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考试各名词称谓?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称号有哪些啊?

作者&投稿:时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科举考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状元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扩展资料:

宋太祖赵匡胤开宝六年三月,在讲武殿亲试举人,并确定自此以后定为常式。自武则天称帝,天授元年二月亲自策试贡士,开殿试之先河,至此终于将殿试纳入科举制常例之中,成为科举中最高的一级考试。北宋时期,宋太宗太平兴国九年进士始分三甲。

一开始殿试设三甲取士,一甲三人都可以称为状元。凡眼睛,人们认为必成双成对,于是将黄榜之上,榜首之下的一甲二、三名统称为金榜之眼,不分第二、第三,全称作榜眼。

到宋太宗太平兴国初年,已经将进士第二人号称为榜眼。到南宋时期,将探花的称谓专属第三名,而榜眼也成为进士第二人的专用名称。

元朝虽然仍分三甲取士,但多数一甲仅取一人。因此,进士第二人就成了二甲第一名,仅得进士出身。但是,还是有个别例外,元顺帝首先提出“鼎甲”,一鼎三足,自然会有榜眼、探花,否则状元单独不可能将“鼎”稳定支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举名衔称谓





是的。
明清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年废止
分为
1.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 ,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
2.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
3.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
4.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
其中,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明清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年废止
分为
1.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 ,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
2.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
3.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
4.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
其中,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明代的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进行。童生(即未入学的士子)先参加州县级的考试,及格的称做“秀才”或生员,进入府州县学读书。学习成绩优秀的一二等学生,被定为“科举生员”,才能参加省级的考试。乡试每三年一次,考中的称做“举人”,取得参加中央一级的会试的资格。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举行。会试及格者,再经过一次复试,地点在皇帝的殿廷,叫做廷试,亦称殿试。考中的分为三甲(等),一甲只取3名,分别叫“状元”“榜眼”“探花”,统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当时,民间又称乡试第一名为“解元”,会试第一名为“会元”,二、三甲第一名为“传胪”。乡试由布政使司主持,会试由礼部主持。凡考中进士的,统统被任命为官员。一般来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二三甲考选为庶吉士,也都是翰林院官,其他或授给事、御史、主事,或授府推官、知州、知县等。未考中的举人,只授小京官或外地教职。

你好:
参加科举顺序如下:
童子试、正试解释如下:
1童子试.只有通过了童子试,才有资格参加正试.童子试又按照县试,府试,院试的步骤进行.童子试每年都有(好像是).
2.正试.正试按照乡试,会试,殿试的顺序.正试每三年一次(好像是).
关于科举考试的分类及各阶段上榜人员称谓(清朝时期的):
科举考试:
1.童子试:
① 县试(需要5人保举,其中4百姓,1秀才)(由县令出题主考)
② 府试(需要6人保举,其中4百姓,2秀才)(由知府出题主考)
③ 院试(由中央派来的学政出题主考)
(全部通过获得“生员”称号,俗称“秀才”)
2.正试:
① 乡试(乡试第一获得“解元”称号,其余获得“举人”称号)
② 会试(会试第一获得“会元”称号,其余获得“贡士”称号(俗称“贡生”))
③ 殿试(殿试第一获得“状元”称号,第二获得“榜眼”称号,第三获得“探花”称号。此三名合称“一甲”)(第四到第十合称“二甲”)
(只有获得“秀才”称号后才有资格参加正试)
3.戏子、罪犯、丁忧(父母死亡三年之内的人)不得参加考试
父为主考官的也不得参加考试
4.同时拿到“解元”、“会元”、“状元”叫“连中三元”,据说中国历史上“连中三元”的人不超过5个.

以上是我的观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古代科举考试各名词称谓?~

殿试:考中的分为三甲(就是三等的意思)
一甲:第一名“状元”
第二名“榜眼”
第三名“探花”
二、三甲第一名为“传胪”
乡试第一名:“解元”
会试第一名:“会元”

