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 如何发展的? 文字是如何演变的?

作者&投稿:愈梵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2.1文字的产生
第一节 文字与文字学第二节 文字的起源和发展第三节 文字的创新与改革语言的产生使人类的交际、人类社会的维系和发展有了可能,但作为音义符号,语言有明显的局限,就是在时间上稍纵即逝,难以保留传承,在空间上传播距离有限,难以远播,我国清代学者陈澧在《东塾读书记》中对此就作了很精当的分析:“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书之为文字。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也。”可见,文字是人类在使用语言相当长久之后,为了将自己的思想、情感传播得更久更远而发明的符号形式。

2.2文字的发展阶段
据文字学的现有研究表明,现在世界上使用的较为成熟文字形态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如此的,有一个慢慢演化发展的过程。[1]一般认为文字的演化过程主要有这样两个阶段:

2.2.1前文字阶段 所谓前文字阶段是指为弥补口头语言的局限而采用的非文字符号时期,又称实物记事阶段。据考察,早期人类曾经使用过的非图形表意手段主要为结绳记事法。

结绳作为一种实物记事手段,在我国古籍中就有记载,《易经·系辞》中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老子·小国寡民》中说:“小国寡民……使人复结绳而用之。”后世典籍也有描写,唐李鼎祚在《周易集解》中引《九家易》描绘说:“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直至现代,我国的藏族普通牧民也还有使用结绳法记事的。[2]其他民族也同样存在这样的情况。据摩洛哥学者乔治·艾弗拉哈在《结绳记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史》中文版,1982年4月)一文记载,“即使到今天,玻利维亚和秘鲁印第安人,还在使用一种直接从’基普’演变而来的结绳方法,叫’奇普’。这种方法较之’基普’直接,但更为复杂。”,文章还对这种方法作了描绘:“以绳子为计算单位,上面可根据需要打结,最多打九个,打在两根相邻绳子上的结表示十位数,打在三根绳子上的结表示百位数,以此类推。”打结和解结都有专职人员负责,分布在各个城镇和乡村。

除了结绳外,还有结珠(将涂有颜色的偏圆型贝壳制成的小珠串在绳上)、刻木(在木上刻画花纹等)等方法。

很显然,前文字阶段的方法较为简单,它们对简单表意和记忆有一定效果,但不能表达复杂和抽象意义,与语言单位没有任何联系。

2.2.2文字阶段 经过实物记事后,人类已经开始用图形符号表达意义,这就标志着记事手段的发展真正进入了文字符号的范畴。从现有材料看,文字阶段的发展也经历了较为复杂过程,而且不同民族的文字形态也不尽相同。一般来看,文字的直接源头是记事图画,而真正的最初文字应该是与语言产生对应关联的表意符号。

图画记事 这里的图画是指运用图画类符号表达意义、传递思想的一种形式。与只用于观赏的图画不同,用于达意的图画不求形体的逼真、丰满、美观,只是用线条勾勒对象的特征。不过,这种记事图画并不标志着文字阶段的开始,应该被看作是文字的直接源头。因为这类符号还没有与语言系统中的任何单位产生关联。下面两幅图画被文字学界公认作此类形式的代表:

图5-1本图请参见教材

据说这是一幅北美印第安人一位奥杰布哇(Ojibwa)女人写在赤杨树皮上的情书。图意是:熊部落(左上方的熊图腾)女子在路边小屋(三角形帐篷内的小人,路两边有两个湖,左侧有十字架表示离教堂不远处)等待泥鳅部落(图左下方有泥鳅图腾)的人来相会。

图5-2本图请参见教材

这也是一封奥杰布哇人写的信。居住于苏必略湖畔的人们以渔业为生,但19世纪以来他们的渔业受到较大冲击。1849年,为了保护渔业权,奥杰布哇人给当时的总统递交了这封用图画表达意愿的请愿信。图意是:我们七个部落(图中有七种动物图腾,其中六个分别以线汇集于第一个,表示由它领头,而这些线分别出自各个图腾的眼和心)一致要求拥有苏必略湖(位于图的左下方,由一条出自领头图腾的线连接)的渔业权。

