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给我一盏灯读后感,谁有 偶超急,明天要交作业 语文题(急,明天要交,请今晚十一点前告诉我)

作者&投稿:帛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在我家新做的写字台上,放着一盏擦亮了的小油灯,它与漂亮的台灯比起来,极不相称。一次,妈妈要把它拿掉,我急忙阻拦:"妈妈,不要拿掉,放在这儿有它的用处呢!"我把小油灯重新擦了一遍,放回原处。△

提起这盏小油灯,还得从头说起。

我刚上小学时,住在乡下奶奶家。那时家里没有电灯,只有一盏爷爷亲手做的小煤油灯。小油灯制作非常简单:灯身是一个小玻璃瓶,灯芯是用粗糙的纸捻成的。夜幕降临,小油灯亮了,发出温暖昏黄的光。奶奶(代 带 戴)着老花镜坐在油灯前缝补衣服;我呢,也总是伏在灯下读课文、做数学题……

一天一天,不知不觉地我越来越喜欢这盏小油灯了。每当我全神贯注地学习时,小油灯总是默默地陪我完成作业。有时,我遇到难题,眼睛模糊了,小油灯就渐渐由小变大,仿佛变成了老师慈祥的笑容,好像在(鼓励 勉励 激励)我说:"明明,要开动脑筋,可不能半途而废啊!"于是我揉揉眼睛,振作精神,又认真地做了起来,一道又一道难题终于被我征服了。我因生病落下了功课,老师也是在这盏小油灯下为我补课。就这样,在这盏小油灯下,我学会了一加一等于二,学会了读书写字……小油灯发出的光尽管不大亮,我却感谢它,敬佩它。因为它把光明献给了别人,将自己的心血一点一滴耗尽了……小油灯每天晚上为我照明,一直陪伴了我两年多,使我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连续两年被评为"三好学生"。△

上三年级时,爸爸接我进城上学。临走时,我背上书包,(代 带 戴)上小油灯。爸爸见了,笑哈哈地说:"城里有电灯,你还要它干什么?"我听了,没有回答,爸爸哪里知道我的心事。我抚摸着小油灯,心想:"小油灯啊,我的好伙伴,咱俩永远不分离。看到你,就像看到了我的启蒙老师。" △

现在,我仍然把小油灯摆在写字台上,因为它能(鼓励 勉励 激励)我好好学习。
△自己修改!!!

你多大上什么学校,小学...?给你找读后感
一盏小油灯

在我家新做的写字台上,放着一盏擦亮了的小油灯,它与漂亮的台灯比起来,极不相称。一次,妈妈要把它拿掉,我急忙阻拦:"妈妈,不要拿掉,放在这儿有它的用处呢!"我把小油灯重新擦了一遍,放回原处。△

提起这盏小油灯,还得从头说起。

我刚上小学时,住在乡下奶奶家。那时家里没有电灯,只有一盏爷爷亲手做的小煤油灯。小油灯制作非常简单:灯身是一个小玻璃瓶,灯芯是用粗糙的纸捻成的。夜幕降临,小油灯亮了,发出温暖昏黄的光。奶奶(代 带 戴)着老花镜坐在油灯前缝补衣服;我呢,也总是伏在灯下读课文、做数学题……

一天一天,不知不觉地我越来越喜欢这盏小油灯了。每当我全神贯注地学习时,小油灯总是默默地陪我完成作业。有时,我遇到难题,眼睛模糊了,小油灯就渐渐由小变大,仿佛变成了老师慈祥的笑容,好像在(鼓励 勉励 激励)我说:"明明,要开动脑筋,可不能半途而废啊!"于是我揉揉眼睛,振作精神,又认真地做了起来,一道又一道难题终于被我征服了。我因生病落下了功课,老师也是在这盏小油灯下为我补课。就这样,在这盏小油灯下,我学会了一加一等于二,学会了读书写字……小油灯发出的光尽管不大亮,我却感谢它,敬佩它。因为它把光明献给了别人,将自己的心血一点一滴耗尽了……小油灯每天晚上为我照明,一直陪伴了我两年多,使我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连续两年被评为"三好学生"。△

上三年级时,爸爸接我进城上学。临走时,我背上书包,(代 带 戴)上小油灯。爸爸见了,笑哈哈地说:"城里有电灯,你还要它干什么?"我听了,没有回答,爸爸哪里知道我的心事。我抚摸着小油灯,心想:"小油灯啊,我的好伙伴,咱俩永远不分离。看到你,就像看到了我的启蒙老师。" △

现在,我仍然把小油灯摆在写字台上,因为它能(鼓励 勉励 激励)我好好学习。△自己修改!!!

