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了解十善业道 求拜 哪位高僧贤德帮我解释一下十善业的白话解释 最好详细一点 阿弥陀佛 谢谢! 求高人帮我指点一下什么是 水天需挂

作者&投稿:齐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十善道是相对于十恶业而言的,十恶:身业三种,杀(杀生)、盗(不与取)、淫(欲邪行);语业四种:妄语、两舌(离间语)、恶口(粗恶语)、绮语;意业三种,贪(贪婪心)、瞋(瞋恚心)、痴(邪见)。
十善业道就是:不杀、不盗、不淫、不恶口、不两舌、不妄语、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妄语
以下为引述大宝帕绷喀大师所做的讲解节选:
十恶业的每一种业又各有四种因素:事、意乐、加行和究竟。
一、杀生的「事」为除自己之外的其它有情,例如:被屠宰的羊。「意乐」中又分想、动机和烦恼三部分。「想」为无误地知道所杀的对象;「动机」为想要去杀;「烦恼」为三毒中的任何一毒:以瞋发起的,如仇恨怨敌而用武器将对方杀死;以贪发起的,如爱着羊的肉、皮等而杀羊;以痴发起的,如外道等故意杀生以血肉祭祀,以为这样做没有过失而大肆向别人宣扬。「加行」为使用毒药、武器、咒语等各种手段。所谓杀生,并不一定就是用刀将对方捅死,用恶咒和巫术也能杀生「究竟」为对方在自己之前死去。如果这四种因素全部具备,杀生业道即告完备。
二、不与取的「事」为属于他人的财物。「意乐」三支中,「想」为不错乱;「动机」为想要不与而取;「烦恼」为三毒中任何一毒:以瞋发起的,如抢劫仇人的财物;以贪发起的,如见到别人的财物合自己的意,便将之窃走等;以痴发起的,如某些外道宗派声称「梵志穷时可行窃」,认为偷别人的财物没有错。至于「加行」,不与取并不一定就是夜里行窃,出家人一人取两份衬钱、作官的征收不合理的罚款、作买卖的对顾客短斤缺两等等都是不与取。寺院里订有各种惩罚办法,如强制作大礼拜等,目的也在于防止这类过失发生。
  简言之,我们最容易犯不与取的一种情形是:为了得到某种别人不想给的财物,便想出各种欺诈的方法,迫使他人不得不拿出那件东西,从而占为已有。又如,他人将价值一分银子以上的物品或用品,委托我们保管或借给我们使用,时间久了,主人已忘记此事,自己却唯恐主人记得,最后生起此物归我所有之心,这也是偷盗。
三、欲邪行的「事」,对在家人而言,为产门之外的「非道」;怀孕或持八关斋戒期间的「非时」;在上师或佛塔附近的「非处」;对像为母亲等的「不应行」。对出家人而言,任何形式的性行为都是欲邪行。「想」必须是没行错认欲邪行的对象,但对出家人来说,不论错还是不错,均犯非梵行「他胜罪」。「烦恼」为三毒中的任何一种;「动机」为想作邪行。「加行」为二根和合等。「究竟」为由此生起快感。
四、妄语的「事」有八种:眼见或末见之事物;耳闻或末闻之事物;鼻、舌、身三种识所了别、领受或未了别、未领受之事物;意识知道或未知之事物。说妄语的对象为能言、解义的人。「意乐」三支中,「想」的例子是,自己曾经见过的事物,想作改变而谎称未见过;「动机」为想要这么说;「烦恼」为三毒中的任何一种,「加行」为口说妄语,或是虽不说话、但用表情或姿势来撒谎。「究竟」为对方了解意思。
五、离间语的「事」可以是和合的人,也可以是不和合的人。「想」为不错乱;「动机」为意欲离间;「烦恼」为三毒中的任何一种。「加行」为企图离间和合者或阻止不和者和解,而对他们进行挑拨离间,不论是实话还是妄语,全都是离间语。某些人把这种行为看作是功德,事实上,这不仅没有功德,而且还有很大的过失,所以不可以说离间语。「究竟」为对方理解你所说的意思。如果对方因为离间语而关系破裂,此业道即成圆满;假如对方不理解而没有造成不和,这便成绮语而非离间语。
六、粗恶语的「事」有两种:一、使自己愤怒的有情,二、刺、角等非有情。「想」为不错乱;「烦恼」为三毒中的任何一种;「动机」为想说粗恶语。「加行」为批评他人戒律、家族、身体等方面的缺点。实说和妄语均犯,例如,称一只眼睛瞎掉的人为「独眼龙」和称正常人「独眼龙」,两者均犯。如果用意是在伤对方的心,尽管语调柔和,仍然犯粗恶语的过失。「究竟」为对方解义。因为此处必需要有「解义」这一条,所以对非有情的四大等说粗恶语,业道不会圆满。
七、绮语的「事」为没有意义的事情。「想」为知道想要说的事,不论有没有对象,心里想到什么随口说出,便是绮语正行;「动机」为想说绮语;「烦恼」为三毒中的任何一种。「加行」为谈论王室、战争等事。现在我们这些出家人,在寺院巡礼道散步的时候,喜欢很多人聚在一起,讨论有关政府、汉地、印度等方面的新闻。虽然绮语在十不善业中是最轻的,却是浪费人生的「无上方便」。(帕绷喀大师又指出,有些出家人上殿时就喜欢讲废话,随后又相互到寮房中串门、整天闲聊,每天就这样瞎混过去。我们应当像阿底峡尊者所说:「众中观自语」,34——即便只有一个朋友在场,也要谨慎小心不说绮语。其它如讲故事、谈论外道典籍等,均属绮语。再者,除欲邪行之外,若教唆他人作其余六种身、语不善业,自己也犯业道。
八、贪婪心的「事」为他人的财物和用具,例如,在逛市场的时候,见到惬意的东西而生起想占有的强烈欲望。「想」为知道发生贪婪心的事为何。贪婪心的动机、加行和究竟等都必须在一念之上加以安立,其「动机」就是想把财物等归自己所有;「烦恼」为三毒中的任何一种;「加行」为这种念头变得强烈而希望为我所有;「究竟」为此念更为强烈,决定设法将财物等弄到手。我们对自己的财产也会产生贪婪。在拉萨集市游逛的时候,贪婪心能生起十万次之多。此时,心中不要随意胡思乱想,而应思惟财物犹如幻化、没有真正的价值来加以对治。
九、瞋恚心的「事」和「烦恼」等与前面粗恶语中所说的相同。 「动机」为想要使用杀害、殴打等手段使对方受到伤害,或是希望对方遭到不幸。「加行」为在此事上努力。「究竟」为生起决定。(帕绷喀大师告诫说,我们修息、增、怀、诛事业法,如果不是出于好的动机、不是纯粹为了利益圣教和众生,很有可能沦为贪婪心和瞋恚心等,所以一定要小心。)
十、邪见的「事」必须是真实存在的,例如业果、四谛和三宝等。如果认为这些事不存在就是邪见,声称它们不存在即是诽谤。例如,外道「足目仙人」因为贪恋自己的女儿,想与她发生性行为,而写了十万颂的论着,否认有前、后世,并且臆造了六十余种邪说。「想」是认为以有为无的毁谤是正确的,其它二支与前面所说相同。「加行」为发起毁谤。「究竟」为决定否定。虽然我们较难生起这一业道的正行,但福报差而受恶友影响的人则容易犯邪见。所以要小心警惕、认清恶友的真面目,这很重要。

