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综合治理一般原则和措施是什么? 黄河的综合治理措施有哪些

作者&投稿:养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⑴规划原则

以防洪、排涝为主,兼顾城市景观、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的原则,将洪水河治理成花园式风景观赏河道;

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原则,创造高质量的城市河道滨水景观及优美的人际交往空间,营造“水清、岸绿、景美、游畅”的境界;

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改善生态环境,争取“生态、经济、人文、社会效应”的协调统一。

⑵治理标准

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94),洪水河防洪标准按五十年一遇标准设防,行洪流量为779m3/s;远期可通过百年一遇洪水。

⑶治理的总目标

结合安阳城市历史及洪水河自然环境,在满足城市防洪、排涝基础上,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环境优美的城市水系公共空间,让自然舒展的河流游走于高楼大厦之间,珠玉般的湖泊构筑出都市的诗情画意,清洁的水质、优美的周边环境让市民得到生活的享受和自然的赐予,以提高城市品位,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安阳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努力将安阳市建设成为“人水和谐”环境优美的豫北区域性中心城市。

4.3综合治理规划

4.3.1防洪排涝工程规划

洪水河干流从安阳县马投涧乡郭家村至高庄乡汪流也入羑河,全长32 km,其中黄张村以上长约10km,实际上是一条山洪排水沟,沟壑交错,蜿蜒曲折,经复核其现状已满足排泄要求,不需治理。

