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的生活习性 螳螂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作者&投稿:度琼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螳螂是肉食性昆虫,猎捕各类昆虫和小动物,在田间和林区能消灭不少害虫,因而是益虫。生性残暴好斗,缺食时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现象。

分布在南美洲的个别种类还能不时攻击小鸟、蜥蜴或蛙类等小动物。螳螂有保护色,有的并有拟态,与其所处环境相似,借以捕食多种害虫。动作灵敏,捕食时所用时间仅有0.01秒。它只吃活虫,以有刺的前足牢牢钳食它的猎物。

受惊时,振翅沙沙作响,同时显露鲜明的警戒色。常见于植丛中而非地面上,体形可像绿叶或褐色枯叶、细枝、地衣、鲜花或蚂蚁。依靠拟态不但可躲过天敌,而且在接近或等候猎物时不易被发觉。



扩展资料

螳螂外形特征:螳螂是昆虫中体型偏大的,体长一般55到105毫米,非洲的螳螂是世界最大的,身体流线型,以绿色,褐色为主,也具有花斑的种类;标志性特征是有两把“大刀”,即前肢,上有一排坚硬的锯齿,大刀钩末端长有攀爬的吸盘。

头部呈扇形,较小;复眼突出,大而透亮,以黄绿色为主,晚上在灯光下呈现黑色,单眼,在两眼之间有3个小点即单眼;触角细长;颈部可180度转动;咀嚼式口器,上颚强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螳螂



螳螂属于无脊椎动物,除极地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螳螂是肉食性昆虫。螳螂是食肉性昆虫,平时吃蝗虫、苍蝇、蚊子、蝶、蛾等害虫,因而是益虫。生性残暴好斗,缺食时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现象。

螳螂常见于植丛中而非地面上,体形可像绿叶或褐色枯叶、细枝、地衣、鲜花或蚂蚁,依靠拟态不但可躲过天敌,而且在接近或等候猎物时不易被发觉。螳螂有保护色,有的并有拟态,与其所处环境相似,借以捕食多种害虫。螳螂动作灵敏,只吃活虫,以有刺的前足牢牢钳食它的猎物。

螳螂一生里需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发育阶段,螳螂的拟态行为非常厉害,平常通过这样的行为可以获得食物或减小伤害。

扩展资料

螳螂的应用及养殖:

1、螳螂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高蛋白质食用昆虫。

2、通过人工反季节培育,可以使人们周年欣赏到螳螂。螳螂也是建设小小动物园、野生昆虫园的良好素材。

3、螳螂可用于捕食40余种害虫,如蝇、蚊、蝗、螽斯苦虫、蛾蝶类的卵、幼虫、裸露的蛹、成虫等小型昆虫,蝉、飞蝗等大型昆虫。

4、螳螂还可应用于药物治疗领域,临床应用主要是与其他药物配伍,中药桑螵蛸是螳螂科昆虫的卵鞘,桑螵蛸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8种为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还含有7种磷脂成分。桑螵蛸有抗尿频和收敛作用。

5、螳螂的笼棚内移植或栽种矮小树木和棉花等隔离物,供螳螂栖息,减少接触机会,避免自相残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螳螂



生活习性:
成虫羽化期,雄虫先羽化,雌虫羽化较晚。成虫多在早晨或上午羽化,少数在下午羽化。
初孵若虫成群地用丝连接在一起,悬挂在卵鞘上,然后再分散活动。1~2龄若虫行动敏捷,老龄若虫则行动迟缓。
广腹螳螂栖息在乔、灌木上。大刀螂幼龄若虫栖息在杂草上,大龄若虫栖息在树木上。薄翅螳螂一生都栖息在杂草丛中。
螳螂幼龄期死亡率很高。随着虫龄增大,自相残杀现象越来越严重。在人工笼内饲养下,成活率很低。螳螂是农林害虫的重要天敌,可捕食40余种害虫。

螳螂的特征与习性

螳螂,无脊椎动物,昆虫纲,螳螂目昆虫的总称。身体中型或较大,头部倒三角形,复眼大而明亮,触角细长;颈可自由转动。体呈黄褐色、灰褐色或绿色。胸部具有翅2对、足3对;前胸细长,前足为1对粗大呈镰刀状的捕捉足,并在腿节和胫节上生有钩状刺,用以捕捉害虫,故为益虫。后足的基部具有听器。雌性的食欲、食量和捕捉能力均大于雄性,雌性有时还能吃掉雄性。雌性的产卵方式特别,既不产在地下,也不产在植物茎中,而是将卵产在树枝表面。交尾后2天,雌性一般头朝下,从腹部先排出泡沫状物质,然后在上面顺次产卵,泡沫状物质很快凝固,形成坚硬的卵鞘。卵鞘中药称“桑螵蛸”或“螵蛸”。次年初夏,从卵鞘中孵化出数百只若虫。若虫蜕皮数次,发育为成虫。为不完全变态。我国常见的有中华绿螳螂(Paraten-odera sinensis)俗称“大刀螂”,体长约8厘米,绿色或黄褐;斑小螳螂(Statilia maculata)体长5~6.5厘米,灰褐或暗褐色。

