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模式与过程研究 如何把握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的优点?

作者&投稿:载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从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发展过程看有六阶段、五阶段和三阶段模型。著名的诺兰模型为六阶段,即初始、传播、控制、集成、数据管理和成熟阶段。五阶段模型是由Boar提出的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与企业业务结合过程,即局部开发、内部集成、业务过程再设计、业务网络再设计、业务范围再定义,其中前两个层次对企业的变革是渐进性的或改良性的,后三个层次对企业的变革则是革命性的影响,也就是说,如果信息技术只是叠加在现存的组织状况上,那么它获得的利益是边际性的。[8]提出三阶段模型的主要有斯科特·莫顿和肖夏纳·朱波夫等,他们将其分为工作自动化、信息管理和经营转型三个阶段,而世界银行发表的Nagy Hanna的《信息技术的扩散:工业化国家的经验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教训》中认为信息技术基本按照替代、强化和变革三个阶段扩散。

1.2.1.1 实施方法研究

ERP的实施可以遵循传统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如结构化法、原型法、面向对象的方法等,也可以采用一些新的技术方法,如快速应用开发(RAD)、业务流程再造(BPR)、组件技术等。一个ERP实施方法论的一般框架包括基本原则、实施阶段、建模工具、实施主体、实施工具、培训文档、技术和服务支持等,在ERP实施中选择一种方法论是重要的,它可以为项目规划、设计以及实现提供一个框架,避免项目的无序和混乱,提高成功实施项目的置信度。

(1)ERP实施的四、五、六阶段模型。针对ERP的自身特性,不少学者开始探讨其独特的开发过程。Rose在研究15个ERP案例的基础上提出了ERP实施过程的五阶段模型,这五个阶段分别是设计、实施、稳定、提高、提升[9]。设计阶段包括ERP系统选型、定义项目实施范围及确定系统结构;实施阶段包括配置和实施软件等;经过实施企业改进绩效后便是稳定阶段;提高阶段是业务流程的优化;提升阶段是业务流程的转变。通过整合Rose的五阶段模型和Markus、Tanis的四个过程(准备、执行、调整、前进或上升),Shanks等提出了四阶段模型,即计划、实施、稳定、提高。而六阶段模型来源于Copper和Zm ud[10]的IT项目实施六步骤理论(开始、分析、适应、接受、程序化、提升),众多学者认为这六个阶段不仅有效地解决了IT、MRP的执行,也非常适用于ERP的实施[11]。一些学者则认为,ERP系统的成功实施只是系统持续改进的开始[12],系统持续改进对于企业充分发挥ERP系统的潜力,获取和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很重要的。

(2)过程模型与ASAP法。根据客户需求快速有效地进行项目实施,更是众多软件商所追求的一个主要目标,世界著名ERP供应商SAP公司,针对企业的规模大小就提出了“过程模型”与ASAP[13]两种方案。过程模型是SAP公司在1995年引入的,它将ERP实施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按顺序分别为组织和概念设计、详细设计和系统安装、运行准备、投入运行,每个阶段又由一些子阶段、活动和工作组件构成。例如R/3过程模型的实施方式是,首先以SAPR/3中提供的业务参考模型为模板,编辑对公司竞争优势非常重要的过程列表;然后参考业务模型清楚地定义出公司的特殊需要,识别出业务参考模型中没有充分覆盖的区域,利用业务工程师中的向导开发出定制的模型。ASAP(Accelerated SAP)方法主要面向中小企业,其线路图由四个主要阶段(项目准备、经营蓝图、实现、最后准备),及投入运行后的技术支持组成。具体到项目的实施又可分为分步实施、全面实施或滚动实施,分步实施就是按模块的先后顺序进行,而全面实施(big bang)是所有模块同步进行,滚动实施(roll-out)则是在一个地方创建一个模型,然后推广到其他地方。

我国某些企业根据自己的经验,也提出了一些较为适合国内企业的实施方法,如金蝶公司的金手指六步法、神州数码公司的e-through实施方法论等。金手指的六个步骤分别是项目组织、系统培训、系统定义、数据准备、系统切换、运行维护,每个步骤均列出了关键的问题、因素和活动。例如,系统定义包括:业务流程分析、二次开发需求分析、二次开发需求确认、业务流程确定、需求反馈、业务流程反馈和变更等。