本次规划拟从黄庄村渡槽(0+000)至汪流屯入羑河口(21+700)长21.7km,其中市区段长12.3km(自宗村西至经珠高速公路)。

市区段以满足50年一遇,可过百年一遇防洪标准治理;其余河段以二十年一遇洪水流量控制挖河槽,保持原河道中心线,对洪水河进行相应的规划建设与治理。

给我一道河流综合治理的题目及措施~


对黄河综合治理方略的思考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流经干旱、半干旱地区,为西北、华北地区提供了宝贵的水资源,是北方地区重要的生命之源.黄河流域侵蚀严重,河床不稳定,水体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脆弱.黄河水利委员会提出了“维护黄河健康生命”的口号,将黄河的治理转向多目标治理.笔者根据国内外河流治理的经验教训,对黄河的综合治理提出以下几个观点.
一、控制沟道下切是控制侵蚀的根本
黄河流经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黄土高原地区,过去每年约有16亿吨泥沙进入下游,约有4亿吨泥沙沉积在河床上,对黄河下游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我们通常把由坡面径流集中冲蚀土壤和母岩并切入地面形成较大沟壑的侵蚀形态称为沟道侵蚀.沟道下切是细沟侵蚀和坡面侵蚀的诱因.沟道下切造成岸坡和支沟坡度变陡、细沟侵蚀和坡面侵蚀加剧,因此控制沟道下切是控制侵蚀的根本.侵蚀导致土壤中的营养元素流失,使土地变得贫瘠.同时,进入黄河的泥沙携带的营养物质使得河湖水质富营养化.
控制侵蚀的根本是控制沟道下切和沟头上溯,可以通过水利工程和生物工程进行联合控制.水利工程主要指建设淤地坝群,拦截黄河上游侵蚀产生的泥沙,使其淤积在沟道内,抬升沟道河床,降低坡度,从而达到稳定沟道的目的.近年来,黄土高原地区的淤地坝建设在拦沙和控制沟道侵蚀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生物工程是指在沟道内或沟道两侧的坡面上种植能够有效控制侵蚀的植被,以保护河道和边坡,防止冲刷和侵蚀.研究表明,坡面植被覆盖率恢复到70%就可以使沟道侵蚀产沙减少75%以上.生物工程控制侵蚀的关键在于选择适当的物种.若物种选择得当,不仅可以控制侵蚀,还能增加生物多样性.
1986年,钱正英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了以开发沙棘资源为加速黄土高原治理突破口的科学建议,使沙棘灌木在黄土高原大面积种植.沙棘又名醋柳、酸刺、黑刺,系胡颓子科,是一种具有良好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的植物,适应性强,根系发达,有极强的萌生能力,可以通过无性系生长实施种群扩散,并依靠生理整合和觅养行为提高基株适宜度和分株存活概率.沙棘根系具有较高的固氮能力,对增加土壤有机质及氮的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林地生产力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种植沙棘可以有效拦沙蓄水,促进当地其他物种的生长,提高生物多样性,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
二、增阻降速是稳定河势的重要措施
稳定的河势对河流健康至关重要,而降低流速是稳定河势的重要措施.降低流速主要取决于河床的阻力结构.弯曲的河道、河道内的大卵石以及滩地上的植被等都是河床阻力结构的一部分.这些阻力结构能够降低水流流速、防止河道冲刷和稳定河势.目前,一些河流治理工程破坏了河床的阻力结构,引起了很多问题.从河流综合管理的角度来看,河道裁弯取直、滩地清障减糙以及渠化工程等都是不利于河流健康的.当然,降低流速会导致泥沙落淤,所以增阻减速宜从上而下进行.从河流整体看,增阻降速从根本上减小了泥沙侵蚀和运动的动力,河床演变速率减小,河势逐渐稳定.
弯曲是河流的本性,将蜿蜒的河流改成顺直违背了河流的本性.裁弯取直集中了水流能量,引起河道冲刷和河岸侵蚀,导致河道不稳,并破坏了水生栖息地,影响了水生物的生存.滩地植被可以降低洪水流速,延长洪水推进时间.许多学者研究了滩地植被影响河流水力特征和地貌特征的机理.滩地植被可以通过增加阻力和降低近岸流速来保持河道地形的稳定,并通过其根系增加河岸稳定,加速滩地和岸边淤积.河道渠化工程对河流地貌和生态都会产生不利影响,用混凝土硬化河道和河岸改变了河流原来的属性.光滑河岸相对于自然河岸糙率要小很多,导致近岸流速提高,威胁河岸和大堤安全.人们已经认识到光滑河岸不利于防洪安全,一些地方为控制近岸流速,将大石块镶嵌在光滑护岸上以增加河岸糙率.
降低流速不仅有利于稳定河势,对河流生态也十分有利.通过对河流生物群落的研究发现,河流中水流流速小于2米每秒时,最利于水生物的生存.大多数水生动植物都生活在低流速的水域中.适合度指数SI为栖息地的物理化学条件对生物生存和繁殖的适宜程度.SI=1和SI=0分别代表最好与最差的生存条件.通过对36种鱼类的研究表明,对于成鱼,约55%的鱼类在静水中最适宜生存,97%的鱼类在流速大于3米每秒的水中最不适宜生存.多数鱼类产卵需要较高的流速,幼鱼需要较低的流速.但是当流速大于3米每秒时,无论是成鱼还是幼鱼,所有鱼类的适合度指数降到零,而产卵孵化和鱼苗的适合度指数则降到1以下.
三、建设通河湖泊湿地是改善黄河生态的链条
河流是生命的载体,为各种水生生命提供栖息地.当前黄河处于严重污染的状态,60%以上的黄河水不能饮用,黄河的生态也受到严重破坏.再加上黄河的河床底质都是细沙,黄河中水生物种和生物量都远比长江少得多.笔者曾带领研究小组到黄河下游以及黄河三角洲进行实地生态考察,在黄河河床和河滩湿地中采集底栖动物样品,通过分析发现,只有极少底栖动物在河道里生存,而湿地生存的物种较多.
通河湖泊湿地对河流生态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河流系统中,通河湖泊与河流干、支流构成一个完整的河湖复合生态系统.河道与通河湖泊作为不同类型的生态单元,发挥各自的生态功能.研究发现,许多鱼类在河里产卵,在湖里长大.通河湖泊的河湖关系形式有利于底栖无脊椎动物以及鱼类的生存与发展.河道的流水环境具有较高的溶解氧,但营养物质和饵料生物贫乏;通河湖泊则具有较高的初级生产力,支撑着水体食物网的各个环节.反过来,湖泊生态也依赖河流.因此,保持河湖的连通对于生态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表明,隔离的湖泊生物多样性降低.以长江为例,近50年来,长江许多通江湖泊逐渐变小变隔离.隔离的湖泊中底栖动物由46种减少到30种,鱼类由80种减少到50种.生态管理的一个原则是维持较高的河湖连通度.在黄河建设通河湖泊可以显著改善生态,例如小北干流、河南段的二级悬河的河滩、东平湖和北展、南展滞洪区等都可以建设通河生态湖泊.
改善生态的另一个举措就是增加水面面积.增加水面面积可以为水生物提供更多的栖息地.从这方面来看,建设水库和大坝是对生态有利的.虽然水库和大坝建设造成了栖息地的隔离,对一些洄游鱼类造成威胁,但增加栖息地促进了生态的改善.
水生植被在河流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水生植被可以为底栖动物和鱼类提供饵料和休憩、产卵的场所,并且能够吸收河流中的有机物质,达到净化河流的目的.北京郊区的拒马河是一条水生植被发育很好的河流,沿岸居民利用河水作为生活用水,排回河道的水体都是携带大量有机物质的生活污水,这些有机物质不断地被河道中的植被吸收,经过一段距离的净化后,河水又变得十分清澈.在黄河的治理中,可以在有条件的河段培育水生植被,起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在通河湿地和湖泊中引入合适的水生植物如沉水植物(如苔草、黑藻和眼子菜)、挺水植物(如水烛和芦苇)、浮水植物(如莲、芡和浮萍)等,以构建黄河生命必需的底栖动物群落,创建并维持黄河完整的水生生态系统.水体生态修复应当考虑整个生物链的修复.如当水体沉水植被修复后,还应同时考虑沉水植被的维护者和垃圾清理工,即水生昆虫、螺类和贝类等,继而放养鱼虾等.
四、控制点源污染是解决污染问题的重点
近年来,黄河缺水严重、污染加剧.据2001年监测统计资料显示,黄河中下游水体中磷的超标率达90%以上,氨氮超标率在50%以上.目前黄河的污染既有点源污染,又有面源污染.但是,点源污染可以通过污水处理达标排放来控制,而面源污染却收集难、处理难.面源污染主要是营养物质,可以被水生动植物吸收或降解;而点源污染包含许多有毒物质,往往杀死一些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甚至植被,大大降低河流的净化能力.许多实例说明,工业污水排放杀死较高级的生物后,一些细菌和藻类才能够大量繁殖,造成河水发臭.因此,控制点源污染是改善黄河水质的重点.已有研究表明,如果点源污染得到全面控制,河流、湖泊、水库等地表水水质就可以得到显著改善.