急求《有一盏灯,在前方》读后感啊!!明天上课了!!!600字左右 自己写的。~

有人说,这是成熟的象征。可是有了成熟,我们为什么会对过来的生活更加的迷茫,会什么会在前进的道路上失去方向。那是因为我们的前方还没有一盏灯,没有这盏灯的指引,我们只是一个个迷路的孩子。于是,我们要安一盏。
你的梦呢?丢了吗?如果丢了,你要把它找回来,将它擦干净了,它还是会发出熠熠的光辉。你把它挂在前进道路上的不远处抑或是终点,只要你看着它,你也就会和我一样心安。
如果你真的对儿时的梦已经完全是真的不屑一顾了,那么你也总该有一个目标吧。比如买一套房子,一辆车,或者是聚一个漂亮的太太,更小的是一本书一顾可口的晚餐。这些它也都可以成为一盏明灯,有一些你能够接近并且触摸它们,有些则只能永远地挂在那儿。但是有一点的是,你会看着这盏灯,你会说,我为此而奋斗过,拼搏过,我为此而流过血,流过汗。我也将我的生命倾注到了上面,将我的心灵附在了上面,所以我无悔。它就是我人生的历史。
我认识一个小伙子,很勤快,但是工作上也是一直不顺。他不知道他的问题出在哪里。有一次和我谈话时偶尔提出来,我问他,你到底需要什么?没想到就是这么简单的问题他竟然答不上来。他吱唔了半天,也没有吐出半个字来。像他这样的男孩子我还遇到几个,他们都有一腔的雄心壮志,好像也都还是有一些的抱负。可是他们就是不知道自己究竞想真正得到一些什么,他们对未来与生活其实是很惘然的。
我就对他说,你总该知道你想要的是什么,然后再去追求。要是你自己连自己需要什么也不知道,何谈追求呢?你每天的那些所谓的拼搏与奋斗,就只是会散发成一块块的碎片,流落在你的人生海洋里。

