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姓的由来

作者&投稿:弘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你百度一下这篇文章,[大槐树]祖先记忆、家园象征与族群历史 【作者】赵世瑜

这篇文章中提到了很多家族的历史背景,及洪洞的有关详细历史介绍。文中提到如:张氏,赵氏等很多家族族谱来源,但安氏的没有提及到。

下边这篇在凤凰网上的安姓由来,写的很清楚,两篇文章你结合起来看看,或者对你有所帮助。

安姓由来老安的博客发表于 2009-12-29 14:25:42
我们都是安氏族人安姓,是中华民族姓氏中一支大姓。遍布全国各地。对安姓来源,多种史籍、各地家谱记载不一,说法种种:一说安姓,出自姬姓,黄帝生昌意,昌意次子安,居于西方,自号安息国,复入中国以安为姓(见《唐书、宰相世系表》);二说“太祖禹,乃太昊黄帝轩辕之玄孙。赐子启姓安。”(见《五侯昌后图书》);三说贵州水西夷族,[明]英宗赐姓安。(见《贵州省大定县志》);四说“后魏安迟氏,北代姓,后改为安氏”(见《魏书,官氏志》);五说“招武九姓之一的安国,以国名为自己姓氏”(见《百家姓探源》);六说安期琅牙(山东胶南诸城一带)人,有安期氏。(见《英贤传》);七说“汉悼惠王子志封为安都侯,其后裔为安都氏。”(《中国人名大辞 典》附录,姓氏考略);八说晋厉公大夫安是叔施,其安是氏原之始耶?(见《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姓氏英贤传》);九说以邑得姓,“战国时楚王嬖臣缠封于安陵(河北吴桥县西北),其后代子孙以此为姓氏焉”(见《战国策》);十说“战国时齐将田单破燕复齐,受封于安平(山东临淄县东)称安平君,因氏焉。”(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资治通鉴》,周赮王三六年“燕人攻安平”注);十一说以谥号为姓氏,源于侯姓,汉侯公济太上皇于鸿沟之厄,谥曰安国君,后子孙以安为氏。(见《姓氏寻源》);十二说为清代満族安德氏所改。(见刘庆华《満族姓氏录》); 十三说,明赐元人孟格改安汝格,达色改安汝坚,牟尼沙克改安思谦,其后代姓安;十四说藏族有“安温”氏。以部落为姓,省易为“安”。(见《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十五说裕固族有姓安,为安帐文所改。帐文乃氏族名,取其首音“安”而为单姓;十六说为达翰尔族,“阿尔丹”去氏所改,“阿尔丹”氏族名,取其首音“安”而为姓;十七说为康姓所改,[唐]安禄山本姓康改为安姓,后代子孙皆姓安,等十八种。
  尽管安生由来说法纷纭,何为切当?纵观中国历史发展变化,械横观中华各民族兴衰融合史实,安姓由来统分两大支:一是属中原安姓;二是少数民族安姓。现分述如下:
  一、中原安姓分两支
  1、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载:“黄帝生昌意,昌意次子安,(约在公元前2515年左右)居西方,自号安息国,复入中国以安为姓。安息国人入中国,最早的是安息国王太子安清,他不继王位而出家为僧,遍历西域(今新疆),在东汉桓帝建各二年(148)到洛阳,从事佛经翻译,传教而留汉。相继有信仰佛教的商人安玄在汉灵帝末年(189)来洛阳;后有安吐根的曾祖入魏,家居酒泉(甘肃酒泉),又有安法贤、安法钦、安慧则,俗巫安开在东晋时定居;安朏汗在贞观元年(627)率部五干入朝,诏置维州(四川理县)刺史。这证实原籍为安息国人,已复入中原定居。其宗属中原一支安姓。
  2、据《五侯昌后图书本传卷一》载:“太祖禹,乃太昊黄帝之玄孙,姒氏也。娶妻涂山氏之女。德顺元年二月既望、迁都安邑。将子姬宣,名启、赐姓安。”在西南的重庆市、四川、贵州、云南和中南的广西、湖南、湖北恩施地区均有谱牒记载;在贵州德江县梨子坪、重庆市南川县安氏祠堂碑文亦有记载,皆属中原一支安姓。
  安姓在历史长河中,遭受世俗变迁,改朝换代,年年战争,服役屯兵屯田,统治者为巩固政权大量内迁外人移民,渗混融化,加上天灾人祸,民不聊生而一迁再迁,寻求其生息繁衍。如夏时武观与太康争位失败而北遁。夏杰失国而南逃巢湖,后裔国方逃散,有的成为越南先民。秦皇无道,安子璋归隐。王莽篡汉位,安龙、安姣回朝明铠骂殿而逃奔西北。西晋安屈随先世避乱逃至辽东。河北赞皇进士史部勋司主事安佑祖先是从山西迁居。历代安姓人因天灾人祸避乱求生,从山西、山东、逐迁河北,复迁至东北地区和朝鲜者不少。《中华姓氏大辞典》载:明清时去赠寻(罗)甸军民府土知,安龙州土知州有安姓,经查证属中原安姓,是南宋安崇诚奉旨入黔平叛,定居黔南的四子安赞授任水西都督罗甸,在定府昭武将军,后裔有安定海承袭土司职。现居甘肃、秦安、天水、甘谷、景秦、武威;陕西宝鸡、延安、子州、绥远;河南登丰;山东秦安、东阿、昌邑等县(市)安姓人,一致认定祖先是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来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建设中,安姓人离本土,迁新地工作者甚多。可以说历代安姓,无论何因离乡背井,到达新地生息,都与当地民族和睦共处,学会语言,接受民族风俗习惯,丰互通婚繁衍后代,久而久之,逐渐融合或同化。正因为此,安姓人散居全国各地。生息在汉、鲜卑、回、藏、壮、満、傣、蒙古、僳僳、布论、裕固、饧伯、达翰尔、土家等多个民族之中,皆有安姓人,他们虽然各改其民族成份,但宗根仍在中原世系。
  以上两支,皆属中原安姓,同一宗根。
  二、少数民族安姓
  据有关史籍资料记载,其来源复杂,有单姓与复姓之别:
  1、水西安姓,盖为(明)英宗赐姓。水西少数民族(旧谓水西蛮)宣慰使,有曰祼至者其妻奢氏无子,以娣之子昭穆为已子,更名龙富。祼至卒,龙富幼,族众欲择各月中之长者袭宣慰使职,奢氏不允难遂,入朝面呈,(明)英宗钦准龙富袭职,龙富入见。英宗问其姓,答曰:“无姓”,又曰:“原籍何地?”,答曰:“安西”,因赐姓安。
  贵州水西安氏,原籍昆明,繁衍水西。得姓前无固定姓氏,世代以父名为姓,已名在后。、、、、、、
  2、异姓改安姓:(1)[后魏]时中国西北有鲜卑族复姓安迟,入中原后一分为二,成为安姓和迟姓两支(见窦学田主编《百家姓探秘》第161-162页);(2)[唐]节度使安禄山原姓康名轧荤山,随母嫁到安延偃家,改姓安名禄山,后子孙为安姓。(见《唐书》);(3)[明]赐元人孟格为安汝敬、达色为安汝坚、牟尼沙克宣为安恩谦。(见窦学田主编《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4)[清]満州镶兰旗人觉尔氏察氏改安费扬古(是单姓还是复姓待考证)、镶黄旗人多拉尔氏改安禄、镶正红旗姓红喇氏改安达立、镶正黄旗人姓瓜尔改安珠瑚,居黑龙江地方的満八旗姓氏改安佳,取原姓的第一个音节而得安姓(见《中国人的姓名饧伯族》)等。
  3、其他少数民族姓氏由来,可见本书附件“安氏宗源、人名、地名、军副在史籍上记载辨析”。

