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日行一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而日有所增。下句是什么? “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 行恶之人”是什么...

作者&投稿:大季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
行恶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行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行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学如春之小草不见其长但日有所增 的出处?~

出自《太上感应篇》中的“卷一”。
原文如下:
‘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唐朝的六祖慧能大师说道:‘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佛经也讲:‘吉凶祸福,皆由心造。’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译文:
善恶的报应,就如同影子跟著身体一样;人到那里,影子也就跟随到那里,永远都不分离。
分析:
善恶是就人心来说的,而报应则是就天理来讲的。要知道身体端正,影子也就端正;身体斜了,影子也就斜了,绝对是丝毫不爽的。而造了善因,就必定会得到乐的果报;造了恶因,就必定会得到苦的果报。
这些道理,圣人说得很详细,可惜一般没有智慧的人,不相信这种道理,于是就背善向恶了;因为他看到现在做善事的人,有的命运却非常的坎坷;而做恶事的人,有的不但长寿,而且还富贵的很;而今生所遭受到的种种果报,也都不一样。
于是就说:‘善恶不见得会有报应啊!因果也似乎不足以采信啊!’这是因为没有智慧的愚人,他们不知道:这个世间没有活到几百岁的人,而上天也有没有立刻就结的案子,这个世间纯善纯恶的人既然是很少,那么可以为善可以为恶的机会也就最多了。
因为念头会有转移,果报就应该要加以斟酌了。或是报在自己的身上,或是报在子孙的身上,或是报在现世,或是报在后世,或大或小、或快或慢,其中虽然会有变化迁移,但是丝毫都不会有错误的。
俗话说:‘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所以不要只看眼前,应该要看究竟,因为善恶的果报,必定是如影随形。


扩展资料:
《太上感应篇》为道教经典,内容主要是劝人遵守道德规范,时刻止恶修善自利利他。
“感应篇”是太上劝人作善之书。由此动彼谓之感,由彼答此谓之应,应善恶感动天地,必有报应也。《太上感应篇》是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被誉为“古今第一善书”。
上至朝廷,下至民间,刊印传播者众多,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旨在劝善,简称《感应篇》,作者不详,内容融合了较多的传统民族思想,树立了人在世上的正确形象,许多内容至今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上感应篇》

意思是:做好事虽然我们短时间看不见有什么好的收获,但是日积月累就会有收益;做坏事我们也暂时看年见它的报应,但时间久了就会得到应有的惩罚。
原文:
唐僧道:“猴头!还有甚说话!出家人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你在这荒郊野外,一连打死三人,还是无人检举,没有对头;倘到城市之中,人烟凑集之所,你拿了那哭丧棒,一时不知好歹,乱打起人来;撞出大祸,教我怎的脱身?你回去罢!”
行者道:“师父错怪了我也。这厮分明是个妖魔,他实有心害你。我倒打死他,替你除了害,你却不认得,反信了那呆子谗言冷语,屡次逐我。”
此文出自《三打白骨精》不是文言文,不用翻译。
此文选自明代·吴承恩所写的《西游记》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25岁的和尚玄奘天竺(印度)徒步游学。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
小说中“大闹天宫”通过神话故事的形式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人民的反抗。当然,幻想小说之反映现实带有本身的特点,不同于一般直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作品。
“大闹天宫”中的叛逆者竖起了“齐天大圣”的旗帜,并且提出“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口号,十万天兵天将望风而逃,天宫统治播摇欲坠,以致玉皇大帝不得不向外求援,这些虚构和幻想的情节是以现实中的农民起义、农民战争作为基础。
如果没有历史上发生的许多次规模巨大的、猛烈地冲击了封建王朝的农民起义、农民战争,“大闹天宫”的情节不可能想象得那样大胆,孙悟空作为一个叛逆者的形象也不可能塑造得那样光辉夺目。
作者简介:
吴承恩(1500或1506-1583)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汉族,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作者、明代小说家,淮安府山阳县河下人(现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
吴承恩喜读稗官野史、志怪小说,“尝爱唐人如牛奇章、段柯古辈所著传记,善模写物情,每欲作一书对之”,“髫龄,即以文鸣于淮”,颇得官府、名流和乡绅的赏识,《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做诗文下笔立成。
爱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籍,如《百怪录》、《酉阳杂俎》之类的小说或野史。
吴承恩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爱好填词度曲,对围棋也很精通,还喜欢收藏名人的书画法帖。少年时代他就因为文才出众而在故乡出了名,受到人们的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