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象生活在哪,吃什么,活动方式是什么,生命是多少年,未来怎么样,濒临的原因 为什么亚洲象会走向灭绝

作者&投稿:刘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亚洲象栖于亚洲南部热带雨林、季雨林及林间的沟谷、山坡、稀树草原、竹林及宽阔地带。常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沟谷、河边、竹林、阔叶混交林中游荡。喜群居,每群数头、数十头不等,在林中游走后常形成明显的象路,。
亚洲象主食竹笋、嫩叶、野芭蕉和棕叶芦等。在早、晚及夜间,亚洲象会外出觅食,它们主要食用草、树叶、嫩芽和树皮。亚洲象也会吃农作物如香蕉和甘蔗。
亚洲象喜群居生活,每群数头或数十头不等,由一头成年雌象作为群体的首领带着活动,没有固定的住所,活动范围很广
亚洲象的寿命较长,一般可以活到65-70岁,也有甚至能活到110-130岁的说法。
象经常遭到偷猎者的袭击,作为大型动物,它的生育周期较长,繁殖率低,因此非常容易灭绝。

亚洲象吃什么~

亚洲象主食竹笋、嫩叶、野芭蕉和棕叶芦等。在早、晚及夜间,亚洲象会外出觅食,它们主要食用草、树叶、嫩芽和树皮。亚洲象也会吃农作物如香蕉和甘蔗。亚洲象生活中水是必不可少的,会长途跋涉去寻找水源。象是草食性动物,一天要有16个小时用来采集食物,它们的消化系统效率不高,只有40%的食物可以被吸收,一天一只成年象可以吃进30到60千克食物,但60%被排泄出去了。

自己选择点抄吧

中国亚洲象保护和人象冲突随想
很多报刊文章或者某些学者发表的文章中都说中国的亚洲象数量在过去30年增加了多少多少,随着人象冲突报道的增加,也有很多人说中国野外大象的数量已经有300多了,所以我们的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是做得太好了,现在要考虑的是如何控制数量的问题了云云。我从10年前开始从事亚洲象栖息地和行为生态的研究时起,也一直对我们的保护工作充满信心,毕竟很多地方野生动物出现的频率多了,至少是人和动物冲突的报道多了。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事实并非人们想得那么简单。80年代以来,我国境内象的数量的确是增多了,一方面可能是自身种群的增长,但是更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周边国家比如老挝、缅甸由于保护措施不利造成象的栖息地大量丧失,特别是缅甸;以及猖獗的盗猎压力,如老挝,因此造成很多跨界象群最终栖身我国境内。即使如此,通过我们研究组10年的工作,包括传统的野外观察和分子标记重捕的方法我们估计的野外象群数量也仅有160-210头之间,远没有某些人所估计的那样多。

但是在野象数量增加的同时,栖息地内人口的数量也明显地增加了。西双版纳自治州未来,人口平均年增长率为2.16%,显著高于我国人口的平均年增长率1.07%。目前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常驻人口已经超过3万,保护区内的人口数量达到2万多人。保护区周边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因此在现有条件下搬迁是很难解决根本问题的。此外,由于人类耕种的粮食作为营养成分普遍较高、分布相对集中、取食容易等因素使亚洲象更偏好玉米、水稻等农作物,因此与保护区边缘相接壤的耕作区成为亚洲象时常光顾的取食地,而给当地群众的生产造成巨大损失。换句话说,不论老百姓搬到哪里,森林周边只要有耕地大象就是会来光顾的。同时,随着毁林开荒、毁天然林种橡胶林等人为活动的干扰,野象适宜栖息地的不断被蚕食,也使得人象冲突不断加剧。



在亚洲,很多国家视象为神灵。人们虽然对象神顶礼膜拜,但是在对大象损害庄稼而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面前,对象的崇拜与景仰也就荡然无存了。在印度,象被人们供奉在庙宇之中,每年还为象举行盛大的宗教节日。但据统计,每年大约有200人被大象踩踏致死,每年也大约有200头象因人象冲突而被猎杀。在亚洲其他国家,人象冲突的情况也随处可见。这主要是由于历史上数千年的人类活动已经使得亚洲象的分布区变得支离破碎。而仅存的象适宜的栖息地也被大片的农田和各种经济林木所包围。



