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的文化主体地位体现在哪些方面 怎样尊重人民的社会文化主体地位?

作者&投稿:瞿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群众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自本期起,《文艺评论》专刊将陆续刊发一组共三篇“群众文化论”系列文章,深入探讨群众文化的属性、特征以及与专业文化的关系等,旨在为推进群众文化事业的健康蓬勃发展提供理论的启发和支持。敬请读者朋友留意。

  人民群众是缔造历史的英雄。他们创造丰饶的物质精神财富,以卓绝的首创精神与坚实的主体地位,当之无愧地成为文化的主人。我们文化的中心问题,是为群众和如何为群众的问题。然而,长期以来,群众文化在文化的创作生产上并没有真正占据主体地位。精英文化、贵族文化被认为是主流文化。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与创造因为其原始和粗糙总的被称之为“下里巴人”,被文化精英们抛之于文化视野之外。这与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传播与应用人民群众文化素质和创造热情不断高涨的现实,形成了巨大反差。切实尊重和维护人民群众在文化中的主体地位,把文化工作的重心和着力点转到群众文化上来,已成当务之急。

  (一)确证和尊重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地位,从根本上厘清群众文化的定位与内涵,使之回归到主流文化上来,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在理论与实践上的一次新飞跃。大力发展繁荣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群众文化,是有效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关键,是确保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壮大的坚实根基,是顺应时代潮流、响应群众呼唤的科学抉择。

  群众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通过非功利性、非职业性的文化表达,实现自我参与、自我怡情、自我开发的文化现象,人民群众在其中抒发情感、愉悦身心、陶冶性灵、展示自我,蕴藉着追求自我完善、按照美的规律认识和掌握世界的文化诉求。它以人民群众为文化实践的主体,以自娱自教为价值取向,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包含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工作、群众文化事业、群众文化队伍等元素,是最大多数人广泛参与的社会文化实践。

  流光溢彩的文化发展史证明,群众文化承载和弘扬着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在群众文化中得到全面解放和充分展现。在人类社会的历史演进过程中,群众文化从原始社会的蒙昧自发中走来,历经阶级社会的自在阶段,到今天,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个更高的社会形态中,进入自觉自为的自由状态,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确证和加强。“群众化”是群众文化的基本原则,即使在社会分工出现职业化的专业文化之后,群众文化依然鲜活不衰、丰富多姿,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并以其群众基础的广泛性、文化创造的原生性、文化享有的民主性、文化传递的普遍性及文化传承的自觉性,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衷与青睐,成为广大人民群众丰富和满足日常精神生活的文化支点。

  我们党历来重视群众文化。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群众文化业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流。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深入研究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提高推动文化科学发展的能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今,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其根本特征是,由过去被动地欣赏文化,转变为主动地参与和创造文化,各种形式的群众文化蓬勃兴起,群众文化已经成为文化发展的巨大动力。这就要求我们,自觉地把握文化发展的时代趋势,深刻挖掘和总结新时期群众文化的内涵、特征、形式、趋势等等,把文化发展的立足点转到群众文化建设上来,加大投入,加强引导,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发展的新期待,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文化方针,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然而,客观地看,当下的群众文化发展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由于一些文化管理部门认识上存在偏差,一些专业文化工作者思想上存在偏见,没有赋予群众文化作为本体文化应有的地位与礼遇,把群众文化视为精英文化、高雅艺术之下的草根狂欢,是不入流的粗鄙庸俗文化。每每提及群众文化,很多人就简单地理解为是妇孺老者在茶余饭后于街头巷尾唱唱歌跳跳舞,即便是琴棋书画、吟诗作赋也大都是水平低、格调俗的民间活动,市井之乐、“泥腿子”的快意、“下里巴人”的欢愉,与那些专业文化相比微不足道,难登大雅之堂。这种“重专轻群”的错误认识必须端正。群众文化,是全部文化的母体,是众多文化模式的根基与源头活水。“创造在基层,希望在民间”是被文化发展证明了的一个基本规律。专业文化是根植于群众文化的大地之花,来源于群众,服务于群众,担当着普及提高的文化使命。脱离了群众文化,专业文化势必曲高和寡、干涸枯竭,没有前途。群众文化通俗而绝不低俗,蕴藉着专业文化的精髓。不应该把专业文化与群众文化对立起来,而是要正本清源、源流共进,从而实现大俗与大雅的交融转换。

