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课外文言文 求几则适合初二的课外文言文

作者&投稿:之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31.王安石伤仲永
【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参考译文】金溪县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从没见到过读书写字的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就从邻居那里借来给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写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奉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仲永感到奇怪,渐渐以宾客的礼节来款待他的父亲,有人用钱财和礼物讨取仲永的诗。他的父亲贪图这样,每天强要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学习。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从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十二三岁了。让作诗,不能与从前的传闻相称了。又过了七年,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仲永的特殊之处已经消失净尽了,成为普通人了。”
32.李存审出镞教子
【原文】李存审出于寒微,尝戒诸子曰:“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将相,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者凡百余。”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曰:“尔曹生于膏粱,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
【参考译文】李存审出生于家境贫寒,地位低微的家庭,他常常告诫自己的孩子说:“你父亲年轻时提着一把剑到乡里去,四十年里面,地位达到将军宰相,这当中脱离危难,险境,得以生存(的情况)不只一次,拔出箭头的也有数百次.”因此将拔出的箭头交给儿子,命令他收藏起来,说:“你们出生在富贵人家,应当知道你父辈是像这样起家的.”
33.孙膑脱险
【原文】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参考译文】孙膑曾经跟庞涓一起学习兵法。庞涓在魏国做官,成为魏惠王的将军,自己认为才能比不上孙膑,就暗中派人把孙膑叫到魏国来。孙膑到了(魏国),庞涓害怕他才能超过自己,嫉妒他,就用办法惩罚(他),弄残了他两条腿,并在他脸上刺了字,想让他埋没不被发现。齐国的使者到了魏国,孙膑以受刑者的身份暗中拜见(使者),说服齐国使者。齐国使者认为(他)才能出众,偷偷的用车把他带到齐国。齐国的将军田忌对(孙膑)很友好,以宾客的待遇来接待他。
34.陶母责子退鲊
【原文】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鮓饷母。母封鮓付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参考译文】晋代陶侃年青时,曾经担任监管鱼池官员,他将一些腌鱼送给母亲。母亲封好鱼干交给送来的人,反而写信责备陶侃说:“你当官,把官府的东西送给我,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虑啊! ”
35.画鬼最易
【原文】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日:“画孰最难者?”日:“犬马最难。”“ 孰易者?”日:“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参考译文】有人为齐王作画,齐王问他:“画什么最难?” 他说:“狗、马最难画。” 齐王又问:“画什么最容易?” 他说:“画鬼怪最容易。” 狗、马是人们所熟悉的,早晚都出现在你面前,不可仅仅画得相似而已,所以难画;鬼怪是无形的,不会出现在人们面前,所以容易画。
36.陆游家训
后辈中锋芒毕露的人最容易变坏,倘若有这样的人,做父兄的应当引以为忧,而不可以高兴。一定要经常认真地严加管教,令他们熟读儒家经典和诸子百书,训导他们做人必须宽容、厚道、恭敬、谨慎,不要让他们与轻浮浅薄之人来往和相处。这样经过十多年,志向和情趣自然养成。要不然,可以忧烦的事情决非一件。我这是给后人防止过错的良言规戒,各位都要谨慎地对,不要留下后悔的遗恨。

37.孟母三迁
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38.曾子杀猪明不欺
曾子的妻子上街去,他的儿子跟在后面哭着要去。曾子的妻子没有办法,对儿子说:"你回去吧,我从街上回来了杀猪给你吃。" 曾子的妻子刚从街上回来,曾子便准备把猪抓来杀了,他的妻子劝阻他说:"我只是哄小孩才说要杀猪的,不过是玩笑罢了。" 曾子说:"小孩不可以哄他玩的。小孩子并不懂事,什麽知识都需要从父母那里学来,需要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如果哄骗他,这就是教导小孩去哄骗他人。母亲哄骗小孩,小孩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成为正人君子的办法。" 说完,曾子便杀了猪给孩子吃。

39.子路受教
子路见孔子,孔子对子路说:「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应该能有好的才能。」......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所以有些东西天赋异秉又何必经过学习的过程呢?」孔子说:「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吗?」子路听后拜谢说:「真是受益良多。」

40.孔子因材施教
子路问:“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亲和兄长在世,怎么能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呢?” 冉有问:“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您说‘有父亲和兄长在世’;冉求问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您却说‘听到什么就 行动起来’。我不理解您为什么这样,所以冒昧地请教。”孔子说 “冉求平时做事退缩,所以我鼓励他勇进;仲由平时好勇过人,所 以我让他谦退。”
41.【原文】子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毋俞于人乎?”子墨子曰:“我将上大行,驾骥与羊,我将谁驱?”耕柱子曰:“将驱骥也。”子墨子曰:“何故驱骥也?”耕柱子曰:“骥足以责。”子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责。”
【参考译文】墨子对耕柱子发怒,耕柱子说:“难道我就没有胜过旁人的地方吗?”墨子问:“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良马或一头牛来驾车,你预备驱策那一乘呢?”耕柱子答道:“那我当然用良马了。”墨子问:“为什么要良马呢?”耕柱子说:“因为良马可以负得起责任。”墨子说:“我也以为你是负得起责任的。”
42.唐太宗赐绢惩顺德
【原文】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于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
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接受他人赠送的丝绢,事情被发觉后,唐太宗说:“顺德确实是对国家有益的,我和他共同享有官府仓库的财物,他为什么贪婪到这地步呢?”因为吝惜他有功绩,不惩罚他了,不过在大殿中赠送丝绢几十匹。大理少卿胡演说:“顺德违法接受财物,所犯的罪行不可赦免,怎么还再送他丝绢?”唐太宗说:“他是有人性的,获得丝绢的侮辱,超过了接受刑罚。如果不知道惭愧,就是一只禽兽了,杀了他又有什么益处呢?”

