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陵之战

作者&投稿:芝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公元前445年,魏文侯即位后,任用李悝、吴起、西门豹、段干木等人,进行各方面的改革。在政治上,基本废除了世袭的禄位制度,推行因功授禄的政策,建立起比较清明、健全的官僚体制。在经济上,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措施,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在军事上,加强军队建设,推行“武卒”选拔制度,重视军事训练,提高部队的战斗力。通过这些改革,魏国迅速成为战国初期最为强盛的国家。

公元前400年,魏惠王继位以后,继承文侯、武侯的霸业,继续积极地向外扩张。魏国的勃兴和称霸,直接损害了楚、齐、秦等其他大国的利益,引起这些国家的普遍恐惧和嫉恨,其中尤以齐、魏之间的矛盾最为尖锐。

齐国自西周以来一直是东方地区的大国。公元前356年,齐威王即位后,任用邹忌为相,改革吏治,强化中央集权,加强国防建设,国势日渐壮大。面临魏国向东扩张的严重威胁,它就积极利用赵、韩诸国与魏国之间的矛盾冲突,展开了对魏的激烈攻势。

就是在这样复杂的背景下,公元前353年爆发了桂陵之战。

这时期的兼并战争无论规模之大还是次数之频,都远远超过了春秋时期。各国投入战争的兵力增多,而且战争方式也一改春秋时期的车战,出现了步兵、骑兵的机动战。战争实践促进了战略战术的发展变化,战争指挥艺术达到了很高的境界,造就了不少杰出的军事指挥家,产生了影响后世、誉满中外的军事理论著作。

孙膑就是齐国著名的军事指挥家和理论家。

孙膑从小就秉承了先祖孙武的兵法家学,早年曾从师专攻兵法,他和庞涓是同学。

后来,庞涓辍学到魏国从政,很受魏惠王的赏识,被任命为将军;而孙膑则心无旁骛继续跟老师研究学问。庞涓清楚,本来学问就高出自己的孙膑,一旦学业结束走上了齐国的政治舞台,对于魏国和他自己都非常不利。因此,他设下圈套把孙膑邀请到了魏国,以防范并杜绝他效忠齐国。

孙膑来到魏国后,庞涓更羡慕他的满腹才学,嫉妒他的睿智洞达,唯恐他因为才能突出夺走了魏王对自己的专宠,于是,庞涓蓄意挑剔孙膑,设法陷害使他获罪,然后依法用刑弄残了孙膑的双腿,并且在他脸上刺字涂墨,想用这种酷刑使他终身残废,埋没他的才学,不让他施展整军经武的才华。

后来在齐国使臣的帮助下,孙膑到了齐国,被推荐给了齐国大将田忌。田忌佩服孙膑的军事才能,热情地接待了他,并且把他留在自己的门下,待之以宾客之礼。

田忌喜欢赛马,常常跟齐国宗室的公子王孙们押重金赌输赢。孙膑曾随田忌前往观赏赛事,虽然田忌连输三场,但孙膑却发现输赢双方马匹的足力没有多大差别,他们的马匹都只不过可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罢了。孙膑把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告诉了田忌,说:“下次,您只管重下赌金,我保证让您大赚。”

田忌想不出孙膑会用什么招法,不过他十分相信孙膑。到了下次赛马的时候,田忌果然投下了千金赌注。

开赛之前,孙膑给田忌面授机宜,说:“这次比赛,第一场您用下等马同他们的上等马周旋;第二场,您以上等马同他们的中等马比试;第三场,拿您的中等马跟他们的下等马较量。”这样,三场赛事下来,田忌以二胜一负告胜,赢得了齐王的千金赌注。

场地还是原来的赛马场,马匹也还是先前的那几匹马,为什么比赛的结局居然颠倒了个个儿?齐威王莫名其妙,非常惊奇地问田忌哪儿得来的制胜法宝。

田忌就说出了孙膑传授赛法的秘密,并且当即把孙膑引荐给了齐威王。齐威王与孙膑谈了些兵法方面的问题,孙膑的智慧学识一下子征服了齐威王,齐威王对孙膑佩服敬重,当下就拜他为军师。
公元前354年,赵国出兵攻打毗邻的小国卫国,打算通过武力征服使它成为自己的附庸国。在这之前,卫是魏国的附属国,经常朝拜魏王,并且还向魏国交纳赋税。

