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考试中"春玮"是什么意思 古代科举考试第1名叫什么

作者&投稿:卫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等级 含义
院试 又叫童试,县级考试,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
乡试 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
会试 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
殿试 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

会试,因为是在春天举行,所以叫“春闱”,闱的意思,就是考场。

  春闱:会试由礼部主持,因而又称礼闱,考试的地点在京城的礼部贡院。由于会试是在乡试的次年,故会试又称“春试”、“春闱”、“春榜”、“杏榜”等。会试的时间为二月初九、十二日、十五日三天。
  在春天的会试叫“春试”,又叫“春闱”,九天,农历二月九日、十二日、十五日,三场,每场三天。
  在古代,乡试每三年一次。在秋天,故叫“秋试”又叫“秋闱”,为九天,农历八月九日、十二日、十五日,三场,每场三天。全国的会试科考也是每三年一次,在春天,故叫“春试”,又叫“春闱”,也为九天,农历二月九日、十二日、十五日,三场,每场三天。
  唐代考试定在春夏之间。宋诸路州军科场并限八月引试,而礼部试士,常在次年的二月,殿试则在四月;于是有春试﹑秋贡之名。元代于八月乡试,二月会试,明清相沿。故也称会试为春试。;参阅《宋史.选举志二》﹑清赵翼《陔馀丛考.试期》。

古代科举考试中,春试和秋闱是指什么级别的考试~

春试和秋闱这与古人的自然神权观念有关,即顺应天意。
古人崇拜自然,迷信上天,认为春夏是万物生长的季节,而秋冬是树木凋零的季节,象征肃杀。人们的行为要顺应天意,处决犯人作为重要的活动行为更要顺应天时。
秋天,正值丰收时刻,科举考试和皇帝秋围狩猎作为古代人们重要的政治活动,一定要与天时相应,虽然有点封建迷信的意味,但也算是古人懂得自然规律的一种表现。

中国历史文化悠久,为了确保优秀的人才能够一直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历朝历代都在不断摸索和健全人才的选拔制度。从早期的世袭制,养士制到汉的察举制,再到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以及后来隋唐的科举制,无不是先人们的智慧结晶。
扩展资料
科举制的历史意义与影响
自隋唐时期创立的科举制度基本剥夺了士族地主的政治特权,削弱了地方豪强士族的势力。使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权收归中央,有利于消除地方在选官方面的腐败,同时也改变了自秦汉以来以荐举为主的官吏选拔制度,是一个时代伟大的进步。
通过科举考试,向整个社会阶级开放仕途,有利于笼络人才,缓和了矛盾,扩大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基础。科举制度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快综合国力的提升。同时还培养出了一批治国安邦之臣,如柳宗元,王安石,张居正,进则徐等都是中华能臣。

状元。
1、县州级考试,这级考试叫"童试",——中者称为秀才;
2、省级考试,这级考试也叫"乡试",——中者称举人;
3、国家级考试,这级考试叫"会试",——中者称贡士;
3、经皇上亲监考,这级考试叫"殿试",——中者为进士,前三名为鼎贾三元,考中第一名者称"状元",第二名称"探花",第三名称"榜眼",其他进士称"进士出身"或"同进士出身"。

相关资料补充:
古代科举考试一年有两次,称为“春闱”和“秋闱”。
乡试 由取得“生员”资格的人参加,是在各省省城(或京城)举行的考试,每三年一次。因多在秋季举行,又称“秋试”。考中者便称为“举人”,也就是“中举”了。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 由各省的“举人”会集到京城举行的一种考试,也是每三年一次。因多在春季举行,又叫“春试”。考中者称“贡生”,意思是贡献给皇帝选用的“生员”。考中第一名的叫“会元”。
殿试 由取得“贡生”资格的应试者参加,进京入朝上殿,由皇帝亲自出题考。考试录取的人十分有限,只取三甲,各甲只取三名。凡考中各甲头三名的都称为“进士”。考中一甲第一名的叫做“状元”,又称“殿元”、“鼎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朝考 在清代,殿试之后对进士们还要再进行一次“朝考”,特派朝中大臣阅卷,然后根据殿试的名次和朝考成绩,由皇帝分别授予官职。也就是说,考取了进士,中了状元,就等于做了朝廷的官了

