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各位告诉我唐宋元明清的官员王子等,在线等 谁知道那里有电子版“唐宋元明清”宰辅表,世系表。

作者&投稿:丘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唐朝皇帝世系表唐朝和武周 618年—907年 武周之前的唐朝 618年—690年
庙号 谥号 姓名 统治时间 年号
高祖 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李渊 618年-626年 武德 618年-626年
太宗 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李世民 627年-649年 贞观 627年-649年
高宗 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李治 650年-683年 永徽 650年-655年

显庆 656年-661年
龙朔 661年-663年
麟德 664年-665年
干封 666年-668年
总章 668年-670年
咸亨 670年-674年
上元 674年-676年
仪凤 676年-679年
调露 679年-680年
永隆 680年-681年
开耀 681年-682年
永淳 682年-683年
弘道 683年

中宗
(为武后所废)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李显 684年,
(以及705年-710年) 嗣圣 684年
睿宗
(为武后所废)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李旦 684年,
(以及710年-712年) 文明 684年

则天顺圣皇后 武曌 684年-705年 光宅 684年

垂拱 685年-688年
永昌 689年
载初 690年

武周(690年-705年)
则天大圣皇帝 武曌 684年-705年 天授 690年-692年

如意 692年
长寿 692年-694年
延载 694年
证圣 695年
天册万岁 695年-696年
万岁登封 696年
万岁通天 696年-697年
神功 697年
圣历 698年-700年
久视 700年
大足 701年
长安 701年-704年

唐朝复辟 705年—907年
中宗(重祚)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李显 (见684年,)
705年-710年 神龙 705年-707年

景龙 707年-710年

少帝 李重茂 710年 唐隆 710年
睿宗(重祚)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李旦 (见684年,)
710年-712年 景云 710年-711年

太极 712年
延和 712年

玄宗 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李隆基 712年-756年 先天 712年-713年

开元 713年-741年
天宝 742年-756年

肃宗 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李亨 756年-762年 至德 756年-758年

干元 758年-760年
上元 760年-761年

代宗 睿文孝武皇帝 李豫 762年-779年 宝应 762年-763年

广德 763年-764年
永泰 765年-766年
大历 766年-779年

德宗 神武孝文皇帝 李适 780年-805年 建中 780年-783年

兴元 784年
贞元 785年-805年

顺宗 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 李诵 805年 永贞 805年
宪宗 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 李纯 806年-820年 元和 806年-820年
穆宗 睿圣文惠孝皇帝 李恒 821年-824年 长庆 821年-824年
敬宗 睿武昭愍孝皇帝 李湛 824年-826年 宝历 824年-826年
文宗 元圣昭献孝皇帝 李昂 826年-840年 宝历 826年

大和 827年-835年
开成 836年-840年

武宗 至道昭肃孝皇帝 李炎 840年-846年 会昌 841年-846年
宣宗 圣武献文孝皇帝 李忱 846年-859年 大中 847年-859年
懿宗 昭圣恭惠孝皇帝 李漼 859年-873年 大中 859年

咸通 860年-873年

僖宗 惠圣恭定孝皇帝 李儇 873年-888年 咸通 873年-874年

干符 874年-879年
广明 880年-881年
中和 881年-885年
光启 885年-888年
文德 888年

昭宗 圣穆景文孝皇帝 李晔 888年-904年 龙纪 889年

大顺 890年-891年
景福 892年-893年
干宁 894年-898年
光化 898年-901年
天复 901年-904年
天佑 904年

哀帝 昭宣光烈哀孝皇帝* 李柷 904年-907年 天佑 904年-907年

李柷原谥曰哀皇帝,后唐明宗李嗣源改谥曰昭宣光 唐朝官员品级
正一品:

职官: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

爵:王

从一品:

职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

武散官:骠骑大将军

爵:嗣王、郡王

勋:国公

正二品:

职官:尚书令(因李世民曾任此职,后来此职一直空置)、大行台尚书令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

爵:开国郡公

勋:上柱国

从二品:

职官: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

爵:开国县公

勋:柱国

正三品:

职官:侍中、中书令、吏部尚书、十六卫大将军、六部尚书、太子宾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护

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

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

勋:上护军

从三品:

职官:御史大夫、秘书监、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左右散骑常侍、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将作大匠、诸卫羽林千牛将军、下都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长史、大都护府副都护

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

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

爵:开国侯

勋:护军

正四品上:

职官:黄门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吏部侍郎、太常少卿、中州刺史、军器监、上都护府副都护、上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正议大夫

武散官:忠武将军

爵:开国伯

勋:上轻军都尉

正四品下:

职官:尚书右丞、尚书中司侍郎、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中郎将、亲勋翊卫羽林中郎将、下州刺史

文散官:通议大夫

武散官:壮武将军

从四品上:

职官:秘书少监、、殿中少监、内侍、大都护府/亲王府长史

文散官:太中大夫

武散官:宣威将军

勋:轻车都尉

从四品下:

职官:国子司业、少府少监、将作少匠、京兆/河南/太原府少尹、上州别驾、大都督府/大都护府/亲王府司马、中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中大夫