谢谢,望采纳。

~

请写出古代人姓氏的几种主要来源
答:姓氏来源主要有四种:(1)封地和赐姓。封地得姓,这个似乎在很多大姓的由来里都占了一部分,比如刘。《大秦帝国》、《芈月传》里都刷了存在感的樗里疾,是秦国的王子,本名嬴疾,因为封地在严道县,又被称为严君疾,后代中有一支姓严。至于赐姓,皇帝赐姓、主人赐姓,这个直到现在还能在影视剧里...

姓、名、字、号的由来是什么?
答:名字,是一个人的称谓和代码。从出生开始,名字会伴随人一生。中国人的称谓是由姓、名、字、号四部分组成的。我国的“姓”历史悠久、数量庞杂。如今一说起“姓”,人们往往理解为“姓氏”,而在上古时代,“姓”与“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当我们的祖先由原始群居进入母系社会的时候,已经认识到有...

姓的来历?
答:《左传》隐公二年《正义》引《谱》云:“莒,嬴姓,少昊之后。”但它又引《世本》说:“莒,嬴姓,自纪公以下为己姓。”这可能就是《左传》昭公十七年《正义》引《世本》所说“己姓,出自少皞”的由来吧。由此看来,说少皞已姓其实是一个误会。因为莒从少皞那里继承的姓应该是嬴姓,后改的己姓则与少皞无关...

百家姓的由来
答:1.赵Zhào:造父为周穆王驾车,穆王把赵城赐了给他,其后代以国为姓。赵匡胤是宋代的开国皇帝,据说赵姓放在第一位与此有关。2.钱Qián:彭祖的孙子彭孚在西周朝廷中任钱府上士,其后人以其官为姓。3.孙Sūn:周文王的一后代叫惠孙,他的后代以他的名字“孙”作为姓。4.李Lǐ:皋陶的后人理征...

中国姓氏的由来
答:姓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若干民族组成一个原始部落,部落内各氏族又独立存在,同时,各氏族之间又有着密切的婚姻联系,姓就作为识别和区分氏族的特定标记符号应运而生。中国最早的姓都带有"女"字,如姬、姜、妫、姒等,可以推断早在母系氏族时期,姓已经形成,是由母权制社会中妇女的地位所决定的,其...

我国的姓的来历
答: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在原始蒙眛时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物,比如说麦穗、熊、蛇等都曾经是我们祖先的图腾,这种图腾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标志。后来便成了这个部落全体成员的代号,即“姓”。由于古代氏族部落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可数的,所以,纯正的远古时代留下来的姓是很少...

姓氏的由来和历史
答:姓氏主要有以下几种来源,1、名字衍生而来,最常见的比如张伯驹后代中,子孙们都可以以张作为姓氏。2、等级分封,就是国家为给予社会上优秀人士特殊荣誉而发放的特许处名,以X封Y为姓。3、职业衍生,一些家族聚集在某一行业,后来就以此行业作为姓氏。4、出身地衍生,一些地方的居民,其后人就以此地作为...

姓的由来都有什么传说?
答:5、李姓传说 相传李姓的始祖为皋陶,官职为姓也被人称为“理氏”。商朝末年,皋陶的子孙理征因刚正不阿,执法如山得罪了暴君商纣王,被处死。理征的妻儿和儿子开始逃亡。逃亡过程中母子俩摘取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为了感谢李子的活命之恩,母子俩改姓“理”为“李”,这就是李姓的由来。参考资料...

百家姓的由来
答:百家姓的由来 :《百家姓》是一本关于中文姓氏的书,成书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 《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赵钱孙李”成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为百家姓形成于宋朝的吴越钱塘地区,故而宋朝皇帝的赵氏、吴越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