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翻译器 明史高谷传的全文翻译

作者&投稿:佼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原文:

高谷,字世用,扬州兴化人。永乐十三年进士,选庶吉土,授中书舍人。仁宗即位,改春坊司直郎,寻迁翰林侍讲。英宗即位,开经筵,杨士奇荐谷及苗衷、马愉、曹鼐四人侍讲读。正统十年由侍讲学士进工部右侍郎,入内阁典机务。   景泰初,进尚书,兼翰林学士,掌阁务如故。英宗将还,奉迎礼薄,千户龚遂荣投书于谷,具言礼宜从厚,援唐肃宗迎上皇故事。谷袖之入朝,遍示廷臣曰:“武夫尚知礼,况儒臣乎!”众善其言。胡濙、王直欲以闻。谷曰:“迎复议上,上意久不决。若进此书,使上知朝野同心,亦一助也。”都御史王文不可。已而言官奏之。诘所从得,谷对曰:“自臣所。”因抗章恳请如遂荣言。帝虽不从,亦不之罪。   二年进少保、东阁大学士。易储,加太子太傅,给二俸。应天、凤阳灾,命祀三陵,振贫民。七年进谨身殿大学士,仍兼东阁。内阁七人,言论多龃龉。谷清直,持议正。王文由谷荐,数挤谷。谷屡请解机务,不许。都给事中林聪忤权要论死,谷力救,得薄谴。陈循及文构考官刘俨、黄谏,帝命礼部会谷复阅试卷。谷力言俨等无私,且曰:“贵胄与寒士竞进,已不可。况不安义命,欲因此构考官乎?”帝乃赐循、文子中式,惟黜林挺一人,事得已。   英宗复位,循、文等皆诛窜,谷谢病。英宗谓谷长者,语廷臣曰:“谷在内阁议迎驾及南内事,尝左右朕。其赐金帛袭衣,给驿舟以归。”寻复赐敕奖谕。   谷既去位,杜门绝宾客。有问景泰、天顺间事,辄不应。天顺四年正月卒,年七十。   谷美丰仪,乐俭素,位至台司,敝庐瘠田而已。成化初,赠太保,谥文义。

译文:
高谷,字世用,扬州兴化人士。永乐士十三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科举进士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目的是让他们可以先在翰林院内学习,之后再授各种官职。情况有如今天的见习生或研究生)。授于中书舍人(官名,从七品)。宋仁宗做皇帝,改做春坊(官署名)司直郎(官名),不久升为翰林侍讲。宋英宗做皇帝,开设御前讲席,杨士奇推荐高谷和苗衷、马愉、曹鼐等四人做侍讲读。正统十年,由侍讲学士升为工部右侍郎,加入内阁主持机要事务。景泰年初,升为尚书,兼任翰林学士,掌管内阁事务和原来一样。宋英宗要回来(英宗朱祁镇被蒙古瓦剌部所擒,后赎还)迎接的仪礼不够隆重,一位叫龚遂荣的千户,写信给高谷,详细地说明了礼仪应该隆重(的原因),援引唐肃宗迎回玄宗的故事。高谷遂将此信藏在袖中上朝,把书信遍传朝臣说:“一介武夫尚知道礼仪,何况王公大臣乎吗?”众人都认为他的话是对的。胡濙、王直想要听听他的想法。高谷说:“迎接英宗的事,再传给代宗皇上决断,代宗皇上意愿好久没有决断。如果将这书信传给代宗皇上看,使得代宗皇上知道朝廷和民间一条心,也是一个很大的帮助。”都御史王文不认可这件事。不久,负责上谏的官员奏告代宗皇上,代宗皇上追问这件事。高谷回答说:“从我这里引出的。”但也因为违背皇帝意愿(皇帝代宗主张的不愿张扬,具礼甚薄),请求按龚遂荣的办法(主张厚礼迎驾),皇帝虽然不批准,但是也没有加罪他。代宗二年升为太子少保(正二品),东阁大学士。改换太子后,升太子太傅(正一品),给他二人的俸禄。应天、凤阳大灾,受命代替皇上祭祀三皇的陵墓,振济贫民百姓。代宗七年,升为谨身殿大学士,仍然兼做东阁的官职。内阁共有七人,政见多有不相投合,高谷清廉正直,坚持正确的政见。王文是由高谷推荐的,多次排挤高谷。高谷多次请求解除机要事务的职务,皇上都没有答应。都给事中(官名)林聪不顺从皇帝权威,当处死,高谷竭力营救,只获得轻微的责罚。陈循追查考官刘俨、黄谏(阅卷不公),皇上命令礼部会同高谷复查试卷。高谷竭力说明刘俨等人没有什么私心。并且说:“贵族的后裔和百姓的后代一起考试,已经不可以。何况不按照义命,要由此追查考官吗?皇上于是赐于陈循、王文的儿子参加中试,只罢了林挺一人的官职,事情得已了结。英宗再次做皇帝,陈循、王文等都受到诛连,高谷请求病退。英宗说高谷是个有名望的人,又对朝廷大臣说:“高谷在内阁主张迎架礼宜从厚等事不审正直的,过去又曾做过我的经师,在我身边做官。我要赏赐他金钱丝绸成套衣服,安排驿站小船(送他回去),不久以后还会送去奖赐的文书。高谷已经离开官场,谢绝客人朋友上门拜访。有人询问景泰、天顺年间的事情,都不回答。天顺四年(1460年)正月病逝。高谷俊美仪表堂堂,喜欢节俭朴素,位高至三公宰辅大臣,(家中仅有)破旧的房子、贫瘠的土地罢了。成化初年,被赐为太保,谥号文义。

