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语言使用中的差异 中英文语言文化对比

作者&投稿:巧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首先, 中英文两种语言使用中的文化相似性在于语言的独特性。语言的结构以及语言的内
容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我们通常会有这样的感觉, 有时外语中有些词汇很难翻译成汉语, 这一点
更说明了语言与文化在塑造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方面的重要意义, 因为每种语言都有特定的词汇
去描绘特定的经历与思想。这些特定的经历、思想与词汇, 只有特定的文化才能独有。有时我们
用一些蹩脚的翻译不能达到原语言所表达的意思要求。由于文化的原因, 个别词汇的表达尚且
如此, 带有浓重文化色彩的词组更是不可忽视。
文化的独特性导致我们常见的各种电影等文学作品的名字很大程度上有着文化的要素, 因
此, 我们在处理这些名称的时候应该时时刻刻注意文化的影响。我们在翻译、理解文学电影作品
时有几种情况, 即完全对等型、对等型、完全不对等型。无论是哪种类型, 我们都可以看出在作品
命名以及名称转化时文化的独特性体现。
完全对等型是英文与汉语音释完全相等, 可谓语音的转化。例如: “Hamlet”《哈姆雷特》, 即
使是在转化人名的时候也要注意准确性以及文化的影响, 《英语姓名译名手册》能够规范译名的
统一性和稳定性。这种方法虽然简单, 但是有时也会出现一些问题, 往往会把外国的人名用任意
的汉语同音字代替。这里主要掌握的是外国人名与中国人名的音相同时, 我们一般适宜用外国
人名常用的字, 以避开与中国人名的混淆, 从而显示文学作品异域的文化内涵性, 充分体现不同
文化的特征。
对等型的第二种是直接转化原文名称。这种方法与语音的直译不同, 它是语义的转化。其
中, 无论是原文名称还是译文名称都能概括表达故事的内容。例如: “The Old Curiosity Shop”《
老古玩店》/ “Our Mutual Friend”《我们共同的朋友》这种转化方法相对比较简单, 但是在转化中
也应该充分考虑汉语语言文化表达上整齐与通畅的特点。
这两种名称转化不像意译那样受到重视, 但是, 不同语言的差异及不同文化上的差异直接
表现了各种文化中的姓名各有差异。例如, 各个民族的命名方法及历史渊源都有很大的差别。因
此, 在外语转化成汉语名称时一定要注意原语文化中的姓名特点。这种翻译虽然在翻译上完全
等同, 但是在字音或语调上都会发生一些变化。交际者不会过多地介意, 但是由此造成的结果是
读出来的姓名既不属于甲文化, 也不属于乙文化, 而处于一种洋味十足的折中状态。这种折中实
质上就是跨文化交际中求同的具体表现[2]381。因此, 应该十分注意这种现象, 以达到两种文化都
能够接受的目的。
其次, 中英文两种语言使用中的文化相似性在于语言的可接受性。每种文化在表达一定的
思想时都有其本身的文化内涵, 这就构成了它的可接受性。同样用文艺作品的名称举例说明, 完
全不对等型进行中英文两种文字的互换时, 要脱离原来语言的模式及文化特征, 达到另一种语
言的文化可以接受的效果。译者不仅要了解外国文化, 还要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不仅如此, 还
要把两种文化加以比较, 因为真正的对比应该是从各自文化的内涵意义出发寻求对应。这种类
型的互换在目的语中根本找不到原语文字面的影子, 而是按照故事内容情节进行的。这类翻译
的作品在早期出现过一些经典, 这种翻译能在更大程度上体现译语的文化内涵。这种翻译涉及
到对文化处理时一般分为两种方法: 主要以原语言文化为归宿和主要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因
此, 英语书名、电影名称的汉语翻译多采用汉语的文化归宿[2]276。在充分考虑文化因素的同时, 还
要注意影视片名的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特点, 回味无穷更是让影片增添色彩。影视译名广告宣
传效应也是值得注意的问题。比较成功的书名及影视名称的翻译也很常见, 例如: 一些经典影片
的翻译: “As You Like It”《皆大欢喜》/ “Gone with the Wind”《飘》/ “Wuthering Heights”《呼啸山
130
庄》/ “Waterloo Bridge”《魂断蓝桥》“Forrest Gump”/ 《阿甘正传》/ “Limelight”《舞台生涯》等。
近期的一些影片也有些是这类翻译的典范, 如: “Birth”《重生》/ “Wicker Park”《迷情公寓》/
“Paparazzi”《狗仔摄影师》/ “Cars”《汽车总动员》/ “Blow Dry”《爱情洗剪吹》等。《红菱艳》、《窈
窕淑女》、《玉女神驹》等就非常符合汉语的习惯及文化认知。