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为士大夫的主要途径。明清俗称举人为孝廉。
贡士:古代向朝延荐举人才的制度。自唐以后,经乡贡考试合格的叫贡士,清代,会试考中的为贡士。
进士:意即贡举的人员。唐代科目中以进士科最被重视,明、清两代,始以进士为考中者的名称,凡是举人(乡试考中者)经过会试考中者为贡士,由贡士经过殿试录取者为进士。
秀才:别称“茂才”。本系优秀人才的通称。汉代以后,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南北朝时,最重此科。唐代初期,设秀才科,后采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儒生的泛称。
状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唐代举人赴京应礼部考试都须投状,因为称进士科及第的第一名为状元,也叫状头,宋代以殿试首名称状元明、清会试以后,贡士须作殿试,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为状元。
榜眼:科举殿试一甲第二名称榜眼P北宋初期,殿试录取的一甲第二三名都称榜眼,意思是指榜中双眼。明、清两代专指第二名,第三名称探花榜眼授翰林院编修。
探花:科举殿试一甲第三名称探花。唐代进士曲江杏园初宴,称“控花宴”,以同榜俊秀少年进士二三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探采名花,探花之名负于此,宋代又称探花郎。南宋以后,专指殿试一甲第三名。元、明、清三代沿袭不改。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解元:唐代,举进士者皆由地方解送人试,故相沿称乡试第一名为解元。宋以前称解头。
会元:科举制度中乡试中式为举人,举人会试中式第一名为会元。
贡生:明、清府、州、县学的科举称谓知识

扩展资料科举,科举制、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
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但后期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人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思想。
在中国,科举制从隋朝(一说唐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科举考场为江南贡院,占地超过30余万平方米。
另辟有的中国科举博物馆是中国唯一反映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内容的专业性博物馆,也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心、中国科举文化中心和中国科举文物收藏中心。
参考资料:科举制度-百度百科

古代一二三名叫什么?
答:古人科举考试第一二三名各叫什么 进士:殿试一甲,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举人:乡试,第一名“解元”,第二名“亚元”,第三名无特定称谓。秀才:院试,统称“生员”童生: 未考取秀才的读书人 秀才:诸生中选出的优等人才。举人:乡试考取的人。进士:通过最后一级考试...

古人科举考试第一二三名各叫什么
答:详细内容 1、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榜眼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在殿试中,取得进士第二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探花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位列第三的举子的称谓。在唐代的科举时就已经出现。探花作为第三人的代称...

盘点古代科举名衔称谓
答:进士,是唐代科举中备受瞩目的象征,代表着贡举人员的最高荣誉。明清两代,进士的头衔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乡试考中的举人通过会试脱颖而出,最终通过殿试的便是尊贵的进士。进士科及第者,无疑是一代精英的代名词。状元、榜眼与探花:金榜题名的尊荣 状元,科举考试中的头名状元,唐代的称谓源自投状者...

科举考试第1第2第3是什么称谓?
答: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剩余的没有特殊称号。乡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从隋代至明清,...

古代科举考试的等级有哪些?
答:2、“榜眼”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在殿试中,取得进士第二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3、“探花”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位列第三的举子的称谓。与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合称“三鼎甲”。4、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

状元,榜眼,探花分别是什么意思
答:状元指的是:科举考试殿试第一名。榜眼指的是:科举考试殿试第二名。探花指的是:科举考试殿试第三名

科举里状元、榜眼、探花的名称来由是什么,为什么这么叫呢?
答:选择两个英俊潇洒的人作为探花使者(探花郎)。游园时沿途采摘鲜花,吟诗作赋,并用鲜花迎接状元。唐代以后,游园活动并没有延续,探花郎也就消失了。唐之后历经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科举制度也有很大的变化。只是到了明朝,才真正把殿试前三名称呼为状元、榜眼和探花,作为官方的称谓。

下列我国古代科举考试与录取者称谓,对应正确的是( )。
答:【答案】:D 本题考查古代科举制度。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殿试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皇帝亲自主持。分三甲出榜,钦定御批一甲第一、二、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D项正确。A项:院试是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考试,此为童生试的最高阶段考试。录取者为生员,俗称“秀才”。与题干不符...

科举制度等级名称
答:及第是科举考试中选,如“长安登科”即指及第。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如唐代的贺知章、宋代的范仲淹等都是进士出身。殿试中一甲前三名分别称状元、榜眼、探花,是科举制中的最高荣誉。科举考试的各个称谓,如解元、会元、状元等,都代表了学子在各级考试中的优异表现。连中三元,即乡试、会试、殿试...

古代考试排名称谓怎么说?.
答:古代科举考试院流程为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科举考试的名次(即最终殿试的名次)分为三甲。一甲三人(前三名),即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清朝时一般为40或50人),赐进士出身,第六名称为二甲第三名,同样称为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清朝时一般为100-300人),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