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 nVidia, VIA, SIS, ATI, ALI ,AMD进几年的芯片发展史!求精华! Intel、VIA、SIS、ATI、Geforce,哪种主板...

作者&投稿:微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芯片组一般是按照北桥芯片命名的,我就按照北桥的发展给你说说吧!
  针对INTEL平台方面:
  Intel
  Intel845系列芯片组的82845E/82845GL/82845G/82845GV/82845GE/82845PE,除82845GL以外都支持533MHz FSB(82845GL只支持400MHz FSB),支持内存方面,以上845系列北桥芯片都支持最大2GB内存,82845G/82845GL/82845E支持DDR 266,其余都支持DDR 333,另外82845G/82845GL/82845GV还支持PC 133 SDRAM,除82845GL/82845GV之外都支持AGP 4X插槽;865系列芯片组的82865P/82865G/82865PE/82865GV/82848P,除82865P之外都支持800MHz FSB,DDR 400(82865P只支持533MHz FSB,DDR 333,除82848P之外都支持双通道内存以及最大4GB内存容量(82848P只支持单通道最大2GB内存),除82865GV之外都支持AGP 8X插槽;Intel桌面AGP平台最高端的是875系列的82875P北桥,支持800MHz FSB,4GB双通道DDR 400以及PAT功能。Intel的芯片组或北桥芯片名称中带有“G”字样的还整合了图形核心。
  还有915/925系列的82910GL、82915P、82915G、82915GV、82915PL、82915GL、82925X和82925XE等八款北桥芯片。在支持的前端总线频率方面,82910GL只支持533MHz FSB,而82925XE则支持1066MHz FSB,其余的82915P、82915G、82915GV和82925X都支持800MHz FSB;在内存支持方面,82910GL、82915PL和82915GL都只支持DDR内存(DDR 400),82925X和82925XE则只支持DDR2内存(DDR2 533),其余的82915P、82915G和82915GV都能支持DDR内存(DDR 400)和DDR2内存(DDR2 533),所有这八款北桥芯片都能支持双通道内存技术,除开82915PL之外最大都支持4GB内存容量(82915PL只支持2GB内存),此外82925X还支持ECC内存;82910GL、82915G、82915GL和82915GV集成了支持DirectX 9.0的Intel GMA900显示核心(Intel Graphics Media Accelerator 900);在外接显卡接口方面,82915P、82915G、82915PL、82925X和82925XE都提供一条PCI Express X16显卡插槽,而82910GL、82915GL和82915GV则不支持独立的显卡插槽。
  之后Intel发布了支持双核心处理器的945/955/975系列的82945P、82945G、82945GZ、82945GT、82945PL、82955X、82975X等七款北桥芯片。在支持的前端总线频率方面,82945GT只支持667MHz FSB,82945GZ和82945PL则只支持800MHz FSB,其余则全部都支持1066MHz FSB;在内存支持方面,所有这七款北桥芯片都能支持双通道内存技术并且都仅支持DDR2内存从而不再支持DDR内存,其中82945PL和82945GZ仅支持最大2GB的DDR2 533,82945P、82945G和82945GT则支持最大4GB的DDR2 667,82955X和82975X则支持ECC内存技术和最大8GB的DDR2 667;在双核心处理器的支持方面,82945P、82945G、82945GZ、82945PL仅支持Pentium D,82955X和82975X则支持Pentium D和Pentium EE,82945GT则支持Core Duo;82945G、82945GZ和82945GT集成了支持DirectX 9.0的Intel GMA950显示核心(Intel Graphics Media Accelerator 950),这是GMA900的升级版;在外接显卡接口方面,82945P、82945G、82945GT、82945PL、82955X、82975X都提供一条PCI Express X16显卡插槽,而82945GZ则不支持独立的显卡插槽。
  最新的是946系列的82946PL和82946GZ以及965系列的82P965、82G965、82Q965和82Q963等六款北桥芯片,都支持最新的双核心处理器Core 2 Duo,82P965还支持顶级的Core 2 Extreme。82946PL和82946GZ只支持800MHz FSB,而82P965、82G965、82Q965和82Q963都支持1066MHz FSB。在内存支持方面,82946PL和82946GZ支持最大4GB内存,而82P965、82G965、82Q965和82Q963则支持最大8GB内存。另外82946PL、82946GZ和82Q963支持双通道DDR2 667内存,而82P965、82G965和82Q965则支持双通道DDR2 800内存。在显示接口方面,除了82Q963不支持独立的显卡插槽之外,其余五款北桥芯片都能支持PCI Express x16显卡插槽。并且82946GZ、82Q965和82Q963还集成了支持DirectX 9.0c和OpenGL 1.4的Intel GMA 3000(Intel Graphics Media Accelerator 3000)显示核心;而82G965则集成了支持DirectX 10和OpGL 1.5以及Intel Clear Video技术(英特尔清晰视频技术)的Intel GMA X3000(Intel Graphics Media Accelerator X3000)显示核心,并且Intel GMA X3000还在Intel集成显卡中首次支持硬件T&L(规格近似的Intel GMA3000只支持软件T&L),还支持H.264硬件解码和HDMI(Hi-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高清晰多媒体接口)多媒体影音输出接口;82P965和82Q965还支持面向数字家庭的Intel VIIV(欢跃)技术。
  另外,82P965、82G965、82Q965和82Q963还支持以下特色技术:
  (1)Intel Fast Memory Access(Intel FMA,英特尔快速内存访问技术),通过优化可用内存带宽的使用,并降低内存访问延迟时间,更新的图形内存控制器中枢(GMCH,也就是北桥芯片)骨干架构提高了系统性能,基本上可以说是以前82875P北桥所支持的PAT技术的延续和升级;
  (2)Intel Flex Memory Technology(Intel FMT,英特尔灵活内存技术),允许插入不同大小的内存且能继续维持双通道模式,这要比以往在Intel芯片组主板上要启用双通道内存模式时必须使用相同容量和相同规格的内存的限制要灵活得多,而且在升级系统内存时原有的小容量内存则必须弃用,有了Intel FMT技术之后在升级系统内存时原有的小容量内存则不必弃用,减少了升级成本,从而升级更加轻松;
