父郑芝莞斩首;而放走马得功的郑鸿逵则交出兵权、自请退隐白沙,不再过问政事。
  永历五年五月,郑成功麾下大将施琅处决郑成功手下曾德,因而得罪了郑成功,使得郑成功决定诛杀施琅一家。施琅在友人帮助下虽逃过一命,但父亲、亲弟都被郑成功处死,从此与之结下深仇。施琅逃离厦门后,决定再次向大清投降。
  漳州、海澄之役
  永历五年(1651年)下半年,郑军在闽南小盈岭、海澄(今龙海市)等地战斗,获得了磁灶战役、钱山战役和小盈岭战役的胜利,克复平和、漳浦、诏安、南靖等地。年底,包括定西侯张名振等人皆来投靠郑成功,使郑军的声势愈形高涨。
  永历六年(1652年)一月,海澄守将赫文兴向郑成功投降。二月,郑军攻长泰,清朝派遣陈锦率大军前往救援;两军于江东桥展开大战。郑成功仗着对闽南地形较为熟识,在江东桥附近安排了许多伏兵,大败陈锦,歼灭多数 郑成功塑像清军,取得江东桥战役的胜利。不久即攻下长泰。
  攻克长泰之后,郑成功集结大军进攻漳州府城,将之层层包围。四月,清朝为解漳州之围,于是募集百艘船舰进犯厦门,攻郑成功所必救。郑成功遂派陈辉、周瑞等率领百余艘战舰迎击,于崇武大败清军,取得崇武战役的胜利。郑军在海上大捷,因而对漳州城的施压没有稍减;然而漳州守军亦相当顽强,使得围城的势态持续超过半年。
  几个月下来,漳州城内的水粮已竭,士卒、百姓饿死者不计其数。据说当时,城中军民互相争夺食物,即使家中有食物者也不敢烹调,因为一旦被发现燃起炊烟的人家就会被抢,更传说有人吃人肉的惨况发生。永历六年九月,清军将领固山额真(都统)金砺率领了万人大军开抵福建,进入泉州府;郑成功才下令解除漳州之围以待敌军。郑成功将部队布置于江东,欲用击败陈锦的同样方式,来伏击金砺军,但却遭金砺固山识破,两军展开混战。郑军于交战失利后,只能撤退以确保海澄、厦门的安全。
  永历七年(1653年)四月,金砺进犯海澄,与郑成功展开激烈战斗。在清军的猛烈炮火之下,郑成功部队损失惨重,许多部将战死;郑成功见军队士气低落,亲临阵前喊话,也险遭炮击。五月,郑成功侦知清军火药钱粮不继,于是诱敌决战,趁清军大举渡河之际,以火攻大破金砺,取得海澄战役的胜利,海澄得保安全。
  与清议和
  清军两度大败后,于永历七年八月遣使与郑成功议和。郑成功见军队征战连年已然兵疲马困,也想借此机会筹措粮饷,稍事休养,于是便答应与清朝谈判。清廷拟封郑成功为海澄公,并承诺给予一府(泉州府)地方安顿兵将;这样的条件不为郑成功所接受。
  永历八年(1654年),定西侯张名振见清军已将军力集中于福建,则浙、苏地区防务势必空虚;于是乃向郑成功请师,率领百艘战舰北上,图取江南地区。张名振的北伐之师攻入长江,直达金山寺,威胁南京城;但因为后援接济不及,只得回师。二月,清廷再遣使与郑成功,承诺给予兴化、泉州、漳州、潮州四府地方;郑成功以“兵马繁多,非数省不足安插”为由,再拒绝之。八月,清又遣使往议;郑成功的亲弟郑渡、郑荫也在使节之中。郑成功称“清朝没有诚意”,并谓“我一日未受诏,父一日在朝荣耀”,又一次拒绝清朝提出的条件。
  永历八年,南明西宁王李定国与郑成功联系,希望从东、西合力进攻广东,则明朝势力得以合流;若再沿长江北伐,攻赣、皖、苏各省,则复兴大业有望矣。郑成功派林察、周瑞督军西进,却因故延误了与李定国的约期;致使李定国孤军奋战,虽克复肇庆,却于广州城外大败而回。李定国本来对与郑成功会师北伐,抱有很大期待,甚至促成李、郑连姻来巩固盟谊;但却因郑成功屡愆军期而误了大事,李定国对此相当失望。
  永历八年十一月,清军漳州协守刘国轩向郑成功投降,引郑军进入漳州府城;漳州总镇张世耀见大势已去,与以下官员尽皆向郑军投降。十二月,郑军分兵进击,拿下同安、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诸县,军队进入兴化地方。
  设六官、改中左为思明州
  永历九年(1655年),因为永历帝和郑成功势力相隔遥远,永历帝特准郑成功设置六官及察言、承宣、审理等官方便施政,同时允许他委任官职,武官可达一品,文职可达六部主事。郑成功每次拜封官员,都请朱术桂和明朝宗室在旁观礼,以示尊重体制。郑成功同时将厦门(当时称中左所)改名为思明州,并建造演武亭,以便郑成功亲自督察官兵操练。
  同年九月,清军定远大将军和硕郑亲王世子济度率三万大军入闽,会同驻闽清军,准备进攻厦门。郑成功决定放弃已占领的漳、泉两府属邑,并拆毁城墙让清军无所屯扎,借此巩固金、厦的防御。与此同时,还派遣部将率领舟师两路进击,一北上浙江,一南下广东,令清军腹背受敌、难以兼顾头尾。北上郑军连战皆捷,攻入舟山;南下郑军虽一度攻取揭阳,却遭到清援军击溃,死伤惨重。隔年四月,济度调集各路水师进攻厦门,于围头海域遭郑军痛击,清军大败而归。郑军取得泉州战役的胜利。永历十年(1656年)十二月,郑成功部队又在闽东北取得护国岭战役的胜利。
  南征舟师返回厦门,郑成功议处败战之罪,原本要将苏茂、黄梧、杜辉一起处死,但是在众将跪地求情之下,郑成功决定斩首苏茂一人,黄、杜则戴罪图赎。后郑成功命黄梧镇守海澄,还特别嘱咐黄梧以戴罪之身应力图建功;但是黄梧知道郑成功一向治军严苛,害怕自己一旦再犯错就会送命,于是便与副将苏明商议,决定向清朝投降,献出海澄县城。海澄是郑成功多年来投注了相当多人力、物力建造起来的坚固堡垒,黄梧的投降无疑给了郑成功一大打击。
  起兵后的十多年,郑成功的据地仍然只以厦门、金门等沿海岛屿为主。但是郑成功完全控制了海权,一方面深入内陆广设商业据点〈山五商〉,开辟货源以和外国人贸易来累积资金;一方面以此募兵(包含日本、白人、黑人等外籍佣兵)及进口盔甲、铳炮、刀剑等武器来筹备军力、军备;又以内陆的商业据点为基,发展情报组织洪门。1950年厦门市将市区改名为思明区,以纪念民族英雄郑成功。
