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武将的品级和名称 宋朝刑部武官名称职司与品级

作者&投稿:鞠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宋代武官没有正一品,所以从从一品开始,分别是:

1、从一品:骠骑大将军。

2、正二品:辅国大将军。

3、从二品:镇军大将军。

4、正三品上: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

5、正三品下:怀化将军。

6、从三品上:云麾将军、归德大将军。

7、从三品下:归德将军。

8、正四品上:忠武将军。

9、正四品下:壮武将军、怀化中郎将。

10、从四品上:宣威将军。

11、从四品下:明威将军、归德中郎将。

12、正五品上:定远将军。

13、正五品下:宁远将军、怀化郎将。

14、从五品上:游骑将军。

15、从五品下:游击将军、归德郎将。

16、正六品上:昭武校尉。

17、正六品下:昭武副尉、怀化司阶。

18、从六品上:振威校尉。

19、从六品下:振威副尉、归德司阶。

20、正七品上:致果校尉。

21、正七品下:致果副尉、怀化中侯。

22、从七品上:翊麾校尉。

23、从七品下:翊麾副尉、归德中侯。

24、正八品上:宣节校尉。

25、正八品下:宣节副尉、怀化司戈。

26、从八品上:御侮校尉。

27、从八品下:御侮副尉、归德司戈。

28、正九品上:仁勇校尉。

29、正九品下:仁勇副尉、怀化执戟长上。

30、从九品上:陪戎校尉。

31、从九品下:陪戎副尉、归德执戟长上。

扩展资料:

宋朝的中央官制三省制

1、门下省

门下省:又称“左省”。其长官名义上是门下侍中,但很少委任过,实际上有名无职。副长官是门下侍郎,另外又委派一名给事中任“判门下省事”真正掌管本省的职权。

其属官有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司谏、左正言以及给事中等。门下省的职权是主管皇帝宝玺、大朝会设位版、赞拜、拜表、宣黄、外官和流外官考课、年满斋郎转补以及各司附奏署名等事。

2、中书省

中书省:又称“右省”。其长官名为中书令,实际上也有名无职。副长官为中书侍郎。又另委派一名中书舍人任“判中书省事”,真正掌管本省职权。其属官有右散骑常侍,中书舍人、右谏议大夫、起居舍人、右司谏、右正言等。

中书省的职权是主管郊祀、皇帝册文、州县官考课、斋郎等年满复奏、文官改赐章服、僧道给赐紫衣师号、举人出身及寺观名额等事。神宗改革官制后,中书省则专司取旨出令

但自中书侍郎成为尚书右仆射(宰相)的兼职或副宰相的专职后,便不再和中书省本身的职事相关了。

3、尚书省

尚书省:又称“都省”。其长官名义上是尚书令,还有左右仆射、左右丞等,但尚书令从不委任。实际上另外委派诸司三品以上者或学士一员任“权判尚书都省事”。

尚书省的职权是总辖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和司封、司勋、考功、度支等二十四司,并主管议定官员谥号、祠祭、受誓戒、在京文武官封赠、注甲发付选人、二十四司人吏迁补等事。

尚书省所辖六部二十四司,分属左司和右司,左司掌管吏部(下辖司封、司勋、考功)、户部(下辖度支、金部、仓部)、礼部(下辖祠部、主客、膳部);右司掌管兵部(下辖职方、驾部、库部)、邢部(下辖都官、比部、司门)、工部(下辖屯田、虞部、水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朝官制



北宋后期的武将制度

中央直属部门

兵部
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是啥都管的总指挥(兵卫、仪仗、卤簿、武举、民兵、厢军、土军、
蕃军,四夷官封承袭之事,舆马、器械之政,天下地土之图。) 长官兵部尚书 。副职兵部
侍郎。 志第一百一十五 职官三

枢密院
相当于现在的总司令部 主要职能就是把持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分为十二
房,类似现在的国防部下属诸司。包括北面房(北方战区司令部),河西房(西方战区司令
部),支差房(调拨军队的总指挥),在京房(中央警备局),教阅房(训练基地),广西
房(南方战区司令部),兵籍房(官兵档案局),民兵房(预备役和武警),吏房(人事局
),知杂房(司令部办公厅),支马房(专职训练装甲部队:骑兵),小吏房(士官的管理
),长官为枢密使,经常为宰相兼任。这个部门不要和兵部搞混了。两者是互不隶属的

