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有什么区别 儒释道三家的共同点和区别

作者&投稿:鞠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创立时间不同:儒创立于春秋末期;释即佛教传入中国约在后汉初期;道建立时间是东周时期。

2、创立人不同:儒教创立者是鲁国的孔子,名丘,字仲尼;佛教是古印度(今尼泊尔境内)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道教是东周时期黄老道神仙家依据《道德经》(即《老子》)《南华经》(即《庄子》)而长期演变创立的宗教。

3、来源不同:释是古印度传入,释和道都是中国本土宗教。

扩展资料:

儒释道为古代中国最早的世界文化视野范围观,以释为代表的印度文化圈,是大中华文化圈范围外众多外来文化中离中华最近,接触最早的文化。

明代儒、释、道三教合流,是以儒家学者为中心,并由众多名僧、方士参与其间,互相交游,互为影响,最终导致道、佛的世俗化以及儒学的通俗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儒释道



1、心法不同:儒释道三家的心性法门,既有共同一致之点,又有内容和性质的差异。儒家的心性法门,是自我修养、心理调适之道,属伦理学、心理学范围,切实而易行,然只可成就君子、人中的贤圣,属佛法所谓人乘法;

2、门派不同:道教内丹的心性法门,旨在长生成仙,较儒家之道难行,属佛法所谓天乘法,与儒家皆属不能超出三界的世间法;汉传佛教承印度大乘佛教如来藏一系学说,特别注重心性,自与中国本土文化注重心性的传统有关。

3、流传历史不同:宋代以来的三教归一论认为,三教在心性问题上,其旨归是一致的。这种观点在社会上特别是在中下层知识阶层中,普遍流传。

扩展资料

1、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偏重于阳的一方面,侧重“乾卦”,具有刚健向上的阳刚之气,有很强的社会责任心及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最能表现中华的民族精神,即自称龙的传人之龙(木、少阳)的精神,所以它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因为社会需要这种主动承担教化、管理、建设的文化。

儒家是修身齐家治国安民,这是最开始的源头,后世加入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大堆为了巩固权力、满足统治者欲望的条例不算。

2、道教:道教重阴,老子讲“知其雄,守其雌”,雌是阴;又说“上善若水”,水是阴。道家把阴柔的精神运用于一切方面。道家,源头可以追溯到老子,各大分支是法家韩非子、兵家孙子、捭阖鬼谷子以及相对前三者有点另类的张良。

3、佛教:从东汉末年佛教传进来之后,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形成儒释道三家鼎立互补的三元格局,古人谓之“三教”。在这之前还有其他百家,三教定格后,其它百家有的慢慢消失了,有的融合到了三教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儒释道



从楚人失弓这个故事,我们能看得出楚王的一些气度。还有人说,就这一个小小的故事,还包含了儒释道三家的境界,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孔子 老子 佛家 历史 故事



儒家以为人生是经常的,所以宗旨在维持现状,而不准料奇标异,因此人生无进化之可言,释家见解,以为人生是幻妄的,所以宗旨在专求正觉,而抹煞现实之人生,因此学理与事实常相冲突,难以协调。道家见解,以为人生是自然的,所以宗旨在极端放任,而标榜清净无为,以致末流陷于萎靡不振,颓废自甘。袖家见解,以为人生是有缺陷的,所以宗旨在改革现状,推翻定律,打破环境,战胜自然,以至思想与行为惊世而骇俗,非但儒、释、道三家不能融和,即使道家,仙家表面上似乎同隶—种旗帜之下,然二者宗旨,亦难强同。认为人各有志,原不必人人共趋一路。但宗旨不能不定,言论不能不彻底,门经不能不辨别,旗帜不能不鲜明。否则,今后学者何所适从?先生说他本不反对儒释道三教之宗旨,但不愿听神仙学术埋没于彼三教之内,失其独立之资格,甚至受被等教义之束缚,而不能自由发展。以故处处将其界限划分明白,俾我中华特产,卓绝千古之神仙学术, 不致遭儒生之毁谤,僧侣之藐视,羽流之滥冒,方士之作伪,乩坛之乱真。 自汉明帝以来,一千八百七十余车,佛教徒所给仙学界恶嘲谩骂之丑声名,于兹刷尽。自金世宗以来,七百七十余年,所给仙学界三教同源之说一旦揭开,岂不快哉!(《中华仙学·辨命歌》后按语)

