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中“以”什么情况下翻译成“因为”,什么情况下翻译成“凭”? 文言文中,以在什么时候可以翻译为凭借?

作者&投稿:呈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以”字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以”字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以”字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以”字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以”字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 “以”字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以”字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以”字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以”字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以”字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以”字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翻译【凭】
例如:
①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④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2)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翻译【因,由于】
例如:
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一般来说看后面跟什么。如果跟名词或者代词,就是凭借,比如“去以六月息也”
如果后面跟事件或情况,就是因为,比如“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后面是句子时为因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是名词时,为凭借;

高中文言文中“以”什么情况下翻译成“因为”,什么情~

在表达原因的时候翻译为“因为”
例如:初其行悖行,上不喜。事发,以是治之。
又如:方天下初平,不宜强推赋制,以此而缓。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名师指导

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以”在文言中翻译为 表示依据 按照的意思
答:“以”在文言中表示依据(依靠)、按照、凭借的意思时,常常是介词,需要带宾语组成介词结构,来充当句子的状语。例如:以我酌油知之。——依据我倒油的经验知道它的。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梅的枝干的倾斜、枝叶的疏朗、枝干的弯曲,又不是那些忙于赚钱的人能够...

文言文以翻译成才是什么用法
答:1. 文言文翻译 以的用法 以有3种用法,具体如下: 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 2.用作连词,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

文言文中“以”字的所有用法,每种意思加上例子
答:文言文中“以”字的所有用法,每种意思加上例子 〈动〉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2. 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use] 以,用也。——《说文》 以,用也。——《小尔雅》 凡师能左右之曰以。——《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封疆社稷是以。——《左传·定公十年》 纯以...

在文言文中,"以"的各种义项有什么区别
答:2)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注意:A)介词“以”,一般说来都需要宾语部分,以便组成一个介词词组,来修饰动词,但是在文言中,有时介词“以”的宾语可以省略。比如,宾语太长或者宾语已在上文中出现过。这种省略不会影响文义。例:明日,子路行以告。《论语·微子》B)关于“以”...

文言翻译中,“以”字什么时候是“用”,什么时候是“凭借”?最好要理论...
答: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中的'以'可以翻译为用,也可以译为凭借。猥以微贱中,以 要翻译为凭借。直译就是,凭借我这样身份卑微的人。向第一种情况,两种解释都可,这样的考试不会考、主要是根据语境判断用法。

“以”字在语文版初中文言文当中翻译成“把”的情况多见吗?能否举例...
答:1、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2、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3、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童趣》4、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文言文中虚词“以”翻译成“用”和“用来”有什么区别?词性是动词还 ...
答:3、因为:以人废言。勿以善小而不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4、在,于(指时日):“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5、目的在于:以待时机。以儆效尤。6、文言连词,与“而”用法相同:梦寐以求。7、用在方位词前,表明时间、方位、方向或数量的界限:以前。以内。8、用在动词...

文言文 以的翻译。。
答:⑽以心中有足乐者。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2、而,来。例:⑴有好事者船以入。⑵留五百人镇之,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以:以便)⑶吾骑马挟矢以助战。⑷卷石底以出。⑸而托于柑以讽耶?⑹以啮人,无御之者。(以:这里有如果的意思)...

...分条并举例,最好都用《论语》中的例子。求古文高手帮忙谢谢了...
答:《说文解字》:以,“用也,从反巳。贾侍中说,巳,意己实也。象形”。“用,可施行也,从卜,从中”。“则,等画物也。从刂,从贝。贝,古之物货也。用现代白话说:以,就是凭依话题中提供的条件,可以实行事情,没有动名形,也不是什么介词、副词、连词、代词、动词,西化之前汉字就没有...

文言文以的翻译
答: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成以其小,劣之。——《聊斋志异·促织》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清·袁枚《祭妹文》以数谏故。——《史记·陈涉世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3、和;而。表示并列关系。夫夷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