都承旨 副都承旨 代表皇帝处理一些军政事务,可以任命文臣。

军器监 军器少监 相当于现在的后勤装备部。负责各种武器装备的采购。

中央直属部队武将官职

殿前司 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各一人。首都警备司令及副职

殿前司属下骑兵官员有殿前指挥使、内殿直、散员、散指挥、散都头、散祗候、金枪班、东
西班、散直、钧容直

步兵官员有御龙直、骨朵子直、弓箭直、弩直

殿前司直属官员有虞候、指挥使、副指挥使、都头、副都头、十将、将虞候

殿前司所属部队建制四支,称为四指挥。每指挥官员有指挥使、副指挥使,每都有军使、副
兵马使、十将、将虞候、承局、押官

北宋后期殿前司官员权力很大。

中央政府另设精锐部队负责安全保卫工作。
侍卫亲军马军 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各一人,
侍卫亲军步军 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各一人。

环卫官 皇家宗室担任的荣誉官职
左、右金吾卫上将军 大将军 将军 中郎将 郎将
左、右卫上将军 大将军 将军 中郎将 郎将
左、右骁卫上将军 大将军 将军
左、右武卫上将军 大将军 将军
左、右屯卫上将军 大将军 将军
左、右领军卫上将军 大将军 将军
左、右监门卫上将军 大将军 将军
左、右千牛卫上将军 大将军 将军 中郎将 郎将

各路地方武将官职

大都督 设置在各地节度使驻地,一般为节度使或长史兼任
副官为长史 左右司马 录事参军 司户、司法、司士、司理、文学参军 助教

制置使 没什么用处的边境要职 不常置

宣谕使 传达上意的钦差
宣抚使 传达和军队有关的上意的钦差
副职为宣抚副使(曾有宣抚使兼任副使) 宣抚判官

总领 各路掌管军用钱粮运输的官员

留守 副留守 中央派至重要城市的特派员

经略安抚使 各路负责民政政的官员

经略安抚都总管 各路负责驻军行政的官员
走马承受 经略安抚司向中央传达军情的官员。因为时常谎报军情而起民愤

发运使 负责各地特产上送中央的官员

都转运使 负责各地钱粮上送中央的官员

招讨使 剿灭盗贼的官员
招抚使 收编盗贼的官员
抚谕使 调查民情的官员
镇抚使 对盗贼“恩威并施”的官员
上述四官在靖康之变后才逐渐重要

各路部分行政武官
路分都监 本路负责卫戍训练的官员

巡检司 负责和盗贼作战的武警官员
提举弓箭手 负责统计本地弓箭手的情况
提举保甲司 训练民兵的官员
府州军监 实施军政合一的州的行政长官
总管 州的训练军队长官
县尉 县城公安局长

诸军都统制 副都统制 统制 统领 等职在岳飞传里很吃香,但北宋时没什么特别

有一个大略的宋朝武将品级

骠骑大将军 从一 辅国大将军 正二上 镇国大将军 正二
冠军大将军 正三上 怀化大将军 正三 云麾将军 从三上
归德将军 从三 忠武将军 正四上 壮武将军 正四
宣威将军 从四上 明威将军 从四 定远将军 正五上
宁远将军 正五 游骑将军 从五上 游击将 从五
昭武校尉 正六上 昭武副尉 正六 振威校尉 从六上
振威副尉 从六 致果校尉 正七上 致果副尉 正七
翊麾校尉 从七上 翊麾副尉 从七 宣节校尉 正八上
宣节副尉 正八 御武校尉 从八上 御武副尉 从八
仁勇校尉 正九上 仁勇副尉 正九 陪戎校尉 从九上 陪戎副卫 从九

