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送别习俗

作者&投稿:老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送别时间:多在清晨或傍晚时分。
敦煌卷子伯二二五一《菩萨蛮》:“昨朝为送行人早,五更未罢金鸡叫。相送过河渠,水声堪断肠。”李欣《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以及他的《送李中丞归汉样阳别业》:“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唐人送别时间在清晨,主要取“一日之计在于晨”之意,希望自己的朋友在新的一天里,在新的旅程中,有新的收获,新的开始。而古有“落日依依”之说,所以把送别时间放在傍晚则是为了达到一种情景交融!
二、送别地点:多在水边、渡口、长亭之处。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王勃《江亭月夜送别》:“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李白《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唐代文人多在水边送别,这是与当时的交通工具有很大关系的。唐代出行游历虽大兴骑乘之风,但多为达官显贵或富商大贾,白居易《轻肥》:“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贫寒士人及平民百姓买不起马,出门只好骑驴骡,杜甫《示从孙济》:“平明骑驴出,不知适谁门”。然而,驴,体形不如马高大,长耳小尾,性情执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骑之不雅,故李白有《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骅骝拳局不能食,蹩驴得志鸣春风。”柳宗元更有《黔之驴》以讽刺外强中干之人。
所以,唐代文人除少数放荡不羁之人骑驴以外,大多数出行均选择了乘船。唐代造船业的发展,以及水利交通的便利,船运交通特别发达,史载“东南郡邑无不通水,故天下货利,舟楫居多”,造船业的发达以及航行技术的提高,使得乘船出行不仅舒适、安全、便利,更少了马车、轿子的旅途劳顿颠簸之苦。而制船业的发展,造出了更适合文人乘坐的船只,“船制甚宽,艄舱有灶,酒若肴馔,任客所指”。所以唐代文人出行多乘船,于是多于江边送别。而在长亭送别的习俗,则源于“亭”与“停”的谐音的缘故。在长亭送别,有挽留远行者之意。
三、送别方式:
1.饮酒作别。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金陵酒肆送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孤灯寒照雨,深竹暗浮烟。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饮酒是古代文人骚客的爱好,在中国古代形成的丰富的“酒文化”里,把饮酒作为身份地位的象征,酒成了“名士徽章”。“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在唐代,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酿酒业的发展,社会上饮酒之风愈演愈烈,“风俗奢靡,宴处群饮……公私相效,渐以成俗。”白居易在其《酒功赞》中更是说“麦麴之英,米泉之精,作合为酒。”酒可以“变寒为温”,“转忧为乐”,“百虑齐息,万缘皆空”。而在唐人送别的特定时刻,又怎能无酒?
2.音乐相伴作别。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而白居易的《琵琶行》里对音乐在送别时的地位和作用有更深的体现。 《诗经·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琴瑟”也被后人借指宴别朋友的音乐。而这种送别时有音乐相伴的习俗,被唐人用到了送别地点上来,或长歌,或吹奏,借以抒发自己心中那离别的惆怅与哀伤。
3.折柳相送。张九龄《折杨柳》:“纤纤折杨柳,诗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王之涣《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去,应为别离多。”敦煌莫高窟盛唐时期217窟壁画中更有“折柳相送”的具体形象。“柳”与“留”谐音。折柳相送,表达了对朋友的挽留之情。柳还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送,寓指祝愿朋友随遇而安,落地生根之意。
4.设祖帐送行。王维《齐州送祖三》:“相逢公一笑,相送不成泣。祖帐已纷离,荒城复愁入”,韩幄《杂家》:“祖席诸宾散,宣郊匹马行。” 古人远行,设帏帐祭祀路神谓之祖。祖帐既是专门搭置的为友人送行时祭祀路神时所用的帏帐。这种祭祀路神以求一路平安的习俗,在唐代颇为流行。 唐代文人的送别习俗是丰富有趣的,比如以诗赠别的习惯,并因此而留下了许多千古名句,让今人为之感慨,为之涕流。当然,唐人送别肯定还有一些其他的不为人知的习惯,那还需我们继续探究!

折柳,因柳谐音留
饮酒(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古人.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江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唐代送别时的习俗~