43.陈万年父子
【原文】陈万年字幼公,沛郡相人也。......善事人,赂遗外戚许、史,倾家自尽,尤事乐陵侯史高。......子咸字子康,年十八,以万年任为郎。有异材,抗直,数言事,刺讥近臣,书数十上,迁为左曹。万年尝病,召咸教戒于床下,语至夜半,咸睡,头触屏风。万年大怒,欲仗之,曰:“乃公教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咸叩头谢曰:“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也。”万年乃不复言。
【参考译文】陈万年字幼公,是沛郡湘人.他擅长讨好别人,用尽全部家产去讨好远戚许、史家,特别是乐陵侯 史高. 陈万年的儿子陈咸字子康,十八岁,凭借陈万年做了侍郎。他资质与众不同,性子比较直,而且敢于说话。多次上书论及国事,讽刺皇帝身边的近臣。这样的书奏大概上了数十次,结果被贬为左曹。陈万年病了,把儿子陈咸叫到床前。教他读书,教至半夜,陈咸瞌睡,头碰到了屏风.陈万年很生气,要拿棍子打他训斥说:“我口口声声教你,你却睡去,不听我讲,为什么?” 陈咸赶忙跪下,叩头说:“爹爹的话,我都晓得,大抵教儿子对司要拍马屁、讨好啊,如此而已!”陈万年没有再说话。

44.钱大昕观弈
【原文】 予观弈于友人所。一客数败,嗤其失算,辄欲易置之,以为不逮己也。顷之,客请与予对局,予颇易之。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局将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余。竟局数之,客胜予十三子。予郝甚,不能出一言。后有招予观弈者,终日默坐而已。
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古人之失;与今人居,亦乐称人失。人固不能无失,然试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

我在朋友家里看一棋。一位客人屡次输掉,我讥笑他计算失误,总是想替他改放棋子,认为他赶不上自己。过一会儿,客人请求和我下棋,我颇为轻视他。刚刚下了几个棋子,客人已经取得主动的形势。棋局快到中盘的时候,我思考得更加艰苦,而客人却轻松余。终局计算双方棋子,客人赢我十三子。我很渐愧,不能说出一句话。以后有人邀请我观看下棋,我整天默默地坐着看而已。
现在求学的人读古人的书,常常非议古人的错误;和现在的人相处,也喜欢说别人的错误。人本来就不可能没有错误,但是试试彼此交换位置来相处,心平气和地估计一下,自己真的没有一点失误吗?自己能够认识别人的失误但是不能看到自己的失误,自己能够指出别人的小失误但是不能看到自己的大失误,自己检查自己的失误尚且没有时间,哪里有时间议论别人呢!
45.王荆公旁听文史
【原文】王荆公介甫,退处金陵。一日,幅巾杖屦,独游山寺,遇数客盛谈文史,词辨纷然。公坐其下,人莫之顾。有一客徐问公日:“亦知书否”公唯唯而已,复问公何姓,公拱手答日:“安石姓王。”众人惶恐,渐俯而去。

王荆公介甫,退居金陵。一天,他头裹一块绢,拄着手杖行走,独自游览山寺,遇见几个人在那里高谈阔论文史,议论纷纷。王安石坐在他们旁边,没人注意到他。有一个客人慢慢问他说:“你也懂得文书?”王安石含糊的应答。人家再问他姓名,王安石拱拱手回答说:“我姓王,叫安石。”那群人惶恐,惭愧的低着头离开。

46.大树将军冯异
【原文】(冯)异为人谦退不伐, 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舍,诸将升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军中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

冯异为人处事谦虚退让,不自夸。出行与别的将军相遇,就把马车驶开避让。军队前进停止都有标明旗帜,在各部队中号称最有纪律。每到一个地方停下宿营,其他将军坐在一起讨论功劳时,冯异经常独自退避到树下,军队中称他为“大树将军”。等到攻破邯郸,要重新安排各将领任务,没人都有被分配隶属,士兵们都说愿意跟随大树将军。光武帝因为这个而赞扬他。

47.颜回不迁怒不贰过
【原文】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年纪轻轻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

48.曾参不受鲁君邑
【原文】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封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不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善,足以全其节也。”

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要封给他一块采邑,曾子坚决不受。再送来,曾子还是不受。使者说,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别人献给你的,你为什么不受。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那么,就算国君赏赐我的采邑而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孔子说,曾参的话,是足以保全他的节操的。