没什么参考,把原文也贴上了,望同仁指正。
花了我几小时加烟一包,幸不辱使命。

英宗将还,奉迎礼薄,千户龚遂荣投书于谷,具言礼宜从厚,援唐肃宗迎上皇故事。

明史高宏图传全文翻译~

【高弘图传译文】

  高弘图,字研文,胶州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初任中书舍人,升为御史。他为人方正有个性,不依附别人。

  天启初年,弘图上书评论当时政治的八项弊端,请求任用邹元标、赵南星。后来他外出巡按陕西时上书推荐手下的官吏,赵南星检举他的过失,弘图心中不由不怨恨,被人接任返朝后,他称病回乡去了。魏忠贤急于攻击东林党人,他的党羽认为弘图曾经与南星有矛盾,就召弘图出来担任原职,弘图进京以后,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人已经关进了皇家监狱,对他们的拷打很严酷。弘图果然上书评论南星,但是书中也讲“国事现已明了,皇上也不应该老是发火”“,皇家监狱中的几个大臣,对他们的生杀应该由刑官的法律来决定”,很有一些认为忠贤过分的意思。奏疏中又援引了汉元帝乘船游玩的事,当时忠贤正引导熹宗四处出游,所以忠贤不高兴了,代皇帝拟了一道诏书严厉批评了他。后来弘图又谏阻熹宗到东郊出游,又极力讲原陕西巡抚乔应甲的罪行,还上书隐约地批评了崔呈秀。呈秀、应甲都是忠贤的同伙,因此忠贤很恼火,朝廷拟定让弘图出任顺天巡按,忠贤不用他,弘图请求弃官回乡,忠贤就命令他回家闲住去。

  庄烈帝即位后,弘图起复原职。他上书弹劾田诏、刘志选、梁梦环,这三个人都被问了罪。朝廷提拔他为太仆少卿,他又称病离职走了。崇祯三年(1630)春天,朝廷召他入朝担任左佥都御史,又升为左副都御史。五年升为工部右侍郎。他刚刚上任,总理户、工二部的宦官张彝宪来见他,弘图对此感到羞辱,不和他一起坐,后来七次上书请求解任。庄烈帝恼了,就把他削了官籍,让他回去了,从此他在家住了十年没得到过征召。

  十六年,朝廷召他出任南京兵部左侍郎,当即就升为户部尚书。第二年三月,京师失守,福王即位后,让弘图改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弘图上书就新政讲了八件事:一,宣布举义兵,问贼罪。请宣传反贼的罪行,激发天下人的忠勇义愤。二,勤奋钻研圣人的学说。请求福王不必等脱下丧服,每天到讲筵前学习。三,设置记注官。请召词臣进宫侍卫,每天记下皇上的一言一行。四,团结藩王。请按照以前各朝皇上即位的成例,派官员持玺书前往各藩王处慰问。五,讨论宗庙祭祀。请暂且把历朝圣主的神位安排在奉先殿里,仍然在孝陵一旁遥对历朝圣主的陵墓进行祭祀。六,严格规定臣民上书和进奏的程序。请禁止奸邪小人借题发挥,随意上书,开脱罪责,谋取升官。七,笼络人心。请免除江北、河南、山东的田租,不要让贼寇从朝廷这里寻找借口。八,选择钦差使节。请派遣官员去通报朝鲜出兵,显现出牵制敌人的局势。福王都高兴地采纳了。

