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江的流域概况 浙江省的地理概况

作者&投稿:一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流域内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南面以雁荡山为屏,有括苍山、大雷山和天台山等主要山峰,其中括苍山主峰米筛浪高达1382.4米,是浙东最高峰。椒江水系由西向东流经市区入台州湾。沿海区有椒北平原等三大平原为台州主要产粮区。
源头至上游仙居县内,永安溪自西向东穿流而过,境内全长116公里。两岸支流平行排列,自南、北向主流汇集。全县地形从外向内倾斜,略向东倾。各支脉斜交、层叠,构成多级梯状平台。平台上缓丘起伏,围限成大小不等、错落相间的谷地和盆地,适宜农耕。其中下各、城关、田市、横溪等4个河谷平原面积较大。其河谷底部大多在海拔100米以下,地面略有起伏,是本县水稻和经济作物的重要地区。丘陵山地多由火山岩和碎屑岩组成,全为中生代和新生代产物。受构造运动的影响,断裂和节理较为发育,相变强烈,岩性复杂。在漫长的地壳演变中,形成多变的山岳景观。奇峰幽洞,比比皆是。著名的仙居八景:“南峰钓艇”、“东岭晓钟”、“石龙霖雨”、“水帘瀑布”、“景星望月”、“锦凤冲霄”、“麻姑积雪”、“苍岭丹枫”,各领风姿,令人神往,骚人墨客,游迹遍至。清翰林院编修潘耒记道:“天台深幽,雁荡奇崛,仙居兼而有之。”
气候属亚热带季风区,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7.2C°,1月份平均气温为5.6C°,7月份平均气温为28.5C°。由于地形复杂,位置不同,各地气温略有差异。全年无霜期240天左右。雨量充沛,历年平均降水量为1376.8毫米,呈双峰型分布,前峰为梅雨,后峰为秋雨。6月是全年降水最多的月份,达233毫米;11月是全年降水最少的月份,只有75.9毫米。降水的空间分布也不均匀,南部多于北部,东部多于西部。温暖湿润的气候,不仅有利于双季稻和玉米等粮食作物的种植,也有利于发展茶、桑、油茶、柑桔等经济作物。但盛夏伏旱,梅雨季与台风季的暴雨以及冷空气带来的低温霜冻,对农业有严重影响。
仙居历史悠久。4000多年前,在永安溪中下游两岸的河谷平原上,就已聚居着仙居人的祖先——瓯越族人。  战国时,仙居为越国领土。秦统一全国后,属闽中郡鄞县回浦乡。东汉时,仙居已是国内高僧名道涉足之地,兴平元年(194)建造的“石头禅院”,遗址尚存。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仙居立县,名乐安。隋、唐间几经废置,至吴越宝正五年(930),改名永安。宋时,仙居是国内著名的宗教圣地之一。宋真宗以其“洞天名山屏蔽周卫,而多神仙之宅”,诏改今名。
上游天台县境内,天台山脉由县西向东北蜿蜒,西南绵亘大雷山脉,形成四面环山中部较为平坦的丘陵盆地。东部最高的苍山顶海拔1113米,北部华顶山海拔1110米。始丰溪两岸河谷平原海拔50-120米。天台盆地呈三角形,低山和丘陵占全县总面积81%,河谷平原和台地占19%。溪流分属椒江、曹娥江、白溪、清溪、珠游溪5个水系。始丰溪贯穿天台盆地,全长132.7公里(境内长68.5公里),流域面积1610平方公里(境内流域面积1111.54平方公里)。天台县,以境内天台山得名,东连宁海、三门,西接磐安,南邻仙居、临海,北界新昌。地处北纬28°57′02″-29°20′39″、东经120°41′24″-121°15′46″之间。东西长54.7公里,南北宽33.5公里,总面积1420.70平方公里。
天台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适中,温和宜人,年平均气温16.8℃,降雨量1320mm,适宜多种作物生长。县地处台州、宁波、绍兴、金华等四地区的交接地带,国、省道和县、乡公路纵横交错,“上三线”(上虞至三门)高速公路贯穿全境,交通十分便利。天台县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四季分明、降水丰富、热量充足的气候特征。又因四周山体环绕,中间低平,小区域气候特征显著,带有一定的盆地气候色彩。
