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简述我国小学教育的任务及培养目标

作者&投稿:离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我国中小学培养目标  1992 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第一章 中明确规定了中小的培养目标。    

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

一、德育方面  

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直、合群、 活泼向上等良好品德和个性品质,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自我管理以及分辩是非的能力。

二、智育方面  

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生活、自然和社会常识,初步具有基本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体育方面

初步养成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身体。 

四、美育方面

具有较广泛的兴趣和健康的爱美情趣。

五、劳动教育方面

初步学会生活自理,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拓展资料:

一、简介

小学,是人们接受最初阶段正规教育的学校,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发展,在其前又开设了幼儿园。一般6-12岁为小学适龄儿童,现阶段小学阶段教育的年限是6年,有些地区仍是5年。小学教育阶段后为中学教育阶段。

二、特点

小学教育除了教育的特点外,还有独特的基本特征:一是全民性;二是义务性;三是全面性。

三、学制

1、六年制

小学教育一般是六年制,分三个阶段:一年级、二年级叫低年级,三年级、四年级叫中年级,五年级、六年级叫高年级。1970年初,本着“教育要革命,学制要缩短”的理念,开始将小学六年制改为五年制。1979年,又将五年制改回到六年制。

2、五四学制

21世纪初,一些地区又进行试验,实行小学五年制教育。如宁波山东地区2006年在部分学校试行小学五年、初中四年的“五四学制”试点。济宁等地点现今也沿用着“五四学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小学