中英文两种语言使用中的文化差异性在于两种语言使用的结构不同。广告语言作为一种文
体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 广告文体作为独特语言的形式有其明显的文化特征。在广播、电视、电
影、报纸、公共汽车的车身、建筑工地、单位的大厅内, 每天我们的生活都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广告
宣传语言。这些广告有商品或文学作品的宣传广告, 有动员性、鼓动性的宣传广告, 两者的目的
都是一种广泛宣传使人记住的口号, 可称之为口号( slogan ) , 或广告语句( catch phrases) , 在语
体上也有着鲜明的功能性。作为商业媒体广告它可以借助图画形象的信息功能, 使语言高度精
练, 句子高度浓缩, 浓缩的短句常常具有警句和格言的意味, 是一种运用各种语言技巧并富有艺
术魅力的鼓动性语言, 它要求用词独特新颖而言简意赅, 句式洗练而内涵丰富, 同时要引人注目
而读后回味无穷。作为文学作品的评价推广, 主要是利用文字格式及语言的表现达到引人注目、
提高知名度的目的。下面分别就一般的商业广告和口号性的标语两大类特殊的语言形式具体分
析其语言特点以及所体现出的文化差别。
首先, 一般的商业广告, 通常会使用大量的形容词,例如, 汉语早期的成套的商业承诺有: 造
型美观, 款式新颖, 质量上乘, 服务周到。如果分别把这个宣传口号翻译成beautifully/
handsomely designed/fashion /up- to- date style / superfine quality / courteous service, 就会有失英
语表达的特点, 根本体现不了英语广告语言的特色, 结构也不符合英语的结构特点, 显得不伦不
类。为了符合英语文化的特点, 我们最好把它翻译成: It is beautiful, and fashionable, and
excellent item; you can enjoy your buying that will be considerate and complete. 这种差异不仅体
现了两种语言的结构特点, 而且更多地体现了两种语言的文化特点, 即汉语注重的句型整齐、排
比的、朗朗上口的结构特点, 也体现了汉语的高度浓缩的语言特征。而英语则表现出极其整齐
的、严格的结构特点。
这里我们不难看到, 在宣传广告语言中除了使用了大量的形容词以及语言的凝练之外, 汉
语的稳定的结构特征在广告语言中也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汉语习惯使用成型的三字或者
是四字的结构表达, 以增加语义, 增强语势, 强化广告的艺术感染力, 以达到表现力与节奏上的
完美。但是, 因为英语与汉语结构的差异, 广告文字的翻译就很难做到两者的一致与统一。必须
结合每种语言的特点进行理解与释义。
究其根源, 汉语的结构特点是中国文化的体现。国人往往吟诗唱词, 文化的修养也常常以对
古汉语的理解与掌握为标准。从许多产品精练的广告标语、企业精神的口号、凝结学校历史与传
统的校训中都可以看到这种文化与结构表达的充分体现。例如: 汇丰银行的广告词的英语:
“We’ve been on a long journey together, now we’re paving the way to a better future.”相对应的
汉语翻译为: 永结同心, 共致未来。还有索尼掌中宝的广告的英语是: “It lets you take a trip
back into a past, and enjoy the memories of a life time.”这一则广告的汉语也极大地展现了汉语
的结构特点“为你记载人生、重温旧梦、留住欢乐”。不仅如此, 中外名校展示风采的校训也充分
