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此心非心 那么用此攀援之心求得的尽是烦恼 还要不要运用此心 还怎样求法 心若随心 心非心

作者&投稿:璩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楼主你好!
《楞严经》原文如何,末学没有探究。就您的问题末学谈一点见解,供你参考:
首先,要分清真心与妄心;真心之所以叫做真,是因为他真实不坏,常住不灭。这就是《心经》所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妄心之所以叫做妄,是因为他生灭变易,无常坏灭。
对欲界众生来说,心有八个,这就是唯识学的“八识心王”:眼识心、耳识心、鼻识心、舌识心、身识心、意识心、末那识、阿赖耶识。
其中前六识是凡夫可以在经验中感知到的,第七识末那识就比较深细,浅显的部分在凡夫位也能略有感受;深细的部分却是悟后菩萨也不能尽知的。第八识就是永不坏灭的真实心,就是禅宗“开悟明心”所明之心;就是经中所说:“一切唯心造”的心。
很多人将能知能觉的第六识:意识心当做了经中所说的“心”;所以自生错乱,认妄为真。乃至成就“未悟言悟”的大妄语罪。
这是因为真心极其细微难知,只有开悟明心之时才能感知。而意识心却是在清醒状态下都能感知到的。前者极难,如古人所说“蚊子咬铁牛”,难有缝隙可入;后者却是普通人也能感知的。所以,错将每一世都有生灭,乃至每天都会生灭的意识心当做真心。这是绝大的误会。
如上,您就是混淆了真心与妄心的原因,所以感觉到无所适从。

接下来讲讲“心”的定义:心与识,在经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含义,就是“了别万法”。比如眼识(或者眼识心)能了别色尘:颜色、明暗等;耳识能了别声尘.........如是乃至意识能了别法尘;末那识具有很差的了别性,需要借助意识来了别六尘。第八识却永远也不会了别六尘。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第八识真心不是心,因此又把它叫做“非心心”:不是心的那个心,才是真正的真心(用《金刚经》句式可以说:“如来所说心,即非心,是名心)。为什么不是心却又把它叫做心呢?这是因为前七识都是由他出生的,所以他是一切心的根源。这就是经中所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一切唯心造”。以及六祖大师所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以永不了别六尘故,非心;以能生一切心,是一切心的本源故,名为心;以永不坏灭故,名为真心。

如果意识心触证到第八识真心,就是禅宗的“开悟明心”,就能由凡夫转为大乘实义菩萨,而且永远不会转退回凡夫位,在成佛之道上永不转退,同时成就解脱初果,不再轮回于三恶道(除非发愿生于恶道去度众生)。
因此,开悟明心在成佛之道上极为重要,是里程碑式的一关,也是凡圣的分野。

真心自己没有了别性,根本无所谓攀援与否。更不会“自知自证”:自己感知到自己的存在。所以,一定要依靠分别攀援六尘万法的妄心去找到他。这个修学过程,不仅需要分别,还需要思维、整理、归纳、印证、实践等等:这都是妄心的功能。若是强令意识心不分别,永远也不可能开悟明心。
这一点又有很多误会:
很多人讲“看破放下不分别”“一念不生”,立足点如下:
一是以为:意识心不分别六尘,一念不生,就能由妄心转变为真心。然而,真心永远不是由任何一法转变而来的,否则就成为有生有灭的虚妄法。因此,妄心永远也不能转变为真心。
二是以为:意识心不分别六尘,一念不生,真心就会在这种状态下显现出来;可是,一念不生又怎么去感知真心已经显现了呢?他们就自圆其说:“一念不生的同时,却又“了了常知”,这就是“离念灵知心”:真心”。这种说法根本经不起推敲:首先,这个能知之心,一定是有时候知,有时候不知,不可能“了了常知”:比如熟眠无梦时。其次,真心永远不会了别万法,所以“离念灵知心”与真心迥然不同。所以断定这个心不是佛、祖所说的真实心。

不去寻找那个永不分别,永不起心动念,远离见闻觉知,永不攀援万法,永远如如不动的真实心,却妄图将意识心经由不分别的训练转为真心或是令真心显现出来。这就是这些人的落处。当今末法,这样的“大师”不在少数,难找一位具备正知见的人。

如上,请楼主遵从古德的开示:“借假修真”:努力用攀援万法的妄心取寻找那个永不攀援万法的真心。这是唯一可行的修行之道。否则必定在诸方大师的笼罩下,要么认妄为真,要么以定为禅,乃至落在断灭见中,偏离佛教正法。
扩展阅读:http://tieba.baidu.com/club/6261652/p/7231813

愿一切闻者早证菩提!