49.贤妻桓少君
【原文】 勃海鲍宣妻者,桓氏之女也,字少君。宣尝就少君父学,父奇其清苦,故以女妻之,装送资贿甚盛。宣不悦,谓妻曰:“少君生富骄,习美饰,而吾实贫贱,不敢当礼。”妻曰:“大人以先生修德守约,故使贱妾侍执巾栉。即奉承君子,唯命是从。”宣笑曰:“能如是,是吾志也。”妻乃悉归侍御服饰,更着短布裳,与宣共挽鹿车归乡里。拜姑礼毕,提瓮出汲,修行妇道,乡邦称之。
渤海鲍宣的妻子,是桓氏的女儿,字少君。鲍宣曾经跟随少君的父亲学习,少君的父亲为他的清贫刻苦而惊奇,因此把女儿嫁给了他。(少君出嫁时)嫁妆陪送得非常丰厚,鲍宣不高兴,就对妻子说:“你生在富贵人家,习惯穿着漂亮的衣服和装饰,可是我实在贫穷低贱,不敢担当大礼。”妻子说:“我父亲因为您修养品德,信守约定,所以让我拿着毛巾梳子(服侍您),既然侍奉了您,(我)听从您的命令。”鲍宣笑着说:“(你)能这样,这是我的心意了。”少君就全数退回了那些侍从婢女服装首饰,改穿(平民的)短衣裳(汉代贵族的衣服是深衣,就是长衫),与鲍宣一起拉着小车回到家乡。(她)拜见婆母礼节完毕后,就提着水瓮出去打水,修习为妇之道,乡里的人对她非常称赞。

50.魏徵论自制
【原文】 (唐)太宗问魏徵:“观近古帝王,有传位十代者,有一代两代者,亦有身得身失着,朕所以常怀忧惧,或恐抚养生民不得其所,或恐心生骄逸,喜怒过度。然不自知,卿可为朕言之,当以为楷则。”徵对曰:“嗜欲喜怒之情,贤愚皆同。贤者能节之,不使过度,愚者纵之,多至失所。……伏愿陛下常能自制,以保克终之美,则万代永赖。”
唐太宗问魏征说:“观察近来和古代的帝王,有传承帝位十代的,有传承帝位一两代的,也有自己得到天下自己又失去天下的。我常常心怀忧虑的原因(是),或者害怕抚慰养育人民不能得到适当的方法,或者害怕心中产生骄傲懈怠的情绪,高兴愤怒超过了限度,却不知道自己(已经超过限度了),您可以为我说出这个情况,(我)应当把您的话当作准则。”魏征回答说:“喜爱欲望高兴愤怒的情绪,圣贤之人和普通人是一样的,圣贤之人能够克制它,不让它超过限度,普通人放纵它,(喜爱欲望高兴愤怒的情绪)多到失去适当的限度……希望陛下常常能自我克制,来确保能够善终的美德,那么千秋万世就永远仰赖您了。”
51.吕蒙正不记人过

【原文】
吕蒙正相公不喜记人过。初参加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令诘其官姓名,蒙正遽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同。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皆服其量。
吕蒙正先生不喜欢记着别人对他的犯下的错。当初刚任参知政事的时候,上朝时,有一个朝廷官员在帘内指着他说:“这样的粗陋之人也能够参与朝政吗?”蒙正假装没有听到走了过去。他的同事很愤怒,让人询问那位官员的姓名,蒙正急忙制止了同事。朝事结束后,他的同事心中仍然愤愤不平,后悔没有追问到底。蒙正说:“一旦知道了他的姓名,那么我终身不能再忘了他,还不如不知道。没有查询他的姓名,又有什么损失呢?”当时的人都很佩服他的气量。

52.石勒不计前嫌
【原文】
后赵王勒悉召武乡耆旧诣襄国,与之共坐欢饮。初,勒微时,与李阳邻居,数争沤麻池相殴,阳由是独不敢来。勒曰:“阳,壮士也;沤麻,布衣之恨。孤芳兼容天下,岂仇匹夫乎!”遽召与饮,引阳臂曰:“孤往日厌卿老拳,卿亦饱孤毒手。”因拜参军都尉。

后赵王石勒请武乡有声望的老友前往襄国(今河北省邢台市),同他们一起欢会饮酒。当初,石勒出身贫贱,与李阳是邻居,多次为争夺沤麻池而相互殴打,所以只有李阳一个人不敢来。石勒说:“李阳是个壮士,争沤麻池一事,那是我当平民百姓时结下的怨恨。我现在广纳人才,怎么能对一个普通百姓记恨呢?”于是急速传召李阳,同他一起饮酒,还拉着他的臂膀开玩笑说:“我从前挨够你的拳头,你也遭到了我的痛打。”随后任命李阳做参军都尉。
53.韩信袴下受辱
【原文】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企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熟视之,俯出胯下,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曾经多次前往下乡南昌亭亭长处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的妻子嫌恶他,就提前做好早饭,端到内室床上去吃。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居然离去不再回来。
韩信曾经在城下钓鱼,有位在水边漂洗丝绵的老太太看到他饿了,就拿饭来给他吃。韩信非常高兴,对那位老太太说:“我一定会重重地报答您老人家。”老太太生气地说:“男子汉大丈夫不能自己养活自己!我不过是可怜你这位公子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图有什么报答吗?!”
淮阴屠宰场里有侮辱韩信的年青人,对韩信说:“你即使长大了,喜欢佩带刀剑内心还是胆怯的。”他当众侮辱韩信说:“韩信如果不怕死,用刀刺我;如果怕死,从我裤裆下钻过去。”于是韩信仔细看着他,俯下身子从他裤裆下匍匐钻过去。整个市场中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是胆怯的。

54.世评华歆王朝
【原文】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讬,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很为难。王朗却说:" 幸好船还宽敞,有什么可为难的。" 一会儿贼寇要追上来了,王朗想丢下刚才搭船的人。华歆说:" 刚才我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托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 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世人也由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

