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讲的慈悲是如如不动的本性还是降伏妄念的方便法门? 佛教里面的四禅八定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姜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愿给一切众生安乐叫做慈,愿拔一切众生痛苦叫做悲!即为不动本性,又是方便法门!

慈悲是本性的流露,降服妄心是本性的作用

我找到了有关慈悲二字的解释,转来供师兄参考,了解了其中真正的内涵,自然而然也就解决了师兄心中的困惑。
慈,梵语maitrya,maitri^,巴利语metti;悲,梵语karun!a,巴利语同。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与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佛陀之悲乃是以众生苦为己苦之同心同感状态,故称同体大悲。又其悲心广大无尽,故称无盖大悲(无有更广、更大、更上于此悲者)。
别释‘慈悲’
简介
  若别释‘慈悲’二字,则有拔苦义及与乐义,以及生缘(众生缘、有情缘)、法缘、无缘三慈之释。

呵呵,佛教讲的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金刚经》上将我们其实与佛无二无别。只不过我们有望向分别执著罢了。所以说佛的慈悲包括的很广了。

暂时的慈悲是对治嗔恨用的;
究竟的慈悲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与空性智慧无二双运。

佛教的问题~

六祖所说法和佛所说毫无差别

关键就是你要懂佛和祖师是站在什么角度讲的

六祖是站在清净自性的角度讲,没错!即心即佛弹指成!佛在《楞严经》中也说过: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如何不符合佛说呢?

但是,问题就是你有没有这个能力啊,去即心即佛,去明心见性,顿悟可不是嘴巴里喊喊那么简单的,如果有一天你突然觉得说:啊!我悟了!那祖师说:你这个悟还是迷(详见六祖坛经)那你如果说:啊!我没悟!祖师说:没悟就是没悟啊,那讲悟了也不对,不悟也不对,如何是对?没见性怎么样都不对,见性怎么样都对(详见六祖坛经)

佛说修行必须经历三大阿僧祗劫,60位阶位渐次(依楞严经为60位,因为楞严讲的最详细,一般只谈到52位)这是渐教,六祖所说是顿教大法,禅宗不立阶位

其实,修行很难吗?真的很难,难在那里?难在道理都知道,事实做不到,因为习气。

修行真的很难吗?其实很简单,因为:若论佛法一切现成,当相即道,见处即真,不离本处,即得菩提。

讲简单是对的,这是站在究竟义的清净自性的角度讲

讲难呀是对的,这是站在事相的角度讲。

六祖悟道一切法无生,但对我们而言,我们毕竟不是六祖啊

至于祖师大德所悟到的佛是什么佛?就是真如自性,也就是《金刚经》中佛所说的真正的如来。这和诸佛所悟到的是一致的。

但是,这是理体上的,事相上还不是。

在《楞严经》中佛详细的说明了“理可顿悟,事非顿除”这8个字极为重要。
所以,我们常说“开悟”还有“证悟”

开悟是在理体上悟道了一切法无生,见自本性,但事修不可免,但因为已经见性,修行全部不离开自性,一日千里,事相习气一断就证悟(就是有果位啦)

所以,佛说的很清楚,理可顿悟,事非顿除,事修不可免。

另外,附加关于您打坐的问题,总的纲领就是无论你在打坐时感觉到什么或见到什么皆不可当真,更不可贪求这种境界,否则极度容易着魔,我强烈建议您去百度百科“楞严经”词条里详细看看五十种阴魔,因为牵涉复杂,实在无法一一为你表明清楚,您还是自己去看吧。

另外,首先《六祖坛经》中记载,当年薛简问六祖坐禅可否成佛时,六祖回答:道在心悟,岂在坐耶?打坐只是一种方便的手段或方式,但真正的‘坐’是内心真的如如不动,无论你是在吃饭,睡觉,乃至玩游戏,心都如如不动,这个才叫真的如如不动,你真的有如如不动吗?千万不可妄称啊,否则一不小心,自己就犯了大妄语,你不信把你银行里所有的钱都拿出来放在你家客厅,然后你出门,门不要关,走出去10分钟,你试试看,你真的能心如止水吗?丝毫不去惦记吗?