轻重差别
(一)因体性故业重 身、语七种业道中,以杀生为最重,前者依次比后者重,后者依次比前者轻。其原因是:这些业所引起对方的痛苦,依次由重到轻。例如,我们每一个人爱惜生命的程度要胜过爱惜资具,所以杀生和不与取所造成的对方痛苦有大小之别。意的三种业道与此相反,前者依次比后者轻,后者依次比前者重。
(二)因意乐故业重  由极为猛力的烦恼意乐所造的业较为严重。例如,粗恶语在体性方面较轻,但如果极端愤怒地辱骂别人为「老狗」,这一粗恶语则变成重业。
(三)因加行故业重  以杀生为例,使用各种残酷手段将对方折磨致死的业较为严重。再者,杀害体形庞大的动物罪业较重,例如杀害大象比杀死虫子的业为重。其原因在于体力庞大的动物所受的痛苦也大,所以在加行方面成为重业。某些地方的人们喜欢将蛙、鸡、虫子等放在火上活活烤死,这在体性和加行二方面都是很重的业。
(四)因事故业重  即便只是对上师、阿阇黎、菩萨、僧伽和父母等殊胜福田怒目而视,也是极为严重的罪业。
(五)因久作故业重  以绮语为例,因为经常犯的缘故会成为重业。
(六)因无对治故业重  连一种善业都不做的人,其相续中的罪业将极为沉重。

