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家族做了几代皇帝 后来又是谁推翻的司马家族 推翻之后是谁做的皇帝 什么朝代 司马炎统一三国之后被谁推翻?败给了谁?只当了几年皇帝?只统一...

作者&投稿:薛福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司马家族一共做了十五代皇帝,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其中西晋为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之一,东晋则属于六朝之一,两晋共传十五帝(司马家族),共一百五十五年。后被宋公刘裕所推翻,后建立南朝宋(又称刘宋),定都建康。从此进入南北朝时期。

扩展资料:

南朝宋(420-479年),中国南北朝时代南朝的第一个朝代,也是南朝四个朝代中存在时间最久、疆域最大 、国力最盛的王朝。共传四世,历经九帝,享国60年。因国君姓刘,为与后来赵匡胤建立的宋朝相区别,故又称为刘宋;又按五德终始之说,其为水德,故又称水宋。

刘裕在东晋末期的乱世中趁势崛起,先后平定孙恩、桓玄、刘毅、卢循、司马休之等势力,又灭桓楚、西蜀、南燕、后秦等国。不仅统一了中国南方,同时也收复了山东、河南、关中等地,最终代晋建宋,定都建康(今南京)。

刘宋前期,社会安定,刘裕即位前后,大力推行改革,集权中央,抑制豪强兼并,实施土断,打击豪强士族,整顿吏治,重用寒门,发展生产,轻徭薄赋,废除苛法,亲自听讼,振兴教育,策试诸州郡秀才,举善旌贤,多次遣使访民间疾苦,改善政治和社会状况。

刘裕死后,宋文帝刘义隆继续实行刘裕的治国方略,元嘉年间一片繁荣,史称“元嘉之治”。然因文帝晚年北伐失败致国力大损,刘宋后期,朝政混乱,帝王更迭频繁。公元479年被权臣萧道成取代,建立南齐,刘宋灭亡。

刘宋是魏晋南北朝中第一个由寒门庶族建立的王朝,这一时期出现了“寒人掌机要”的政治局面 ,文化上涌现了一批影响深远的大家,如谢灵运、范晔、祖冲之、何承天等,建康文学史论在此时期发展到巅峰,《世说新语》、《后汉书》等名著诞生于这一时期,对后世影响深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刘宋



司马家族从265年晋武帝司马炎继位到东晋最后一任皇帝司马德文结束,历经16任皇帝。

公元420年,刘裕推翻东晋,建立刘宋,这也是南朝的开端,自此进入南北朝时期。

扩展资料

司马氏在三国时期为曹魏世族,高平陵事变后掌握魏国政权 。

晋宣帝司马懿:三国的终结者 西晋王朝奠基人。

司马懿(179-251年),字仲达,汉族,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

对屯田、修水利等经济有重要贡献。73岁去世,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

晋景帝司马师:控制曹魏政权的旷世枭雄。
司马师(208-255年),字子元,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权臣,官至大将军。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他是司马懿与张春华的长子,太祖司马昭的兄长,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伯父。

司马师沉着坚强,雄才大略。他继承父亲的权力,废魏帝曹芳,平定淮南三叛,击灭东吴诸葛恪的大军。基本控制了曹魏政权。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师为景皇帝,庙号世宗。

晋文帝司马昭:灭蜀汉 为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司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他是司马懿与张春华的次子,司马师的弟弟,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父亲。

司马昭继承父兄的权力,弑魏帝曹髦,彻底控制了曹魏政权。掌权期间派钟会、邓艾灭蜀。其子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昭为文皇帝。有著名的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备注:上述三人为司马炎称帝后追尊的皇帝,这三人并未正式称帝。

265年,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 ,史称晋武帝。290年,司马炎第二子司马衷继位,改元永熙。307年被司马越毒死,终年48岁。

其次是晋怀帝司马炽307年—313年在位7年。西晋孝愍帝司马邺313年—317年在位5年。公元317年西晋灭亡。

317年4月司马睿在建康正式称王,改元建武(即晋王位,尚未称帝)。于次年318年正式称帝,成为东晋的开国皇帝。元帝即位后,矛盾四伏,忧愤而死,时年47岁。

东晋晋元帝司马睿318年—322年在位6年。晋明帝司马绍322年—325年在位4年。

司马绍,字道畿,东晋的第二代皇帝,晋元帝长子,庙号肃宗。他从小就聪明伶俐,为人豪爽,即位后,平定王敦叛乱,巩固了东晋的统治,在位期间曾经中兴。病死,终年27岁。

晋成帝司马衍325年—342年在位18年。晋康帝司马岳342年—344年在位2年。晋穆帝司马聃344年—361年在位17年。晋哀帝司马丕361年—365年在位5年。晋废帝司马奕365年—371年在位6年。晋简文帝司马昱371年—372年在位2年。晋孝武帝司马曜372年—396年在位25年。晋安帝司马德宗396年—419年在位23年。

