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石油输出国发动战争,根据自己的感悟,从金融角度分析美国为什么会不定期的发动战争?目的是什么?

作者&投稿:呼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在美国近代史上,政府为了发动战争,编造或利用谎言的行为最早可以追溯到1898年的美西战争。那年2月,一艘停泊在古巴港口哈瓦那的美国“缅因”号战舰神秘地沉没了。时任美国总统的威廉·麦金利指责古巴宗主国西班牙策划了这一事件。美国报纸随后跟进,在头版显著位置长篇大论渲染西班牙殖民者的残暴,呼吁美国人“记住‘缅因’号”。不久,美西战争爆发,美国最终打败西班牙,夺取了它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上的一些殖民地。但有关“缅因”号沉没的确切原因至今没有定论。美国海军的官方网站对这段历史的描述是:“缅因”号沉没原因不详。
  有历史学家分析,当时的美国政府为了同西班牙争夺殖民地,不失时机地利用了“缅因”号沉没这一事件,将它归罪于西班牙,在国内大肆制造战争舆论,并通过战争扩大了自己的版图。
  谎言促使美国参加“一战”
  在美国步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中也有谎言的影子。1917年,美国对德宣战,参加“一战”。此时“一战”已经进行了两年多。尽管美国政府此前曾多次试图参加战争,但鉴于民众一直反对参战,政府不得不耐心等待时机。为了证明美国参战的必要性和正义性,当时的美国总统威尔逊专门成立了一个特别委员会,搜集德国士兵残暴杀戮平民的事实。不久,一个报告就出笼了。报告说,德国士兵用刺刀刺穿婴儿的胸膛,并把他们挂在刺刀上。德国士兵还喜欢把敌人的内脏作为美餐。报告经报纸转载公布后,引起了美国舆论的极大愤怒,英法媒体也跟着添油加醋。在美国的许多州县,人们还把怒火撒在了在美的德国后裔身上,一些大学取消德语课程,德文报纸被停刊。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下,美国政府最终宣布参战。但是,威尔逊总统特别委员会的报告后来被证实是建立在道听途说基础上的,根本找不到任何真凭实据。
  谎言直接诱发越南战争
  提到美国发动的对外战争,人们就不能不想起“越战”。这场战争是美国人心中一个永远的伤痛。然而,制造这个伤痛的正是美国政府。
  1964年夏天,美国总统约翰逊请求国会给他授权,以武力还击越南北方政权的挑衅。约翰逊的理由是,停泊在越南北部港湾的美国军舰遭到了北越政权的无端袭击。国会最终同意了约翰逊的请求,美国出兵越南。到1968年,有50万名美国大兵在越南作战,他们中的5万人再也没能活着回国。然而,美国政府利用军舰遭袭事件发动越战的做法一直都遭到质疑。许多历史学家的研究表明,越战前夕,美国中央情报局想方设法通过越南北部海湾向北越政权进行渗透,刺探情报,美国派驻此处的军舰遭袭并非如美国政府告诉老百姓的那样,是在没有发起任何挑衅行动的情况下遭到袭击的。
  多年后,越战时的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在反省那段沉痛的历史时说:“约翰逊政府有充分的依据将北部湾事件作为其后来采取一系列军事行动的理由吗?答案是:绝对没有。”以上例子只是越战中众多谎言中的一个。多少美国优秀青年就这样被政府“骗”上了战场,又把命丢在了越南。对此,美国人自己也深有感触。汤姆·克鲁斯主演的好莱坞反战电影《生于七月四日》就描写了一名越战老兵从雄心壮志上战场到颓废沮丧回祖国的惨痛经历。主人公最终认识到,自己受了政府的谎言欺骗,并加入反战的队伍。如今,当伊拉克沙漠上的美国大兵因屡屡遭袭,而气愤地要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下台时,美国人似乎再次听到了越南战场上那些孤魂的呼唤。
  科威特少女的谎言
  1990年10月,也就是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的第三个月,一个叫“纳伊拉”的科威特少女走进了美国国会大厦,在议员们面前声泪俱下地控诉说,她亲眼看到伊拉克士兵把数千名还在育婴箱里的科威特婴儿取了出来,眼看着他们在冰冷的地板上死去。此事一经报道,美国舆论一片哗然,支持政府出兵海湾的人数大幅度上升。海湾战争结束后,这个少女的“证词”被戳穿了,“纳伊拉”其实是科威特驻美国大使的女儿,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时候,她根本不在科威特国内。然而,当时的老布什政府为了获取民众支持美国出兵海湾,并没有追究少女证词的真实性。相反,少女的谎言变成了美国政府争取民众的证据。
  类似的谎言还出现在1999年科索沃战争前夕,当时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鲁宾未经证实就公开宣布,塞尔维亚族武装将数千名穆斯林包围在科索沃首府普里什蒂纳的一座足球场里,对他们进行屠杀。鲁宾的这个消息据说来自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族人,但后经证实这是个假消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纳粹战犯、德国元帅赫尔曼·格林在纽伦堡接受审判时,曾对政府在战争中的“撒谎行为”进行诠释。他坦言:“人民当然不想卷入战争,但他们无法抵御政府的‘诱惑’。政府所要做的就是告诉他们,国家处在被进攻的危险中,那些所谓的‘和平主义者’将把国家推向灭亡的深渊。”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美英寻找攻打伊拉克理由的过程似乎再次应验了格林的话。
  (翟磊)
  链接:英国媒体列举联军伊战19大谎言
  英国《独立报》7月13日发表文章,详细列举了美英联军为伊拉克战争编造的19个谎言,它们是:
  1.伊拉克应为“9·11”恐怖袭击事件负责
  2.伊拉克与“基地”相互勾结
  3.伊拉克从非洲寻找铀以用于“重新制定的”核武器计划
  4.伊拉克企图进口铝管来研制核武器
  5.伊拉克仍然保留着第一次海湾战争中剩下的大量生化武器
  6.伊拉克拥有20枚可携带生化弹头的导弹,其射程之远可威胁至驻塞浦路斯的英军
  7.萨达姆拥有制造天花病毒的能力
  8.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支持美英的对伊指控
  9.以前数次对伊武器核查都以失败告终
  10.伊拉克阻碍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工作
  11.伊拉克45分钟内就可以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部署完毕
  12.英政府抄袭网上文章指控伊拉克拥有大杀伤力武器
  13.乌姆盖斯尔港数次被攻陷
  14.巴士拉民众起义迎接美英联军
  15.“拯救”女兵杰茜卡·林奇
  16.一旦联军进入巴格达“红线防御圈”,伊军将发动生化攻击
  17.对伊拉克科学家审问,将得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藏匿地
  18.伊拉克的石油收入将用在伊拉克人身上
  19.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已被发现