  十善业包括: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恶口,五、不两舌,六、不妄语,七、不绮语,八、不贪,九、不嗔,十、不痴。或称十善业道。

  一、不杀生而慈心于仁
  ——杀是杀害,生是生命,不杀害众生之生命,名为不杀生。即对一切众生,应一视同仁,勿残杀加 害。因为佛教主张佛性平等,提倡慈悲救世,故释尊以平等慈悲教义,为被杀害的众生呼援,指示众生皆有佛性,故不能杀。而孟子也曾说:“闻其声,不忍食其 肉。”他不言佛性,也是出于仁爱,而怜悯被杀害的众生。由此看来,能慈心于仁,无杀害生灵,生命界则可尽其天然,争斗仇恨的事,便可消灭,天下岂不太平?
  编辑本段二、不偷盗而义利节用
  ——偷谓诈骗潜窃,盗谓强劫豪夺。不偷窃强夺人家的财物,叫做不偷盗。因为一切事物,主权转移, 必依正义,不与取而取,非分取而取,无功而取,都是偷盗的行为。能资生活而遂欲望叫做“利”,致利于合宜叫做“义”。知利己而须利人,利人即利己,自利利 他,叫做“义利”。人人行义利,节俭日用,奉养父母,维持家庭生活,乐其天伦,与朋友金钱往来而能守慎,则无偷盗之事发生,社会既可安宁,个人与家庭也能 得到幸福。
  编辑本段三、不邪淫而贞良守礼
  ——即正式结合之夫妻外,不得行淫。若非己妻,苟合淫欲,即名邪淫。能端正男女间之欲情,叫做不邪淫,也就是贞良守礼。亦即组织家庭之后,夫妇须相敬如宾,不有其他淫乱行为,便能和睦相处,成为美满家庭。
  编辑本段四、不妄语而诚实无欺
  ——以术愚人,以言诈人,喜说谎话,是说不是,不是说是,叫做妄语。不妄语就是说话诚实,不说虚伪诳骗的话。如能远离妄语,便能做到诚实不欺,则父母、兄弟、亲属、朋友,以及人事的接触,彼此都能互相信任,实为得乐之道。
  编辑本段五、不两舌而无争是非
  ——不两舌即是不搬弄是非,不离间他人感情。世人不修口业,常有两舌之患: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两舌灾祸,可导致无风生浪,是非烦恼,扰乱身心,甚至动武伤人,实为杀人不见血之罪魁。苟能远离两舌,说正直话,岂有是非之争端?
  编辑本段六、不恶口而出言慈和
  ——不恶口即是不说粗恶毁辱他人的话,及不咒诅他人的恶毒言语。常人多患恶口骂人,且伤人父母祖宗三代,是为大恶口。经云:“犯恶口者,当受畜生果报。”故不恶口而出言慈和,可积德成善,为人敬爱。
  编辑本段七、不绮语而言说有礼
  ——所谓绮语,即花言巧语,轻浮无礼,说不正经的话,导人生诸邪念,或出言戏弄,胡乱开口,以为 取乐,都叫做绮语。说此绮语者,不惟无益自己,且能加害他人,业报所在,死堕恶道,生而为人,永遭轻贱。故要说合于礼仪,不乖违真实的正经话,便叫做不绮 语。如能远离绮语,则心正言顺,彬彬有礼,庄严威仪,也必为人敬仰。
  编辑本段八、不悭贪而慈心舍施
  ——自己的财物不肯施人,叫做“悭”,他人的财物,但欲归我,叫做“贪”。悭贪的人追求财、色、 名、食、睡五欲,莫知所止,便会造出种种罪业,故要远离悭贪,不悭吝自己的财物,也不贪求他人的财物,把谋生得宜的钱财,用以奉养父母,教育子女,家庭费 用外,对于贫病孤苦者,能给与同情慈济,或捐助社会福利事业,即是慈心舍施,经云:“能舍施者,可得富贵。”但不可有贪,佛陀说“贪多业亦多,取少业亦 少,万般苦恼事,除贪一时了。”人生因贪而受苦,因贪而违法乱纪,危害他人社会,佛教乃劝人慈心舍施,以对治悭贪。
  编辑本段九、不嗔恚而慈忍积福
  ——嗔恚即遇事不顺,埋恨于心,发怒于形。甚至脾气爆发,可导致杀害灾祸。常人说:“火烧功德 林”,这话是说一个人无论做多少善事,嗔恚之火一发,动怒于人,以至动武打斗,发生种种不幸,因此曾做过的善事功德,便被它烧得净光。故要以慈悲容忍对治 嗔恚,即所谓“忍字上面一把刀,为人不忍祸自招,能忍得住片时刀,过后方知忍为高。”故要勤修慈悲忍辱美德,以远离嗔恚过患,是名不嗔恚,即可成就自利利 他大事业。
  编辑本段十、不愚痴而多闻增智
  ——愚痴是无明,迷昧,没有智慧,对事理无所明了,不能辨别是非,不信因果法则,固执邪见,无正见正信,胡作乱为。如能接受佛陀教育,增进智慧,便可导入正见,做个事理明白的善人。佛经说,修般若慧以对治愚痴,使令远离邪见,是名不愚痴。

