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核、电子是什么形状的? 为什么电子会绕着原子核旋转其原理是什么

作者&投稿:矣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质子中子的形状与基本构造___最后的谜底
质子中子的形状与基本构造___最后的谜底

密陀僧(吴晓红,四川省彭山县白云诊所)

简要:首次将基本粒子的构造进行完整统一!
首次揭开质子中子的直观形状!
首次揭开质子中子的具体结构!
首次全面破译各种粒子衰变之迷!
关键词:圆环*离心力*3个介子重叠*双层结构*库仑约束*核子齿轮

在上一篇论文里,我已经谈到介子重子都是由正负电子组成.正负电子成双成对,首尾相接作圆周运动,最后形成一个闭合的圆环;大约有120多对电子组成一个静质量为135-140的中性Y介子(暂名,相当于过去说的派介子,因为这里打不出这个字母).由于这种圆周运动产生离心力,从而使电子对形成中空的结构.3个大小相等的中性Y介子整齐地重叠在一起,就形成一个中性的K介子,其结构如下:

1(上):正电子*负电子*正电子--------
2(中):负电子*正电子*负电子---------
3(下);正电子*负电子*正电子---------

这3个同样大小的中性Y介子按上中下重叠在一起形成一个闭合的圆环共同旋转._-__-这就是K0介子.但是也不稳定,与此同时,k0介子的外围(注意:是外围!或者是外层!)再对应结合3个静质量都是在170-180左右的中性Q介子(暂名.由于这3个Q介子是继内层的K介子而形成的,它不能够单独形成,所以在实验室里很难发现,但以后在质子的碰撞中它会露面),这时一个静质量为930-940左右的中子也就形成.
也就是说,中子是由6个基础介子组成.6个基础介子的形状都是圆环形结构.共分内外两层.内层由3个大小相等的中性Y介子重叠组成;外层由另外3个大小相等的中性Q介子重叠组成(外层半径稍大,其电子对多于内层),内层的3个重叠的中性Y介子构成一个中性K介子,其静质量在405-420之间.(在楮圣麟编的原子物理学中k介子的静质量为490-500之间,这个很好理解:多出部分是因为在k介子形成时它的外层又有新的电子对在继续形成外层结构,也就是说,当你在实验室截获一个k介子的时候,实际上它的上面已经有成对的电子串结合在上面.在它的外层结构没有完全形成3个重叠的Q介子之前,k介子都不稳定,但是k介子衰变的第一步就是让3个重叠结合在一起的Y介子各自脱离,同时脱离的还有80-90静质量的正负电子串,只是这附着在3个圆环介子上的成对电子串在解体时并没有被观察到罢了).而外层的3个中性Q介子重叠结合后称为一个中性“超K”介子,其静质量在510-530之间.(如下)

中子共6个介子:内层3个Y介子组成一个K0介子;外层3个Q介子组成一个超K0介子.

中子有了以上内外两层结构,已经相对稳定,这时6个基础介子中的正负电子全部成对.但是由于极速旋转产生的离心力,这个相对稳定的中子最终使外围的超K0介子上的一个负电子发射出去形成轨道运行_____于是中子变质子(外围的超K0变.变超K+)

质子:内层1个K0介子;外层1个超K+介子
.为什么发射出去的是负电子不是正电子,那是因为质量关系:既正电子的静质量稍大于负电子的静质量.只有当出现反常状况时_____既一个正电子的质量小于负电子时___,这个正电子才可能发射进轨道形成反质子!
问题是为什么外围只飞出一个负电子?外围有3个Q介子,这个电子是从哪个Q介子上飞出来的?最大的可能是中间的一个Q介子,因为中间哪个介子所受到的离心力是最大的!当一个负电子进入轨道后,中子变质子,这时质子的外围中部的表面便出现一个单独的正电子,如图;