  在那个时候,朝廷的重要决定大多出于弘图的拟定。马士英上书推荐阮大铖,弘图不答应。士英说:“我自己承担责任。”于是让大铖借了衣冠觐见福王。大铖进见时一一数说自己的冤情,拿弘图过去不追随东林党人当成自己的证据。弘图却极力讲逆党的案子不能翻,大铖、士英都恼恨他。一天,大家在内阁里谈到原庶吉士张溥,士英说:“他是我的朋友,他死后,我摆出酒肉祭奠并哭过他。”姜曰广大笑着说:“你哭东林党人,难道你也是东林党人?”士英说“:我并没有背叛东林党,是东林党人拒我于门外的嘛。”弘图借此附和了他几句,士英对他的怒气才消失。然而这时刘宗周弹劾士英的奏章从外边送了进来,大铖扬言说是曰广主使的,于是士英怒不可止。等推荐张捷、谢升的奏疏进来以后,朝堂之中更加沸沸扬扬,水火不相容了。宫中传出福王的手札要任用户部侍郎张有誉担任尚书、弘图封还御批,写奏本上去极力谏阻,最后有誉还是以朝臣推举的方式被选用了。宦官们讨论开设东厂,弘图争论没用,就请求退休,福王不同意,给他加官太子少师,让他改任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不久因为太后来到南京,弘图进爵为太子太保。

  这年十月,弘图四次上书请求退休,福王于是答应了他。弘图告别政坛后无家可归,客居会稽。国家破灭以后,他逃进一所荒凉的寺庙中绝食死了。

译文
  兴宗孝康皇帝朱标,明太祖的长子。母亲是高皇后。元朝至正十五年(1355),朱标生于太平的陈迪家。朱元璋称吴王后,朱标被立为王世子,跟随宋濂学习经典。
  吴元年(1367),朱标年仅十三岁,太祖便命他前去巡察临濠墓地,并对他说:“商高宗过去烦劳于外,周成王很早就接受《无逸》之训,他俩都懂得百姓的疾若,所以在位期间能勤俭持政,成为好的守成之君。我儿你生长于富贵,习惯了安逸的生活。今天要前往旁近郡县,游览山川,跨越田野,可以因征途的险易而知道鞍马的勤劳,看到民间百姓的生业而知道衣食的艰难,体察民情的好恶而知道风俗的美恶。到了祖宗住地,你要访求父老乡亲,向他们询问我当年起兵渡江时的事情,并将它牢记在心,以明白我创业是多么不容易。”又命中书省选择官吏陪同朱标前行。凡所经过的郡县城壕山川之神,朱标都以羊猪祭祀。经过太平时,朱标特地拜访了他出生的陈迪家,赏赐白金五十两。到达泗州、濠州后,朱标告祭了诸祖墓。这年冬天,朱标跟随太祖视察郊坛,太祖命左右随从将朱标引到农家,遍观服食器具,太祖又指着路旁的荆棘对他说:“古人用它施以扑刑,因为它能祛除风寒,虽然会伤人却不会杀死人。古人的用心如此仁厚,我儿要牢记心中。”

  洪武元年(1368)正月,朱标被立为皇太子。带刀舍人周宗上书乞求教授太子,太祖给予嘉奖,并接受了他的请求。中书省都督府请求仿效元朝旧制,以太子为中书令。太祖认为元朝旧制不值得仿效,便命令詹同考据历代东宫官制,然后挑选勋德老成及新提升的贤士兼任东宫官属。于是,左丞相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兼太子少傅,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右都督冯宗异兼右詹事,中书平章政事胡廷瑞、廖永忠、李伯升兼同知詹事院事,中书左右丞赵庸、王溥兼副詹事,中书参政杨宪兼詹事丞,傅王献兼詹事,同知大都督康茂才、张兴祖兼左右率府使,大都督府副使顾时、孙兴祖同知左右率府事,佥大都督府事吴桢、耿炳文兼左右率府副使,御史大夫邓愈、汤和兼谕德,御使中丞刘基、章溢兼赞善大夫,治书侍御史文原吉、范显祖兼太子宾客。太祖嘱咐他们说“:朕之所以在东宫不另设府僚,而以卿等兼任,其原因在于现在战事尚未平息,朕若有事在外,必定是太子监管国家,如果设立府僚,那么包括卿等在内,遇事得向上陈述,让太子知道,太子有时可能听断不明,与卿等意见不合,卿等一定会说这是府僚让他这么做的,于是隔阂就容易产生。朕之所以又特别设置宾客、谕德等官,是想让他们辅成太子的德性,并且挑选名儒担任,就是这个缘故。昔日周公教育成王严格整顿军队,召公教导康王设立皇家六师,这么做都是为了居安思危,不忘武备。因为即位之君,生长于富贵,受宠于安逸的生活中,不熟悉军队,一有缓急,便不知所措。所以周、召二公之言,你们都要牢记心中。”