  此资料来自百度百科 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南无阿弥陀佛

着你必须看净空老法师的讲解。

哪位大神能帮我把《西游记》中的一段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求~~

孙悟空一边看一边玩了很久,问土地公道,“共有多少树?”土地公说:“一共有三千六百棵,前面一千二百棵,花小果小,三千年成熟,人吃了步入仙道,身轻体健。中间一千二百棵,花繁果大,六千年一熟,人吃了立即飞天成仙,长生不老。后面的一千二百棵,紫纹红核,九千年一熟,人吃了与天地同寿。”孙悟空听了欢喜无比,立即点清数目,打道回府。从那以后,三五天就去查看一次,也不跟别人玩,也不出门玩。
一天,看见树上枝头,桃子大都熟了,看得直流口水,但是土地和其它的仙官都跟在身后不方便吃,眼睛一转,想了个方法道:“你们出去等着,我想在这里休息一下。”仙官他们听了以后,就退到了果园外,只看见那猴王脱了衣服发冠,爬到树上,就找熟透了的大桃子,一下子就摘了很多,就在树上吃了起来,吃饱了以后才穿衣戴冠,出去喊仙官回府。从那以后,每隔三五天,就想办法偷桃吃。
拜托 全手打,望采纳啊。。

  《易经》第五卦 水天需 坎上乾下
  水天需。这一卦,下卦「乾」为刚健;上卦「坎」为险、陷:意思是 虽然刚健,但前面有险阻,不可冒然前进,应当等待;所以,命名为「需」。就是等待、踌躇的意思。《序卦》说:「物稚不可以不养,故受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其意就是说,万物在幼稚时期,不能不养育,所以在表示万物幼稚成长时期的蒙卦之后,接着是需卦。需是饮食之道。《杂卦》说:「履不处也,需不进也。」其意就是:履是行进而不安处,需是等待而不前进。据以上解释,可知屯是万物始生的婴儿时期,蒙是幼稚成长时期,而需则是养育等待长成时期。养育需要营养,故而为饮食之道。 饮食是了让万物吸收充足的营养,充分发育。需的整体时势是还未长成要等待。故彖辞说:「需,须也。」需卦是等待万物吸取营养成长发育。《杂卦》说「需不进也」,「不进」是不要有所作,等待条件成熟,当然这也并不是不发展。需字古文字写法即是需卦之象
  古甲骨文“需”字有水点之形,而另一部分则有的从“大”,有的从“天”,而“大”和“天”在古文字中都是人的正面站立之形。其后在西周早期金文中水点变为雨而下半部分仍保留“天”字。上为水,雨,下为天,正是水天需卦。国学大师章太炎认为“儒之名盖出于需”,而“需”指的是求雨的巫觋。章太炎生前曾强烈质疑甲骨文的真实性,但是甲骨文却验证了他的“需(儒)”字的解读是正确的。《庄子.田子方》:“儒者冠圜冠者知天时,履句屦者知地形,缓佩玦者事至而断。”(白话:儒士戴着圆形的帽子代表通晓天道,穿着方形的鞋子代表通晓地理,用五色绦绳穿玉玦做配饰,代表能决断人事。)《庄子》的记载却仍可以看出原始之儒即是巫。中国的巫,其早期最主要的职能便是测知天地、沟通天人,也就是对“道”的探寻。《周礼.天官.太宰》有云:“儒,以道得民。”《帛书易》子曰:“我观其义耳。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孔子说:我求其德义,我与史巫同路而不同目标。)这是孔子的自证。有学者认为古“需”字为沐浴(象是水洒在身上),这是把当代人的“淋浴”强加到古人身上了,古人沐浴是在浴盘里(称为鉴,《说文解字》云:“鉴,大盆也,”盛水用作洗器,《庄子.则阳》有“灵公有妻三人,同鉴而浴”的记载。)