地体现了这种宣传语言文字在不同语言中的差别。这里首先以中国百名高校的校训为例, 我们
可以清楚地看到, 一百所高校的校训很多都是以四字为单位, 或者四字, 或者两组四字, 最多为
四组四字。例如, 浙江大学的“求实创新”, 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华南师范大学的
131
“艰苦奋斗, 严谨治学, 求实创新, 为人师表”; 四字的校训, 如西北工业大学的公、诚、勇、毅①。总
之, 基本是以整齐的结构、极富表达力的字为特点。与中国名校的校训相似, 英语国家的校训也
是力求简洁、明了, 体现追求真理和服务社会的特点。但是不同的是, 英语国家的校训的语言特
色不是像中国校训一样的严谨的句子结构, 而是简洁地表达一个理念, 如斯坦福大学: 愿学术自
由之风劲吹; 普林斯顿大学: 普林斯顿—为国家服务, 为世界服务; 哈佛大学: 让真理与你为友;
多伦多大学: 像大树一样茁壮成长。从这些精辟的语言的表达中, 我们也可以看到英语与汉语
的语言与文化的差异。
其次, 中国的文化传统造成中国人比较喜欢用一些口号性的标语。比如我们最常见的: 好
好学习, 天天向上; 高高兴兴上班去, 安安全全回家来; 做知法公民, 养合法宠物等, 汉语比较
喜欢用这类标语, 在翻译时一定要注意它们的民族独特性与汉语的表达方式, 否则将会造成对
原语的错误翻译, 或是会造成很费解的翻译, 因此较好的翻译绝不能按照汉语的结构套出英语
的句子, 也绝不要按照英语的句子翻译看上去根本不是广告的汉语语言。当然, 这里还要把握
翻译时的意译及其文化的相对性、直译及其文化的开放性以及不译及其社会文化现象可移植性
的含义[3]。前面提到的是极其典型的汉语的宣传语体的句子, 这些句子深深地置身于中国文化
之中。这些句子只有在汉语中才能体现出它的广告宣传效果, 如果翻译成英语句子它们就失去
了本身的深刻内涵, 也就是说不太适合翻译成英语句子。即便是翻译成了英语句子, 也没有可能
像汉语那样语义清楚, 结构简练, 朗朗上口, 过目不忘。
以上可以看到, 无论是英语作品的宣传, 还是传统的汉语广告, 一是充分体现了广告的文
字语体, 二是体现了英语与汉语两种语言的语言特征。因此, 在翻译这样的广告语言时, 要尽量
符合目的语的语言特征。从汉语的文化特点来看, 中国的传统以均衡均匀为美, 《文心雕龙·丽辞
篇》就提出了“造化附形, 支体必双; 神理为用, 事不孤立”。这种传统的审美心理对汉语有着潜移
默化的影响, 突出地表现在四字格这种语言形式上。四字格字数统一, 音节固定, 具有结构工整、
音韵和谐、简洁明快等鲜明的特点。中国人非常习惯以整齐的句式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 因此,
在广告语中的三字、四字、五言、六从、七字常常被使用到。而英语中缺乏此种表达形式, 汉语译
成英语时就很难做到。但是由于英语本身有些广告是使用了语音的押韵、词语的多义所产生的
艺术效果, 翻译成汉语也很难做到音、形与义的完美转换。英语译成汉语尽量照顾了汉语的句式
整齐的广告语言特征, 但是汉语译成英语如果只是按照汉语的句式进行翻译, 势必造成理解上
的问题, 有时更谈不上音形义的同时顾及。有些英语广告使用的语言生动、奇特, 能引起读者的
兴趣, 取得了激动人心的效果。如: kiss your coughs goodbye, 就是一则十分符合英语文化习惯的
诙谐幽默的表达。
因此, 语言的使用首先考虑的是文化的因素, 语言只有在文化的背景下才能更有其真实的、
饱满的含义。语言的学习不仅要清楚语言文体本身的特点, 还要力争做到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影
响、相互作用。语言学习为文化学习提供了一种渠道, 文化的学习与认识会促进语言的学习。
[ 参考文献]