  这一年,太祖下令挑选国子监学生国琦、王璞、张杰等十余人,到宫禁为太子伴读。国琦等到谨身殿回答太祖的问题,他们容貌俊秀,应对详细,出语不俗。太祖十分高兴,因此对殿中侍御史郭渊友等说“:这些学生熟悉文学艺术,但是与太子相处,应当使他们心术端正,不致轻浮、奢侈,这样对太子的品行也有帮助。”不久,又以梁贞、王仪为太子宾客,秦庸、卢德明、张昌为太子谕德。

  在此之前,太祖下令修建大本堂,将古今地图书籍充斥其中,然后征求四方名儒教育太子诸王,轮流昼夜值班,挑选才智出众之士充当伴读。太祖时常赐宴赋诗,与他们商榷古今之事,评论文章。太祖命诸儒写成《钟山龙蟠赋》。有一次,太祖摆酒欢饮,兴致盎然,自作《时雪赋》,赐给东宫官。下令三位老师、谕德朝贺东宫,东宫予以答拜。又命东宫及王府官吏编辑可以作为借鉴的古人之事,训谕太子诸王。四年春,太祖命人制作《大本堂玉图记》,赐给太子。

  十年,太祖下令从今开始政事全部交给太子处理,然后由太子上奏。他嘱咐太子道“:自古创业之君,历涉勤劳,通达人情,明白事理,遇事故能处理得当。而守成之君生长于富贵,若非平日磨练,很少有不犯错的。所以我特地命你每日面对群臣,听断诸司所陈之事,以熟悉国政。惟有仁爱之心不至于对人残暴,惟有处事英明不至于被奸佞所惑,惟有勤俭持政不至于沉溺于安逸,惟有当机立断不至于拘泥于文法。所有这些都须用心来权衡。我自有天下以来,还未曾有过空闲之日,我对所有事务都惟恐有丝毫不妥之处,惟恐辜负上天的托付。所以总是头顶星星上朝,夜半时分入寝,这些你都亲眼所见。你如果也能身体力行,那便是天下之福啊。”当时,太祖下令儒臣为太子讲解《大学衍义》。二十二年,设置詹事院。

  二十四年八月,太祖命太子巡视、安抚陕西。在此之前,太祖以应天、开封为南、北京,临濠为中都。御史胡子祺上书说道“:天下地势优越可作为首都的地方有四个。河东地势较高,控制西北,尧帝曾以它为都,但这个地方十分寒冷。汴梁连着黄河、淮水,宋朝曾以它为都,但它地势平旷,无险可凭。洛阳,周公曾卜卦,认为它可做都城,周、汉迁都于此,但嵩、邙没有肴殳函、终南之险要,涧、绶、伊、洛没有泾、渭、灞、氵产之雄壮。而拥有众多河山的优点,可以位于诸侯之首,控制天下的莫过于关中了。”太祖觉得他说得有理。到这时,太祖便对太子说:“天下山川只有秦地可称得上险固,你可以前去察看当地风俗,慰劳秦地父老子弟。”于是选择文武诸臣护随太子前行。太子出发后,太祖派使臣前往嘱咐太子:“你昨日渡江,雷声忽然起于东南,引导你前行,这是威震之兆啊。但是,十天来一直久阴不雨,占卜有阴谋发生,你应当谨慎行事,在驻地严加防守,施仁布惠,以改变天意。”太祖仍再三告诫随行诸臣经常报告太子的行踪。

  太子从陕西返回京城,献上陕西地图,然后就病了。太子在病中上奏经略建都之事。第二年四月二十五日,太子去世,太祖为之痛哭。礼官商议办丧日期,请求改日。等到可以脱掉丧服时,太祖不忍。经礼官请求,才脱下丧服上朝。八月十一日,太子附葬于孝陵东侧,谥号为懿文。