55.周处改过自新
【原文】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与处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自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周处年少时,为人蛮横强悍,打架斗欧,为当地一大祸害。此外,义兴水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一起祸害百姓,百姓将他们并称为“三害”,三害当中属周处最为厉害。于是有人便问周处:既然你这么有本事,何不去杀死猛虎蛟龙,证明一下你的实力呢?实际上是希望三害相拼,最后只剩下一个。周处听后立即上山击毙了猛虎,又跳入水中与蛟龙搏斗,蛟在水中或浮或没,漂流出数十里远。经过三天三夜,百姓们都以为蛟龙和周处一并死了,纷纷出来庆祝。结果周处杀死蛟龙,提着它的脑袋从岸边爬起。闻听乡人以为自己已死,表示庆贺的事,才知实际上大家也把自己当作一大祸害,不禁满面泪流,萌生悔改之意。遂往吴郡寻找陆机、陆云这两位当时东吴的名士。恰巧陆机不在,只见到陆云。周处就把全部情况告诉了他,并说:“自己想改正错误,可岁月皆已荒废了,怕最终没有什么成就可言。”陆云说:“古人珍视道义,认为‘哪怕是早上明白了道理,晚上死去也便甘心。’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再说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并努力去做,又何必担忧好名声得不到传扬呢?”周处听后决定改过自新,最终成为一代忠臣孝子。

56.宣王好射
【原文】
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其尝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中关而止,皆曰:"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能用是?"宣王悦之。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三石实也,九石名也。宣王悦其名而丧其实。
【译文】
齐宣王爱好射箭,喜欢别人夸耀他能够拉开强弓,其实他使的弓只用3石的力气就能够拉开了,拿给左右的大臣看,个个装模作样地接过来试一试,大家在故意把弓拉开一半,便故作惊讶地说:“要拉开这弓的气力不少于九石啊,不是大王又有谁能用这么强的弓呢!” 齐宣王听了非常高兴。 然而,齐宣王使用的力气不过三石,可是他却一辈子以为是用九石。三石是真实的,九石是徒有其名,齐宣王只图虚名却不顾实际。
57.陈寔晓喻梁上君子
【原文】
(陈)寔在乡闾,平心率物。其有争讼,辄求判正,晓譬曲直,退无怨者。至乃叹曰:“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寔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归罪。寔徐譬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当由贫困。”令遗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窃。
【译文】
陈寔在乡间,以平和的心对待事物。百姓争着打官司时,陈寔判决公正,告诉百姓道理的曲直,百姓回去后没有埋怨的。大家感叹说:“宁愿被刑罚处治,也不愿被陈寔批评。”当时年成不好,民众没有收成,有小偷夜间进入陈寔家里,躲在房梁上。陈寔暗中发现了,就起来整顿衣服,让子孙聚拢过来,正色训诫他们说:“人不可以不自我勉励。不善良的人不一定本性是坏的,(坏)习惯往往由(不注重)品性修养而形成,于是到了这样的地步。梁上君子就是这样的人!”小偷大惊,从房梁跳到地上,跪拜在地,诚恳认罪。陈寔慢慢告诉他说:“看你的长相,也不像个坏人,应该深自克制,返回正道。然而你这种行为当是由贫困所致。”结果还赠送二匹绢给小偷。从此全县没有再发生盗窃 。

初二课外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1、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 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 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 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 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 147 年。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 “太后”及其他。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 帝的妻子称“皇后”。“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 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 父亲称“太上皇”。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 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太”有至高至大的意 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 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
  1、 解释:①诏 ②奇
  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②即以其言应诏
  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 确的? 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 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
  2、神童庄有恭 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 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诸 役以其幼而忽之,未及阻其前进。将军适与客对弈, 见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 对。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 “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 字?”庄曰:“一字能对,一百字亦能之。”将军以 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 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 子可笑可笑。”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 矣。”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 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②庄有恭:清朝 人,官至刑部尚书。③神格:神条与气质。④曾属对 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 【文化常识】 象棋。围棋与象棋是中国的两大棋类活动。多数专家 认为,先有围棋后有象棋。“象棋”一词最早出现在 《楚辞?招魂》中,自秦汉至唐初,象棋中只有将、 车、马、卒四个兵种。唐时加了“炮”,到北宋时加 了“偏”、“禅”,相当于“士”、“象”。至北宋 末南宋初,中国象棋才真正定型:一副象棋 32 枚 子,分将、士、象、兵、车、马、炮。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署 ②适 ③弈 ④对 ⑤夸

