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现今的地壳运动 这个是什么牌子的蓄电池?

作者&投稿:管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青藏高原岩石圈构造单元的划分和边界结合带的确定,不仅可从构造变形和地质发育历史得到支持,还可从现今大地形变测量和GPS观察资料得到佐证。

构造变形是地球内部物质运移和构造应力场最直观的指示计,而用以观察地壳构造变形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就是地表物质运动,而GPS观察和大地形变测量正是观察、了解地表物质运动的最重要的手段和最先进的方法之一。GPS观察和大地形变测量资料提供了阐明大陆块体运动、划分岩石圈构造单元的最重要的定量数据。GPS资料揭示了青藏高原岩石圈以块体为活动单元、以断裂为活动边界的地球动力学特征。

1.3.1 从南北方向运动速率的变化看青藏高原岩石圈构造单元的划分

GPS资料(图1.3.1)揭示青藏高原具有在整体向北和向东运动的背景上,自南而北,运动速率逐渐减小,自西往东运动速率逐渐增大的差异性运动特点,而同一块体内,运动速率则相对较均一。

图1.3.1 青藏高原的主要断裂构造和块体的现今地壳运动

据喜马拉雅山前恒河平原的GPS观测资料,印度地块的平均运动方向约为北20°东,平均运动速率为40~42mm/a,而喜马拉雅山北坡的观察资料表明喜马拉雅地体的运动方向为北东30°~47°东,平均运动速率为29~31mm/a,说明喜马拉雅地体和印度地块不仅运动速率不一致,而且运动方向也有明显差异,应作为不同构造单元。两者的速度差异表明喜马拉雅地体和印度地块间有-10~13mm/a的会聚和陆壳缩短作用(张培震等,2002),这一会聚和缩短量被喜马拉雅前陆逆冲断裂系的南向逆冲扩展作用和印度地块的北向俯冲作用(崔军文,1999)吸收。因此,喜马拉雅前陆逆冲断裂系可作为印度地块和喜马拉雅地体两大构造单元的边界。

喜马拉雅前陆逆冲断裂系是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会聚、碰撞作用相关,以雅鲁藏布江碰撞带为根带发育起来的叠瓦状逆冲断裂系,西瓦里克前陆坳陷带新生代沉积建造特征和喜马拉雅结晶岩系中变形矿物的同位素年龄资料显示,组成喜马拉雅前陆逆冲断裂系的主要冲断裂或韧性剪切带,具有自北而南,形成时代渐新的演化趋势(崔军文,1997a),表明喜马拉雅前陆逆冲断裂系具有下叠式逆冲序列。所以印度地块和喜马拉雅地体间的会聚量是通过印度板块不断向北俯冲和喜马拉雅山前逆冲断裂系的不断向南扩展而逐次、逐段吸收的。

由于喜马拉雅地体岩石圈具有明显不均一变形的特点,下地壳处于收缩状态,而上地壳处于伸展状态,北喜马拉雅沉积岩系中,广泛发育的正断层和重力褶皱表明,整个北喜马拉雅沉积岩系相对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作自南而北的重力滑覆,北喜马拉雅韧性剪切带的微构造和石英C轴组构分析均表明该剪切带早期表现为逆冲性质,后期已转化为下滑剪切带(崔军文等,1992),说明喜马拉雅地体中广泛发育的南北向伸展作用(正断裂)的南界,已扩展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顶部北喜马拉雅韧性剪切带范围。所以越过该剪切带后的高喜马拉雅,其实际北向运动速率应是实测速率-正滑速率,地壳上部与下部北向运动速率也是不一致的。

GPS揭示的拉萨地体的优势运动方向为北东30°~47°,平均速率为27~30mm/a。运动方向与喜马拉雅地体相同,运动速率也十分接近,说明喜马拉雅地体与拉萨地体之间(边界断裂为雅鲁藏布江断裂)无明显的会聚、缩短作用发生,这与雅鲁藏布江断裂的构造变形资料是一致的。雅鲁藏布江断裂现今表现为近于直立的断裂,地壳上部呈向南北两侧不对称逆冲扩展的扇形构造(崔军文,1992),两地体间1~2mm/a的速率差很可能被沿雅鲁藏布断裂物质下插和褶皱作用所吸收。但雅鲁藏布江断裂仍可作为喜马拉雅地体和拉萨地体的边界断裂,主要理由:

(1)据古地磁资料,喜马拉雅地体自晚白垩世以来整体向北漂移了3600~4173km,而同期的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地体的北向漂移量为866~2036km,两者之差即是两地体间的会聚量,而其中约1500km是在古新世—始新世时期吸纳的(Molnar,1986;崔军文,1992),而第四纪以来(2.5Ma以来),仅缩短500km。第四纪时期,雅鲁藏布江断裂已由晚白垩世以来的俯冲带逐渐转化为直立的断裂带,喜马拉雅地体与冈底斯地体间的会聚量自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后,逐渐递减,现今,两者间会聚量已很小。可见自晚白垩世印度板块与欧板块碰撞以来,雅鲁藏布江断裂一直作为调节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运动的主要边界断裂。

(2)尽管雅鲁藏布断裂两侧的喜马拉雅地体和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地体具有接近的北向运动失量,显示“均一性”,但在垂直喜马拉雅构造带走向的北东方向,后者东西向强烈拉张,而喜马拉雅地体的东西向拉张主要发生在北喜马拉雅地区,而且东西拉张速率远远低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地体。说明东西方向,两者运动特点不一,显示分块性运动特点。拉萨地块的东西扩张速率为(10±5)mm/a(Armiioetal.,1986)、(18±9)mm/a(Molnar et al.,1989)、(15~19)mm/a(CuiJunwen,1997)。GPS获得的东西向拉张速率,西段噶尔(狮泉河)为(4.66±1.2)mm/a,东部索县高达(25.94±1.05)mm/a,平均扩张速率为(21.28±1.5)mm/a(张培震等,2002)。拉萨地块东、西两段横向(东西向)扩张速率差异如此之大,与构造地貌条件密切相关。西段由于受帕米尔弧形构造域自南而北的逆冲扩展和费尔干纳-喀喇昆仑右行走滑断裂的影响,边界条件受约束,而东段索县则处于三江弧形构造拐弯部位,地势上自西向东,逐渐降低,自由边界条件。喜马拉雅地体尽管也存在东西向扩张,由于受喜马拉雅东、西两端构造结的约束,扩张速率小得多,仅4.9mm/a(崔军文,1999),而且仅限于北部的特提斯沉积岩区。

(3)雅鲁藏布断裂两侧岩石圈各向异性特征有明显区别(详见地球物理部分)。

关于拉萨地块的北界,不少学者提出应为喀喇昆仑-嘉黎断裂(张培震等,2002)。比较平行于北东方向(印度恒河平原相对欧亚板块的运动方向)GPS观察得出的各地块的运动速率,自恒河平原到阿拉善地块,运动速率逐渐降低,运动速率变化较大的部位在低喜马拉雅与高喜马拉雅间(主边界断裂),从高喜马拉雅至阿拉善地块,不存在大的速度变化部位或区、带,而是逐渐降低。但在垂直板块运动方向的110°方向上,存在几个运动速率变化较大地段,雅鲁藏布断裂北侧的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地体相对南侧的北喜马拉雅有约10mm/a速度差,第二个变化大的地段位于ANDU与NYMA间(张培震等,2002)(相当班公错-怒江断裂),速度差约8.9mm/a。第三地段位于YUSH与WUDA间,速度差约6.7mm/a,在ANDU与YUSH间(相当羌塘地块)运动速度最大。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地体和羌塘地体相对其南侧的地体,运动速率大,显示这些地体向东运动速率大于南侧的地体,表现为地体边界断裂,雅鲁藏布江断裂和班公错-怒江断裂的右行走滑性质;而YUSH以北的可可西里-巴颜喀拉地体、东昆仑-柴达木地体,相对其南侧的地体,运动速率依次减小,说明这些地体的边界断裂———金沙江断裂、中昆仑断裂,具有左行走滑特点,以上与地质资料是吻合的。但越过南祁连山断裂后,北祁连运动速率最大,相对其北侧的阿拉善地块作自西向东运动,北祁连冲断裂(结合带)应同时具有左旋走滑性质,即祁连地体相对阿拉善地块向北东方向斜冲,而特提斯喜马拉雅相对高喜马拉雅向北东方向斜落。据GPS资料,作为祁连地体和东昆仑-柴达木地体边界的南祁连冲断裂应具有右行走滑性质,尚需要地质资料证实。GPS资料显示青藏高原存在两个侧向运动速率较大的地体:冈底斯-羌塘地体和祁连地体。