晋恭帝司马德文418年—420年在位3年。东晋的末代皇帝,晋孝武帝次子,晋安帝同母弟弟,最早封琅邪王,后被封为中军将军、散骑常侍、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侍中,领司徒、录尚书六条事等职。

桓玄之乱后,刘裕当政,司马德文知道刘裕有篡位与杀害晋安帝的企图,而且晋安帝本人不辨饥寒,司马德文便随侍于晋安帝左右;直到有一次司马德文因病出宫,刘裕才派人杀害晋安帝。

刘裕本人有意自称皇帝,但由于图谶所言“昌明(晋孝武帝)之后有二帝”,于是刘裕为符合图谶所言,便于418年改立司马德文为皇帝,次年改年号为元熙。

420年,刘裕逼迫晋恭帝将皇位“禅让”给他,建立刘宋,这也是南朝的开始,东晋自此灭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司马懿

百度百科-西晋   

百度百科-东晋



司马家族做了十五代皇帝,分别是西晋四代,东晋十一代。刘裕推翻了司马家族,做了皇帝,于公元420年建立南朝刘宋王朝。

公元266年,司马懿之孙,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仿效当年的曹丕,逼迫魏帝曹奂让位,登基为帝,建立中国又一个大一统王朝——晋王朝。司马家族历代皇帝具体情况如下:

西晋

1.世祖武皇帝 司马炎(265-290在位,死时55岁)

2.孝惠皇帝 司马衷(290-306年,死时48岁)

3.孝怀皇帝 司马炽(306-313年,死时30岁)

4.孝愍皇帝 司马邺(313-316年,死时18岁)

东晋

1.中宗 司马睿(317-322年,死时47岁)

2.肃宗 司马绍(322-325年,死时27岁)

3.显宗 司马衍(325-342年,死时22岁)

4.康皇帝 司马岳(342-345年,死时22岁)

5.孝宗 司马聃(345-361,死时19岁)

6.哀皇帝 司马丕(361-365,死时25岁)

7.海西公 司马奕(365-371,死时45岁)

8.太宗简文皇帝 司马昱(371-372,死时52岁)

9.烈宗 司马曜(372-396,死时35岁)

10.安皇帝 司马德宗(396-418年,死时37岁)

11.恭皇帝 司马德文(418-420年,死时37岁)

扩展资料:

司马氏崛起

曹魏后期,政治日益腐败,阶级矛盾越来越尖锐。与此同时,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以曹爽为首和以司马懿为首的两个集团的对立和斗争。

司马懿

嘉平元年(公元249年),曹爽等陪同曹芳出洛阳城南拜谒魏明帝陵,司马懿乘机在洛阳发动政变,夺取了朝中大权。

嘉平三年(公元251年),司马懿病死,子司马师继续掌权。

嘉平六年(公元254年),司马师废曹芳,立曹髦为帝。次年,司马师死,弟司马昭当政。

甘露五年(公元260年),曹髦不甘心做傀儡,于是率数百仆从向司马昭进攻,结果被杀。司马昭另立曹奂为帝,政权完全为司马氏所控制。

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司马昭向发动灭蜀汉之战,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等分东、中、西三路进攻汉中。蜀汉则以姜维为首组成抵抗军,据剑阁天险与魏军相持。邓艾遂率精兵偷渡阴平攻占涪城,进逼成都。蜀汉后主刘禅不战出降,姜维闻讯后带部投降钟会,后兵变不成,自刎而死,蜀汉灭亡。

咸熙二年(265年),曹魏皇帝曹奂禅位于司马炎,改元泰始,是为晋武帝。曹魏灭亡,西晋开始。

晋朝本身承接了东汉晚期至曹魏期间的割据局面,地方上世族影响力远超帝王。如司马氏本身就是世族权臣,控制曹魏朝廷,最后篡魏自立。所以司马炎在篡魏得手后,为免其他世族、权臣效法,便分封了各宗室成员为王,在地方上作为维护皇室的力量。同时又颁布“占田令”,限制世族拥有田地的面积和数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西晋