(3)融合BPR的实施模式。业务流程再造(BPR)是由美国MIT教授Hammer于1990年提出的,BPR就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从而获得可以用诸如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的业绩来衡量。许多成功的BPR 案例表明,信息技术是企业流程再造的使能器[14],这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作为自动化的动力,将从根本上改变经营管理活动的处理方式。针对我国企业的现状,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对ERP与BPR的有效整合进行了分析,甚至给出了信息技术与流程整合的简单模型。但多数研究所涉及的内容仅仅是一条思路,而香港理工大学工程学院提出的ERP与BPR整合模式则比较具体,其层次模式的顶层包括了系统规划、流程再造、系统设计和系统评价[15]

1.2.1.2 过程优化方法

ERP作为先进管理思想的载体,为企业优化业务流程提供了模式,但如何快速、有效、合理地利用BPR理论对企业现有业务流程进行分析和优化,以便有效实现物流与信息流的有效整合,是近年来理论界讨论比较多的一个问题。综合各种文献可以看出,其研究主要集中于过程建模和量化分析两个方面,分析步骤包括三步:①了解、分析现有的流程,利用各种工具绘制流程图或进行建模分析,发现再造的机会;②对流程进行重新设计,绘制再造后的流程图;③制定流程再造实施方案。

企业建模是指使用适当的表达方式从一个或多个角度(如数据、功能、组织、过程)对一个企业的体系结构进行描述,以产生一系列能代表该企业实际状况的企业模型。目前较为完善的建模框架有John Zachman的Zachman、欧共体的CIMO SA、美国Purdue大学的PER A、德国Saarland大学的ARIS框架,虽然Zachman框架被认为是企业建模领域中的权威,但ARIS框架在经营过程建模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一个经营过程模型是由一系列企业活动组成的经营过程链,以及由经营过程链与其他视图的关联所组成,完整的经营过程链是由事件、活动、状态组成的序列[16]。描述经营过程链的三种主要建模工具是IDEF3(ICAM Definition3)、EPC(Event-driven Process Chain)和Petri网,以及基于UM L的面向对象经营过程的建模方法。近年来有关过程模型构建的研究也比较多见,比如过程描述、订单优化法、PBWD(Product Based Workflow Design)法、Petri网的过程建模等。

业务流程优化的出发点有流程综合和流程分解两种。流程分解首先分析现有的流程,识别出需要重新设计的流程,考虑信息技术的支持能力,对流程进行逐级分解得到新流程设计方案;流程综合则以现有流程为出发点,对原有的流程合并、删除或增加等进行重新设计。由于流程分解多用于原有流程的设计很不合理时,且实施难度较大,而流程综合方法虽受原有设计的影响,对企业流程整合更具有实践性[17]。也有不少学者通过相邻矩阵的关联及转换关系,直接对BPR 进行定量化的研究,如基于活动-组织流程图的业务流程分析方法、基于过程代数业务流程评估等。



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目标模式:以目标为课程设计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课程设计的模式。目标模式是20世纪初开始的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的产物。因此,目标模式被看做课程发、课程设计的传统、经典模式,其主代表是被尊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拉尔夫?泰勒(R.Tyler)所创立的“泰勒模式”。
  泰勒指出,任何课程设计都必须回答以下4个问题:为什么教(或学)?教(或学)什么?怎么教(或学)?如何评价教(或学)的效果?这4个问题构成了著名的“目标”、“内容”、“组织”和“评价”,称课程开发与设计的永恒范畴,也被认为是课程设计的步骤。目标模式有其他一些类型,但它们都没有超出泰勒的这4个问题,往往被们认是对泰勒模式的补充。
  在实际的运作中,目标模式被细化为以下7步,以便于操作,即(诊断需要――形成具体的目标――选择内容――组织内容――选择教学活动一―组织教学活动――评价。)
  目标模式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以明确而且具体的行为目标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目标是课程设计的起点,也是教育活动的终点,这里的行为往往是那些显而易见的外在行为;二是这种设计模式意在控制,追求效率。
  这种设计模式的优点在于条理清晰,具体的行为目标非常便于操作和评价。这种设计模式的不足是,课程目标用行为来表示,再将这些行为目标层层分解,就彻底肢解了课程与幼儿学习的整体性,使幼儿的课程经验支离破碎;行为不仅包括外显的行为,而且包括内隐的行为(如幼儿对课程的体验、幼儿的自我意识等),而后者往往比前者重要,但是这种课程设计模式就将内隐行为排除在外,舍本逐末;再者,这种设计模式对知识作简单化的理解,无视知识产生的过程以及知识与社会的关系,对知识作线性理解,直接导致教学过程就是一种按照图纸施工的过程,教师的主体性及创造性比较缺乏。可以说,这种模式的使用范围有限,只能适用于外在的行为,如技能技巧的培养,而对一些高级心理机能(如创造性)的培养,则比较困难。
  针对目标模式的不足,一种新的设计模式应运而生,这就是过程模式。