1.3.2 从东西方向运动速率的变化看青藏高原的构造伸展作用和走滑作用

GPS资料揭示青藏高原的差异性运动特点,不仅表现在自南而北,北向运动速率逐渐减小,而且还表现在自西往东,东向运动速率逐渐增大。

GPS结果表明大致沿金沙江断裂带,有全高原最大的东向运动速率((20.58±1.67)mm/a),往南运动速率逐渐减小,印度恒河平原接近零,表明从高喜马拉雅往南,基本变形方式是印度板块的北向俯冲和喜马拉雅的南向逆冲扩展,可见金沙江断裂以南的羌塘地体、冈底斯地体和北喜马拉雅地体,相对其南侧的地体,均作整体向东的运动。作为地体边界的班公错-怒江断裂、雅鲁藏布江断裂均有右行走滑特点,这与地表观察资料是一致的。由于北喜马拉雅地体相对高喜马拉雅地体向东运动,因此在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顶部的逆冲型流劈理和特提斯沉积岩系中的正滑型流劈理,劈理面上的拉伸线理均北东向(崔军文等,1992)。金沙江断裂以北直至南祁连-柴达木北缘结合带,横向运动速率渐减,至德令哈(DACA)一带仅为(9.04±1.64)mm/a,形成宽达500余千米的左行平移走滑运动域(张培震等,2002),可可西里-巴颜喀拉地体和东昆仑-柴达木地体相对其北侧的地体向东运动,地体间的边界断裂———东昆中断裂、南祁连-柴达木北缘冲断裂和北祁连冲断裂具左行走滑或逆冲-左行走滑性质。可见青藏高原存在一以可可西里-巴颜喀拉地体及其两侧的边界断裂———西金乌兰-金沙江结合带和东昆中-鲜水河断裂(见图1.1.2)为中心的最大的东向物质流动带,最大的东向运动速率为(20.58±1.67)mm/a,往东运动速率逐渐降低,运动方向逐渐向南偏转,至可可西里-巴颜喀拉地体南缘,即地体终端的川滇菱形地块发育区,GPS测得的运动方向为SE105°~115°,更南到滇西地区为155°~165°。由于东昆中-鲜水河断裂以北的区域性的左行走滑运动,导致东昆仑-祁连地块的顺时针向旋转及其内发育的南向逆冲断裂同时具有左行走滑性质和北向逆冲断裂转化为左行走滑-正断裂。因此在松潘-甘孜地体及其以北的东昆仑-柴达木地体中广泛发育的北西西向逆冲断裂,特别是柴达木盆地及其周缘的北西西向、向南倾斜的逆冲断裂,表现为由南西向北东方向斜冲。

以上表明,青藏高原走滑断裂的形成机制,并非两侧地体的反向运动,而很有可能是地块在作东向扩展运动时,由于断裂两侧块体的相对运动速率不一致的结果(崔军文,1992)。

地体内部的变形揭示,在藏北地块广泛发育东西向—北西向右行走滑断裂同时,出现大幅度东西向拉张,根据新生代盆地获得的东西向扩张速率为5~19mm/a(3Ma以来)。GPS获得的东向运动速率:噶尔(狮泉河)为4.7mm/a,而索县(25.94±1.05)mm/a,可见,藏北地块内部,自西往东,物质的东向运动速率逐渐增大,这就必然导致地块内部强烈的东西向拉张作用,最大东西向扩张速率达(25.94±1.05)mm/a(张培震等,2002)。它是导致藏北地块南北向断陷和张裂带形成的主因。在“航磁ΔT异常图”上,青藏高原腹地(藏北地块、青南地块),大约在东经86°~92°、北纬33°~36°之间,存在一组北北东走向、大致平行的航磁异常带,最大负异常区大致位于青藏高原腹地,这些负航磁异常带应视为南北向深层断陷作用的产物,它反映由于东西向的强烈拉张,在青藏高原腹地深层出现了相向错落的断陷带,最大坳陷部位在青藏高原腹地的中央。