赵国掠走了卫,就意味着魏国的军事、外交、经济等各方面蒙受了损失,魏国当然不肯善罢甘休。于是魏惠王挥师伐赵,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

为了加强打击赵国的军事力量,魏惠王还胁迫与它相邻的另一个小国宋派出军队参战。宋国得罪不起魏,又不想结仇怨于赵,就暗中派遣使臣到赵国说明受人挟制的两难处境。使臣转达宋国国君的话说:“魏国军队劲健,权重威严,现在向我国征兵,我们如果不屈从,恐怕国家要遭到魏国的侵袭;如果为虎作伥,加害赵国,我又于心何忍呢?

再说,削弱赵国增强魏国的势力,对于我这个弱小的宋国也没有什么好处。”于是,赵、宋两国商定,宋兵进入赵国,包围一座边境城池,围而不攻。这样,宋国既应付了魏国的胁迫,赵国也减少了敌对的力量。

陷入魏国重围的邯郸情况十分危急,赵王向齐国求救。

齐国虽然渐渐强大了起来,但与魏国相比,国力还远远不够,而且曾经吃过魏国的败仗。赵国求救,齐国不得不慎重对待。

齐威王征询大臣们的意见说:“出兵救助赵国好呢,还是不救好呢?”大臣们也意见不一。丞相邹忌反对出兵救赵。齐将段干朋则认为不救赵既会失去对赵国的信用,又会给齐国自身带来麻烦,因而主张救赵。但他同时又指出,以当时的战略形势来考虑,如果立即出兵赴邯郸,赵国既不会遭到损失,魏军也不会消耗实力,对于齐国的长远战略利益来说是弊大于利。因此,他主张实施使魏与赵相互削弱,而后“承魏之弊”的战略方针。具体地说,是先派少量兵力南攻襄陵,以牵制和疲惫魏国。待魏军攻破邯郸,魏、赵双方均师劳兵疲之际,再予以正面攻击。

段干朋的这番谋划,完全符合齐国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因此为齐威王所欣然采纳。齐威王决定以部分军队联合宋、卫南攻襄陵,主力暂时按兵不动,静观事态发展,准备伺机出动,以求一举成功。

当时魏国的扩张,也引起了楚国的敌视。因此,楚宣王便乘魏国出兵攻赵、后方空虚的时候,派遣将军景舍率领部队向魏国的南部地区进攻。而西边的秦国也不甘寂寞,发兵先后攻打魏国的少梁、安邑等要地。

这样,魏国实际上已处于四面作战的困难境地。幸亏它实力十分雄厚,主将庞涓又决心破赵,不为其他战场的局势所动摇,因而一直勉力维持着邯郸方面的主攻局面。

魏国以主力攻赵,两军相持一年有余。当邯郸形势危在旦夕,赵魏两国均已非常疲惫之时,齐威王认为出兵与魏军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就决定派齐军主力救援赵国。

齐威王打算让孙膑统帅军队担任大将军,孙膑辞谢说:“受过酷刑,身体残废的人不宜担任主帅。”

齐威王接受了孙膑的意见,改派田忌为大将军,任命孙膑为军师。齐威王让孙膑乘一辆设有帷幔的轻便小车,安坐其中,为主将田忌出谋划策。由于邯郸危急日甚一日,随时有被攻陷的可能,田忌打算率领军队直趋赵国都城,以解赵国燃眉之急。

孙膑否定了田忌的计划,他给田忌分析赵、魏的战局说:“解开纠缠不清一团乱丝般的东西,得用手慢慢地理出头绪,而不是攥紧拳头一锤砸去就能奏效的;解救赵国之围,就像劝止别人打架,劝架的人不必参与进去。

解围的诀窍是,抓住敌人关键的地方,避实就虚,击其要害,这样就能控制住整个战局,激烈复杂的战争冲突自然就解决了。现在魏、赵两国陈兵对阵,竭力厮杀,魏国的精兵劲旅肯定是倾巢而出,留守国内的不过是些老弱病残罢了。您不如统率大军直捣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守备空虚的薄弱环节,那么,它们侵入赵国的大军必然放弃邯郸之围回救大梁。这样,我们既可以解救邯郸之围,又可以调动魏国军队从黄河之北的邯郸趋赴黄河之南的大梁,让它疲于奔命。”