  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需卦:有诚信,广泛通达,正固吉祥。适宜度过大河。
  《彖》曰:“需”,须也;险在前也,刚键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需,有孚,光亨,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需,等待。危险在前边。刚健不会陷于危难,正义不会遭遇穷困。需卦有诚信,广泛通达,正固吉祥。(主爻九五)位于天位,即中且正。利于渡过大河,前进会成功。通观需卦,

  《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

  坎为水,乾为天,这里说「云」,是因坎水来源于兑泽,卦从大壮变来。大壮是下乾互兑,兑为泽,泽水上天化云气,云气在天上即需卦。云到天上酝酿时雨,故盼望下雨的时期。君子要了解时势,既处等待雨露滋润的时期,就要耐心等待。安心饮食宴乐,养气待时,不要冒进,迟早会有机会来临。饮食宴乐不是了满足口腹之欲,然而进势未至,也不可勉强而,尽可享受饮食宴乐的乐趣。时可则进,时不可要安心静养,蓄积精锐。君子效法这一卦象,如《周易程氏传》云“饮食以养其气体,宴乐以和其心志,所谓居易以俟命也。”(白话:饮食养身,宴乐养心,平心静气以等待天命)。

  通观需卦,初九从二阳之后,有进行之志,虑遇险而难为,未敢轻进。九二为三阳之主,本可进行,但以坎险在前,恐进而有咎,是以从容待时,即所谓“君子居易以俟命” 也。九三重刚而不中,独进而涉险,以致酿灾,唯能谨慎,尚可不败。六四位临九五,虽能尽其忠诚,而乏匡济之才,为下三阳所疑,未免受伤,仅得以身免而已。九五,秉刚健中正之德,以待天命,是能尽需之道也,故曰吉。上六,当爻之终,陷险已极,无复可需,虽有非意之来,“敬之终吉”。乃知需之为时,能含忍守敬,皆可免祸。需之时义大矣哉!

  另神通卦云:需者须也,得时而动,故有明珠出土之象也。夫明珠出土者,是一明珠土埋日久,不曾显现,忽然被风将土吹去,明珠得以出现,见者得此明珠不无珍爱,占此卦者,时来运转之兆也。“象曰”明珠土埋日久深,无光天亮到如今,忽然大风吹上去,自然显露又重新。昔日岳飞在宗泽麾下为将,曾占此卦,果然宗泽交印,岳飞成了元帅,大展才能,功盖天下,就如明珠出土之卦。“诗曰”土里现出明珠来,口舌官司消散开,走失行人当见面,交易有成永无灾。“断曰”谋望有成,婚姻交合,求财如意,也喜动挪。

  分析卦象:上坎下乾,中存离兑,日月之明,主人聪明智慧,日在于天,正当光耀,雨泽又自天而下,日云所蔽,欲待云收雨散,方着其明,需者,待也,有儒者席珍待聘之义,君子则待时之象。
  需者须也,乃坤宫第七卦,名曰游魂卦,卦中缺父母,以坤卦第二爻巳火父母,伏于本卦第二爻寅木之下,寅木是飞神,巳火是伏神,木生火,火长生在寅,谓之飞来生伏得长生。

  初九,需于郊,利用恒,无咎。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897dc40100ithu.html) - 水天需卦详解 亨九缘吉祥文化_道立乾坤_新浪博客
  《象》曰:需于郊,不犯难行也;利用恒,无咎,未失常也。

  「需」是等待,因前面有「坎」的险。「初九」在开始的最下方,离上卦的险最远;所以是在「郊外」等待。「初九」是阳爻,刚毅有恒,能够坚持常轨;所以,不会有过失灾难。言未失常也,盖初九刚爻居阳位,又与六四相应,既正且应,所以说“未失常也”,没有失去恒常之道。这一爻,说明在必须等待时,应保持距离,以策安全;而且要有恒心,意志不可动摇。

  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终吉。
  《象》曰:需于沙,衍在中也;虽小有言,以吉终也。

