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书院的发展历程?帮忙 简述小说发展的历程

作者&投稿:殷勤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公元907年唐朝覆灭,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分裂时期,官学遭受破坏、庠序失教,开始出现一批私人创办书院。“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中国古人讲求诗礼传家,无论哪朝哪代,都把读书看作一等一的大事,于是在千百年的历史流转中,承载着文明和思想火花的“四大书院”也应运而生。

书院的兴起受到了禅宗丛林的影响。首先,从功能上看,书院和寺院性质相似,均是以教育生徒为特征,以传道授“业”为目的,是具有自发性的教育组织。丛林为禅宗佛教徒潜心求道之所,而书院在理学家的精心经营下,也成为传承儒家“道统”的场所。

其次,书院的产生与晚唐五代士子读书寺院之风具有直接关系。士子在幽静偏远之寺院静心读书已经形成传统,这对书院选址很有启发,宋代书院便多建于风景秀丽之名山。

再次,许多书院是在寺院的旧址上扩建或新建的,如宋初岳麓山寺庙林立,僧人智漩等“念唐末五季湖南偏僻,风化陵夷,习俗暴恶,思见儒者之道,乃割地建屋,以居士类”,岳麓书院便肇始于此。因此之故,书院建筑也多仿自丛林。

1998年初,据说国家邮政局准备发行“四大书院”邮票时,曾事先到石鼓书院实地考察,但因只见山石、不见书院,之后改选河南登封嵩阳书院。 

1998年4月29日,国家邮政局在商丘市睢阳区举办了“四大书院”邮票首发仪式,邮票所选书院为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

朝廷赐额

五代后晋时(936年),宋州虞城县(今河南商丘)通儒杨悫在归德军将军赵直扶助下在宋州宋城县创办睢阳学舍,聚众讲学。杨悫去世后,他的学生兼妹夫戚同文继承师业,继续办学。戚同文病逝后,学校曾一度关闭。

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应天府宋城县(今河南商丘)富豪曹诚,在戚同文旧学之地出资三百万金,造舍150间,聚书1500余卷,广招学生,并于次年聘戚同文之孙戚舜宾为主院,以曹诚为助教,重新建立了书院。

“博延众生,讲习甚盛”,愿以学舍入官,真宗皇帝大为嘉叹,“面可其奏”,下诏表彰,端明殿学士盛度“文其记”,前参知政事陈尧佐“题其榜”,赐名“应天府书院”,应天书院改为府学,官府拨学田十顷,充作学校经费。



