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逍遥游》中认为,人生最高境界是? 简述庄子《逍遥游》的精神境界

作者&投稿:霍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句被普遍认为《逍遥游》一篇主旨,同时也是《庄子》一书的主旨。这是一种心与“道”合一的境界。

拓展资料: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蒙(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山东东明)人。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庄子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句被普遍认为《逍遥游》一篇主旨,同时也是《庄子》一书的主旨。这是一种心与“道”合一的境界。

“至人”、“神人”、“圣人”的境界,即”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通俗点讲,无所待,超越二元对立,而达到与宇宙同一的境界。
借用佛教言语说——成佛。

无为

简析《逍遥游》中庄子诗意的人生境界~

【《逍遥游》中庄子诗意的人生境界】:
“逍遥游”是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子学说的最高理想。对于人生哲学问题庄子主张采取一种逍遥自适的生活态度。《逍遥游》一文通过极富诗意的隐喻来说明人如何看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使人心灵达到纯洁的境地,从而达到“圣人”、“神人”、“至人”的境界。先看“逍遥”二字,“逍遥”有行动自如、无所拘束、自由自在等含义。“逍遥”是本文的要旨,全篇文章就是对这种境界的赞美。可以说,追求逍遥是庄子思想的一个根本方面。他认为: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就能与天地混同一体,敖游在绝对的自由之中。但要做到这一点,却必须摆脱外在世界的束缚,不但自己不能参与到名利的争夺之中,而且还必须对外在世界毫无用处,这才能不受外界的干扰和侵害。所以庄子所极力描绘的逍遥也不仅是行动上如何自由无碍,更重要的是人心如何超越是非、万物、物我之间的界限,实现“心的自由”,这才是真正的逍遥游。“逍遥”既是心灵的逍遥,亦可以说是人心所达到的某种境界。

在《逍遥游》开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开篇一个“北”字,而第一段结末:“南冥者,天池也。”在北是北海,在南是天池,读者的视线在开篇第一段便介于南北两极,首先达到视野上的“逍遥”。《逍遥游》在开篇的内容也展示了一幅逍遥的图景,通过描述了鲲与鹏,且重述的方式是借助《谐》的记述。“齐谐者,志怪者也。”《谐》的记载似乎增强了鲲与鹏的可信度,但读者同时也被提醒,鲲与鹏的故事或者只是一个寓言。而寓言的意义在于,一切或许只是虚构,而虚构,又可以无所限制,由此进一步令人跨向逍遥之境。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庄子首先描述了那么一个庞然大物,其大是世间万物所无可比拟的,这就突出了鹏的与众不同。“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鹏的南徙声势浩大,这也让蜩与学鸠困惑不解,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在这里,我觉得是比喻了两种人,大鹏活动的世界是一个广阔无穷、气势磅礴的世界,这是“至人”的象征。小的则是蜩与学鸠,只会在树枝上飞行,如井底之蛙,目光狭窄,流连于功名利禄当中。对此,庄子评价道:“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褒鹏而贬二虫,但庄子之意并不在此。“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圆南。”鹏上九万里,须“搏扶摇而上”。大鹏高飞,是逍遥的,但鹏之逍遥,其实是风之逍遥,即只是顺乎自然性的“有待逍遥”而已。在讲述鹏之后,庄子进一步阐述其消遥的思想,那就是“有待”与“无待”的问题。所谓“有待”,就是有所依赖,是指人的某种愿望、要求的实现要受到一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所谓“无待”,即无所依赖,是指人的思想、行为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

第三段所举的宋荣子,“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宋荣子已达到了不为物喜,不为己悲的境界,像他这样的人世上并不多,但是在庄子眼中,宋荣子“犹有未树也”。然后是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这样的飘然境界能到达的人是更少了,然则庄子认为他还是“犹有所待者也”。在庄子看来,“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方为无待,至此也就是无己、无功、无名的状态。这样才是至上之人。庄子认为,“有待”是造成人生不能自由的根本原因,摆脱有待,达到无待,才能实现自由,即获得逍遥游。
接着,在第三段第四段庄子给我们讲了两个小故事:

尧要让天下给许由,理由是:“夫子立而天下治”,而许由却答道:“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在许由眼中,君主只是一个名字而已,正如鹪鹩只不过占一枝之地,给它整片森林也无可用,偃鼠不过饮满腹之水,给它一河的水也不会喝更多,把天下赠予许由对他而言却是一点用处都没有。许由的淡薄名利正是庄子所推崇的,恰然自得无欲无求地生活,其它的一切对他毫不重要。肩吾与连叔谈话,提到一个神人,其“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这一神人其实就是庄子所认为的逍遥的最高代表,不食人间烟火,身处万物之上。“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就连他的尘垢批糠也可以造就尧舜这些大贤,能达到此种境地,他又怎么会把身外之物当一回事呢?

纵观《逍遥游》,结合《庄子》我觉得“无功”、“无名”、“无己”可以有如下解析:
所谓“无功”,就是无为“不以物为事”实际上是要消除人们求取功利的贪欲。庄子认为:“以物为事”与“以天下为事”一样,会使人产生无穷的烦恼,甚至会丧命。
所谓“无名”,就是“不以天下为事”,要消除人们求取名望声誉的贪欲。庄于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上而一味求名好胜,就会和别人发生矛盾,在相互争夺中就会丧失道德,就会招来杀身之祸。所以要“无为谋府,无为事任”,破除一切功利欲念。

所谓“无己”,就是忘掉自己形式的存在,从而使精神彻底解脱出来。

“无己”是庄子在“无名”、“无功”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身心矛盾而提出的主张。这样,人的精神就可以“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了。

结合庄子写《逍遥游》的心绪,要做到“无名”“无功”“无己”,获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实现逍遥,庄子提出的精神修养方法就是无欲、去智、养“道”。

首先,恬淡无欲。庄子认为“其奢欲深者,其天机浅”。无欲对于一个人的精神生活,乃至一个人的整个生活都是极其重要的。去除“奢欲”,才有心境的宁静,才能有无待、无畏、无患的精神境界。

其次,去知与故。知,知识,智巧;故,作为。也就是说,要保持心的虚静,要“反智”、“黜聪明”。在庄子看来,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认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认识,必然会疲惫不堪,自然也就没有逍遥与自由可言了,所以要“去知与故”,摈弃智巧作为,“无名”“无己”,因任自然,使自己与自然保持和谐一致的关系,以养成一种淡泊的心境,使精神从功名利禄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再次,“道”是庄子推崇的精神修养方法。庄子把"道"作为人存在于自然的最高形式并加以推崇,他认为对于"道"的追求,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庄子认为:没有思索、没有考虑才能够懂得道;没有安处、没有行动方才能够符合道;没有依存、没有方法才能够获得道。“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所以修养心志的人能忘记形骸,调养身心的人能够忘却利禄,得道的人能够忘却心机与才智。庄子的“道”,一方面是精神冲击个人形体,另一方面是精神从知觉的感性世界中脱离、净化出来,进入无古今、无死生的超越感知的境界,追求物我交融的心态。

《庄子》在中国文学中非常有名。特别是《内篇》的第一篇《逍遥游》。

《逍遥游》全篇的内涵都指导着 我们的方向。第一个主题,就是人生要“具见”,见 地具备,就是普通讲的见解,再普通一点讲,就是 眼光、思想。一个没有远见的人,见解都不行,要 想成功一个事业,或是完善一个人生,是不可能的。 所以庄子提出来“具见”,具备见地,才能够脚踏实 地,从基本做起。因此后来的禅宗,首先讲;个人 一定要“具见”,具备高远的见地,见到道才能够修 道,不能见道还修个什幺道。假如说我们见到了眼 前有一块黄金,然后想办法把它拿起来,你没有看 到黄金,在那里瞎想有什么用?所以庄子第一个提 出,真正的要见道才能修道。换句话说,人修道也 好,作人也好,要真正地了解了人生,才能够懂得 人生。那么具个什么见呢?《逍遥游》就告诉我们: 解脱的见。人生不要被物质的世界,不要被现实的 环境所困扰。假如是被物质世界、现实环境所困扰 了,那么人生的见解已经不够了。所以能够具备了 高远的见解以后,那就不会被物质的世界所困扰, 不会被人生痛苦的环境困惑了,自然会超越,会升 华。这一篇《逍遥游》,它的内涵就是如此。