武散官:明威将军

正五品上:

职官: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国子博士、给事中、中书舍人、都水使者、万年/长安/河南/洛阳/太原/晋阳/奉先县令、亲勋翊卫羽林郎将、中都督/上都护府长史、亲王府典军

文散官:中散大夫

武散官:定远将军

爵:开国子

勋:上骑都尉

正五品下:

职官:太子中舍人、内常侍、中都督/上都护府司马、中州别驾、下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朝议大夫

武散官:宁远将军

视正五品:萨宝

从五品上:

职官:尚书左右司诸司郎中、秘书丞、著作郎、太子洗马、殿中丞、亲王府副典军、下都督府/上州长史、下州别驾

文散官:朝请大夫

武散官:游骑将军

爵:开国男

勋:骑都尉

从五品下:

职官:大理正、太常丞、太史令、内给事、上牧监、下都督府/上州司马、驸马都尉、奉车都尉、宫苑总监、上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朝散大夫

武散官:游击将军

正六品上:

职官:太学博士、中州长史、亲勋翊卫校尉、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令、武库中尚署令、诸卫左右司阶、中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朝议郎

武散官:昭武校尉

勋:骁骑尉

正六品下:

职官:千牛备身、备身左右、下州长史、中州司马、内谒者监、中牧监、上牧副监、上镇将

文散官:承议郎

武散官:昭武副尉

从六品上:

职官:起居郎、起居舍人、尚书诸司员外郎、大理司直、国子助教、城门郎、符宝郎、通事舍人、秘书郎、著作佐郎、侍御医、诸卫羽林长史、两京市令、下州司马、左右监门校尉、亲勋翊卫旅帅、上县令

文散官:奉议郎

武散官:振威校尉

勋:飞骑尉

从六品下:

职官:侍御史、少府/将作/国子监丞、司农寺诸园苑监、下牧监、宫苑总监副监、互市监、中牧副监、下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通直郎

武散官:振威副尉

正七品上:

职官:四门博士、詹事司直、左右千牛卫长史、军器监丞、中县令、亲勋翊卫队正、亲勋翊卫副对正、中镇将

文散官:朝请郎

武散官:致果校尉

勋:云骑尉

正七品下:

职官:内寺伯、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诸卫左右中候、上府别将/司史、上镇副、下镇将、下牧副监

文散官:宣德郎

武散官:致果副尉

从七品上:

职官:殿中侍御史、左右补阙、太常博士、太学助教、门下省录事、尚书都事、中书省主书、左右监门直长、都水监丞、中下县令、京县丞、中府别将/长史、中镇副、勋卫太子亲卫

文散官:朝散郎

武散官:翊麾校尉

勋:武骑尉

从七品下:

职官:太史局丞、御史台/少府/将作/国子监主簿、掖庭/宫闱局令、下县令、太庙诸陵署丞、司农寺诸园苑副监、、宫苑总监丞、公主家令、亲王府旅帅、下府别将/长史、下镇副、诸屯监、诸折冲府校尉

文散官:宣义郎

武散官:翊麾副尉

视从七品:萨宝府祆正

正八品上:

职官:监察御史、协律郎、翊卫、大医署医博士、军器监主簿、武库署丞、两京市署丞、上牧监丞、执乘亲事

文散官:给事郎

武散官:宣节校尉

正八品下:

职官:奚官/内仆/内府局令、备身、尚药局司医、京兆/河南/太原诸县丞、太公庙丞、诸宫农圃监、互市监丞、司竹副监、司农寺诸园苑监丞、灵台郎、上戍主、诸卫左右司戈

文散官:征事郎

武散官:宣节副尉

从八品上:

职官:左右拾遗、太医署针博士、四门助教、左右千牛卫录事参军、上县丞、中牧监丞、京县主簿、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丞、保章正、诸折冲府旅帅

文散官:承奉郎

武散官:御侮校尉

从八品下:

职官:大理评事、律学博士、太医署丞、左右千牛卫诸曹参军、内谒者、都水监主簿、中书/门下/尚书都省/兵部/吏部/考功/礼部主事、中县丞、京县尉、诸屯监丞、上关令、上府兵曹、上挈壶正、中戍主、上戍副、诸率府左右司戈

文散官:承务郎

武散官:御侮副尉

正九品上:

职官:校书郎、太祝、典客署掌客、岳渎令、诸津令、下牧监丞、中下县丞、中州博士、武库署监事

文散官:儒林郎

武散官:仁勇校尉

正九品下:

职官:正字、奚官/内仆丞、内府局丞、太史局司辰、典厩署主乘、下县丞、下州博士、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尉、上牧监主簿、诸宫农圃监丞、中关令、亲王国尉、上关丞、诸卫左右执戟、中镇兵曹参军、下戍主、诸折冲队正

文散官:登仕郎

武散官:仁勇副尉

从九品上:

职官:尚书/御史台/秘书省/殿中省主事、奉礼郎、律学助教、弘文馆校书、大史局司历、太医署医助教、京兆/河南/太原府/九寺/少府/将作监录事、都督/都护府/上州录事市令、宫苑总监主簿、上中县尉