从小,我们就有无限的梦想,可是别人说那离我们总是太远。只是在我们幼稚的心里,还一直在奢望着梦想奇迹的出现。时光将我们一步步推向成年,成年的我们更接近于成熟,我们明白了现实与梦想之间的差别。也知道了梦想与现实是两条永远也不可能相交的平行线。我们在回想起儿时的梦时,只觉得那是一些无稽的谈资,谁也不会再说,我们还是会依然延续着我们的梦。长大了以后梦的弦继了,它飘进了无渺无际的时空海洋,去了哪儿?连自己的灵魂也不知道。
有人说,这是成熟的象征。可是有了成熟,我们为什么会对过来的生活更加的迷茫,会什么会在前进的道路上失去方向。那是因为我们的前方还没有一盏灯,没有这盏灯的指引,我们只是一个个迷路的孩子。于是,我们要安一盏。
你的梦呢?丢了吗?如果丢了,你要把它找回来,将它擦干净了,它还是会发出熠熠的光辉。你把它挂在前进道路上的不远处抑或是终点,只要你看着它,你也就会和我一样心安。
如果你真的对儿时的梦已经完全是真的不屑一顾了,那么你也总该有一个目标吧。比如买一套房子,一辆车,或者是聚一个漂亮的太太,更小的是一本书一顾可口的晚餐。这些它也都可以成为一盏明灯,有一些你能够接近并且触摸它们,有些则只能永远地挂在那儿。但是有一点的是,你会看着这盏灯,你会说,我为此而奋斗过,拼搏过,我为此而流过血,流过汗。我也将我的生命倾注到了上面,将我的心灵附在了上面,所以我无悔。它就是我人生的历史。
我认识一个小伙子,很勤快,但是工作上也是一直不顺。他不知道他的问题出在哪里。有一次和我谈话时偶尔提出来,我问他,你到底需要什么?没想到就是这么简单的问题他竟然答不上来。他吱唔了半天,也没有吐出半个字来。像他这样的男孩子我还遇到几个,他们都有一腔的雄心壮志,好像也都还是有一些的抱负。可是他们就是不知道自己究竞想真正得到一些什么,他们对未来与生活其实是很惘然的。
我就对他说,你总该知道你想要的是什么,然后再去追求。要是你自己连自己需要什么也不知道,何谈追求呢?你每天的那些所谓的拼搏与奋斗,就只是会散发成一块块的碎片,流落在你的人生海洋里。
制定一个目标,哪怕这个目标是缥缈的,也应该让它在你的前进路上闪着。至少也还说明你也还是在看着这盏灯,其实你也一直在慢慢地接近这盏灯。它的距离不会离你越来越远,只会是越来越近的。甚至于你也不会说它根本不是不可企及的,它是现现实实的追求,已经也不再是梦想。当梦想成为你的工作时,你才会感到自己离梦想原来是那样近那样亲。
给自己一盏灯,也就是给自己定下一份目标,给自己留下一份真切现现实的希望。你成功了也好,失败了也好。在这盏灯的面前,你只会对人生的灿烂更加的向往。你也不会感到人生的无奈,这些无奈与痛苦就是道路两边的花朵,它们也会为你的生命奉上一片色彩。
从现在开始,给自己树立一盏灯,让它指引你向前,再向前。你也可以借着这盏灯,慢慢地去忘却生活中的不如意,因为你已经有了一份追求。你会将你的精力与心血都放在这盏灯上的。
你的前面有一盏灯/明亮的灯/它指引你/慢慢,接近理想/如果没有/你可以用灵魂的翅膀,安上/对它微笑/它会回报/你一份灿烂的海洋/那只是一盏灯/前进路上的一盏灯/很小,很大,很轻,很沉/就在你的手上/。

——我的灯是什么呢?迷乱是不是因为你的航标不明确?是不是你的行动不够得力?
我的航标应该是:做好手头的每件事——抚育孩子,把她培养成一个身心健康,有良好习惯的有心有力的人,把工作、生活做的井井有条,生活的理想,就是过理想的生活,嘛也不说了,干活去。嘿嘿。