《庄子》这篇文章,影响了中国文化很深远,小 而言之,人们取名字都用它。如岳飞的字叫“鹏 举”,就是引用大鹏鸟来的;宋朝的神仙陈搏,为什 么叫搏呢?取“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之意,陈搏 的号叫“图南”,也是从《庄子》里来的。古往今来 叫图南的,叫飞的,叫鹏的,不晓得有多少。人家 有出门读书的,我们送给他“鹏程万里”四个字。 《庄子》影响之大,这里我们举一个例子,南唐时代 有一位文学家叫高越,在他没有得志的时候,文学 境界很好。南唐在中国历史上是五代时期,天下很 乱,军阀各霸一方,这个称王,那个称帝。高越当 时在湖南,湖南有一位姓李的称王,看到高越很有 学问,很有前途,就想把女儿嫁给他。如果是普通 的青年还真是求之不得,一个小国王把公主嫁给自 己,那鹏程万里,前途无量啦。可是高越不干,他 看出姓李的有这个意思,就套用《庄子》里的典故 写了一首诗:“雪爪星眸凤鸟归,”他形容像鹰、大 鹏鸟一样,爪是白的,一个任何的生物,寿命活得 很长,变白了;“星眸”,眼睛像天上的星星,亮得 不得了。“摩天搏带锦毛衣,”就是庄子所讲的:“搏 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这样的 飞,文学上叫做“摩天而飞”,跟青天相摩擦。“虞 人不漫张罗网,”你不要想布好网,把我这个大鹏鸟 抓住。“虞人”是中国古代管山林,管动物的官职, 相当于农林局局长兼野生动物园园长。“未肯平原迁 草飞。”老实告诉你,你这个地方太小,还不够我翅 膀一展开,我不想在这里飞。换一句话:你不要找 我做女婿,我也不会干。这一首诗表达了高越非凡 的志气。一个青年人都应该有这样的志气,所以倒 霉一点没有关系,将来反正“绝云气,负青冥。”

中国文化很多都同《庄子》有点关系。有古人 画了一幅画,画上是一只鸟站在一根树枝上面,嘴 巴闭着不动。讲到中国画,画的境界一定要配上文 学,自己会题诗,会写字,这画就够得上文人画了。 这么一幅画,题一首诗,怎么题法?这就是难题了。 有人拿起笔来一题,把这幅画题绝了:“世味尝来浑 是蜡,莫教开口向人提。”人世间的经验多了,实在 是一点意思都没有,人生的味道像吃白蜡一样。人 的一切艰难困苦,不要向朋友诉说,也不必向别人 埋怨,像这个鸟站在这里闭着嘴巴一样,连屁都不 放,最高明了。“世味尝来浑是蜡,莫教开口向人 提。”这是真的。你说你肚子饿了三天,没有饭吃, 你给人家讲,人家不一定同情你,或许还会笑你。 你只有自己想办法去找面包吃就是了,没有面包找 渣子吃。像这一类的文学境界的故事,从《庄子》 里头钻出来的很多,如果你读书多了,看中国文化, 很多地方同庄子的《逍遥游》都有密切的关连,尤 其是关于大鹏鸟。

《逍遥游》现在由“物化”,物的变化,讲到了 “人化”,人的变化。换句话说,上面提到物理世界 万物自己的变化,下面提到人精神世界心的变化。

以《逍遥游》为例,谈谈《庄子》浪漫主义色彩
答:①《逍遥游》作为《庄子》的总纲,自然也较突出地表现出内蕴深厚的美学观,展现出极其丰富的美学品质。 一、审美心胸——"心斋"、"坐忘" 庄子把"道"作为人存在于自然的最高形式并加以推崇,他认为对于"道"的观照,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田子方》中以孔子和老子对话的形式,阐明了这个道理,提出只要能够实现对"道"...