汉晋之际,高道葛玄、名僧昙猷先后来天台山建筑庵传法。陈隋高僧智居天台22年,建12刹,开创佛教天台宗,成为影响海内外的一代创教大师,于是天台山就成为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唐朝,僧一行抵国清寺学算编写《大衍历》;诗僧寒山子隐居天台70余年,晚年曾来苏锡一带,有《寒山集》传世。(现在,欧美等国已掀起一股寒山研究热。)最澄等90多位日本僧人来山求法,使天台山名声远播。此后,日本、高丽(朝鲜半岛)僧人来山求法礼佛者不绝于途,国清寺被日韩等国奉为佛教天台宗的祖庭。宋朝,张百端开创道教紫阳仙派,后世尊为道教南宗始祖,桐柏山遂成为中国道教南宗的本山。赤城山玉京洞和灵墟、司马悔山也分别载入道书成为天下第六洞天和第十四、六十福地。禅僧济公降生于天台城关,他擅长诗文,戏佞济贫,被民间尊为“活佛”。现在,济公出生地石墙头建有济公亭,济公少年读书处赤城山建有“济公佛院”。梵宫道院既为胜境增彩添色,又使天台山获得了“佛宗道源”的美誉。天台山文化不愧为中华民族传说文化的集中体现的一个缩影,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一个典范。“佛国仙山”还造就了无数神奇的传说。千古流传的汉朝刘晨、阮肇采药遇仙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中游临海市境内,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地势自西向东倾斜。浙江省第三大水系——灵江,由西向东横贯本市中间掠过。从仙居县而下永安溪,从天台县而下的始丰溪,在临海西边的版图上,成“Y”形,在永丰镇三江汇合,进入灵江。括苍山、大雷山、桐峙山等3支山脉,逶延盘踞在境内西部、南部和北部。西部有大雷、赤峰、羊岩诸山环立,海拔在700~1200米之间。中部是断陷盆地,东部为滨海平原,地势平坦。境内峰峦层叠,山丘延绵,河流阡陌纵横。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全年积温5370℃,无霜期241天,平均蒸发量1231.4毫米,属湿润地区。1月平均气温5.8℃,7月平均气温28℃;年降水量1550毫米,5~6月为梅雨季节,7~9月以晴天为主,夏秋之交台风活动较频繁。
从夏朝开始,临海境内就有人类活动和属地演变情况。夏、商、周时,临海属瓯地,春秋时属越地;战国时属楚;秦统一六国后,属闽中郡;西汉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置回浦县,为东部都尉治,属会稽郡,县治于章安,属会稽郡。公元222年,分章安北部置始平县,分西部及永宁县部分境域置临海县;公元257年,分会稽郡东部置临海郡,郡治在章安;公元323年,临海郡辖章安;公元589年,隋开皇九年废郡,章安、始丰、宁海、乐安并入临海县,属处州,十一年(591年)移县治于大固山;公元1227年,设台州路总管府;公元1368年,台州路改为台州府,隶属浙江省。自唐至清,临海历来为台州的州、郡、路、府治所。1949年5月,临海解放,同年10月,成立台州专区,驻地在临海。1994年台州撤地设市,临海一直为台州地区行政公署驻地。1986年3月,国务院批准临海撤县设市。
下游黄岩区境内,东部属于温黄平原,为丰饶的鱼米之乡;西部为丘陵山地,主要山脉有括苍山支脉和北雁荡山余脉,自西向东延伸,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铅、锌及花岗岩等矿产资源。境内百条溪流纵横,第一大川永宁江干流全长77公里。大型水利工程长潭水库设计总库容为6.91亿立方米,灌溉黄岩、椒江、路桥、临海、温岭5市(区)百万亩农田,解决三百多万人民生活用水。城区永宁江、南官河、西江河、东官河“一江三河”穿城而过,方山、翠屏山、松岩山众山环绕;西部山区是台州城市的后花园和生态屏障。境内大寺基森林公园总面积2.41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97.3%,长潭水库总面积42平方公里、总库容达7.32亿立方米。著名风景区有划岩山、黄岩大瀑布群、富山大裂谷、浙东十八潭、船山大峡谷、松岩山、黄岩石窟、九峰公园、永宁公园、院桥鉴洋湖国家湿地公园等。其中九峰山和松岩山旅游风景区被载入《中国名胜词典》,划岩山被评为省级风景区。
