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课本文言文中所以的举例及意思 初高中中人教版教材中所有古文及作者出处是什么?

作者&投稿:山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文言文“所以”的用法

一 “以”字当“因为”讲,“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
如: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前出师表》)————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盛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灭亡的原因。
2.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强暴的秦国不敢出兵侵犯赵国的缘故,仅仅是因为有我们两个在呀。
3.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这就是世上不能流传(石钟山命名)的缘故。

二 “以”字当“拿”、“用”或“凭借”讲,“所以”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
如:
1.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墨子·公输》)————我知道怎样抵御你的办法了,我不说。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前出师表》)——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和本分啊。
3.先王之所以为法者,民也。(《吕氏春秋·察今》)————先王制定法律的根据,是老百姓。
4.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教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小结:在文言文里,“所以”是两个词。
“所”是特殊指示代词,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产生的原因。

由于介词“以”具有表原因、凭借等功能,因此,“所以”这个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

中学课本文言文中“是”的意思及举例?~

文言文中“是”的意思和用法主要有:
①代词。此;这;这个;这样。如《石钟山记》:“是说也,人常疑之。”
②形容词。对;正确。如《归去来兮辞》:“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③活用为动词。认为……正确;肯定。如《问说》:“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④形容词表概括。凡是;任何;所有的。如《游园》:“是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

⑤动词。表判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如《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目录
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10、《论语》十则

第三单元
15、古代诗歌五首
  观沧海(曹操)  次北固山下(王湾)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西江月(辛弃疾)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第四单元

20、*山市(蒲松龄)

第五单元

25、《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

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5、伤仲永(王安石)

第二单元

10、木兰诗

第三单元

15、*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第四单元

20、口技(林嗣环) 明万历年间广东琼州府先宪兼提督学政林嗣环先生所著文章

第五单元

25、短文两篇
夸父逐日 《山海经》 两小儿辩日 《列子》

第六单元

30、*狼(蒲松龄)

八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21、桃花源记(陶渊明)         
22、短文两篇  陋室铭(刘禹锡)    爱莲说(周敦颐)
23、核舟记(魏学洢)
24、大道之行也(《礼记》)
25、杜甫诗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第六单元
26、三峡(郦道元)       
27、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28、观潮(周密)        
29、湖心亭看雪(张岱)
30、诗四首    归园田居(陶渊明)  使至塞上(王维)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游山西村(陆游)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怎样搜集资料

八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21、与朱元思书(吴均)        
22、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23、马说(韩愈)      
24、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25、诗词曲五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赤壁(杜牧)  过零丁洋(文天祥)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第六单元
26、小石潭记(柳宗元)
27、岳阳楼记(范仲淹)
28、醉翁亭记(欧阳修)
29、满井游记(袁宏道)
30、诗五首
  饮酒(其五)(陶渊明)  行路难(其一)(李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己亥杂诗(龚自珍)

九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17、智取生辰纲(施耐庵)
18、杨修之死(罗冠中)
19、范进中举(吴敬梓)
20、香菱学诗(曹雪芹)

第六单元
21、陈涉世家(司马迁)
22、唐雎不辱使命(刘向)
23、隆中对(陈寿)
24、出师表(诸葛亮)
25、词五首  望江南(温庭筠)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渔家傲(范仲淹)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武陵春(李清照)

九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17、公输 《墨子》          
18、《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9、鱼我所欲也 《孟子》       
20、《庄子》故事两则  惠子相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
第六单元
21、曹刿论战 《左传》
22、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23、愚公移山 《列子》
24、《诗经》两首    关睢     蒹葭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目录(新)

第一册

第二单元

5 兰亭集序 王羲之

6 赤壁赋 苏 轼
7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王 维
8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第二册

第二单元

诗经二首……………卫风·氓………小雅·采薇
离骚……………屈 原
孔雀东南飞…………………汉乐府
白马篇………………………曹 植
诗三首
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归园田居……………………陶渊明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谢 朓

第三单元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荆轲刺秦王…………………《战国策》
鸿门宴………………………司马迁
召公谏厉王弭谤……………《国语》
赤壁之战……………………《资治通鉴》