文散官:文林郎

武散官:陪戎校尉

从九品下:

职官:内侍省主事、国子监录事、崇文馆校书、书学博士、算学博士、门下典仪、太医署按摩/祝禁博士、太卜署卜博士、太医署针助教/医正、太卜署卜正、太史局监候、掖庭局宫教博士、太官署监膳、太乐鼓吹署乐正、大理寺狱丞、中下州医博士、中下县尉、下关令、中关丞、诸卫羽林长上、诸津丞、诸折冲府队副、诸率府左右执戟

文散官:将仕郎

武散官:陪戎副尉

流外一等:诸卫/都水监/羽林军录事、尚书/中书/门下省/御史台令史、太常寺谒者、司仪署诸典书、河渠署河堤谒者、太医署医针师、内侍省寺人

视流外一等:萨宝府祓祝

流外二等:太卜署卜助教、秘书/殿中/内侍省令史、城门/符宝/夕文馆令史、通事令史、尚书/门下/中书省/御史台书令史、太常寺祝史、宫苑总监录事、典客署典客、亲勋翊卫府录事、太史局漏刻博士、御史台殿中令史

流外三等:城门/符宝书令史、秘书/殿中/内侍省、御史台书令史、、诸牧园苑监录事、诸仓监/诸关津录事、、诸卫羽林军府/太子詹事府令史、尚食局主食、、秘书/殿中/内侍省诸局书令史、内侍省内典引、尚药局太医署按摩祝禁师、太常寺赞引、太医署医工/针工、太卜署卜师诸计史、率更寺漏刻博士

流外四等:、诸卫羽林军史、门下省主宝/主符、太医主药、门下/中书省传制、太医署按摩祝禁工、御史台监察史

视流外四等:萨宝府率

流外五等:大理寺司直平事史、诸署农圃监、诸牧园苑监史、诸都护府史、太官署监膳史、良酝署掌酝、掌醢署主醢、诸典事、亲勋翊卫率府史、大理寺狱史

视流外五等:萨宝府史

流外六等:亲勋翊卫府史、诸仓关津府史、、太医署药园师、诸亭长

流外七等:门下省主节、诸掌固、大史监历生、天文观生、诸仓关津史、诸仓计史

流外八等:守宫署掌设

流外九等:国子学/太公庙干、诸辇者



北宋:
宋太祖(赵匡胤)大事:黄袍加身、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
宋太宗(赵炅,本名匡义,又名光义)大事:烛影斧声、四川王小波、李顺农民起义
宋真宗(赵恒)大事:定澶渊之盟
宋仁宗(赵祯)大事:南蛮叛乱、交趾之乱、庆历新政、包公、狄青
宋英宗(赵曙)
宋神宗(赵顼)大事:命王安石推行变法即王安石变法又称熙宁变法
宋哲宗(赵煦)大事:废止变法,重用革新派如章敦、曾布等,恢复王安石变法中的保甲法、免役法、青苗法等
宋徽宗(赵佶)大事:创瘦金书,并是一位出色的艺术家有很多优秀的作品传世,靖康之耻
宋钦宗(赵桓)大事:靖康之耻、北宋灭亡

南宋:宋高宗(赵构)大事:创南宋、签定绍兴和议、钟相、杨幺起义、杀岳飞
宋孝宗(赵昚)大事:恢复名将岳飞谥号“武穆”,追封岳飞为鄂国公,剥夺秦桧的官爵;签订“隆兴和议”;出现“干淳之治”
宋光宗(赵敦)
宋宁宗(赵扩)大事:造成庆元党禁
宋理宗(赵昀):宰相贾似道以宋理宗名向蒙古称臣
宋度宗(赵qi,那个字打不出来)
宋恭帝(赵xian,那个字打不出来):为佛教界做出了许多贡献,翻译了不少佛教经文
宋端宗(赵shi,那个字打不出来)
宋帝昺(赵昺)大事:崖门战役、丞相陆秀夫背着赵昺跳海而死、南宋灭
正一品:

职官:太师、太傅、太保、左/右丞相、少师,少傅,少保

爵:王

从一品:

职官:枢密使、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

武散官:骠骑大将军

爵:嗣王、郡王、国公

正二品:

职官: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太尉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镇国大将军

爵:开国郡公

勋:上柱国

从二品:

职官:签书枢密院事、观文殿大学士、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御史大夫、六部尚书、左右金吾卫/左右卫上将军、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州牧、殿前都指挥使、节度使

爵:开国县公

勋:柱国

正三品:

职官:观文殿学士、翰林/资政/保和殿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资政/保和/端明殿学士、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学士、枢密直学士、左右散骑常侍、权六曹尚书

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

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

勋:上护军

从三品:

职官: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直学士、御史中丞、开封尹、尚书列曹侍郎、诸卫上将军、太子宾客/詹事

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

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

爵:开国侯

勋:护军

正四品:

职官: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常/宗正卿、秘书监、诸卫大将军、殿前副都指挥使、承宣使