  长江、南京之役
  永历十二年(1658年),郑成功统率水陆军十七万与浙东张煌言会师,决定大举北伐。大军进入长江之前,于羊山海域遭遇飓风,损失非常惨重,只得暂且退回厦门。
  隔年,郑成功再次率领大军北伐,会同张煌言部队顺利进入长江,势如破竹,接连攻克镇江、瓜洲,接连取得定海关战役、瓜州战役、镇江战役的胜利,包围南京。张煌言部亦收复芜湖一带十数府县,江东一时震动。后因郑成功中清军缓兵之计,意外遭到清军突袭,致使郑军大败,损兵折将,包括甘辉、万礼、林胜、陈魁、张英等大将皆死于是役。郑成功兵败后,试图攻取崇明县,做为再次进攻长江的阵地,却久攻不克,只好全军退回厦门。南京之战可说是郑成功生涯当中最重要的一役,却是先盛后衰,以大败收场,使郑成功的反清大业受到致命挫折。
  永历十四年,在福建海门港(今龙海东)歼灭清军将领达素所率水师四万余人,取得厦门战役的胜利,声威复振。
  收复和建设宝岛台湾
  热兰遮城复原模型北伐南京失败后,郑成功所部元气大伤,并且面临军粮不足的问题。为了解决大军的后勤给养,郑成功决定前往台湾。永历十五年(1661年),郑成功亲率将士二万五千、战船数百艘,自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向台湾进军。荷兰于台湾拥有两大防御要塞,一为位于大员的热兰遮城(Fort Zeelandia,今台南市安平古堡),二为位于台江内陆赤崁地方的普罗民遮城。四月初一(1661年4月30日),郑军经由鹿耳门海道进入台江内海并于禾寮港(今台南市北区开元寺附近)登陆,意图先求取防御薄弱的普罗民遮城(Provinta,今台南赤崁楼)。随后郑军在台江海域与荷兰军舰展开海战,击沉荷军舰Hector号,取得台江内海控制权,并同时在北线尾地区击败荷兰陆军,以优势兵力包围普罗民遮城。不久,于四月五日(1661年5月4日)即迫使普罗民遮城守军出降。五月二日,郑成功改赤崁地方为东都明京,设一府二县,以府为承天府,天兴县、万年县。
  《被遗误的福尔摩沙》书中插图在取得普罗民遮城做为据点之后,郑军随即由海、陆两面围困热兰遮城。由于考虑到两万大军的粮饷调度不易,郑成功并没有做持久战的打算,一开始即对热兰遮城施压,试图胁迫荷兰军队投降。遭荷兰大员长官揆一(Frederik Coyett)拒绝其投降要求之后,郑成功一度下令强攻热兰遮城,却遭遇荷军极顽强抵抗,郑军损失惨重。由于强攻不下,加之大军粮食短缺,使得郑成功被迫改变策略,派出大部分的军队至南北各地屯田、征收钱粮,以解大军乏粮的燃眉之急,对热兰遮城改采长期包围的战略。
  永历十五年(1661年)七月,荷兰东印度公司从巴达维亚调遣的援军抵达大员,除了六百多名士兵、十一艘军舰以外,增援部队亦为热兰遮城带来大量补给品与火药。时郑成功的军力仍分散台湾各地实行任务,驻守于大员以及普罗民遮城市镇的军力预估不到三千,遂使荷兰军重新燃起反扑的希望。七月中旬,停泊于外海的荷兰援军遭遇强风侵袭,被迫离开大员海岸,前往澎湖躲避风雨;其中荷兰军舰Urck号不幸搁浅,船上人员皆遭郑军俘虏。此一变故,使郑军获得整备的暂机,待荷兰军舰于八月回到大员海域时,郑军虽未能调回多数兵力,却已然完成作战的准备。八月中旬,荷、郑两军于台江内海展开激烈海战,郑军大获全胜,击沉一艘荷兰军舰,并夺取船只数艘,自此荷军丧失主动出击的能力。
  永历十五年十二月,德籍荷兰士官Hans Jeuriaen Rade叛逃,郑成功在其提供之情报的帮助下,炮轰击毁热兰遮城的乌特勒支碉堡,使热兰遮城之破终成定局。十二月八日(1662年1月28日),荷兰大员长官揆一修书予郑成功,表示同意“和谈”。几经谈判,荷兰人终于永历十五年十二月二十日(1662年2月9日)向郑成功屈服,退出台湾。
  郑成功下令屯垦台湾的范围,北达噶玛兰(宜兰),南至琅峤(恒春),后因大肚平埔族拍布拉(Papora)族大肚王与琅峤番人的反抗而减缓扩张;郑成功实际的统治区域大约是从二林(现彰化县二林镇)到茄藤(屏东县佳冬乡)的范围之间。
  爱新觉罗·玄烨当上清朝皇帝后,黄梧向当权者鳌拜建议“平贼五策”,内容包括长达20年的迁界令,自山东至广东沿海廿里,断绝郑成功的经贸财源;毁沿海船只,寸板不许下水;同时杀成功之父郑芝龙于宁古塔流徙处,(一说斩于燕京柴市口,即今府学胡同西口,圆弧时期以来的刑场);挖郑氏祖坟;移驻投诚官兵,分垦荒地。郑成功接连听闻噩耗,加上在台将士水土不服人心惶惶,其子郑经又在澎湖与乳母私通,使得郑成功内外交逼,于永历十六年五月(1662年6月23日)急病而亡,死前大喊:“我无面目见先帝于地下”,抓破脸面而死,年仅39岁。原葬台南近郊洲仔尾(今属永康市)。1699年迁葬南安祖墓。
  郑成功的儿子郑经继续经营台湾,改东都为东宁。依陈永华之议,移植明朝中央官制,仍奉已死的南明永历帝之正朔。后因降将施琅攻克澎湖岛,因此孙子郑克塽于1683年降清,为免台湾民众起反抗之心,郑氏在台诸坟悉数遭清王朝掘起迁葬内陆。
  1684年4月,台湾正式纳入清朝版图,隶属福建省,设台湾府,辖台湾县,凤山县与诸罗县,总计郑氏政权在台湾只有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而已,但是因为其特殊背景,因此中国台湾、中国大陆以及日本的史界均对此关注,提出各种不同的有趣观点。