书院作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制度,萌芽于唐,兴盛于宋,延续于元,全面普及于明清。
书院的产生
书院产生于唐代,书院之名始于唐玄宗时,其起源有官民两途。民间书院源出于读书人个人的书斋。与书斋不同的是,书院向社会开放,成为公众活动的场所,儒生、道士、和尚等皆可出入其间。由私密而公众,这是书斋与书院的分野。
官府的丽正、集贤书院,由朝廷整理图书典籍的机构脱胎而来,设有学士、直学士、侍讲学士、修撰、校理、知书、书直、写御书、拓书手、装书直、造笔直等职,集藏书、校书、刊书、讲书等于一体。其主要职责《唐六典》记作:「刊辑古今之经籍,以辨明邦国之大典,而备顾问应对,凡天下图书之遗逸,贤才之隐滞,则承旨而征求焉。」以学术文化事业为主,而无具体的政务,这就是作为官府的书院与一般政府职能部门的区别所在。
官府书院有着将千百年国家藏书、校书、修书及由此而辨章学术的经验传输给新生书院组织的桥梁作用。书院起源于官民二途,使自己同时拥有了民办和官办的传统。从此以后,书院就在民间和官府这两大体系的交相影响之下,开始了更加辉煌的发展历程。
唐五代书院概况
唐五代时期,见诸文献记载的书院只有70所,在中国书院发展史上,还只能算作起始阶段。尽管如此,分别从民间读书人的书斋和朝廷整理经史典籍的官衙中脱胎出来的书院,带着官民两种传统,并在两者的关爱和影响下,已然发育成长起来,具有了其作为文化教育机构的初期形态。后世书院几乎所有的活动都能在这里找到源头。读书人在其中藏书读书,校勘典籍,问学讲书,游宴会友,吟诗作文,交流学术,教学授受,讨论政治,关心时局,探究经史,研究著述等,承担起改造、更新、传递华夏文明的重担。从此,中国社会就多了一种崭新而重要的文化教育组织。
据邓洪波《唐代民间书院研究》、《唐代官府书院研究》统计,唐代书院见于地方志的有40所,见于唐诗的有14所,再加官府3所丽正书院、5所集贤书院,去掉重复,总共有57所,其中48所书院可以确定其院址。这48所书院的分布成点状,散布于今日全国的12个省区,其中今陕西7所、山西1所、河北2所、河南2所、山东1所、浙江5所、福建6所、江西7所、湖南8所、广东2所、贵州1所、四川(含重庆)6所。
又据邓洪波《五代十国时期书院述略》统计,五代十国半个多世纪(公元907-906年),民间书院共有13所,其中新建12所,兴复唐代书院1所。其地域分布,北及幽燕之区,南达珠江流域,基本上仍在唐代书院分布的范围之内,其中今江西8所、福建1所、广东1所、河南2所、北京1所。
书院制度的形成
两宋时代,那些从门阀制度下解放出来的读书人,挟开拓万古心胸之豪气,凭藉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繁荣,依靠印刷技术进步带来的丰富藏书,纵贯古今,横论百家,将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事业推进到了一个空前发达的黄金时期。其间,书院受到大家重视,创建711所。
南北宋书院的发展各有特点,北宋以「天下四大书院」为代表,强化的是教育教学功能,书院作为学校的一种,得到社会的认同;张栻、朱熹、吕祖谦、陆九渊在「南宋四大书院」的讲学,带来了学术的繁荣昌盛,使学术与书院的一体化得以完成;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通行天下,更有典范作用。从此,书院与教育、学术结合,形成魅力无限的文化人格特征,影响着中国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宋代是书院获取显赫声名、得到大发展并形成为制度的时期。北宋初年,无力兴学,只得扩大科举名额,并利用唐代以来出现的书院,通过赐书、赐额、赐田、召见山长等方式进行扶持,使其替代官学,为国家培养人才。岳麓、白鹿洞、石鼓、嵩阳、应天府、茅山等书院,都是因为其教学有功获得「御赐」而扬名的。经此一期,书院的教育教学功能得到强化,其声名也彰显天下。
南宋书院的发达与兴盛是公认的,其标志有二,一是它与理学的一体化,二是书院制度的形成与完全确立。书院制度不仅吸取了官学与私学的经验教训,而且采纳了佛教尤其禅宗丛林、精舍,以及道家宫观传法讲学的经验。正因为这样,它在目的、功用、手法上形成了博取各家长处而又与之相区别的特色。书院制度的形成,标志着中国教育事业进入了官学、书院、私学三轨并行的时代。需要指出的是,书院制度是一种文化教育制度,它是儒道释三家文化融合的结果,又为这种新文化的发展服务,其教书育人功能为这种「服务」所派生,属于传播文化的功能之一。
两宋书院概况