所有的人,都在向着成功的彼岸努力的前进。然而通向成功的大道太黑,太暗,太窄。许多人因一次次跌倒而停在原地不动,不思进取。这时,人们最需要有一盏灯,照亮成功大道。我的这盏灯,应是那场令我为之一震的报告会。
用一颗感恩的心,看世界
我的这盏“灯”带个我了许多。但最重要的是:应学会感恩。随着一声啼哭,我们降临在了这个美好的世界。随之,我们得到了众多人的关爱:父母的,亲友的,老师的……父母把我们呕心沥血的抚养大,他们几乎花费了自己的全部心血。老师把知识传授给了我们,却把自己的青春洒在了三尺讲台上。我们一天天长大了,而那些关心我们的人却一天天老去了。难道我们不该去感谢他们么?要成功,要先学会感恩,学会感恩!
相信自己
这盏“灯”还告诉了我:相信自己!因为:一个人失败了,并不意味他就再也成功不了了。而一个人不相信自己了,才是真正的失败了。太多人总在挫折面前说:我不行。太多人在挑战面前说:我不能。又有太多人,总以为自己比别人差。而他们错了,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都是独一无二的。不相信自己的人,是永远不会成功的。
方法决定成败
这盏“灯”告诉我最重要的,便是:方法决定胜负。因为“对于盲目航行的船来说,所有的风都是逆风。”
没有方法和计划去做事,就像盲目航行的船一样。所以,要想成功还必须要有一定的方法。良好的方法,可以是效率倍增。所以不管干什么,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要良好的方法和计划。盲目地去做,只能使什么都乱糟糟的,没有头绪。而有了方法和计划,便能使一切都井井有条。
这盏我人生路上的灯,照亮了我通向成功的大道。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编辑本段]诗体概说
诗体的分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现在,只就一般的看法,简单地谈谈汉魏六朝和唐宋的诗体。
汉魏六朝诗,一般称为古诗,其中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个时期的文人诗。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乐府歌辞是由乐府机关采集,并为它配上乐谱,以便歌唱的。《文心雕龙·乐府》篇说:"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由此可以看出诗、歌、乐府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诗指的是诗人所作的歌辞,歌指的是和诗相配合的乐曲,乐府则兼指二者而言。后来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虽然没有配乐,也称为乐府。中唐时白居易等掀起一个新乐府运动,创新题,写时事,因而叫作新乐府。
唐以后的诗体,从格律上看,大致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两类。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它有一定的格律。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长律一般都是五言诗。只有四句的叫绝句;五绝共二十个字,七绝共二十八个字。绝句可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律绝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一般只限于五绝。
“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现代诗的含义:
1.形式是自由的
2.内涵是开放的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古典诗”与“现代诗”的比较:“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古典诗”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现代诗”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编辑本段]诗歌主要有以下几部分:
(一)诗歌的起源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尔吉、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诗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原来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 [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志就是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歌的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诗和歌原不是一个东西,歌是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学形成之前,比诗早得多。考察歌的产生,最初只在用感叹来表示情绪,如啊、兮、哦、唉等,这些字当时都读同一个音:"啊"。歌是形声字,由"可"得声。在古代“歌”与“啊”是一个字,人们就在劳动中发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
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后来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起以[诗歌]并称呢?这只要弄清楚它们的关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扣,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这时,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关于诗与歌的结合,我国古籍中很早就有论述。
《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书》:"诗言志,歌永言"这便形象地指出了诗与歌的内在联系。由于这种情况,后来人们就把诗与歌并列,称为“诗歌”,目前,诗歌已经成为诗的代名词了。
(二)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三)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其间有一个绝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1.比拟。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
2.夸张。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如,有一首描写棉花丰收的诗:“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翘/头儿翘,三尺高/好像一门高射炮。”读后却反而使人觉得不真实,产生不出美的感觉。
3.借代。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
塑造诗歌形象,不仅可以运用视角所摄取的素材去描绘画面,还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唐代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又觉得用“僧敲月下门”亦可。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状,不料毛驴挡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将贾岛带到他的马前,贾据实相告,韩沉吟良久,说还是用敲字较好。因为“敲”有声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记敲门声,便使得那种情景“活”起来,也更显得环境的寂静了。前述《枫桥夜泊》的“乌啼”“钟声”,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段,更是十分逼真,非常精彩!现代的如黄河浪的《晨曲》:“还有那尊礁石/在固执地倾听/风声雨声涛声之外/隐隐约约的/黎明/灵泉寺的晨钟/恰似鼓山涌泉的/悠远回应/淡淡淡淡的敲落/几颗疏星/而涨红花冠的/雄劲的鸡鸣/仿佛越海而来/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涌。这首诗也写得很好。所以我们如果掌握了用声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将为诗歌创作开拓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
无论是比拟、夸张或借代,都有赖于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敏锐的观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胆的想象,甚至幻想。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浪漫派也好,写实派也好,没有想象(幻想),便不成其为诗人。比如,以豪放著称的李白,固然想象丰富,诗风雄奇,而以写实著称的杜甫,也写出了诸如“安得广厦千万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乾。”(《月夜》)等等浮想联翩的佳作。
(四)中国古代诗歌的分类
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①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②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变成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成为乐府和拟乐府。如《敕勒歌》《木兰诗》《短歌行》(曹操)。一般来说,乐府诗的标题上有的加“歌”“行”“引”“曲”“吟”等。
③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行”体。到了唐代,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已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虽辞为乐府,已不限于声律,故称新乐府。此类诗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发展。如,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白居易的许多作品,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大多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再如,绝句仅为四句两联,又称绝诗、截句、断句,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要求。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1)怀古诗。
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2)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3)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4)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5)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6)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概括一下,主要分为9种:1讽刺 2爱情 3哲理 4送别 5风景 6抱负 7想像 8故事 9思想
(五)现代诗歌的分类
诗歌的分类也有多种方法,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基本的有以下几种:
1.叙事诗和抒情诗。这是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的。
(1)叙事诗:诗中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诗人满怀激情的歌唱方式来表现。史诗、故事诗、诗体小说等都属于这一类。史诗如古希腊荷马的《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故事诗如我国诗人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诗体小说如英国诗人拜伦的《唐璜》,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
(2)抒情诗:主要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如,情歌、颂歌、哀歌、挽歌、牧歌和讽刺诗。这类作品很多,不一一列举。
当然,叙事和抒情也不是绝然分割的。叙事诗也有一定的抒情性,不过它的抒情要求要与叙事紧密结合。抒情诗也常有对某些生活片断的叙述,但不能铺展,应服从抒情的需要。
2.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这是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类的。
(1)格律诗:是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它对诗的行数、诗句的字数(或音节)、声调音韵、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有严格规定,如,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律诗”“绝句”和“词”“曲”,欧洲的“十四行诗”。
(2)自由诗:是近代欧美新发展起来的一种诗体。它不受格律限制,无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或不押韵,字数、行数、句式、音调都比较自由,语言比较通俗。美国诗人惠特曼(1819—1892年)是欧美自由诗的创始人,《草叶集》是他的主要诗集。我国“五四”以来也流行这种诗体。
(3)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作品中有诗的意境和激情,常常富有哲理,注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如,鲁迅的《野草》。
(六)白朴《天净沙·秋》赏析