1正电子*负电子*正电子*负电子*正电子*负电子----------
2负电子*正电子*---------*正电子*负电子*正电子----------
3正电子*负电子*正电子*负电子*正电子*负电子-----------
由于质子外层中间的介子上少了一个负电子,但多出一个正电子,这个多出的正电子对其余本来不稳定的负电子起到了库仑约束力,质子内的所有负电子只要受到约束,正电子也就更加稳定,于是质子进入稳定态.
当一个中子与一个质子结合后,这时内外层各有6个圆环形介子重叠,加上质子上的那个单独正电子对周围(包括中子上)负电子的约束力,再加上质子与中子结合后旋转速度有所减弱,离心力也就相对减小,使中子与质子结合之后中子也变得稳定起来——这是中子在原子核内稳定结合的原因.上图质子外层的2号Q介子由于发射出一个轨道电子,使这个介子形成的圆环没有完全闭合,但是它与内层相连,同时又与外层两侧的1,3号Q介子连成了整体,所以2号介子也很稳定——只有当核子受到强列的撞击时,2号Q介子上的那个单独的正电子才有可能放射出去——这个衰变使质子变成中子!!常见与2,3周期的人工放射元素!但是衰变比较慢,要几到十几分钟时间才能完成.(请参照“打开原子核的核子壳层结构秘密”那篇文章去理解)
中子衰变之后为什么会出现中微子?现在有部分学者认为中子是由电子和中微子组成,其实这是一种错觉:那是因为电子是由中微子和光子组成,中微子非常细碎(而光子比较坚硬,所以当一对正负电子发生碰撞时,只发现2个光子),当中子外层上发射出一个负电子,其负电子从正电子上挣脱时,其二者自身接触部位的中微子发生了部分脱离.
现在我们再来分析质子中子以外的重子,产生这些重子其实很简单:它们都是临时结合在质子A,B两面的1至4个Y介子或一些正负电子串而也,____但是这些附缀粒子仅仅是匆匆的过客!
综上所述,,质子是最稳定的强子,它由内层的一个K0介子和外层的一个超K+介子组成,这种稳定的结构只有在发生碰撞时才能够衰变:当一粒Y介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打击在质子上时,这个Y介子临时与质子形成一个超子,这个Y介子同时又将质子中的K0介子从内层撞出——这个现象称为“协同产生”!
电子的形状可以肯定为球体或近似球体,那么质子中子的外形就酷似一个中空的轮胎,由于电子是球体,质子这个圆环的上下和内外表面便形成均匀的齿轮,这个齿轮再回到我的那篇“打开原子核核子壳层结构秘密”中去重新理解,你会极其惊讶地发现,原子核的核子在A,B两面(这里的上下两面)以及整个侧面上的结构与运动和我们现在机械齿轮的结构与运动是多么地相似!!我们完全可以把原子核内的各核柱的集体运动理解为最完美的机械运动!!

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来验证我的质子中子结构的准确性——根据楮圣麟所编的原子物理学上的资料显示:在所有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Y介子撞击质子或用质子撞击质子中,只产生一粒超子或K0或K+介子,而从没有观察到有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K介子产生!现在通过质子的结构我们很容易解释:因为质子里面只有K0和K+,而没有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K介子。又载;而当中子撞击中子时,为什么不会出现中性的超子和中性的K介子?我的理解是因为中子外层的负电子本来就不稳定,一遇撞击后就会有负电子从圆环上飞离出去!!(质子遇到撞击时,虽然那个单独的正电子也会脱落,但时间比较长,刚才已经谈过)

结束语:

当本文和十几天前发表的那篇“打开原子核的核子壳层结构”完成之际,我坚信自己已经找到那些基本粒子以及原子核内部结构的真实世界.当这个真实世界出现在我们眼前,所有人都会感到诧异____因为它离我们最初的判断实在是相去甚远!可是它现在又是那么真实和合理.也许正是我们犯了经验上的错误,才使我们用近百年的代价去盲人摸象,那些高级的数学运算并没有让我们真正看到核子的直观形态;反复的实验与分析也没有最终找到粒子的结构模型____好在因为有了这些实验数据的存在,才让我们产生了由点到面的思维,才让我们有了基本的方向去接近真理!现在,当我们找到了这些秘密,又反过来重新修正我们的一些实验中的疑案甚至误判!
我完全有理由相信,这两篇论文的产生是原子物理学上的一次划时代飞跃!它解决了近百年来的许许多多疑难,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微观物理学世界里找到了宽阔的路径.也许它会在短期内受到传统权威的冷落甚至排斥,但没有谁能够最终阻挡科学的前进!!

原子核在中心,电子围绕原子核旋转,原子核体积极小,但集中了大部分的质量,是球形的,电子似蝌蚪,如精子一般

原子核在中心,电子围绕原子核旋转

原子核结构是什么?~

1911年,欧内斯特·卢瑟福在验证汤普森的梅子布丁模型时发现了原子核。
原子核(Atomic nucleus)是原子的主要组成部分,位于原子的中央,约占原子99.95%的质量,原子核的密度极大,核密度约为10^14g/cm^3。组成原子核的有不带电的中子和带正电的质子(两种核子各由红蓝绿三色3个夸克组成)。当周围有和其中质子等量的电子围绕时,构成的是原子。原子核极其渺小,如以铀的的原子半径/原子核半径比例是26634,而以氢的的原子半径/原子核半径比例是是60250。但在这极小的原子核里却集中了99.95%原子的质量。原子核也有壳层结构,称为幻数:是能充满核壳层模型、提高原子核稳定性的核子数量(质子数加中子数),迄今已知的幻数有2、8、14、20、28、34、50、82、126。
原子核里有π介子在质子与中子间来回穿梭(传递强核力),中子会放出π-介子变为质子,质子又会放出π+介子变回中子,原子核里的质子与中子借著π介子来回穿梭,互相转变就是强核力的作用方式(见下图)。

