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什么意思;?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

作者&投稿:仉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阳明心学爱好者。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关?”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我尝试的谈一谈,有误勿怪。
  阳明讲“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事”,都是连着心讲,没有心,就没有理事物。天地人物,都是以这人心的一点灵明,人的良知,也是天地万物的灵明。

  阳明《大学问》:“大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所以,未看此花时,并不是此花不存在,而是它本来就存在,只是没有应机显现而已,所以说“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寂”与“显”对言,这个应机就是你看此花时。孟子也有“万物皆备于我”的说法,一个意思。

  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有人说是认知的意思,这个不好说,看做认知的意思的话,就类似于程朱的格物之说了。可阳明的学说是道德的,而不是对经验知识的认知探索,他的格物也是跟良知联系起来的,是起于心,而不是起于物,这是阳明一再强调的。

  所以用“感通”一词更贴切,《周易·系辞》:“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所以,未看此花时,良知无思无为,寂然不动,看此花时,则感而遂通。心体通向此花,一是明白起来的不是此花的科学结构什么的,而只是一种通。

  梁漱溟先生说:人有三个层次的思维,感觉,判断,直觉。感觉纯是形而下的的冷热轻重之感,判断是带着经验知识的认知,而直觉正是无思无为的道德判断,不是形而下的。

  牟宗三根据康德哲学,判阳明的良知是智的直觉,是睿思,通向物自身,而不是现象,通向物自身,则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所谓“一体之仁”,无分别相,大地平平,无有差别。通向现象的话,则是有分别相,“平地起土堆”(陆九渊),就会产生经验知识,所以牟先生提出“良知自我坎陷”学说,就良知先退一步,让自己坎陷到万物的纷繁的分别相中去,以成功科学知识,再返回其自身。我对这理解的也不深刻,不说多了。

  总之,未看此花时,此花是“寂”的状态,良知与此花浑然泯殁不显,看此花时,则心体通向此花,良知本有之知一时灿然显现起来。不管是浑然还是灿然,都是一种感通,而不是对花的科学的探索认知。

  用《周易》的话“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来形容,最为贴切,我觉得。

  引自阳明贴吧。
  或许有点难理解,教材中分别指出:“这就是说,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花色不是客观存在的。”“这意味着,天高与地深不是客观存在的,而决定于人是否仰俯它。”
  首先,这里的物不能简单的认为是事物或东西,《传习录》有云: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说明王学里的物是一种感应,像是《厚黑学》里的力学与心理学中的电磁感应原理。所以物可以理解为你的心灵对物质的理解,对物质的感通。《周易·系辞》:“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梁漱溟先生说:人有三个层次的思维,感觉,判断,直觉。感觉纯是形而下的的冷热轻重之感,判断是带着经验知识的认知,而直觉正是无思无为的道德判断,不是形而下的。

  未看此花时,此花是“寂”的状态,良知与此花浑然泯殁不显,看此花时,则心体通向此花,良知本有之知一时灿然显现起来。不管是浑然还是灿然,都是一种感通,而不是对花的科学的探索认知。
  简单的说,就是你看到此花时,花就会进入你的意识之中。你的心就会对这朵花有感通,它就存在你的意识之中,当你未看到此花时,花就未进入你的意识之中,就对你没影响,花就没有存在你的意识之中。不是课本上讲的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王学从来都没有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
  对王学的所有认识都要从 心 出发!!
  “格物的物字即是事字,皆从心上说。”

  王阳明对物的理解关键是这个“从心上说”。即便有不假于心而能独存之物又与我有何相干?“不相干”正王阳明所谓“寂”也。何为“寂”?心之所未动,意之所未发,不动心也。虽眼前有物亦曰无物。为何?物与我不相干也,不相交也。因此,王阳明不是要去察明那心外有物还是无物存在(存在与否不是他所关心的),而是着意讲“意之所不在”之对象,即与我不相干。譬如,我打开电视,专注于一场球赛,至于电视机旁有什么摆设于我有何相干呢?甚至我所看的是哪个频道我都从未注意到,直到有人这样问我——“哎,你看的是哪个台?”,这时我才让cctv5的台标涌向我,进入我的世界。所以,日常之“熟视无睹”、“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等语,不也是在说“不动心”、“意之所不在”的,便与我无关吗?
  我不想让更多的人误解阳明 了!!!有问题可以私聊

这便是说 此花 你在外边是找不到的,你一定要用心来找 ,花在你的心中,领悟到了就会明白。

因为此花是你看到的,花的样子,香味,触感是你感受到的。而你之所以能感受到,是你的心感受到的

就是“此花”在你的心里。

“汝未来看此花时,汝花于汝心同归于寂,汝来看此花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汝心之外”什么意~

汝未来看此花时,汝花于汝心同归于寂,汝来看此花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汝心之外”的意思是“你没看这朵花的时候,这朵花就尚不在你的世界里。当你看这朵花的时候,这朵花就在你的世界中显现了。于是你就知道,这朵花(这个世间的一切)都不是在你的心外面的,而是由你的心创造的。”
上面这句话出自《传习录》。据说一次王阳明与朋友同游南镇,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扩展资料: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
《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晚年的著述,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晚年的思想,并记载了王阳明提出的"四句教"。

译文:你没有看到这朵花的时候,你和花都在世界上普通地存在着,互不影响,当你看到这朵花时,它的颜色让你一惊,而这朵花也因为你使得自己的颜色有所让人知晓。
道理:花当然是自开自落的,可是能不能扰动我心,却是由我来决定的。哪怕天崩地裂、洪水滔天、电闪雷鸣、暴雨大作,只要我心中安然,便永远是在桃花源、艳阳天。
上面这句名言出自《传习录》。据说一次王阳明与朋友同游南镇,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
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扩展资料:王阳明继承了程颢和陆九渊的心学传统,并在陆九渊的基础上进一步批判了朱熹的理学。《传习录》中的思想明显地表现了这些立场和观点。
“心即理”本来是陆九渊的命题,王阳明认为“至善是心之本体”,“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他这样说是强调社会上的伦理规范之基础在于人心之至善。
从这个原则出发,他对《大学》的解释与朱熹迥异。朱子认为《大学》之“格物致知”是要求学子通过认识外物最终明了人心之“全体大用”。
王阳明认为“格物”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知”是人心本有的,不是认识了外物才有的。这个知是“良知”。他说:“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
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在他看来,朱子的格物穷理说恰恰是析心与理为二的。由此可见,王阳明的“心即理”的命题主要是为其修养论服务的。致良知说是对陆九渊心即理思想的发展。王阳明的心即理的思想也有一般意义上的本体论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