黄岩故地在夏、商、周为东瓯地,春秋战国为东瓯王国,秦代属闽中郡,汉代属回浦县、章安县、永宁县,三国、两晋至南朝属临海县,唐代上元二年(657)始设永宁县,唐武后天授元年(690)改名为黄岩县,因中国道教名人王方平隐居之山顶有黄石而得名。1980年析东部以工业重镇海门为主的海门区、海门镇、大陈镇和东山公社,成立海门特区(过二年撤海门特区设椒江市)。1982-1984年,划归椒江市。1989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黄岩市(县级市)。1994年12月,台州地区撤地易地设市,黄岩撤市设区(县级),所辖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的路桥、金清、新桥、横街、蓬街、下梁、峰江、桐屿、黄琅、螺洋共8镇2乡划出设立路桥区,同为台州市的主体城区之一。自此,原黄岩县全境一分为三(三区:黄岩、椒江、路桥)成为台州市市区,撤市分区后的黄岩,总人口56.73万,面积988平方公里。
黄岩历史悠久。自古有“小邹鲁”之美誉,史有“十八进士共一家”之盛,曾产生“南宋第一相”杜范、诗人戴复古、文史学家陶宗仪等一大批俊杰贤人。近代以来更是人才辈出,涌现了“两弹一星”功勋陈芳允、中国植物生理学创始人之一罗宗洛等8位黄岩籍“两院”院士,以及革命家、艺术家陈叔亮等。境内文物古迹众多,拥有五代沙埠青瓷窑址、北宋始建瑞隆感应塔、瑞岩净土寺塔、五洞桥、孔庙等5处省级文保单位,以及委羽山中国道教“第二洞天”、佛教日本曹洞宗祖庭瑞岩寺、翠屏山朱熹讲学堂遗址等名胜古迹。博物馆馆藏文物达800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85件,拥有量居全省各县市区前列。5部馆藏古籍善本入选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黄岩翻簧竹雕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盛产“黄岩蜜橘”、“东魁杨梅”驰名中外,早在1700年前的三国时代就开始种植柑橘,是世界宽皮柑橘和东魁杨梅的始祖地,获得“中国蜜橘之乡”和“中国东魁杨梅之乡”的美誉。被誉为“中国茭白之乡”、“中国紫莳药之乡”。
入海口椒江区境内,东濒大海,西接黄岩,北界临海。海域面积600平方公里,椒江水域16.89平方公里,内河水域面积59.24平方公里。椒江区域属浙东最大的温黄平原北部。地貌主要类型为沿海海积平原,占土地总面积的65%。余为低山丘陵、滩涂和海岛。属中亚热带季风区,气候受海洋水体调节,较同纬度内陆地区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降水丰沛,热量充裕且雨热同季,夏鲜酷暑而冬无祁寒。椒江将辖区分为椒北水系和椒南水系,有主干河道82条,总长度359.24公里。除椒江系自然河流外,平原河流大多由人工开凿而成,呈纵横经纬格局,灌溉方便,一派江南鱼米之乡景象。
椒江就有古人类居住,在山麓带从事原始渔猎生活。 先秦时期,统称越地,属闽中郡。 公元前85年,即西汉始元二年,在章安设立回浦县,同时为东部都尉治所。属会稽郡,隶扬州。辖境大致相当于此后的温州、台州、处州三府。 东汉建武(25~56)年间,改回浦县为章安县。阳嘉元年(132)农民起义军曾旌攻克章安,朝廷下令浙南各县驻兵防守,为中国历史上沿海地区始有地方驻防军队的最早记载。 章安历史上作为浙东南沿海的重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港埠兴旺,人文荟萃。佛教文化始传入境内,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创始人之一灌顶和尚,即为章安无碍寺出家的僧人。高宗赵构从舟山移驻章安,并游览枫山清修寺。此外,宋代的著名女词家李清照、民族英雄文天祥等,都曾至椒江。 元至正八年(1348),黄岩方国珍起事,义军出入椒江沿海,在中国东南率先揭起反抗元王朝的大旗。 明嘉靖(1522~1566)间,连年倭寇入侵,参将戚继光率戚家军数次驰援,驻守海门,终于荡平剧寇。座落东山西麓的戚继光庙,是全国著名的抗倭纪念古建筑遗存之一,也是椒江最具历史人文教育意义的古迹。 清代自康熙二十二年(1683)解除海禁以来,沿海经济迅速恢复。时在葭沚设立海关机构,后迁海门,称台大关。并加强海防建设,大力兴修水利,筑塘围垦,开发沿海滩涂资源。又从18世纪中叶起,葭沚商埠渐兴,一度形成闽货的主要集散地。同时,台州列岛得到进一步开发,大陈形成浙东沿海岛屿最兴旺的渔业集镇,居民最多时达万余人。清末,海门港正式辟为商埠,于光绪二十七年(1910)建立最早三安川码头,开通椒江至上海、宁波、温州等客货航线,并创办各类实业。货商毕集,市场兴旺,成为台州最繁荣的港埠。至民国间,遂有小上海之称。