据邓洪波等《中国书院制度研究》统计,宋代创建书院711所,分布在今日全国18个省区,其中河北3所、河南11所、山西4所、安徽20所、江苏29所、上海4所、浙江156所、福建85所、江西224所、湖北17 所、湖南70所、广东39所、广西10所、海南2所、四川(含重庆)31所、贵州1所、陕西1所、香港1所。
宋代书院分布特点有三:一是分布范围比唐五代明显扩大,广西、海南、香港都有了书院。二是数量猛增,书院分布由点状变为片状,出现了几大密集区,其中江西、浙江、福建、湖南名列前4位。三是发展极不平衡,陕西、山西、河南、河北等北方四省只有19所书院,仅占总数的2.67%,文化重心明显南移,江南完全取代中原而成为教育与学术的中心。
书院的北移
当宋理宗为朱熹平反,颁行《白鹿洞书院学规》于天下,扶植程朱理学为官方哲学的时候,元朝统治者也于窝阔台在位的第十一、二年间(1239-1240年),创办太极书院于燕京(今北京),建周敦颐祠,以程颢、程颐、张载、杨时、游酬、朱熹六人配祀,选刻周氏遗书,礼聘江南大儒赵复在那里讲学。史称「北方知有程朱理学,自赵氏讲学太极书院始」。在元朝统一全国的前后,忽必烈曾多次颁布法令保护书院和庙学,后来又将书院等视为官学,书院山长也定为学官。因此,元代书院不仅在南方得到继续发展,而且以强劲之势向北方推进。《日下旧闻》讲,「书院之设,莫盛于元,设山长以主之,给廪饩以养之,几遍天下」。民族文化之不绝于金戈铁马下的元代,理学之传于北方,主要的功劳应当归于书院。
元代虽然为金戈铁马的蒙古贵族统治时期,但对儒家文化有着应有的尊重。程朱理学和科举制度结合之后,被正式确立为官方正统。与理学一体化的书院等视为官学,受到重视,书院建设者之中,既有汉人、南人,也有蒙古与色目人,因此而有「书院之设,莫盛于元」的说法。
据统计,元代创建书院296所,加上修复的唐宋旧院部分,书院总数达到408所。在书院的发展史上,元代的最大贡献是,弥补辽金时代的缺憾,将书院和理学一起推广到北方地区,缩短了新形势下形成的南北文化差距。
元代书院概况
据邓洪波等《中国书院制度研究》统计,元代创建书院296所,分布在今全国19个省区,其中北京3所、河北12所、河南12所、山东23所、山西10所、安徽15所、江苏6所、上海4所、浙江49所、福建11所、江西94所、湖北10所、湖南21所、广东9所、广西1所、四川(含重庆)5所、贵州3所、云南1所、陕西7所。江西、浙江、山东、湖南列前4位。
尽管总的情况仍然是南多北少,但其分布则成明显的北移势态。首先,北方已有京、冀、鲁、豫、晋、陕六省区创建了书院,比宋代多了两个省区,并且山东后来居上,超过很多南方省分而名列第三。其次,北方的书院上升到67所,绝对数比宋代多3.5倍以上。第三,北方书院占全国总数的比例,由宋代的2.67%上升到22.63%,进步神速。
书院的推广与移植海外
明初以官学结合科举制度推行程朱理学,而不重视书院。程朱理学长期处于官方学说地位,失去了往日的进取而流于僵化,而八股文的盛行更加重了这种僵化。于是,到了正德、嘉靖年间,以王守仁、湛若水为代表的思想家,就以书院为阵地,发动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远近景从,讲会相连,书院再度辉煌,推广到边远地区,形成鼎盛之势。据统计,明代共建有书院1699所,远远超过唐宋元三朝的总和,而大多数都是在这一时期兴建的。
在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学术思想与书院一体化的情形及其显示的巨大能量。更加值得注意的是,从永乐年间开始,中国书院东植朝鲜半岛,形成了几乎与李朝相始终的朝鲜书院制度。如同在中国本土一样,它与学术思想连为一体,造就了其立国的文化基础,所不同的只是本土盛行王学,而东土则推崇朱子学。后来,书院还移植于日本、东南亚,甚至欧美地区,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纽带与桥梁。
明代书院概况
在书院发展史上,明代承前启后,地位十分重要。虽然前期有过将近百年的沉寂,但在王守仁和湛若水的学说重新结合以后,带着冲破长久压抑的力量,书院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数量增加,总数达到2000所左右,其中新创建的就有1699所。
明代书院的分布总体上是由先进发达地区向边远落后地区推进,读书种子已经撒向神州边陲和发达省份的穷野之地,这标志著书院的发展进入了成熟的推广阶段。
更有甚者,乘学术辉煌之势的读书人,不仅涉足地方文化建设,在民间规范百姓,移风易俗,使书院具有了平民化特色,而且以同志相尚,品评人物,讽议朝政,使书院又具有了社团化的倾向。当然,书院输出到朝鲜,更是这个时期的亮点。