南无常住十方三宝

用清净心念诵、受持《楞严经》,得大益。

参考:
杂乱垢心,不得大益
引用:
若杂乱垢心。虽复称诵我之名字。而不名为闻。以不能生决定信解。但获世间善报。不得广大深妙利益 。 如是杂乱垢心。随其所修一切诸善。皆不能得深大利益 这是《占察善恶业报经》中的一段话,有很多时候别人问我们,甚至我们也问自己。佛法的益处在我们这里总是不那么明显。经典中讲述的现实利益很多,在《地藏菩萨本愿经》中讲述的种种衣食丰溢、家宅永安、先亡离苦、夜梦安乐等等,感觉似乎不明显。比如有同修说念诵经典后,还是有恶梦,经济上还是困苦,家庭中还是不和睦。等等问题。
这些问题有人说是因为我们不是善男子、善女人这样的原因。这并非没有道理,也是世尊的教导。我们在这里说的是另外一个问题。
那就是经典里说的:杂乱垢心。
如果是杂乱垢心,那么无论修行什么身语意善业,都是不能得到深大利益的。这句话很容易理解,也不会有什么歧义。那么杂乱垢心是指什么我们需要搞清楚。
在经典前面,我们看到地藏菩萨做了这样的说明: 应于一切时一切处。常勤诵念我之名字。若得一心善根增长其意猛利 。
这样我们就知道了,杂乱垢心,和一心正好相反, 不能一心,则是杂乱,而杂乱则是垢心 。
经典中一心的说法很多,一心称名、一心念佛。看来这个条件是想要得到佛法大益的有一个必要条件。
那么我们还要了解什么是一心。这个在经典中给出了十分明确的答案: 一者一心。所谓系想不乱心住了了。 系想不乱,我们忆念的事情不乱,不一会这里,一会哪里。心住了了,不能昏沉不明,不仅不乱还要清楚、清晰。这是心住了了。不散乱、不昏沉。这是一心。
这个一心经典中还有很多不同的名词,比如专念、至心。意思相近。都是指专心。这个专心不是专门的意思,不是指我专门念什么,其它不念。这是错误的理解。专是指专心、一心。比如“一向专念”,是指坚持专心忆念,不是专门忆念什么。
概念搞清楚了,我们就知道自己想要努力的目标了。因为经典中修行身语意业,如果没有这个一心,是不会得到深大利益的。
想要有现实的、明显的利益除了受持十善业道,还要有一心。否则或许会有小的福报、小的功德、一旦业力巨大、障碍深厚则无法改变。
这也是我们经常碰到的疑惑的来源。
其实这个问题放到现实生活中,同样成立。我们现实的工作、生活等等事情都是如此。如果没有一心也是难得很大成就。(转)

然也,我说:“缘到自然心到”。此心非彼之所谓攀援之心,历尽艰心也。人生而有欲,岂能弃尽世事。佛说色即是空,而色的本原乃物质。汝能成佛哉?七情六欲,乃凡人生之根本,假弃之,唯万劫不复,唯尽本心以求,乃不二法门,切记!

佛倡导的是无为 无欲无求 即什么也不做 只修身养性 那么大家可以回到原始社会了 自然界有啥吃啥 物竞天择
色即是空 不近女色 何以繁衍众生 没了芸芸众生你又普度谁呢 难道去渡化动物植物么
所以信佛也要有尺度 做人呢 不能痴迷于任何事务中 就算是学者那样专修某样学问过于痴迷的话 也少了很多的乐趣 而且佛有说 只要心中有佛佛亦在 所以更深入的研究没必要 真想的话那就得出家去寺庙参悟了 一代高僧少林方丈释永信不也把少林寺商业化了么 所以啊 佛有时候也俗的

呵呵,说个小故事:
有个人想快乐的过每一天,可不知道怎么做到,他辛苦半生,咨询了所有他知道的智者,每个智者的回答都不一样,可都有道理。
半生过去了,有一天他女儿、女婿接在他这住了1周的孙女回家,女儿习惯的问孙女“在老爷这快乐么?”孙女回答“妈妈,在老爷这里我天天过的都快乐!”
他愣住了,“天天都快乐?”,恍然明悟,快乐就是快乐,若执意追求,快乐也边不快乐了。

不知道你明白没有?

一句禅话 心非心 心是心 到底有心否~

本意不再有心无心,意在自然,是什么就是什么。不执着

人若随人,人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