  还有一个问题是,随意地将群众文化等同于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作为一种主流文化模式,是包括群众文化工作(含方针、政策、管理)、群众文化事业(含机构、设施)、群众文化活动和群众文化队伍等在内的一个巨大的文化谱系,有其自身物质基础、价值规范和运行机理,今天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方式,成为与国民文化艺术素养的提高密切相关的重要文化形态,拥有相对独立的文化价值。而群众文化活动只是其一种具体的载体与呈现方式,是整个群众文化系统的一个子要素。把群众文化简单地等同于群众文化活动,认为发展繁荣群众文化就是多组织开展一些群众文化活动,让老百姓自娱自乐就可以,这是从根本上偷换了概念,本末倒置,把涵养万千、滋生文化的根本——群众文化降低到浅表层面,无视群众文化的母体意义,成为影响和制约文化发展的观念屏障。

  至于将群众文化等同于大众文化更是混淆视听。群众文化与大众文化一字之差,却大相径庭。群众文化是我们的主体文化,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在文化上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项基础工程,具有鲜明的公共性和公益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自我创造、自我享有,主体地位突出。而大众文化又称市场文化,抑或可称之为消费文化,是以现代大众传播媒介为手段,以市场为依托,向人们提供文化消费产品、场所、服务等的文化现象。它是工业化时代的特殊产物,有极强的商业目的和系统的内部调控机制,文化产品可以大量复制并进入人们的消费生活。在这个层面上讲,人民群众只能是文化的消费主体与被动接受者,创造文化、掌握文化的主体地位被削弱。

  (三)发展繁荣群众文化,必须始终认清并牢固树立人民群众在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并发扬他们的首创精神,维护和坚守我们的文化之根。

  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主体。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巨大力量,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他们通过物质生产实践为文化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反过来又在文化满足中催生创造物质财富的内驱动力。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枚文字、第一曲旋律、第一首诗、第一个舞蹈都是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情动于中、形之于外的精神物化所得,亦为后来的专业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们直接或通过他们的文化代言人——文学艺术家们间接地创造着属于自己的文化,并与时俱进地破旧立新,构建着人类文明有史以来的一座又一座文化高峰。专业文化必须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向群众学习,到民间采风,对群众文化进行再创造,才会赢得群众的喜爱,进而实现普及与提高的文化担当。

  人民群众是文化的享有主体。人民群众创造文化,理所当然地享有文化的所有权与裁决权,谁都没有资格和能力剥夺,文化理所当然地为人民群众服务。人民群众有权力对各种文化现象及文化发展的质量好坏、是非良莠、有无价值作出裁决,标准就是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人民群众的文化期待必须予以满足,文化权益必须予以保障。我们党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是对人民群众文化主体地位的确证与尊重,是党领导文化建设理念的精髓与灵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特征,反映了人类文艺发展规律和方向,是文化实践永无止境的不懈追求。今日的文化体制改革,就是党审时度势、顺应民意,破解落后的文化生产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矛盾的必然抉择。

  人民群众是文化的表现主体。我国的先进文化,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文化主体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服务对象和表现主体,热情讴歌亿万民众正在进行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表现他们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光辉成就,反映他们的生活、思想感情和精神风貌,关心群众疾苦,体察人民愿望,把握群众需求,通过形式多样的文艺创造,为人民放歌,为人民抒情,为人民呼吁,这是文化为人民服务,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的重要标志。我们的文化殿堂上,应当多一些下功夫表现当前现实生活、普通百姓、复兴大业的文化产品,少渲染那些帝王将相、暴力杀戮、淫靡艳俗的落后腐朽文化,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文化表达的主角。唯此,我们的文化作品才能够让人民群众在其中反观自身,做到好听、好看、好学、好参与,博得掌声、笑声与呼声,经民心向背和市场检验,获得真正的生命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进而达到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高远目的。