庄子的《逍遥游》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境界?
答:是一种无我的境界,随波逐流心无挂碍上知九天却又什么都不知道,下知九泉却也什么都不知道,虚静逍遥,遨游于时间,空间,物质。时而犹如大鹏飞往南溟 时而如细菌遨游于蜗牛两角间。《逍遥游》是以"心斋""坐忘"为理想的自然状态,可以实现对"道"的观照,从而真正进入一种"游"的境界。"游"既是一...

老子庄子思想中的创造精神体现在哪里
答:纵观整个《道德经》的论述,少私寡欲之人具有《道德经》中高智慧者的所有特点。大智慧者少私寡欲,可以说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庄子 2,庄子的人生最高境界是 《庄子》讲:“其嗜欲深者,天机浅”。意思是说,得利益的心太深的人,明白的道理少。《庄子·逍遥游》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代表。《逍遥游》讲...

庄子《逍遥游》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集中代表了庄子的哲学思想。“逍遥游”是庄子的人生理想,是庄子人生论的核心内容。“逍遥游”是指对世俗之物无所依赖,与自然化而为一,不受任何束缚自由地游于世间。“逍遥”,在庄子这里是指人超越了世俗观念及其价值的限制而达到的最大的精神自由。“游”,并不...

庄子散文中的寓言具有什么特色
答:①《逍遥游》作为《庄子》的总纲,自然也较突出地表现出内蕴深厚的美学观,展现出极其丰富的美学品质。 一、审美心胸——"心斋"、"坐忘" 庄子把"道"作为人存在于自然的最高形式并加以推崇,他认为对于"道"的观照,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田子方》中以孔子和老子对话的形式,阐明了这个道理,提出只要能够实现对"道"...

在庄子看来,什么才是真正逍遥
答:在庄子看来真正的逍遥是一种追求精神层面的绝对自由,同时也是追求内心的一种安定。这种自由和安定是基于对事物本质的深刻解析的。庄子逍遥游中所说的“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就已经是很高很深的层面了,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可以从侧面看出庄子逍遥的境界。

逍遥的最高境界是哪句
答:逍遥的最高境界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这一句。一、简述 1、《逍遥游》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庄周的代表作,为道家经典《庄子》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此文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

如何理解庄子《逍遥游》的思想
答:无己才无所待,无功才无所依,无名才无所求,眼中无物,目中无人,心中无己,心便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虚室,虚室可以生出光明,由此洞察万物,生命的意义也便在这里显现出来了.这是庄子逍遥游的最高境界,以心的空明,游于无穷达到自由自在的理想境界. (三)逍遥思想的阐述 逍遥游第三个层面的内容主要着力于对第...

以《逍遥游》为例,谈谈庄子散文的文学色彩
答:①《逍遥游》作为《庄子》的总纲,自然也较突出地表现出内蕴深厚的美学观,展现出极其丰富的美学品质。一、审美心胸——"心斋"、"坐忘"庄子把"道"作为人存在于自然的最高形式并加以推崇,他认为对于"道"的观照,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田子方》中以孔子和老子对话的形式,阐明了这个道理,提出只要能够实现对"道"的...

庄子的人生观是怎样的?
答:(三) 超越现实, 追求人生境界。“逍遥”是庄子人生哲学中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子思想的核心。它是庄子不满黑暗现实的羁 绊而提出来的一种生活方式与社会理想。庄子主张超然物外、无拘无束、绝对自由地生活在社会上。庄子认为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庸俗地活着,而在于逍遥绝尘地神游。这些精神的遨游是绝对自由的。在庄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