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记与欧阳公语原文赏析鉴赏

作者&投稿:前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苏轼《记与欧阳公语》原文|赏析|鉴赏

  欧阳文忠公尝言: 有患疾者,医问其得疾之由,曰:“乘船遇风,惊而得之。”医取多年柂牙,为柂工手汗所渍处,刮末,杂丹砂、获神之流,饮之而愈。今《本草》注,《别药性论》云:“止汗用麻黄根节,及故竹扇为末,服之。”文忠因言: 医以意用药多此比; 初似儿戏,然或有验,殆未易致诘也。予因谓公: 以笔墨烧灰饮学者,当治昏惰耶?推此而广之,则饮伯夷之盥水,可以疗贪; 食比干之馂余,可以已佞; 舐樊哙之盾,可以治怯; 齅西子之珥,可以疗恶疾矣。公遂大笑。元祐六年闰八月十七日,舟行入颖州界,坐念二十年前见文忠公于此; 偶记一时谈笑之语,聊复识之。

  这篇选自《东坡志林》的随笔小品,成文奇巧,寻常平淡细微之事理,经苏轼走笔点拨,妙意横生,理趣盎然。谈笑风生里,满腹经纶才思泉涌; 机智幽默中,喜笑怒骂皆成文章。忆当年与业师欧阳修“谈笑之语”中,笑讽时弊,讥刺世病,琐闻口耳之事,“笔记作者不刻意为文,只是遇有可写,随笔写去” (吕叔湘《笔记文选读》),意到笔到,文章天成,似是不经心不经意处,却信笔写出了想象奇崛的文字,文章风格朴质流畅。它和《志林》中其他随笔,成为晚清小品抒怀议论的圭杲。

  文章开笔,以欧阳修曾与作者闲谈一则病者投医疗疾的轶事作为引子,从“欧阳文忠公尝言”至“殆未易致诘也”。为随感漫笔的索材,用叙事笔法,平平说来,娓娓道去,波澜不惊中设下机构伏笔,进而推衍引发出奇趣妙意。一个“乘船遇风”,惊而得病的患者,居然被一个郎中,靠用过多年的舵桨之握手处的汗渍“刮末”,配上丹砂、伏苓等,煎熬服下后,治好了病。并且有“权威”的方剂经典《本草》注及《别药性论》曰:“用麻黄根节,及故竹扇为末,服之”能“止汗”云云,神奇而又怪诞。不知是疗效确实如此神奇,还是方士巫医们的神话,总之,连欧阳文忠公也都疑虑,“因言:医以意用药多此比;初似儿戏,然或有验,殆未易致诘也。”的确,望、闻、问、切,汤剂入肠都这么神乎其神、玄乎其玄,当然让人觉得“未易致诘”无从查考细究了。欧阳修已有微讽此类“神医”之意,但没有“以小见大”进一步议论。

  在这一段引子时,文章有两个关节处,首先是文章“章法”上的“句眼”,即“多年柂牙手汗所渍处,刮末”与“故竹扇,为末”治病两句,构成“神医”们“以意用药”多此比的“句眼”。有双才能成此,正是这两句“句眼”使“神医”们用药“多此比”,才引出下文幽默的降临。其次是文章“章法”上的“字眼”,两句“句眼”中,最吃劲的字,是“末”字,构成了全文的“字眼”,一字化成一篇文,才演化出苏轼生花妙笔的风趣文字。正是这个“末”字,统领全盘,成为这篇随笔的“文眼”。

  苏轼巧设全文“句眼”、“字眼”后,以“笔墨烧灰饮学者,当治昏惰耶?”的类似“句眼”的句式,设比造喻,自然巧妙地接上引子,铺桥垫砖,引入论述,从而借引子中的“句眼”及这一句“垫句”,“推而广之”,排出议论文字。

  照此,则“饮伯夷之盥水,可以疗贪;食比干之馂余,可以已佞;舐樊哙之盾,可以治怯;齅西子之珥,可以疗恶疾矣。”四个复句排比叠用,顿挫抑扬,整齐而富于变化,句句推进,层层归谬,把“神医”们的“医意药理”推而广之,归谬到大笑可笑之笑上。试看:喝点让君位隐首阳之伯夷的洗脸水,就可以治贪婪;吃点谏纣王忠劝职之比干的剩饭,就可以治奸佞;舔舔闯鸿门斥项王保沛公之樊哙的盾角,就可以治怯懦;嗅嗅羞鲜花闭皓月之西施的耳饰,就可以治丑恶。如此这般,天下人只要都去沾点英雄的荤腥,闻闻美人的气色,社会岂不太平美好乎?世界上哪来这般的灵丹圣药?所以,“公遂大笑”也。笑天下可笑之人,错把末物当圣物。