尊重群众的网络文化主体地位应做好哪些工作?~

(一)教育群众
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人民群众是最终享有者和受益者,当然也是建设决策的拥护者和执行者。因此,要发挥人民群众在网上阵地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首先要深入进行加强网上阵地建设的形势和意义教育,使他们加深对加强网上阵地建设迫切性的理解,切实打牢广泛认同的思想基础。
第一,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实现我国先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迫切需要
要让广大人民群众清楚地看到,当前,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因特网的飞速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网络时代。但是,我国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的现状,与我国先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
主要反映在:网上阵地建设在国际所占份额与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不对称,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先进的网络技术,一直占据互联网传播的制高点,目前国际互联网上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网页是英文,中文网页只占百分之十二。
网上阵地建设的内容也十分薄弱,网络文化产业的内容制作力量十分薄弱,高水平的原创能力不足,网上淫秽色情、欺诈赌博等问题屡禁不止。
网上阵地建设的技术相对滞后,目前的核心技术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我国网络硬件和软件产业发展跟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网上阵地建设的人才力量短缺,无论是网络文化建设人才队伍,还是网络文化管理人才队伍,不仅数量上不足,而且构成也不平衡,高端人才十分稀缺。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积极抢占网上阵地,大力培育和传播先进思想文化,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战略目标的迫切任务。
第二,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提高党执政能力的迫切需要
要让广大人民群众清楚认识到,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近些年来,我国网络文化蓬勃发展,网络文化吸引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截至201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五亿,并且每年最低以百分之五的增幅递进。网络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获取知识、交流思想、进行娱乐的首选渠道,也已经成为各种思潮竞相交锋角逐的战场。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加强网上阵地建设,才可以使党和政府进一步提高执政过程的三种能力:
一是对社会阶层的整合能力。通过网上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社会各阶层的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增强党对新社会阶层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不断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
二是对社会意识的主导能力。通过网上坚持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帮助人民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通过防止和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和各种错误思潮对人们的侵蚀,逐步缩小和铲除它们赖以滋生的土壤,不断巩固党执政的思想文化基础。
三是对社会风险的化解能力。通过网上建立多渠道的利益表达机制、信息反馈机制和危机预警机制,及时掌握群众的急迫困难、愿望需求和不满情绪,有效地预防和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突发事件,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大力加强网上阵地建设,为在更高起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入发展提供不竭动力,这是加强党执政能力的迫切需要。
第三,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抵御西方敌对势力对我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
要让广大人民群众清楚意识到,自19世纪末以来,西方敌对势力以网络为主要渠道,大肆对我国推行意识形态渗透。主要内容有:在全球范围内借苏联、东欧剧变和冷战结束,极力宣扬“淡化意识形态”,企图让我国放松政治意识形态建设,放松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放松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利用我们少数公务员腐败堕落、工作失误,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大肄丑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企图让我国人民对共产党失去信任,对社会主义失去信心。利用冷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这一事实,大肄鼓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马克思主义无用论”、“社会主义失败论”等论调,企图消除社会主义意识地位。恶意散布所谓“我国崩溃论”、“我国威胁论”、“我国黄祸论”等论调,对我国进行“妖魔化”,企图搞乱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削弱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如果我们放松网上阵地建设,西方敌对势力的阴谋就有可能得逞,我们过去和现在为之奋斗的成果必将付诸东流。我们一定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占领好网上阵地制高点,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极大提高中华网络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对西方敌对意识渗透的抵御力。