另外宋史志第一百二十一 职官八 有个 合班之制,上面有各年代文武百官一揽子解决方案

宋钱是存世最多古货币,其基本特征是量大、类多、版别繁杂,市场上绝大多数北宋钱币价格大都在1~3元之内,南宋铜钱存世稍少,但交易价也在数元左右,同时宋代历朝都有珍品存世。
宋代年号更换勤速,几乎每种年号都有通宝、元宝、重宝之别,如徽宗在位25年,建年号有六个之多,铸钱11种,有的年号为时很短,此间铸造年号钱更少,经过千年汰选存世更稀,价格居高不下,如建国元宝传世仅有一枚白铜钱;其余如宋仁宗使用9个年号,铸钱11种,南宋理宗改元8次,铸钱16种等等,留下很多孤品罕品,如重和通宝、靖康元(通)宝、纯熙元宝等,尤其是宋钦宗所铸靖康钱历来被泉界所推许。
宋钱钱文书法丰富多彩,真、草、隶、篆、行品种俱全,如徽宗瘦金体手书的崇宁、大观、宣和等钱在中国书法和铸币史上享有盛誉,更有某些年号某种书法钱币罕见异常,如仁宗年间仅见之九叠篆皇宋通宝,另有隶书绍圣、元府、圣宋、圣和铜品、右挑宋元、缩水淳化、大字崇宁等皆为罕见之珍品,价格远超侪辈。
另外宋钱宝文有的只限于铸造铁钱,有的则铸量极少,此类铜钱不是珍贵的铁母铁范铜,即为有价无市之珍品,如熙宁通宝、元封、元府重宝,圣宋通宝、宣和元宝等。还有一些特异形制古钱,如广穿铁母、临安府铜、铅牌,折二皇宋通宝、小平崇宁、大型至和、折十祥府、咸平等珍铅罕品价值不菲。
宋钱中还有一些特殊背文者,如背星月祥符,背"十"崇宁重宝、背"当五"皇宋,背"永"庆元,背"虢""坊"至元,背巨星太平皆身价百倍宋代钱币一般是每换一次年号就新铸一种钱,其铸量、种类之多,为历朝罕有。两宋300年间,通行以小平及折二钱为主,间亦行用大钱,其轮廓、大小都有一定标准。自南宋淳熙七年开始,钱背以数字纪年,钱文书体也逐渐以宋体为主。总的来讲,两宋钱币的铸工考究,徽宗时期尤为突出,独创一格的瘦金体见于钱文,秀纤的书法配以精湛的铸工。常使伪制品相形见拙。宋钱的另一个特征就是版别多,如宣和、政和共有数百种版别。南宋的嘉定铁钱除大小不同外,又红又专有通宝、元宝、重宝、新宝、永宝、真宝、珍宝、正宝、之宝、万宝等10余种,而背文以有纪地、纪年、纪值的区别,历朝以来,实属创见。普通宋钱无人伪造,而康定、至和重宝背坊、虢,圣宋通宝、靖康等品种的伪钱较多,凡遇到这类钱币时必须慎重对待,要仔细观察有否做伪痕迹,是否与大量的普通宋钱形制相合,南宋的临安府钱牌有三种式样;一种是上下圆角;另一种是上下方角;第三种是上圆下方。清代仿造者取其钱翻砂,制成的赝品几能乱真,唯锈色、色浆不及,个别字文走形。

宋朝时1两银子=1贯铜钱=300元人民币古代的金银铜等货币的购买力一直是个令人感兴趣的话题。这部闲话水浒也将宋代的货币转换成今天的人民币以符合现代语境。无斋主人不是研究宋代货币的专家,要完全精确的换算显然是不可能的。这里只能给出一个大致的估算数字,让读者可以有个基本的概念。

一般说来,古代货币基本以金,银,铜钱(其实是含铜为主的合金)为主要货币。而宋代和后来的明清两代的银本位制不同,是铜本位制,铜钱是主要货币,金银是不作为货币使用的。铜钱的基本单位为“文“,和“贯(缗)“,一贯合1000文。宋代财政紧张的时候有过800文,850文当一贯的情形。另外还有折二钱,当三钱,当十钱等变相通货膨胀的时候。比方说杨志杀牛二那一节,牛二就曾用当三钱来让杨志试刀,当三钱顾名思义就是一钱当作三钱,而蔡京当宰相的时候甚至出过当十钱。为了简化我们的计算方法,无斋主人忽略这些因素。

宋朝的官制非常复杂,分为阶官和职官两种。阶官,对于武将来说,简单来说就是现在军衔制度,如上校之类;而职官,就是团长营长之类。
例如,狄青曾经做过秦州刺史、泾原路副都总管,秦州刺史是虚衔,代表他的官职大小,代表从五品的官员,而是泾原路副都总管是职官,是负责统领泾原路兵马的指挥官。
两名武将要比较官的大小,一般来说,是比较阶官。那么,这些阶官是如何比较的呢?宋朝的官制发生过三次变化,分别是政和以前武将官制(1116年前),政和官制(1116至1131)和绍兴官制(1131以后),大体如下
政和新官 政和之前旧官 官品 阶次
太尉 政和新置,以太尉本秦之主兵官、遂定为武阶之首。 正二品 1