西晋
1.世祖武皇帝司马炎(265-290在位,死时55岁),河内温县人,司马懿之孙,司马昭长子,265年十二月代魏建晋,279年发兵攻吴,280年初灭吴。他是一个荒淫君主,“后宫殆将万人”,世间奢侈成风,官僚们不仅奢侈成性,而且公开抢劫、杀人,社会矛盾尖锐。

2.孝惠皇帝司马衷(290-306年,死时48岁),公元290年即位,武帝第三子,九岁立为皇太子,甚愚,武帝欲废之,遭杨皇后反对,未果,后即位为帝,贾皇后掌权,其在位期间社会矛盾愈演愈烈,终酿成八王之乱(汝南王亮、楚王玮、赵王伦、齐王冏、河间王颙、成都王颖、长沙王乂和东海王越,他们为争夺中央统治权,先是同外戚杨、贾两家斗争,而后宗室诸王兵戎相见,直到西晋灭亡前夕)。306年,东海王越入朝专政,后惠帝被毒杀。

3.孝怀皇帝司马炽(306-313年,死时30岁),武帝第二十五子,惠帝死后,被司马越立为帝,311年刘曜攻破洛阳,怀帝被执赴平阳,313年被杀。

4.孝愍皇帝司马邺(313-316年,死时18岁),武帝孙,吴孝王司马晏之子,311年,洛阳被破,翌年贾疋拥立邺为皇太子,次年怀帝被杀,邺即位于长安,316年八月,刘曜攻长安,帝出降,西晋亡

东晋
1.中宗司马睿(317-322年,死时47岁),是为晋元帝,司马懿曾孙,琅琊恭司马觐之子,十五岁嗣父爵琅琊王,317年三月在建康称晋王,次年即帝位。晋元帝建国后,王导居中执政,王敦在外掌兵,势力很大,故当时有“王与(司)马,共天下”之说。晋元帝感到王氏势力太大,于是重用刁协、刘隗、戴渊等。322年(永昌元年),王敦以诛奸臣刘隗为名,攻入建康,杀戴渊等,然后退回武昌。

2.肃宗司马绍(322-325年,死时27岁)元帝长子,是为明帝,以皇太子即位,324年,王敦病重,明帝下令讨伐王敦。王敦令其兄含为元帅,率兵三万再次向建康进军。但不久王敦病死,王含兵溃被杀。

3.显宗司马衍(325-342年,死时22岁)明帝长子,是为成帝,325年被立为皇太子,同年嗣位。成帝时,庾亮以帝舅执政。当时,豫州(治寿春)刺史祖约,遭受排斥,历阳(安徽和县)内史苏峻,因平定王敦之乱有功而骄横。庾亮怀疑苏峻、祖约将叛。327年(咸和二年),庾亮召苏峻入京为大司农。苏峻怕入朝被杀,便联合祖约进行叛乱,攻入建康,纵兵大掠,废黜百官,安置亲信。329年庾亮打败苏峻,收复了建康。

4.康皇帝司马岳(342-345年,死时22岁)成帝之弟,是为康帝,成帝时封吴王,后徙琅琊王,成帝病,诏岳为嗣。

5.孝宗司马聃(345-361,死时19岁)康帝子,是为穆帝,其年幼,太后临朝,357年亲政,时年十五岁。

6.哀皇帝司马丕(361-365,死时25岁)成帝长子,穆帝死后,被皇太后立为帝,是为哀帝。

7.海西公 司马奕(365-371,死时45岁)成帝子哀帝弟,哀帝死后,被皇太后立为帝,371年十一月,被桓温废为海东王,372年又降为海西县公。

8.太宗简文皇帝 司马昱(371-372,死时52岁)元帝少子,322年受封为琅琊王,后徙封会稽王。桓温帝司马奕,立昱为帝。

9.烈宗 司马曜(372-396,死时35岁)简文帝第三子,365年封会稽王;372年立为皇太子,同年嗣位,其在位期间发生了著名的战争-淝水之战,是为一场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争。