文散官:正奉大夫、中奉大夫

武散官:忠武将军、壮武将军

爵:开国伯

勋:上轻车都尉

从四品:

职官:保和殿/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侍制、左右谏议大夫、权六曹侍郎、国子祭酒、少府/将作监、诸卫将军

文散官:太中大夫、中大夫

武散官:宣威将军、明威将军

勋:轻车都尉

正五品:

职官:马/步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观察使、通侍/正侍/宣正/履正/协忠/中侍大夫

文散官:中散大夫、朝奉大夫

武散官:定远将军、宁远将军

爵:开国子

勋:上骑都尉

从五品:

职官:太常/宗正少卿、秘书少监、内客省使、延福宫使、景福殿使、枢密都承旨、中亮/中卫/翊卫/亲卫大夫、殿前马/步军都虞候、防御使、捧日/天武/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团练使、诸州刺史、驸马都尉

文散官:朝散大夫、朝请大夫

武散官:游骑将军、游击将军

爵:开国男

勋:骑都尉

正六品:

职官:集英殿修撰、左右司郎中、国子司业、军器监、都水使者、内侍省都知/副都知、宣庆/宣政/昭宣使、拱卫/左武/右武大夫、内侍省押班、枢密承旨/副承旨

文散官:朝奉郎、承直郎

武散官:昭武校尉、昭武副尉

勋:骁骑尉

从六品:

职官:起居郎、起居舍人、侍御史、左右司员外郎、右文殿/秘阁修撰、开封少尹、开封府判官/推官、少府/将作/军器少监、和安/成和/成安大夫、陵台令

文散官:奉直郎、通直郎

武散官:振威校尉、振威副尉

勋:飞骑尉

正七品:

职官:殿中侍御史、左右司谏、侍讲、直龙图/天章/宝文阁、枢密副承旨、武功至武翼大夫、成全/平和/保安大夫、翰林良医、赤县令

文散官:朝请郎、宣德郎

武散官:致果校尉、致果副尉

勋:云骑尉

从七品:

职官:左右正言、符宝郎、监察御史、直显谟/徽猷/敷文阁、太常/宗正/秘书丞、大理正、著作郎、崇政殿说书、内符宝郎、正侍至右武郎、武功至武翼郎、和安至保安郎、翰林医官、合门宣赞舍人、判太医局令、翰林医效/医痊

文散官:朝散郎、宣奉郎

武散官:翊麾校尉、翊麾副尉

勋:武骑尉

正八品:

职官:秘书郎、太常博士、枢密院计议官/编修官、敕令所删定官、直秘阁、著作佐郎、国子监丞、国子博士、大理司直/评事、训武/修武郎、内常侍、京府判官、京畿县令、赤县丞、太史局五官正、中书/门下省录事、尚书省都事

文散官:给事郎、承事郎

武散官:宣节校尉、宣节副尉

从八品:

职官:少府/将作/军器/都水监丞、秘书省校书郎/正字、太常寺奉礼郎/太祝、太学/武学/律学博士、主管太医局、合门祗候、东/西头供奉官、从义/秉义郎、节度掌书记、观察支使、承直/儒林/文林/从事/从政/修职郎、京畿县丞、诸州县令/丞、赤县尉、防御/团练副使、太史局丞/直长/灵台郎/保章正、翰林医愈/医证/医诊/医候、守阙主事/令史/书令史

文散官:承奉郎、承务郎

武散官:御武校尉、御武副尉

正九品:

职官:殿头高品、郊社/籍田/太官令、国子太学正/录、武学谕、律学正、太医局丞、忠训/忠翊/成忠/保义郎、挈壶正、京畿县尉、诸州别驾/长史/司马、枢密院守阙书令史

文散官:儒林郎、登仕郎

武散官:仁勇校尉、仁勇副尉

从九品:

职官:高班、黄门内品、承节/承信/迪功郎、诸州县尉、城砦/马监主簿、诸州司士/文学/助教、翰林医学

文散官:文林郎、将仕郎

武散官:陪戎校尉、陪戎副尉

帝王:监国(拖雷) 在位时间:1228
帝王:太宗(窝阔台) 在位时间:1229~1241
帝王:定宗(贵由) 在位时间:1241~1246
帝王:宪宗(蒙哥) 在位时间:1251~1259
帝王:世祖(忽必烈) 在位时间:1260~1294 年号:中统、至元
帝王:成宗(铁穆耳) 在位时间:1294~1307 年号:元贞、大德
帝王:武宗(海山) 在位时间:1308~1311 年号:至大
帝王:仁宗 在位时间:1311~1320 年号:皇庆
帝王:英宗(硕德八剌) 在位时间:1321~1323 年号:延佑
帝王:泰定帝(也孙贴木儿) 在位时间:1323~1328 年号:至治
帝王:天顺帝(阿速吉八) 在位时间:1328 年号:泰定
帝王:文宗(图贴睦尔) 在位时间:1328~1329 年号:致和
帝王:明宗(和世剌) 在位时间:1329~1332 年号:天顺
帝王:宁宗(懿麟质班) 在位时间:1332 年号:天历
帝王:顺帝(妥欢贴睦尔) 在位时间:1333~1368 年号:至顺、元统、至元、至正一、中央政权