通侍大夫 内客省使 正五品 2
正侍大夫 延福宫使 正五品 3
宣正大夫 履正大夫 正五品 4
协忠大夫 并政和新置。 正五品 5
中侍大夫 景福殿使 正五品 6
中亮大夫 客省使 从五品 7
中卫大夫 引进使 从五品 8
翊卫大夫 从五品 9
亲卫大夫 从五品 10
中缺
拱卫大夫 并政和增置。 正六品 12
左武大夫 东上合门使 正六品 13
右武大夫 西上合门使 正六品 14
正侍郎 正七品 15
宣正郎 正七品 16
履正郎 正七品 17
协忠郎 正七品 18
中侍郎 并政和增置。 正七品 19
中亮郎 客省副使 正七品 20
中卫郎 引进副使 正七品 21
翊卫郎 正七品 22
中缺
拱卫郎 并政和增置。 从七品 24
左武郎 东上合门副使 从七品 25
右武郎 西上合门副使 从七品 26
武功大夫 皇城使 从七品 27
武德大夫 宫苑、左右骐骥、内藏库使 从七品 28
武显大夫 左藏库、东西作坊使 从七品 29
武节大夫 庄宅、六宅、文思使 从七品 30
武略大夫 内园、洛苑、如京、崇仪使 从七品 31
武经大夫 西京左藏库使 从七品 32
武义大夫 西京作坊、东西染院 礼宾使 从七品 33
武翼大夫 供备库使 从七品 34
武功郎 皇城副使 从七品 35
武德郎 宫苑、左右骐骥、内藏库副使 从七品 36
武德郎 左藏库、东西作坊副使 从七品 37
武节郎 庄宅、六宅、文思副使 从七品 38
武略郎 内园、洛苑、如京、崇仪副使 从七品 39
武经郎 西京左藏库副使 从七品 40
武义郎 西京作坊、东西染院、礼宾副使。 从七品 41
武郎翼 供备库副使 从七品 42
敦武郎 内殿承制 正八品 43
修武郎 内殿崇班 正八品 44
从义郎 东头供奉官 从八品 45
秉义郎 西头供奉官 从八品 46
忠训郎 左侍禁 正九品 47
忠翊郎 右侍禁 正九品 48
成忠郎 左班殿直 正九品 49
保义郎 右班殿直 正九品 50
承节郎 三班奉职 从九品 51
承信郎 三班借职 从九品 52
下班祗应 殿侍 无品

以上就是一直到南宋初年的武将官阶情况,先比较品,同品官职就比较阶次。看到这些东西,会有人会问,当一名武将,从阶官来说,升到正五品之后,上面好像就是太尉啊?一下子从正五品到从二品?其实,在这个中间, 还有从四品的诸卫将军,正四品的诸位大将军,从三品的诸卫上将军,正三品上护军这些环卫官。此外,还有:

节度使(从二品)、
节度使留后又名承宣使(正四品)
观察使(正五品)、
防御使(从五品)、
团练使(从五品)
刺史(从五品)
这些武将虚衔。而事实上,这些武将虚衔,作用比阶官还大,很多武将官职大小的比较,都是通过这些虚衔来比较的,大家可以理解成阶官的一种补充。
还有人会说:我是越看越糊涂了。我们看到的是总管、都监之类和殿帅之类的官职,哪里来的这些大夫和郎?如何比较总管和都监之类的官职?这不要紧,因为一般来说,通俗小说只是给这些武将的职官名称,而我们上面所说的是阶官,所以还必须要看这些武官官职全称。如你知道狄青被任命为泾原路副都总管,这不够,你需要还要找一个擢秦州刺史,这样就才能比较官职大小了。
《宋史兵十》记载:换前班差遣,州总管以下,并以五路缘边为优,诸路为次。正团练使,州总管;正刺史,州钤辖;诸司使副,都巡检使、驻泊都监;内殿承制、崇班,巡检、州都监;供奉官至借职,教押军队指使。”
简单来说,都总管一般搭配团练使虚衔,为从五品,钤辖搭配刺史虚衔,为从五品,略低于团练使;都巡检使、驻泊都监(即是某路都监)搭配皇城使至供备库副使(两者都是从七品)阶官;而某州都监则搭配内殿承制、崇班这类正八品的官职,指使等就是三班借职这类从九品小阶官了。我们就从狄青这位从小兵到枢密使大官的武将来说明一下宋朝的官职情况吧:

首先,狄青起初只是一名小小的士兵,为散直,这个自然不算官。宝元初,赵元昊反,诏择卫士从边,狄青为三班差使、殿侍、延州指使,这个“殿使”上面阶官列表提到是无品的,有趣的是,当时狄青杀得西夏人胆战心惊,但他们只知道狄青为指使,但不知道指使是什么大官,故此就称呼狄青为狄天使;后来在延州保卫战中有功,被封为三班殿直,就是正九品的小官了。康定元年十一月,狄青被提拔为泾州都监,这是正八品的官职。后来因累迁西上阁门副使,这个是从七品的官职。又擢秦州刺史、泾原路副都总管、经略招讨副使,这个已经是从五品的大官了。后又加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惠州团练使,这个也是从五品,但阶次高了一级。后来狄青徙真定路副都总管,历侍卫步军殿前都虞候、眉州防御使,依旧是从五品,但阶次又高了。;迁步军副都指挥使、保大安远二军节度观察留后,又迁马军副都指挥使,这个已经是正五品了。后再升为彰化军节度使知延州,擢枢密副使,这是从二品的大官了。

这个是政和前的, 我们看一个政和后期,就是韩世忠的官职变化:
韩世忠从小兵做起,始补进义副尉,这个是没有品的低级武官,至藏底河,斩三级,转进勇副尉,这个还是没有品,擒方腊之后,韩世忠转承节郎,这个是从九品,比狄青的右班殿直要低;后来世忠积功转武节郎,这个已经是从七品了,阶次为38。因世忠挥戈力战,转武节大夫,还是从七品,但阶次为30。后来升河北总管司辟选锋军统制。再功迁左武大夫、果州团练使,这个是从五品官职。然后升为嘉州防御使,从五品。初建御营,为左军统制。建炎二年,升定国军承宣使,这个是正四品的大官了。