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

一、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
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经说过:“就句子的结构而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
从英译汉题型的设置来看,英语句子一般比较复杂,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考试要求句子要有一定的难度,不然无法检验考生的真实水平;二是英语可以通过结构上的安排使许多层意思在一个句子中表达出来。
从中文到英文的翻译中,语义与结构的区别就更加明显。街头笑话"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和"You don know, who know!"之所以好笑,是因为"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和"你不知道,谁知道?"是典型的中文表达,直接翻译成英文不符合英文语法。正确的翻译其实很简单:
—Work hard and make progress everyday.
—If you don't know, who knows?
动词Work和make是句子的核心,两者之间用并列连词连接;If引导从句使who knows成为整个句子的主句。如果没有这些结构上的调整,中文句子的语义是无法用英语表达出来的。
二、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
由于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英语句子往往比较长,汉语句子则常常比较短,这一点上述例句的翻译已经表现得很清楚。弄清这一区别之后,翻译时会理所当然地摆脱原文的束缚,争取一定的主动,这便是钱钟书先生所说的“get the meaning, forget the words”(得意忘言)。要想顺利完成这种形式上的转变,关键是要做好对英语长句的结构分析,把长句按意群切分成若干个小段。
—In the doorway lay at least twelve umbrellas of all sizes and colours.�
门口放着一堆雨伞,少说有十二把,五颜六色,大小不一。
如果把这个句子译成"门口放着至少有十二把五颜六色大小不一的雨伞",中文明显有些别扭,效果肯定就差远了。
三、英语多从句,汉语多分句
英语句子不仅可以在简单句(前面两个例子都是简单句)中使用很长的修饰语使句子变长,同时也可以用从句使句子变复杂,而这些从句往往通过从句引导词与主句或其它从句连接,整个句子尽管表面上看错综复杂却是一个整体。汉语本来就喜欢用短句,加上表达结构相对松散,英语句子中的从句翻成汉语时往往成了一些分句。
—Can you answer a question which I want to ask and which is puzzling me?
我有一个问题弄不懂,想请教你,你能回答吗?
汉语用三个分句表达原文的意思,显然效果很好,如果译成:
你能回答一个使我弄不懂而又想问你的问题吗?不仅效果不好,而且显得费劲。
四、英语多代词,汉语多名词
英语不仅有we、you、he、they等人称代词,而且还有that、which之类的关系代词,在长而复杂的句子,为了使句子结构正确、语义清楚,同时避免表达上的重复,英语往往使用很多代词。汉语虽然也有代词,但由于结构相对松散、句子相对较短,汉语里不能使用太多的代词,使用名词往往使语义更加清楚。
—There will be television chat shows hosted by robots, and cars with pollution monitors that will disable them when they offend.
译文:届时,将出现由机器人主持的电视访谈节目及装有污染监测器的汽车,一旦这些汽车污染超标(或违规),监测器就会使其停驶。
英文原句共使用了三个代词:关系代词that、宾格代词them和主格代词they,汉语译文中却只用一个代词"其",that被译成了名词"监测器",they被译成了名词"汽车"。这是因为汉语里没有关系代词,that从英语语法上讲指代的是先行词monitors,把它译成名词"监测器"就成了很地道的汉语表达。而如果把they译成"它们",汉语里就有可能语义不清,因为"它们"有可能指"汽车",也有可能指"监测器"。由此可见,英语里很多代词译成汉语时都要变成名词。
五、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
英语比较喜欢用被动语态,科技英语尤其如此。汉语虽然也有"被"、"由"之类的词表示动作是被动的,但这种表达远没有英语的被动语态那么常见,因此,英语中的被动在汉译中往往成了主动。下面我们先看一组常用被动句型的汉译:
It is said that...据说……
It is reported that...据报道……�
It is estimated that...据估计……�
It must be pointed out that...必须指出……�
It can not be denied that...不可否认……
It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hat...大家(普遍)认为……�
六、英语多变化,汉语多重复
熟悉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表达相同的意思时往往变换表达方式。第一次说"我认为"可以用"I think",第二次再用"I think"显然就很乏味,应该换成"I believe"或"I imagine"之类的表达。相比之下,汉语对变换表达方式的要求没有英语那么高,很多英语中的变化表达译成重复表达就行了。请看下面的例子:
—The monkey's most extraordinary accomplishment was learning to operate a tractor. By the age of nine, the monkey had learned to solo on the vehicle.�
这只猴子最了不起的成就是学会驾驶拖拉机。到九岁的时候,这只猴子已经学会了单独表演驾驶拖拉机了。
tractor和vehicle在句中显然都表示"拖拉机",英语表达上有变化,而译成汉语时使用了重复表达法。�由于英语喜欢用代词,汉语喜欢用名词,这也使英语多变化、汉语多重复的特点更加突出。
—He hated failure; he had conquered it all his life, risen above it, and despised it in others.�
他讨厌失败,他一生中曾战胜失败,超越失败,并且藐视别人的失败。
七、英语多抽象,汉语多具体�
做翻译实践较多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英文句子难译主要难在结构复杂和表达抽象上。通过分析句子的结构,把长句变短句、从句变分句,结构上的难题往往迎刃而解。表达抽象则要求译者吃透原文的意思、用具体的中文进行表达,这对考生往往具有更大的挑战性。
total exhaustion 筋疲力尽
far_sightedness 远见卓识�
careful consideration 深思熟虑�
perfect harmony 水乳交融�
feed on fancies 画饼充饥�
with great eagerness 如饥似渴�
lack of perseverance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await with great anxiety 望穿秋水�
make a little contribution 添砖加瓦�

八、英语多引申,汉语多推理
做翻译的人经常会有这样一种感受:某个词明明认识,可就是不知道该怎样表达。这其实就是词的引申和推理在起作用。现在我们看一看sure这个词在不同句子中的处理情况:
—I am not quite sure of his having said it.
我不能确定他是否说过这话。
—This is the surest guarantee that we shall be successful.
这是我们取得成功最可靠的保证。
—He made a sure step out of the mud.
他从泥淖中跨出了稳健的一步。
—She had a sure grasp of the subject.
她对于这门学科的知识掌握得很牢固。
—He is very sure in his beliefs.
他的信仰十分坚定。
5个sure分别译成了“确定”、“可靠的”、“稳健的”、“牢固”和“坚定”,如果都译成大家熟悉的"确信的"、"肯定的",中文译文岂不成了天书?原文词义稍有引申,译文就要进行适当的推理。
九、英语多省略,汉语多补充
英语一方面十分注重句子结构,另一方面又喜欢使用省略。英语省略的类型很多,有名词的省略,动词的省略,有句法方面的省略,也有情景方面的省略。在并列结构中,英语往往省略前面已出现过的词语,而汉语则往往重复这些省略了的词。
—Ambition is the mother of destruction as well as of evil.
野心不仅是罪恶的根源,同时也是毁灭的根源。
—Reading exercises one's eyes; speaking, one's tongue; while writing, one's mind.(F. Bacon)�
阅读训练人的眼睛,说话训练人的口齿,写作训练人的思维。
—Association with the good can only produce good, with the wicked, evil.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three boys no boy.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十、英语多前重心,汉语多后重心
在表达多逻辑思维时,英语往往是判断或结论等在前,事实或描写等在后,即重心在前;汉语则是由因到果、由假设到推论、由事实到结论,即重心在后。
—I was all the more delighted when, as a result of the initiative of your Government it proved possible to reinstate the visit so quickly.
由于贵国政府的提议,才得以这样快地重新实现访问。这使我感到特别高兴。