(一)三公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各一员,正一品,银印,以道燮阴阳,经邦国。又有所谓大司徒、司徒、太尉之属,或置,或不置。其置者,或开府,或不开府。

(二)中书省

(1)中书令一员,银印,典领百官,会决庶务。

(2)右丞相(注:元朝以右为上,与前代不同)、左丞相各一员,正一品,银印,统六官,率百司,居令之次。令缺,则总省事,佐天子,理万机。

(3)平章政事四员,从一品,掌机务,贰丞相,凡军国重事,无不由之。

(4)右丞一员,正二品,左丞一员,正二品,副宰相裁成庶务,号左右辖。

(5)参知政事二员,从二品,副宰相以参大政,而其职亚于右、左丞。

(6)参议中书省事,秩正四品,典左右司文牍,为六曹之管辖,军国重事咸预决焉。

(7)右司、左司,郎中二员,正五品;员外郎二员,正六品;都事二员,正七品。

(三)六部

吏部,掌天下官吏选授之政令。

户部,掌天下户口、钱粮、田土之政令。。

礼部,掌天下礼乐、祭祀、朝会、燕享、贡举之政令。

兵部,掌天下郡邑邮驿屯牧之政令。

刑部,掌天下刑名法律之政令。

工部,掌天下营造百工之政令。

以上六部各置尚书三员,正三品;侍郎二员,正四品;郎中二员,从五品;员外郎二员,从六品,

又以吏、户、礼为左三部,以兵、刑、工为右三部。各置尚书二员,侍郎二员,郎中四员,员外郎六员,总领三部之事。

六部下设有各类分工精细、名目繁多的院、台、府、监、库、司、局、寺、仓、署、所等官署,职数和品阶一应俱全。

(四)枢密院

枢密院,秩从一品,掌天下兵甲机密之务。凡宫禁宿卫,边庭军翼,征讨戍守,简阅差遣,举功转官,节制调度,无不由之。

置知院六员,从一品;同知四员,正二品;副枢二员,从二品;佥院二员,正三品;同佥二员,正四品;院判二员,正五品;参议二员,正五品;经历二员,从五品;都事四员,正七品;承发兼照磨二员,正八品;架阁库管勾一员,正九品;同管勾一员,从九品;掾史二十四人,译史一十四人,通事三人,司印二人,宣使一十九人,铨写二人,蒙古书写二人,典吏一十七人,院医二人。

枢密院下设有客省使、断事官、行枢密院、右卫、左卫、中卫、前卫、后卫等官署。

(五)御史台

御史台,秩从一品。大夫二员,从一品;中丞二员,正二品;侍御史二员,从二品;治书侍御史二员,正三品,掌纠察百官善恶、政治得失。

后定置御史大夫二员、中丞二员、侍御史二员、治书侍御史二员,品秩如上;经历一员,从五品;都事二员,正七品;照磨一员,正八品;承发管勾兼狱丞一员,正八品;架阁库管勾兼承发一员,正九品;掾史一十五人,译史四人,知印二人,通事二人,宣使十人,台医二人,蒙古书写二人,典吏六人,库子二人。

御史台下设有殿中司、察院、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等官署。

(六)大宗正府,

大宗正府,秩从一品。国初未有官制,首置断事官,曰札鲁忽赤,会决庶务。凡诸王驸马投下蒙古、色目人等,应犯一切公事,及汉人奸盗诈伪、蛊毒厌魅、诱掠逃驱、轻重罪囚,及边远出征官吏、每岁从驾分司上都存留住冬诸事,悉掌之。至元二年,置十员。三年,置八员。九年,降从一品银印,止理蒙古公事。以诸王为府长,余悉御位下及诸王之有国封者。又有怯薛人员,奉旨署事,别无颁受宣命。十四年,置十四员。十五年,置十三员。二十一年,置二十一员。二十二年,增至三十四员。二十八年,增至四十六员。大德四年,省五员。十一年,四十一员。皇庆元年,省二员,以汉人刑名归刑部。泰定元年,复命兼理,置札鲁忽赤四十二员,令史改为掾史。致和元年,以上都、大都所属蒙古人并怯薛军站色目与汉人相犯者,归宗正府处断,其余路府州县汉人、蒙古、色目词讼,悉归有司刑部掌管。正官札鲁忽赤四十二员,从一品;郎中二员,从五品;员外郎二员,从六品;都事二员,从七品;承发架阁库管勾一员,从八品;掾史十人,蒙古必阇赤十三人,通事、知印各三人,宣使十人,蒙古书写一人,典吏三人,库子一人,医人一人,司狱二员。

(七)宣政院

宣政院,秩从一品,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遇吐蕃有事,则为分院往镇,亦别有印。如大征伐,则会枢府议。其用人则自为选。其为选则军民通摄,僧俗并用。至元初,立总制院,而领以国师。二十五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