  太子为人友爱。秦、周诸王屡犯过错,太子总是从中调解保护,他们才得以返回藩地。有人告发晋王企图谋反,太子在太祖面前流着泪请求,太祖才感悟。太祖当初将兄长的儿子朱文正、姐姐的儿子李文忠及沐英当作自己的儿子抚养,高皇后也将他们视如己出。太祖有时因事对他们责罚过重,太子总是告诉高皇后,进行劝慰,太子仁慈的天性就是这样。太子元配妃子常氏,继妃吕氏。共生有五子,依次为:雄英、建文皇帝、允火通、允火坚、允熙。建文元年(1399),太子被追尊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燕王即帝位后,又称他为懿文皇太子。

  睿宗兴献皇帝朱祐杬,宪宗第四子。母亲是邵贵妃。成化二十三年(1487),他被封为兴王。弘治四年(1491),兴王在德安建造府邸。不久,改在安陆。七年,兴王起程前往藩地,船只中途停泊龙江时,有数万慈乌绕船而飞,到达黄州后也出现了同样的事情,人们都将它看作吉兆。兴王在辞别奏议上陈述了五件国事,孝宗给予嘉奖,对他的赏赐与其他弟弟不同。

  兴王喜爱诗书,对珍宝玩物毫无兴趣,也从不沉溺于女色音乐之中,不是公开酒宴从不摆设酒肉。楚地风俗崇尚巫术而轻视医药,兴王便选布良方,以医药救济患病者。长史张景明将其所著的《六益》献给兴王,兴王回赐他黄金布帛,并对他说“:我会将它悬在宫门上。”兴王宫邸旁有一高台,名为“阳春”,兴王多次与群臣、宾客一起登临赋诗。正德十四年(1519),兴王去世,谥号为献。

  兴王去世二年之后,武宗去世,召兴王世子入嗣大统,这就是世宗。礼臣毛澄等引用以往汉朝定陶、宋朝濮王的旧例,以孝宗为皇考,改称兴王为“皇叔父兴献大王”,兴王妃为“皇叔母”。世宗命廷臣集中商议,没能作出决定。进士张璁上书请求以兴献王为皇考,世宗非常高兴。当时正巧其母妃从安陆出发,只到通州而不入宫。世宗便告诉张太后,要避天子之位,侍奉母妃返回藩地,群臣获悉十分惊慌。太后乃命进升兴王为兴献帝,兴王妃为兴献后。张璁将上书改为《太礼或问》进献世宗,而且主事霍韬、桂萼,给事中熊浃的意见与张璁相同。世宗因此晓谕辅臣杨廷和、蒋冕、毛纪,兴献帝、兴献后加称“皇”。杨廷和等会合廷臣进行争辩,没有结果。嘉靖元年(1522),宫禁失火,杨廷和及给事中邓继曾、朱鸣阳引用五行五事,作为废弃此礼的证据。世宗才停止称兴王为“皇”,加称“本生父兴献帝”,尊其墓为陵,根据制度设黄屋监卫,在安陆设立祠庙,每年祀典之时用十二笾豆祭祀,乐舞则采用八佾。世宗心中始终未能满意。三年,加称兴王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兴献太后为本生圣母章圣皇太后,建庙于奉先殿西侧,名为观德殿,祭祀礼仪与太庙相同。七月,世宗下令去掉本生号。九月,下诏称孝宗为皇伯考,称献皇帝为皇考。

  张璁、桂萼等人骤然显贵,于是,那些希望求取功名、蒙受皇帝恩赏的人争相谈论礼仪。百户随全、录事钱子勋说献皇帝应当迁葬天寿山。礼部尚书席书则建议说:“高皇帝不迁祖陵,太宗不迁孝陵,他们这都是谨慎行事啊。小臣妄议山陵,应当治罪。”工部尚书赵璜也力言不可,此事才作罢。尊称兴王陵为显陵。

  第二年,世宗下令编修《献皇帝实录》,建世庙于太庙左侧。六年,以观德殿狭窄为由,改建崇先殿,七年,世宗命张璁等集《明伦大典》成,为兴王加上尊谥号为恭睿渊仁宽穆纯圣献皇帝。亲自题写《显陵碑》,封松林山为纯德山,祭于方泽,仅次于五镇。改安陆州为承天府。