  「九二」比「初九」接近上卦「坎」的水;所以,用「沙」象征。「言」是责难的意思。「九二」比「初九」,稍接近险阻,虽然不会有大的灾害,但已然比较困 难,会稍听到一些责难的话。但「九二」阳爻得中;因而仍然可安安闲的等待,最后还是吉祥。「衍」是水向四处漫延,引伸延长、推进的意思。象征说:水流在沙中漫延,不可急进,虽然会被责难但忍耐最后还是会吉祥。互卦下兑,兑为口,为毁折,故有“小言”。然九二得中,故“衍在中也”,最终吉祥。这一爻,强调等待必须忍耐,不可急进,不可被闲言闲语动摇。

  九三,需于泥,致寇至。
  《象》曰:需于泥,灾在外也;自我致寇,敬慎不败也。

  「九三」更接近上卦「坎」的水,以「泥」象征,随时有陷入的危险。下卦接连三个阳爻,刚强过度,又离开中位。以灾害的程度来说,已相当于随时会有外敌来袭的状态了。九三与上六相应,所以可以通过敬慎以避祸。「象传」说:上卦「坎」的危险,虽然还没有到来,但妄进就会自己招来灾难;所以,必须谨慎,才不会失败。这一爻,强调愈接近危险,愈应当谨慎,不可妄进,以免自招灾祸。

  六四,需于血,出自穴。
  《象》曰:需于血,顺以听也。

  「六四」已经进入上卦「坎」的险,可能造成伤亡;坎为血卦。所以,用「血」象征。不过,「六四」阴爻阴位,虽然柔弱但得正;因而,不会轻举妄动,不久就会由陷入的「穴」中走出。「象传」说:陷入穴中时,应当用柔,顺应变化,最后才会脱险。由于六四与初九相应,又顺从九五,坎为耳,所以“顺以听也”,得以脱险。孔子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孔子之“耳顺”正是《象传》之“顺以听也”这一爻,强调陷入危险,不可逞强,应顺应变化,才能化险夷。

  九五,需于酒食,贞吉。
  《象》曰:酒食贞吉,以中正也。

  九五爻为全卦主爻,需卦卦辞由此而来。坎为水,引申为酒食。酒,宴乐,食,饮食。饮食宴乐,是等待天命的意思。程颐说:饮食养身,宴乐养心,平心静气以等待天命。如果说君子只顾于饮食宴乐,岂不是酒肉饭桶?大家不要被孔子说的“需者,饮食之道”所误会,需即是儒,儒是“以道得民”。「九五」阳爻阳位得正,在上卦得中,又是至尊的地位;所以最安全。因而,用可以安闲的饮食等待,作象征。然而,仍然以坚持正固为先决条件,才会吉祥。「象传」说:虽在安全中,仍然应当执着于中正的原则。这一爻,强调在可以安全等待的状况时,仍然不可违背中正的原则。