小学生素质发展目标

总目标: 在“三个面向”思想指导下,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通过思想教育增强学生主人翁的责任感;通过创设道德情境,培养学生道德选择和道德体验能力;通过分阶段的德目要求,设计系列化的德育活动,发展学生道德实践能力,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学会做人,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一)、个性心理素质发展目标:
1、个体主体性素质 (1)自学能动性:有积极向上的追求目标;有求知的欲望,使兴趣和爱好获得适 时的、有利的发展;有参与意识,积极参与各项有意的活动。 (2) 独立自主性: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的能力,使自我意识等得到健康 的发展。 (3)积极创造性思维能力。
2、培养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乐于把自己的精力、才能和时间用于集体活动当中。
3、培养较广泛的兴趣和需要,并成为多种健康行为的动因。
4、增强健康心理和坚韧勇敢的性格。
(二)、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目标:
1、 使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守信、勤俭、勇敢、正直、合 群、活泼、积极向上等良好品德。
2、 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关心民族振兴大业。
3、 形成遵守社会公德意识,维护班级和学校荣誉,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
4、 初步形成道德评价能力,能辨别生活中一般事物的是非,有正义感。
5、 初步形成自我教育能力,能够自己管理自己,能够自我批评,自我激励,主动进取。
6、 初步懂得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看待问题要注意全面性、发展性。
7、 树立安全意识,遵守交通规则,不玩危险游戏。
(三)、审美素质发展目标
1、 在各门学科教学、各种教育活动中,使学生初步具有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具有广泛的艺术兴趣和爱美的情感。
2、 使学生的艺术特长、艺术活动能力、创造能力得到发展。
3、 陶冶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
4、 学会欣赏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四)、劳动技能素质发展目标
1、 使学生初步掌握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等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
2、 使学生初步掌握计算机和家用电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 使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的情感。
二、 阶段目标
(一) 个性心理素质发展目标 低段(1——2年级)
1、 扶植学生自觉能力性的发展 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乐于上学;努力争取优异的学习成绩,争取入队,主动参与各类教育活动,踊跃回答问题。 2、 扶植学生独立自主性的发展 能正确理解自己与周围的关系。 3、 扶植学生积极创造性的发展 尝试创新解题、回答问题;尝试创新小制作等活动。 4、扶植学生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乐于参加集体活动。 5、 帮助学生形成较广泛需要 扶植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开始涉猎课外读物,积极参加各类课外活动。 6、 培养健康心理和坚韧的性格 懂得自己激励自己,初步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情感。
中段(3——4年级)
1、 扶植学生自觉能动性的发展 进一步发展学习兴趣和争创优秀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各类教育活动,能积极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2、 扶植学生独立自主性的发展 能做自我批评。 3、扶植学生积极创造性的发展学科学习中有新见解、新思路;课外兴趣活动中有创新作品。 4、扶植学生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并能在活动中体会到自己的作用。 5、帮助学生形成较广泛的需要 发展学生的爱好兴趣,有广泛的阅读课外读物,较稳定的课外兴趣活动。 初步学会自己鼓励自己,初步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情感。
高段(5——6年级) 1、 扶植学生自觉能动性的发展 有广泛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主动参与各类教育活动,能主动提出问题、思考 问题、回答问题。 2、 扶植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发展 能做自我批评。 3、 扶植学生积极创造性的发展某些学科学习中能初步表现思维的新异性,课外兴趣活动中提高创新作品水平。 4、 扶植学生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主动参加集体活动,初步树立群体意识。 5、 帮助学生形成较广泛的需要 学生的爱好、兴趣的广泛发展;课外读物范围有所扩大,课外兴趣活动显露一定的 水平。 6、 培养健康心理和坚韧的性格 能学会自己激励自己,初步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情感。
(二)、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目标
低段(1——2年级) 1、 初步具有爱父母、爱劳动、爱学校、爱班级体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同学,诚实不说话,活泼向上的品质。 2、 初步养成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 3、 扶植分辨周围生活事物的是非能力。 4、 培养思想品德方面的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 5、 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懂得万事万物都是发展的、有联系的。
中段(3——4年级) 1、 初步具有爱祖国、爱劳动、爱科学的思想情感;进一步发展爱学校,做事认真,勇敢正直、合群向上等品德。 2、 初步养成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 3、初步形成分辨周围生活事物的是非能力。 4、 初步具有思想品德方面的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 5、 初步懂得万事万物都是发展的、有联系的。 6、 服装整洁大方,重大集会穿校服,佩带红领巾。
高段(5——6年级)
1、 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具有爱学校、爱班集体的感情;养成关心他人、认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直、合群协作、活泼 向上等良好品德。 2、 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初步具有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 3、进一步提高分辨周围事物的是非能力。 4、进一步提高思想品德方面的自我教育的能力。 5、初步懂得看问题要注意全面、注意发展的思想方法。 6、服装整洁大方,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朝气蓬勃,重大集会穿校服,佩带红领巾。
(三)、审美素质发展目标
低段(1——2年级) 1、 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最初步的感受美、理解美的基本的能力。 2、培养音乐、体育、美术的兴趣和爱好。 3、 使艺术特长得到初步发展。 4、引导学生欣赏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中段(3——4年级) 1、 进一步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最初步的感受美、理解美的基本的能力。 2、 培养音乐、体育、美术的兴趣。 3、 使艺术特长得到初步发展。 4、 引导学生欣赏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高段(5——6年级) 1、 掌握各学科感受美、理解美最基本的方法,具备初步的审美能力。 2、 初步形成音乐、体育、美术的兴趣习惯。 3、 使艺术特长得到充分地发展。 4、 学会欣赏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四)、劳动技能素质发展目标
低段(1——2年级) 1、 参加最简单的自我服务劳动和公益劳动。 2、 初步认识计算机和家用电器。 3、 培养愉快的劳动习惯。
中段(3——4年级) 1、 初步掌握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等基本的劳动知识。 2、 会使用计算机掌握有关家用电器知识。 3、 珍惜劳动成果,提高对劳动意义的认识。
高段(5——6年级) 1、 掌握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等基本劳动知识和初步的劳动技能。 2、 继续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掌握有关操作方法。 3、 初步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点,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的情感。

目标:

小学教育专业坚持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较高思想素养、宽厚基础知识、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管理水平、良好综合素质,能适应小学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创新精神的小学教师为培养目标。其综合素质概括为一个核心、两种水平、六种能力、十二项基本功。