  中国人心里有这样一种成见;认为汉语迟早要被英语所淘汰。记得有一次,大概是胡野碧在辩论时干脆把它清楚地说了出来。前几天‘世纪大讲堂’请了一位学者李锐也认为全球化的结果是让英语统治世界。只有阮次山在一次‘大时代,小故事’中谈到汉语的思维速度比英语快。但是,他又提出一个问题;既然由于汉语使用了‘声’使得汉语的思维速度比英语快,那么,由于广东话中的声比普通话多,是不是广东话的思维速度比普通话更快呢?我的回答是,广东话虽然使用的声调多于普通话,但是,广东话有两个缺点,第一、它的文字规划得不好,文字表达欠佳,且有闭音节的声音存在。第二、它的声音利用率不高,普通话有21个声母、35个韵母和四声,连乘的结果是2900个声音,但是能够被利用的是2500个,而真正被用到普通话中的仅1200个。广东话有九声,即使它的声母和韵母与普通话一样多,那么它实际使用的声音也应该是普通话的两倍多才对,但是,广东话中实际使用的声音仅有1500个,与普通话相差不多,而它的利用率比普通话小了几乎一倍。利用率小,就说明难学。因为同样的一个声母或韵母,每次的使用实际上也是一种练习的过程,利用率高的声母或韵母必然容易记忆、容易掌握。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看到,凡是常用的语言元素,包括声母、韵母、汉字和单词等到,越是经常使用的越容易掌握。语言的好坏其实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是不是能够用很少的记忆来掌握,第二、是不是能够在有生之年掌握到比其他人更多的知识?用一句极限的话来讲应该是:最好的语言是不学而知,但是所掌握的知识又最多的语言,或者说,学少而知多的语言。

  英语与普通话相比则不同,国际音标中,英语有20个元音和20个辅音,所以英语的声音种类不会超过20×20=400个;反过来说,不在这四百个声音之内的任何声音都不被英语所承认,或者被认为是不正确的发音;这里所说的不是‘音节’。比较一下就会看出,汉语的发音种类是英语的3倍,两者的比值远大于广东话与普通话的比值。

  下面要说一下,为什么声音种类越多,思维速度就越快。这个问题,去年我在‘北大中文’论坛讨论了一个月才使大家弄清楚,在这里我希望尽量说得简单。假设有一个仅会发两种声音的人,具体地讲,他就会发a和b两个音。根据电脑的理论,我们知道,他用这两个符号依然可以表达整个世界。再假设,世界上仅有400种事物需要表达,那么,一个英国人可以用每一个发音来表达400种事物中的一件,而仅会发两个声音的人,有时就不得不用九个发音来表达400种事物中的一件,因为二的九次方才大于400。比如,英国人用‘i’代表‘我’而仅会两个声音的人可能要用abbababba代表‘我’这个概念。一般人每发一个声音大约需要消耗四分之一秒的时间。比较两者就会看出,仅会两个声音的人,不但表达得慢,而且还费力气。在表达‘我’这个概念的时候,英国人使用四分之一秒的时间,而仅会两个声音的人使用了二又四分之一秒。如果两个人总以这样的比例生活一辈子,他们一生中所享受到的所有信息将是它的反比9:1。实际的情况中,最明显的是日语与汉语的对照,我们知道,日语使用了100种不同的声音,而汉语使用了1200种声音,因此很多汉字让日本人一念就必须用两个或者三个声音来表达。我们假设日语中所有的字都用两个声音来表达,那么岂不是说,日本人一生所能够享受到的信息仅仅是中国人的一半吗?我曾经思考过,这是不是与日本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伟大的思想家有关。我们知道,思维实际上是一种心里说的过程,如果在说话时表达得快,那么,思维的速度也应该跟着快。具体的例子是赵元任曾经比较用英语和汉语背诵乘法口诀的速度,汉语使用了30秒,而英语使用了45秒。因此,如果两个人同时用英语和汉语来背诵的话,到了30秒的时候,汉语使用者一定想到了九九八十一,而英语使用者则一定到不了这里,说不定,他想到的仅仅是七七四十九。这就证明了使用发音种类多的语言比使用发音种类少的语言思维速度快。这一点曾经被国、内外许多学者所证实。至于思维速度快是否就代表聪明这个问题是被很多学者所承认的。

中英文语言表达有何差异?
答:中英文语言表达的差异如下:首先是形合与意合的差异。英语是形态型语言,其结构形态会发生很多变化。而汉语是语义型语言,没有具体的形态变化,更强调的是意思。有时候句子甚至都没有主语,而且也很少用连词,是靠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去理解的。第二个类型是长短句的差异,英语习惯用长句,一般使用树形结构,...