所以,水浒传里面,有很多官职是错误的,如鲁达的提辖,本身就是从五品大官,老实说,杀一个屠户,实在不算什么;而在许多地方,水浒显然把团练使当作一个普通职官对待,地位还远在总管之下,这显然不妥。至于里面出现许多都统制,统制,也是不正确的。
宋史职官七记载“诸军都统制 副都统制 统制 统领 旧制,出师征讨,诸将不相统一,则拔一人为都统制以总之,未为官称也,建炎初,置御营司,擢王渊为都统制,名官自此始。其后,神武五军及川陕宣抚司、都督府、枢密院皆置。绍兴十一年,三大将兵罢,诸军皆冠以:御前”二字,擢其偏裨为御前统领官,以统制御前军马入衔,秩高者为御前诸军都统制,且令仍旧驻扎,以屯驻州名冠军额之上。”
既然是建炎初前“未为官称也”,显然在北宋,就不可能有这些都统制、统制作为地方官存在。要知道,童贯伐辽,以种师道为都统制,作为全军之首,这些相当于司令一级,可不是普通的地方官可比。作为地方武官,出战的是总管、钤辖、都巡检、都监之类。同时,由于王安石实行了将兵法,还应该有正将、副将、预备将这类的职官出现,这些才是作战武官。
水浒结尾的时候,是这样封官的:
先锋使宋江加授武德大夫、楚州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
副先锋卢俊义加授武功大夫、庐州安抚使,兼兵马副总管。
军师吴用授武胜军承宣使。
关胜授大名府正兵马总管
呼延豹授御营兵马指挥使。
花荣授应天府兵马都统制。
……

首先,关胜和吴用的官职,是正确,总管是职官,能搭配从五品的阶官;而承宣使则是正四品的大官了,而安抚使是职官,但不常设,宋史职官七记载“旧制,安抚总一路兵政,以知州兼充,太中大夫以上,或曾历侍从乃得之,品卑者止称主管某路安抚司公事。”一般来说,安抚使起码是掌管某路,而不是某州的安抚,应该是“知楚州,淮南东路经略安抚使”,而且,作为阶官,武德大夫和武功大夫这两个阶官太低,武功大夫和武德大夫都是从七品的中等阶官,与从五品的总管和从四品的承宣使无法比,何况武功大夫的排位,还在武德大夫之上呢,这里显然又是一个错误。至于都统制之类,在北宋更是不能随便授予。

大约说这么多吧。根据宋史合班制度,再大约给一个常用武将的官职排位。
殿前都指挥使、节度使为从二品
殿前副都指挥节度使、节度使留后又名承宣使为正四品、
马步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 观察使为正五品)
殿前马步军都虞侯、防御使、捧日、天武、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团练使, 诸州刺史,驸马都尉为从五品,总管、钤辖这些职官都是搭配从五品阶官。
某路都监约为从七品
某州都监约为正八品
正将约从七品
副将约为从八品

补充一下,我们常常说七品芝麻官,其实七品官可不算少。对于宋朝武官来说,从五品的官职,如防御使之类,已经算高级武官,武德大夫之类的从七品官,算中等军官;而右班殿直或者是承节郎之类的九品官,才算低级武官