据邓洪波《中国书院制度研究》统计,明代创建书院1699所,分布在今全国25个省区,其中北京6所、河北70所、山西61所、辽宁7所、河南112所、山东69所、安徽99所、江苏66所、上海5所、浙江199所、福建107所、江西287所、湖北69所、湖南102所、广东156所、广西71所、海南17所、四川(含重庆)63所、贵州27所、云南66所、陕西28所、甘肃8所、青海1所、宁夏2所、香港1所,江西、浙江、广东、河南位居前4位。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知明代书院的地域分布特色有二:一是向西北、东北地区推进,甘肃、青海、宁夏、辽宁等边远地区第一次出现了书院。二是各地书院密度加大,尤其是西南地区的云贵川三省,成效明显。
另据白新良《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统计,明代新建、修复书院共计1962所,其中洪武朝43所、建文朝1所、永乐超19所、宣德超13所、正统朝31所、景泰朝17所、天顺朝19所、成化朝78所、弘治朝95所、正德朝150所、嘉靖朝596所、隆庆朝67所、万历朝95所、天启朝21所、崇祯朝86所、朝代不明者431所。从历朝坐标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发展线索。
书院的普及与流变
普及和流变是清代书院的最大特点。由于官民两种力量的共同努力,书院进入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新建书院3868所,加修复的旧有书院,总数则在4000所以上,基本普及城乡。
从雍正年间省会书院的建立开始,官方加强书院建设,各级官办书院成为全国各地大小不等的学术教育中心。民间则主要致力于乡村、家族书院的建设,承担着普及文化知识的基础教育任务。
道光以降,面对着大炮战舰冲入国门的西方文化,书院努力应对,在内容和形式经过改造后,将西学、新学引入其中,终于形成了新式书院,是为积极的变革。
而另一方面,由于科举的诱惑力太大,不论官办或民办的书院大多陷入其中而难以自拔,这是消极的流变,它影响并最终断送了书院的改革。其间新出现的教会书院、华侨书院,以交融中西、联系中外而值得特别注意。
清代书院概况
清初,顺治皇帝下令“不许别建书院”。康熙皇帝虽以文韬武略著称,但也始终不肯撤销禁令,而仅仅以颁额、赐书给书院来引导其发展方向。雍正十一年(1733年),终于诏令各省创建书院。此后,禁令虽已解除,但仍多次下诏以科举功名规范书院师生,尤其是乾隆时代,连招生择师、课业考核、奖惩办法等都在诏令中有明确规定。由禁止而达到控制目的的文化政策,加上文字狱的影响,使书院改变了学术追求,一种离现实政治较远而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考究经典的学风终于形成,此即所谓乾嘉考据之学。伴随书院与学术的再度结合,它得到了长足发展,有清一代,全国建有书院3868所,基本普及城乡。
近代,是书院发展的重要时期。一方面,教会书院的出现,尤其是日本人将招收日本学生的书院办到上海等地,揭示着书院在殖民化下可悲的流变;另一方面,由于与「新学」、「西学」的结合,它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新式书院显示了从古代向近代过渡的信心与能力。可惜的是,这种过渡尚未完成,全国所有书院就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被清政府宣布改制为大、中、小三级学堂。然而,从事物发展的角度来讲,这次改制,使中国古代教育和近代教育得以血脉贯通。因此,我们可以说,书院在「改制」中获得了永生。
据邓洪波等《中国书院制度研究》统计,清代创建书院3868所,分布在今全国31个省区,其中北京18所、天津15所、河北151所、辽宁20所、吉林10所、黑龙江6所、内蒙古5所、山西107所、山东149所、河南276所、安徽95所、江苏115所、上海37所、浙江395所、福建162所、台湾56所、江西323所、湖北120所、湖南76所、广东342所、广西183所、海南39所、四川(含重庆)383所、贵州141所、云南229所、陕西109所、甘肃62所、青海3所、宁夏11所、新疆4所、港澳26所。
其中,浙江、四川、广东及江西的书院数量名列前4位。台湾、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等边疆地区书院的出现,标志着书院这一高扬儒家文化大旗的文化教育组织,已经遍布除西藏之外的全国所有省区。