先生在《众妙居问答》一文中还说:自古学仙之入无不炼丹,此种人常隐藏于儒释道三救牌名之下。试看《参同契》冠以“周易”’并引伏羲、文王、孔子以自重,《悟真篇》又牵涉老子《道德经》如“大小无伤、虚心实腹、左右军、休轻敌、他主我宾,谷神、玄牝、异名同出、恍惚杳冥、有无相入、归根复命、祸福倚伏”各等语,皆从《道德经》中脱化而出。后来如《仙佛同源》,《仙佛合宗》、《性命圭旨》、《慧命经》等书,又将佛教拉入仙学之内。汉朝至现代,此二千年间,遂成为有仙无学之局面。非真是无学,只因学仙者,以儒释道三教之名辞与义理为掩护 ,自己秘密行事,永不公开。务其实而讳其名,因而常招惹儒教之拒绝,释教之毁谤。甚至于道教徒亦根据老庄“清静无为”之旨,而不信有神仙。仙学者流,弄得东家不收,西家不纳,进退失措,左右为难。将仙学从三教圈套中单提出来,辅助其自由独立,摆脱三教教义之束缚,然后方有具体的仙学可言。

西方学者评出“东方三大圣人”,第一是老子,第二是孔子,第三是六祖慧能,正好代表了中国三教:以孔子为代表的儒教,以老子为代表的道教,以禅宗六祖慧能为代表的中国佛教。

  儒教最主要的是一个字:“伦”,也就是伦常。封建社会由于人们所处社会地位和阶级的不同,每个人都应各安其位。儒家认为天下一盘棋,上天把你摆放在哪里,赋予你什么权力、职责、义务,那么你就遵守履行属于你的责权义,你就要乐天知命,这其实就是最早的“螺丝钉理论”。

  道家的核心是“命”,既是生命的“命”,也是修炼的“命”―――是意义完整的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机器,有这样的“命”或人生,你这个人才算是活得有价值,你要修一个好的人生,快乐的人生,健康的人生,那才过得有价值。老子的《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言,但是他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哲学家。《道德经》的每一句话都是“蜂王浆”。老子可能三五个字就够我们用一辈子。现在大家引用最多的“大智若愚”,其实还不是老子最核心的观点,其最核心的是“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之类,就是我们常说的“知雄守雌”、“知白守黑”和“大朴不雕”,这既是老子“无为”的政治主张,也是老子对于个人修养的治学主张。

  佛家讲的是“见性”。“性”是什么?是“心性”,也就是修养。佛家有七个字:“见性、救世、通万有。”见到你的心性,叫“内观内照”,就是你自己要想到有一盏探照灯,来照亮你,你自己首先要能看明白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它的一种很客观的修炼方法。佛家的修行基本上都有三步,叫做“戒、定、慧”。戒是有所不为,不能说谎话、不能杀生、不能做坏事之类。定是不为万物所扰,哪怕泰山塌下来,我也不为所动。慧呢?由戒和定入手,慢慢会产生智慧,就是所谓的“定慧双修”,不定就不能产生智慧,有了智慧以后又可以更好入定。佛学是非常高深的古典哲学,而佛教是一种非常严格的宗教形态,这样,“佛”就包含了佛家、佛学、佛教三个东西,家、学、教三者都有了,形态是最完备的。佛教佛学的主要东西是什么?可以用乾隆的话来概括,乾隆给北京的五塔寺写的一篇记里头是这样说的:“塔,标义;经,标口;佛,标身。”
补充:
经过长期的演变之后,儒、释、道三家已经互相渗透、互相同化,某种程度上已经“三教一体”了。少林寺有一个供奉释加牟尼、孔子、老子的地方,对联是:“百家争理,万法一统;三教一体,九流同源”,少室山还有一幅对联:“才分天地人总属一理,教有儒释道终归一途”,概括得很到位,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方向出发,但最终我们能达到共同的目标。

