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问题 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是怎样确定的? 宏观经济学,为什么要这样得出供需关系

作者&投稿:愚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近期,一些经济学者高呼中国正面临“刘易斯拐点”,数十年来支持中国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也将不复存在。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实证分析表明,刘易斯拐点的假说是站不住脚的,”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教授杨涛近日在复旦经济学院举办的主题为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与展望的政策圆桌会议上发表了不同的看法,“数据显示,80年代以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以及城乡普通工人工资基本上是同步、持续增长的。”

  刘易斯拐点是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瑟·刘易斯在人口流动模型中提出的一个假说,这个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枯竭。“经济发展之初,农村劳动力无限供给,劳动边际生产力几乎为零;农村在制度性工资,普通劳动工资长期不变;拐点到来后,普通劳动工资则会出现普遍上涨。”杨涛教授进一步指出了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所包含的三个假设。

  中国经济发展的状况符合刘易斯拐点的理论假说吗?杨涛列出了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变化和城镇与农村普通工人工资的变化两张图表,从图中可以看到,城乡间这两项指标的增长基本上是同步、持续的。也就是说,城乡二元劳动工资收入的实际状况并不支持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的假说。

  杨涛教授指出近一段时期内之所以“民工荒”频发,根源在于农村生活环境的改善和城市生活成本的上升降低了农民进城的热情,“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农民工不愿意出来,劳动力转移速度放缓。”

  不可忽视的一点是,中国经济的人口红利仍然存在,“中国仍有劳动力的优势,举个例子来说,中国制造业的平均工资仅相当于日韩的7%-10%,和泰国差不多。”

  最后,杨教授预测未来几年中国劳动工资的增幅会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GDP增速的放缓。”

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是怎样确定的?~

1、近年来,中国劳动力市场供求态势发生了重要转变。一方面,由于持续的经济增长产生了旺盛的劳动力需求;另一方面,人口转变(计划生育所致)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开始显现。因此,中国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趋于结束。从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情况看,市场机制日益完善,劳动力市场环境有所改善,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程度也在逐步提高。但由于劳动力市场转折是长期趋势的开始,因此,需要从劳动参与、人力资本积累和劳动力市场发育等方面,积极应对劳动力市场出现的新变化。
2、结论:劳动力短缺已经开始显现。人工单价在逐步上涨。

布兰查德已经在书上说了,AS曲线实际上是“劳动力市场均衡曲线”,AD曲线实际上是“货币市场与产品市场均衡曲线”,只不过因为形状与需求,供给曲线相近,才会被称为总需求,总供给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