田忌听从了军师孙膑的这番制胜韬略,率领齐军开赴大梁。齐军浩浩荡荡,如入无人之境,顺利地形成了对大梁的围攻之势。

魏国军队围攻邯郸经年,在濒临精疲力竭的时候攻破了邯郸,还没来得及喘息,齐军进攻大梁的消息就传到了前线。魏将庞涓立即拔营回军,回救大梁,准备跟来犯的齐军交战。

孙膑在魏国军队撤退的必经之地桂陵(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埋下伏兵,以逸待劳。当长途跋涉、人困马乏的庞涓部队与士气旺盛的齐军遭遇时,刚一交锋,就被打得七零八落。庞涓只好收拾余部,撤回了大梁。

桂陵之战,并没有给魏国实力的发展带来多少严重影响,也没有动摇它山东六国的霸主地位。这之后,它联合韩国,打败了齐国;赵国也以与魏国结盟为条件,收回了邯郸。魏国在军事上获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国力更加强盛了。



~

夷陵之战
答:夷陵之战。 刘备发起夷陵之战的原因是孙权杀了关羽,拿走了荆州,为了给关羽报仇和收回荆州,所发起的战争。根本的原因还是东吴与蜀汉争夺荆州的归属权,在刘备称帝后,就让人大肆造船,准备向孙权复仇。 刘备为了收服荆州是为了能够实现诸葛亮的《隆中对》,在当时刘备在汉中一战,打败了曹操,于是在汉中自立为王。而刘备的...

夷陵之战是怎么回事
答: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了一次大规模战役,史称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刘备挥兵攻打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一面向曹魏称臣,一面任命陆逊为总指挥率军应战。 陆逊与刘备相持...

三国夷陵之战简介
答:三国夷陵之战简介 夷陵之战是蜀汉政权正式建立后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役,也可以说是蜀汉历史上损失最惨烈的一次战役。战后蜀汉损失了大量的兵力,国力大幅度下降。但这一战也改变了当时三国的格局,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场战役的起因还是因为荆州,赤壁大战后东吴收复荆州,后被刘备“借”去。东吴方面曾经与刘...

三国演义夷陵之战
答:战役简介:战役名称: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夷陵猇亭之战是三国史上三大战役之一,这三大战役就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交战双方:孙权,刘备 指挥官:陆逊,刘备 爆发于公元222年,是三国时期吴国(孙权)和蜀汉(刘备)为争夺战略要地荆州八郡而进行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古代战...

夷陵之战简介
答:夷陵之战简介: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发生于三国时期的一场战役。刘备以替关羽报仇为由,挥兵征战东吴,孙权求和不成后,一面向曹魏求和,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与蜀军相持而战,最后于夷陵一带打败蜀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

请问夷陵之战发生在哪一年啊?
答: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君主刘备对东吴发动的战役,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3个月后,立刻以替大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气势强劲。东吴国君孙权立即以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军的攻势,更在222年八月彝陵一带打败蜀军。 夷陵之战是...

夷陵之战
答:提起来三国中最重要的战争之一,就不得不提对于后期局势最有影响力的夷陵之战。众所周知这是蜀主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主动兴兵攻打东吴,结果却在夷陵这个地方大败而归损失惨重,因此很多人都认为刘备是一个不懂军事的庸才。其实夷陵之战中蜀汉惨败,并非完全是因为刘备不懂兵法谋略,而是由很多因素导致,真实原因并不...

战役分析之夷陵之战
答:战役分析之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爆发于公元222年,是三国时期吴国(孙权)和蜀汉(刘备)为争夺战略要地荆州八郡而进行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 刘备在成都称帝后,短短几个月时间,集结五万大军伐吴,其中一万左右是少数民族。蜀军攻入吴境前期一路过关...

夷陵之战的双方和结果
答:夷陵之战是三国史上三大战役之一,这三大战役就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 交战双方:孙权,刘备 指挥官:陆逊,刘备 爆发于公元222年,是三国时期吴国(孙权)和蜀汉(刘备)为争夺战略要地荆州八郡而进行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编辑本段|回到顶部战役背景 曹丕废掉汉献帝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