浙江地理概况有哪些?~

浙江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临东海,南接福建,西与江西、安徽相连,北与上海、江苏接壤。境内最大的河流钱塘江,因江流曲折,称之江,又称浙江,省以江名,简称“浙”。省会杭州。
浙江省东西和南北的直线距离均为450公里左右,陆域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为全国的1.06%,是中国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
浙江地形复杂,山地和丘陵占70.4%,平原和盆地占23.2%,河流和湖泊占6.4%,耕地面积仅208.17万公顷,故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说。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大致可分为浙北平原、浙西丘陵、浙东丘陵、中部金衢盆地、浙南山地、东南沿海平原及滨海岛屿等六个地形区。省内有钱塘江、瓯江、灵江、苕溪、甬江、飞云江、鳌江、京杭运河(浙江段)等八条水系;有杭州西湖、绍兴东湖、嘉兴南湖、宁波东钱湖四大名湖及人工湖泊千岛湖。
海洋资源我省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拥有海域面积约2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陆域面积的2.56倍;大陆海岸线和海岛岸线长达6500公里,占全国海岸线总长的20.3%;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有3061个,占全国岛屿总数的40%;港口、渔业、旅游、油气、滩涂五大主要资源得天独厚,组合优势显著,为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区位条件、丰富的资源保障和良好的产业基础。
水资源浙江地形自西南向东北呈阶梯状倾斜,西南以山地为主,中部以丘陵为主,东北部是低平的冲积平原,“七山一水两分田”是浙江地形的概貌。境内有西湖、东钱湖等容积100万立方米以上湖泊30余个,海岸线(包括海岛)长6400余公里。自北向南有苕溪、京杭运河(浙江段)、钱塘江、甬江、椒江、瓯江、飞云江和鳌江等8条主要河流,钱塘江为第一大河,上述8条主要河流除苕溪、京杭运河外,其余均独流入海。
浙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充沛,年均降水量为1600毫米左右,是我国降水较丰富的地区之一。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937亿立方米,但由于人口密度高,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008立方米,最少的舟山等海岛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600立方米。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浙江历来是洪涝台旱灾害的多发地区。一是洪涝台旱等灾害交替发生,每年5、6月份梅雨集中,易成洪涝,7、8月份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容易发生干旱,8-10月份沿海地区又常受台风袭击,建国以来有30次台风在浙江登陆,造成巨大损失;二是由于江河源短流急,洪水暴涨暴落,平原地区地势低洼,河口受潮水顶托,排水不畅,洪涝台灾害造成的损失巨大;三是由于人口密度高,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加上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水污染的加剧,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浙江人民有着悠久的治水历史,史传大禹治水“大会诸候于会稽”,丽水通济堰、鄞县它山堰、钱塘江明清古海塘等古代著名水利工程流传至今。
矿产资源截至2004年底,已发现固体矿产113种,已探明储量的有67种(油气未列入),矿产地4730处(其中普通建筑用石、砂、粘土矿产3510处)。叶蜡石、明矾石探明资源储量居全国之冠,分别占全国的53%、52%。萤石、伊利石居第二位,分别占20%、39%。硅藻土名列第三,占11%。沸石第四,占10%。排列第五到第十位的有硅灰石、高岭土、珍珠岩、大理石、花岗石、膨润土等。可以满足省内需求的矿产有叶蜡石、硅藻土、水泥灰岩、熔剂灰岩、萤石、硅灰石、膨润土、明矾石、沸石、电石灰岩和建筑石料等矿产;主要依托国内供应的有煤炭、天然气、磷、硫、铅、锌、稀土等矿产;主要依赖国外供应的有石油、铁、钾盐、铜、铝等矿产。
截止2004年底,全省共有各类矿山企业4606个,开发利用矿产共71种。全省各类矿山企业采掘矿石总量3.93亿吨,年产量列前五位的矿产分别为建筑用凝灰岩、水泥用灰岩、砖瓦用粘土、建筑用砂岩和建筑用安山岩。
土地资源根据2004年度全省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全省土地利用构成中,农用地面积为12961.2万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2.0%,建设用地面积为1360.2万亩,占8.6%,未利用地面积为1488.2万亩,占9.4%。
年全省耕地面积减少94.5万亩、增加46.8万亩,增减相抵净减少47.7万亩。全省减少耕地面积中,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50.3万亩,占53.2%;建设占用耕地36.7万亩,占38.8%;生态退耕6.0万亩,占6.4%;灾毁及其他减少耕地1.5万亩,占1.6%。全省新增耕地面积中,通过土地开发、复垦、整理新增耕地37.2万亩,占79.5%;农业结构调整及其他新增耕地9.6万亩,占20.5%。
年末全省耕地面积2997.9万亩,比上年度净减少47.7万亩;可调整土地面积116.4万亩,比上年度净增加41.3万亩。二者合计3114.3万亩。扣除2004年度生态退耕和灾毁耕地面积,表明我省2004年度继续实现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资源特色浙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适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937亿立方米,按单位面积计算居全国第4位,但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2004立方米,低于全国人均水平。
浙江是我国高产综合性农业区,茶叶、蚕丝、水产品、柑橘、竹制品等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森林覆盖率达59.4%,居全国前列。树种资源丰富,素有“东南植物宝库”之称。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有123种动物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浙江矿产资源以非金属矿产为主。石煤、明矾石、叶蜡石、水泥用凝灰岩、建筑用凝灰岩等储量居全国首位,萤石居全国第2位。
浙江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有3061个,是全国岛屿最多的省份,其中面积495.4平方公里的舟山岛为我国第四大岛。海岸线总长6486.24公里,居全国首位,其中大陆海岸线2200公里,居全国第5位。岸长水深,可建万吨级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线290.4公里,占全国的1/3以上,10万吨级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线105.8公里。东海大陆架盆地有着良好的石油和天然气开发前景。
浙江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素有“鱼米之乡、丝茶之府、文物之邦、旅游胜地”之称。全省有重要地貌景观800多处、水域景观200多处、生物景观100多处。人文景观100多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特色明显,知名度高。