一、送别时间:多在清晨或傍晚时分。
敦煌卷子伯二二五一《菩萨蛮》:“昨朝为送行人早,五更未罢金鸡叫。相送过河渠,水声堪断肠。”李欣《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以及他的《送李中丞归汉样阳别业》:“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唐人送别时间在清晨,主要取“一日之计在于晨”之意,希望自己的朋友在新的一天里,在新的旅程中,有新的收获,新的开始。而古有“落日依依”之说,所以把送别时间放在傍晚则是为了达到一种情景交融!
二、送别地点:多在水边、渡口、长亭之处。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王勃《江亭月夜送别》:“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李白《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唐代文人多在水边送别,这是与当时的交通工具有很大关系的。唐代出行游历虽大兴骑乘之风,但多为达官显贵或富商大贾,白居易《轻肥》:“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贫寒士人及平民百姓买不起马,出门只好骑驴骡,杜甫《示从孙济》:“平明骑驴出,不知适谁门”。然而,驴,体形不如马高大,长耳小尾,性情执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骑之不雅,故李白有《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骅骝拳局不能食,蹩驴得志鸣春风。”柳宗元更有《黔之驴》以讽刺外强中干之人。
所以,唐代文人除少数放荡不羁之人骑驴以外,大多数出行均选择了乘船。唐代造船业的发展,以及水利交通的便利,船运交通特别发达,史载“东南郡邑无不通水,故天下货利,舟楫居多”,造船业的发达以及航行技术的提高,使得乘船出行不仅舒适、安全、便利,更少了马车、轿子的旅途劳顿颠簸之苦。而制船业的发展,造出了更适合文人乘坐的船只,“船制甚宽,艄舱有灶,酒若肴馔,任客所指”。所以唐代文人出行多乘船,于是多于江边送别。而在长亭送别的习俗,则源于“亭”与“停”的谐音的缘故。在长亭送别,有挽留远行者之意。
三、送别方式:
1.饮酒作别。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金陵酒肆送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孤灯寒照雨,深竹暗浮烟。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饮酒是古代文人骚客的爱好,在中国古代形成的丰富的“酒文化”里,把饮酒作为身份地位的象征,酒成了“名士徽章”。“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在唐代,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酿酒业的发展,社会上饮酒之风愈演愈烈,“风俗奢靡,宴处群饮……公私相效,渐以成俗。”白居易在其《酒功赞》中更是说“麦麴之英,米泉之精,作合为酒。”酒可以“变寒为温”,“转忧为乐”,“百虑齐息,万缘皆空”。而在唐人送别的特定时刻,又怎能无酒?
2.音乐相伴作别。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而白居易的《琵琶行》里对音乐在送别时的地位和作用有更深的体现。 《诗经·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琴瑟”也被后人借指宴别朋友的音乐。而这种送别时有音乐相伴的习俗,被唐人用到了送别地点上来,或长歌,或吹奏,借以抒发自己心中那离别的惆怅与哀伤。
3.折柳相送。张九龄《折杨柳》:“纤纤折杨柳,诗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王之涣《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去,应为别离多。”敦煌莫高窟盛唐时期217窟壁画中更有“折柳相送”的具体形象。“柳”与“留”谐音。折柳相送,表达了对朋友的挽留之情。柳还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送,寓指祝愿朋友随遇而安,落地生根之意。
4.设祖帐送行。王维《齐州送祖三》:“相逢公一笑,相送不成泣。祖帐已纷离,荒城复愁入”,韩幄《杂家》:“祖席诸宾散,宣郊匹马行。” 古人远行,设帏帐祭祀路神谓之祖。祖帐既是专门搭置的为友人送行时祭祀路神时所用的帏帐。这种祭祀路神以求一路平安的习俗,在唐代颇为流行。 唐代文人的送别习俗是丰富有趣的,比如以诗赠别的习惯,并因此而留下了许多千古名句,让今人为之感慨,为之涕流。当然,唐人送别肯定还有一些其他的不为人知的习惯,那还需我们继续探究!

先写诗,再吻别~

灞桥送别是哪个朝代的习俗
答:灞桥送别,杨柳依依 灞桥位于陕西西安市城东,是一座历史悠久的著名古桥。 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西戎,将滋水改为灞水并在河上建桥,故称“灞桥”

古人折柳送别的风俗始于哪个朝代?
答: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李白“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就说明了这样一个风俗: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十里长堤,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白居易《青门柳》“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鱼玄机《折杨柳》“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 张九龄“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李白“攀...

古人送别的习俗
答:1、饯行送别 饯行送别,古代旅行习俗的一种。由于道路崎岖,水陆交通工具不发达,古人长途远行,或乘车船,或骑马步行,山河阻障,跋涉艰难,且露宿风餐,路上有各种危险,亲故分别,再见难期,故自先秦即有祭祀路神、然后登程之俗,其意在祈求一路平安,称之为“祖”。2、折柳送别。折柳赠别是中国古代...

被经常用在古诗中的柳树,于古人而言有什么寓意?
答:早在汉代,人们有折柳送别的风俗。汉代长安人送别亲友,一般都要送到灞桥,并折下桥头柳枝相赠,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久而久之,“灞桥折柳赠别”便成了一种特有的习俗,“折柳”也成为送别的代名词。

古代人寄柳梢的习俗
答:寄柳梢一般是指折柳送别。折柳送别这其中的杨柳是代指两种事物。一种就是真正的塞外杨柳树,还有一种就是折柳曲。暗示戍守边关将士思乡的心态。“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在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折柳”一词寓含“惜别”之意 。我国“折柳送行”...

唐代的送别习俗有哪些
答:而在长亭送别的习俗,则源于“亭”与“停”的谐音的缘故。在长亭送别,有挽留远行者之意。三、送别方式:1.饮酒作别。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金陵酒肆送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孤灯寒照雨,深竹...

带有意象的送别诗
答:(一)习俗类意象 1、柳(折柳送别)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折柳送别的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点:一则,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二则...

为什么“折柳”又代指送别?
答:汉朝时,在长安饯送亲友至此,常常折柳送别。因为,“柳”与“留”谐音,所以古人在送别时,往往折柳赠别,不仅有“挽留”之意,也用来表达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这一习俗源于汉代,盛行于唐代,因此后来就把折柳用来代指送别、赠别。如唐朝权德舆《送陆太祝》诗:“新知折柳赠,旧侣乘篮送。”又明朝...

古代送别诗常见意象
答:第二,杨柳。“柳”者,“留”也,二者谐音,因而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这一古老的风俗最早出现于汉代,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第三,夕阳、日暮。许多诗人喜欢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

古人送别时都喜欢折柳,折柳送别有何深意?
答:李白“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就说明了这样一个风俗: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十里长堤,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白居易《青门柳》“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鱼玄机《折杨柳》“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折柳赠别”蕴含着一种对友人“春常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