(二)组织群众
行业网络文化建设是全国整个网络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行业网络文化作为行业的价值观念和经营服务理念的内化体现,对行业的发展有着无形的巨大推动作用。因此,在充分利用和发挥党和政府主流网络文化的同时,进一步开发和建设好行业的网上阵地,组织广大群众参与到行业网络文化建设中来,用网络文化促进员工道德建设,推动行业全面建设的又快又好发展,这是把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落到实处的重要标志。
第一,增强群众积极参与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的意识
要让群众参与行业网上阵地的建设,要强化他们的意识自觉。
一是强化群众的主体意识,激发群众参加网上阵地建设的内动力。要通过不断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和引导,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群众是国家的公民,应该以国家事业为己任,积极对党的重大决策自觉认同、自觉参与、并为之自觉奋斗。
二是强化群众的参政意识,调动群众参加网上阵地建设的奋发力。基层党组织要采取多种有效教育和引导措施,提高群众对发挥个人作用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系的认识,实现从“要我参与”向“我要参与”的观念转变。
三是强化群众的责任意识,加大群众参加网上阵地建设的推动力。基层党组织通过开展深入学习《宪法》教育,切实使群众时刻想到加强党和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是每个公民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并时刻把这种责任和义务转化为参与的动力,自觉克服“无关”思想,积极为党抓好网上阵地建设的科学决策献言献策。
四是强化群众的权利意识,筑牢群众参加网上阵地建设的支撑力。通过组织群众深入学习和贯彻相关政策法律,让群众明白参与网上阵地建设是公民的法定民主权利,是为加强国家民主政治建设出力的具体体现。从而使人民群众参与网上阵地建设的行为更加自觉,覆盖面更广。
第二,提高群众参与行业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的能力
实践证明,群众素质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行业网上阵地建设参与水平的高低。缺乏有深度的参与,只能是一种泛泛的举动,不但对行业网络文化的开展没有多大的帮助,反而会影响行业网络文化能动作用的发挥。因此,要从三方面去提高参与者的素质:
一是有针对性地对群众进行培训和培养,不断提高群众的综合能力。
二是对群众进行教育和引导,营造浓厚的网络文化知识和技术学习氛围,用正确决策引领群众行为的有效进行。
三是鼓励那些有特殊专长的群众充分发挥自身的技能优势,为行业网络文化的建设提供好的点子和创意,创造健康向上的高质量的作品,依靠群众的创造性不断把行业网络文化建设推向新台阶。同时,要努力提高群众对信息的获取、处理、利用、交流及分析与选择的网络信息能力和搜集、鉴别及获取网络信息的网络信息素养,为他们正确参与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网上活动提供能力保障。
第三,健全和完善群众参与行业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的约朿机制
网络系统的开放性和隐蔽性,给那些不安分的“网民”有机可乘。有的在网上任意发布和传播错误信息和不健康文化,制造网络文化污染和垃圾;有的恶意捏造虚假信息,随意侮辱、诽谤他人;有的非法窃取行业秘密信息,造成网上泄密,致使社会或行业利益受到损失等。政府各级部门应该以国家有关网络安全和网络管理的政策为依据,加强对人民群众进行道德自律教育和约朿。
一是行业网络首先要唱响主旋律,掌握主阵地,占领制高点,从技术、人才、题材、内容、形式上加大自己的创造,以更大的吸引力将那些噪音、杂音压下去。
二是始终坚持网络内容的针对性,联系行业群众的思想状况,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引导社会热点,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打牢思想道德基础。
三是确立网上道德规范,倡导文明行为,引导群众开展网上“环保”和“扫毒”工作,对不道德行为进行批判等。
四是限制非法信息的发布和传播。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实现对不健康网络内容实施有效控制,杜绝反动、有害和色情内容在行业网络传播。通过行业网络阵地的坚强有力,辅佐党和政府主流网络阵地作用的充分发挥,推动全社会网上阵地的全面成功建设。
(三)依靠群众
当前我国的改革发展已进入攻坚时期,利益关系更加复杂,社会矛盾日益突出,这对党的执政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技术和交流工具,快速便捷等特点为新时期党坚持群众路线、搞好执政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式。依靠群众充分利用网络阵地,协助党解决在执政中经常遇到的重要问题,这是我们巩固执政地位、推进事业发展、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
第一,要依靠群众利用网络收集社情民意。耳聪目明是执政者正确施政的前提
网络为党和政府了解社情民意提供了新的窗口。当前,我国社会上存在的很多问题、产生的很多矛盾,大多是由于我们工作跟不上,没有做好工作引起的。在网络日益普及的今天,通过网络征求到存在问题的原因更加深刻、更加全面,通过网络征求到的民众意见更加广泛、更加直接,更加具有参考采用价值。