国姓爷忠孝两全东都瀛海泣血记

国姓爷郑成功出生於日本九州平户藩千里滨,祖籍福建泉州南安郡43都石井村,公元1624年8月27日生,属西洋处女星座,农历7月14日甲子年,午后酉时生,十二生肖相鼠,卒於1662年6月23日,农历5月8日,得年39岁,由於出生时千里滨海边红光照亮、天鸣地动(相传郑成功为大海鲸化身降临),因为长的白白胖胖惹人可爱,深受郑家欢喜颇俱福相,故取乳名福松(闽南语松与相同音,福气建在、松柏永春),待回国更名森(森林似海、国之栋梁),号大木(大造乙木日元生於初秋之令),字明俨(明心俨然、忠孝两全),南明桂王永历帝朱由榔册封为延平郡王,后世尊称为「延平王」。
(名垂不朽代代颂扬)

於忠———谈到忠,先了解郑成功家族起源及郑成功生平,有关此叙述非常多,兹不再赘言,公元1644年叛臣洪承畴、叛将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席卷中原,横扫江南,南京不保。公元1645年其父郑芝龙及其叔郑鸿逵,礼部尚书黄道周等明朝诸臣,於福州拥立唐王隆武帝,时年21岁的郑森由南京国子监太学返闽(金陵易帜),父芝龙带领引见晋谒隆武帝,皇帝抚其背授言:「朕惜无女可配卿为憾!当勿忘朕,应尽忠孝」。南明唐王朱聿键钦赐予国姓「朱」,更名「成功」,官拜御营中军都督(行礼同驸马爷),次年封「忠孝伯」并赐尚方宝剑便宜行事,挂招讨大将军之印号召「奉明正朔」担负起「反清复明」之重责大任,据一隅之地终其一生与清人鞑虏周旋对抗,志节矢忠不贰,孝道始终如一,内心所承受压力、创伤、哀痛、悲愤,实非他人所能了解,所率军队除少许亲近倭兵武士外,大多接受父亲郑芝龙旧部泉州子弟兵为骨干,其中多数为海盗出身,加上明朝北方各省败退投靠散兵部队及少数投降山寇、土匪,还有慕名而来海外浪人、并远至南澳、澳门招兵渔夫与及雇用少数白人佣兵与黑人洋枪队....等等(义军水师),与其说郑军为一支强而有力战斗部队,亦可说郑军为一支随时面临不稳定因素而瓦解的杂牌军,故延平王郑成功治军相当严刑峻法、赏罚分明,为历史学者所公认。
(恩威并施信赏必罚)

对藩主郑成功的看法,从其个性与施琅长期间不合产生过节,施琅态度傲慢跋扈,刚愎自用屡犯上,擅杀成功亲卫曾德后逃逸,导致性情刚烈的郑成功勃然大怒,愤而斩杀其父子俩(埋下恩怨情仇因果)。且因郑成功长久率兵征战军旅戎马倥偬,造成郑成功性格上喜怒无常动辄得咎(处女座讲求完美精细),尔由其母亲田川氏惨遭清兵奸辱自尽,成功闻之,痛不欲生,剥开腹肠洗涤而葬之,迨因长子郑经与四弟乳母陈氏乱伦生子,欺蒙成功大逆不孝,谕令堂兄郑泰返厦门杀董夫人及郑经,但郑泰以「乱命!不可从也」欲搪塞之,仅杀陈氏母子覆命(违命待惩忐忑不安),综观上述几种情境可见知郑成功一生突发性严厉冷酷,令人油然而产生肃杀敬畏的性格,况且郑成功曾拜学南京国子监儒学大师钱谦益门下,朝夕相处,耳濡目染,深受儒家思想教育薰陶影响,养成天赋人性,善良仁慈,温和宽恕之道,从复台驱荷之役,堂堂战胜国仍然让战败者荷兰人携家带眷金银珠宝全身而退,安全地离开大员回到巴达维亚城(今印尼雅加达),如此怀著悲天悯人气度,仁慈善良胸襟,宽厚侠义精神,旷世古今有谁可睥睨,而得到印证之。
(刚柔并济恩怨必报)

南明永历12年5月(公元1658年6月)第一次统率大军17万(号称)北伐中原遇飓风失败,翌年永历13年4月(公元1659年5月)第二次统率大军20万北伐(联合张煌言部),破瓜州,克芜湖,取镇江,围南京城,清军守将两江总督郎廷佐闻郑军即到,立命城外十里所有百姓尽数撤入城内并将房屋全部烧毁,一面急奏上疏北京清廷增派大军救援,一面采用提督管效忠缓兵之计,遣使假以卑辞向郑成功求情乞降,唬称清朝有法,守城过30日者,城失罪不及妻孥,怜求郑成功宽限一个月后即开城门投降,当下至忠至孝仁厚宽容的郑成功正沉浸在节节胜利的旋涡之中,故而骄兵必纵,纵则败之(一慈之仁一己之施),心想「自舟山兴师以来,战必胜,攻必克,彼焉敢缓我之兵邪!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今既来降,骤攻之,何足以服其心哉。」同时也不想再牺牲军士们,於金陵战前郑成功在主帅船上望著浩瀚浪涛烟波袅袅的江面,巍巍峨峨屹立不摇的南京城,当下真情流露胸怀壮志,有感抒发喃喃自语的写下一首七言绝句文采,诗云"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摘自出师讨满夷自瓜州至金陵),随即号令全军缟素朝向南京城遥祭明太祖朱元璋皇陵,同时祭拜崇祯、隆武二帝,登时气势磅礴,尽见江淮旌旗遍布有如白雪皑皑一片景象,全军声泪俱下秩序井然,顷刻之间江河震撼场面惊天地泣鬼神,延江百姓为之动容,皆互道匡复明朝江山社稷中兴之象指日可期,於南京之役本可为大明朝恢复半壁江山,可惜郑成功感於昔日在南京国子监求学时,心寄南京城之怀念与留恋,情系秦淮河畔的景致宜人,回忆往事点点滴滴(思古幽情怀忧丧志),深信儒家以德服人,兴仁义之师,惟「仁者无敌」之王道文化,且个性善良仁慈宽厚,惶恐部属及城内百姓大量伤亡,况且南京有先帝明太祖朱元璋陵园(明孝陵),为防招致兵荒马乱炮火摧毁破坏殆尽,及思量父亲大人在北京遭受清廷要挟生命安危,....等等多重顾忌,内心踌躇,终至却步,不忍兵戎相见生灵涂炭,暂且避免触犯惊动明太祖先灵为念(忠孝节义德泽涌泉),故始终听不进众帅将劝进,一举拿下南京城(刚愎自用招致犯下),反而中了清两江总督郎廷佐缓兵之计,终致兵败南京城,毕竟文人儒士出身缺乏果决狠劲(天意无奈大势底定),於是役也!南明主力战将计有甘辉、张英、林胜、陈魁、万礼、余新、潘庚钟、蓝衍、魏标、林世用、洪复...等数十员文武将官战殁阵亡(全军祭文歌功颂德),成功叹曰:是「吾欺敌之过」(犹豫不决优柔寡断),尔出长江再攻崇明岛不克,出师无功,至此郑成功自知孤臣无力可挽天(泣祷自贬感恩戴罪),10月退守金厦。枕戈待旦,养兵蓄锐,筹谋图计,生聚教训,有朝一日,俟机憼遵父托收回大员。
(闽南语台湾称大员)