螳螂属于昆虫纲有翅亚纲螳螂科,是一种中至大型昆虫,头三角形且活动自如;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胫节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可以捕捉猎物的前足;前翅皮质,为覆翅,缺前缘域,后翅膜质,臀域发达,扇状,休息时叠于背上;腹部肥大。除极寒地带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世界已知1585种左右。中国已知约51种。其中,南大刀螂、北大刀螂、广斧螂、中华大刀螂、欧洲螳螂、绿斑小螳螂等是中国农、林、果树和观赏植物害虫的重要天敌。螳螂体长形,多为绿色,也有褐色或具有花斑的种类。复眼突出,单眼3个。咀嚼式口器,上颚强劲。前足捕捉足,中、后足适于步行。渐变态。卵产于卵鞘内,每1卵鞘有卵20~40个,排成2~4列。每个雌虫可产4~5个卵鞘,卵鞘是泡沫状的分泌物硬化而成,多粘附于树枝、树皮、墙壁等物体上。初孵出的若虫为“预若虫”,脱皮3~12次始变为成虫。一般1年1代,有些种类行孤雌生殖。肉食性,猎捕各类昆虫和小动物,在田间和林区能消灭不少害虫,因而是益虫。性残暴好斗,缺食时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现象。分布在南美洲的个别种类还能不时攻击小鸟、蜥蜴或蛙类等小动物。螳螂有保护色,有的并有拟态,与其所处环境相似,借以捕食多种害虫。因为螳螂的身体外表颜色有绿、褐等之分,所以生长环境也不相同,绿色的螳螂大多生活在绿色树木植物上,捕食一些小昆虫之类的,但都是以保护色而生存。

螳螂的特征与习性
螳螂,无脊椎动物,昆虫纲,螳螂目昆虫的总称。身体中型或较大,头部倒三角形,复眼大而明亮,触角细长;颈可自由转动。体呈黄褐色、灰褐色或绿色。胸部具有翅2对、足3对;前胸细长,前足为1对粗大呈镰刀状的捕捉足,并在腿节和胫节上生有钩状刺,用以捕捉害虫,故为益虫。

螳螂的生活习性?~

生活习性:
成虫羽化期,雄虫先羽化,雌虫羽化较晚。成虫多在早晨或上午羽化,少数在下午羽化。
初孵若虫成群地用丝连接在一起,悬挂在卵鞘上,然后再分散活动。1~2龄若虫行动敏捷,老龄若虫则行动迟缓。
广腹螳螂栖息在乔、灌木上。大刀螂幼龄若虫栖息在杂草上,大龄若虫栖息在树木上。薄翅螳螂一生都栖息在杂草丛中。
螳螂幼龄期死亡率很高。随着虫龄增大,自相残杀现象越来越严重。在人工笼内饲养下,成活率很低。螳螂是农林害虫的重要天敌,可捕食40余种害虫。

螳螂喜欢生存在气温高阳光充足的地方,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体长55到105毫米,身体流线型,以绿色,褐色为主,标志性特征是有两把“大刀”,即前肢,上有一排坚硬的锯齿,大刀钩末端长有攀爬的吸盘。头部呈扇形,复眼突出,大而透亮,以黄绿色为主。螳螂具有趋光性。
螳螂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胫节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可以捕捉猎物的前足;前翅轻柔,遮住身体全部为覆翅,后翅比前翅要薄,边缘透明色,中间成放射状的紫红色、伸展开呈现扇状,休息时收敛和前翅相合;腹部肥大。前足锋利发达善于捕捉,中、后足适于步行。
螳螂动作灵敏,捕食时所用时间仅有0.01秒,只吃活虫,以有刺的前足牢牢钳食它的猎物。受惊时,振翅沙沙作响,同时显露鲜明的警戒色。

扩展资料:

养殖螳螂的注意事项
1、选择合适的容器
塑料瓶和玻璃瓶,口径大就可以饲养螳螂。一般选择空气流通的条件。这样螳螂就有活动的范围,通风的容器可以减少螳螂病害的发生,尤其是在夏天,温度比较高,不通风就会产生很多水汽而滋生细菌。
2、选择合适的内置
螳螂休息的时候是倒挂的,所以容器必须有攀爬的内置,可以方便螳螂爬行休息。可以选择一定长度的树枝、软沙网、铁砂网等,掌握好摆放角度。如果自己能够接受的话还可以放在花卉上面散养,方便产卵。
3、蜕皮时要注意
螳螂长到一定的时候也是会蜕皮的,这个时候它比较虚弱,不要触碰它,否则会导致它身体受伤、残疾或者直接死亡。蜕皮时期一定要好好养护,直到螳螂恢复元气。因为蜕皮不当造成了残疾,就要用手喂养,不要让其饿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螳螂

野生螳螂的生活习性
答:生性残暴好斗,缺食时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现象。分布在南美洲以及东南亚的个别种类还能不时攻击小鸟、蜥蜴或蛙类等小动物。螳螂有保护色,有的并有拟态,与其所处环境相似,借以捕食多种害虫。动作灵敏,捕食时所用时间仅有0.01秒。它只吃活虫,以有刺的前足牢牢钳食它的猎物。受惊时,振翅沙沙作...