宋朝武将官职名称及品衔~

武官依其官阶分为横班、诸司使、使臣三等。
宋初武官处以“三班”者,称“祇应官”,有左、右供奉班。太宗时因资品少,又陆续创设三班借职、三班奉职(原殿前承旨)、左右班殿直、左右侍禁、东西头供奉官,称“小使臣”;内殿崇班、内殿承制以及阁门祇候,称“大使臣”。
大、小使臣都由三班院统辖。徽宗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其他武官都改称“大夫”或“郎”,唯有使臣依旧不改。宋高宗时重定武阶,其中小使臣八阶,大使臣两阶。
宋初承后唐旧制,在三班之上设诸司使、副使,当时尚有正官担任实职,但后来逐渐变成阶官。自皇城使至供备库使,共四十使,是诸司正使;其副职是诸司副使。《宋史·职官志九》云:“皇城使以下二十名谓之东班,洛苑使以下二十名谓之西班。初犹有正官充者,其后但以检校官为之。”
东班和西班是因朝参时班位的排列方向而得名。诸司使、副使,到徽宗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改用新名,《宋史·职官志九》云:“政和二年,乃诏易以新名,正使为大夫,副使为郎。”东西班官员都是正七品。
比诸司使更高的武阶是横班,或称为横行,也有正、副使之分。正使是内客省使、客省使、引进使、四方馆使、东上阁门使、西上阁门使;副使是客省副使,引进副使、东上阁门副使、西上阁门副使等,共十阶。朝参时位在东班前,列成横行。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亦改正使为大夫,副使为郎,共十二阶。
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又增置宣正大夫、宣正郎、履正大夫、履正郎、协忠大夫、协忠郎、翊卫大夫、翊卫郎、亲卫大夫、亲卫郎等十阶,通称为横班。正使为正五品到正六品官,副使为从七品官。
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孝宗欲清阁门之选,置阁门舍人十员,以待武举之入官者,掌纠察殿廷礼仪失制,并兼侍立,若皇帝驾幸,作为随从,称为“阁职”,有如文官之馆职。此职先由中书省召试,然后任命。淳熙间,又置看班祇候,由忠训郎以下、秉义郎以上充任。
阁门祇候,须由胸怀韬略,善弓马,并在边境任过职者充任。宋宁宗时,特别重视此类官员的选任,《宋史·职官志六》说:“庆元初,申严阁门长官选择其属之令,非右科前名之士不预召试,盖以为右列清选云”。凡带阁门之职者,均称为“阁职”。
武职充任最亲信的近侍为带御器械,这是因为五代时皇帝多在军中,故有此习惯。宋代沿袭,非极亲近之人,不令其在左右持带武器作侍卫。《宋史·职官志六》说:“宋初,选三班以上武干亲信者佩櫜■、御剑,或以内臣为之,止名“御带”。
咸平元年(公元998年)改为“带御器械。”宋仁宗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定其人数不得超过6人。《职官志六》又载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枢密院奏言:“带御器械官当带插。”宋高宗说:“此官本以卫不虞,今乃佩数笴骹箭,不知何用。
方承平时,至饰以珠玉,车驾每出,为观美而已。他日恢复,此等事当尽去之。”虽然绍兴二十九年曾再次诏增带御器械4员,实际上仅作为装饰而已。

扩展资料:
取得入仕资格的途径:
“入仕”(即开始做官)资格的取得,有三个主要途径,即科举(包括进士、诸科及武举为常选)、制举(特举)和荫补。
1.广泛吸收士人的“特奏名”制度:科举
宋朝制度,礼部贡举设进士及诸科。诸科包括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经、明法等科。乡贡,“诸州判官试进士,录事参军试诸科,不通经义,则别选官考核,而判官监之”。合格者“第其甲乙”,监官、试官署名其下,然后举送。
礼部试后有廷试(殿试)。礼部举年份初无规定,英宗时“诏礼部三岁一贡举”。宋朝科举制度更加严密。宋太祖废除“公荐”,以避免请托。“公荐”是唐代陋习,影响科举的公正程度。宋朝加强了考试的管理。
现任官应进士举有锁厅试,验证身份和德行。应举之人,要“什伍相保,不许有大逆人缌麻以上亲,及诸不孝、不梯、隐匿工商异类、僧道归俗之徒”。试卷有弥封制度,糊名,使考官不知举子姓名;有誊录制度,将试卷重新抄写一过,以免考官认得举子笔迹,上下其手。
考官与举子有姻亲、师生关系,有回避制度。宋太宗时,对达官子弟中礼部贡举者要复试。
宋朝科举等第最初只分甲乙,后来进士分三甲。考第之制分五等,上二等为一甲,赐进士及第;三等为二甲,赐进士出身;四、五等为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中进士举者才能称“进士”。凡“及第即命以官”,不须经吏部试,此点与唐制不同。
宋朝有允许“附试”的“特奏名”制度。凡士人“贡于乡而屡绌于礼部,或廷试所不录者”,遇皇帝“亲策士则籍其名以奏,径许附试,故曰‘特奏名’”。例如咸平三年(1000年),亲试陈尧咨等八百四十人,特奏名者九百余人,共一千七百余人。
宋朝科举考试,制度日趋严密,不受门第影响,较少请托,录取名额又较多,向社会各阶层士子开放。
2.允许士人自荐的“制举”制度
“制举”又称制科,习称大科或贤良。制科非常选,必待皇帝下诏才举行。具体科目和举罢时间均不固定,屡有变动。应试人的资格,初无限制,现任官员和一般士人均可应考,并准自荐。后限制逐渐增多,自荐改为要公卿推荐;布衣要经过地方官审查,
御试前又加“阁试”(试场在秘阁,及格为“过阁”)。御试即殿试,内容要求更严(试策一道,三千字以上,当日完成),考试成绩分五等,上二等向来不授人,第三等与进士科第一名相当。有官人均升转或蒙拔擢。制科非常选,但它给士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入仕机会。
3.照顾高级官吏子弟的荫补制度
宋朝对官吏子弟的照顾,另有荫补制度,荫补的范围比前朝扩大。高级官吏,文臣自太师至开府仪同三司,可荫子、孙、期亲、大功以下及异姓亲,而且可以荫及门客;武臣自枢密使至观察使、通侍大夫,可荫子、孙、期亲、大功以下及异姓亲。遇国家大礼,臣僚亦可荫补。
一般官吏可荫及子孙,宰相、执政则可荫“本宗、异姓、门客、医人各一人”。高级官吏致仕,“曾任宰相及现任三少、使相:(荫)三人”,曾任尚书、侍郎等官以上也可荫一人。大臣病故,据所留遗表也可荫补,“曾任宰相及见任三少、使相”,可多至五人。
由于官吏荫补机会多,名额扩大,最高记录曾达到同时荫补子弟四千人,致使孤寒之士十年不得一任。宋朝优待大臣的这些作法,对巩固统治阶级队伍固然有一定益处,但也是促成宋代官吏冗滥的原因之一。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宋朝官制