  十七年,通州同知丰坊请求加尊皇考庙号,以与先帝相称。九月,为兴王加上尊谥号为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俭敬文献皇帝,庙号睿宗,附祭于太庙,位居武宗之上。明堂大享奉主配天,停止世庙之祭。四十四年,有灵芝草长在世庙柱子之上,世宗于是又将它称作玉芝宫,并在此祭祀。穆宗即位,乃停止明堂配享。

  当初,杨廷和等建议封益王次子崇仁王厚火玄为兴王,以奉侍献帝。皇上不许。兴国之封被取消。献帝的长子厚熙,出生五天便夭折了。嘉靖四年,厚熙被追赠为岳王,谥号怀献。

原文
作者:张廷玉等
  兴宗孝康皇帝(孝康皇后 吕太后) 睿宗献皇帝(献皇后)
  兴宗孝康皇帝标,太祖长子也。母高皇后。元至正十五年生于太平陈迪家。太祖为吴王,立为王世子,从宋濂受经。

  吴元年,年十三矣,命省临濠墓,谕曰:“商高宗旧劳于外,周成王早闻《无逸》之训,皆知小民疾苦,故在位勤俭,为守成令主。儿生长富贵,习于晏安。今出旁近郡县,游览山川,经历田野,其因道途险易以知鞍马勤劳,观闾阎生业以知衣食艰难,察民情好恶以知风俗美恶,即祖宗所居,访求父老,问吾起兵渡江时事,识之于心,以知吾创业不易。”又命中书省择官辅行。凡所过郡邑城隍山川之神,皆祭以少牢。过太平访迪家,赐白金五十两。至泗、濠告祭诸祖墓。是冬从太祖观郊坛,令左右导之农家,遍观服食器具,又指道旁荆楚曰:“古用此为扑刑,以其能去风,虽伤不杀人。古人用心仁厚如此,儿念之。”洪武元年正月,立为皇太子。带刀舍人周宗上书乞教太子。帝嘉纳。中书省都督府请仿元制,以太子为中书令。帝以元制不足法,令詹同考历代东宫官制,选勋德老成及新进贤者,兼领东宫官。于是左丞相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兼太子少傅,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右都督冯宗异兼右詹事,中书平章政事胡廷端、廖永忠、李伯升兼同知詹事院事,中书左、右丞赵庸、王溥兼副詹事,中书参政杨宪兼詹事丞,傅瓛兼詹事,同知大都督康茂才、张兴祖兼左右率府使,大都督府副使顾时、孙兴祖同知左右率府事,佥大都督府事吴桢、耿炳文兼左右率府副使,御史大夫邓愈、汤和兼谕德,御史中丞刘基、章溢兼赞善大夫,治书侍御史文原吉、范显祖兼太子宾客。谕之曰:“朕于东宫不别设府僚,而以卿等兼领者,盖军旅未息,朕若有事于外,必太子监国。若设府僚,卿等在内,事当启闻,太子或听断不明,与卿等意见不合,卿等必谓府僚导之,嫌隙易生。又所以特置宾客谕德等官者,欲辅成太子德性,且选名儒为之,职此故也。昔周公教成王克诘戎兵,召公教康王张皇六师,此居安虑危,不忘武备。盖继世之君,生长富贵,昵于安逸,不谙军旅,一有缓急,罔知所措。二公之言,其并识之。”是年,命选国子生国琦、王璞、张杰等十余人,侍太子读书禁中。琦等入对谨身殿,仪状明秀,应对详雅。帝喜,因谓殿中侍御史郭渊友等曰:“诸生于文艺习矣,然与太子处,当端其心术,不流浮靡,庶储德亦获裨助。”因厚赐之。未几,以梁贞、王仪为太子宾客,秦庸、卢德明、张昌为太子谕德。

  先是,建大本堂,取古今图籍充其中,征四方名儒教太子诸王,分番夜直,选才俊之士充伴读。帝时时赐宴赋诗,商搉古今,评论文字无虚日。命诸儒作《钟山龙蟠赋》。置酒欢甚,自作《时雪赋》,赐东宫官。令三师、谕德朝贺东宫,东宫答拜。又命东宫及王府官编缉古人行事可为鉴戒者,训谕太子诸王。四年春,制《大本堂玉图记》,赐太子。

  十年,令自今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谕曰:“自古创业之君,历涉勤劳,达人情,周物理,故处事咸当。守成之君,生长富贵,若非平昔练达,少有不谬者。故吾特命尔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惟仁不失于疏暴,惟明不惑于邪佞,惟勤不溺于安逸,惟断不牵于文法。凡此皆心为权度。吾自有天下以来,未尝暇逸,于诸事务惟恐毫发失当,以负上天付托之意。戴星而朝,夜分而寝,尔所亲见。尔能体而行之,天下之福也。”时令儒臣为太子讲《大学衍义》。二十二年,置詹事院。