於孝———说到孝,南明永历15年3月(公元1661年4月),郑成功统兵2万5千、大小战船数百艘,由金、厦出发先攻取澎湖,围攻热难遮城(闽南语难与兰同音)长达八个月之久(南京之围殷鉴不远文攻武吓劝降荷兰),终於驱逐占领台湾38年的荷兰人,秉承父志克尽忠孝两全收复大员(台湾)改为东都明京(天命难违福泽子孙),作为反清复明之根据地,终想一天反攻内地,图复大明江山之志及完成先帝遗愿,偏见事与愿违,逢闻吕宋(菲律宾)华侨受到西班牙殖民者的残害,未能旋即派兵征伐吕宋,拯救华人及郑氏亲族於一时(瀛海泣血蓄势待发),若郑成功生命延长一、二年攻取菲律宾或远征南洋扩大郑氏版图(改写历史创世未来),同年永历帝避难缅甸,但终究逃亡一年后被吴三桂擒捕,递解昆明绞杀(正朔招牌面临将至),此际叛将黄梧,向清廷提出所谓灭郑「平海五策」,实施海禁和迁界造成东都粮运接济困难(粮饷两缺攻守失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骤然将郑成功福建泉州老家祖坟,大肆挖掘破坏,戳尸极尽侮蔑,成功闻耗西向切齿怒骂曰:「黄梧忘恩负义,生者有怨,死者何仇?敢如此结不共戴天之恨!倘来日起兵西进伐取,吾不寸磔汝尸,枉作人间大丈夫!」。
(人神共愤永无宁日)

公元1661年10月3日,清廷以郑氏父子私通共谋,将郑芝龙一家族人11口斩於北京柴市(一代船王枭雄落幕),噩耗传至,成功痛心疾首呼天跪地北向大陆哭泣曰:「汝父当初若听儿劝谏,今也不会惨遭杀身之祸,然不幸中之大幸,仍有孩儿当为您复仇!」。
(全军缟素戴孝祭拜)

公元1662年2月1日,郑成功正式接受荷兰人投降签约(历史性的一刻),收复大员(台湾)后,改为「东都」励精图治,设承天府(台南)置天兴(嘉义)、万年(高雄)两县,承袭明朝官制,订定律法,创立学府,实施「寓兵於农」屯垦政策自给自足,倾巢开拓,致力建设,治理经营,大员百姓为感恩戴德,缅怀纪念郑成功对先民福祉福泽,丰功伟绩,尊称为开台圣王、开山圣王、国圣公、国姓公。谨附郑成功复台诗"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字里行间透露出郑成功持其父志收回大员克尽忠孝两全无私无愧无遗无憾与其「胸怀大襟」、「为善仁民」、「兼爱非攻」的和平精神。
(含孝九泉光宗耀祖)

公元1662年4月天地造化弄人,当下听闻留在厦门郑经悖礼乱伦与四弟之乳母私通生子,郑经竟伪称乃侍妾所生,蒙骗鼓里,时郑成功仍然不知,心想中年喜获长孙高兴万分,大加赏赐,然而陈氏得宠后更加跋扈,郑经夫人唐氏为明朝兵部尚书唐显悦的孙女,於是显悦知悉便捎信予成功言道:「三父八母,乳母亦居其一,令郎狎而生子,不闻斥责,反加齎赏,此治家不正,安能治国」,郑成功阅信后顿时羞愧至极气炸胸堂(晴天霹雳暴跳如雷)!谕令堂兄郑泰执法,但仅杀陈氏母子,公然违令抗命内心惶惶不可终日,然紧接顷闻永历帝蒙难殉国(南明终结),尔甚因福建老家祖坟被挖掘,父亲暨弟辈惨遭杀害,儿子乱伦大逆不道,吕宋华人迭遭涂屠....等等,诸祸齐临,事事不顺,积劳成疾,精疲神竭,心力交瘁,忧虑日累,愁眉深锁,忿忿难平,气闷无解,情何以堪,身何以顾,病似加重,几近崩溃,忽忆及父子反目,母亲田川氏辱死,国仇家恨,君亡子逆,众将抗命叛离,郑氏家族内讧,激愤痛哭,愧对列祖列宗。
(天兴万年世代表载)

公元1662年6月23日(农历5月8日)正午郑成功临终前一刻,他仍念念不忘故国河川家园,置瀛台穿着冠带大明朝延平郡王朝服,西向大海远眺了望有船来否,内心迟疑旁徨不知所措,双手掩面而泣捧著明太祖的遗训曰:「....自国家飘零以来枕戈泣血十有七年,进退无据,罪案日增,今屏居遐荒,遽损人事,然本藩与众卿已无君无国矣!大员虽复,尚孤悬海外,国家仍未统一,有何面目见先帝於九泉之下乎(万念俱灰瀛台泣血)?...罪臣朱成功生当乱世,身受国破家亡之痛,抚今追昔,北望中原十七年已逝矣!国土未复,家仇未报,成功忠孝两亏,将死不瞑目!苍天!苍天!何使孤臣至於此极也?....随之悲愤抑郁、哀伤痛哭、猝发心疾、含孝而终,时年仅39岁。
(天人同悲英年早逝)

终其郑成功一生功过,实当之为忠臣孝子,除秉遵父亲郑芝龙生前书信嘱咐遗志收回大员(台湾)之付托,并继承父亲一手建立的海上强权霸业外,且将之发扬光大,移孝至忠,无愧於父亲之培养与期许(足以告慰在天之灵)。自公元1644年闯王李自成攻陷北京城,明朝崇祯皇帝自缢於煤山(大明灭亡),迄父郑芝龙投清保明最后一支抗清武力,迨母田川氏於泉州安平受辱自尽,成功遭此连番剧变曰:「....其得全至今者,亦大幸也。万一吾父不幸,天也!命也!儿只有缟素复仇以结忠孝两全之局耳」。从此郑成功择在泉州城外南安丰州孔庙焚烧儒服弃文从武,祭拜先师云:「昔为孺子,今为孤臣,向背去留,各行其是,谨谢儒衣,祈先师昭鉴」,以孤臣孽子自喻,起义视师誓言反清复明,开启大英雄堪苛戎武,多秋多难的一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除了善待明朝宗室、少君、遗臣外,倚一隅之地与清人鞑虏周旋对抗,矢志不渝,虽未成功,然名垂青史永为后人所敬仰崇拜,并谓之为民族英雄、大明忠臣、一代儒将、旷世豪杰、瀛海骁帅、闽台战神,非孤臣孽子、亦非乱臣贼子、更非奸臣逆子,绝非弄臣佞子,乃忠孝始终两全之「忠臣孝子」。
(千古流芳万年称颂)

