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农业的领先地位表现在哪些方面?大神们帮帮忙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状况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作者&投稿:贡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农业 (1)历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改革与进步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处在石器时代和金石并用时代,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处在旧石器时代;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处在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开始进入了金石并用时代。 奴隶社会生产工具有了进步,西周晚期出现铁器;春秋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得到推广,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两汉时,牛耕广泛使用,并有了改进,出现了两牛抬杠式和一牛挽犁式,铁农具和牛耕都向边疆传播;西汉时发明了翻土、碎土的犁壁,这比欧洲早一千多年;西汉农学家赵过发明了播种机械耧车。 三国时,魏国马均发明了灌溉工具翻车; 唐朝,发明了灌溉工具筒车和曲辕犁。 认识:工具改进是生产力发展的最显著的标志,经济发展最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变革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我国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都由于生产力的进步(即生产工具的进步)引起的。 (2)历代政府重视农业发展的措施 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发展生产; 战国时,秦国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两汉时,推行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奖励农耕; 三国时推行屯田制; 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 隋唐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重视生产工具的革新,重视兴修水利; 北宋王安石变法中的农田水利法,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明清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鼓励生产,如明朝的“一条鞭法”、康熙的“更名田”、雍正的“摊丁入亩”的赋税制度,都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认识: 封建经济的特点是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它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兴衰存亡,因此,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农业,“农本” 和“以农立国“思想是历代统治者一贯的指导思想,从战国的商鞅变法,到清朝统治者,都在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这种做法,是中国古代封建自然经济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产物,它的实行,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国家安定、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过一定积极作用,应该给予肯定,但该政策把工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进行压制,其结果必然是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农业长期停止在自然经济的低水平上,其弊端在明清时期更加严重,它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中国落后于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古代政府采取的鼓励、重视农业发展的措施,直接目的是为了发展经济,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 一般说来,每个王朝建立的初期,统治集团比较奋发向上,励精图治,都有自己的治理目标,他们的政策往往行之有效,也充分说明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3)水利事业 春秋时期:淮河流域,楚相孙叔敖修的芍陂;连接淮水和长江流域的运河; 战国时期:郑国渠和都江堰; 秦朝:灵渠沟通湘水和漓水; 两汉时期:农田水利的地区特色明显,黄河流域以营建灌溉渠为主,著名的工程如六辅渠、白渠、龙首渠等;江淮、江汉之间以修建天然陂池为主;西北修筑坎儿井; 汉武帝和汉明帝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黄河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隋唐时期:隋朝的大运河;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的水利超过六朝的总和; 北宋时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兴修水利工程一万多处; 元朝:开凿了会通河和通惠河将几大水系贯通起来。 认识:中国历代王朝都重视水利工程建设,这与水利在古代经济中的地位是分不开的,因为古代中国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是农业,农业受自然因素影响极大,在生产力不发达,人们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同时,兴修水利不仅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可以扩大到交通运输和商业的发展,因此,修筑水利工程,是古代中国国家管理经济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内容和职能的体现。 (4)重要的土地制度 井田制:是西周时实行的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周王将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享用,不能买卖,必须向周王纳贡,跟随周王作战,服从周王的命令。井田制是分封制的经济基础;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诸侯争霸战争,井田制逐渐瓦解,被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 屯田制:东汉末年以来,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经济凋敝,为了恢复发展农业生产,曹操在许下实行屯田制,以后,三国都实行屯田制,统治者招募流亡农民,按军事编制,开垦荒地,并设官管理。屯田民只有土地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他们按比例向官府交纳一定的收获物,它是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它使流民与土地结合,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均田制:西晋以来,北方战乱频繁,经济破坏严重,为了恢复发展经济,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隋唐时继续沿用,唐中期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被破坏。它是一种比较完备的土地制度,是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保证了国家兵役、徭役的征发和国家的财政收入。 认识:封建土地私有制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即国有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土地国有制在封建社会总归要被破坏,因为封建土地制度的本质是土地私有,只要有土地所有制存在,土地兼并是不可能抑制的,而土地兼并现象的发展必然要使土地国有制破坏,因而井田制、屯田制和均田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随着土地所有制的产生、发展,它们必然被破坏。

我国农业的发展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业生产发展较快.目前,中国的谷物、肉类、籽棉、油菜籽、茶叶、水果等农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1位;谷物人均占有量接近世界平均水平,棉花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中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趋于合理.在农业生产水平比较高的东部地区,建设了大量的高产稳产农田;在农业生产水平比较低的地区,培育了新的农业基地.为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还建立了许多以出口创汇为主的农产品基地.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传统农业得以改造升级,城郊农业也蓬勃发展起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田灌溉和农业机械化逐步普及,使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农业高科技手段广泛应用于农产品育种,不但增加了农产品产量,还改善了农产品品质.同时,储存、保鲜技术的运用,也延长了农产品的储存时间,改变了农产品的消费格局.
故答案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业生产发展较快.目前,中国的谷物、肉类、籽棉、油菜籽、茶叶、水果等农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1位;谷物人均占有量接近世界平均水平,棉花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中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趋于合理.在农业生产水平比较高的东部地区,建设了大量的高产稳产农田;在农业生产水平比较低的地区,培育了新的农业基地.为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还建立了许多以出口创汇为主的农产品基地.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传统农业得以改造升级,城郊农业也蓬勃发展起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田灌溉和农业机械化逐步普及,使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农业高科技手段广泛应用于农产品育种,不但增加了农产品产量,还改善了农产品品质.同时,储存、保鲜技术的运用,也延长了农产品的储存时间,改变了农产品的消费格局.