  二十四年八月,敕太子巡抚陕西。先是,帝以应天、开封为南北京,临濠为中都。御史胡子祺上书曰:“天下形胜地可都者四。河东地势高,控制西北,尧尝都之,然其地苦寒。汴梁襟带河、淮,宋尝都之,然其地平旷,无险可凭。洛阳周公卜之,周、汉迁之,然嵩、邙非有肴函、终南之阻,涧、瀍、伊、洛非有泾、渭、氵霸、浐之雄。夫据百二河山之胜,可以耸诸侯之望,举天下莫关中若也。”帝称善。至是,谕太子曰:“天下山川惟秦地号为险固,汝往以省观风俗,慰劳秦父老子弟。”于是择文武诸臣扈太子行。既行,使谕曰:“尔昨渡江,震雷忽起于东南,导尔前行,是威震之兆也。然一旬久阴不雨,占有阴谋,宜慎举动,严宿卫,施仁布惠,以回天意。”仍申谕从行诸臣以宿顿闻。

  比还,献陕西地图,遂病。病中上言经略建都事。明年四月丙子薨,帝恸哭。礼官议期丧,请以日易。及当除服,帝不忍。礼官请之,始释服视朝。八月庚申祔葬孝陵东,谥曰懿文。

  太子为人友爱。秦、周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得返国。有告晋王异谋者,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帝初抚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为子,高后视如己出。帝或以事督过之,太子辄告高后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太子元妃常氏,继妃吕氏。生子五:长雄英,次建文皇帝,次允熥,次允熞,次允熙。建文元年追尊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燕王即帝位,复称懿文皇太子。孝康皇后常氏,开平王遇春女。洪武四年四月册为皇太子妃。十一年十一月薨,谥敬懿。太祖为辍朝三日。建文元年追尊为孝康皇后。永乐元年复称敬懿皇太子妃。

  皇太后吕氏,寿州人。父本,累官太常卿。惠帝即位,尊为皇太后。燕兵至金川门,迓太后至军中,述不得已起兵之故。太后还,未至,宫中已火。既而随其子允熙居懿文陵。永乐元年复称皇嫂懿文太子妃。

  初,太祖册常妃,继册吕妃。常氏薨,吕氏始独居东宫。而其时秦王樉亦纳王保保妹为妃,又以邓愈女为配,皆前代故事所无也。


  睿宗兴献皇帝祐杬,宪宗第四子。母邵贵妃。成化二十三年封兴王。弘治四年建邸德安。已,改安陆。七年之藩,舟次龙江,有慈乌数万绕舟,至黄州复然,人以为瑞。谢疏陈五事。孝宗嘉之,赐予异诸弟。
  王嗜诗书,绝珍玩,不畜女乐,非公宴不设牲醴。楚俗尚巫觋而轻医药,乃选布良方,设药饵以济病者。长史张景明献所著《六益》于王,赐之金帛,曰:“吾以此悬宫门矣。”邸旁有台曰阳春,数与群臣宾从登临赋诗。正德十四年薨,谥曰献。

  王薨二年而武宗崩,召王世子入嗣大统,是为世宗。礼臣毛澄等援汉定陶、宋濮王故事,考孝宗,改称王为“皇叔父兴献大王”,王妃为“皇叔母”。帝命廷臣集议,未决。进士张璁上书请考兴献王,帝大悦。会母妃至自安陆,止通州不入。帝启张太后,欲避天子位,奉母妃归藩。群臣惶惧。太后命进王为兴献帝,妃为兴献后。璁更为《大礼或问》以进,而主事霍韬、桂萼,给事中熊浃议与璁合。帝因谕辅臣杨廷和、蒋冕、毛纪,帝、后加称“皇”。廷和等合廷臣争之,未决。嘉靖元年,禁中火,廷和及给事中邓继曾、朱鸣阳引五行五事,为废礼之证。乃辍称“皇”,加称本生父兴献帝,尊园曰陵,黄屋监卫如制,设祠署安陆,岁时享祀,用十二笾豆,乐用八佾。帝心终未慊。三年加称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兴国太后为本生圣母章圣皇太后,建庙奉先殿西,曰观德殿,祭如太庙。七月,谕去本生号。九月,诏称孝宗皇伯考,称献皇帝曰皇考。