简述中国书院的发展历程~

书院作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制度,萌芽于唐,兴盛于宋,延续于元,全面普及于明清。
书院的产生
书院产生于唐代,书院之名始于唐玄宗时,其起源有官民两途。民间书院源出于读书人个人的书斋。与书斋不同的是,书院向社会开放,成为公众活动的场所,儒生、道士、和尚等皆可出入其间。由私密而公众,这是书斋与书院的分野。
官府的丽正、集贤书院,由朝廷整理图书典籍的机构脱胎而来,设有学士、直学士、侍讲学士、修撰、校理、知书、书直、写御书、拓书手、装书直、造笔直等职,集藏书、校书、刊书、讲书等于一体。其主要职责《唐六典》记作:「刊辑古今之经籍,以辨明邦国之大典,而备顾问应对,凡天下图书之遗逸,贤才之隐滞,则承旨而征求焉。」以学术文化事业为主,而无具体的政务,这就是作为官府的书院与一般政府职能部门的区别所在。
官府书院有着将千百年国家藏书、校书、修书及由此而辨章学术的经验传输给新生书院组织的桥梁作用。书院起源于官民二途,使自己同时拥有了民办和官办的传统。从此以后,书院就在民间和官府这两大体系的交相影响之下,开始了更加辉煌的发展历程。
唐五代书院概况
唐五代时期,见诸文献记载的书院只有70所,在中国书院发展史上,还只能算作起始阶段。尽管如此,分别从民间读书人的书斋和朝廷整理经史典籍的官衙中脱胎出来的书院,带着官民两种传统,并在两者的关爱和影响下,已然发育成长起来,具有了其作为文化教育机构的初期形态。后世书院几乎所有的活动都能在这里找到源头。读书人在其中藏书读书,校勘典籍,问学讲书,游宴会友,吟诗作文,交流学术,教学授受,讨论政治,关心时局,探究经史,研究著述等,承担起改造、更新、传递华夏文明的重担。从此,中国社会就多了一种崭新而重要的文化教育组织。
据邓洪波《唐代民间书院研究》、《唐代官府书院研究》统计,唐代书院见于地方志的有40所,见于唐诗的有14所,再加官府3所丽正书院、5所集贤书院,去掉重复,总共有57所,其中48所书院可以确定其院址。这48所书院的分布成点状,散布于今日全国的12个省区,其中今陕西7所、山西1所、河北2所、河南2所、山东1所、浙江5所、福建6所、江西7所、湖南8所、广东2所、贵州1所、四川(含重庆)6所。
又据邓洪波《五代十国时期书院述略》统计,五代十国半个多世纪(公元907-906年),民间书院共有13所,其中新建12所,兴复唐代书院1所。其地域分布,北及幽燕之区,南达珠江流域,基本上仍在唐代书院分布的范围之内,其中今江西8所、福建1所、广东1所、河南2所、北京1所。
书院制度的形成
两宋时代,那些从门阀制度下解放出来的读书人,挟开拓万古心胸之豪气,凭藉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繁荣,依靠印刷技术进步带来的丰富藏书,纵贯古今,横论百家,将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事业推进到了一个空前发达的黄金时期。其间,书院受到大家重视,创建711所。