定置院使一十员,从一品;同知二员,正二品;副使二员,从二品;佥院二员,正三品;同佥三员,正四品;院判三员,正五品;参议二员,正五品;经历二员,从五品;都事三员,从七品;照磨一员,管勾一员,并正八品;掾史十五人,蒙古必阇赤二人,回回掾史二人,怯里马赤四人,知印二人,宣使十五人,典吏有差。

(八)太禧宗禋院

太禧宗禋院,秩从一品,掌神御殿朔望岁时讳忌日辰禋享礼典。天历元年,罢会福、殊祥二院,改置太禧院以总制之。初,院官秩正二品,升从一品,置参议二员,改令史为掾史。二年,改太禧宗禋院,置院使六员,增副使二员,立诸总管府为之属。凡钱粮之出纳,营缮之作辍,悉统之。定置院使都典制神御殿事六员,同知兼佐仪神御殿事二员,副使兼奉赞神御殿事二员,佥院兼祗承神御殿事二员,同佥兼肃治神御殿事二员,院判供应神御殿事二员,参议二员,经历二员,都事二员,管勾、照磨各一员,掾史二十人,译史四人,知印二人,怯里马赤二人,宣使一十五人,断事官四员,客省使大使、副使各二员。

(九)储政院

储政院,秩正二品。至元十九年,立詹事院,备左右辅翼皇太子之任,置左、右詹事各一

难找咯!
就以宣统三年最后时期(辛亥革命以前)来计:

奕劻内阁:
秘书长:田智枚。
顾问大臣有:贝子载振,弼德院院长陆润庠,增祺,陈宝琛,丁振铎,姚锡光,沈云沛,诚勋,清锐,朱祖谋,礼亲王世铎,奎俊,继禄。
华世奎:内阁阁丞。
赵廷珍:内阁承宣承厅长。
英秀:内阁承宣厅副厅长。
杨寿枢:内阁制诰局局长。
宝铭:内阁叙官局局长。
李家驹(兼):内阁法制院院使。
章宗祥:内阁法制院副使。
世续:文华殿大学士。
那桐:文渊阁大学士,内阁协理大臣。
陆润庠:东阁大学士,弼德院大臣。
徐世昌:体仁阁大学士,内阁协理大臣。
荣庆:协办大学士,弼德院副院长。
李殿林:协办大学士,典礼院掌院学士。
梁敦彦:外务部大臣。
胡惟德:外务部副大臣。
赵秉钧:民政部大臣。
乌珍:民政部副大臣。
严修:度支部大臣。
周自齐:度支部副大臣。
唐景崇:学部大臣。
张元清:学部副大臣。
王士珍:陆军部大臣。
田文烈:陆军部副大臣。
萨镇冰:海军部大臣。
沈家本:法部大臣。
曾鉴:法部副大臣。
张謇:农工商部大臣。
熙彦:农工商部副大臣。
杨士琦:邮传部大臣。
梁如浩:邮传部副大臣。
达寿:理藩部大臣。
荣勋:理藩部副大臣。
许秉琦:宗人府丞。
陈夔龙:直隶总督。
张勋:两江总督。
长庚:陕甘总督。
端方:四川总督。
松寿:闽浙总督。
段祺瑞:湖广总督。
张鸣岐:两广总督。
李经羲:云贵总督。
赵尔巽:东三省总督。
程德全:江苏巡抚。
朱家宝:安徽巡抚。
孙宝琦:山东巡抚。
陆钟琦:山西巡抚。
宝棻:河南巡抚。
杨文鼎:陕西巡抚。
袁大化:新疆巡抚。
增辊:浙江巡抚。
冯汝骙:江西巡抚。
余诚格:湖南巡抚。
沈秉坤:广西巡抚。
沈瑜庆:贵州巡抚。
陈昭常:吉林巡抚。
周树模:黑龙江巡抚。
凌福彭:直隶布政使。
樊增祥:江宁布政使。
齐耀琳:江苏布政使。
吴品珩:安徽布政使。
志森:山东布政使。
王庆平:山西布政使。
俞钟颖:河南布政使。
钱能训:陕西布政使。
世增:甘肃布政使。
陈际唐:新疆布政使。
尚其亨:福建布政使。
吴引孙:浙江布政使。
刘春霖:江西布政使。
连甲:湖北布政使。
郑孝胥:湖南布政使。
周儒臣:四川布政使。
陈夔麟:广东布政使。
王芝祥:广西布政使。
高而谦:云南布政使。
王乃徽:贵州布政使。
翁斌孙:直隶按察使。
左孝同:江苏按察使。
张毅:安徽按察使。
胡建福:山东按察使。
李盛铎:山西按察使。
和尔赓额:河南按察使。
锡桐:陕西按察使。
刘谷孙:甘肃按察使。
鹿学艮:福建按察使。
启钧:浙江按察使。
张学华:江西按察使。
马吉璋:湖北按察使。
张镇芳:湖南按察使。
常裕:四川按察使。
王秉恩:广东按察使。
欧阳中鹄:广西按察使。
龚心湛:云南按察使。
文微:贵州按察使。
铁良:江宁将军。
广福:杭州将军。
朴寿:福州将军。
凤山:广州将军。
寿耆:荆州将军。
文瑞:西安将军。
玉昆:成都将军。
堃岫:绥远城将军。
台布:宁夏将军。
志锐:伊犁将军。
庆恕:驻青海大臣。
赵尔丰(兼):西藏大臣。
罗长琦:驻西藏左参赞。
钱锡宝:驻西藏右参赞。
乌珍(兼):步军统领(俗称九门提督)。
姜桂题:直隶提督。
张勋(兼):江南提督。
段祺瑞:江北提督。
张怀芝:甘肃提督。
孙道仁:福建提督。
张彪:湖北提督。
秦炳直:广东陆路提督。
李准:广东水师提督。
陆荣廷:广西提督。
刘锐恒:云南提督。
李宝书:贵州提督。
程允和:长江水师提督。
萨镇冰(兼):海军提督。
卢靖:奉天提学使。
曹广植:吉林提学使。
张建勋:黑龙江提学使。
蔡儒楷:直隶提学使。
劳乃宣:江宁提学使。
吴同甲:安徽提学使。
方燕年:山东提学使。
骆成骧:山西提学使。
孔祥霖:河南提学使。
余堃:甘肃提学使。
姚文倬:福建提学使。
袁嘉谷:浙江提学使。
王同愈:江西提学使。
王寿彭:湖北提学使。
黄以霖:湖南提学使。
方履中:四川提学使。
秦树声:广东提学使。
李翰芬:广西提学使。
叶尔恺:云南提学使。
陈骧:贵州提学使。
刘玉麟:出使英国大臣。
吴宗濂:出使义国大臣。
李国杰:出使比国大臣。
刘式训:出使法国大臣。
刘式训(兼):出使西班牙大臣。
梁诚:出使德国大臣。
刘人镜:出使荷国大臣。
陆征祥:出使俄国大臣。
沈瑞麟:出使奥国大臣。
施肇基:出使美国大臣。
施肇基(兼):出使秘鲁大臣。
施肇基(兼):出使墨西哥大臣。
施肇基(兼):出使古巴大臣。
汪大燮:出使日本大臣。
蔡绍基:外务部左丞。
曾述启:外务部右丞。
延鸿:民政部左丞。
绍彝:民政部右丞。
傅兰泰:度支部左丞。
陆宗奥:度支部右丞。
乔树柟:学部左丞。
孟庆荣:学部右丞。
魏联奎:法部左丞。
善佺:法部右丞。
祝瀛元:农工商部左丞。
袁克定:农工商部右丞。
李焜瀛:邮传部左丞。
李经楚:邮传部右丞。
刘若曾:大理院正卿。
王世琪:大理院少卿。
许爱衡:总检察厅厅丞。
世续(兼):资政院总裁。
达寿(兼):资政院副总裁。
荣庆(兼):弼德院大臣。
邹嘉来(兼):弼德院副大臣。
世铎:宗令。
奎俊:内务府大臣。
继禄:内务府大臣。
冯国璋:校阅秋操大臣、东军总统官。
舒清阿:校阅秋操大臣,西军总统官。
贝勒载涛:军谘大臣、专司训练禁卫军大臣。
载摅:专司训练禁卫军大臣。
贝勒毓朗:军谘大臣。
荫昌:军谘副大臣兼陆军大臣。
徐世昌(兼):军谘副大臣。
冯国璋(兼):军谘使。
王赓:军谘副使。
柯逢时:土药统税大臣。
那桐(兼):督办税务大臣。
胡惟德(兼):帮办税务大臣。
宝熙:禁烟大臣。
载泽:督办盐政大臣。
瑞澄(兼):会办盐政大臣。
于式枚(兼):总理礼学馆大臣。
郭曾炘:典礼院掌院大臣。
刘果:典礼院副掌院大臣。
毓隆:典礼院学士。
溥善:典礼院学士。
李联芳:典礼院学士。
英绵:典礼院学士。
刘果:典礼院学士。
易贞:典礼院学士。
朱彭寿(兼):典礼院直学士。
孙绍阳:典礼院直学士。
渠本翘:典礼院直学士。
朱恩绂:典礼院直学士。
曹广权(兼):典礼院直学士。
李擢英:典礼院直学士。
延昌:典礼院直学士。
毓善:典礼院直学士。
端绪:典礼院总务厅长。

还有各地方的副都统、城守尉、协领、总兵、副将、参将、游击等武职都是三品以上,但由于人数众多,裁撤不一,缺少系统的统计。

我的小老弟啊!这可是个很庞大的工程啊!我估计史学家没个一年半年的都很难查清楚啊!

你赶紧关了问题吧!我估计史学家没个一年半年的都很难查清楚啊!浪费分!