即:以师德为核心开展教育,努力使学生达到本科层次学术水平和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具备教育能力、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活动指导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学习发展能力,和讲、写、算、创、教、用、作、弹、唱、跳、画、练十二项基本功。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因此,在这个阶段为学生今后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打下了“初步”基础,是小学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特征。

拓展资料

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小学教育的基本矛盾主要表现为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与人类文化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小学阶段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也是个性形成与发展的最佳阶段,更是儿童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按照国家对义务教育的要求,小学和初中对儿童、少年实施全面的基础教育,使他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级各类人才奠定小学阶段的目标:
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真、合群、活泼向上等良好品德和个性品质,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自我管理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

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生活、自然和社会常识,初步具有基本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初步养成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身体。具有较广泛的兴趣和健康的爱美的情趣。
初步学会生活自理,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拓展资料:

总目标: 在“三个面向”思想指导下,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通过思想教育增强学生主人翁的责任感;通过创设道德情境,培养学生道德选择和道德体验能力;通过分阶段的德目要求,设计系列化的德育活动,发展学生道德实践能力,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学会做人,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为了更好地满足基础教育对小学教师的人才需求,在院、系办学思想的指导下,积极实践以人为本、整体教育、目标培养、实践体验的教育理念,构建2111人才培养模式。2111即可担任小学语文、数学2门主课的教学,兼顾1门其它课程,指导1门活动课程,专长1门课的教学。
在构建课程结构体系上坚持体现“三性一体”的特征,三性指高等教育的共性、高师教育的特性、与小学教育专业的个性,一体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为一体。
在培养工作中坚持大学通识课、基础专业课、学科专业课、公共选修课、活动课、社会实践课六个课程平台以小学教育专业实践和小学教育研究一线贯穿,并充分体现小学教育专业综合培养、学有专长的2111人才培养特色。
根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在大学通识课、基础专业课的基础上设置了中文、数学、英语、体育、艺术、科学教育和信息技术等不同的学科方向,开设了不同的课程,学生四年内平均要学习2800学时;本专业结合教学,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教育见实习和论文写作等实践活动,学生毕业平均要修满181学分。
小学教育专业招生对象为五年制普师三年级毕业生和应届高中毕业生,学制四年,学历本科。
学生修满规定的总学分,德、智、体、美合格,准予毕业,发给小学教育专业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在此基础上,外语、计算机通过相应级别考试,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小学生近、中、远期培养目标:“会运动、懂礼仪、善学习、能合作、惹人爱”。
一、科学规划为引领,整体推进字培养目标。
“会运动、懂礼仪、善学习、能合作、惹人爱”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提出新的人才标准,它充分体现了与时代发展、个体生命价值实现相协调的价值取向。为了使这一目标得以实现,我们将它慎重地写进了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中。规划中,“了解并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优秀文化艺术同时兼具现代文明修养的‘基础扎实、全面发展、敢于创造’的健康人” 的育人目标是一个生成性的、发展性的思想体系。其中,我们对“全面发展”的界定就是:会运动、懂礼仪、善学习、能合作、惹人爱。
而学校教学、教育、后勤等方面的三年规划都围绕学校三年规划发展目标来制定。也就是说,在三年规划的引领下,“会运动、懂礼仪、善学习、能合作、惹人爱”培养目标就这样“浸”在学校的每份计划里,“浸”在学校的每份制度里,“润”在每个学科里,“润”在每一节课当中,渗透在我们学校的方方面面。
二、完善机制为保障,全员参与培养目标。
学校的培养目标必须通过课程来实现,学校一切教育活动都是课程。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会运动、懂礼仪、善学习、能合作、惹人爱”要求,对大多数教师都是一个抽象的问题——听起来很简单,做起来不简单,因此学校主要在机制方面给与了充分的保障。
首先是理论上给指导。借着学科德育基地这股东风,我们学校成立了“学科德育”教师团队。这个教师团队由学校德育领导、校青年骨干教师组成。这些老师通过参加学科德育中心组学习,把先进的理念带回来。同时我们请教育界的大家,来学校做报告,开阔老师们的眼界;聘请教育界的名家担任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导师,言传身教,迅速提高教师的教艺水平和个人修养;成立学习共同体,保证每月开展一次集体读书活动,组织老师们就教育热点问题和学校发展问题展开讨论,思想交锋,激情碰撞,互相启迪。
其次是制度上给引领。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一是重新修订了优秀集体和优秀个人的评价标准,把“会运动、懂礼仪、善学习、能合作、惹人爱”培养目标的落实和达成放进了评价体系;二是完善了教师考核制度,比如说班主任考核细则、课堂教学评价表、优秀教研组、文明组室的评选等,都把是否落实培养目标作为一项考核内容;三是加大监督力度,比如说:体育锻炼课,老师的到岗问题,活动过程的组织和开展情况,学校有专人检查。学校还通过听推门课、随堂课、研究课等方式检查培养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情况;
第三是研究上给方向。本学期开学至今,在《实施分层作业,提高教育教学实效性》这一个总课题的引领下,各个年段则以备课组、教研组、年级组为单位,进一步关注课堂、关注学生现状、关注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开展“有效预习、课堂练习分层、学会听说”等小课题研究,老师们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的“点、面、度”都有了较好地把握。
第四是评价上给激励。学校每年会进行德育论文或案例的评选交流活动,通过表彰优秀论文获得者,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每学期末,学校还会评选表彰一批在贯彻落实“会运动、懂礼仪、善学习、能合作、惹人爱”培养目标有特色的特色班级和特色教师,并通过经验交流的方式起到辐射和示范引领作用。
三、学科对接为抓手,深层研究培养目标。
一是培养目标细化、量化,并与学科接轨。
在推进“会运动、懂礼仪、善学习、能合作、惹人爱”培养目标的进程中,我们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通过认真学习,做到了三个明确:明确了“会运动、懂礼仪、善学习、能合作、惹人爱”培养目标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我们的一切教育教学工作都要围绕这个目标开展工作;明确课堂是实施“十五字”培养目标的主阵地,在各门学科中拥有大量的资源,要充分发挥、挖掘教材中的相关因素。