正一品:
职官:太师、太傅、太保、左/右丞相、少师,少傅,少保
爵:王

从一品:
职官:枢密使、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
武散官:骠骑大将军
爵:嗣王、郡王、国公

正二品:
职官: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太尉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镇国大将军
爵:开国郡公
勋:上柱国

从二品:
职官:签书枢密院事、观文殿大学士、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御史大夫、六部尚书、左右金吾卫/左右卫上将军、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州牧、殿前都指挥使、节度使
爵:开国县公
勋:柱国

正三品:
职官:观文殿学士、翰林/资政/保和殿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资政/保和/端明殿学士、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学士、枢密直学士、左右散骑常侍、权六曹尚书
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
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
勋:上护军

从三品:
职官: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直学士、御史中丞、开封尹、尚书列曹侍郎、诸卫上将军、太子宾客/詹事
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
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
爵:开国侯
勋:护军

正四品:
职官: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常/宗正卿、秘书监、诸卫大将军、殿前副都指挥使、承宣使
文散官:正奉大夫、中奉大夫
武散官:忠武将军、壮武将军
爵:开国伯
勋:上轻车都尉

从四品:
职官:保和殿/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侍制、左右谏议大夫、权六曹侍郎、国子祭酒、少府/将作监、诸卫将军
文散官:太中大夫、中大夫
武散官:宣威将军、明威将军
勋:轻车都尉

正五品:
职官:马/步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观察使、通侍/正侍/宣正/履正/协忠/中侍大夫
文散官:中散大夫、朝奉大夫
武散官:定远将军、宁远将军
爵:开国子
勋:上骑都尉

从五品:
职官:太常/宗正少卿、秘书少监、内客省使、延福宫使、景福殿使、枢密都承旨、中亮/中卫/翊卫/亲卫大夫、殿前马/步军都虞候、防御使、捧日/天武/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团练使、诸州刺史、驸马都尉
文散官:朝散大夫、朝请大夫
武散官:游骑将军、游击将军
爵:开国男
勋:骑都尉

正六品:
职官:集英殿修撰、左右司郎中、国子司业、军器监、都水使者、内侍省都知/副都知、宣庆/宣政/昭宣使、拱卫/左武/右武大夫、内侍省押班、枢密承旨/副承旨
文散官:朝奉郎、承直郎
武散官:昭武校尉、昭武副尉
勋:骁骑尉

从六品:
职官:起居郎、起居舍人、侍御史、左右司员外郎、右文殿/秘阁修撰、开封少尹、开封府判官/推官、少府/将作/军器少监、和安/成和/成安大夫、陵台令
文散官:奉直郎、通直郎
武散官:振威校尉、振威副尉
勋:飞骑尉

正七品:
职官:殿中侍御史、左右司谏、侍讲、直龙图/天章/宝文阁、枢密副承旨、武功至武翼大夫、成全/平和/保安大夫、翰林良医、赤县令
文散官:朝请郎、宣德郎
武散官:致果校尉、致果副尉
勋:云骑尉

从七品:
职官:左右正言、符宝郎、监察御史、直显谟/徽猷/敷文阁、太常/宗正/秘书丞、大理正、著作郎、崇政殿说书、内符宝郎、正侍至右武郎、武功至武翼郎、和安至保安郎、翰林医官、合门宣赞舍人、判太医局令、翰林医效/医痊
文散官:朝散郎、宣奉郎
武散官:翊麾校尉、翊麾副尉
勋:武骑尉

正八品:
职官:秘书郎、太常博士、枢密院计议官/编修官、敕令所删定官、直秘阁、著作佐郎、国子监丞、国子博士、大理司直/评事、训武/修武郎、内常侍、京府判官、京畿县令、赤县丞、太史局五官正、中书/门下省录事、尚书省都事
文散官:给事郎、承事郎
武散官:宣节校尉、宣节副尉