  2、翻译:①诸役以其幼而忽之 ;②遽诘之曰 ;③ 庄以实对 ;④何难之有!
  3、曹植聪慧 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 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 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 奈何请人?”时邺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 【注释】①《诗》、《论》:指《诗经》和《论 语》。②赋:古代的一种文体。③太祖:指曹操。④ 论:议论。⑤邺: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⑥铜雀 台:曹操在邺城所建的亭台。 【文化常识】 文学家曹植。曹植是曹操的儿子,字子建。他从小颖 悟,从上文看,十多岁时读过的书已相当多,而且文 章也写得不错了。因富于才学,早年曾受曹操宠爱, 一度欲立为太子,于是引起了其兄曹丕的忌恨。曹丕 称帝后,曹植更受猜忌,郁郁而死。他的诗歌多为五 言,前期少数作品反映了社会的动乱与自己的抱负, 后期则表现自己的苦闷心情。今有《曹子建集》。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顾 ②悉 ③将 ④诸 ⑤援
  2、翻译:善属文 ;②奈何请人 ;③太祖甚异之
  3、理解:“可观”的意思是什么?
  4、默写《七步诗》。
  4、鲍子难客 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有献鱼、雁者,田氏视 之,乃叹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 为之用。”众客和之。有鲍氏之子,年十二,亦在 坐,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 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为 而生。人取可食者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 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 也!” 【注释】①田氏:齐国姓田的(贵族)。②祖:古人 出远门设宴祭路神叫“祖”。③繁:毓。④非相为而 生:不是为了对方的生存而生存的。⑤蚋:一种吸血 的小虫。⑥?:叮咬。 【文化常识】 食客。春秋战国时期凭一技之长投靠贵族的人叫“食 客”。权贵人家为了网罗人才及显示实力,多的有食 客三千,少的也有数百。在食客中有的善出谋划策, 有的善外交辞令,那些擅长于偷鸡摸狗的有时也能成 为食客。食客中凭才能大小区分等级。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和 ②亦 ③并 ④类
  2、翻译:①天之于民厚矣 ②不如君言 ③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
  3、题目“鲍子难客”中的“难”,解释为 。
  5、曹绍夔捉“怪”
1
洛阳有僧,房中有罄,日夜辄自鸣。僧以为怪,惧而 成疾。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已。绍夔与僧善,来 问疾,僧俱以告,俄,击斋钟,罄复作声。绍夔笑 曰:“明日可设盛馔,当为除之。”僧虽不信绍夔 言,然冀其有效,乃具馔以待之。夔食讫,出怀中 锉,锉罄数处,其响遂绝。僧苦问其所以,绍夔云: “此罄与钟律合,击彼此应。”僧大喜,其疾亦愈。 【注释】①罄:一种打击乐器。和尚用来作佛事。② 术士:有法术的人。③斋钟:寺庙里开饭的钟。④律 合:指频率相同。 【文言知识】 说“彼”。“彼”有两个含义:一、指“那”、“那 个”。上文“击彼此应”,意为敲击那个,这个就呼 应。成语“此起彼伏”,意为这里起来,那边下去。 二、指“他”、“他们”。成语“知彼知己,百战不 殆”,意为了解他们(对方)也了解自己,那么一百 次战斗也不会有危险。又,“纵彼不言,吾不愧于心 乎”,意为纵然他(他们)不批评,我在心里能不感 到惭愧吗?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已 ②善 ③俄 ④作 ⑤盛馔 ⑥冀 ⑦具 ⑧讫
  2、翻译:①僧俱以告 ②当为除之 ③僧苦问其所以
  6、杨亿巧对 寇莱公在中书。与同事戏作对子:“水底日为天上 日”,未有对,而会杨大年适来白事,因请其对,大 年应声曰:“眼中人是面前人。”一坐称为好对。 【注释】①寇莱公:即寇准,北宋著名政治家,封莱 国公。②中书:即中书省。寇准时任宰相。③杨大 年:杨亿,当时的文学家。 【文化常识】 对“对子”。对“对子”是古代启蒙教育中的一项重 要内容。如“黑”对“白”,“天”与“地”。“白 萝卜”对“紫葡萄”,其中“白”与“紫”均为表示 色彩的形容词,而“萝卜”与“葡萄”又都是连绵 词,所以这样对是合格的。若将“紫茶壶”对“白萝 卜”就不行,因为一则“茶壶”不是连绵词,二则 “茶壶”不能吃。对好“对子”,有利于日后作诗填 词中运用对偶句。如文天祥在《过零丁洋》诗中说: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这对偶句写 得极好。对“对子”现在还有用,如写春联、鉴赏楹 联等。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为 ②应声
  2、翻译:会杨大年适来白事
  3、理解:杨大年对的对子好在哪里?
  7、解缙敏对 解缙尝从游内苑。上登桥,问缙:“当作何语?”对 曰:“此为一步高一步。”及下桥,又问之,对曰: “此谓后边又高似前边。”上大说。一日,上谓缙 曰:“卿知宫中夜来有喜乎?可作一诗。”缙方吟
曰:“君王昨夜降金龙。”上遽曰:“是女儿。”即 应曰:“化作嫦娥下九重。”上曰:“已死矣。” 又曰:“料是世间留不住。”上曰:“已投之水 矣。”又曰:“翻身跳入水晶宫。”上本欲诡言以困 之。既得诗,深叹其敏。 【注释】①解缙:明朝人。②内苑:御花园。③上: 指明成祖朱棣。 【文言知识】 说“卿”。“卿”本是古代高级长官及爵位的称谓。 西周、春秋时天子及诸侯下属的高级长官均称 “卿”,如“卿大夫”(“卿”与“大夫”)。战国 时作为爵位的称谓,有上卿、亚卿等。另外,它也是 君对臣、长辈对晚辈的称谓。上文“卿知宫中夜来有 喜乎”中的“卿”,就是明成祖对解缙的称谓,相当 于“您”。“卿卿”是夫妻间的爱称,有时也用在朋 友之间。《红楼梦》第五回:“机关算尽太聪明,反 算了卿卿性命!”其中“卿卿”(即“你”)指王熙 凤,含有嘲弄之味。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对 ②说 ③方 ④遽 ⑤应 ⑥既 ⑦敏
  2、翻译:上本欲诡言以困之。
  3、理解:“降金龙”的意思是
(二)学习
  8、承宫樵薪苦学 承宫,琅邪姑幕人。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 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 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猪主怪其不 还,求索。见而欲笞之。门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宫 门下。樵薪执苦,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注释】①承宫:东汉人。②琅邪:古郡名,在今山 东境内。③门下生:指学舍里的学生。④樵薪:砍 柴。⑤执苦:干苦活。 【文言知识】 说“经”。“经”在古文中往往特指儒家经典著作。 上文“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中的“经”,也指 《春秋》。《春秋》是孔子编写的一部鲁国的编年 史。孔子教育学生,以《诗》、《书》、《礼》、 《易》、《春秋》为基本教材,世称“五经”。之 后,儒家学派的人又以《论语》、《孟子》、《大 学》、《中庸》(俗称“四书”)作为经典必读书。 所以后代有了“四书”、“五经”之说。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孤 ②明 ③庐 ④笞
  2、翻译:①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
  9、桓荣勤学不倦 桓荣初遭仓卒,与族人桓元卿同饥厄,而荣讲诵不 息,元卿嗤荣曰:“但自苦气力,何时复施用乎?” 荣笑而不应。及为太常,元卿叹曰:“我农家子,岂 意学之为利若是哉!”
2
【注释】①桓荣:东汉人。②仓卒:匆忙,此指社会 动乱。③太常:职官名称,负责祭祀礼乐及选拔人 才。 【文言知识】 说“岂”。“岂”有两个常用义项:一、指“哪 里”,表疑问。上文“岂意学之为利若是哉”,意为 哪里知道学习的好处能像这样啊!“岂敢”即哪敢。 二、指“难道”,表反诘。如“岂吾不若人”,意为 难道我不如别人?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初 ②厄 ③嗤 ④应 ⑤及
  2、翻译:①而荣讲诵不息 ②但自苦气力,何时复施用乎?
  10、宋太宗学书 太宗朝有王著者学右军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帝 听政之余,留心书法,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 未善,太宗遂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 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 矣。”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 规益也。 【注释】①太宗朝:指宋太宗赵光义执政时期。②听 政:处理政务。③内侍:此指太监。④规:勉励。⑤ 益:得益。 【文化常识】 “翰林”及“翰林院”。“翰”本指毛笔,引申为诗 文。“翰林”照字面讲,是诗文高手集中的地方,后 成了专有名词。古代在科举考试中,凡优秀者,皇帝 除直接任命一部分进士担任某种官职外,把所有人均 投入翰林院。“翰林院”实际上是个人才储备所。上 文说到王著曾为“侍书翰林”,意为他在翰林院做 “侍书”??即为皇帝起草各种文件。翰林可被皇帝 任命去外地任职,也有长期在翰林院里的,他们的工 作是草拟诏书,编撰史籍,校对文史,为皇帝讲文论 道,等等。 【思考与练习】
  1、 解释:①善 ②刻意 ③临 ④或 ⑤遽 ⑥绝
  2、翻译:①数遣内侍持书示著 ②又以问著 ③书固佳矣
  3、上文“学右军书”中的“右军”是指
  11、崔景?拜师 余始识景?于京师,与为友,景?以兄事余。既数 岁,已而北面承贽,请为弟子。余愧谢,不获。且 曰:“?之从先生,非发策决科之谓也。先生不为世 俗之文,又不为世俗之人,某则愿庶几焉。 【注释】①余:指