开闽台海疆威震东南还我山河
承抗清复明尽忠克孝永传后世

国姓爷忠孝始终两全东都瀛海泣血持父之志收复大员矢忠不贰含孝九泉无私无愧无遗无憾勿疑勿忘

对藩主郑成功的看法——瀛海雄师辟疆土、秉承父志扬霸业、矢忠不贰作孝臣、旷世英豪千古颂、永垂不朽代代传

对国姓爷郑成功的看法—抗清驱荷图复明、憼遵父托收大员、德泽涌泉福子民、矢志不渝忠孝全、英烈千秋载青史

对忠孝伯郑成功的看法—忠烈孤臣抗鞑虏、持父先志驱荷夷、含孝九泉耀祖德、东都励治留英名、大员功绩缅怀恩

对延平王郑成功的看法—跨海义师复大员、天兴万年立根基、东都瀛台尽忠孝、福泽鼓泉遗世间、千古英气盖寰宇

国姓爷忠孝全东都瀛海泣血持父之志收复大员
矢忠不贰含孝九泉无私无愧无遗无憾勿疑勿忘

对藩主郑成功的看法──瀛海雄师辟疆土、秉承父志扬霸业、矢忠不贰作孝臣、旷世英豪千古颂、永垂不朽代代传。

对国姓爷郑成功的看法─抗清驱荷图复明、憼遵父托收大员、德泽涌泉福子民、矢志不渝忠孝全、英烈千秋载青史。

对忠孝伯郑成功的看法─忠烈孤臣抗鞑虏、持父先志驱荷夷、含孝九泉耀祖德、东都励治留英名、大员功绩缅怀恩。

对延平王郑成功的看法─跨海义师复大员、天兴万年立根基、东都瀛台尽忠孝、福泽鼓泉遗世间、千古英气盖寰宇。

大明忠烈孝臣国姓爷尽忠克孝东都瀛海泣血记

国姓爷郑成功出生於日本九州平户藩千里滨,祖籍福建泉州南安郡43都石井村,公元1624年8月27日生,属西洋处女星座,农历7月14日甲子年,午後酉时生,十二生肖相鼠,卒於1662年6月23日,农历5月8日,得年39岁,由於出生时千里滨海边红光照亮、天鸣地动(相传郑成功为大海鲸化身降临),因为长的白白胖胖惹人可爱,深受郑家欢喜颇俱福相,故取乳名福松(闽南语松与相同音,福气建在、松柏永春),待回国更名森(森林似海、国之栋梁),号大木(大造乙木日元生於初秋之令),字明俨(明心俨然、忠孝两全),南明桂王永历帝朱由榔册封为延平郡王,後世尊称为「延平王」。
(名垂不朽代代颂扬)

尽忠─大明崇祯17年3月(公元1644年4月)大西农民起义军(流寇)攻破北京城,明朝崇祯皇帝朱由检自缢於煤山,闯王李自成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大顺」,大肆烧杀奸淫掳掠不得民心,此际由多而衮所率领清兵正蠢蠢欲动屯兵於关外,虎视眈眈伺机而动,随後在叛臣洪承畴、叛将吴三桂引领下入关,席卷中原,横扫江南,南京不保。隔年公元1645年福建总兵郑芝龙及其弟镇江总兵郑鸿逵,礼部尚书黄道周,福建巡抚张肯堂等明朝诸臣,於福州拥立唐王隆武帝,时年21岁的郑森由南京国子监太学返闽(金陵易帜)随父晋见隆武帝,皇帝抚其背授言:「朕惜无女可配卿为憾!当勿忘朕,应尽忠孝」。南明唐王朱聿键钦赐予国姓「朱」,更名「成功」,官拜御营中军都督(行礼同驸马爷),次年封「忠孝伯」并赐尚方宝剑便宜行事,挂招讨大将军之印号召「奉明正朔」担负起「反清复明」之重责大任,据一隅之地终其一生与清人鞑虏周旋对抗,气节矢忠不贰,孝道始终如一,内心所承受压力、创伤、哀痛、悲愤,实非他人所能了解,所率军队除少许亲近倭兵武士外,大多接受父亲郑芝龙旧部泉州子弟兵为骨干,其中多数为海盗出身,加上明朝北方各省败退投靠散兵部队及少数投降山寇、土匪,还有慕名而来海外浪人、并远至南澳、澳门招兵渔夫与及雇用少数白人佣兵与黑人洋枪队....等等(义军水师),与其说郑军为一支强而有力战斗部队,亦可说郑军为一支随时面临不稳定因素而瓦解的杂牌军,南明延平王郑成功治军相当严刑峻法、军纪分明,信赏必罚,故能以德服人树立军威。
(恩威并施治兵之道)

对藩主郑成功的看法,从其个性与施琅长期间不合产生过节,施琅态度傲慢跋扈,刚愎自用屡犯上,擅杀成功亲卫曾德後逃逸,导致性情刚烈的郑成功勃然大怒,愤而斩杀其父子俩(埋下恩怨情仇因果)。且因郑成功长久率兵征战军旅戎马倥偬,造成郑成功性格上喜怒无常动辄得咎(处女座讲求完美精细),尔由其母亲田川氏惨遭清兵奸辱自尽,成功闻之,痛不欲生,剥开腹肠洗涤而葬之,迨因长子郑经与四弟乳母陈氏乱伦生子,欺蒙成功大逆不孝,谕令堂兄郑泰返厦门杀董夫人及郑经,但郑泰以「乱命!不可从也」欲搪塞之,仅杀陈氏母子覆命(违命待惩忐忑不安),综观上述几种情境可见知郑成功一生突发性严厉冷酷,令人油然而产生肃杀敬畏的性格,况且郑成功曾拜学南京国子监儒学大师钱谦益门下,朝夕相处,耳濡目染,深受儒家思想教育薰陶影响,养成天赋人性,善良仁慈,温和宽恕之道,从复台驱荷之役,堂堂战胜国仍然让战败者荷兰人携家带眷金银珠宝全身而退,安全地离开大员回到巴达维亚城(今印尼雅加达),如此怀著悲天悯人气度,仁慈善良胸襟,宽厚侠义精神,旷古烁今有谁可睥睨,而得到印证之。
(刚柔并济恩怨必报)

南明永历12年5月(公元1658年6月)郑成功第一次统率大军17万(号称)北伐中原遇飓风失败,翌年永历13年4月(公元1659年5月)第二次统率大军20万北伐(联合张煌言部),破瓜州,克芜湖,取镇江,围南京城,清军守将两江总督郎廷佐闻郑军即到,立命城外十里所有百姓尽数撤入城内并将房屋全部烧毁,一面急奏上疏北京清廷增派大军救援,一面采用提督管效忠缓兵之计,遣使假以卑辞向郑成功求情乞降,唬称清朝有法,守城过30日者,城失罪不及妻孥,怜求郑成功宽限一个月後即开城门投降,当下至忠至孝仁厚宽容的郑成功正沉浸在节节胜利的旋涡之中,故而骄兵必纵,纵则败之,心想「自舟山兴师以来,战必胜,攻必克,彼焉敢缓我之兵邪!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今既来降,骤攻之,何足以服其心哉」。同时也不想再牺牲将士们。
(一念之仁一己之施)