GPS揭示的另一个向东运动变形带位于北祁连,运动速率达10.0~14.0mm/a,河西走廊为7.0~10.0mm/a,阿拉善地块为5.0~6.5mm/a,祁连山与阿拉善地块间有(7.5±1.5)mm/a速率的左行走滑运动。可见沿金沙江断裂和北祁连断裂各存在有一快速运动带,它们大致对应于金沙江结合带和北祁连结合带。GPS资料表明大致沿阿尔金断裂至北祁连断裂、海源断裂,运动矢量呈规则的向东偏转。阿尔金山,断裂的运动方向从中段的近于南北向,至东段为北北东向,北祁连西段为北东向,往东至东祁连(兰州、海源),基本为近东西向,这一运动方向一直保持到鄂尔多斯盆地—北秦岭;从南北方向看,青藏高原北缘,自北纬35°线往北至北祁连,整体上显示运动方向由北东向→北东东向→东西向,可见自东经100°线~110°线,在北纬35°以北,存在一个自西向东的纬向物质运动,表明在东昆仑以北的柴达木-祁连地块相对外围的塔里木地块、阿拉善地块,整体作顺时针向旋转,这就导致青藏高原北缘一系列左行走滑断裂和逆冲断裂的形成,青藏高原北部整体向阿拉善地块逆冲扩展。但在柴达木-祁连地块内部仍存在局部的差异运动。

金沙江结合带以南,地体的运动,也显示作整体旋转的特点。TUOT测点显示的运动方向为北北东,沿金沙江结合带至QUEG(德·格)转为近东西向运动方向,鲜水河断裂为120°,更东到石棉、西昌(甘孜-理塘断裂)转为向南东东方向运动;往南至四川、滇中菱形地块运动方向为150°~160°,更南的昆明为165°。喜马拉雅东构造结也有类似旋转现象,构造结以西为45°~55°,向东逐渐转为105°~115°,向东的运动速度逐渐减小。青藏高原东部运动速度为22~26mm/a,到川西一带为18~20mm/a,而属于华南地块的四川盆地为12~14mm/a。说明青藏高原与华南地块间有4~8mm/a速度差,它很有可能通过龙门山前陆逆冲断裂系的东向逆冲扩展而被吸收。因此,龙门山前陆逆冲断裂系和安宁河-小江断裂带可作为青藏高原东缘结合带。

金沙江结合带南、北两侧东向运动速度的规律性变化,与青藏高原内部及其周缘特定的边界条件有关。由于西缘帕米尔地区强烈北向逆冲扩展及其导致的构造抬升和中亚地区由于喀喇昆仑断裂和费尔干纳断裂的右行走滑导致的物质的东向流动,使青藏高原物质从西缘整体向东扩展,巴颜喀拉地块中先存的一系列北西—近于南北向弧形断裂系,将诱导物质沿断裂滑动,由于断裂走向自西向东,由北西西向→东西向→南北向,物质运动方向也将由西侧的北东向垂直构造线走向,往东逐渐转为和北西西向→南北向构造线走向一致的纵向运动。南部物质沿班公错-怒江断裂、嘉黎断裂,向东滑动,由于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北向逆冲扩展或热构造伸展,起阻挡作用,使东向运动的物质围绕东构造结(南迦巴瓦峰)旋转。

而祁连山的物质东向运动,将沿北西西向先存断裂运动,受鄂尔多斯地块的阻挡,除一部分能越过并保持其东西向运动方向和速率渐减外,大部分将受鄂尔多斯地块南北向边界的阻挡,运动方向向南偏转,最终沿东西向的东昆仑-西秦岭断裂带,作自西往东的纬向运动。