  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象》曰:不速之客来,敬之终吉;虽不当位,未大失也。

  坎为穴,六爻动,变卦为巽,巽为入,故“入于穴”。【不速之客】成语即来源于此卦。这三位客人就是下卦乾的三个阳爻。上六与九三相应,所以两爻爻辞或象传都有“敬”字。虽不当位:朱熹言“‘不当位’未详”,上六柔爻在阴位,是当位,此处的“不当位”当指不在适当的位置上,因六爻为事物发展的穷尽,位置不当,又阴爻乘于刚爻之上,谓“乘刚”,但由于与九三相应,而没有大的过失。纵观此爻,「上六」阴爻柔弱;位于上卦险的极点,已无法再等待,终于坠入穴中。「上六」与下卦的「九三」相应,「九三」连同下面的二个阳爻,本来就有勇往直前的刚强性格,因前面有险,所以等待已久,现在已经到了等待的终极时刻,因而一拥而来,以「不速之客三人」来象征。「上六」柔弱对三位刚强的不速之客,既无力量赶走,只有以诚意恭敬相待,才能化暴戾祥和。「象传」说:「不当位」,是指「上六」阴爻阴位,应该当位,但因到达「上」的极点,已进退无路,虽然在最高位,却等于没有地位。而且,阴爻在阳爻的上方,也反常。不过,因能以诚意对待,不会有大损失。这一爻,强调以柔制刚的道理。
  需卦总结:需卦的含义十分广泛,需即是儒,它是儒士(乾卦)面对社会危难(坎卦)的人生态度。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是不能急于求成的,所以初九距坎险最远,“需于郊”,要有恒常之心,九二“需于沙”,为人宽绰,九三“需于泥”,敬慎方能不败,六四“需于血”,“顺以听也”得以脱险,九五“需于酒食”,刚健中正以居尊位,尽《需》之道者,故《彖传》特举此爻,以当彖辞之义,而《大象传》又特取此爻爻辞,以蔽《需》义之全。上六“入于穴敬之终吉”。六四“出自穴”,九五饮食宴乐等待,到了上六则主动出击入于穴。“不速之客三人”指下卦乾卦的三个阳爻,代表儒士们以天下为己任奋斗终身的精神。需卦阐释当草创时期,仍动荡不安,危机四伏,往往状况不明,或面临危险,必须等待时机的原则。等待需要恒心与耐心,而恒心与耐心来自信心,信心源自纯正的信念。因而,在不得不等待,必须等待的时刻,更应当坚定信心,以恒心与耐心等待有利时机的来临。这时,应当尽可能远离危险,以策安全,而且保持距离,才能够了解状况。应当忍耐,不可被闲言动摇,不可急躁冒进。盲目妄进,将自己招祸。愈接近危险,愈应当谨慎。当陷入危险时,不可逞强,应当冷静,运用柔的法则,适应变化,方可化险为夷。即或在安全中,也应居安思危,把握中正的原则,谨慎戒备。总之,对待危险的最高法则,是要以柔制刚,有目的等待,正是应用柔的法则。
  需卦的启示:“需”,是需求、等待、待望、待机之意。此卦承“蒙”之后产生,表示万物处于蒙昧状态而接受教育之后,每天都在不断进步,越来越有经验,技能越来越高超,就希望自己的能力能够得到别人的肯定,此时心里就会有所需求,有所需求自然就会有所期待,因此“蒙”之后就是“需”了。需卦上坎,下乾,坎为云,乾为天,象征云聚集在天上,酝酿着下雨的景象。上卦的坎是危险的河川,下卦的乾有刚健之意,表示虽然前面有危险,但乾刚健,不会陷入坎的困险之重,表征不会遭受穷困,示意一切事物有其发展变化的时机。但以刚健过险陷,切不可贸然行事,急于事功,必须等待时机,“有勇无谋”并不可取,静心等待时机才是真正的勇与谋,养精蓄锐把握时机才可以期待大的成功。需卦的卦辞说:人既要具备刚强的意志、信心,又要等待把握时机,才能亨通、守正、吉祥。所以,我们要效法需卦的这种精神,具备持久的忍耐力,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实现理想。如果理想得以实现,所需得以收获,心里自然宽松舒适,人生也显得亨通顺达;心胸开阔中正,生活就如意吉祥。这时候再继续向前奋进,就能创造更多的财富。
  需卦的爻位可用以下的结构形式加以解释:
  上六:(真诚谦恭)
  九五: (如意吉祥)
  六四:(辨清取舍)
  九三:(不可妄动)
  九二:(闲言碎语)
  初九:(等待机遇)
  “等待机遇”就是要善于忍耐,等待有利时机,以图进取。等待机遇既不是不思进取地消磨时光,也不是机械地等待机会,它需要平静地面对现实,以冷静的心态来调整自己的精神状态,抓住时机积极改变眼前所面对的一切困难。“闲言碎语”就是在等待机遇的过程中,切忌理会他人的闲言闲语,不管外界怎样评论,都不要理会,更不要有任何冲动的行动,应该继续坚守信念。“不可妄动”就是在事态尚未明朗之前,不宜急躁冒进,急躁冒进只会导致危险的产生,所以必须坚持忍耐,等待时机,只要时机到来,就能出现转机。“辨清取舍”就是要明辨利弊,取舍得当。在时机到来之时,往往会有诸多机遇,但机遇不是越多越好,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实际能力进行选择;因为有的机遇的确不错,但在实际上却很难操作,所以就要有所取舍,否则眉毛胡子一把抓,只会弄巧成拙。“如意吉祥”就是如果能够做到善于等待有利时机,抓住有利机遇,待时而进,那么做事就能如意吉祥。“真诚谦恭”就是在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都要懂得待人真诚,为人谦恭的道理,这样才能有助于事业的发展乃至成功。