各级党委、政府应切实加强基层群众工作网络建设,把利用网络网收集信息、了解社情民意作为必须掌握的一种工作方法,时刻畅通社情民意通道,及时了解民心所向、民愿所指,善于运用网络手段转变作风、改进社会管理方法,做到上网听民意、察民情、下网舒民心、解民忧,把各种社会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保证我们的各项工作顺利向前推进。
第二,要依靠群众利用网络搞好民主决策
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网络是了解群众意愿,实现民主决策的重要手段,我们各级公务员应该认真学习新华网设置的《网民通过本网吐心声》、《我向部委建言》、《网评网谈》、《网言网语》等专门版块。
学习人民网设置的《有话网上说》,“可以对中央领导说,可以对国务院各部委领导说、对各地的书记省长说、对代表委员说、对知名企业说、对地方领导说,可以对党说、对发言人说”的经验。把依靠群众作为一切民主决策工作的支撑点,善于运用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向群众公开政务,发扬民主,问计于民,问智于民,群策群力,科学决策。
把各项决策过程都变成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的执政常态,变成相信、依靠和放手发动群众的过程。用群众意见丰富发展完善党的方针政策,戒除主观性,防止片面性,使党的主张始终切合群众的实际,成为群众的自觉要求,实现困难在依靠群众中得到克服,风险在依靠群众中得到化解,失误在依靠群众中得到纠正,工作在依靠群众中取得成功的良好循环。
第三,要依靠群众利用网络加强反腐排“险”
人民是反腐除险斗争最强大的力量,也是夺取反腐除“险”斗争胜利的保证。要清除“四大危险”这个顽症,必须畅通群众参与监督的“联系渠道”、“举报渠道”、“话语渠道”、“巡察渠道”和“群众对查处案件的知晓渠道”,动员民众拿起民主权利和民主手段,以网络为平台,充分发挥网络举报的保密性、直达性和便捷性等优势,让更多群众参与到反腐败斗争中来,加大对官员的监督广度和力度,形成对党内消极腐败危险实施强力而长期的监督和惩除态势,让党的各级公务员处于群众广泛而严格的监督之下,以此实现“人人负起责来”,合力消除“消极腐败危险”给党执政造成威胁之目的。
第四,要依靠群众利用网络搞好干部的选拔任用
按照中央要求,我们要扩大广大群众对干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要切实防止和纠正考察失真、“带病提拔”和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问题。因此,我们可以在网络阵地上构建起四项机制:
一是公开透明的群众知情机制。不仅要变“封闭式运行”为“开放式运行”,让群众更多更及时地知晓那些与干部提拔相关的选任原则、标准方法、程序和班子职数配置情况、结构要求,知晓民主推荐、评议、年度考核的过程和结果,知晓提拔、交流、轮岗干部的资格条件、工作表现和任期审计等情况。
二是广泛民主的群众参与机制。从推荐后备干部这个源头上就让群众参与进去,配合组织部门把好“入口关”,凡多数群众网上表明不拥护的干部不能确定为提拔对象。
三是全面公平的群众选择机制。应把群众的推荐情况作为决定考察对象的“敲门砖”,把群众反映的真实意见作为选任干部的“解码器”,把大多数群众的愿望作为最后拍板的“定盘星”,实现“内部操作”向“阳光作业”转变。
四是多元开放的群众监督机制。有必要建立健全干部工作群众监督员制度,不断丰富监督的内容,把“面对面”监督与“背靠背”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把程序性监督与实质性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既让群众监督八小时之内的“工作圈”,又让群众监督八小时之外的“生活圈”和“社交圈”,使干部处于立体化的监督网络之中。
(四)引导群众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这既是《决定》加强网络思想文化阵地重要方针的内容,也是加强网络思想文化阵地的目的之一。而引导群众运用网络文化先进思想武装自己,增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的育人实效,则是实现这个目的的根本渠道。针对当前基层群众思想道德建设的状况,应着重引导他们用网络文化的八种先进思想武装自己。
第一,用我国特色理论体系武装头脑
我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一个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一)推动人民群众由不自觉向自觉转变
一个健康的文化主体必然能知觉自己所创造文化的走向和价值所在,从而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自觉自为地不断地进行着自己的文化创造活动。当我们说“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主体”时,一定指的是这个文化创造主体必须是健康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并为这样的文化创造主体的形成而不断努力。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应该注意到人民群众在从事着自己的文化创造过程中尚存在着“不自觉”一面的实际。不承认或是避讳这一点也就不能很好地按照科学的文化创造观的要求来推进当前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事业。只有实事求是地承认这样的一个客观存在,并努力促成其向文化的“自觉创造主体”转变,我们才能有针对性、有步骤地将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动牵引到自觉自为的境界。因此,强调做好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上的“由不自觉向自觉上转变”的推动工作,正是为了使作为文化主体的人民群众能不断地获得文化创造上的觉悟,实现对文化创造认识上的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变,使其步入文化创造的科学轨道。
在推动这方面转变的过程中,加大对人民群众文化创造活动的适时“干预”和“引领”的力度,这是必要的。只有赋予人民群众在创造自己的文化过程中以适时必要的“定向干预”和“目标引领”,才能保证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动逐步地由不自觉提升到自觉的层面,而这一转变过程实际上就是人民群众文化创造品格境界的提升过程。
(二)推动人民群众由粗放向精雅境界转变