  从对个人的修养角度来说,三教说法不同,但劝人为善和劝人向上的精神是相同的:儒家是“修身、治世、平天下。”道家是“养生、遁世、穷万物。”释家(佛家)是“见性、救世、通万有。”这三句话是我自己的概括,不一定准确,但是我想这样可能好记一点。

  也可换一种说法,儒家是尽“人道”,释家求“佛道”,道家穷(穷通、追究)“天道”。“人道”和“佛道”比较明白,而“天道”是什么呢?天道应该包括很多东西,例如“天机、天意、天命”,其本义不是讲迷信,而是讲“天”的规律或自然规律,包括我们已经知道的规律和我们尚不知道的规律。

  还可换一种比较方法,儒家叫做“正心”,释家讲究“明心”,道家追求“炼心”。在这背后,儒家讲“治世”,道家讲“治身”,佛家讲“治心”。

  再换一个角度来说,三家对世界的概括,儒家讲的是“未知生焉知死”、“独善其身,兼济天下”,不要去着迷于云里雾里的事情,而要重视现世的修炼;道家讲的是“穷尽变化”,努力了解世界和社会的变化规律;佛家则讲“缘起性空”,不要被外部世界纷纷扰扰的现象所迷惑。

  如果极而言之做一个简单小结,则儒家比较重视一个人的行为规范,讲的是社会的“游戏规则”,道家比较重视方法,讲的是“游戏技巧”,释家比较重视内在修养,讲的是“大智慧”。总之,儒释道三家对世界的研究尽管有一些差异,但总的都是提倡从研究自己开始,也就是从主观、内部的修炼做起,然后进而研究社会和世界,使自我成为一个高尚的人、智慧的人,从这个基本精神来说,儒释道三家三教都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或“蜂王浆”,是对现代人也大有裨益的学问。

儒教、佛教、道教是中国三大传统宗教,简称为“儒释道”。三大宗教所包含的文化博大精深都有值得学习的思想精华,对于“儒释道”人们总结说“道根儒茎佛叶花,三教本来是一家”,



儒释道有何区别?~

从楚人失弓这个故事,我们能看得出楚王的一些气度。还有人说,就这一个小小的故事,还包含了儒释道三家的境界,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孔子 老子 佛家 历史 故事

儒释道三家的共同点:儒释道三教都认为"心"很重要。道教,一向认为人的"心"是实现成仙、实现长生不老的关键。佛教中的“即心即佛”,就是说不须向外面求佛,你的自心即是佛。从儒家的五常与佛教的五戒对应来看,不杀生即是仁,不失仁慈之心,培养自己慈悲心。
不偷盗即是义,义是义务,“不与取”即是偷盗。对一切众生贡献是尽义务,不讲求报酬;不邪淫即是礼,举止文明,通情达理;不妄语即是信,信是诚实守信,不妄语就要不欺骗他人,言而有信;不饮酒既是智,智是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酒能致醉,令人神志昏迷,故一切酒不得饮。
儒释道三家的区别:
1、文化主旨上的区别:
儒家:积极进取的文化。
儒家倡导知识的获取和品德的培养,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
道家:遵循规律的文化。
道家遵循自然规律,提倡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是一种尊重自然,尊重规律的文化。
佛家:无私奉献的文化。
佛家思想中蕴含了慈悲和福报论,是一种无私奉献的文化。

2、做人标准上的区别:
儒家: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儒家对于做人标准要求很高,共九点。仁是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礼是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
智同"知",是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恕是指宽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是指与人交往中的老实忠厚。孝是对父母的尊重。悌是对兄长的敬爱。
道家:悟道法,淡泊名利。
“道”是道家文化的核心,道家创始人老子认为道是世界本源,天地万物都有道而生,同时道也是存在于万物之中的普遍法则。
两个互相矛盾的对立面以及对立面的相互转化都是由道完成的,只有领悟了“道”,才能更好的顺应自然。另外,“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也是利用了转化思想完成的,淡泊名利,不争也是争。
佛家: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佛家文化中,因果轮回观深入人心。做善事有善报,干坏事便要尝坏果。所以佛家倡导信徒慈悲为怀,多积善果。
3、人生观上的区别:
儒家: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论语·为政》中有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就是对儒家人生观的最佳阐释,人三十当立,该当建功立业。
道家:顺其自然、自我完善。
道家的顺其自然观念就是要掌握道的法度,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绝非简单容易之事,想要掌握道的规律就需要多思考观察和学习,自我完善。
佛家: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佛家文化中有业报观,讲求对世间万物都报以同等的慈悲,无私奉献,超凡脱俗。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儒释道

