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汉朝的成语典故5则

作者&投稿:臧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汉朝是我国古代一个重要的朝代,诞生了很多 成语 故事 。以下是我给大家精选整理的来自汉朝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是汉朝著名的开国大将,出生于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他年轻时生活困顿,人们都很轻视他。秦末天下大乱,韩信投奔楚人项梁、项羽叔侄率领的军队。但是在那里,韩信一直没有机会展露锋芒。项梁战死后,韩信被项羽委任为侍卫官。他设法为项羽出谋划策,却从未被采用过。后来,韩信果断地离开了项羽,投奔了刘邦。

  最初,刘邦并不看重韩信,只是让他做了一个小军官。有一回韩信违反军法,险些被处死,虽然侥幸被救下,也只是被派去掌管军粮,仍然人微言轻,得不到施展才华的机会。后来,韩信结识了刘邦的心腹重臣萧何,萧何发现他有着惊人的军事天赋,因而十分佩服他。

  当时,刘邦刚被楚霸王项羽封为汉王,封地为偏僻的汉中地区。刘邦的手下多来自于关中附近地区,那些人归乡心切,陆续逃亡。韩信得不到刘邦的重视,也弃官逃跑。萧何听说韩信逃走后,马上连夜追赶,终于追上韩信,把他劝了回来。刘邦知道后,非常生气,责备萧何不该大张旗鼓地追一个逃兵。萧何对刘邦说:“韩信之才异于常人。您要是只满足于汉中王的位置,那就不用管他;但您要是想争夺天下,就必须重用此人!”他极力夸赞韩信的才能,劝刘邦尽快拜韩信为大将军,并且一定要择吉日良辰郑重地举行拜将仪式。

  刘邦十分信任萧何,就按萧何所说的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为刘邦分析了诸侯割据的局势,并提出了打败项羽、:统一天下的作战计划。刘邦听后极为高兴。后来,刘邦依据韩信的策略,举兵东征,消灭了魏国和赵国,打败了燕国和齐国,最后与项羽展开决战,并赢得了胜利,实现了统一大业。之后,刘邦建立汉朝,成为汉朝的第一位皇帝,即后世所称的汉高祖。萧何也以功被封为丞相。

  刘邦登基后,却对韩信产生了猜忌。他先是削去了韩信的军权,改封韩信为“楚王”。没过多久,又设计擒住韩信,然后赦免了他,降为“淮阴侯”。再后来,刘邦的皇后吕氏与丞相萧何合谋,用计将韩信骗到宫中,当场斩杀。

  韩信之所以功成名就,是由于萧何的鼎力举荐。但韩信最后的死亡,也是因为萧何设下的计谋。所以人们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楚囚对泣

  公元291年,西晋宗室诸王掀起了一场争权夺利的内乱,十六年间先后有八王卷入这场动乱,史称“八王之乱”。其直接后果是国内生灵涂炭,民生凋敝,百姓被迫揭竿而起。

  而此时迁居到中原的少数民族贵族也趁乱起兵,争夺最高统治权。公元316年,匈奴贵族刘曜占领了长安城,晋愍帝司马邺出城求降,西晋至此覆灭。

  次年,南渡过江的皇族宗亲、世家大族与南方世族结成联盟,共同拥立琅琊王司马睿为帝,定都建康,史称东晋。这些逃难的贵族、官僚刚有了容身之地,就乐不思蜀,重新过起了花天酒地的日子。

  但是,还有一些人不忘国耻,心系国事。有一天,士大夫们又在建康郊外的新亭聚会宴饮。

  武城侯周颉闷闷不乐地放下酒杯,叹气说道:“眼前的景色依旧,可是山河破碎,国家巳大不同于往日了。”

  其他人闻言也伤感起来,想起家园故国沦陷异族之手,全都大哭起来。

  宰相王导虽然也伤痛,但眼见众人啼哭,就起身大声喊道:“我们现在应该想想怎么为国家出力,恢复中原,岂能像楚囚一样相对哭泣?”他让大家发奋振作,不要效仿春秋时期被晋国俘虏的楚国人那样徒然相对哭泣。