尊敬的善知识,我无比赞叹你能学佛,但学佛必须要依大德教导,我强烈建议您观看慧律法师的讲座,法师是禅宗祖师,您要学禅可以多看法师讲座,另外慧律法师建议如果没有法师从旁指导,万万不可只看几本书就私学打坐,您还比手印,这个更不如法。

愿您能解佛真实义,勿急盲修,要先有稳固的正见。

又圆瑛大师在《楞严经讲义》——经前十门中说:良以真虽本有,而迷之已久,不方便显之,则终不能见;妄虽本空,而执之已深,不方便破之,则终不能觉;

慧律大师亦在《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讲座中说过:六祖那个顿悟,也是他无量劫来渐修得来的。所以凡是之人,当先学神秀大师,慢慢的放下,再放下,彻底放下,又依大善知识好好学习佛法,了解诸佛心要,待因缘成熟,悟道放下亦是多余,自然能体悟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怎么才能做到佛家说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答:怎么做,你也做不到,当你越急着去做,越做不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当然,你不去做,一样也不能够“不取于相如如不动”。简单讲,那个“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是本来就是的,不需要去做和不做。或者说,与做和不做,没啥关系。

佛教我们断除味欲,是对酸甜苦辣的执着吗?为什么不能香华涂身?放下利...
答:断除的是欲望,不是事相,这个要清楚;练的是心,不是事。事上有,但心上没有,所谓“如如不动”;不涂脂抹粉(香华涂身)是怕有执著,执著于这些东西,我们最大的执著就是“我”,就是我们这个身体,以为这个身体是“我”,其实不是的,“我”是指自我、真性、神识,不是这个肉壳子。“财...

请教几个和佛法有关的问题:
答:“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你们所听到的声音是幻化,能听的是幻,所听的也是幻,幻来幻去,幻化灭了,你那能听的觉心没 有动过,本来如如不动,不须你去造就一个,不须你去打坐才有,本来不动,本来如是。请记住佛说:“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依此修行,就可成就了。 注意!普贤菩萨是讲修行的,如何去修呢?不...

佛性是什么意思
答:佛性有两种含义:一者“成佛的可能性”。这是指一切有情本具的真如(真心)。二者“眼见佛性”。这是明心之后的第二步:“见性”(有些祖师是明心、见性同时证得)。眼见佛性者,能亲眼看到众生的真如显现出来,也能看到众生的佛性显现在无情物之上。这个“佛性”与真如不是一回事:“真如为体,...

佛教是消极的还是积极?
答:佛法教导我们做一切事,须心空无住、任运随缘,在待人接物、说话办事、做工作、处理问题时,皆须不为境所转,不往心里去,就象别人在做一样。事情做过以后,事过境迁,心里空净净的,一点东西都没有,如鸟飞过天空一样,了无痕迹。而不可一念不起,象石头那样,死在那里不动。如此自在无碍地做事情,方才是佛教无为而...

如何用好这个心?如何达到“外不着相,内不动心”的境界?
答:「敷座」就是如如不动的本性,展开了如如不动的本性,而安住在万法皆空的心性上。 【尔时者。佛现世时也。】【世尊者。】【三界四生中。智慧福德、无有等量。】就是没有一个人能够跟佛比。【一切世间之所尊也。】【食时者。正当辰食将办之时也。】【着衣者。柔和忍辱衣也。】其实这个在警惕我们比丘、...

佛教 所谓的人的真心本性到底在哪里
答:希望佛发慈悲,再加开示我们一般未悟真心的人。"这时,佛欲使阿难及一般大众,使心境进人'无生法忍',(无生法忍,是佛法的专门名词,也就是上面所说的心性寂然正定的实际境象。现行的心理现状,不再起妄想作用,住于寂然不动。生理活动,亦因之进入极静的状态,住于心性寂然的自体实相,是见性入道的基本要点。因为这种...

佛家经典妙语?
答:过去出家人化缘不是为了要钱,遇到人家骂他,他欣然接受;遇到人家恭敬供养,也平静对待,心如如不动。现在的人想方设法躲灾,避开讨厌的东西,这就不是一颗随缘的心。 我们这样更改程序是为了扭转灾难,将过去失去的福报还给自己。不信你可以试一试。 灾难既能平衡过去,也能平衡未来,对未来的程序也能更改。当你将要求...

什么叫无上正等正觉的佛
答:正等正觉就是明心见性,悟后渐修,修行达到了,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体会如来真性本体是清清净净的,知道本性是如如不动的。也可以说,一切众生本来拥有不生不灭的本性,就是无上正等正感的佛。

什么是“世间八法”?如何应对世间八法?
答:你学佛之后,人要变成佛,你不能学佛归学佛啊,所以,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法。 师父告诉大家,对欲 望没有需求,心就不会动,用佛法讲,就是心要如如不动。什么叫如如不动?就是说我没有需求,想想看,很多贪圝官为什么会变成贪 官啊?一生忙碌,结局是在监 狱里,为什么?就是因为心动了,不贪的话,心就不会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