小学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

按照国家对义务教育的要求,小学和初中对儿童、少年实施全面的基础教育,使他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级各类人才奠定基矗小学阶段的目标: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真、合群、活泼向上等良好品德和个性品质,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自我管理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
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生活、自然和社会常识,初步具有基本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初步养成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身体。具有较广泛的兴趣和健康的爱美的情趣。
初步学会生活自理,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一、小学教育工作者接触多元智能理论后的初步思考
(一)多元智能理论与小学教育结合的宏观背景
多元智能理论能受到小学教师的欢迎,能在小学教育阶段进行多方面的实践,是中国
基础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为其提供了契机。为了使教育更好地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服务,中国
政府于1993年颁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从而进一步揭开了20世纪90年代乃至
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帷幕。
(二)小学教育工作者接触多元智能理论后的初步思考
2000年1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中,明确规
定: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小学除语文数学外,不得组织其他课程考试,每门学科
只允许使用一本教科书;取消百分制,成绩评定实行等级制。小学教师们疑虑:不留作业
或减少作业能巩固所学的知识,能保证质量吗?我们基础教育的“双基”优势怎么体现?不
通过考试怎么评价学生的优劣?减少作业是素质教育吗?部分家长们反对:减少作业、减少
内容孩子能不能考上重点中学?
带着这些困惑,老师们开始了“减负”的探索。其实,教师们知道在给学生减负的同
时,他们的负担加重了,要走“轻负担,高质量”之路,对他们教学能力的要求更高了。
他们开始注意优化学科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来保证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通过增加学
生感兴趣课程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组织多个课外兴趣小组丰富
学生的课余生活。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要,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
动性,有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但是,老师们依然不甘心,总想找出更好的办法发展学生
的各种能力。于是,十几个有志于此的中小学老师,聚集在北京郊区的一所普通旅馆里开
始接触多元智能理论。梅汝莉教授是这个活动的发起者。她不仅给老师讲解多元智能理论
的内涵,特点及对我国教育的启示,而且以其特有的号召力,鼓动老师们参加“借鉴多元
智能理论,开发学生潜能,塑造健全人格的实践研究”。一石激起了涟漪,老师们对这种
新型的智能观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请专家解读、买书自学,掀起了结合学校现状学习多元
智能理论的热潮。
加德纳著,沈致隆译的《多元智能》、王成全译的《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和阿姆
斯特朗的《课堂中的多元智能》等书成为老师们的必读的书。学习打开老师的眼界,开始
反思中国的教育和自己的教学行为。应试教育不好,但是到底哪儿不好,老师们讲不清楚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人们,人的智力是多方面的。应试教育是一种以语言和数学教学为重
点的教育,只注重语言和数理能力的考试,而忽视对个人来讲非常重要的其他方面的能力
,诸如人际交往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从多元智能的角度看,这种教育的确有缺陷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8种智能,但是每个人身上智能组合是不同的。每个个
体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和弱势智力。数学一逻辑智能强的人语言和音乐智能未必强。我们
怎能只采用千篇一律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呢?怎么能用一种眼光看学生呢?既
然智能是多样的有差异的,而且是在具体解决问题的情景中表现出来的,我们怎能只通过
考试一种形式来评价学生呢?这种思考给老师们带来惊喜和信心:学校里没有差生,有的
只是智能类型、学习方式和发展方向不同的学生。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儿童。这种思考帮助
老师树立要采用个性化、丰富性的教学和各种活动让每个孩子发展其各项智能的意识,树
立全方位地看待孩子的思想。学习和思考也促使老师们重新审视小学教育的任务。同时,
也使他们产生了跃跃欲试的愿望。
二、小学教育工作者对小学教育的再认识
1995年3月18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
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制度。初等教育,即小学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是人