.

初中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养成训练

〔使用建议:可借助正确选项及答案解说将选段看懂,然后多读几遍。〕
一、轶事十则
(一)粟粥荠菜
宋,范仲淹,少与友人在长白山僧舍修学,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盛之,经宿①遂凝,刀割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荠菜②十数茎于盂③,暖而啖④之。如此者三年,后登进士,为兵部尚书,溢文正公。
〔注:①宿:xiǔ,宵,夜。②莽(jì)菜,一种野菜。③盂,yú,一种圆口器皿。④啖,dàn,吃,〕
1.加黑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惟煮粟米二升 惟:只。
B. 经宿遂凝 遂:就。
C. 暖而啖之 暖:暖和。
D. 谥文正公 谥:shì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被加的有褒贬意义的称号。这里用作动词。
2.这段文字表达的主旨是:

(二)不展家书
宋,胡瑗(yuàn),布衣时,与孙明复、蔡守道为友,读书泰山,攻苦,食淡,终夜不寐。十年不归,得家书,见上有平安二字,即投之涧,不复展读,不欲分其心也。
1.判断下面语句翻译是否正确( )
“读书泰山,攻苦,食淡”——在泰山中读书,攻读勤苦,饭食粗淡。
2.下面词语,哪几项能概括语段中胡瑗的性格( )
A.勤奋 B.不怕清苦 C.持之以恒
D.谦虚 E.不顾家室 F.专心致志

(三)铸砚示志
宋,桑维翰,人丑形怪,身短面长。常临鉴自奇曰:“七尺之躯,不如一尺之面。”屡举进士,试官恶其姓与“丧”同音,不取。或劝改业,翰乃自铸铁砚以示人曰:“砚穿则易。”卒以进士及第。
1.加黑字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
A.常临鉴自奇 鉴:镜子。
B.屡举进士 举:推举,推荐。
C.试官恶其姓 恶:wù厌恶,讨厌。
D.或劝政业 或:有的人。
E.翰乃自铸铁砚以示人 示:给人看。
F.砚穿则易。易:容易。
G.卒以进士及第 卒:终于。及第:科举时代考试中选。
2.下面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桑维翰为自己的相貌感到自卑。
B.桑维翰是一个有志气,有毅力的人。
C.试官是一个昏庸的官员。