  (3)Intel Quiet System Technology (Intel QST,英特尔静音系统技术),智能系统风扇转速控制算法会根据系统的工作温度范围, 自动调节风扇转速,减少风扇速度变化, 从而降低可以感知的系统噪音;
  (4)USB Port Disable(USB端口禁用技术),可根据需要启用或禁用单独的USB端口,此项功能可防止通过USB端口恶意删除或插入数据,从而增加了又一层数据保护功能。
  此外,82Q965和82Q963还具有面向商业用户数字办公的特殊功能,支持Intel Stable Image Platform Program (Intel SIPP,英特尔稳定映像平台计划)和Intel vPro(博锐)技术,其中82Q965还支持Intel Active Management Technology(Intel AMT,英特尔主动管理技术),带系统防御功能,支持带外网络化系统的远程、线下管理,而不管系统状态如何,可帮助改善IT效率、资产管理以及系统安全性与可用性,“系统防御”功能可帮助阻止软件攻击入侵,如果客户端感染病毒,则将其与网络隔离;如果关键的软件代理遗失,则主动向IT管理人员发出告警,满足商业用户远程管理和安全性的要求。
  SIS
  早期支持DDR SDRAM内存的SIS648FX、SIS655FX、SIS655TX、SIS656、SIS649以及集成了SiS Mirage显示芯片的SIS 661FX。其中,SIS655FX、SIS655TX和SIS656支持双通道内存技术;SIS648FX、SIS655FX、SIS655TX和SIS 661FX支持AGP 8X规范,而SIS656和SIS649则支持PCI Express X16规范;所有这六款北桥芯片都支持DDR 400内存,而SIS 649则能支持DDR2 533内存,SIS 656更能支持DDR2 667内存。
  比较新的有支持800MHz FSB的SIS662以及支持1066MHz FSB的SIS 649FX和SIS 656FX等北桥芯片。这三款北桥芯片都支持PCI Express x16显卡插槽和DDR2 667内存,其中SIS 656FX还支持双通道内存技术,而SIS 662则集成了SIS Mirage 1显示核心。
  ATI
  主要就是Radeon 9100系列北桥芯片。Radeon 9100 IGP、Radeon 9100 Pro IGP和RX330这三款北桥芯片都能支持800MHz FSB、双通道DDR 400内存和AGP 8X规范,Radeon 9100 IGP和Radeon 9100 Pro IGP还集成了支持DirectX 8.1的Radeon 9200显示芯片。
  比较新的有支持800MHz FSB的Radeon Xpress 200 IE(RC410)、Radeon Xpress 200 IE(RXC410)以及支持1066MHz FSB的Radeon Xpress 200 IE(RS400)、Radeon Xpress 200 CrossFire IE(RD400)、CrossFire Xpress 1600 IE等北桥芯片。所有这些北桥芯片都支持PCI Express x16显卡插槽;CrossFire Xpress 1600 IE支持双通道DDR2 800,除此之外其它都同时支持DDR 400和DDR2 667,并且除了Radeon Xpress 200 IE(RC410)之外都支持双通道内存技术;除了Radeon Xpress 200 IE(RXC410)和CrossFire Xpress 1600 IE之外都集成了支持DirectX 9.0的ATI Radeon X300显示核心,此外,Radeon Xpress 200 CrossFire IE(RD400)和CrossFire Xpress 1600 IE还支持ATI的CrossFire多显卡并行技术。
  VIA
  PT800/PT880/PM800/PM880以及较早期的P4X400/P4X333/P4X266/P4X266A/P4X266E/P4M266等等,其中,VIA芯片组名称或北桥名称中带有“M”字样的还整合了图形核心(英特尔平台和AMD平台都如此)。PT800、PT880、PM800和PM880这四款北桥芯片都能支持800MHz FSB和DDR 400内存,并且都支持AGP 8X规范。其中PT880和PM880支持双通道内存技术,PM800和PM880还集成了S3 UniChrome Pro显示芯片。
  此后有P4M800、P4M800 Pro、PT880 Pro、PT880 Ultra、PT894、PT894 Pro、P4M890和PT890等北桥芯片。其中,P4M800、P4M800 Pro、PT880 Pro支持800MHz FSB,PT880 Ultra、PT894、PT894 Pro、P4M890和PT890支持1066MHz FSB;P4M800和P4M800 Pro支持AGP 8X显卡插槽,PT880 Pro和PT880 Ultra则同时支持AGP 8X显卡插槽和PCI Express x16显卡插槽(实际上是基于PCI Express x4),而PT894、PT894 Pro、P4M890和PT890则支持真正的PCI Express x16显卡插槽;在内存支持方面,P4M800和P4M800 Pro都仅支持DDR 400内存并且不支持双通道内存技术,而PT880 Pro、PT880 Ultra、PT894、PT894 Pro、P4M890和PT890则同时支持DDR 400和DDR2 533,并且除了P4M890和PT890之外都支持双通道内存技术;此外,P4M800、P4M800 Pro和P4M890还集成了S3 Graphics UniChrome Pro显示核心。
  最新的是整合芯片组P4M900,支持Socket 478/Socket 775全系列的所有处理器,包括最新的Conroe核心Core 2 Duo和Core 2 Extreme,支持1066MHz FSB和单通道DDR2 667内存,并整合了支持DirectX 9.0的VIA Chrome HC IGP显示核心,还支持独立的PCI Express x16显卡插槽。P4M900是所有VIA芯片组中最先支持DDR2 667和DirectX 9.0的。
  ULI
  离开芯片组市场多年,目前产品不多,主要是M1683和M1685,这两款北桥芯片都能支持800MHz FSB,其中,M1683支持AGP 8X规范和DDR 500内存,而M1685则支持PCI Express X16规范和DDR2 667内存。
  NVIDIA
  进入Intel平台芯片组市场比较晚,起初主要是定位于中高端市场的nForce4 SLI IE、nForce4 SLI X16 IE、nForce4 SLI XE以及nForce4 Ultra IE。这些北桥芯片都支持1066MHz FSB、双通道DDR2 667内存以及PCI Express x16显卡插槽,并且除了nForce4 Ultra IE之外都支持NVIDIA的SLI多显卡并行技术。然后是nForce 590 SLI IE、nForce 570 SLI IE和nForce 570 Ultra IE,支持Socket 775接口全系列的所有处理器,包括最新的Conroe核心Core 2 Duo和Core 2 Extreme,支持1066MHz FSB和双通道DDR2 667内存。其中,nForce 590 SLI IE和nForce 570 SLI IE还支持NVIDIA的SLI技术,nForce 590 SLI IE更是能支持两条真正全速的PCI Express x16插槽,支持顶级的Quad SLI技术,能最大限度的发挥SLI技术的威力。

