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中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的哲理是什么?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中暂有什么意味

作者&投稿:孙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代刘禹锡的七言律诗。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目录

  基本信息
  作品原文
  朗读节奏
  注释译文
  注音
  译文
  作品赏析
  作者简介
  展开
  编辑本段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创作年代】︰唐
  【作者姓名】︰刘禹锡
  【作品体裁】︰七言律诗
  【选自】︰《刘梦得文集》
  刘禹锡这首酬答诗,接过白诗的话头,着重抒写这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白的赠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大意是说:你该当遭到不幸,谁叫你的才名那么高呢!可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未免过分了。这两句诗,在同情之中又包含着赞美,显得十分委婉。因为白居易在诗的末尾说到二十三年,所以刘禹锡在诗的开头就接着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一来一往,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
  接着,诗人很自然地发出感慨道:“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用了向秀《思旧赋》及王质烂柯这两个典故。意思是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向秀的《思旧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这样既表达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之情,又暗示自己被贬时间之长,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颈联以病树和沉舟自喻,显示自己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同时又暗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至今被人引用。
  编辑本段
  作品原文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原手稿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代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编辑本段
  朗读节奏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代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编辑本段
  注释译文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自己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这个荒凉的地方,度过了漫长的二十三年时光。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如今归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
  如今回到故乡,与王质一样,恍若是隔世的陌生人一样。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船的旁边会有千帆驶过,枯萎的树前头有万木争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歌,暂且举杯,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吧。
  作品注释
  (1)酬:答谢,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2)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
  (3) 巴山楚水: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刘禹锡曾被贬到这些地方做官,所以用巴山楚水指诗人被贬到之地。
  (4)二十三年: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到写此诗时,共22个年头,因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23年。
  (5)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
  (6)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 、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 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8)怀旧:怀念故友。
  (7)翻似:倒好像。翻:副词,反而。
  (9)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10) 长(zhǎng)精神:振作精神。 长:增长,振作。
  经典语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编辑本段
  注音

  凄凉(qī liáng) 赋(fù ) 柯(kē) 畔(pàn) 暂(zàn)凭(píng) 长(zhǎng)
  编辑本段
  译文

  巴山楚水一片荒远凄凉,二十三年来,我被朝廷抛弃在那里。回到家乡熟悉的人都已逝去,只能吟着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来怀念他们,而自己也成了神话中那个烂掉了斧头的人,已无人相识,真令人恍如隔世啊。我如同一艘沉船,新贵们好比千帆竞渡,飞驰而过,又如一棵病树,眼前都是万木争春,生机盎然。今天听到你为我歌唱的那一曲,就凭借这杯水酒重新振作起精神吧。
  编辑本段
  作品赏析

  “乐天”,白居易的表字。“见赠”指白居易赠给作者的诗,那首诗的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的这首答谢诗就是从这里开头的:“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意思是他被贬低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刘禹锡想改革时弊,遭到打击,被贬到朗州(在今湖南省)、连州(在今广东省)、夔州(在今四川省)等地。夔州属于古代巴国。朗州、连州等属于古代楚国。这些地区古代都很荒凉,所以用“巴山楚水凄凉地”来概括。“凄凉地”,指寂寞冷落的地区。这两句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贬谪到异地,空有怀念老朋友的心情也无由见面,一再吟诵《思旧赋》也没有用,所以说“空吟”。写出了作者对旧友(王叔文)的怀念。
  “闻笛赋”,指向秀的《思旧赋》。西晋时,向秀、吕安和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很悲痛,一次他从嵇康的旧居路过,听到有人在吹笛子,笛声使他想起被杀害的好友,就以悲愤的心情写了一篇《思旧赋》来悼念嵇康,从侧面显示出对时政的不满。刘禹锡借这个典故寄托了他对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怀念。“烂柯人”的典故见《述异记》,晋朝时有一位叫王质的人,有一天他到信安郡的石室山(今浙江省衢qu县)去打柴。看到一童一叟在溪边大石上正在下围棋,于是把砍柴用的斧子放在溪边地上,驻足观看。看了多时,童子说“你该回家了”,王质起身去拿斧子时,一看斧柄(柯)已经腐朽了,磨得锋利的斧头也锈的凸凹不平了。王质非常奇怪。回到家里后,发现家乡已经大变样。无人认得他,提起的事,有几位老者,都说是几百年前的事了。原来王质石室山打柴误入仙境,遇到了神仙,仙界一日,人间百年作者借这个典故来比喻自己长期贬谪在外,乍回京城乡,仿佛有隔世之感。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之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他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像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沉舟”二字描写形象生动,深刻地反映了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因而成为广为传诵的名句。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哲理)
  末尾两句又回到席上酬答赠言上来,意思是:“今天听到您唱的这支歌曲(指白居易赠给他的诗),就暂且凭借酒的力量,来增长我继续努力的精神吧!”诗人没有一味消沉下去,他笔锋一转,又相互劝慰,相互鼓励了。他对生活并未完全丧失信心。诗中虽然感慨很深,但读来给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相反却是振奋。
  总体来说,诗的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低,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全诗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之上品!
  编辑本段
  作者简介