金陵战前郑成功在主帅船上望著浩瀚浪涛烟波袅袅的江面,巍巍峨峨屹立不摇的南京城,当下真情流露胸怀壮志,有感抒发喃喃自语的写下一首七言绝句文采,诗云〝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摘自出师讨满夷自瓜州至金陵),随即号令全军缟素朝向南京城遥祭明太祖朱元璋皇陵,同时祭拜崇祯、隆武二帝,登时气势磅礴,尽见江淮旌旗遍布有如白雪皑皑一片景象,全军声泪俱下井然有序,顷刻之间江河震撼场面惊天地泣鬼神,延江百姓均为之动容,皆互道匡复明朝江山社稷中兴之象指日可待。
(饮水思源永不忘本)

南京之役本可为大明朝恢复半壁江山,可惜郑成功感於昔日在南京国子监求学时,心寄南京城之怀念与留恋,情系秦淮河畔的景致宜人,回忆往事点点滴滴(思古幽情怀忧丧志),深信儒家以德服人,兴仁义之师,惟「仁者无敌」之王道文化,且个性善良仁慈宽厚,惶恐部属及城内百姓大量伤亡,况且南京有先帝明太祖朱元璋陵园(明孝陵),为防招致兵荒马乱炮火摧毁破坏殆尽,及思量父亲大人在北京遭受清廷要挟生命安危,....等等多重顾忌,内心踌躇不前,终至却步,不忍兵戎相见生灵涂炭,暂且避免触犯惊动明太祖先灵为念(忠孝节义德泽涌泉),故始终听不进众帅将劝进,一举拿下南京城,反而中了清两江总督郎廷佐缓兵之计,终致兵败南京城,未能匡复大明半壁江山,天意无奈大势底定。
(不堪回首梦已远逝)

是役也!南明主力战将计有甘辉、张英、林胜、陈魁、万礼、余新、潘庚锺、蓝衍、魏标、林世用、洪复....等数十员文武将官战殁阵亡,成功叹曰:是「吾欺敌之过」,即令全军祭文歌功颂德,尔出长江再攻崇明岛不克,出师无功,至此郑成功自知孤臣无力可回天(泣祷自贬感恩戴罪)。10月退守金厦,枕戈待旦,养兵蓄锐,筹谋图计,生聚教训,有朝一日,俟机憼遵父托收回大员。
(闽南语台湾称大员)

克孝─南明永历15年3月(公元1661年4月),郑成功统兵2万5千、大小战船数百艘,由金、厦出发先攻取澎湖,围攻热难遮城(闽南语难与兰同音)长达八个月之久(南京之围殷鉴不远文攻武吓劝降荷兰),终於驱逐占领台湾38年的荷兰人,秉承父志克尽忠孝两全收复大员改为东都明京(天命难违福泽子孙),作为反清复明之根据地,终想一天反攻内地,图复大明江山之志及完成先帝遗愿,偏遇事与愿违,逢闻吕宋(菲律宾)华侨受到西班牙殖民者的残害,未能旋即派兵征伐吕宋,拯救华人及郑氏亲族於一时(瀛海泣血蓄势待发),若郑成功生命延长一、二年攻取菲律宾或远征南洋扩大郑氏版图(改写历史创世未来),同年永历帝避难缅甸,但终究逃亡一年後被吴三桂擒捕,递解昆明绞杀(正朔招牌面临将至),此际叛将黄梧,向清廷提出所谓灭郑「平海五策」,实施海禁和迁界造成东都粮运接济困难(粮饷两缺攻守失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骤然将郑成功福建泉州老家祖坟,大肆挖掘破坏,戳屍极尽侮蔑,成功闻耗西向切齿怒骂曰:「黄梧忘恩负义,生者有怨,死者何仇?敢如此结不共戴天之恨!倘来日起兵西进伐取,吾不寸磔汝屍,枉作人间大丈夫!」。
(人神共愤永无宁日)

公元1661年10月3日,清廷以郑氏父子私通共谋,将郑芝龙一家族人11口斩於北京柴市(一代船王枭雄落幕),噩耗传至,成功痛心疾首呼天跪地北向大陆哭泣曰:「汝父当初若听儿劝谏,今也不会惨遭杀身之祸,然不幸中之大幸,仍有孩儿当为您复仇!」。
(全军缟素戴孝祭拜)

公元1662年2月1日,郑成功正式接受荷兰人投降签约(历史性的一刻),收复大员(台湾)後,改为「东都」励精图治,设承天府(台南)置天兴(嘉义)、万年(高雄)两县,承袭明朝官制,订定律法,创立学府,文化传承(饮水思源永不忘本),实施「寓兵於农」屯垦政策自给自足,披荆斩棘,倾巢开拓,致力建设,治理经营,大员百姓为感恩戴德,缅怀纪念郑成功对先民福祉福泽,丰功伟绩,尊称为开台圣王、开山圣王、国圣公、国姓公。谨附郑成功复台诗〝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字里行间透露出郑成功持其父志收回大员克尽忠孝两全无私无愧无遗无憾与其「胸怀大襟」、「为善仁民」、「兼爱非攻」的和平精神。
(含孝九泉光宗耀祖)

公元1662年4月天地造化弄人,当下听闻留在厦门郑经悖礼乱伦与四弟之乳母私通生子,郑经竟伪称乃侍妾所生,蒙骗鼓里,时郑成功仍然不知,心想中年喜获长孙高兴万分,大加赏赐,然而陈氏得宠後更加跋扈,郑经夫人唐氏为明朝兵部尚书唐显悦的孙女,於是显悦知悉便捎信予成功言道:「三父八母,乳母亦居其一,令郎狎而生子,不闻斥责,反加齎赏,此治家不正,安能治国」,郑成功阅信後顿时羞愧至极气炸胸堂(晴天霹雳暴跳如雷)!谕令堂兄郑泰执法,但仅杀陈氏母子,公然违令抗命内心惶惶不可终日,然紧接顷闻永历帝蒙难殉国(南明终结),尔甚因福建老家祖坟被挖掘,父亲暨弟辈惨遭杀害,儿子乱伦大逆不道,吕宋华人迭遭涂屠....等等,诸祸齐临,事事不顺,积劳成疾,精疲神竭,心力交瘁,忧虑日累,愁眉深锁,忿忿难平,气闷无解,情何以堪,身何以顾,病似加重,几近崩溃,忽忆及父子反目,母亲田川氏辱死,国仇家恨,君亡子逆,众将抗命叛离,郑氏家族内讧,激愤痛哭,愧对列祖列宗。
(天兴万年世代表载)