三教九流中儒释道三教和儒道佛三家有什么不同?
答:回答:儒家思想是中国自汉以来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它集中地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的要求,以此它一直作为官方哲学居于领导地位。  儒家最早产生于春秋末年,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一个思想流派。因此我们一般所称的“儒释道三教”的“儒教”主要是指儒家思想教化而言的,决不能把儒家也看成...

佛学、道学、儒学三者有何区别?
答:2、道家的思想精髓:天人合一,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不强求、不逆天。道家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3、儒家的思想精髓:入世、治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们的楷模。儒家讲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儒、道、佛教三种思想精髓区别 一、文化主旨 儒家文化:进取文化。道家文化:规律文化。佛家...

佛儒道三者的真正区别是什么?
答:区别在于文化主旨、做人标准、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哲学倾向、物质食粮对精神食粮的比喻:一、文化主旨 儒家文化—进取文化。道家文化—规律文化。佛家文化—奉献文化。二、做人标准 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儒宗什么,道宗什么,释宗什么
答:儒释道,“儒“指的是儒家,是孔子开创的学派,也称“儒教”,曾长期作为中国官方意识形态存在,居于主流思想体系地位,其影响波及朝鲜半岛、日本、中南半岛、中亚、东南亚等地区; “释”是古印度(今尼泊尔境内)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佛教,其实大多为释迦牟尼佛,故又称释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道”...

论述《佛道儒》三家有何区别 2000字
答:朋友,你这就问得比较过分了,儒释道三家的区别,单是这个问题90%以上的人都回答不了,还要2000字,也没有一点奖励什么的。算了,咱们直接切入主题 儒道释本质并无区别,实为一体三用。说说三者的目标以及修行方法,自然明朗。先说目标:儒家的目标为成圣贤、道家求长生、佛教了生死。当你在以了生死...

佛教和道教的区别是什么?
答:佛教与道教有很大的不同。在中国经常儒释道。儒就是儒家思想,释就是佛家思想,道是道家思想。儒家主要是告诉我们修习人道之理。也就是如何做人。道家讲如何成仙来脱离生死,苦境。佛家告诉大家如何成佛,而达到彻底的涅槃。好好按照儒家的教导修行,一定能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修习道法,最后的结论,就...

佛教和道教有什么不同?
答:佛教和道教的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对待生和死的态度。可以说两者是截然不同的。佛教追求的目标是“涅磐”,脱离生死轮回。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生是苦,死是苦。而且这种苦是没有尽头的,是在一个循环往复、不到头的生死轮回中。只有实现涅磐,才能脱离生死轮回。那么怎样实现涅磐呢?就是人要“觉悟”。

佛教与道教有什么区别?
答:佛教是无神论,道教是有神论。佛教和道教认为人皆可成佛或神。但佛只是思想上比人境界高,生理上和人一样,也会生老病死,道教神则是有超能力的不死族。佛教主张学习宏观的世界,各门各类各种知识都应该去学习,所谓勤学五明,道教集中修炼内功,依靠炼丹术等辅助手段以成仙为目的。佛教是以觉悟,灭除...

什么是儒释道文化?
答:儒指的是孔子开创的学派,也称儒教;释是古印度(今尼泊尔境内)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佛教;道指的是东周时期黄老道神仙家创立的宗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儒释道文化,三教的精华,都是揭示人天正理,直指宇宙真相。之所以教分三家,一是不同社会环境下自然形成了不同的特色文化,二是因材施教使然。虽然...

佛教和道教的具体区别是什么?
答:《傅大士录》中有说:「大士一日,顶冠、披衲、趿履。帝问:“是僧耶?”士以手指冠。“是道耶?”士以手指履。帝曰:“是俗耶?”士以手指衲衣。遂出。故今双林寺塑大士像。顶道冠身袈裟,足极履,仿此迹也。」傅大士是佛教深地菩萨弥勒菩萨的化身,然而他的衣服却包括了儒释道三家的道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