  王导的一席话让众人备受鼓舞,他们马上停止了哭泣。后来,王导带领北方士族与南方士族合作,一起辅佐晋元帝,巩固了东晋的统治。

  厝火积薪

  贾谊是西汉著名的文学家、政论家,他在担任梁怀王太傅时,发现当时的社会局面表面看似太平,实则隐藏着许多矛盾。他从现实出发,把自己的思虑写成奏章呈给了汉文帝,这就是有名的《治安策》。

  在《治安策》里,为了向文帝说明形势之严峻,他打了个比方,说当时的形势犹如“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即把火种抱到柴草堆下面,而自已躺在柴堆上睡觉。

  贾谊此言并非危言耸听。因为汉朝从开国之初就大规模推行分封制,很多皇族子弟受封为王侯,其封国势力之大,已经到了威胁中央朝廷统治的地步。比如几年前,汉高祖的幼子、文帝的亲兄弟淮南厉王刘长就曾图谋反叛,由于阴谋泄露被召回京城。大臣们都要求按律法处死刘长,汉文帝却顾念手足情谊,赦免了他的死罪,废除了他的王爵,将他流放到蜀郡严道。刘长在流放途中绝食而死。

  更值得一提的是,淮南王不是第一个举起反旗的,在他之前,还有济北王刘兴居。刘兴居是汉文帝的侄子,他趁着匈奴侵犯边境之时,发动军事叛乱,但他的叛乱没有得到众人的支持,很快就被朝廷镇压了。他本人在被俘后自杀。

  而近年来,又有人举报吴王刘濞在封国内自行其政,招募豪杰和罪犯,大肆发展自己的实力。

  贾谊分析以上形势,认识到诸侯国与中央朝廷的矛盾不可调和,如果不趁早解决就会遗祸无穷。

  汉文帝看完贾谊的《治安策》后,根据贾谊的建议,下旨将封地面积最大的齐国、淮南国分化成几个小国,迈出了削弱诸侯国势力,巩固中央集权的第一步。

  从善如流

  春秋末期,楚国是公认的强盛之国。公元585年,楚国派军攻打郑国,由于双方国力相差太多,郑国很快就抵挡不住楚国的进攻了。郑国急忙向自己的盟友、当时的强国之一晋国求救。晋景公便任命乐书为主帅,统领援军赶往郑国。晋军到达郑国境内后,与楚军狭路相逢。楚军认为晋士气正旺,没有与之抗衡的把握,就主动撤军回国。

  乐书心有不甘,不想无功而返,就去攻打亲附楚国的蔡国。蔡国和郑国一样,也是一个弱国。如今无端遭遇兵祸,只好向楚国告急。楚国闻讯后大为恼火,立即派公子申、公子成率领申、息两县的军队前去解围。

  得到楚国军队到来的消息后,晋军将领赵同和赵括主动请求率军出战,乐书听了就要向楚军下战书。

  但是军中将领知庄子、 范文 子、韩献子一起劝阻他:“楚军退而复来,定是一心求胜,我们不能轻易迎战。况且他们只有两县的兵力,我们如果与之对敌,就算赢了也不光彩;若是输了,却是莫大的耻辱。”

  乐书认为他们言之有理,于是传令军队做好撤退的准备。这时有人提出异议:“六军中共有十一位卿佐,反对出战的不过这三人而已,这说明大多数将士更愿意与楚军作战,您为什么不考虑多数人的意愿?”

  乐书说:“正确合理的意见才能符合多数人的想法。知庄子、范文子、韩献子都是我国的贤士,他们考虑得非常周全,他们反映的才是大多人的想法。于情于理,我都应该虚心接受他们的建议。”然后,他便命令军队回国,没有和楚军针锋相对。

  两年之后,乐书见楚国忙于他事,立刻率军直扑蔡国、沈国,轻轻松松地就取得了胜利。人们因此称赞乐书:“乐书从善如流,做事非常妥当!”