“价值甄别”和“境界提升”是文化享有者应该力求做好的一项必要工作。它是确保文化主体所享有的文化产品不断获得审美价值提升的关键环节。要巩固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地位,就必须引导人民群众注意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如果人民群众仅仅将自己所创造的文化处在原始、毛坯状态,不习惯或不乐于将自己所创造的各样文化由粗放向精雅的文化境界转变,或是仅仅满足于自己所创造的这样的一些原始的、散漫的文化质料,那么即便这种“文化产品”所具有的潜质再优越,也不会拥有真正的文化消费市场,更不可能产生巨大的文化感染力、冲击力。
要做好人民群众在文化享有上的“由粗放向精雅境界转变”的提升工作,就必须培育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价值鉴别判断上的能力,不断提升这方面的审美认知水平。只有这方面的能力和水平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人民群众在进行自己的文化创造的时候才能目标明确,才能付出更加自觉的文化劳动,并使自己所创造出的文化产品具有更大的审美表现价值。
因此,当我们说“人民群众是文化的享有主体”时,首先要明确这个“文化享有主体”需要觉悟到为自己所创造并享有的文化在其内涵上的真正价值,也就是要让人民群众文化主体具有判断自己所创造和享有的这种文化是工具理性的还是价值理性的基本能力,学会梳理和裁决为自己所创造和享有的这些文化具有何种性质和处于怎样的境界。
(三)推动人民群众由盲目向理性选择转变
坚持遵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原则和发展方向,在强调人民群众文化主体在文化创造上的“独立性”、“自主性”的同时,还强调必须采取“兼容并蓄、吸收融合”的文化开放心态;但是,这种意义的“兼容并蓄、吸收融合”又绝不是盲目和没有选择的“随便拿来”,或是只着眼于文化的经济效益而不顾其社会效益的“片面拿来”。这种“兼容并蓄、吸收融合”必须着眼于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有利于夯实和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的根基和内容,也就是要做到用科学的理性来支配和统领人民群众的这种文化上的“兼容并蓄、吸收融合”过程。
对外来文化采取盲目的或是不加甄别批判地吸收融合不仅会造成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方面的一定程度的负面作用,而且还会动摇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地位。尤其在当前各种不利于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发展的封建落后文化和资本主义腐朽文化依然处在强势的情形下,注重引导和做好人民群众在文化吸收融合过程中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工作,对保证文化建设上的独立自主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那种因为引进外来的优秀文化产品而忽视或是否定来自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的价值,只强调人民群众对各样文化的“接受性”而感觉不到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主动的首创精神,不注重从人民群众的文化劳动中吸取、提炼和升华各种新文化产品,实际上也就否定了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地位。因此,要求我们深入人民群众之中,体验人民群众鲜活的文化创造生活,做好人民群众在文化吸收上的“由盲目向理性选择转变”的导向工作,这是巩固人民群众文化主体地位的必要策略。
(四)推动人民群众由主体向客体异化转变
当我们说“人民群众是文化的表现主体”时,首先要明确这个“表现主体”是对自己所创造文化的“享有”、“再现”和“持续创造”的“表现主体”,而不是对自己所创造文化的异化者,也就是要成为自己所创造文化的真正享有者、欣赏者和表现者。
如果作为文化主体的人民群众始终不觉悟于自己的文化创造,或是处在被动的文化创造之中而缺少对自己的文化劳动的价值鉴别、境界提升,或是忘记了自己的文化劳动的个性和价值,或是文化创造的“独立性”、“自主性”柔弱而只是依赖于对外在文化的“吸收”、“内化”、“表现”等,那么人民群众的文化劳动的异化就在所难免。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地位实际上也就被动摇抑或形式化了。
从这种意义上说,党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上所制定和坚持的诸如“双百”、“二为”、“三贴近”等原则性方针政策,对巩固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地位、预防人民群众文化劳动的异化、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文化事业不仅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更显出了在文化建设上的战略意义。
做好人民群众在文化表现上的“由主体向客体异化转变”的预防工作,必须强化人民群众文化主体在创造自己的文化上的自信心、自强心,引导人民群众始终恪守“任何高品位的文化艺术作品其实都源自于人民群众鲜活的现实生活中”的信念,并保持“积极开放、虚心融合”的文化吸收心态,实现在文化表现上的主体性、开放性、兼容性和批判性的统一。
总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过程中,巩固人民群众文化主体地位的策略还可以进一步简述为对下面几个方面的文化品格的培养:“主动积极转变品格”的培养;“审美境界提升品格”的培养;“批判鉴别吸收品格”的培养;“独立表现个性品格”的培养。这几个方面的品格也是人民群众文化主体品格的具体构成表现,而注意这些“主体品格”的发掘和培养就应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农村社区文化的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这首先表现为聚落是人口集中的地方,我国城乡95%以上的人口都是定居于、集中于各种类型的聚落之中的。其次,表现为聚落是人们经济活动的集中点和基地,尤其是作为经济活动中心的城市,不仅是工业生产的集中地,而且也是巨大的消费中心;有些城市还是全国或某一行政区域的政治、文化中心。再次,表现为一个...