南北宋书院的发展各有特点,北宋以「天下四大书院」为代表,强化的是教育教学功能,书院作为学校的一种,得到社会的认同;张栻、朱熹、吕祖谦、陆九渊在「南宋四大书院」的讲学,带来了学术的繁荣昌盛,使学术与书院的一体化得以完成;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通行天下,更有典范作用。从此,书院与教育、学术结合,形成魅力无限的文化人格特征,影响着中国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宋代是书院获取显赫声名、得到大发展并形成为制度的时期。北宋初年,无力兴学,只得扩大科举名额,并利用唐代以来出现的书院,通过赐书、赐额、赐田、召见山长等方式进行扶持,使其替代官学,为国家培养人才。岳麓、白鹿 洞、石鼓、嵩阳、应天府、茅山等书院,都是因为其教学有功获得「御赐」而扬名的。经此一期,书院的教育教学功能得到强化,其声名也彰显天下。
南宋书院的发达与兴盛是公认的,其标志有二,一是它与理学的一体化,二是书院制度的形成与完全确立。书院制度不仅吸取了官学与私学的经验教训,而且采纳了佛教尤其禅宗丛林、精舍,以及道家宫观传法讲学的经验。正因为这样,它在目的、功用、手法上形成了博取各家长处而又与之相区别的特色。书院制度的形成,标志着中国教育事业进入了官学、书院、私学三轨并行的时代。需要指出的是,书院制度是一种文化教育制度,它是儒道释三家文化融合的结果,又为这种新文化的发展服务,其教书育人功能为这种「服务」所派生,属于传播文化的功能之一。
两宋书院概况
据邓洪波等《中国书院制度研究》统计,宋代创建书院711所,分布在今日全国18个省区,其中河北3所、河南11所、山西4所、安徽20所、江苏29所、上海4所、浙江156所、福建85所、江西224所、湖北17 所、湖南70所、广东39所、广西10所、海南2所、四川(含重庆)31所、贵州1所、陕西1所、香港1所。
宋代书院分布特点有三:一是分布范围比唐五代明显扩大,广西、海南、香港都有了书院。二是数量猛增,书院分布由点状变为片状,出现了几大密集区,其中江西、浙江、福建、湖南名列前4位。三是发展极不平衡,陕西、山西、河南、河北等北方四省只有19所书院,仅占总数的2.67%,文化重心明显南移,江南完全取代中原而成为教育与学术的中心。
书院的北移
当宋理宗为朱熹平反,颁行《白鹿洞书院学规》于天下,扶植程朱理学为官方哲学的时候,元朝统治者也于窝阔台在位的第十一、二年间(1239-1240年),创办太极书院于燕京(今北京),建周敦颐祠,以程颢、程颐、张载、杨时、游酬、朱熹六人配祀,选刻周氏遗书,礼聘江南大儒赵复在那里讲学。史称「北方知有程朱理学,自赵氏讲学太极书院始」。在元朝统一全国的前后,忽必烈曾多次颁布法令保护书院和庙学,后来又将书院等视为官学,书院山长也定为学官。因此,元代书院不仅在南方得到继续发展,而且以强劲之势向北方推进。《日下旧闻》讲,「书院之设,莫盛于元,设山长以主之,给廪饩以养之,几遍天下」。民族文化之不绝于金戈铁马下的元代,理学之传于北方,主要的功劳应当归于书院。
元代虽然为金戈铁马的蒙古贵族统治时期,但对儒家文化有着应有的尊重。程朱理学和科举制度结合之后,被正式确立为官方正统。与理学一体化的书院等视为官学,受到重视,书院建设者之中,既有汉人、南人,也有蒙古与色目人,因此而有「书院之设,莫盛于元」的说法。
据统计,元代创建书院296所,加上修复的唐宋旧院部分,书院总数达到408所。在书院的发展史上,元代的最大贡献是,弥补辽金时代的缺憾,将书院和理学一起推广到北方地区,缩短了新形势下形成的南北文化差距。
元代书院概况
据邓洪波等《中国书院制度研究》统计,元代创建书院296所,分布在今全国19个省区,其中北京3所、河北12所、河南12所、山东23所、山西10所、安徽15所、江苏6所、上海4所、浙江49所、福建11所、江西94所、湖北10所、湖南21所、广东9所、广西1所、四川(含重庆)5所、贵州3所、云南1所、陕西7所。江西、浙江、山东、湖南列前4位。