  针对AMD平台方面:
  VIA:
  除了支持K7系列CPU(Athlon、Duron、Athlon XP)的KT880、KT600、KT400A以及较早期的KT400、KM400、KT333、KT266A、KT266、KT133、KT133A外,还有有K8M800、K8T800、K8T800 Pro、K8T890和K8T890 Pro。其中,支持K7系列的KT600和KT880支持400MHz FSB、DDR 400内存和AGP 8X规范,KT880还支持双通道内存技术。支持K8系列的K8M800和K8T800支持800MHz HyperTransport频率,K8T800 Pro、K8T890和K8T890 Pro支持1000MHz HyperTransport频率,K8M800、K8T800和K8T800 Pro支持AGP 8X规范,而K8T890和K8T890 Pro则支持PCI Express X16规范,并且与nVidia的nForce4 SLI相同,K8T890 Pro同样也能支持两块nVidia的Geforce 6系列显卡之间的SLI连接以提升系统的图形性能;K8M800还集成了S3 UniChrome Pro显示芯片。
  比较新的主要有K8M890和K8T900,都支持全系列的AMD K8系列处理器、PCI Express x16显卡插槽、1000MHz的HyperTransport频率。其中,K8M890还集成了S3 graphics UniChmore Pro显示核心。
  SIS:
  主要有支持K7系列CPU的SIS748、SIS746、SIS746FX、SIS745、SIS741、SIS741GX、SIS740、SIS735,以及支持k8系列CPU的SIS755、SIS755FX、SIS760和SIS756。其中,SIS755和SIS760支持800MHz HyperTransport频率,SIS755FX和SIS756则支持1000MHz HyperTransport频率;SIS755、SIS755FX和SIS760支持AGP 8X规范,而SIS756则支持PCI Express X16规范;SIS760还集成了支持DirectX 8.1的SIS Mirage 2显示芯片。
  比较新的主要有SIS760GX、SIS761GL和SIS761GX。其中,SIS760GX和SIS761GL都只支持800MHz的HyperTransport频率,而SIS761GX则支持1000MHz的HyperTransport频率;SIS760GX支持AGP 8X显卡插槽,SIS761GX支持PCI Express x16显卡插槽,而SIS761GL则不支持独立的显卡插槽;SIS760GX集成了SIS Mirage 2显示核心,而SIS761GL和SIS761GX则集成了SIS Mirage 1显示核心。然后是SIS 771,支持全系列的Socket AM2处理器,支持1000MHz的HyperTransport频率和PCI Express x16显卡插槽,还集成了硬件支持DirectX 9.0的SIS Mirage 3显示核心。
  NVIDIA:
  除了早期的支持K7系列CPU的nForce2 IGP/SPP,nForce2 Ultra 400,nForce2 400等,比较新的是支持K8系列CPU的nForce3系列的nForce3 250、nForce3 250Gb、nForce3 Ultra、nForce3 Pro以及nForce4系列的nForce4、nForce4 Ultra和nForce4 SLI,这些全都是单芯片芯片组,其中nForce3系列支持AGP 8X规范,而nForce4系列则支持PCI Express X16规范,nForce4 SLI更能支持两块nVidia的Geforce 6系列显卡(支持SLI技术的GeForce 6800Ultra 、GeForce 6800GT、GeForce 6600GT)之间的SLI连接,极大地提升系统的图形性能。
  还有有nForce4 SLI X16、GeForce 6100和GeForce 6150,都支持1000MHz的HyperTransport频率和PCI Express x16显卡插槽。其中,nForce4 SLI X16支持两条真正全速的PCI Express x16插槽,能最大限度的发挥SLI技术的威力;GeForce 6100和GeForce 6150则集成了支持DirectX 9.0c的基于NV44的显示核心。
  最新的是nForce 590 SLI、nForce 570 SLI、nForce 570 Ultra和nForce 550四种Socket AM2平台芯片组,支持全系列的Socket AM2处理器,除了nForce 590 SLI仍然采用传统的南北桥架构之外其它全部都是单芯片芯片组。所有的nForce 5系列全部都支持1000MHz的HyperTransport频率和PCI Express x16显卡插槽。其中,nForce 590 SLI和nForce 570 SLI还支持NVIDIA的SLI技术,nForce 590 SLI更是能支持两条真正全速的PCI Express x16插槽,支持顶级的Quad SLI技术,能最大限度的发挥SLI技术的威力。
  ULI:
  比较新的主要有M1695和M1697,都支持全系列的AMD K8系列处理器、PCI Express x16显卡插槽、1000MHz的HyperTransport频率。其中,M1695除了PCI Express x16显卡插槽之外还同时支持AGP 8X显卡插槽(虽然是基于南桥芯片,但却具有真正的AGP 8X的带宽);而且,如果以M1695为北桥同时再以M1697为南桥,则可以支持两条真正全速的PCI Express x16显卡插槽。
  ATI:
  ATI进入AMD平台芯片组市场比较晚,早期有支持K8系列CPU的Radeon Xpress 200(北桥芯片是RS480)和Radeon Xpress 200P(北桥芯片是RX480),这二者都支持PCI Express X16规范,其中,Radeon Xpress 200还集成了支持DirectX 9.0的Radeon X300显示芯片。Radeon Xpress 200有两项技术比较有特色,一是“HyperMemory”技术,简单的说就是在主板的北桥芯片旁边板载整合图形核芯专用的本地显存,ATI也为HyperMemory技术做了很灵活的设计,可以单独使用板载显存,也可以和系统共用内存,更可以同时使用板载显存和系统内存;二是“SurroundView”功能,即再添加一块独立显卡配合整合的图形核心,可以实现三屏显示输出功能。
  然后是Radeon Xpress 200 CrossFire(RD480)、Xpress CrossFire 3200(RD580)和Xpress CrossFire 1600,都支持1000MHz的HyperTransport频率和PCI Express x16显卡插槽,并且都支持CrossFire多显卡并行技术。其中,Xpress CrossFire 3200(RD580)更是在北桥芯片内具有40条PCI Express Lanes,能支持两条全速的PCI Express x16显卡插槽,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CrossFire技术的威力。
  最新的是Radeon Xpress 1100和Radeon Xpress 1150两种Socket AM2平台芯片组,支持全系列的Socket AM2处理器,都支持1000MHz的HyperTransport频率和PCI Express x16显卡插槽,并且都集成了ATI Radeon X300显示核心,只是二者的核心频率不同,Radeon Xpress 1100的核心频率是300MHz,而Radeon Xpress 1150的核心频率是400MHz。