(四)系剑冢树
吴,季札,出游上国①,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乃解宝剑,系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与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注:①上国:春秋时,对吴楚而言齐晋等中原之国,称为“上国”。〕
1.加黑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出游上国;游:交游,往来。B.过徐君;过:访,探望。
C.系徐君好季札剑;好:认为……好。D.口弗敢言;弗:不。
E.系徐君冢树而去 冢:坟墓。F.岂以死倍吾心哉倍:通“背”,违背。
2.画线语句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A.“为使上国,末献”——出使上国,没有献出宝剑。
B.“尚谁与乎”——还给谁呢?(与,给;宾语“谁”前置。)
C.“吾心已许之”——我的心已许给了他。

(五)不责碎玉吏
宋,韩琦,在大名①日,有人献玉盏二只,表里无暇,绝宝也!公以百金答之,永为室玩。每开宴召客,特设一桌,覆以锦衣。置玉盏其上。一日召漕使②饮,将用之,俄为一吏误触倒其桌,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伏地待公罪。公神色不动,笑谓客曰:“凡物成毁有数。”顾吏曰:“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
[注:①大名,地名,北宋时大名府又称北京。②漕使,管水道的官吏。〕
1.加黑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俄为一吏误触倒其桌;俄:一会儿。为:被。
B.吏伏地待公罪;罪:动词,治罪。
C.顾吏曰;顾:回头看。
D.汝误也,非故也;故:事故。
2.判断下列语句翻译正误。
A.“永为室玩”一一一长久地作为室中的玩物。( )
B.“覆以锦衣”——用华美彩色的饰布盖在桌上。( )
C.“凡物成毁有数”——所有的东西形成、毁坏都有定数。( )
D.“何罪之有”——什么罪他有呢?( )

(六)抱璞自泣
楚,卞和,游荆山,得璞玉①,奉献武王。王使人相之曰:“石也。”以和为诈,而刖②其左足。及文王即位,和复奉献之,王使人相之曰:“石也。”又以和为诈,而刖其右足。及成王立,和又欲献,恐见害,乃抱璞哭于荆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继之以血。成王闻之,使人问之:“天下刖者多矣,子奚泣之悲耶?”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吾是以悲。”随使献玉。王使玉人琢其璞,果得美玉,遂命之曰:“和氏壁”。
(注:①璞(pú)玉,没有雕琢过的玉石②刖(yuè,断足之刑。〕
1.加黑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恐见害;见:表被动译为“被”。
B.三日三夜泣尽;泣:哭泣。
C.子奚泣之悲耶;奚:xī,为什么。
D.宝玉而题之以石;题:题名,命名。
E.贞士而名之以诳;诳:kuáng,欺骗。
F.吾是以悲;是以:“以是”的倒装。是:这,此。
2.下面语句翻译是否正确?
“以和为诈”——(王)认为卞和是(在)欺诈。( )
3.“吾是以悲”一句中的“是”指代的内容是:(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七)强项尽忠
后汉,董宣,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①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公主出行,以奴骖乘②。宣候之,乃驻车叩马③,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④。帝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因赖(chì)“强项⑤令”,出。
(注:①苍头,奴仆。②骖乘(shèng),古代乘车在车上右侧陪乘的人,③叩马,拦马。④帝,汉光武帝刘秀。⑤项,脖子。〕
1.加黑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因匿主家;匿:nì,躲藏。
B.宣候之;候:等候。
C.大言数主之失;数:shǔ数落、指责。
D.因格杀之;因:副词,于是、就。格:打、斗。
E.帝使宣叩头谢主;谢:感谢。
F.强使顿之;顿:叩、磕。
2.判断翻译正误。
A.“主即还宫诉帝”——公主立即回到皇宫向皇帝告状。
B.“因敕‘强项令’,出”——(帝)于是称他为“强项令”,让他回去了。
3.概括董宣的性格特征:

(八)号殿上虎
宋,刘安世,廷谏,至犯雷霆之怒①,则执简却立。待天威少霁,复前极论,一时奏对,且前且却者,或至四五,殿庭观者汗出竦听。众目公,号曰“殿上虎”。
〔注:①雷霆之怒,指帝王愤怒、发作。下句中的“天威”与此意同。〕
1.加黑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廷谏,至犯雷霆之怒;廷: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犯:冒犯,触犯。
B.执简却立;简:即“笏”,大臣上朝手执的狭长板子。却:退。
C.天威少霁;少:通“稍?。霁:雨过天睛,此指气消。
D.复前极论;前:动词,上前。极论:极力论争。
E.汗出竦听;竦:sǒng,肃敬。
F.众目公;目:名词用作动词,看着。
2.“廷谏”中的“廷”与“殿庭观者”中的“庭”意思是不是相同?(请查字典后回答)
3.刘安世为什么被称“殿上虎”?
4.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九)俭啬老
汉时有人,年老无子,家富,性俭啬。恶衣蔬食,侵晨而起,侵夜而息。管理产业,聚敛无餍,而不敢自用。或人从之求丐,不得已而入内取十钱,自堂而出,随步辄①减,比②至于外,才余半在,闭目以授乞者。寻③复嘱云:“我倾家赡君,慎勿他说④,复相效而来!”老人俄死,货财没官。
〔注:①辄zhé,就。②比:等到。③寻:接着。④他说:外传。〕
1.加黑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侵晨而起;侵:渐近。侵晨,天刚要亮。
B.聚敛无餍 餍:(yàn)满足。
C.闭目以授乞者;以:把,其后省略了“之”,代钱。
D.我倾家赡君;赡:shàn,赡养。
2.判断语句翻译的正误。
A.“恶衣蔬食”——穿破旧的衣服,以草菜为食物。
B.“或人从之求丐”——有个人跟着他,向他乞讨。
C.“自堂而出,随步辄减”——从堂屋走出,随着脚步减少(准备送给乞者的钱)
D.“货财没官”——财产没有交给官家。
3.老人给了乞者多少钱?( )
4.“闭目以授乞者”中“闭目”的细节与“我倾家赡君”这样的人物语言,表现了“老人”的什么特点?