过去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每年可以在新开辟的农田上种植粮食,而其他土地可以进入轮歇状态,但是它的前提是人口数量小,可利用耕地的面积大。现在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土地已经成为及其有限的资源。人们只能在这有限的土地上尽可能地精耕细作,以实现更多的产出。但这也增加了由于大象取食而造成损失的扩大。据统计,仅版纳州1991年由于大象造成的经济损失为116万美元,到2002年象损额达到297万美元。可见,搬迁不可能解决人象冲突的问题。此外,保护区周边很多农户为追求经济利益而大面积种植橡胶、柑橘、茶叶和砂仁等经济林木和作物,一方面不断蚕食仅存的原始森林,直接威胁到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另一方面也阻断了亚洲象正常的迁徙通道,使象被迫寻找新的路径迁徙,而往往造成踩踏庄稼、毁坏林木等新的经济损失,而且损失额更大。此外,固定耕地、精耕细作的耕作模式已经很难改变,这也使亚洲象对耕地的位置和所耕种的粮食适口性产生了行为适应。每当不同的作为成熟的时候,象群就会光顾固定地区大肆取食。在云南思茅市,玉米成熟从南往北有一定的时间差,当地长期游荡的一群野象也会按照玉米成熟的时间从南向北一直吃下去,结果造成当地老乡只能与野象竞争,赶在象群到来之前提前收获。在某些地区由于象群密度较大,往往还可能造成颗粒无收。



面对日益升级的人象冲突,很多人提出了不同的解决办法。某些人认为保护区仅保护了森林,却忽视了象的问题,建议把保护区内的森林适当采伐,以改造成适合象栖息的环境。我认为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所保护的主要是中国仅存的季风性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也就是说除了亚洲象以外还保护着该地区季雨林生态系统中的高度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因此砍伐森林的做法是不合法、不可行、也是不科学的,并不能从更本上解决人象冲突的问题。人象冲突的更本并不向有些人想象的那样简单,即不仅仅是由于森林演替造成的,而更主要的是人类的活动占据了原本是野象栖居的环境,使象适宜的栖息地减少了。而保护区周边很多原来适宜野象活动和取食的干热河谷已被开垦成农田,种上了象喜欢吃的农作物。作个比喻就象在大象的家门口支起了餐桌,难怪人家不来吃。但是,在链接西双版纳破碎的野生动物生境之间的生态廊道上通过栖息地改造、适当的林火管理(开展计划烧灼),以改善生态廊道的栖息地质量,从而为象群在保护区间迁移创造条件是非常必要而可行的。



也有人提出以象养象,就是捕捉野象来进行人工饲养,通过人工饲养繁育的方式扩大人工种群,来保护亚洲象。我认为这是不可行的。首先,亚洲象是社会性动物,每个群体内一般每个个体彼此间都有亲缘关系,是基于家族血缘建立起来的群体。如果利用人工繁育的方法可能可以增加个体的数量,但是如何解决饲养种群的个体间彼此的社会性联、如何建立较为自然的社会性群体,仍是非常困难的问题。另外,亚洲象的繁殖周期较长,雌象的妊娠期在22个月左右,一般从出生到性成熟参与繁殖要12~14年。这样一个较长的繁殖周期,加上人工饲养中较高的成本,都给人工饲养亚洲象造成了极大的困难。目前,在亚洲其他国家,所谓的家象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人工繁殖驯化的亚洲象,而是从野外捕捉到野象家养的结果。虽然很多圈养亚洲象都可以繁殖后代,但这些圈养繁殖出来的个体,几乎没有成功回归野外的先例;而且版纳在过去的20年间没有一例成功将捕捉的幼象养到成年的先例,救护或从野外捕捉的幼象无一幸免地都早早夭折。更重要的,在人类长期圈养下的亚洲象个体往往会产生对人的依恋,同时也缺乏野外规避危险和其他野外生存的一些重要行为,而可能会首先选择人类活动区附近活动,取食庄稼等农作物,造成新的人象冲突,这在印度、缅甸、泰国等有着长期驯象历史的国家都很普遍。更重要的一点,根据我们的研究,野生亚洲象的繁殖在自然状况下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在野外种群中,经常可以看到带着小象的母象群。在自然种群中,小象可以跟母亲学习很多生存的技能,同时收到整个象群的保护;同时幼象之间的游戏行为又可以增加彼此的熟悉程度,进一步加强未来象群的社群关系。因此,保护亚洲象的关键还是对栖息地的严格保护,通过多种方式缓解人象冲突,以及加大力度防止日益猖獗的不法盗猎活动。