图中+-号代表不可分割的最小正负电磁信息单位-量子比特(qubit)
(名物理学家约翰.惠勒John Wheeler曾有句名言:万物源图于比特 It from bit
量子信息研究兴盛后,此概念升华为,万物源于量子比特)
注:位元即比特

因为原子核旋转速度的离心力没有超过自身的引力,致使无法将电子甩开,所以一部分电子沿着旋转的切线方向旋转。根本原理就是原子之间要互相达成谅解统一,也就是要达成平衡,但是原子自身不是理想的对称型,因为原子核的质子由于甩出一个电子,致使缺口失去对称,这种不对称就使原子反复调整自己的位置,反复顾了左,顾不了右,就这样只好以旋转的动态形式左右逢源,所以谁也甭想偷懒,这就是原子核必须要旋转的原理

核外电子排布示意图怎么表示?
答:如图所示:对于某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先确定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即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如24号元素铬,其原子核外总共有24个电子,然后将这24个电子从能量最低的1s亚层依次往能量较高的亚层上排布,只有前面的亚层填满后,才去填充后面的亚层,每一个亚层上最多能够排布的电子...

你知道原子核内是什么样子的吗?
答:所以从外面看,电子在原子外面随机出现。如果把原子体积形容为一个地球那么大,那么原子核的大小顶多只有直径一公里左右,小的话仅相当于一座五层楼房,而电子的体积大概就在棒球到直径一米的球体之间。以上就是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

万物的形状
答:7、中子星的形状由中子简并压与万有引力维持平衡成球形。所有中子处于同一量子态,因为泡利不相容原理而产生的排斥力与万有引力对抗维持平衡。此时,原子核外电子与质子与真空量子涨落产生的正反中微子对中的反中微子结合为中子,被万有引力挤压在一起,形成中子星。电子因为能级跃迁释放光子,而中微子没有...

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结构示意图
答:如图所示:对于某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先确定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即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如26号元素铁,其原子核外总共有26个电子,然后将这26个电子从能量最低的1s亚层依次往能量较高的亚层上排布,只有前面的亚层填满后。铁在生活中分布较广,占地壳含量的4.75%,仅次于氧、...

电子与原子核:
答:再看这三种电子在原子以及原子核面前的表现:1)热电子这团云雾在尺度上比氢原子大近百倍,而横截面积则大上千倍,它俩相遇有点儿像飞机穿过一大块积雨云,彼此几乎都没啥变化。当然还是有一点两者产生相互作用的几率(这种作用的细节与下述第二种情况类似)。2)低能电子这团云雾的尺度与氢原子相当,它...

原子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答:原子的原子核只有十亿分之一大小,这意味着除了原子核以外,99.99%以上的原子是空的。但是,即使这个小小的原子核也包含了原子质量的99.96%。原子有质量。尽管它们很小,尽管它们是空的,但原子并不是一无所有。原子的外壳,在原子核和电子之间似乎有一个巨大的空间。那个空间里有什么?在原子核中...

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是什么?
答:1、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列的,从里到外1,2,3,4,5,6,7。2、第一层最多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8个电子,当电子层超过三层时,倒数第二层不超过18个电子;当电子层超过四层时,倒数第三层最多不超过32个电子,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3、最外层8个电子的结构叫做稳定结构(特殊的是稀有气体中的氦是最...

原子质子原子核什么的大小排列,还有什么中子 电子什么的
答:原子由原子核与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与中子构成。 尺寸大小:原子 》 原子核 > 中子 ≈ 质子 》 电子。举例如下:(以下10-10米, 代表10的负10次方米)水分子直径:4×10-10米 一般气体分子直径约:4×10-10米 氧分子直径约:3×10-10米 钠原子半径约:1.86×10-10米 铝原子半径约:1...

原子的结构是怎么样的?能不能给我解释下核聚变!以及原子里面的结构关系...
答:原子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其中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电子在原子内一些特定的稳定的轨道上绕核运动。既然电子在原子核外是分层排布的,那么当有若干个电子时,它们是怎样分布在不同电子层上的?我们将电子离核远近把电子层分为第1层、第2层……第7层(或者以K、L、M、N、O、P、Q)表示...

化学中的原子 分子 电子 离子分别是什么意思?
答:电子是第一代轻子,以重力、电磁力和弱核力与其它粒子相互作用。轻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之一,无法被分解为更小的粒子。电子带有1/2自旋,是一种费米子,根据泡利不相容原理,任何两个电子都不能处于同样的量子态。电子的反粒子是正电子,其质量、自旋、带电量大小都与电子相同,但是电量正负性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