(十)诸小儿取李
王戎①七岁,尝与诸小儿戏。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注:①王戎,西晋人,“竹林七贤”之一。〕
1.解释下列句中加黑字:
A.尝与诸小儿戏( )( )
B.诸儿竞走取之( )( )
C.取之信然( )( )
2.翻译“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一句。
3.这个小故事要说明的是:

参考答案:
一、轶事十则
(一)1.C(暖,形容词用作动词,加热)2.刻苦学习,才能有所成就。
(二)1.√2.A、B、C、F
(三)1.B(举,参加科举考试),F(易,改变)2.A“七尺之躯,不如一尺之面”,是夸张的自嘲,表明人物豁达。
(四)1.C(好,hào喜欢)2.C(我心里已把剑许给了他。)
(五)1.D(故,故意)
2.“何罪之有”是“有何罪呢”的倒装,译时应调整好语序,为“(你)有什么罪呢?”
(六)1.B(泣,眼泪)2.√3.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
(七)1.E(谢,谢罪,认罪)2.A√B√3.不畏权贵,刚正不屈
(八)1.E(竦,通“悚”,害怕)2.不同。“廷”指朝廷,“庭”指厅堂。
3.因他坚持进谏,不怕触怒天威,招来杀身之祸。
4.一次上朝与皇帝对话,要上前、后退地力争四五次
(九)1.D(赡,供给)2.应为:财产被官家没收。3.5个钱。
4.给乞者钱时极为痛惜,唯恐别人知道他有钱,可见其吝啬的特点。
(十)1.A曾;游戏B.争相跑过去C.的确;代词,这样,指“此必苦李”。
2.看见道边的李树上果实多得把树枝都压断了。
3.王戎从小就善于思考,十分聪明。

初中文言文读本2009届光明日报出版社69,70的名字
答: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二)2009-07-30 22:37(一三)学弈 【原文】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侮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译文】弈秋是僵最会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

初中课外文言文15篇(原文+题目+答案+译文)我要超短的 大哥大姐帮帮忙啊...
答:初中课外文言文15篇(原文+题目+答案+译文)我要超短的 大哥大姐帮帮忙啊 1个回答 #热议# 有哪些跨界“双奥”的运动员?百度网友722726e 2012-08-21 · TA获得超过4270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44 采纳率:50% 帮助的人:120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1.执竿入城鲁有执长...

课外文言文,原文与翻译 10篇(尽量少)
答:课外文言文,原文与翻译 10篇(尽量少) 必须是文言文,不能是古诗!!!... 必须是文言文,不能是古诗!!! 展开 4个回答 #热议# 职场上受委屈要不要为自己解释? 陈香不变 2011-08-08 · TA获得超过1754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8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59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

课外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答:课外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如下:1、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神话
答:2. 求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十篇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十篇(附答案) 1、李生论善学者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其友李生问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课外文言文翻译3篇
答:” 回答说: “大王问的是谁可以接任,而不是问谁是仇人。”晋悼公就立解狐为中 军尉。后来晋悼公又问他:“谁可以当国尉?”祁奚回答说:“祁午可 以。” 晋悼公问祁奚:“他不是你的儿子吗?”祁奚回答说:“大王问 的是谁可以担任,而不是问谁是我的儿子。”第二个:鲁国有一个人自己...

课外文言文阅读100篇【高二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答: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的答题技巧 一、文言实词释义题: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答题技巧: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 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 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 第二种:从语义...

写景课外文言文阅读
答:我们还有一个文言文是《送东阳马生序》的,我刚才说的是古诗,文言文我们很少考赏析,就是其中一句的翻译啊,什么的,还有几个解词~ 也不算难~ 就是课外文言文,我觉得简单吧,每次都失分……55555 噢噢?写景的?我才看见…… 白打了……纠结,写景的也是啊,不管怎么赏析,都要翻译一遍,在深入研究 话说,我重点高中...

文言文《诸葛得驴》
答:这是一篇文言文历史故事,说的是诸葛恪如何用他的聪明才智把窘迫变成了一场闹剧、转危为安的。从侧面烘托出诸葛恪的聪明。 7. 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之诸葛恪得驴及答案 译文及注释供参考:) 诸葛恪字元逊,他是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的大儿子。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一天,孙权聚集大臣们,让人...

【高分悬赏!!!】高二课外文言文
答:古文虽然多,但也是有限的吧语文考试时一定会有课外文言文的,谁能给我整个高二所有的有可能考到的课外文言文啊(1)要是所有的,就是每次考试我总能在里面找到一篇的(2)要是高二语... 古文虽然多,但也是有限的吧语文考试时一定会有课外文言文的,谁能给我整个高二所有的有可能考到的课外文言文啊 (1)要是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