10.安皇帝司马德宗(396-418年,死时37岁)孝武帝长子,帝痴呆,不辩寒暑,由司马道子摄政。

11.恭皇帝司马德文(418-420年,死时37岁)孝武帝子,安帝弟,安帝死,刘裕称奉遗诏迎立为帝,420年六月,刘裕逼帝让位,废以为零陵王,东晋王,次年被杀。

刘裕于公元420年建立南朝刘宋王朝。

高祖宣皇帝 讳懿(追封)
世宗景皇帝 讳师(追封)
太祖文皇帝 讳昭(追封)
世祖武皇帝 讳炎
孝惠皇帝 讳衷
赵王 讳伦
孝怀皇帝 讳炽
孝愍皇帝 讳邺
中宗元皇帝 讳睿
肃宗明皇帝 讳绍
显宗成皇帝 讳衍
康皇帝 讳岳
孝宗穆皇帝 讳聃
哀皇帝 讳丕
海西公 讳奕
太宗简文皇帝 讳昱
烈宗孝武皇帝 讳曜 西晋
1.世祖武皇帝司马炎(265-290在位,死时55岁),河内温县人,司马懿之孙,司马昭长子,265年十二月代魏建晋,279年发兵攻吴,280年初灭吴。他是一个荒淫君主,“后宫殆将万人”,世间奢侈成风,官僚们不仅奢侈成性,而且公开抢劫、杀人,社会矛盾尖锐。

2.孝惠皇帝司马衷(290-306年,死时48岁),公元290年即位,武帝第三子,九岁立为皇太子,甚愚,武帝欲废之,遭杨皇后反对,未果,后即位为帝,贾皇后掌权,其在位期间社会矛盾愈演愈烈,终酿成八王之乱(汝南王亮、楚王玮、赵王伦、齐王冏、河间王颙、成都王颖、长沙王乂和东海王越,他们为争夺中央统治权,先是同外戚杨、贾两家斗争,而后宗室诸王兵戎相见,直到西晋灭亡前夕)。306年,东海王越入朝专政,后惠帝被毒杀。

3.孝怀皇帝司马炽(306-313年,死时30岁),武帝第二十五子,惠帝死后,被司马越立为帝,311年刘曜攻破洛阳,怀帝被执赴平阳,313年被杀。

4.孝愍皇帝司马邺(313-316年,死时18岁),武帝孙,吴孝王司马晏之子,311年,洛阳被破,翌年贾疋拥立邺为皇太子,次年怀帝被杀,邺即位于长安,316年八月,刘曜攻长安,帝出降,西晋亡

东晋
1.中宗司马睿(317-322年,死时47岁),是为晋元帝,司马懿曾孙,琅琊恭司马觐之子,十五岁嗣父爵琅琊王,317年三月在建康称晋王,次年即帝位。晋元帝建国后,王导居中执政,王敦在外掌兵,势力很大,故当时有“王与(司)马,共天下”之说。晋元帝感到王氏势力太大,于是重用刁协、刘隗、戴渊等。322年(永昌元年),王敦以诛奸臣刘隗为名,攻入建康,杀戴渊等,然后退回武昌。

2.肃宗司马绍(322-325年,死时27岁)元帝长子,是为明帝,以皇太子即位,324年,王敦病重,明帝下令讨伐王敦。王敦令其兄含为元帅,率兵三万再次向建康进军。但不久王敦病死,王含兵溃被杀。

3.显宗司马衍(325-342年,死时22岁)明帝长子,是为成帝,325年被立为皇太子,同年嗣位。成帝时,庾亮以帝舅执政。当时,豫州(治寿春)刺史祖约,遭受排斥,历阳(安徽和县)内史苏峻,因平定王敦之乱有功而骄横。庾亮怀疑苏峻、祖约将叛。327年(咸和二年),庾亮召苏峻入京为大司农。苏峻怕入朝被杀,便联合祖约进行叛乱,攻入建康,纵兵大掠,废黜百官,安置亲信。329年庾亮打败苏峻,收复了建康。