第三册
第一单元

林黛玉进贾府……………曹雪芹

第二单元

蜀道难……………李 白

琵琶行……………白居易
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
登高
李商隐诗二首
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
马嵬(其二)
陆游诗二首
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
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

第三单元

寡人之于国也…………孟 子
劝学……………………荀 子
过秦论…………………贾 谊
师说……………………韩 愈
六国论…………………苏 洵

第四册

第一单元

窦娥冤(节选)……关汉卿
长亭送别……………王实甫

第二单元

李煜词两首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苏轼词两首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柳永词两首
《望海潮》(东南形胜)
  《雨霖铃》(寒蝉凄切)
李清照词两首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声声慢》(寻寻觅觅)
姜夔词一首
  《扬州慢》(淮左名都)

第四单元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司马迁
苏武传…………………………………班 固
张衡传…………………………………范 晔
李贺小传………………………………李商隐
马伶传…………………………………侯方域

第五册

第一单元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施耐庵

第二单元

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滕王阁序……………………王 勃
阿房宫赋……………………杜 牧
逍遥游(节选)……………《庄子》
陈情表………………………李 密

初中阶段文言文之和而的用法
答:5. 文言文中“而”和“之”的用法(举例)有哪些 一、“之”作代词用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4、闻水声,...

在文言文里的意思
答:7. 【者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助词1.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后面,表示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或事物. 例子:、老~、读~ 2.用在某某工作、某某主义后面,表示从事某项工作或信仰某个主义的人. 例子:文艺工作~、共产主义~ 3.(书面语)用在数词或方位词后面,指上文所说的事物. 例子...

给我总结下高中文言文比较常出现的一些字词以及它的意思
答:古今异义 文言文中相当一部分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古今有了不少变化,词义或扩大,或缩小,或转移,或褒贬色彩发生变化。因此复习时一定要注意这种情况。如:江河、亲戚、爪牙等 附:古汉语中常见的单音节词古今异义整理(前古义,后今义)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凶恶、凶残)加(更;增加) 假(...

文言文阅读常见考点
答:4.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6个虚词的用法。一般为古汉语的特殊用法为: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因此对课文中的这类词要特别重视,必须理解掌握《篇目点击》中收入的150个实词和6个虚词的用法,特别是初中教材中出现的义项。5.在句子翻译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识。 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的主语宾...

初中文言文而表转折的句子
答:4.表转折的乃初中文言文要举例子据我所知,初中课本中的“乃‘几乎没有表示转折的。乃字表转折,本身用得就不多。只有两三个例子:时夫仆具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徐霞客游记》意思是:当时那些仆人及登山用具都因为险阻而落后,我也停下来不再向上登。然而一路的奇特景致,不...

小学语文课本有哪几篇文言文
答: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2. 人教版中小学课本收录的文言文有哪些 人教课标本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了部分文言文作品,具体是五年级下册的《杨氏之子》、六年级上册的《伯牙绝弦》以及六年级下册的...

文言文而之
答:1. 文言文中“之”“而”的各种意思 【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

高中文言文怎么学好
答:学文言也是这样,掌握一定数量的实词 、虚词 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课本中所选编的文言文,都是从大量古籍中精选出来的,例如《滕王阁序》、《阿房宫赋》、《劝学》、《赤壁赋》等等,它们无论是语言、内容还是形式,都具有典范性。因此学习这些文章,必须要逐一弄清每一个文言实词与虚词的含义,不能只满足于对所学文段...

而的文言文作用
答:不能够改正他声色的欲望;它在有的句子里可以是实词,补充一些中学课本文言文课文中的句子作例句:“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译]:“彼都人士,出其目:“玉石在山上所以草木润泽。例如。 ⒎ 因而:“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知道新的道理”、“并且”或不译。略近于“兮”:“玉在山而草木润,象毛之形、动作或事理上...

文言文中“而”和“之”的用法(举例)有哪些?
答:它的意思和用法大概有二十几个。 下面我把古汉语首选的工具书——《辞源》上的解释作依据,补充一些中学课本文言文课文中的句子作例句。一并打给你。 而一、ér 一颊毛,象毛之形。凡鳞毛之下垂者也称而。例如:《周礼·考工记·梓人》:“凡攫杀援噬之类,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译]:“凡是捕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