面对3dfx的巨大成功,无论是S3还是Trident都无力抵抗,不可一世的3dfx已经无视来自其它厂商的威协。而此时另一位默默耕耘的新兴力量正在悄悄出现,这就是我们熟悉的nVIDIA。其实,早在Voodoo2独步天下之时,nVIDIA就以性能表现不俗的Riva128和TNT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如果说TNT只是nVIDIA攻击3dfx的试探,那么TNT2则是真正挥向3dfx的一记重拳。

客观而言,TNT2绝对是nVIDIA的成名之作。也许是3dfx的一意孤行惹火了Microsoft,在Direct3D的帮助下,TNT2异军突起。尽管Voodoo系列也具备Direct3D加速能力,但是当游戏开发商开始倾向于Direct3D之后,Voodoo系列的Glide优势尽失。凭借极高的象素填充率以及显存带宽,TNT2成为3D时代的新明星。在OpenGL性能方面,TNT2的表现也令人满意。除了在画质上能与TNT2比拼之外,3dfx其实已经没有任何竞争的筹码。

TNT2成为3dfx的恶梦

在万众期待之下,3dfx终于推出了Voodoo3,但是在nVIDIA TNT2面前的软弱表现让3dfx陷入了巨大的尴尬境地,而此时性能上占优的nVIDIA清楚地知道真正能赚钱的是中低端产品及OEM市场,聪明的nVIDIA就把TNT2产品线按高中低端市场进行细分,使得其市场占有率大大提升。此时3dfx只能对其FANS说:请等待Voodoo4/5的到来!
数次交手惨败之后,VSA100可谓是3dfx的最后赌注,这也是一款充满着争议的产品。但是上市日期一拖再拖,被喻为历史上最难产的显卡产品之一。直到此时,3dfx还是没有觉醒过来,在DirectX几乎一统天下的局面下还是坚持不开放Glide源代码,更斥巨资收购了STB来闭门造卡,使得昔日的盟友纷纷改投nVIDIA的门下。而最终产能严重不足的VSA100无法挑起拯救3dfx的大梁,江郎才尽的3dfx作出最后一击,收购Gigapixel公司企图获得Microsoft将要推出的X-BOX的图形芯片订单。但是兵败如山倒,Microsoft最终却选择了竞争对手nVIDIA,这个噩耗使得3dfx的股票大跌,奄奄一息的3dfx最终被nVIDIA收购,一代王朝宣告灭亡。

3dfx最后的绝唱

3dfx的失败发人深思,纵看它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3dfx输掉的不是技术和资金,而是一连串企图独霸市场的错误策略,过分高估自身实力,Glide本身是一个很好的API但却因为3dfx想独霸技术而随它一起灭亡了;且不说它收购STB闭门造卡而得罪众多的板卡制造商,就连致力发展DirectX的Microsoft和大力推广AGP规范的Intel也不放在眼内,逆势而行及固步自封的短见策略令到一意孤行的3dfx一步一步走上了绝路。
ATi异军突起:携Radeon 7500叫嚣nVIDIA

收购了3dfx后的nVIDIA无疑是迎来了其高速发展的第二春。但是如日中天的nVIDIA并没能在市场上只手遮天,因为此时一位强有力的挑战者顽强地登上了竞技舞台,这就是与nVIDIA针锋相对的ATI。作为资格较老的图形显示芯片公司,ATi有着它的生存之道,多年的征战也使得ATi累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在3dfx时代,ATi的3D Rage系列芯片虽然3D性能并不是十分特出,但是它却提供了很好的DVD回放加速功能,配合其低价策略使得它在OEM市场中也占有一席之位。而且凭着出色的视频及多媒体性能,使得ATi避免了与3dfx和nVIDIA在3D游戏性能方面的正面交峰,即使在零售市场,采用3D Rage系列芯片的显卡也一直是用户的“第三方”选择。

而此时显卡技术中的T&L成为当时人们关注的焦点,第一款支持T&L功能的显卡是GeForce 256, 随后发布的GeForce2基本上可以说是提速版本,除了速度快了很多以外,其它方面并没有太大的技术上提升。而经过了较漫长的摸索后,ATI也推出了DX7时代下的强有力的挑战武器:Radeon 7500。

GPU与CPU功能对比

其实ATi先前推出的Radeon 256以及Radeon LE已经展现出相当不错的实力,只不过在nVIDIA的GeForce 256光芒下没能提起人们太大的注意。而Radeon 7500终于积厚薄发,一举成为性能最好的DirectX7显卡。与早先的Radeon 256相比,Radeon 7500最大的改变就是生产工艺,从原来的0.18μm改进到0.15μm,因此拥有更小的核心。这样最大的好处就是发热量得到很好的控制,而且芯片的核心速度也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和GeForce2 GTS系列的产品比较,ATi的Radeon 7500在芯片频率和显存频率这两个方面占据着较明显的优势,这意味这它拥有更高的执行性能和显存带宽。