在种植业方面,很早就形成北方以粟黍为主、南方以水稻为主的格局,不同于西亚以种植小麦、大麦为主,也不同于中南美洲以种植马铃薯、倭瓜和玉米为主。中国的原始农具,如翻土用的手足并用的直插式的耒耜,收获用的掐割谷穗的石刀,也表现了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色。在畜养业方面,中国最早饲养的家畜是狗、猪、鸡和水牛,以后增至所谓"六畜"(马、牛、羊、猪、狗、鸡),不同于西亚很早就以饲养绵羊和山羊为主,更不同于中南美洲仅知道饲养羊驼。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作物和畜禽起源中心之一。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原始农业是从采集渔猎经济中直接发生的,种植业处于核心地位,家畜饲养业作为副业存在,随着种植业的发展而发展,同时又以采集狩猎为生活资料的补充来源,形成农牧采猎并存的结构。这种结构导致比较稳定的定居生活,与定居农业相适应,猪一直是主要家畜,较早出现圈养与放牧相结合的饲养方式;游牧部落的形成较晚。同时,我国又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总之,中国农业是独立起源、自成体系的。中华文明建立在自身农业发展的基础之上,一度流传的所谓"中华文明西来说"不符合历史实际。 从中国自身的范围看,农业也并非从一个中心起源向周围扩散,而是由若干源头发源汇合而成的。黄河流域的粟作农业,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各有不同的起源;华南地区的农业则可能是从种植薯芋类块根块茎作物开始的。即使同一作物区的农业也可能有不同的源头。在多中心起源的基础上,我国农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基于各地自然条件和社会传统的差异,经过分化和重组,逐步形成不同的农业类型。这些不同类型的农业文化成为不同民族集团形成的基础。中国古代农业,是由这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类型的农业融汇而成,并在他们的相互交流和碰撞中向前发展的。

高一历史必修2 一二单元总结
答:古代农业耕作方式从宏观上讲包括耕地工具、播种方式、灌溉方式和生产组织方式四大部分。 一、精耕细作 1、耕地工具:①从原始社会到春秋时期占主导地位的一直是木器、石器和骨器;②铁器在春秋出现,铁器牛耕在战国推广;③在汉代普及并发明犁壁;④唐代在长江下游出现曲辕犁,标志传统步犁成熟定型; 2、播种工具:汉代赵过...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反思
答:2、展示春秋战国以及西汉和唐宋农业生产的基本工具,使学生意识到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变革。 3、通过图表让学生明确我国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方式,形成精耕细作技术的基础,分析出早期农业生产发展进步的根本原因,使学生了解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的关系,最后了解中国古代农业在古代世界居于领先地位,使学生增强爱国意识。 (...

简述美国的农业耕作情况
答:美国的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水平均居世界领先地位。其成功得益于丰富的农业资源,以及历经百年演化和市场竞争形成的农业组织结构、经营机制和生产方式。美国的农业以家庭农场为主,占农场总数的87%,合伙农场占10%,公司农场占3%(1987年)。实际上,许多合伙农场和公司农场也基于家庭农场运营,因此美国的农场...

中国农业生产文化的主体内容是
答:农耕灌溉是中国农业生产文化的主体内容 中国传统农业在发展中遇到过许多困难和挫折,但农业文化始终没有中断过。我国传统农业以多元交汇、精耕细作为主要特点,在古代世界中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它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正是中华文化得以持续发展的最深厚的根基。在长期的农耕实践中,中国古人总结出了以“三才”...

中国农业中国农业发展历程
答:中国农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这片土地,与世界农业的起源紧密相连。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农业曾孕育出众多领先全球的创新,然而也经历过一段时期的停滞。帝国主义入侵使得中国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境地,农业逐渐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传统的“男耕女织”经济模式开始...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怎样的趋势
答:中国现在农业基本还是不错的,年粮食产量世界第一,在灌溉面积、单位面积施肥等指标上还是国际领先的。中国国情就是人口太多,耕地面积保护首先是个问题,很多地方为了发展经济把耕地转为工业用地,这个必须得到遏制。十八亿亩这条红线可能不是很科学,但是这也是国家对于保护农业耕地一个决心。中国农业科技...

古代农业发展历程
答:一、精耕细作农业传统的奠基 中国农业最显著的特别就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制度之上,以提高土还生产率为目的的精耕细作。这一特点的发生始于春秋战国时代。 公元前770年周朝东迁后,国力日趋衰弱,不再有控制分封诸侯的力量,从而出现了大国争霸的局面,而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催化了奴隶制向封建制的嬗变。战国时期...

简述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文化的基本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您好,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她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她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她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

填写中国的农耕文明,对那个中 国传统农业的。发展有什么促进作用?_百度...
答:”体现了文化在衣食温饱解决之后的重要意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刻画了读书人对积极人生的理想与追求。中国上万年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历史,创造了发达持久和长盛不衰的传统文化。同时,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又丰富了农业的 内涵。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有文字记载的几千年中华文明...

传统的农业耕作已经逐渐淡出视野,人口大国是如何解决这么多粮食问题的呢...
答:中国之所以能为成文明古国,在于古代的中国农业的发展在全球处于着领先的地位。农业作为中国5000年以来的重点行业,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要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可以看出,农业作为提供给我们温饱的源泉,它的重要性是被国人所认可的。但是,如今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传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