石油在能源消耗中占很大比重,控制了国际原油市场就等于把握世界经济命脉。另一方面,维持美元霸权地位。

石油输出国的石油收益,其实基本上都是美国的收益 怎样理解这句话~

美国的梦想。

霸权主义

美国军事强国

实验武器

震慑作用 给我们国家 俄罗斯 等国家看的

还有他们国家石油需求大控制石油

战略支点,自古中亚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伊拉克可以和阿富汗连成一片,东制中国北扼俄罗斯,又可以成为打击伊朗的前哨战。
战略价值不是钱可以衡量的,而且石油不是简单的经济资源,简直就是世界命脉,可以说美国已经掐住了全世界的脖子。
还有所谓“战争成本”。战争经费都流入大军火商的手里了,大财团并没吃亏,美国人民吃亏了。
还有,炸弹库存是需要巨额保养费的,而且是会过期的。嘿嘿。

发展中国家石油斗争引发的能源危机,打乱了国际贸易旧有的价格体系_百度...
答:全球三次石油危机 第一次危机(1973年):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阿拉伯成员国当年12月宣布收汇石油标价权,并将其击沉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是油价猛然上涨了两倍多,从而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持续三年的石油危机对发达国家的...

对石油价格的历史与分析?
答:26年后,伊朗的石油产量仅达到伊朗前国王巴列维(Reza Pahlavi)统治时期石油产量的三分之二。伊朗的石油产量维持在每天150万桶,低于两伊战争爆发之前的峰值。 美国石油价格的政策控制。1973—1981年间,石油价格的迅速增加并不算太高,没有受到在石油禁运后期1973年的石油危机始于该年10月17日,当时的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

美国介入中东是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
答:回答第(2)问,学生往往抛开两次中东石油提价所导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泛泛而论,不结合课本具体知识。回答第(3)问,学生往往只考虑对石油进口国的影响,而不考虑对石油输出国的影响,且容易停留在经济知识上,而不注意上升到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高度来认识问题。(1)低等生物 有机质 中生 新生 伊拉克 ...

美国油气政策发展历史
答:其后,当进口原油开始对美国石油工业形成威胁,危及美国石油限产政策的实施时,美国政府又宣布了进口管制[42]。 由于跨国公司一直控制着石油的定价权和原油生产控制权,因此当1973年“阿以战争”爆发时,跨国石油公司与石油输出国组织之间的问题日趋政治化。阿拉伯产油国对美国实行了石油禁运,同时石油输出国组织利用这个机会,...

有没有关于73年石油斗争的资料
答:少石油供应5%。紧接着,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沙特阿拉伯和科威 特等阿拉伯主要产油国相继宣布对美国和支持以色列的荷兰实行全面的 石油禁运。十月战争结束后,阿拉伯产油国采取了进一步减产、提价和禁 运等措施。11月4日,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再次决定成员国立即减产 25%。12月22日,石油国输出国...

海湾战争期间,萨达姆为什么要向波斯湾倾倒500万吨石油呢?
答:石油是现代工业的血液。它有“黑金”的美誉。大多数拥有丰富石油资源和独立开采能力的国家相对富裕。石油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他们非常依赖石油。那么,作为一个石油输出国,伊拉克为什么要向波斯湾倾倒大量石油?两伊战争中,伊拉克欠下了大量外债。萨达姆希望科威特减少石油产量,提高油价。那时,...

石油危机产生的原因?
答:迄今被公认的三次石油危机,分别发生在1973年、1979年和1990年。  世界石油综合分析  全球三次石油危机  第一次危机(1973年):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阿拉伯成员国当年12月宣布收汇石油标价权,并将其击沉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

历史作业求助:民族解放运动史
答:▲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斗争:“七十七国集团”的建立;“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建立。 (3)第三世界兴起的意义: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第三世界的兴起有力地冲击了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 形成认识 (一)发展概况 1.发展阶段:兴起(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革命)→发展(亚洲革命风暴→亚非拉美民族民主...

伊朗战争
答:战争的起因是由于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试图完全控制位于波斯湾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该水道是两个国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国为萨达姆提供武装并支持其向这一有争议的地区发动进攻,试图以此遏制刚刚通过革命上台并强烈反美的伊朗政权。 而在1975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国王巴列维对当时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发动进攻。伊...

两伊战争是指哪儿与伊拉克为边界争端进行的8年战争
答:1987年7月23日和1988年7月18日,伊拉克和伊朗各自接受了联合国的停火决议,但实际战斗直到1988年8月20日才真正停止。战争期间,两国都遭受了严重损失,除常规战争外,战争还带来了深刻的社会经济影响。伊朗和伊拉克都是石油输出国家,战争导致两国石油出口大幅减少,经济损失惨重,发展停滞,战争中的军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