被称为DX7最强卡的Radeon 7500

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牛气冲天的nVIDIA在板卡厂商合作方面出现问题,而ATi也从3dfx身上吸引了经验,有意开放显卡制造权。正是这一进一出之下,不少二、三线品牌开始支持ATi,采用Radeon 7500图形核心的产品大面积铺货。从实际对比来看,nVIDIA在提高频率后推出的GeForce2 Ti并不逊色于Radeon 7500,但是此时的较量已经没有任何意义。Radeon 7500的出现标志ATi在核心技术方面已经完全赶上nVIDIA的脚步,正式与nVIDIA展开正面的技术交锋。
但是无可否认,ATI在技术上的主动并没有为其市场表现的被动带来太大的帮助。在及时发现来自于ATi的威胁之后,nVIDIA不仅仅是提高GeForce2 频率来仓促应付,而是动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GeForce3。在大约半年不到的时间内,GeForce3主宰了高端市场,而GeForce2 MX继续帮助nVIDIA抢占中低端市场份额。ATi顽强应战,在Radeon 7500在核心技术方面无法对抗GeForce3的情况下,及时推出了Radeon 8500,成为其救命稻草。作为DirectX8级别显卡,支持Pixel Shader与Vertex Shader是最主要的功能,而Radeon 8500不仅继承这些特性,还融入TRUFORM、SMARTSHADER、SMOOTHVISION及HYPER-Z II等新技术。

Radeon 8500让玩家们认识了ATi的真正实力

面对ATi的挑战,GeForce3显然已经力不从心,即便是最高频率的GeForce3 Ti500也只能勉强与Radeon 8500打个平手。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nVIDIA又一次展现出其产品研发方面的强大实力,GeForce4 Ti凭借出色的表现捍卫了王者的尊严。GeForce4 Ti在T&L单元方面采用nfiniteFX II引擎,它加入了第二个Vertex Shader(顶点处理单元)流水线。在高工作频率下,使得GeForce4 Ti的处理能力有可能高于GeForce3将近三倍。而在全屏反锯齿方面,GeForce4 Ti采用新的Accuview AA技术,改善了取样方式并且优化了渲染的过程,可以进一步保证在高分辨率下的显示速度。显存带宽也一直是制约显卡性能的瓶颈,GeForce4 Ti为了摆脱瓶颈的限制,引入了LightSpeed Memory Architecture II(LMA II)光速显存构架II技术,它的原理就是优化渲染过程和压缩技术的采用。

GeForce4 Ti的出现应该说令ATi哑口无言,因为Radeon 8500已经量产,而且ATi的产能暂时不允许研发同级别新产品。更为重要的是,当年微软即将公布DirectX9标准,ATi已经无暇顾及DirectX8平台的竞争。不过平心而论,Radeon 8500败给GeForce4 Ti更多的是面子问题,让ATI信心大收打击的是面对GeForce4 MX的束手无策,其后果相当严重,中低端利润大量流入竞争对手的口袋。ATi甚至找不到一款同级别的对抗产品
DirectX9第一战役:9700让ATi看到胜利的曙光

饱受挫折的ATI并没有因此而延误其产品研发进程。Radeon 9XXX系列产品正是其处心积虑要给nVIDIA致命一击的产品。在nVIDIA的GF4 Ti系列风光了很长一段时间后,ATI高调发布了支持DirectX 9的R300核心的Radeon 9700,无可争议地坐上了显卡性能王者的宝座,更重要的是重新点燃了ATI与nVIDIA决战的信心。

面对ATI的进攻,nVIDIA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还击,但一直以六个月为产品开发周期的nVIDIA却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跟不上自己制定的步伐。原计划在2002年秋季发布的NV30一拖再拖,直到11月份才发布芯片,但是却因为一些细节问题甚至直到2003年才推出成品。NV30核心的GeForce FX5800系列史无前例地配备8条渲染管线,这也自然表现出比FX5600/5700等更好的性能。然而对比同时代的ATi Radeon 9700系列,nVIDIA并没有什么优势,关键原因就在于显存配置方面,渴望时刻保持领先的nVIDIA在GeForce FX5800 Ultra中选择了尚未普及的DDR2显存。然而遗憾的是,这也成为NV30的一大败笔。GDDR2不仅因为成本问题难以普及,其自身的技术也并不成熟。

误入GDDR2泥沼的FX5800

在GeForce FX5800 Ultra中,8枚GDDR2显存芯片需要消耗28W功耗,而且造成了巨大的发热量。撇开为了散热而带来的成本问题不谈,即便是恼人的噪音问题都已经让nVIDIA尴尬不已,这也注定NV30不会取得类似于其前辈们的成功。当我们见到带有水冷散热以及外置电源的GeForce FX5800 Ultra显卡时,或许更多的感觉不是赞叹,而是一种莫名的悲哀。如果说GDDR2显存为NV30带来出色的性能也就罢了,然而位宽仅仅128Bit的GDDR2显存很大程度上成为性能发挥的瓶颈。在使用频率为1GHz的GDDR2显存时,16GB/s的带宽却是令人难以完全满意,与ATi Radeon 9700 Pro相比落下不少。

Radeon 9700让ATi坐上了显卡性能王者宝座

尽管GeForce FX5800并不算成功,但是面向中低端市场的GeForce FX5200以及FX5600等一系列面向中低端的产品还是能让nVIDIA保持着较大的市场份额。而ATI9700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其Radeon 9系列产品就一定叫座,这个与CPU的情况不同,在CPU的发展过程中,无论多么昂贵的产品,最终都会迅速平民化。然而这种情况却很难出现在GPU上。由于厂商在产品设计时过分追求主频、晶体管集成度等成本敏感点,因此即便是整条产品线生命周期结束之后依旧无法大幅度降价,也使得最新的技术无法普及,只能利用简化产品来应付低端市场,GeForce4 MX便是最好的例子。