尽管总的情况仍然是南多北少,但其分布则成明显的北移势态。首先,北方已有京、冀、鲁、豫、晋、陕六省区创建了书院,比宋代多了两个省区,并且山东后来居上,超过很多南方省分而名列第三。其次,北方的书院上升到67所,绝对数比宋代多3.5倍以上。第三,北方书院占全国总数的比例,由宋代的2.67%上升到22.63%,进步神速。
书院的推广与移植海外
明初以官学结合科举制度推行程朱理学,而不重视书院。程朱理学长期处于官方学说地位,失去了往日的进取而流于僵化,而八股文的盛行更加重了这种僵化。于是,到了正德、嘉靖年间,以王守仁、湛若水为代表的思想家,就以书院为阵地,发动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远近景从,讲会相连,书院再度辉煌,推广到边远地区,形成鼎盛之势。据统计,明代共建有书院1699所,远远超过唐宋元三朝的总和,而大多数都是在这一时期兴建的。
在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学术思想与书院一体化的情形及其显示的巨大能量。更加值得注意的是,从永乐年间开始,中国书院东植朝鲜半岛,形成了几乎与李朝相始终的朝鲜书院制度。如同在中国本土一样,它与学术思想连为一体,造就了其立国的文化基础,所不同的只是本土盛行王学,而东土则推崇朱子学。后来,书院还移植于日本、东南亚,甚至欧美地区,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纽带与桥梁。
明代书院概况
在书院发展史上,明代承前启后,地位十分重要。虽然前期有过将近百年的沉寂,但在王守仁和湛若水的学说重新结合以后,带着冲破长久压抑的力量,书院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数量增加,总数达到2000所左右,其中新创建的就有1699所。
明代书院的分布总体上是由先进发达地区向边远落后地区推进,读书种子已经撒向神州边陲和发达省份的穷野之地,这标志著书院的发展进入了成熟的推广阶段。
更有甚者,乘学术辉煌之势的读书人,不仅涉足地方文化建设,在民间规范百姓,移风易俗,使书院具有了平民化特色,而且以同志相尚,品评人物,讽议朝政,使书院又具有了社团化的倾向。当然,书院输出到朝鲜,更是这个时期的亮点。
据邓洪波《中国书院制度研究》统计,明代创建书院1699所,分布在今全国25个省区,其中北京6所、河北70所、山西61所、辽宁7所、河南112所、山东69所、安徽99所、江苏66所、上海5所、浙江199所、福建107所、江西287所、湖北69所、湖南102所、广东156所、广西71所、海南17所、四川(含重庆)63所、贵州27所、云南66所、陕西28所、甘肃8所、青海1所、宁夏2所、香港1所,江西、浙江、广东、河南位居前4位。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知明代书院的地域分布特色有二:一是向西北、东北地区推进,甘肃、青海、宁夏、辽宁等边远地区第一次出现了书院。二是各地书院密度加大,尤其是西南地区的云贵川三省,成效明显。
另据白新良《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统计