  读罢笑后思量,苏轼正是以欧阳修一则闲聊,抓住能笑之“笑柄”——玄医“以意用药”,治病以“末”,以一“末”字带出许多“末物”,“有笔墨灰”,“伯夷之盥水”,“比干之馂余”,“樊哙之盾”,“西子之珥”。“末物”不算多,但应有尽有,并且要治的病都是社会人类之大病通病。能治好,当然皆大欢喜。可惜历史绵延发展,却从未见过仅靠吃喝嗅闻英雄美人的“末物”,而立地成佛、改恶从善的“病人”、“患者”。至少,例外不多。可笑的正是这种看似一流,实则末流的愚蠢医术,也许这正是苏轼的文意所在吧?如此构思奇巧,用典精当,讽意切肤的刺文,东坡写来曲折而又简练,足见“韩潮苏海”的海味了。汪洋深遽,浩瀚无际。正如何《春渚纪闻》记苏轼自己所言:“平生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此言,堪称自知甚明也。

  “公遂大笑”后一句附笔,略述成文之时之地之由,回应上文,全文收笔。然而,文意笑意,却回荡不散,缭绕不尽。



~

《上梅直讲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答:今年春天,天下的读书人聚集在礼部,先生和欧阳公亲自考查我们。我没有想到自己,竟得了第二名。后来听说,先生喜欢我的文章,认为有孟轲的风格,而欧阳公也因为我能不作世俗的文章而录取我,因此我能留在及第的行列里,不是左右亲近的人先替我推荐,不是亲戚朋友为我请求嘱托,从前十多年里听到名声却不能进见的人,一...

苏轼和欧阳修的故事
答:在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意思是这样的青年才俊,真是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啊(成语出人头地就是从这儿来的),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原文及翻译
答: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

经典诵读宋词原文及赏析
答:经典诵读宋词原文及赏析 篇1 《满江红》 宋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lǔ)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què)。

苏轼谢欧阳内翰书原文赏析鉴赏
答:苏轼《谢欧阳内翰书》原文|赏析|鉴赏 右轼启: 窃以天下之事,难于改为。自昔五代之余,文教衰落,风俗靡靡,日以涂地。圣上慨然太息,思有以澄其源,疏其流,明诏天下,晓谕厥旨。于是招来雄俊魁伟、敦厚朴直之士,罢去浮巧轻媚、丛错采绣之文; 将以追两汉之余,而渐复三代之故。士大夫不深明天子之心,用意...

欧阳修和苏轼
答:欧公蓄有石制屏风,他让苏轼、苏辙以此为题各作一首咏物诗。苏辙的《欧阳公所蓄石屏》诗,亦载于《栾城集》卷三,写得清淡无奇,诗如其人。而苏轼却极其用心地将《欧阳少师令赋所蓄石屏》,写得气势恢弘,想像奇特: 何人遗公石屏风,上有水墨希微踪。 不画长林与巨植,独画峨嵋山西雪岭上万岁不老之孤松。 ...

苏洵原文_翻译及赏析
答:他还探讨了不同文体的不同写法和共同要求。他特别善于从作品比较中品评各家散文的风格与艺术特色。 苏洵作诗不多,擅写五古,质朴苍劲。宋人叶梦得评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正类其文”(《石林诗话》)。其《欧阳永叔白兔》《忆山送人》《颜书》《答二任》《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二首》等都不失为佳作,但...

宋史苏东坡传文言文翻译
答:原文【一段】 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一日与棐论文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崇宁,大观间,海外诗盛行,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

苏轼的<题连公壁>的原文谁有啊?
答:[原文]: 欧阳文忠⑴公尝谓晋无文章,唯陶渊明⑵归去来⑶一篇而已,余亦以为唐无文章,唯韩退之⑷送李愿归谷序⑸一篇而已,平生愿效此作一篇,每执笔辄罢,因自笑曰:不若且放,教退之独步。 [原文]: 陶渊明,孟嘉⑴外孙,作嘉传云,或问:“听妓,丝不如竹,竹亦不如肉,何也?曰:渐近自然。”而今晋书乃云:...

苏轼上梅直讲书原文赏析鉴赏
答:尔后,苏轼又讲到最近的这次考举,“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轼不自意,获在第二。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焉。”苏轼、苏辙兄弟进京入试,时逢欧阳修知贡举,实行科举改革,推行朴实平易古文,打击那种求深务奇的浮艳文风。苏轼兄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