FX5200的速度表现很一般

不过,这回的GeForce FX5200/5600还是有一些特别,因为它们在硬件上支持DirectX 9.0 API,这与GeForce4 MX连DirectX 8.0也不能支持的情况是截然不同的。尽管我们可以批评GeForce FX5200因为速度问题而根本无法实现DirectX 9.0的3D特效,但是这至少表明了厂商的技术普及信心。ATi也有针对Radeon 9700系列的简化版产品,那就是被无数DIY用户十分推崇的Radeon 9500。从技术角度而言,Radeon 9500的确表现不俗,甚至部分版本采用256显存位宽而且可以开启被屏蔽的另外4条渲染管线。然而Radeon 9500的成本实在太高,导致其市场普及度远不如GeForce FX5600
GeForce FX5800和Radeon 9700的交锋让双方充满了火药味,双方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重整旗鼓。FX5800显然是让人的失望的。面对Radeon 9800Pro的Smoothvision 2.1,FX5800显得较为单薄,似乎在吃GeForce4时代Accuview 抗锯齿引擎的老本。

坐吃山空自然就会被动挨打,因此nVIDIA为最新的FX5900装配了Intellisample HTC技术,有效改善了全屏抗锯齿以及各向异性过滤的效果。与FX5800所使用的Intellisample 技术相比,Intellisample HTC技术增加了更多的高级纹理、色彩以及Z轴压缩算法以提升图象质量,1:4的无损压缩技术也在显存带宽提升的帮助下得到了更好的发挥。此外,Intellisample HTC技术还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显存带宽的利用率,这一点与ATi的HyperZ技术十分类似。事实上,如果NV35不对Intellisample技术进行改进的话,其改用256Bit GDDR1之后的显存带宽提升将被无情地浪费。如果说Intellisample HTC技术令人难以信服的话,那么Ultra Shadow光影技术绝对没有任何猫腻,可谓是FX5900真正让人眼睛一亮的闪光点。Ultra Shadow光影技术可以进行大量阴影处理的硬件加速功能,从而改善3D画面的效果。而且已经有多款游戏采用了这一技术,并获得了很不错的效果。

FX5900帮助nVIDIA迅速走出困境

在现实生活中,光源前面只要有物体遮挡就会有阴影。而在3D游戏中,为了表达这一“简单”的现象就不得不用去程序员大量的尽力以及硬件资源,这也直接造成3D游戏画面不够真是,缺乏动感。精确上的阴影表现效果是创造真实场景的关键因素,多光源与数量众多的对象以及角色之间的互动需要多次循环编程,而且更为复杂的方面还在于每一帧中的每一个光源都必须根据每个对象进行计算。Ultra Shadow技术的魅力在于能够大大加快这一实现过程,程序员能够在场景内定义一个固定区域,计算此区域内光源对物体产生的效果,预先排除不需要进行计算的区域。由于Ultra Shadow技术提高了光影计算的速度,同时又将程序员从繁琐低效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因此这项技术很被看好,业界甚至将其地位与经典的T&L、VertexShader以及PixelShader相提并论。GeForce FX5900 与Radeon 9800应该说打成平手,即便是后期的GeForce FX5950 Ultra 与Radeon 9800XT也仅仅是主频上的低层次较量。

频率惊人的Radeon 9800XT

相对而言,更为让人关注的还是Radeon 9600与GeForce 5700系列的对抗。同样作为面向中端市场的简化版产品,Radeon 9600在频率相同时有着比GeForce 5700系列更好的性能。此外,ATi还专门针对中国市场推出了Radeon 9550,再加上显卡厂商的鼎立支持,超频之后甚至达到超越Radeon 9600XT的性能。Radeon 9550第一次让nVIDIA感受在中低端市场的切肤之痛,GeForce 5700 Ultra的成本没能很好地控制,因而很难对抗Radeon 9550
从nVIDIA对待GeForce FX5700系列的态度不难看出它已经提前放弃了NV3X,GeForce 6阵营才是其真正看重的产品。客观而言,GeForce 6系列确是成功的产品,也让继3dfx后的新一代霸主nVIDIA保住了颜面与市场。而且拿出了3dfx时代的SLI技术让GeForce 6系列的高端产品轻易地登上了平台性能的宝座,就算中低端产品也对解禁了对SLI的支持,无疑增加了更多的噱头。

而竞争对手ATi则将产品线拉得很长,Radeon 9550演变而来的X300、X550以及X600进驻中低端PCI Express平台,而X700作为高端X800系列的简化版来与nVIDIA进行中高端的角逐。而这些战役发生的时间已经进入到了2004年,整个系列的对抗可以说是独立显卡竞争的“现代史”,正面我们来详细了解:

低端竞争:GeForce 6200系列Vs X300系列

GeForce 6200除了内核仅有4条像素渲染流水线外,其架构与GeForce 6800系列相比所发生的变化还算不是很大。最明显的区别应该是其显存控制器不支持Color-compression(色彩压缩)和Z-compression(Z压缩)压缩技术。色彩压缩功能可以实时将色彩数据以6:1的比例做无失真压缩,在很多情况下,所有多边形边缘的色彩数据都能够彻底进行压缩,缺少这一功能对于整体性能的影响还是有一点。与此同时,Z压缩技术对于减轻显存负担也有很大的帮助,缺少这一功能导致GeForce 6200在启用全屏抗锯齿或是各向异性过滤时的性能带来负面影响。

然而值得肯定的是,GeForce 6200系列支持CineFX 3.0引擎,而且Shader Model 3.0、64位纹理混合过滤、32bit象素着色渲染精度也一应俱全,甚至第二代UltraShadow阴影渲染优化技术也融入其中,并且完整支持DirectX 9.0c。与上一代的GeForce FX5200相比,GeForce 6200系列的缩水程度显然不是很明显,因此其性价比还是值得肯定。相比之下,RV350尽管也是四条渲染管线,但是核心技术已经落后GeForce 6200整整一代。

具备TurboCache技术的GF 6200TC

在频率以及显存位宽相同的情况下,GeForce 6200的整体表现还是强于Radeon 9550。在PCI Express平台,所谓的“X300-X550-X600”阵营其实仅仅是主频变化,而nVIDIA的GeForce 6200系列则衍生出只能支持64bit显存位宽的GeForce 6200A以及具备Turbo Cache显存优化技术的GeForce 6200TC。从这一层面来看,nVIDIA显然更为灵活。也许目前nVIDIA的GeForce 6200还没能展现出性价比优势,但随着价格逐步调整,今后的市场表现力将会得到加强。