公元1662年6月23日(农历5月8日)正午郑成功临终前一刻,他仍念念不忘故国河川家园,置瀛台穿着冠带大明朝延平郡王朝服,西向大海远眺瞭望有船来否,内心迟疑徬徨不知所措,双手掩面而泣捧著明太祖的遗训曰:「....自国家飘零以来枕戈泣血十有七年,进退无据,罪案日增,今屏居遐荒,遽损人事,然本藩与众卿已无君无国矣!大员虽复,尚孤悬海外,国家仍未统一,有何面目见先帝於九泉之下乎(万念俱灰瀛台泣血)?....罪臣朱成功生当乱世,身受国破家亡之痛,抚今追昔,北望中原十七年已逝矣!国土未复,家仇未报,成功忠孝两亏,将死不瞑目!苍天!苍天!何使孤臣至於此极也?....随之悲愤抑郁、哀伤痛哭、猝发心疾、含孝而终,时年仅39岁。
(天人同悲英年早逝)

终其郑成功一生功过,实当之为忠臣孝子,除秉遵父亲郑芝龙生前书信嘱咐遗志收回大员(台湾)之付托,并继承父亲一手建立的海上强权霸业外,且将之发扬光大,移孝至忠,无愧於父亲之培养与期许(足以告慰在天之灵)。自公元1644年闯王李自成攻陷北京城,明朝崇祯皇帝自缢於煤山(大明灭亡),迄父郑芝龙投清保明最後一支抗清武力,迨母田川氏於泉州安平受辱自尽,成功遭此连番剧变曰:「....其得全至今者,亦大幸也。万一吾父不幸,天也!命也!儿只有缟素复仇以结忠孝两全之局耳」。从此郑成功择在泉州城外南安丰州孔庙焚烧儒服弃文从武,祭拜先师云:「昔为孺子,今为孤臣,向背去留,各行其是,谨谢儒衣,祈先师昭鉴」,以孤臣孽子自喻,起义视师誓言反清复明,开启大英雄堪苛戎武多秋多难的一生,除了善待明朝宗室、少君、遗臣外,倚一隅之地与清人鞑虏周旋对抗,矢志不渝,虽未成功,然名垂青史永为後人所敬仰崇拜(前无古人後无来者),并谓之为民族英雄、大明忠臣、一代儒将、旷世豪杰、瀛海骁帅、闽台战神,非孤臣孽子、亦非乱臣贼子、更非奸臣逆子,绝非弄臣佞子,乃忠孝始终两全之「忠臣孝子」。
(千古流芳万年称颂)

开闽台海疆威震东南还我山河
承抗清复明尽忠克孝永传後世

郑成功于明天启四年七月十四日(1624年8月27日/日本宽永元年)出生于日本九州平户川内浦千里滨。父亲郑芝龙为海商及海盗之首领,于中国东南沿海及日本、台湾、菲律宾等海域拥有极大势力。郑成功六岁之前跟随母亲住在平户,直到父亲郑芝龙受大明朝廷招安任官之后,郑成功才被接回泉州府南安县石井津(原福建省晋江县安平镇,现安海镇)居住读书,该处现为成功小学校址。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郑成功考中秀才,又经考试成为南安县二十位“廪膳生”之一。
  崇祯十四年(1641年),迎娶福建泉州惠安进士礼部侍郎董飏先侄女。
  崇祯十七年(1644年),郑成功为求深造进入南京国子监就读,拜入江浙名儒钱谦益门下;钱谦益为了勉励郑成功乃替他起“大木”之别字。
  同年,李自成攻破燕京,崇祯帝自缢于煤山,大明帝国灭亡;随后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击败李自成进驻北京城。大明遗臣遂于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嵩登基,于隔年(1645年)改元“弘光”。
  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清朝豫亲王多铎率军南下,破扬州、南京,史可法等人殉国,弘光帝被俘,杀之。弘光政权灭亡。

郑成功的故事~

1、有一天,郑成功带领将士去拜访高山族一个部落时,从欢迎的人群中走出4人,他们各自端着一个盘子,里面分别放着金、银、野草和泥土,献给郑成功。郑成功看了看面前4个盘子里的物品,略有所思后,笑着对高山族同胞说,他到台湾来是为了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国土,而不是为了要金银的。
说完后,他收下了野草和泥土,将盛有金、银的盘子都退还给高山族。这个消息很快传遍全岛,使高山族同胞很受感动。所以在收复台湾的多次战斗中,高山族同胞都积极大力支持郑军的驱荷斗争。
2、隆武政权灭亡后,郑成功避走金门,然后开始于沿海各地招兵买马、收编郑芝龙旧部,更在南澳募集了数千兵力。1647年(清顺治四年,永历元年)一月,郑成功在小金门(今日金门县烈屿乡),以“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国姓”之名誓师反清。
1647年(清顺治四年,永历元年)七月,郑成功会同郑彩部队攻打海澄,失败;八月,郑成功又与郑鸿逵部合围泉州府城,清漳州副将王进率援军至,郑军不敌败退。
1648年(清顺治五年,永历二年),南明浙江巡抚卢若腾等人来归,郑成功蓄积实力后再次出击,攻克同安县。五月,郑军围攻泉州;七月,清朝靖南将军陈泰、浙闽总督陈锦、福建提督赵国祚等转而攻击同安,郑军不敌,守将、军民死伤无数。
不久,清朝援军抵达泉州,郑成功乃解泉州之围,怆然退回海上。同年,清朝江西总兵金声桓、王得仁于江西起兵反清,清朝广东提督李成栋亦投向永历政权,使反清复明的声势一时大涨;只可惜各方反清势力在彼此没有默契、各自为政的情况下,大多沦为地方性的抗争。
不久后,清廷压制了江西的金声桓、王得仁势力;广东李成栋军亦于次年(1649年)灭亡。1649年(清顺治六年,永历三年),郑成功改奉永历年号为正朔;永历帝即册封其为“延平王”(郡王),从此亦有人称成功为“郑延平”。
3、郑成功自幼头脑就清楚,读书写文章,绝不拘古人的陈见,他写的作文,往往都是自己的思想,有时候,他老师都会感到惊讶。现在我们举一个他十一岁的作文,就可以的看出,他在少年时代是多么的特殊了。
有一天,老师给十一岁的郑成功,出了一个作文题目:"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像这样的作文题目,对现年十一岁的小学生来说,可能不懂得如何去下笔,即使是叫现在的大学生来写,恐怕也抓耳挠腮,搜索枯肠大半天,还是写不出几句话来。
可是十一岁的郑成功,他不但是一挥而就,而且气势万钧,他在文章中很简洁的说:"汤武之征诛,一洒扫也;尧舜之揖让,一进退应对也。"这样的文章,不但令他老师惊讶,即使是现代的人,看了也会感到自叹弗如。一篇文章的好坏,最重要的,就是他的思想。
4、清军入关之际,闽南地区呈现混乱的局面,除了明、清的官方部队以外,到处都有土豪、山贼拥据城寨,相互争并,并且就近向百姓课收钱粮,宛如军阀;相较于这些地方势力,郑成功拥有较完善的军备,但却也因为军队太庞大,而领土太少,面临筹集粮饷的重大问题。
1649年(清顺治六年,永历三年)十月,郑成功决定挥兵南下,除打击闽南清军外,也打算沿路收服各地的城寨以为粮源。
一个多月下来,从清军手上攻取漳浦、云霄等地,亦平定了达濠、霞美等寨;十一月,郑军攻诏安不克,乃决定转入粤东,经分水关至潮州一带征讨不合作的零星势力;至隔年五月之间,又第次收服了潮阳以及周边许多山寨。
潮州守将郝尚久虽已于1648年(清顺治五年,永历二年)随李成栋反清,但曾袭击施琅、郑鸿逵等部,也曾拒绝郑成功“联军”的要求,并在郑军攻打新墟寨时派兵与之为难,与郑成功素有嫌隙。
1650年(清顺治七年,永历四年)六月,郑成功军队行抵潮州,便以郝尚久立场“不清不明”为由,出兵击之;郝部不敌,退守府城,揭阳、普宁、惠来等县尽入郑军之手。
不久,清军再次攻入广东;郝尚久背腹受敌,负气降清,引清军入潮州城以抗郑军。郑军围困潮州城三月不克、士气低落,又面临粮饷接济问题,只得于八月解潮州围退回闽南。
5、1658年,郑成功统率水陆军十七万与浙东张煌言会师,大举北伐。大军进入长江之前,于羊山海域遭遇飓风,损失非常惨重,只得暂且退回厦门。
1659年,郑成功再次率领大军北伐,会同张煌言部队顺利进入长江,势如破竹,接连攻克镇江、瓜洲,接连取得定海关战役、瓜州战役、镇江战役的胜利,包围南京,开始了江宁白土山之役。张煌言部亦收复芜湖一带十数府县,一时江南震动。
后因郑成功中清军缓兵之计,意外遭到清军突袭,致使郑军大败,损兵折将,包括甘辉、万礼、林胜、陈魁、张英等大将皆死于是役。郑成功兵败后,试图攻取崇明县,做为再次进攻长江的阵地,却久攻不克,只好全军退回厦门。
南京之战可说是郑成功生涯当中最辉煌及最重要的一役,却是先盛后衰,以大败收场,使郑成功的反清大业受到致命挫折。1660年,在福建海门港(今龙海东)歼灭清将达素所率水师四万余人,取得厦门战役的胜利,声威复振。