过程模式(process mode) 由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滕豪斯(L.Stenhouse)提出。斯滕豪斯建构过程模式始于对泰勒原理的批判。他认为目标模式误解了知识的性质,误解了改善课程实践的过程的本质。对于训练行为技能来说,目标模式很适用;但对于知识的学习是不适用的,因为知识的本质在于可以通过知识的运用进行创造性思维。课程应该考虑知识中的不确定性,鼓励个体化的、富于创造性的学习,而不是把知识及其学习作为满足预定目标的尝试。斯滕豪斯认为目标模式的方法不能改进实践,而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发展教师在课程实践中的批判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正是过程模式追求的目标。
  过程模式的理论基础是:知识及其教育本身具有内在的价值,无需通过教育的结果来加以证明。人们可以对它们本身具有的价值进行争论,而不是对其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的价值进行争论。因此,斯滕豪斯提出课程开发和设计的任务是选择活动内容,建立关于学科的过程、概念、标准等知识形式的课程,并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
  选择活动内容 活动内容的选择标准,就是看其是否含有“内在价值”。斯滕豪斯给出了鉴别内在价值的标准,共计12条。
  1、在所有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允许儿童在活动过程中做出自己的选择,并对选择带来的结果作出反思,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
  2、在所有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在学习情景中允许学生当主动的角色而不是被动的角色,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
  3、在所有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要求学生探究各种观念、探究智力过程的应用,或者探究当前的个人问题、社会问题,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
  4、在所有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使学生涉及实物教具的使用,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
  5、在所有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能够由处于不同能力水平的儿童主动地完成,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
  6、在所有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要求学生在一个新的背景下审查一种观念、一种智力活动,或者一个以前研究过但仍然存在的问题,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
  7、在所有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要求学生审查一些问题,社会中的人一般不会去审查这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大众传媒忽略的,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
  8、在所有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使儿童与教师共同参与“冒险”,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
  9、在所有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要求学生改写、重温以及完善他们当初的尝试,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
  10、在所有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使学生能够运用和掌握有意义的规则、标准及准则,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
  11、在所有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能给学生提供一个与别人分享计划制定、执行计划和活动结果的机会,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
  12、在所有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与学生所表达的目的密切相关,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
  实施过程原则 斯滕豪斯认为,只有分析有价值的活动的标准以及分析被认为是有价值的活动的结构,才能更清楚地逼近教学中的“过程原则”。“过程原则”的本质含义是鼓励教师批判反思课程与教学实践,充分发挥主体性。教师应该遵循以下5项“过程原则”:①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在课堂上讨论、研究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民。②在处理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时,教师应该持中立原则,使课堂成为学生的论坛。③探究具有争议性的问题的主要方式是讨论,而不是灌输式的讲授。④讨论应该尊重参与者的观点,无须达成一致意见。⑤教师作为讨论的主持人,对学习的质量和标准负有责任。
过程模式与目标模式比较
过程模式并不是不要目标,只不过是对目标的理解不同于目标模式。斯滕豪斯曾经说过:“你若界定哲学课程内容,界定构成哲学上可接受的教学程序以及评定学生作业的标准,你不用目标,即可很好地进行计划。”表面看来斯滕豪斯好像不要目标,实则不然,这里的目标指的并不是具体的目标。在他主持的“人文科学课程方案”中,为“乡村中学研究”列出了5项“目标”:发展对自然环境的理解以及对生物的尊重;发展对科学方法的了解;鼓励有效利用闲暇生活;发展审美鉴赏力和创造思考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兴趣。看来过程模式不是不要目标,要的是一般的目标,不要的是具体的行为目标。
  过程模式的设计程序是:设定一般目标――实施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论述――评价教学活动引起的结果。这里需要提出的是,评价的目的是根据教师的评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评价不是以目标的实现为依据的,而是以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知识形式,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过程原则为依据。因此,过程模式的评价不仅重视课程与教学的累积性结果,而且更重视课程与教学过程当中的形成性结果。
  过程模式围绕“问题展开”,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研究与探索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不是充当专家,而是与学生一起充当探索者,他只是一个高级的学习者而已。由于过程模式不如目标模式明确可行,其实施对教师的水平依赖很深,所以斯滕豪斯非常强调教师的专业成长,倡导“教师作为研究者”。
  过程模式的设计思想与目标模式完全不同,以确定知识与教育活动的内在价值为基础,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具有内在价值的知识领域。斯滕豪斯认为过程模式在以理解力为中心的课程领域中很重要。这句话说出了过程模式的优点。此外,斯滕豪斯充分重视课程实施的复杂性,重视教师在课程设计与实施中的作用,以及关于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观点,也都是非常有创见的。
  过程模式也有其缺点:不如目标模式细致、明确,便于教师采纳实施,比较依赖教师本身的水平,教师在实施中不好把握。这也是斯滕豪斯提倡教师作为研究者、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原因。另外,其使用范围也不是无限的,它并不适合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传递,比较适合发展学生的理解力、相互尊重等情意因素。