你不要在这里无聊了嘛

我想找一本小说大概内容是一位生在肃亲王府的公主,她深受各位长辈的宠爱,一出生就被封为公主,一生尊贵~

盛世荣宠飞翼写的(我刚看完)

中国古代自秦以来设丞相(宰相)
到明朝时太祖朱元璋为加强皇权开始不设丞相,由六部统管全国事务各司其职向皇帝汇报,由皇帝决绝一切。
清朝时沿用了明朝这一制度,不设丞相(不过后设军机处,有几位军机大臣相当于辅政大臣)。

逃学书童西厢昆明湖唐宋元明清周杰伦的花海兰亭S.H.E.的女儿当自强,梁...
答:我的 逃学书童西厢昆明湖唐宋元明清周杰伦的花海兰亭S.H.E.的女儿当自强,梁山伯与祝英台,听天使在唱歌的简谱 只有一首也没关系,不过,当然是越多越好...S:是谁 告诉你有王子这动物 还不如你 自己骑上白马比较靠谱 H:失恋 失去所有美丽的错误 快开香槟 为你能够死里逃生庆祝 E:没错 他就是不合身的衣服...

莫高窟的文章主要内容概括50字?
答:那么,我们的心情也被拉长了,随着唐宋元明清千年不枯的笑容,延伸到整个世界。 沙漠中也会有路的,但这儿没有。 远远看去,有几行歪歪扭扭的脚印。 顺着...她告诉我,这儿本来有寺,毁于二十年前。我不能想象她的生活来源,讷讷地问,她指了指屋后一条路,淡淡说:会有人送来。 我想问她的事情自然很多,例如,...

有哪些流行歌曲好听的
答:1.虫儿飞 2.鲁冰花 3.牵手 4.为爱痴狂 5.轻轻的告诉你 6.仙剑问情 7.痴心绝对 8.自从有了你 9.你是风儿我是沙 10.是非题 11.亲爱的那不是爱情 12.一定要爱你 13.童话 14.约定 15.流星雨 16.如果没有如果 17.最浪漫的事 18.亲爱的你怎么不在我身边 19.你知不知道 20.不是因为寂寞...

给加工木雕起个名?
答:眼前的月陂亭是山崖下的凹处,有二十余米长,在其石壁上共镌有石刻二十七方,其中二十六方有字碑,一方无字碑,延绵了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内容有劝渝文、...在旅途结束之前,我还有一个关于甘棠村布局的秘密告诉大家,请各位再看眼前的谢沐河水,在我们脚下,正好成一个“S”形,右边的“昂山”与左边的“文昌阁”...

唐宋元明清哪个朝代的官员工资最高?
答:1、北宋 按照官员的平均工资来算,北宋官员的工资是最高的。因为相比较而言北宋的经济是最发达的,朝廷最有钱,文官系统最发达,文官掌权自然在薪资上不会亏待自己的。论起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官员的工资谁高谁低的话,我们按照官员的平均工资来算,应该是北宋官员的工资最高,因为北宋经济最发达,朝廷最...

唐宋元明清哪个朝代的官员工资最高
答:北宋 按照官员的平均工资来算,北宋官员的工资是最高的。因为相比较而言北宋的经济是最发达的,朝廷最有钱,文官系统最发达,文官掌权自然在薪资上不会亏待自己的。论起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官员的工资谁高谁低的话,我们按照官员的平均工资来算,应该是北宋官员的工资最高,因为北宋经济最发达,朝廷最有钱...

唐宋元明清哪个朝代的官员工资最高 唐宋元明清谁的工资最高
答:1、在北宋时期,王安石能够拿到将近10万的月薪,已经相当于是鼎新人才了。这也比唐朝和明朝的官员俸禄高出很多,为什么在北宋时期官员的工资能这么高呢?其实也跟北宋发达的经济有关,想要钱多那经济必须能跟得上才行。 2、北宋宰相收入是多少?北宋王朝传至神宗赵顼,已历108年,朝政日益腐败,内忧外患...

唐宋元明清哪个朝代官员的工资最高?
答:如果要比较唐宋元明清这五个朝代,哪个朝代官员薪水最多,也就只能看个平均值了。这里可以告诉大家在北宋时期,王安石能够拿到将近10万的月薪,已经相当于是鼎新人才了。这也比唐朝和明朝的官员俸禄高出很多,为什么在北宋时期官员的工资能这么高呢?其实也跟北宋发达的经济有关,想要钱多那经济必须能跟得...

唐宋元明清哪个朝代官员的工资最高?
答:如果要比较唐宋元明清这五个朝代,哪个朝代官员薪水最多,也就只能看个平均值了。这里可以告诉大家在北宋时期,王安石能够拿到将近10万的月薪,已经相当于是鼎新人才了。这也比唐朝和明朝的官员俸禄高出很多,为什么在北宋时期官员的工资能这么高呢?其实也跟北宋发达的经济有关,想要钱多那经济必须能跟得...

关于莫高窟的作文开头
答:那么,我们的心情也被拉长了,随着唐宋元明清千年不枯的笑容,延伸到整个世界。 沙漠中也会有路的,但这儿没有。 远远看去,有几行歪歪扭扭的脚印。 顺着...她告诉我,这儿本来有寺,毁于二十年前。我不能想象她的生活来源,讷讷地问,她指了指屋后一条路,淡淡说:会有人送来。 我想问她的事情自然很多,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