  需卦包含着养精蓄锐、忍耐等待、伺机而动的精神内涵,启示人们在处于弱势或逆境之时,为了将来的壮大乃至成功,应忍耐一时的困顿,从容冷静面对困境,趁机积极储备力量。只要给自己一点耐心,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只要时机一到,把握机遇,就能化逆境为顺境,化弱小为强大,马到而功成。当然,需卦所说的“忍耐等待”并不是消极的等待,而是在困境中积极进取,积蓄力量。诚如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可见,忍耐是一个艰苦磨炼的过程,只有在忍耐中磨炼,才能出人头地。而等待则是一个提高自己、锻造自己、升华自己的过程,它需要人们付出艰辛的劳动。在等待中丰富自己的学识涵养,这样才能在机遇降临之时,把握机遇,运用之前所积蓄的知识、技能、资金、实力伺机而动,成就一番事业,否则即使机遇再好,也会因为缺乏之前必要的积蓄而与机遇擦身而过,从而使自己懊悔不已。
  历史上有“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故事。姜太公就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姜子牙。他出身低微,早年的生活可以说是漂泊不定、困顿不堪,但他却是满腹经纶,心怀壮志凌云,深信自己能成就一番伟业。后来,他听说西伯姬昌尊贤纳士、广施仁政,年逾七旬的他便千里迢迢投奔西歧。但是来到西歧之后,他并不是迫不及待地前去毛遂自荐,而是每日垂钓于渭水之上。而他钓鱼的方法很奇特,短干长线,线系直钩,不用诱饵之食,钓杆也不垂到水里,而是离水三尺,并且一边钓鱼一边自言自语,“姜尚钓鱼,愿者上钩。”后来,他果然钓到了周文王姬昌。原来,姜子牙直够垂钓,并不是真的要钓鱼,而是要钓王与侯这样的“大鱼”。因为他知道,周文王姬昌兴周伐纣迫切需要人才,只要自己能隐忍等待最佳时机,不仅自己的才能能够得以发挥,实现理想,还能在得到别人的尊重下而受到重用,这样比自己直接毛遂自荐要好得多,更能充分得到周文王的信任。最终,姜子牙在周文王的器重下,尽心尽力辅佐文王兴邦立国,而且帮助姬昌之子周武王姬发,灭掉了商朝,而自己也被武王封于齐地,实现了建功立业的宏愿。可见,等待时机是一种高智慧的策略,它虽然迂回曲折,但它却能够使人取得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收获。
  除了姜太公的故事之外,历史上汉高祖刘邦忍辱负重,终成霸业的故事,至今也仍为后人所传颂。当年,刘邦先于项羽占领咸阳,却由于那时自己力量弱小,不得不在鸿门宴上极其谦卑地向西楚霸王项羽俯首称臣以避杀身之祸。然而,在刘邦内心深处,早已萌生洗刷耻辱,谋取天下的远大志向。此后,刘邦在巴蜀之地暗中招兵买马,广纳贤才,养精蓄锐,壮大军备,充实力量,隐忍待发。最终在垓下之战中一举消灭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一统天下。可见,正是刘邦这种能屈能伸的大丈夫的精神和冷静隐忍、待时而发的智慧,成为了他最终夺取天下的重要因素。而辅助刘邦夺取天下的大功臣韩信,也是历史上这样的一位大丈夫。他从小失去父母,家境贫寒,但他仍发愤读书,勤练武学,练就一身本领。不过,他早年投奔项梁,却没能得到重用,在项羽的手下,也得不到重视。最后到刘邦那里,在开始时也只是当一个小官。后来在萧何的劝说帮助下,他的才能才得以发挥,最终被刘邦拜为大将,为刘邦最终打下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一代名将。设想一下,如果当年韩信没能听从萧何的劝说而离开汉营,那么他的人生可能就会因此而改变。正是他听取了萧何的劝说,继续留下来,耐心等待受重用的时机,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
  姜太公也好,刘邦韩信也好,他们在成就一番事业之时,都有着一个共通之处,那就是善于积蓄实力,等待机遇,伺机而发。这里可以用“密云在天,待时而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他们的这种共通的精神。
  现在,我们身处一个纷繁复杂的时代,小到个人的发展,企业的发展,大到国家的发展,在一定的特定时期,往往都需要养精蓄锐,耐心等待时机,只要时机成熟,伺机而动,胜利往往就是唾手可得。当然,忍耐等待常常是令人饱受煎熬,甚至面临艰险的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只要我们牢记萨迪的一句名言“忍耐虽然痛苦,果实却最香甜”,我们就能在任何困难的情况下隐忍锋芒,谨慎行事,从而迈向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