关于人象冲突的解决可以参考我在Biological Conservation(2003)上发表的文章。总之,全世界范围内并没有一个可以更本解决人象冲突的办法。传统的防象沟、电围栏等希望把人和象彻底分开的做法实践证明并不是完全行之有效的。同时,任何试图把人和动物彻底分割开的做法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应该本着如何通过帮助当地老百姓发展替代经济和提供生活水平的办法,争取他们参与到保护亚洲象的工作中来。同时,在研究了解亚洲象的生态习性等科学的前提下规划生态走廊带,保护现存栖息地,在适宜的地方以退耕还林的方式开辟野生食物源地来吸引象群远离人类聚居区。更重要的,国家应该建立健全特别针对野生动物造成农民损失的野生动物肇事补偿机制,以经济补偿结合基金和技术扶贫等措施来解决野象分布区及其周边社区百姓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这个问题我和版纳当地的一位全国人大代表已经呼吁了很多年。只提供救灾款和补偿资金是不够的,那将是个无底洞,政府是补不过来的。重要的是如何将国家有限的保护经费和补偿经费资助解决当地群众替代农业生产的途径,这才是缓解人象冲突的根本办法。

大象喜欢吃什么
答:2、亚洲象:亚洲象为中国一级保护动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繁殖期不固定,孕期20~22个月,每产1仔,9~12岁性成熟,寿命70~80年。大象的现存品种 1、草原象:非洲象生活在非洲广大的热带森林、丛林和草原地带,它是现存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群居,要由一只雄象率领,日行性,...

非洲象的生活习性
答:非洲象结成大小不一的群,一般20-30只。象群包括一只成年雄象、数只较年轻的雄象,一些雌象及幼象。老年雄象单独生活。非洲象很聪明,不难驯顺,但很少象亚洲象那样为人役用。余辉下的非洲象群喜欢群居,每群都由雌兽统帅,成员中大多是它的雌性后代,雄兽在群体中没有位置,长到15岁时就必须离开群体,只有在交...

非洲大象是怎样生存的?
答:非洲大象,喜欢群居。一般是20~30头为一群,多者可达百头。这些大象生活在一起,活动有一定的范围,有一定的路线,不乱跑乱走;出去找食,一般是在早、晚时间。它们活动的时候,为了保护幼象,排成长长的大队:成年的雄象走在前头,任领队;幼象走在中间;成年的母象走在队伍的后头。在陆地上的...

大象生活在什么地方
答:大象主要生活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以及南亚和东南亚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在非洲,大象和非洲森林象普遍分布于整个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陆,它们倾向于群居生活。亚洲象曾在中国长江以南广泛分布,但目前其栖息地已大幅缩减,主要见于印度、泰国、柬埔寨和越南。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也有小规模的野生种群。非洲象...

亚洲象和非洲象的区别是什么?
答:2、形态特征不同:非洲象属的耳朵非常大,上下可长达1、5米。体长5-7、5米,尾长1-1、3米,肩高2、6-4米,体重范围从2吨到7、3吨:亚洲象体形较小,耳朵较小,通体为灰棕色。?3、栖息环境不同:非洲象产主要生活在森林、开阔草原、草地、刺丛以及半干旱的丛林。亚洲象栖于亚洲南部热带...

大象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惯
答:折叠群居 象是群居性动物,以家族为单位,由雌象做首领,每天活动的时间,行动路线,觅食地点,栖息场所等均听雌象指挥。而成年雄象只承担保卫家庭安全的责任。有时几个象群聚集起来,结成上百只大群。219 浏览112092019-03-30大象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惯是什么?象,哺乳纲,长鼻目,象科。主要外部特征为柔韧而肌肉发达的...

陆地上最大的动物——非洲大象是怎么样生存的?
答:非洲大象,喜欢群居。一般是20~30头为一群,多者可达百头。大象生活在一起,活动有一定的范围和路线,不乱跑乱走。出去找食,一般是在早晚时间。它们活动的时候,为了保护幼象,排成长长的大队:成年的雄象走在前头,任领队,幼象走在中间,成年的母象走在队伍的后头。在陆地上的哺乳动物中,大象...

大象生活在什么地方
答:大象广泛分布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和南亚及东南亚以至中国南部边境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主产于印度、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国。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也有小的野生种群。非洲象和非洲森林象则广泛分布于整个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陆,喜欢群居。亚洲象历史上曾广布于中国长江以南的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现分布范围已...

大象最喜欢吃什么?
答:就拿非洲象来说,它们在非洲稀树草原上,经常采摘漆树的果实、大象果(又名马鲁拉果)。再比亚洲象,前两年有媒体报道,几只亚洲象“勇闯”夜市水果摊,大快朵颐一番。大象的生活习性:象是群居性动物,以家族为单位,由雌象做首领,每天活动的时间、行动路线、觅食地点、栖息场所等均听雌象指挥。...

大象生活在什么地方
答:1. 大象主要生活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南亚及东南亚,甚至包括中国南部边境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2. 在这些地区中,非洲象和非洲森林象遍布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陆,它们倾向于群居生活。3. 亚洲象曾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的区域,如今它们的分布范围已经大大缩小。主要分布国包括印度、泰国、柬埔寨和越南。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