古代科举考试中榜的诗句
答:在科举考试最高级别的考试——殿试结束后宣布名次时,及第者都要站在皇宫前石阶下面的两侧恭候。名次宣布完毕后,主持仪式的官员引领着分别站在东西两边最前面的状元(殿试第一名)和榜眼(殿试第二名)向前走到雕有巨鳌的石阶的下面,而状元还要再向前跨,站在雕有巨鳌的石阶上,迎接殿试榜。因此,把中状元称为”独占...

明清时的科举考试制度中的三级考试分别是什么?
答: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殿试: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

古代科举考试有“连中三元”的说法,那么“三元”指哪三元?
答:三元是指: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文三元:以清代为例,旧时科举考试全过程是从府、州、县基层开始,叫做童试。赴考者叫做童生,考中之后叫秀才,第一名叫案首。正式较高级别的国家考试叫做乡试,每三年一次在省城进行,赴考人是各地的秀才,考中之后称...

在中国科举制度中设置了许多的等级,其中状元、榜眼和探花如何排序?_百度...
答:1、状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2、榜眼:“榜眼”,是指全国最高级别的科举考试,所选拔出来的进士第二人。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3、探花:"探花"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位列第三的举子的称谓。与第一名状元,第二...

古代科举考试分为哪四个等级?
答:科举考试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项重要考试制度,从唐代开始一直流传到清朝灭亡,分为四个等级:举人、贡士、进士和状元。首先是举人,是科举考试的最底层等级。举人考试主要是由地方官府在本地选拔优秀的士子,通过考试成绩来进行选拔。举人是科举考试中最简单的一个等级,也是成为官员的起点。通过举人考试后,...

北宋专为科举考试而设立的防作弊措施,是怎样的?
答:遂命中书舍人王起、主客郎中知制诰白居易,于子亭重试,内出题目《孤竹管赋》、《鸟散余花落》诗,而十人不中选。”这场舞弊案查出的结果就是考中进士的十四位,只有三位是真材实料的,其余的十一人全部都是依靠作弊才考中的,而且都为朝中重臣之子。 所以从以上的记载可以看出自唐到五代科举考试作弊是很简单的...

古代科举所谓的连中三元该怎么理解?
答:连中三元的概念及难度连中三元也叫三元及第,这里的“三元”指的是三场考试的第一名,所以连中三元简单说就是指连续夺得了三场考试的第一名。那么这里的“三元”又是指哪三场考试呢?连中三元对应的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乡试、会试和殿试这三场考试,如果某位考生连续夺得了这...

科举考试的第二名,第三名被称为什么?
答: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1、榜眼 榜眼,拼音是bǎng yǎn,是科举时代的一种名次称号。即在中国科举制度中的殿试中,取得进士考试第二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2、探花 探花,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位列第三的进士的称谓。与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合称“三鼎甲”...

会试录取者称为什么
答:刺吏、郡称为举主,被举、被辟的贤士便成为举主、府主的门生故吏,后科举考试及第者对主考官亦自称门生。 贡士 古代向朝廷荐举人才的制度。自唐以后,经乡贡考试合格的叫贡士。清代,会试考中的为贡士。 进士 意即贡举的人员。唐代科目中以进士科最被重视,明、清两代,始以进士为考中者的名称,凡是举人(...

闲读《随园诗话》(674)
答: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中的进士及第者计51624人(含状元、榜眼、探花)。 元人题名碑。元朝科举考试分左右两榜。当时天下人共分四等,依次分别为:蒙古人、色目人(西部各少数民族及西方民族)、汉人(北方汉族)及南人(南方汉族及其他族人)。不同等级的人分开考试,蒙古人和色目人是考两场,汉人和南人要考三场。其内容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