  璁、萼等既骤贵,干进者争以言礼希上意。百户随全、录事钱子勋言献皇帝宜迁葬天寿山。礼部尚书席书议:“高皇帝不迁祖陵,太宗不迁孝陵,盖其慎也。小臣妄议山陵,宜罪。”工部尚书赵璜亦言不可。乃止。尊陵名曰显陵。

  明年,修《献皇帝实录》,建世庙于太庙左。六年,以观德殿狭隘,改建崇先殿。七年,命璁等集《明伦大典》,成,加上尊谥曰恭睿渊仁宽穆纯圣献皇帝。亲制《显陵碑》,封松林山为纯德山,从祀方泽,次五镇,改安陆州为承天府。

  十七年,通州同知丰坊请加尊皇考庙号,称宗以配上帝。九月,加上尊谥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俭敬文献皇帝,庙号睿宗,祔太庙,位次武宗上。明堂大享,奉主配天,罢世庙之祭。四十四年,芝生世庙柱,复作玉芝官祀焉。穆宗立,乃罢明堂配享。

  初,杨廷和等议封益王次子崇仁王厚炫为兴王,奉献帝祀。不允。兴国封除。献帝有长子厚熙,生五日而殇。嘉靖四年赠岳王,谥曰怀献。

  皇后蒋氏,世宗母也。父斅,大兴人,追封玉田伯。弘治五年册为兴王妃。世宗入承大统,即位三日,遣使诣安陆奉迎,而令廷臣议推尊礼。咸谓宜考孝宗,而称兴王为皇叔父,妃为皇叔母。议三上,未决。会妃将至,礼臣上入宫仪,由崇文门入东安门,皇帝迎于东华门。不许。再议由正阳门入大明、承天、端门,从王门入宫。又不许。王门,诸王所出入门也。敕曰:“圣母至,御太后车服,从御道入,朝太庙。”故事:后妃无谒庙礼。礼臣难之。时妃至通州,闻考孝宗,恚曰:“安得以吾子为他人子!”留不进。帝涕泣愿避位。群臣以慈寿太后命,改称兴献后,乃入。以太后仪谒奉先、奉慈二殿,不庙见。元年改称兴国太后。三年乃上尊号曰本生章圣皇太后。是年秋,用张璁等言,尊为圣母章圣皇太后。五年,献帝世庙成,奉太后入谒。七年,上尊号曰慈仁。九年,颁太后所制《女训》于天下。十五年,奉太后谒天寿山陵,命诸臣进贺行殿。是年加上尊号曰康静贞寿。

  十七年十二月崩,谕礼、工二部将改葬献皇帝于大峪山,以驸马都尉京山侯崔元为奉迎行礼使,兵部尚书张瓒为礼仪护行使,指挥赵俊为吉凶仪仗官,翊国公郭勋知圣母山陵事。已,帝亲幸大峪相视,令议奉太后南诣合葬。而礼部尚书严嵩等言:“灵驾北来,慈宫南诣,共一举耳。大峪可朝发夕至,显陵远在承天,恐陛下春秋念之。臣谓如初议便。”帝曰:“成祖岂不思皇祖耶,何以南孝陵?”因止崔元等毋行,而令赵俊往,且启视幽宫。是年上尊谥曰慈孝贞顺仁敬诚一安天诞圣献皇后。明年,俊归,谓显陵不吉,遂议南巡。九卿大臣许赞等谏。不听。左都御史王廷相又谏。帝曰:“朕岂空行哉,为吾母耳!”已而侍御吕柟、给事中曾烶、御史刘贤、郎中岳伦等复相继疏谏。不听。三月,帝至承天,谒显陵,作新宫焉,曰:“待合葬也。”归过庆都,御史谢少南言:“庆都有尧母墓,佚于祀典,请祀之。”帝曰:“帝尧父母异陵,可知合葬非古。”即拜少南左春坊左司直兼翰林院检讨,定议葬大峪山。四月,帝谒长陵,谕严嵩曰:“大峪不如纯德。”仍命崔元护梓宫南祔。闰七月,合葬显陵,主祔睿宗庙。

  赞曰:兴宗、睿宗虽未尝身为天子,而尊号徽称典礼具备,其实有不容泯者。史者所以记事也,记事必核其名与实。曰宗曰帝者,当时已定之名,名定而实著焉矣。爰据《元史》裕宗、睿宗列传之例,别为一卷如右,而各以后附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