“X300-X550-X600”阵营的RV350核心

中端竞争:GeForce 6600系列让nVIDIA称霸中端

如果说2004年的9550让ATI称霸低端市场的话,那么GF6600则是2005年nVIDIA的中端之王。GeForce 6600系列分为三大版本:GeForce 6600LE、GeForce 6600标准版以及GeForce 6600GT,其中最特殊的当属GeForce 6600LE。NV43-V核心的GeForce 6600LE只有4条渲染管线,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说属于GeForce 6200级别的产品,应该说面向中低端的定位会更加合理。但是GeForce 6600LE最大的特色是nVIDIA不再对核心显存规格进行限制,花样尽出的厂商可以把GF6600LE武装成多种角色,这也使得GF6600LE具有相当复杂的产品线,同时也会因此而拥有较强的生命力。

可以SLI工作的GeForce 6600LE

NV43核心GeForce 6600有两种规格:GeForce 6600GT和GeForce 6600标准版。其中GT版性能更强,其核心显/存频率达到500/1000MHz,采用GDDR3显存。而GeForce 6600标版频率为300MHz/500。在目前发布的产品,两者还有一点不同,那就是GeForce 6600GT可以硬件支持nVIDIA SLI技术。

GeForce 6600系列的NV43核心

但是nVIDIA在面对ATi近期发布的CrossFire技术时也开始有所改变,近阶段正式宣布GeForce 6600标准版可以驱动支持SLI技术,也有可能授权VIA的DualGFX芯片组(PT894 Pro与K8T890 Pro)。而厂商们也开始采用不同显存规格产品的6600,使得6600的战斗力也越来越强。

nVIDIA的SLI技术令ATi疲于应付

ATi不可能使用“X300-X550-X600”系列对抗GeForce 6600系列,由旗舰级产品简化而来的X700系列成为最主要的资本。X700具备8条渲染管线,显存位宽为128bit。为了提高产品竞争力,大量X700标准版就采用高频率的GDDR3显存,整体表现与GeForce 6600系列不相上下。

X700核心用以对抗GeForce 6600

更为重要的是,ATi也意识到“X300-X550-X600”系列的薄弱环节,X700SE将能够弥补这一缺陷。X700SE将渲染管线减半至4条,但是保留128bit显存位款,因此可以与GeForce 6200以及GeForce 6600LE直接竞争。

高端竞争:nVIDIA取得制动权,提前进入7系列时代

研发实力一直强劲的nVIDIA在上个月推出了GeForce 7800,正式宣布7系列产品进入市场。而与此同是,ATI的竞争对手产品R520还在难产,遮遮掩掩的CrossFire也因为一些技术细节而迟迟没有投放市场。这样一来,在高端之争中nVIDIA无疑就拥有了制动权。

G70还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与其前辈GeForce 6800作为高端的竞争者。稍显老迈的6800是nVIDIA NV4X产品线中的旗舰,采用0.13微米制造工艺,分为6800 Ultra、6800GT、6800标准版和6800 LE四个型号。6800 Ultra和6800GT基于NV40U芯片,核心频率为400MHz和350MHz。作为顶级的显卡,内部的16条渲染管线自然是搭配256MB 256bit的GDDR3高速显存。6800标准版和6800 LE基于NV40芯片,6800标准版屏蔽了4条渲染管线,核心频率也降到了325MHz,显存位宽虽然没有缩水到一半,但容量却减少到128MB。6800 LE的核心频率进一步降低到320MHz,渲染管线也只开启了一半。

目前服役中的三大旗舰产品

而目前ATI还只能用Radeon X850来进入高端的对抗,X850系列采用最新的R480核心,取代此前的X800XT PE及X800XT成为ATi新一代的旗舰产品。很显然,ATi对换汤不换药的伎俩已经掌握得驾轻就熟了,在架构上它们与核心代号为R423的Radeon X800XT PCI-E完全相同,同样采用0.13微米工艺并且最高配备了16条Pixel流水线,特效方面支持SmartShader HD、Smothvision HD、HyperZ HD及3Dc技术,区别只在于频率有所提升。

采用R480核心的X850系列显卡

从技术角度而言,对比GeForce 6800系列与X800系列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与以往的显卡相比,如今nVIDIA和ATi之间的差距实在是很小,特别是频率相同的情况下,两种显卡的速度表现几乎差不多,仅仅是nVIDIA保持了OpenGL优势,而ATi在D3D速度上略微占优。但是应当指出的是,目前nVIDIA的技术研发进度还是略微领先于ATi。SLI技术一度将ATi压制得毫无还手之力。在高端之战上我们更关心近期即将出炉的ATI R520以及骨灰级玩家非常期待的CrossFire技术

NVIDIA、VIA、SIS、ATI、ALI和AMD是几家重要的芯片制造商,它们在过去几年里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历程。以下是它们的精华发展史:

  1. NVIDIA:NVIDIA成立于1993年,在图形处理器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他们在2000年推出了GeForce 2系列显卡,这是第一款支持硬件T&L(变换与光照)技术的显卡。此后,NVIDIA相继推出了GeForce 3、GeForce 4和GeForce FX等系列产品,不断刷新着图形处理器的性能极限。2006年,NVIDIA发布了GeForce 8系列显卡,首次引入统一着色器架构,奠定了现代图形处理器的基础。

2. VIA:VIA成立于1987年,主要致力于微处理器、芯片组和集成电路的设计和制造。2001年,VIA推出了KT266A芯片组,使得AMD Athlon处理器在市场上更加具有竞争力。此后几年中,VIA持续研发新一代芯片组,如KT600和K8T800等,为AMD平台提供强大支持。

3. SIS:SIS成立于1987年,也是一家重要的芯片制造商。他们在2003年推出了648芯片组,支持了当时最新的AGP 8X和DDR400技术,为主板厂商提供了更高性能的解决方案。SIS在接下来的几年中继续发布各种芯片组产品,提升了其市场份额。

4. ATI:ATI成立于1985年,是一家以图形芯片为主要产品的公司。他们在2000年推出了Radeon系列显卡,引领了图形处理器市场的潮流。ATI不断创新,推出了多款革命性的产品,如Radeon 9700、Radeon X800和Radeon HD 5000系列等。2006年,AMD收购了ATI,并将其整合到自己的业务中。