羌塘地块7个测点显示的优势运动方向为北60°东,平均运动速率为(28±5)mm/a,而拉萨地块的优势运动方向为北30°~47°东,平均速率27~30mm/a,这一速度差很可能被沿班公错-怒江断裂物质的东向运动吸收。WUDA测点应落在巴颜喀拉地体,其运动方向为61.45°,速率为21mm/a,远远小于羌塘地块,很有可能这速度差被巴颜喀拉地体内的一系列北西向走滑断裂调节。昆仑-柴达木地块与巴颜喀拉地块尽管运动方向变化不大,但前者平均速度为12~14mm/a,远远小于21mm/a运动速率。同样祁连地块的优势运动方向为70°~90°,速度为7~14mm/a。向北运动速率的逐次递减被东昆中断裂和南祁连-柴达木北缘断裂的北向斜冲扩展和左行走滑运动吸收,可见这些都是制约地块运动矢量的主要因素,应作为边界断裂,但从速率变化量和运动方向来看,可能东昆中断裂更为重要,属一级构造单元边界。



求大神这是什么牌子的蓄电池~

你好,看图片的标记是是美国海志蓄电池。

美国博尔特蓄电池

从地壳运动方面分析青藏高原移动的主要原因?
答:青藏高原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挤压碰撞处,正在不断隆起。

什么是喜马拉雅地壳运动?
答:在北部遇到固结历史悠久的刚性地块(塔里木、中朝、扬子)的抵抗,产生强大的反作用力,使构造作用力高度集中,引起地壳的重叠,上地幔物质运动的加强和深层及表层构造运动的激化,导致地壳急剧加厚,促使地表大面积大幅度急剧抬升,于是形成雄伟的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是怎样形成的?
答:是的。2.8亿年前(地质年代的早二叠世),今青藏高原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这片海域横贯现在欧亚大陆的南部地区,与北非、南欧、西亚和东南亚的海域沟通,称为“特提斯海”、或“古地中海”,当时特提斯海地区的气候温暖,成为海洋动、植物发育繁盛的地域。

我国的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人们在青藏高原上却发现了海洋生物的...
答:在青藏高原上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这是地球几十亿年的地壳运动造成的。在2.8亿年前(地质年代的早二叠世),青藏高原是一片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由于板块的运动,海床上升,海洋变陆地,原先海里动物死亡后的尸体在地壳中保存了下来,形成了如今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青藏高原有确切证据的地质历史可以追溯...

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之间地壳运动为什么活跃?
答:原因是处在世界著名的“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因为该地带处在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所以是地壳的薄弱地带,地球内部的能量容易从这个薄弱地带释放出来,造成了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之间地壳运动活跃的结果.这是我个人理解,

板块陆内汇聚-碰撞造山阶段
答:本阶段发生于新近纪至更新世(23.3~1.5Ma),为两个弧形构造控制下的断块造山阶段,形成现今地貌基本轮廓,高原地壳运动以断块差异性隆升转变为整体快速隆升为特征。中新世初,印度地块向北的推挤又重新活动起来,高原地壳从松驰拉张状态,转为陆内造山挤压状态。约22Ma时,高原南缘的主中央断裂带...

你知道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是怎么形成的吗?
答: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是板块运动造成的。一、板块运动1912年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了板块运动,而说到青藏高原的形成,又不能不提及板块构造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地球表面覆盖着内部相对稳定的板块,这些板块确实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动。大洋的发展与大陆的分合是相...

青藏高原形成原因
答:江氏的理论还通过模拟试验来解释,例如将毛衣放在桌子上,双手按箭头方向施压,可以看到它形成类似青藏高原的折曲形态。这个试验表明,其他材料也呈现出相似的变形,这与欧亚大陆在地球历史中的构造变化相呼应。总的来说,青藏高原的形成是由于沉积作用形成的大陆在地壳运动中的共同作用,类似于模拟试验中由北...

青藏高原的高度为什么每年都会上升?
答:在地球的活动中不断升高。在今天有许多地质探测学家在青藏高原的土壤里,发现许多的海洋生物化石,而这些海洋的生物化石比陆地上的那些生物化石要更加久远,所以随之可以证明这里最初是一片大海。如今随着板块与版块日军的剧烈运动挤压,想必青藏高原作为“世界屋脊”的称呼一直还在。

问题:用地壳运动方面分析青藏高原移动的重要原因?
答:原因比较复杂,涉及到地球动力学各方面的因素。不过据推测,比较重要的因素就是印度洋板块向北运动引起挤压,除此以外还有像地幔动力学、地热等多方面的因素,不能简单归结为一种原因。满意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