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荀子、孔子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形成发展的贡献

作者&投稿:务韵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1)孔子的“仁”是解决人际关系的学说,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种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的精神,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孔子的民本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的这一思想仍具有普遍的现实性和永恒的价值。

(2)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也体现了民本思想。从孔子的言论中可以看出,孔子试图从道德上根本解决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解决人的灵魂问题,这使儒家思想有了一些宗教色彩。

(3)在教育上,有教无类,是划时代的进步。

孔子的私学打破了受教育对象的地域、族类和家庭出身的限制,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尤其是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力地推动了春秋以来的学术下移运动,壮大了士阶层的队伍,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据说“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看司马迁对孔子的评论:“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再看孔庙、孔府、孔林的一些图片,体会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2、孟子
(1)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并提出一个富有民主性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伦理观上: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虽然人性本善,但也必须通过后天学习存养善端,使其不断扩充完善,否则会丧失善端。

3、荀子的思想

荀子主要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对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也兼容并包,故能集大成。

(1)政治思想: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 “以德服人”。他所提出的“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从道不从君。”等观点,都可见诸于孔孟的思想学说。
(2)在君民关系上,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这就是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为后来历代有见识的封建帝王所采纳,对封建时代“治世”局面的出现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在人性论方面,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说:人饿了便喜吃,冷了便喜穿,疲劳了便喜休息;苦饭不愿吃,破衣不爱穿,辛苦的事不乐意干;爱听好听的声音,爱看好看的颜色。顺着这些天性,人就不会循规蹈矩,因此人性本是恶的。虽然和孟子观点截然相反,却和孟子一样主张后天学习,通过学习成贤成圣,“涂之人可以为禹”,可谓殊途同归。

三个儒家圣人,创造了或者继承了、发展了两千多年来中国的主流思想

孔子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的贡献~

1、孔子及其的思想主张:⑴孔子,春秋末年人,是儒家学派的创立者,为儒家思想形成奠定了基础,被后世称为圣人;⑵其思想主张有:①思想的核心是仁,“爱人”、“克已复礼”“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③他的“仁”和“为政以德思想包含了民本思想。④教育思想比较进步,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兴办私学,整理六经。
2、孟子,战国中期人,主要思想主张:⑴被称为“亚圣”;⑵思想主张有:① 把“仁”思想发展成为“仁政”,主张“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施仁政以民,省刑罚,薄税敛”; ② 提出“民贵君轻”民本思想,认为人民、国家比国君更重要。③提出“性善论”伦理观。
3、荀子,战国末期人,⑴思想主张:① “仁义”、“王道”、“以德服人”; ② 提出“君舟民水”民本思想;③提出“性恶论”伦理观; ④主张进行法治。⑵荀子贡献:他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经过孟荀发展后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我是高二的学生,而且是文科生,选的是历史,在这一部分详细地研究了一下,希望可以帮到你。
孔子『春秋晚期鲁国人』:春秋晚期【创立】儒家学派。思想【核心】为“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认为部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孔子主要就是要强调他的“创”】【特别注意:那个时候正是社会动荡,社会性质大转变时期(封建社会确立),而孔子代表的是奴隶主阶级】
孟子『战国时期邹国人』: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战国时期赵国人』也主张统治者用【仁义】【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即【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于孟子截然相反,荀子提出【性本恶】,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法家、道家」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嘿嘿,这可是我一个字一个字地亲手打上的哦~)

百家争鸣对中国文化发展有什么影响?
答:影响:基本上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各家之间互相辩驳,又互相影响,互相取长补短,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封建领主制向...

孔子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答:在中国文化史上,孔子是绝对的精神领袖。说《论语》是中国文化的圣经、孔子是中国文化的圣人,那一点儿也不算夸张。虽然自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强势冲击,但时移世易,孔子的许多思想包括他的和谐思想,仍然被人们所推崇和弘扬;孔子的《论语》,仍被中外人士普遍视为中国文化“最古最有价值之宝典”。

孔子孟子,还有褚子百家的思想分别是什么,再给我些他们的言论_百度知 ...
答:儒家学说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被历代统治者及学术界所尊崇,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及道德的主流。 代表人物:孔子 孟子 荀子 2.道家 「道」是老庄学说的思想中心,是一切事物的根源。「道」亦是循环不息。道家强调凡事均无须强求,应顺应自然,达至「道」的最高境界。道家精神在於精神上的超脱,不...

儒家思想对历史的影响
答:儒家思想的起源与发展: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它以孔子为代表人物,但也有其他重要的思想家,如荀子和朱熹等。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儒家思想也影响了许多其他东亚国家的文化和社会...

从孔子到孟子,荀子,儒家思想发生了怎样
答:孔子创造出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思想体系,并为礼输入了新的生命力.孟子发展了孔子学说,提倡统治者行仁政,荀子认为礼仪教化还不够,还得有法律的强制作用,综合了儒法两家思想.这一变化说明了儒家思想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融合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和该时期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相一致的.

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荀子等各家学说的核心思想
答:《庄子》一书更像是以故事的形式对道家学说加以解说。其中的语言形式对中国的古代小说和传奇的文本表达...《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九流”之一。杂家的出现是统一的封建国家建立过程中思想文化融合的结果。...2016-10-29 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荀子、孟子、孔子各家思想 2 2014-09-12 孔子、孟子、荀子...

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荀子等各家学说的核心思想
答:农家对农业生产技术经验之总结与其朴素辩证法思想,可见于《管子·地员》、《吕氏春秋》、《荀子》。 各大“家”——小说家 小说家,是先秦与西汉杂记民间古事的学派。 在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小说家指的是一类记录民间街谈巷语的人,而小说家被归类于古中国诸子百家中的其中一家。《汉书.艺文志》曰:“小说家者流...

七子是哪七子(历史上有何影响)
答:七子,即孔子、孟子、荀子、墨子、韩非子、老子、庄子。这七位思想家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他们的思想影响了中国的哲学、文化、政治等方面,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化名人和儒家学派创始人之一。孔子提倡“...

早期儒学孔子孟子荀子的代表观点和思想主张
答:把“仁爱”这一思想运用到政治上就体现出了孔子对于百姓的爱,即“为政以德”和“养民惠民”。子曰“修己以安百姓”,又云“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这些以“仁”为核心的民本思想,就在于推己及人的“爱他人”,可以被看作是“仁爱”思想的延伸,是出于朴素的人道主义而阐发的。“孔子以敏锐的观察...

荀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答:3、“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荀子看来,与其迷信天的权威,去思慕它,歌颂他,等待“天”的恩赐,不如利用自然规律以为人服务。荀况强调“敬其在己者”,而不要“慕其在天者”。甚至以对天的态度作为君子、小人之分的标准。强调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观能动性,主张“治天命”、“裁万物”、“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