口素质形成的奠基工程。在中国,小学教育的对象一般为6-12岁的儿童。其任务总的来
说是为儿童德、智、体、美、劳各种素质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和为初步生活作好准备。具体
说,即让儿童掌握人类积累起来的最基本、最起码的文化科学知识,具备最基本的读、写
、算技能,学会最初步的生活规范和行为准则。老师们都认同这个任务并在实践中努力完
成它。由此形成了中国基础教育的优势: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扎实。
中国的基础教育素以“双基”扎实,享誉海外。我们引以为豪。但是我们发现:中国
的基础教育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重视不够。为了改正我们的不足,中国政府在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新一轮基础教
育课程改革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重视教给学
生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重视课程的生活化和综合化;强调课程评价的
发展功能;强调学生主动探索的研究式学习方式。它要求学校教育既要使学生能够掌握终
身学习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具有实践和创造能力。短短的两年间,教师的
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都发生变化,在实践中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但是常常会出现重视双
基和培养实践能力相脱节的问题。如何继承“双基”的传统,又能面对新课程的挑战与时
俱进,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教育究竟追求什么样的目标,完成什么样的任务。
多元智能理论给老师们认识这个问题提供新思路。老师们认为小学教育不仅要完成为
学生今后各方面发展打基础的任务,而且应该着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多元能
首先,老师们从多元智能的视角来理解这个任务。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方
面的并承认智能的生物基础,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甚至预言,“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
的天才儿童,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同时,多元智能理论还承认社会文化对个体智力发
展的影响。这就要求教育提供适合儿童智能发展的机会。老师们认识到,对一个孩子的发
展最重要的、最有用的方法是帮助他们寻找到一个可以尽情施展才能的地方,让他们在那
里做中学,使不同智能结构学生的潜力得到开发,得到满意而成功的发展。这是小学教育
阶段应该完成的任务。
其次,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老师们又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思考小学教育任务的
问题。一位从教多年的老师发现,他的学生中,有的在学校时被公认十分优秀,走向社会
之后却无所作为,令老师深感遗憾。有的学生在学校里被认为是“差生”,走向社会之后
却成就卓著,让老师在欣喜之余还很尴尬。这是否说明我们的教育存在着不利于人潜能开
发的隐患?我们的教育是否忽略学生某些方面智能的开发才导致这种尴尬?如果是这样,小
学教育的重心就应该转移到培养和开发学生多元智能上来。
最后,老师们又从教育对象的角度分析小学教育的任务。小学阶段的教育对象是6-1
2岁的孩子。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还很不成熟。从生理发育来看,他们的身高、体重等
的发展是不均衡的,生长发育相对缓慢;大脑的重量几乎接近成人,大脑的兴奋功能逐渐
减少而抑制功能逐渐增强。从心理发展来看,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都有了发展,
有意注意的时间增长了,注意的范围广泛了。他们的记忆开始由机械记忆向理解记忆过渡
,记忆的内容与生动、具体的事物或情景相联系进行记忆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主要记忆
方法。他们的思维已经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自我意识和交往的欲望明显
增强。这些特点说明儿童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巨大的尚待开发的多方面潜能。
综合上述分析,老师们更进一步明确了小学教育的任务。小学教育不能仅满足于为学
生今后发展打下坚实的知识、技能和行习惯为基础。小学教育肩负着开发学生们潜能,发
展智能强项,提升智能弱项的任务。小学教育应该追求学生潜能的“最大限度”的开发,
即多维度、多层次地尽其所能地开发儿童的潜能。这既是小学教育要完成的任务,又是小
学教育追求的目标。但是,这并不表明我们放弃了“双基”优势,而是在多元智能理论的
指导下对小学教育的重新思考和定位。它也是对小学阶段素质教育的最好注释。素质教育
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素质的教育。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是因为每个学生
都有潜能,都有成功的潜质。之所以要培养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是因为每个人先天就有
这些素质的基础,只不过是如何通过开发使其形成良好的结构。
由此可见,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理念和中国小学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具有一致性。老
师们在良好的大环境下,借着新课程改革的东风,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开发学生潜能的实
践研究开展起来了。