很显然,这类图画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传达意图,但它本身所具有的形象性和表意的不确定性,与语言也没有关联,这决定了记事图画还是文字的前身。因为记事图画直接孕育了文字的产生,有的人也将它称作图画文字。

当图画脱离观赏性,并与语言符号直接相关的时候,就产生了文字。真正的文字主要包括这样几个形式,它们由先到后反映了文字的发展历程。

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就是以拟图画的形式记录语言符号中词或语素意义的初始形态,它带有明显的图画印记,但形式上更为概括,更重要的是其中的形体与语言直接相关。人类文字的最初阶段,以象形的居多,如美索不达米亚(即两河流域,今天的伊拉克一带,约公元前30世纪)的楔形字(也称丁头字)、埃及(约公元前30世纪)的圣书字、中国(公元前16-14世纪)的甲骨文中存在大量象形符号,它们的更早阶段,这一特点应该更明显。下列古埃及文字和我国古代甲骨文即可见一般:

图5-3本图请参见教材

世界上已知的成体系的象形文字符号系统基本消失,目前尚在使用的还有我国纳西东巴象形文字[3].。该文字保留了图画特点,有很明显的象形特点,但又与语言关联,每个符号都对应于语言中的一个音节,下面分别是肢体类和动作类部分例子:

图5-4本图请参见教材

(引自赵净修,《东巴象形文字常用字词译注》,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14页)

意音文字 象形文字是人类文字的最基本形式,但完全由象形字构成的体系应该是没有的,因为除了用于构形的符号有限外,语言中的很多意义单位没有办法用图画式符号来记录,必然会出现符号的组合以及借形表音等手段,这就使文字进入表意且记音的阶段,这样的文字符号可以称作意音文字。从已发现的材料看,人类古老的几种自源文字都是意音文字,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体系。其中的象形字线条化明显,构成了意音文字体系的一部分。以我国的甲骨文为例,其中除了象形的成分外,也有20%的形声字。也正因为如此,有人认为文字没有一个独立的象形文字阶段,在经过记事图画后,直接进入意音文字。还有人根据这类文字共同的以形会意的特点,将它们称为表意文字,与后述的拼音文字相对。

世界几种古老文字中,典型的尚在使用的意音文字只有汉字。我国古代的学者曾经对汉字构字特点作过分析,并概括为“六书”理论。它将汉字构造的方法归纳为像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真正属造字的除了上面说过的象形外,另三种是:

指事:上、下、末、至、介等。

会意:休、寒、武、争、好等。

形声:楼、露、呱、壕、削等。

文字学界公认,甲骨文是至今发现的最早的成系统的成熟的汉字系统,使用年代大约在公元前1400到1100年的商朝时期。后来字体上经历了金文、篆书、隶书,等阶段,到中古时期才最后定型为现在仍在使用的楷书。

拼音文字 象形和意音文字的优点是可视性强,能较快地实现视觉符号的效力。但图形繁杂给记忆识别带来困难,图形数量的有限必然导致重复率高,这无论从使用效果上看,还是从文字记录语言的根本性质看,都有很多不足。在公元前一千三百年左右,生活在现今巴勒斯坦和叙利亚一带的闪族人(Semites,也称塞姆人、闪米特人、腓尼基人),在古埃及文字的基础上,首次创制了人类最早的拼音文字,[4]这种文字称塞姆字母、闪米特字或腓尼基文字。这一文字特点是借用或改用古埃及文字图形记录自己语言的声音,主要以记录辅音为主,所以最初的文字是辅音文字。例如闪族人语言中“蛇”一词读音的第一个音是n,他们就借用埃及文字中表“蛇”的象形字表音,原写为“ ”,后作“ ”。

甲骨文、金文到隶书、篆书、楷书、及行书



汉字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汉字的发展史:知道汉字是谁创造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