   陈陈相因

  西汉初年,国家逐渐安定。自汉高祖刘邦起,接连几代皇帝都实行同样的治国策略:对商人征收重税,禁止商人从政为官:以农为本,对农民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国家压缩开支,厉行节俭。

  汉文帝以身作则,自己常穿着粗绨制成的衣服。他宠爱的慎夫人穿着不及地的短小衣裳,帷帐上没有任何装饰,以倡导勤俭朴素的风尚。

  至汉武帝时,汉朝已经享有了七十多年的太平。加上自开国以来,统治者都坚持“休养生息”的政策,经济终于得到了恢复,家家户户都富裕起来,百姓不必担忧温饱问题。

  据《史记?平准书》记载,那时“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就是说国库里钱财充盈,穿钱的绳子都腐朽断裂,致使钱币散落,没法统计数目。还记载着,“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意思是国家的粮仓里堆满了粮食,

  陈粮压着陈粮。粮仓里装不下的粮食都溢到了外面,以致腐烂不能食用。另外,当时的街头巷尾都有百姓们养的马,田野间更是马匹成群,不计其数。举行宴会时,因为宾客众多,都骑着公马,便禁止宾客骑乘母马,以防众马在马厩里互相踢咬,骚动不安……

  文景之时,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百姓都非常珍惜这样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奉公守法,安居乐业,因此,文帝、景帝统治的时期被后世赞誉为“文景盛世”。及至武帝时代,汉朝国力更加强盛,成为公认的富强之国。

相关 文章 :

1. 来自汉朝的经典成语故事5则

2. 来自汉代的成语故事5则

3. 来自晋朝的经典成语故事5则

4. 来自三国时期的经典成语故事5则

5. 语文知识大全



~

历史典故成语故事
答:破釜沉舟

成语典故有哪些?
答:5、昭君出塞 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向汉朝称臣归附,曾三次进长安朝觐,并向汉元帝自请为婿。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

成语故事
答:这样,你的兵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么东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军队就会不战自溃。”曹操听了荀傕的话,十分佩服,从此集中兵力,很快打败了吕布。后来,又打败了刘备,占据了徐州。“坚壁清野”:坚壁,是加固城墙和堡垒;清野,是将野外的粮食、财物收藏起来。加固防御工事,把四野的...

成语典故
答: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成语典故400字(精选11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成语典故 篇1 推心置腹 汉平帝的大司马王莽篡夺汉朝政权以后,各地爆发了农民起义,其中声势最大的是赤眉军和绿林军。公元23年,农民军在昆阳(今河南叶县)与王莽的42万大军展开决战,其中一个叫刘秀的将领十分活跃。在这一战役中,王莽被打得...

有关汉朝的成语?与典故
答:韩信跨下受辱

成语典故
答: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 成语典故5 汉平帝的大司马王莽篡夺汉朝政权以后,各地爆发了农民起义,其中声势最大的是赤眉军和绿林军。公元23年,农民军在昆阳(今河南叶县)与王莽的42万大军展开决战,其中一个叫刘秀的将领十分活跃。在...

出自汉朝的成语,和汉朝有关的四字词语
答:有关汉朝成语 凉席温被-夏天将床枕扇凉,冬天用身体把被褥温暖;形容孝顺父母的成语典故汉朝时期的成语 改过自新-自新:自觉改正,重新做人。改正错误,重新做起。 让枣推梨-小儿推让食物的典故。比喻兄弟友爱。 市无二价-买卖没有两种价钱,买卖公道,不欺骗人。形容社会风气好。亦作“市不二价”。 得不酬失-所得的...

成语典故
答:形容生活贫苦依然坚持学习的典故。 成语典故 篇9 挟策读书 语出《庄子·外篇·骈拇第八》:“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 后人便以“挟策”、“挟册”、“挟策读书”、“挟策亡羊”、“读书亡羊”表示专心致志地勤奋读书。 成语典故 篇10 高凤流麦 语出...

与汉朝有关的成语典故有哪些
答:有关韩信的成语和历史典故 韩信作为汉朝的开国元勋,他是历史上在最短时间内、消灭和打败敌方数量最多、并且占领敌方城池和土地最多的军事家,在某人所著的<<中国古代军事家排行榜>>中,共排列了三十位中国古代军事家,第一是孙武,第二是吴起,第三是唐朝的李靖,韩信被列第四位,诸葛亮列在第二十三...

历史上经典成语典故及出处
答:历史上经典成语典故及出处篇一:声东击西 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目的是团结西域诸国共同对抗匈奴。为了使西域诸国便于共同对抗匈奴,必须先打通南北通道。地处大漠西缘的莎车国,煽动周边小国,归附匈奴,反对汉朝。班超决定首先平定莎车。莎车国王北向龟兹求援,龟兹王亲率五万人马,援救莎车。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