水土保持治理措施规划
答:1 综合治理措施的总体布局 总体布局应包括措施平面配置与实施顺序安排两个方面,每个方面又各有小流域规划和大、中流域规划两个层次的不同要求。 2 综合治理措施的平面配置 2.1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配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2.1.1 以整个小流域为规划对象,流域四周分水岭为界,不受行政区划(县、乡、村)的限制,进行...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具体措施
答: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具体措施是:植被恢复、河道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1、植被恢复。植被恢复是指通过合理的植被利用和管理,促进土地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肥力等目的而采取的一系列综合措施。针对退耕还林、沙漠化土地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等问题,采取植树造林措施,通过栽植树木增加土地...

综合治理包括哪些内容?
答:两个原则: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两个结合:打防结合、专群结合。五个环节:打、防、改、建、教。 问题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所要治理的内容有哪些?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工作范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工作范围,主要包括“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六个方面。1、打击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首要环节和前提...

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原则
答:泥石流治理需上、中、下游全面规划,各沟段有所侧重。3.分清灾害类别,对症下药 泥石流灾害的类型不同,浆体特征、径流特征就不同,造成的危害也不同,治理对象的主次也应有所不同,必须对症下药。4.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双管齐下 泥石流治理的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各有利弊,在治理方案的选择上应综合考虑...

论述泥石流的防范原则和工程措施
答:预防为主的原则体现在对泥石流易发区的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上。通过定期的地质勘察和气象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如松散堆积物、陡峭山坡等,从而在泥石流发生前采取相应措施。例如,在山区公路建设中,应避开泥石流高发区域,或对易发区进行加固处理。综合治理则要求在考虑防范泥石流时,不仅要...

长江治理措施有什么
答:法律分析:严禁非法采砂,沿江11省市严格落实禁采区、可采区、保留区和禁采期管理措施;排查整治排污口,推进水陆统一监管;加强工业污染治理,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等措施。法律依据:《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二)排查整治排污口,推进水陆统一监管。按照水陆统筹、以水定岸的原则,有效管控各类入河...

如何保护湖水?保护湖水需要哪些措施?
答:湖泊环境保护直接关系到湖泊流域居民的生产、生活,关系到湖泊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是环境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可采取以下措施保护湖水。1、全面、系统地开展流域综合治理。首先是确立科学、系统的综合治理思路。坚持从湖内治理为主向全流域保护治理转变,从专项治理向系统的综合治理转变...

温瑞塘河的综合整治
答:一、目标定位 1、温瑞塘河整治以治水为中心,以水污染防治、改善水质为根本,通过清障、清淤、截污、治污、护岸、绿化、景观建设等综合整治措施,使温瑞塘河真正成为温州的“城市塘河、生态塘河、文化塘河、景观塘河”,为温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河道水环境的支撑和保障。二、基本原则 1、治污为本的...

水污染防治应当坚持什么什么什么的原则
答:一、原则水污染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在水污染防治的时候,优先保护饮用水水源,严格控制工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积极推进生态治理工程建设,预防、控制和减少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水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交通主管部门的...

水污染防治法规定水污染防治应当坚持什么的原则
答:《水污染防治法》规定,水污染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水污染防治”是指对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的预防和治理。主要措施:(1)减少和消除污染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