  刘禹锡,曾任太 刘禹锡画像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从事淮南幕府,入为监察御史。王叔文用事,引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转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叔文败,坐贬朗州刺史,在贬官期间,在扬州碰到白居易,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刘禹锡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答谢白居易,再道贬朗州司马。落魄不自聊,吐词多讽托幽远。蛮俗好巫,尝依骚人之旨。倚其声作《竹枝词》十馀篇,武陵溪洞间悉歌之。居十年,召还。将置之郎署,以作玄都观看花诗涉讥忿,执政不悦,复出刺播州。裴度以母老为言,改连州,徙夔、和二州。久之,征入为主客郎中。又以作重游玄都观诗,出分司东都。度仍荐为礼部郎中,集贤直学士。度罢,出刺苏州,徙汝、同二州,迁太子宾客分司。禹锡素善诗,晚节尤精。不幸坐废,偃蹇寡所合,乃以文章自适。与白居易酬复颇多,居易尝叙其诗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又言其
  刘禹锡画像 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其为名流推重如此。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二,赠户部尚书。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卷。
  湖南常德历史学者、收藏家周新国先生《武陵藏珍》记载: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湖南常德市委市政府为了纪念朗州司马刘禹锡,现专在柳叶湖边建有“司马楼”。
  关于刘禹锡的祖籍,多有争议,有说是洛阳人,有说是彭城(今徐州)人,有说是定州人以及中山无极人。据查有关史料,刘禹锡为匈奴后裔,其七世祖刘亮仕于北魏,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始改汉姓。父刘绪因避安史之乱,东迁嘉兴,刘禹锡出生于此地,因此刘禹锡“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关于说其“彭城人”,经查此说,出自白居易、权德舆等人之口。那不过是随顺当时“姓卯金者咸彭城”(《史通·邑里》)的习俗罢了。因此“刘禹锡彭城人”说法是不确切的。
  说刘禹锡是锭州人、中山人以及中山无极人,还得从他七世祖刘亮说起。周汉时期,定州、无极是冀州的属地,无极同时也是定州的属地。刘亮曾任冀州刺史、散骑常侍等职,后北魏迁都洛阳,刘亮全家也随之迁至洛阳。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别集类:“书禹锡本传,称为彭城人,盖举郡望,实则中山无极人,是编亦名中山集,盖以是也。”此外清《畿辅通志》及《中国历史人物辞典》和《中国历史名人辞典》等也都有刊载。经过反复查证和咨询有关专家,刘禹锡祖籍确认为无极,是有据可依的。
  编辑本段
  中心思想

  文章表达了诗人长年被贬的愤懑之情,并写出了诗人对生活与未来积极、乐观、豁达的情怀。
  编辑本段
  写作背景

  刘禹锡 (772 ~ 842) ,出生在嘉兴, 19 岁左右游学长安。贞元九年与柳宗元同榜登进士第。贞元十一年登吏部取士科 , 授太子校书,开始踏上仕途。贞元十六年参与讨伐州乱军。十八年调任渭南县主簿。次年任监察御史。贞元二十一年一月,德宗死,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等人推行一系列改革弊政的措施。刘禹锡当时任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与王叔文、柳宗元同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 , 称为“二王刘柳”。 九月 , 革新失败 , 刘禹锡初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元和九年十二月,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次年三月 , 刘禹锡写了 《 元和十一(一字衍)年 , 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 诗,得罪执政,被外放为连州刺史。后来又担任过夔州刺史、和州刺史。所到之处,访问疾苦,关心民瘼,写了不少诗篇。宝历二年冬,从和州奉召回洛阳。二十二年的贬谪生涯至此结束。 宝历二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 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写了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点明酬赠题意.

理解"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含义~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