名人经过努力成功的故事
答:并且对哲学和宗教也有深远影响。霍金还在1988年4月出版了《时间简史》,已用33种文字发行了550万册,如今在西方,自称受过教育的人若没有读过这本书,会被人看不起。的人还:1.2.名人的成功故事 3.名人成功的小故事 4.勤奋成功的名人例子 5.名人努力成功的故事6篇 ...

成功经典励志小故事
答:成功就像一座平衡的秤,一边是努力,一边是快乐;付出的多,收获的也多。下文是为大家精选的成功经典励志小故事,欢迎大家阅读欣赏。成功经典励志小故事 篇1 多年前,一位穷苦的牧羊人领着两个年幼的儿子,以替别人放羊来维持生计。一天,他们赶着羊来到一个山坡。这时,一群大雁鸣叫着从他们头顶飞过...

有关勇于尝试的名人成功故事
答: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王义夫如愿已偿,夺得十米汽手枪金牌。32岁,他本应功成身退,但质疑声使他留在了赛场上——他要证明自己。终于,在经历了96、00年的两次失利后,王义夫圆梦雅典,用实际行动使舆论哗然。此时,他已44岁,是坚持,让他受挫折而不辍,终于成功。4、桑德斯上校退役后,身无分文,...

有远见的成功故事有哪些?
答: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在水稻的亩产上都无计可施,何况是他这么一个人潜心探索。 然而,袁隆平并未放弃,他深切地知道:中国的未来需要用粮食的自给来作保障。 终于,袁隆平和他精心培育出的被西方人称作是“魔稻”的新型水稻一起,被载入史册。2、李嘉诚的成功 1950年,在“商业巨人”李嘉诚的塑料花工厂...

谨慎行事取得成功的哲理小故事
答:纸和粉笔。哦!对了,还要一个大的纸篓,越大越好,因为这样子我才能把我所有的错误丢进去。”这充分表现了这位伟人的谦虚。猜你喜欢:1. 谨慎取得成功的事例 2. 名人自律最后取得成功的励志故事 3. 关于谨慎而成功的事例 4. 处事谨慎后成功的事例 5. 名人通过失败取得成功的故事 ...

努力取得成功的故事6个?
答:在这个世界上取得成功的人,都努力去寻找他们想要的机会,如果找不到时,他们就自己创造机会。以下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努力取得成功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努力取得成功的故事篇1:成功就是努力的做一个凡人 一段陈道明老师发飙的视讯在微博火了。一向给人沉静、儒雅印象的陈道明在北京卫视《传承者》节目现场,颇为严...

关于努力获得成功的故事精选
答:努力是点燃智慧的火花,努力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努力是实现理想的阶梯。我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关于努力获得成功的故事,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关于努力获得成功的故事篇1:每一天的努力都是凝聚 小时候父亲做的一件事情,一直到今天还让我记忆犹新。父亲是个木工,常常帮别人建房子,每次建完房子,他都会...

名人经历磨难后取得成功的例子有哪些?
答:1959年,联合国曾发起“海伦•凯勒”运动。她写的自传作品《我生活的故事》,成为英语文学的经典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广泛发行。3、落第撰巨著(挫折能磨炼人的意志)蒲松龄,清初山东人。由于当时科场中贿赂盛行,舞弊成风,他四次应试举人都落第了。但他并未因此而悲观失望,他立志要写一部“...

关于名人成功的故事6个
答:看名人成功的 故事 ,学习名人成功的 经验 。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名人成功的故事,欢迎阅读! 关于名人成功的故事1:龚智超 龚智超8岁那年,一次很偶然的机会,迷上了小小的 羽毛球 。但她少年丧父,家境不好,承受了一般同龄人少有的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而且她个子矮、力量小、身体单薄,先天条件不足。 但她深...

全力以赴取得成功的名人故事?
答:二、《爱迪生》 爱迪生曾花了整整十年去研制蓄电池,其间不 断遭受失败的他一直咬牙坚持,经过了五万次左右的试验,终于取得成功,发明了蓄电池, 被人们授与发明大王的美称。三、《李白》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趁老师不在屋,他悄悄溜出门去玩。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到一位老婆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