一提到“秋”,人们的第一反应便是那首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天净沙·秋思》(马致远作)。殊不知,元曲当中写到关于“秋”的作品甚多,最为传神的当属白朴的《天净沙·秋》。如果说,马致远被称为“秋思之祖”的话,那么,白朴应义不容辞地被推为“秋意之圣”。本曲首二句白朴用如椽之笔,在不着一个谓词的情况下,巧妙地并列六组名词来描摹了一幅地面与天空的和谐画面:日头平西,落霞满天,小村披拂着斜晖;炊烟袅袅几如凝止,老树枝丫不动纹丝,乌鸦树羽辍立枝头。
第二句,则是在前两句描摹的大范围中的一角特景。
在这一片宁静的秋景当中,突然掠过一只大雁,飞下地面。这一动态的骤然出现,打破了静景的观感,使人心为之一动。“一点”说明“飞鸿”的距离之远,“影下”更显速度之快!
第三句是最能传秋意之神的句子。首先是视角上的远近结合,远处是秋山和秋水,并且具有特征的色彩——青与绿;近处是秋天的植物:草、叶和花,白、红、黄更是和谐烘托,五彩纷呈,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秋之画卷”,渲染了秋景,传达了浓郁的秋意。其次,全句未著一个“秋”字而处处见“秋意”,正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综观全曲,其结构新颖别致,即“铺排静景——中介飞鸿动景——铺排静景”,规范而不呆板;其次,章法上动静结合,变化而不单调;再次,如果说此曲前两句秋景不免显得清寂、清冷,那么到了第三句,则意境转换,更显清疏、清和了。这些足见作者的高超的炼意本领和构思技巧。
(七)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赏析

郭沫若的诗一向以强烈的情感宣泄著称,他的《凤凰涅》热情雄浑;他的《天狗》带着消灭一切的气势;他的《晨安》《炉中煤》曾经让我们的心跳动不止。但这首诗却恬淡平和,意境优美,清新素朴。诗人作这首诗时正在日本留学,和那时的很多中国留学生一样,他心中有着对祖国的怀念,有对理想未来的迷茫。诗人要借助大自然来思索这些,经常在海边彷徨。在一个夜晚,诗人走在海边,仰望美丽的天空、闪闪的星光,心情变得开朗起来。诗人似乎找到了自己的理想,于是他在诗中将这种理想写了出来——那似乎是天国乐园的景象。
诗人将明星比作街灯。点点明星散缀在天幕上,那遥远的世界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街灯则是平常的景象,离我们很近,几乎随处可见。诗人将远远的街灯比喻为天上的明星,又将天上的明星说成是人间的街灯。是诗人的幻觉,还是诗人想把我们引入“那缥缈的空中”?在诗人的心中,人间天上是一体的。
那缥缈的空中有一个街市,繁华美丽的街市。那儿陈列着很多的物品,这些物品都是人间的珍宝。诗人并没有具体写出这些珍奇,留给了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将它们作为我们需要的东西,带给我们心灵宁静、舒适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