5. ALI:ALI(Acer Laboratories Inc.)成立于1987年,主要从事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他们在1998年推出了M1543C芯片组,该芯片组支持Socket 7平台,并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性能表现。随着竞争加剧,ALI在后续发展中逐渐退出了市场。

6. AMD:AMD成立于1969年,是一家著名的半导体公司。他们在过去几年里推出了一系列重要产品,如Athlon、Phenom和Ryzen处理器。这些处理器在性能和价格上与竞争对手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并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总结起来,以上几家芯片制造商在过去几年里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果。它们不断创新,推出了一系列领先技术的产品,为计算机和图形处理器市场带来了良好的竞争态势。这些变化不仅提升了硬件性能,也为用户提供了更好的使用体验。



安是老农没明白你说的是啥呀???!!!
你说的是芯片组,不是CPU中央处理器是不??
Intel, nVidia, VIA, SIS, ATI, ALI 这些芯片厂商我都听说过.
这AMD是个啥!是CPU呀!AMD芯片早很多年就夭折了,没发展史,只有历史了!!
还是你想问中央处理器的发展史呀??一些的不懂.
Intel在处理器和主板芯片组的战略上,采用了自家处理器和主板芯片组“强强搭配”。在AMD处理器平台上,AMD先期也曾推出了一些与自家处理器搭配的主板芯片组,但由于各种原因,自家的芯片组与处理器搭配性能并没有任何优势。于是VIA、SIS、ALI等芯片组厂家便成为了AMD处理器平台市场上的主力。随着NVIDIA的介入,AMD处理器找到了自己的“最佳搭档”,那就是NVIDIA的nForce系列主板芯片组。
请你补充一下你到底想问什么???

ALI 是为Intel和AMDCPU构架主板主心片的厂商.
近几年因为经营转向,比较淡出,主要是和一些国内低端主板合作.
比如顶星TM-P4U83主板的主芯片就是ALI出品的M1683+M1563的芯片组.与Intel出的i848P芯片组非常相似,
介于上面楼很多无知刷分的青年,下面以M1683,M1563为例介绍ALI芯片,让大家对它有以了解.

北桥M1683
M1683北桥采用375mm×375mm 669 BGA封装。是ALi支持Intel的Pentium 4 and Pentium M 处理器的北桥芯片,支持800MHz甚至更高的前端总线。支持266/333/400/500 DDR内存,甚至支持已经为主流市场所淘汰的SDRAM PC133内存。由于不支持双通道,在使用DDR 400内存时可以在系统内存和北桥之间提供3.2GB/s的峰值带宽。这对于800MHz前端总线的Pentium 4来说要小不少。支持最多3个Dimm插槽,单个插槽最高可以支持到2GB,最高支持到4GB。
M1683支持AGP 1×/2×/4×/8×,这就可以为各个厂家的主板设计工程师提供了多种不同的显示卡解决方案,满足玩家各种不同的需要。
同时M1683引进了HyperTransport系统总线,这是AMD设计的总线,可以在南北桥间建立带宽高达1.6GB/s的高速总线。

南桥M1563
南桥使用的是ALi的M1563南桥,这是一款高度整合的南桥芯片。整合了AC-Link 控制器,两通道的Ultra-66/100/133 IDE控制器,支持最多6个USB 2.0/1.1接口,IO APIC控制器以及Memory Stick扩展界面,集成1/10/100Mb/s快速以太网和HomePNA 10/20 MAC层。

以上不过是对M1683,M1563一个客观理论数据叙述,绝对不足以做为购买评价标准,实际的运算性能和CPU的兼容性如何只有使用过的用户才有权利评价.
本人对ALi的产品一直都是持保留观望态度,因为我一块ALi芯片的主板都没有用过.

CPU
INTEL P4 和 PD 都是失败品~ AMD 在那时候 用低价低公耗的 速龙 64 取得优势~
而之后~ INTEL 又 发布了 用CORE构架的 CORE系列~把CPU带入一个完全崭新的双核时代~~但CORE售价一直过高~AMD 的 速龙X2 以价格低廉的双核CPU 大大扩展 中 低级 市场~~
VIA 再CPU 的领域 推出了 以低温度低功耗闻名的C7 CPU 为UMPC 提供了最佳选择~

芯片组~
INTEL 的 经典 845 865 965 最新的是 P35
VIA 因为和INTEL的官司现在还是低谷~
SIS ALI 的市面已不多见~他们都更倾向与 平牌电脑的低价机

NVIDIA
6600 7300 7600 很成功
ATI 9550 X800 X1650 X1950 很成功~
值得注意的是 NVIDIA 推出了代号C51的 集成 6100显卡的芯片组~ 让众人对集成显卡的 观念改变~
之后 AMD 又推出了经典的 690芯片组~~集成 X1240 性能更佳~

NVIDIA 再 AMD 平台推出了~ NF4 NF5系列 反映都不错~
NVIDIA 支持自家的SLI 显卡互连~

AMD 再今年 将ATI并购~
推出了经典的 RD 690G RD 570X
AMD的 RD 570X 支持自家的 CROSSFIRE 显卡互连技术~

我想知道Intel、AMD、NVIDIA、SIS、VIA等芯片组的发展史,要求回答言简意赅,不要复制一大篇给我看。~

Intel i810
Intel i815
Intel i820
以上的是Socket 370插槽
Intel 845
Intel 865
以上的是Socket 478插槽
Intel 915
Intel 945
Intel 965
Intel 975
Intel G31
Intel G35
Intel G41
Intel G45
以上的是LGA 775插槽
………太多了………

相对来说,基于SIS和VIA芯片组的主板的执行效率不是很高。速度快和稳定和采用哪种芯片组没有多大的关系,关键是主板的做工,像技嘉、华硕、精英等主板厂商的产品,稳定性是比较高的

主板速度的定义很笼统。对于INTEL的CPU,用 VIA的PT880要比IETEL845系列主板速度要快,所以各个厂家的芯片组都有高低端,只能说是在相同芯片组参数下做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