地形地貌

浙江山地和丘陵占74.63%,平坦地占20.32%,河流和湖泊占5.05%%,耕地面积仅208.17万公顷,故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

浙江地形自西南向东北呈阶梯状倾斜,西南以山地为主,中部以丘陵为主,东北部是低平的冲积平原。大致可分为浙北平原、浙西丘陵、浙东丘陵、中部金衢盆地、浙南山地、东南沿海平原及滨海岛屿等六个地形区。
浙北地区水网密集的冲积平原,浙东地区的沿海丘陵,浙南地区的山区,舟山市的海岛地貌,可谓山河湖海无所不有。
西南多为千米以上的群山盘结,其中位于龙泉境内的黄茅尖,海拔1929米,为浙江省最高峰。地形以丘陵、山脉、盆地为主。四大平原有杭嘉湖平原(杭州、嘉兴、湖州)、宁绍平原(宁波、绍兴)、金丽衢平原(金华、丽水、衢州)、温台平原(温州、台州)。

水文

浙江境内有西湖、东钱湖等容积100万立方米以上湖泊30余个,海岸线(包括海岛)长6400余公里。自北向南有苕溪、京杭运河(浙江段)、钱塘江、甬江、灵江、瓯江、飞云江和鳌江等八大水系,钱塘江为第一大河,上述8条主要河流除苕溪、京杭运河外,其余均独流入海。

扩展资料:
浙江,简称“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杭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浙江界于东经118°01'-123°10',北纬27°02'-31°11'之间,东临东海,南接福建,西与安徽、江西相连,北与上海、江苏接壤,浙江省总面积10.55万平方千米。
浙江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复杂。山脉自西南向东北成大致平行的三支。地跨钱塘江、瓯江、灵江、苕溪、甬江、飞云江、鳌江、曹娥江八大水系,由平原、丘陵、盆地、山地、岛屿构成。浙江省地处亚热带中部,属季风性湿润气候。
截至2017年底,浙江省下辖11个省辖市,19个县级市,32个县,1个自治县,37个市辖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浙江省

长江流域的概况是怎样的?
答:2. 长江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等十一个省市,最终注入东海。其支流则遍布甘肃、陕西、贵州、河南、广西、广东、福建和浙江等八个省区。3. 长江流域西与澜沧江水系以芒康山、宁静山为界,北接黄、淮水系以巴颜喀拉山、秦岭、大别山为邻,东临东...