昆虫记螳螂的特征和生活习性是什么
答:1、螳螂的食性为陆栖捕食昆虫(肉食性),螳螂食性挑剔,只捕食活的猎物。凡是昆虫中的小型种类都可被螳螂捕食,尤以蝇、蚊蝗、蛾蝶类的卵、幼虫、裸露的蛹、成虫都是其适宜的猎捕物。甚至蝉、飞蝗等大型昆虫,也是它们的捕食对象。2、螳螂具有趋光性,一般热带、亚热带种类较多。生中经过卵、若虫、成虫...

我国螳螂的主要生活习性
答:螳螂喜阴怕热,多栖息于田野草地、山林灌丛中,多在气温18-22℃,相对湿度75%-85%时活动,夏季多清晨活动,炎热干燥中午到树叶间或作物植株间歇,待到下午气温降低又出来活动。每年春季至秋末,是螳螂活动捕食季节,以小型昆虫、蛾类、毛虫、蝶类、甲虫、蚜及蝽、蝇等为食,每天能吃掉超过自身体重的食物...

昆虫记螳螂的外形和生活特征
答:g问天 2023-12-06 关注 昆虫记螳螂的外形和生活特征 1.螳螂外形流线型,绿色或褐色,前足锐利,头部扇形,复眼突出。 2.生活特征:热带地区种类丰富,趋光性,食性挑剔,仅捕食活猎物。 3.敏捷捕食,伪装性强,具有自行残杀习性。 2 评论 分享 举报 为你推荐:...

我国螳螂的主要生活习性
答:1. 螳螂偏爱阴凉环境,对高温较为敏感,常在田野和草地以及山林灌丛中活动。2. 它们在气温约为18-22摄氏度、相对湿度75%-85%的条件下最为活跃,夏季的清晨是它们的主要活动时间。3. 炎热干燥的中午,螳螂会选择在树叶或作物植株下休息,直到下午气温下降后,它们才会重新开始活动。4. 螳螂的捕食季节...

螳螂的生活习惯是什么?
答:2、螳螂是食肉性昆虫,平时吃蝗虫、苍蝇、蚊子、蝶、蛾等害虫,所以,它是 有益的昆虫。秋天,是螳螂婚配的良辰 吉日,但交配以后,雌螳螂往往因饥饿 要将雄螳螂吃掉,以便她能产生饱满的 卵,培育出健壮的后代。每只雌螳螂可 产4至5个卵鞘,卵鞘多粘附在树枝、 树皮或石块上,第二年夏天孵化...

螳螂的生活习性是什么?
答:生活习性:成虫羽化期,雄虫先羽化,雌虫羽化较晚。成虫多在早晨或上午羽化,少数在下午羽化。初孵若虫成群地用丝连接在一起,悬挂在卵鞘上,然后再分散活动。1~2龄若虫行动敏捷,老龄若虫则行动迟缓。广腹螳螂栖息在乔、灌木上。大刀螂幼龄若虫栖息在杂草上,大龄若虫栖息在树木上。薄翅螳螂一生都栖...

螳螂的习性 怎样生活,什么样子,怎样捕食,希望细心的你能发现,帮帮我...
答:螳螂因有自相残杀的习性,因此人工笼养有一定难度。室外用12米×6米×2米大笼罩饲养,笼内移植栽 兰花螳螂 种矮小树木和棉花等隔离物,并供螳螂栖息,减少接触机会,避免自相残杀。同时,喂以人工糊状饲料。山东农业大学昆虫研究所用饲料昆虫黄粉虫幼虫和苍蝇饲喂螳螂,即可完成生长发育过程并产卵。 环境调控 人工反季节...

螳螂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
答:塑料瓶和玻璃瓶,口径大就可以饲养螳螂。一般选择空气流通的条件。这样螳螂就有活动的范围,通风的容器可以减少螳螂病害的发生,尤其是在夏天,温度比较高,不通风就会产生很多水汽而滋生细菌。螳螂休息的时候是倒挂的,所以容器必须有攀爬的内置,可以方便螳螂爬行休息。可以选择一定长度的树枝、软沙网、...

螳螂的习性和生长环境?
答:螳螂生活的环境:螳螂喜阴怕热。它们大多生活在野外的植草地和山地森林的刀灌丛中,在温度为18-22度、相对湿度为75%-85%时,大部分螳螂会移动。螳螂通常在夏天的清晨活动,从炎热干燥的中午活动到树叶或庄稼和植物,下午气温下降时再出来。每年春天到秋末都是螳螂的捕食季节,以小昆虫、飞蛾、毛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