如果按照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的基本原则去进行课程与教学工作,会面临什 ...
答:20世纪以来,课程开发的主要模式有两类,即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我国沿用的是目标模式,由国家制定课程标准统一实施。斯坦豪斯是英国著名现代课程论专家,在1975年出版的《课程研究与开发导论》中, 提出了著名的课程开发“过程模式”。由于“过程模式”强调的教师在课程开发中具有重要作用的思想,对我国目前倡导...

课题研究的方法有哪些?
答:另一种模式:预诊——搜集资料初步研究——拟订总体计划——制订具体计划——行动——总结评价从上述行动研究法的几个步骤中可以发现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具有动态性,所有的设想、计划、,都处于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中,都是可修改的;二是较强的联合性与参与性,研究者、教师、行政人员的全体小组成员参与行动研究法实施...

...一个中学物理教学研究的课题,阐述研究目的、意义、方法和过程?
答:我们认为即将构建的物理“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应有以下突破: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建设,提高自主学习能力;②教师能发挥指导作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上下功夫,研究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因素;③课堂信息反馈渠道多元、畅通。四、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实践意义:...

初级会计资格考试的PDCA循环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
答:摘要:探索与研究将PDCA循环理论应用于初级会计资格考试过程准备管理,达到初级会计资格考试质量持续提高的目的。首先,从开始准备考试到考上证书,实现PDCA管理大循环。不断优化过程管理环节,持续提高过程管理有效性。其次,为有效提高会计资格考试的高效性,对其中冗余的环节进行修改,添加更加有效适合的PDCA循环...

教研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④区教研员系统考虑本学科众多小课题在教学内容的研究分布、教师的覆盖,有组织、有规划的申报区域小课题研究。2.课题小课题研究周期为一个学期,主要是规律、技术、模式、方法在某一教学内容上的运用。课题研究过程及成果可通过数字故事、博客、MOODLE、微课、视频等技术呈现出来(可视化),以便后续的主题教研和选修。3....

★论文中的研究方法怎么写
答:⑼ 实验法(在一个课题研究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要求,往往会用到两种以上方法)3.1 观察法:为了了解事实真相,从而发现某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观察法的步骤:观察法的实施分为以下三个步骤,步骤之一就是进行观察研究的设计,此步骤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作大略调查和试探性观察。这一步工作的目的不在于搜集材料,...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类型有哪些
答:初中语文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 提取码:1234 简介:初中语文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人教、新东方)合集。适合各阶段学生日常辅导,中考冲刺,技能提升的学习。

发现教学模式和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哪些区别
答:关键在于恰当地确定学生独立探究、力所能及的"最近发展区"。只有教师结学生创设的问题情境最符合学生实际水平,只要跳一跳能达到的"最近发展区"时,学生的探索和智力才能就会得到发展。二、探究式教学法的过程结构 一般的探究过程涉及:观察,提出问题,作出预测、猜测或假设,设计研究方案并开展工作以搜集...

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是什么?越详细越好。最好有范文。
答:研究方法是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之一,其主要内容包括:①对课题出现的主要概念的定义与阐述。②研究对象的条件、数量、取样方式及研究的时间安排。③各变量间的关系分析。④研究的操作设计与研究成效的比较方式。这部分内容与方案设计中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基本相同,其实就是将设计方案在研究实施中的调整说明。 ⒋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