柳江的流域概况
答:全长734公里,天然落差1289米,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630立方米每秒。总人口555.7万人,有耕地720.5万亩。工业主要集中在柳州市、河池市、宜山县等地。 在贵州省境内,流域面积15,314平方公里。位于107°30'-109°25',北纬25°10'-26°30'。北部与沅江水系的分水岭为苗岭山脉,东邻寻江,西接六硐河...

长江的发源地是什么,它流经几个省
答:在世界大河中长度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孙河,居世界第三位。长江干流自西而东横贯中国中部。数百条支流辐辏南北,延伸至贵州、甘肃、陕西、河南、广西、广东、浙江、福建8个省、自治区的部分地区。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1/5。淮河大部分水量也通过大运河汇入长江。

南流江的流域概况
答:流域内地势平坦,有玉林盆地、博白盆地和南流江三角洲,土地肥沃,农业发达。在下游,南流江分流入海,并且在出海处形成网状河系,造就了广西最大的三角洲——南流江三角洲。三角洲地势低平,水网密布,水、土、光、热条件都十分优越,是广西重要的稻谷、甘蔗、花生产区,其外沿也多岛屿、滩涂,适宜...

韩江水系及其流域概况
答:梅江在三河坝接纳自福建而来的汀江和梅潭河后称韩江,韩江流往大埔县南部的高陂和丰顺县东北部再入潮州市潮安、汕头市澄海注入南海(图12.1)。韩江水系在梅州市境内干流河长343km,比降0.39‰,集雨面积14691km2。因此,梅州市大部分面积属韩江中上游流域(约占全市总面积的92.7%)。流域内山地丘陵广...

澜沧江的流域概况
答:澜沧江流域由北向南纵跨纬度13°,地势高亢,山峦重叠,起伏变化大,导致流域内气候差异很大,气温及降水量一般由北向南递增,海拔越高,气温越低,降水量越少。澜沧江流域跨越几个气候带,源头地区(青海南部)属高寒气候,地势高、气温低、降水量少,年平均气温零下3-3℃,最热月平均气温6-12℃,年...

小江的流域概况
答:小江河谷谷底宽15至50米,两岸悬崖陡峭,相对高差1000米~2000米,水流落差909米。由于江两岸岩层结构松散,加之河谷两岸植被稀疏,再加上深切割的沟谷十分发育,因而这里极容易形成规模巨大的泥石流。只要一到洪水季节,泥石流来势凶猛,达到每秒钟1000多立方米的流量,大大小小的石头被淤泥夹带着,伴随着粗...

都柳江的流域概况
答:流域面积11326平方公里,位于东经107°30'-109°25',北纬25°30'-26°30'。北部与沅江水系的分水岭为苗岭山脉,西与曹渡河支流六硐河为邻,南与漳江相邻,东与浔江相接。流域范围包括独山、三都、榕江、从江、黎平、雷山、丹寨、都匀等8县市的全部或一部份。都柳江流域平均气温16-18℃,年雨量在...

川江的流域概况
答:因为当时川江侵蚀基准面稳定时间较久,到中更新世时,河谷甚为宽广,曲流十分发育,现今嘉陵江、沱江、岷江等支流的弯转曲流从那时已开始形成。 岷江、金沙江汇入川江之处,有古代棘人的故乡宜宾;沱江入汇之地,有川滇黔三省要冲泸州;嘉陵江入汇处,为名都重庆;乌江入汇处,有以榨菜驰名的涪陵;顺流而下还有“川东咽喉...

长江的介绍
答:长江在世界大河中长度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居世界第三位。长江干流自西而东横贯中国中部。数百条支流辐辏南北,延伸至贵州、甘肃、陕西、河南、广西、广东、浙江、福建8个省、自治区的部分地区。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1/5。淮河大部分水量也通过大运河汇入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