哪些例子能体现人民主体地位
答: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8个基本要求,其中第一条就是“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准确把握人民主体地位的丰富内涵和...

怎样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答:只有实现这些系统的有机结合,我们才能体现体育教学对学生创新思想的培养,并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二、加强学法指导,激发主体参与 正确学习方法的运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教学过程。合理的学习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加强预习指导。让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传统的体育教学...

文化自信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答: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文化领域的自信心。它体现在对本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创造力和影响力的信仰。文化自信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文化自信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在世界舞台上立足,必须具备强大的凝聚力。文化自信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来源。当一个民族...

如何在教与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答:。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标志,也是评价一节课好坏的重要标准,更是为了实现学生的主体性,进而实施素质教育。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里既有理论上的认识问题,也有实际操作上的问题。下面就这两方面谈些粗浅的认识。一、解读学生的主体地位...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根据查询百度教育显示,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体现在哪些方面?正确答案: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些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共...

公有制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公有制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地位,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并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当前,公有制经济的优势犹存,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加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动摇。公有制经济涉及的经济成分、针对的财产所有权、涉及的资产范围非常广,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

社会文明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1、社会主体文明(个人发展、家庭幸福、邻里和谐、社会和谐);2、社会关系文明(人际关系、家庭关系、邻里关系、社团关系、群体关系);3、社会观念文明(社会理论、社会心理、社会风尚、社会道德);4、社会制度文明(社会制度、社会体制、社会政策、社会法律);5、社会行为文明(社会活动、社会工作、社会管理)。

文化的特点有哪些
答:文化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精神性。这是文化最基本的特征。所谓精神性是指文化必须是与人类的精神活动有关的,与人类精神活动无关的物质就不能称之为文化,如山河湖泊、天体运行就不属于文化范畴。2、社会性。文化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它是人与人之间按一定的规律结成社会关系的产物,是人与人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题目中也表明了是"核心",其作用应该是"引领"作用吧!人类社会强大的第一要素是广大民众的信仰和追求,其次是国家层面的道德和法制,再则才是军事和经济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