大学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答:大学教育的目标,不仅要在学校学习系统专业的知识,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优秀人才,而且也要学习良好的道德观念,培养优秀的品格,为步入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答:一、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中等职业教育主要由中等职业学校承担。中等职业学校主要包括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中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教育部制定...

小学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答:小学教育的目标是:为了教会学生学习,做人,适应社会,能够好的生活,将来服务于社会。小学教育的目标细化一点是培养儿童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发展的人。培养较广泛的兴趣,通过提供增强兴趣和好奇心的方法来建立学习的愿望和对教育的喜爱。通过接触多种多样的知识领域来发展...

小学科学教育目标是什么内容
答:小学科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基本认知、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掌握,以及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素养。以下是小学科学教育的一些主要内容目标:1、科学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掌握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相关的基本科学知识,包括物质与能量、地球与宇宙、生物与环境等方面的知识。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

高等教育学专业的培养目标
答:本专业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意识、能从事高等教育领域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学生必须掌握高等教育学科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及其相应的技能与方法,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掌握并能够运用一门外国语。

中国的教育目标是什么
答:我国的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或专业的培养要求...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
答: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如下:1、教育目的是对所有受教育者而言的,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和规定;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或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或培养人的具体质量规格。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他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育目的是教育...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关系是什么?
答: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都是教育领域的基本概念,但它们的重点略有不同。简单而言,教育目的涉及到教育的整体和宏观方面,而培养目标则侧重于个别和微观层面。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本身的宏观目标、方向和意义。它与社会理想和价值观密切相关,通常包括提高个人道德水平、智力发展、实现个人自由实现和潜能发挥等。教育...

小学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
答:按照国家对义务教育的要求,小学和初中对儿童、少年实施全面的基础教育,使他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级各类人才奠定基矗小学阶段的目标: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

大学教育的目标是为了什么?
答:大学教育,要教育出,会学习,有担当,有知识,有能力,有技巧,有慧眼,有创造力,有研发能力,有开拓精神,有……。综合在一起就是高能领军人才,这就是大学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参与国际竞争取胜的资本和源泉!孩子们上大学的目的就是:山里的孩子是为了走出大山,农村的孩子是为了跳出农门。富裕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