4.康皇帝司马岳(342-345年,死时22岁)成帝之弟,是为康帝,成帝时封吴王,后徙琅琊王,成帝病,诏岳为嗣。

5.孝宗司马聃(345-361,死时19岁)康帝子,是为穆帝,其年幼,太后临朝,357年亲政,时年十五岁。

6.哀皇帝司马丕(361-365,死时25岁)成帝长子,穆帝死后,被皇太后立为帝,是为哀帝。

7.海西公 司马奕(365-371,死时45岁)成帝子哀帝弟,哀帝死后,被皇太后立为帝,371年十一月,被桓温废为海东王,372年又降为海西县公。

8.太宗简文皇帝 司马昱(371-372,死时52岁)元帝少子,322年受封为琅琊王,后徙封会稽王。桓温帝司马奕,立昱为帝。

9.烈宗 司马曜(372-396,死时35岁)简文帝第三子,365年封会稽王;372年立为皇太子,同年嗣位,其在位期间发生了著名的战争-淝水之战,是为一场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争。

10.安皇帝司马德宗(396-418年,死时37岁)孝武帝长子,帝痴呆,不辩寒暑,由司马道子摄政。

11.恭皇帝司马德文(418-420年,死时37岁)孝武帝子,安帝弟,安帝死,刘裕称奉遗诏迎立为帝,420年六月,刘裕逼帝让位,废以为零陵王,东晋王,次年被杀。

安皇帝 讳德宗
恭皇帝 讳德文
420年7月10日(宋武帝永初元年六月十四日),刘裕废东晋恭帝司马德文,自立为帝,国号宋,

历史上司马家族在推翻曹丕建立的政权后,是谁称帝的~

晋武帝司马炎(236年—290年),字安世。晋朝的开国君主,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

司马炎为司马昭长子,曾出任中抚军;但是司马昭却有意让幼子司马攸继承,但在重臣的反对之下,司马炎于265年5月被封为晋王太子。同年8月司马昭过世之后,司马炎继承晋王的爵位。次年1月,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国号晋。晋武帝大肆分封宗室为王并使其掌握兵权,以补曹魏由于过度压抑宗室,导致皇帝孤立最后被权臣所篡的前车之鉴;同时于268年颁布泰始律令,并于279年命贾充、杨济、杜预、王濬等伐吴,280年3月孙皓投降,孙吴灭亡,自从黄巾之乱以来的分裂局势暂时获得统一。

司马炎在统一之后,以为天下无事,便将州郡的守卫兵加以撤除,同时实施占田法与课田法,企图与民生息;但是司马炎也是好色之徒,曾经于西元273年禁止全国婚姻,以便挑选宫女;灭亡孙吴之后又将孙皓后宫的五千名宫女纳入后宫,于是司马炎的后宫便有万人规模。司马炎为临幸的方便,便自己乘坐羊车在后宫内逡巡,停在哪个宫女门前便前往临幸;而宫女为求皇帝临幸,便在住处前洒盐巴、插竹叶以引诱羊车前往。而且边境的少数民族迁入中原,引发少数民族与汉人的冲突,郭钦、江统等人相继以徙戎论,劝晋武帝用武力将内迁的少数民族强制徙迁回原住地,但晋武帝不用。290年晋武帝死于含章殿,葬于峻阳陵。

晋武帝本人是继承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代的基业而称帝的,但本身并非英明之君,罢废州郡武装、大肆分封宗室与无法处理少数民族内迁问题,种下日后八王之乱与永嘉之乱的原因。

司马炎窜曹魏,建立西晋(公元266年—316年)西晋只存在了51年,如果从灭吴,统一三国开始算起,则仅立朝37年。共6个皇帝。
公元316年,西晋被前赵所灭,北方从此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西晋是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时期中的短暂统一,所谓“昙花一现”。

扩展资料
晋武帝司马炎(236年—290年5月16日),字安世,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人。
晋朝开国皇帝(265年—290年在位),晋宣帝司马懿之孙、晋景帝司马师之侄、晋文帝司马昭嫡长子,晋元帝司马睿从父,母为文明皇后王元姬。
初以父勋,封北平亭侯。
迎立常道乡公曹奂,迁中抚军,进封新昌乡侯,拜为抚军大将军、晋国世子。
咸熙二年(265年),拜为相国,袭封晋王。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建立晋朝,建都洛阳,年号泰始。
革新政治,振兴经济,厉行节俭,推行法治, 颁行户调式(包括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人口增殖,整个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治”。
咸宁五年(279年),命令杜预、王濬发动“晋灭吴之战”,实现全国统一。此后,骄奢淫逸,怠惰政事,分封诸王,为八王之乱埋下隐患。
太熙元年(290年5月16日),病逝,时年五十五岁,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葬于峻阳陵。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司马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