从八品:
职官:少府/将作/军器/都水监丞、秘书省校书郎/正字、太常寺奉礼郎/太祝、太学/武学/律学博士、主管太医局、合门祗候、东/西头供奉官、从义/秉义郎、节度掌书记、观察支使、承直/儒林/文林/从事/从政/修职郎、京畿县丞、诸州县令/丞、赤县尉、防御/团练副使、太史局丞/直长/灵台郎/保章正、翰林医愈/医证/医诊/医候、守阙主事/令史/书令史
文散官:承奉郎、承务郎
武散官:御武校尉、御武副尉

正九品:
职官:殿头高品、郊社/籍田/太官令、国子太学正/录、武学谕、律学正、太医局丞、忠训/忠翊/成忠/保义郎、挈壶正、京畿县尉、诸州别驾/长史/司马、枢密院守阙书令史
文散官:儒林郎、登仕郎
武散官:仁勇校尉、仁勇副尉

从九品:
职官:高班、黄门内品、承节/承信/迪功郎、诸州县尉、城砦/马监主簿、诸州司士/文学/助教、翰林医学
文散官:文林郎、将仕郎
武散官:陪戎校尉、陪戎副尉

我要三国时期各位将军的职位名称,从官职打到官职小排列!武将文官最好...
答:2011-07-25 三国时期的官职从大到小。(最好列表) 413 2008-05-03 三国时期的武将官职名称和品级大小 26 2005-12-15 三国时期的官职名称及大小! 19 2010-07-19 三国时期的武官职位和文官职位 26 2013-08-25 三国演义中武将的官职排名 234 更多类似问题 > 为...

我要赵国武将官职从大到小排列
答:可见其官职名称虽同,职掌却发生了变化。 赵国在继承周晋官职制度的同时,亦有与时俱进变革发展逐步完善者,如晋国军政合一,中军元帅、诸军将领,既是统帅军队的长官,又是执掌国政的首脑。赵国则是文武分职,相国处置内政,将军指挥军队。 二、借鉴别国官职,为我所用 战国时代,“九州七裂,各置官司”(董说《七国...

明朝武将官职一览表
答:明朝官职武官有两种说法:一、武散阶 正一品,初授特进荣禄大夫,升授特进光禄大夫;从一品,初授荣禄大夫,升授光禄大夫;正二品,初授骠骑将军,升授金吾将军,加授龙虎将军;从二品,初授镇国将军,升授定国将军,加授奉国将军;正三品,初授昭勇将军,升授昭毅将军,加授昭武将军;从三品,初授...

清朝武将有几个级别
答: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2. 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将军、都统、提督 3.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 副都统、总兵 4.:散秩大臣 副将 5.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 骁骑参领、王府长史 、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6.包衣护军...

清代礼制的武将品级
答:正一品: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从一品: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即九门提督)、内大臣、将军(京外)、都统(外)、提督(外)正二品: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副都统、总兵从二品:散秩大臣、副将军正三品: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

古代武将官职怎么排法
答:前将军 三国时常设的高级将军位。负责京师兵卫和边防屯警。位次于九卿,而高于其他临时设 置的杂号将军。三国时品级下降,为第三品。开府治事,属官有长史、司马、从事中郎等。横江将军 三国时仅吴置。以鲁肃任之,镇守沿江辖地,用以横扫来犯之敌,故名。护军将军 秦置护军都尉,汉因之,陈平曾任...

三国演义中武将的官职排名
答:12、四平将军:重号将军名称,即平东将军、平南将军、平西将军、平北将军。汉魏间始置,位次三公,在四安将军之下。13、大都督: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属加官。加此官者,颁与代表天子威权的黄钺以节制持节将军等高级将领。吴同魏制。蜀置中都护,统内外军事。14、都督:东汉末年始置。因各杂...

古代将军品级大小是如何分的
答:唐朝武将官衔(较完整的官阶制度):1 从一品 骠骑大将军 2 正二品 辅国大将军 3 从二品 镇军大将军 4 正三品上 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千牛卫大将军 5 正三品下 怀化将军 6 从三品上 云麾将军、归德大将军 7 从三品下 归德将军 8 正四品上 忠武将军 9 正四品下 壮武将军、怀化中郎...

给几个宋朝的官职-武将.写小说急用
答:有一个大略的宋朝武将品级 骠骑大将军 从一 辅国大将军 正二上 镇国大将军 正二 冠军大将军 正三上 怀化大将军 正三 云麾将军 从三上 归德将军 从三 忠武将军 正四上 壮武将军 正四 宣威将军 从四上 明威将军 从四 定远将军 正五上 宁远将军 正五 游骑将军 从五上 游击将 从五 昭武...

古代武将官职品级一览表
答:古代的武将官职品级制度体现了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高级武将享有极高的荣誉和权力,而低级武将则需要通过勇猛作战和立功来提升自己的品级和地位。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军队的士气,但也存在着诸多不公和弊端。值得一提的是,古代的武将官职品级并非一成不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朝代,武将官职和品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