在语法上,中英文的明显差异是什么呢?
答:1 英 文 有 时 态 变 化 , 中 文 没 有。2 英 文 有 单 复 数 区 分 , 中 文 没 有。3 英 文 有 性 别 区 分 , 中 文 没 有 。4 英 文 有 动 词 结 构 变 化 , 中 文 没 有 。5 英 文 的 副 词 和 中 文 副 词 都 修 饰 动 词 形 容 词 ,...

英汉语言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1、文字系统:英语和汉语的文字系统是截然不同的。英语使用的是拉丁字母系统,而汉语则使用象形文字——汉字。这种差异导致了在阅读和写作时,两种语言对字母和字形的依赖程度不同。2、语法结构:英语和汉语的语法结构也存在显著差异。英语更注重形式,时态、语态、语气等都在句子中明确表示,而汉语则更注...

我们学习的英语为什么在实际运用中感觉不够流利?
答:语言习惯的差异:中文和英文在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上都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在学习英语时,往往容易受到母语的影响,导致在表达时出现中式英语的现象。此外,英语中的俚语、习语和文化背景知识也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掌握的部分。缺乏语境理解:在英语学习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很多生僻词汇和复杂的句型。虽然我们...

英汉语言有哪些明显差异?
答:差异:1,句子长度: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由于英语是"法治"的语言,只要结构上没有出现错误,许多意思往往可以放在一个长句中表达;汉语则正好相反,语义通过字词直接表达,不同的意思往往通过不同的短句表达出来。2,句式差异:英语多从句,汉语多分句,英语句子不仅可以在简单句中使用很长的修饰语使...

英式和美式语言有什么区别哪一个更常用?
答:英语的辅音和美语的辅音是基本一样的,但在使用习惯上有些差别.比较重要的也只有以下两个: r:字母r简直是代表了英美两国的所有差别,到处都是它.在做辅音时,其实差别也就是当r在第一个词的词尾,而第二个词以元音开头,英语把r完全当作元音处理,而美语会把r连读当作后面一个词的开头元音的辅音,如词组clear ...

书面表达和口语的区别
答:英语由于使用场合的不同,分为口语英语和书面语两种语体;这两种语体在表达方式和词汇、句子特征上都有差异,那么这两种语体如何区分并正确使用呢?“口头英语”是指受过教育的人在日常的会话以及写信给亲密的朋友时使用的英语,而“书面英语”是指在书籍、报纸、评论、正式书信以及在正式会谈中(特别是在...

中英文句法差异有那些?
答:在英语中,被动语态的表达比较常见,使用be过去分词的结构。例如,he book was written by Tom.这本书是汤姆写的,而在汉语中被动语态的表达相对较少,通常通过改变动词的逻辑主体来表达被动。这本书是汤姆写的。 这种被动语态的表达差异需要在英汉翻译中正确处理。英汉句法相同之处:1、主谓宾语结构。...

英汉语中的主要差异是什么
答:英汉主要差异 一、语言类型学 英语是主语优先的语言,非常强调句子结构,表现在:主语不可或缺,因此即使主语没有语义作用,也必须存在,哪怕是it,there等做的“假位”主语。谓语在人称和数量上要和主语保持一致。中文是话题优先语言,更加强调情景,通过建立情景传递信息,句子结构松散,有时候甚至没有...

中英文介词的表达差异有哪些?
答:中英文介词的表达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语法功能差异:在中文中,介词的使用相对较少,主要用于连接名词或代词与其他成分,如“在”、“从”、“到”等。而在英语中,介词的使用非常频繁,除了连接名词或代词与其他成分外,还可以用来表示时间、地点、方式、原因、目的等多种关系。2. 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