  小说发展的历程

  1、先秦两汉萌芽: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与史传文学等。

  2、魏晋南北朝的雏形:志怪与志人,实录。干宝《搜神记》为志怪小说代表,“发明神道之不巫”;刘义庆《世说新语》为志人小说代表作,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名士风流轶事。均缺乏自觉的小说创作意识。短小,语言精炼,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注意人物言行的描写。为后来的小说发展打下重要基础,但它们还不是成熟的小说作品,只是粗陈梗概的小说雏形,是从“丛残小语”到成熟小说的过渡。

  3、唐代的成熟:轶事小说、志怪小说、传奇小说三类。

  1)古典小说在唐代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是,作者有了自觉的小说创作意识及由此而决定的小说新的审美特征。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三十六:“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录舛讹,未必尽幻设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也讲到唐人“始有意为小说”。

  2)唐代传奇与六朝志怪之间一个重要区别就是现实性大大增强,描写社会人事,关注现实人生,由神怪走向现实。题材扩大,大致而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A、爱情婚姻:元稹《莺莺传》、白行简《李娃传》、李朝威《柳毅传》、蒋防《霍小玉传》、陈玄佑《离魂记》等;B、侠义英雄:杜光庭《虬髯客传》、袁郊《红线传》、裴铏《昆仑奴传》《聂隐娘》等;C、历史题材:陈鸿《长恨歌传》;D、梦幻题材:沈既济《枕中记》、李公佐《南柯太守传》等,实际上是借梦的形式来反映现实生活。

  3)唐代传奇的创作艺术成就也远远高于六朝小说。A、故事情节完整、曲折、生动;B、人物形象的描写,以各种手法表现人物的性格。C、语言方面,文辞华艳,很有文采。人物对话生动传神。

  4、宋元的开拓:话本小说。

  1)话本小说来自民间的“说话”艺术,属于通俗白话小说,它萌芽于唐代,繁荣于宋元,从此以后,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就出现了文言与白话两条道路。

  2)“说话”艺术的产生与城市经济的发展直接相关,市民阶层的壮大,文化娱乐的需求。于是“说话”艺术便随之出现。当时的“说话”分为四家:A、小说(银字儿),特指短篇故事,内容多现实故事。B、说经,又分为“说参请”(讲宾主参禅悟道等事)和“说浑经”(多包含滑稽、诙谐内容)。C、讲史,指讲长篇历史故事,以说为主,有说有评,又称平话。D、合生,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形式,大概是两人表演,对答指物咏题,没有什么故事,可能跟小说的发展关系不大。四家中,“小说”、“讲史”与小说发展密切相关。

  3)话本小说特点:

  A、小说创作的目的有了很大的不同。完全是为了满足听众的文化娱乐的需要,这一目的决定其题材内容、形式体制、表现手法及艺术风格等多方面特点。这些特点往往由听众的社会地位、生活经历和审美趣味所决定,同时又反过来影响群众的思想和审美趣味,在长期发展中,便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通俗小说的艺术传统。B、短篇小说的话本,在题材内容上几乎都是反映现实生活的,因此其中人物形象就由志人、传奇的官僚、知识分子而变成主要是城市下层人民(包括手工业者、商人、妓女等),而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主要是市民阶层的。

  C、表达的语言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加工提炼而成的白话,通俗性是其最鲜明的特色。

  D、故事性强,有头有尾,线索清楚,生动曲折,善于布置悬念,非常引人入胜。

  E、注意写人,特别是注意展示人物的命运。在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时,多从其自身的语言和行动来刻画,而且多在故事的流动发展过程中完成,很少静止的剖析性的心理描写。

  G、在结构形式和表现手法上,开头常有“入话”,中间或结尾处,常穿插或引入诗词韵语。

  总之,宋元话本使得中国古典小说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为明清小说的繁荣打下坚实的基础。

  4)话本小说的题材内容与代表作品:

  小说话本的题材内容可分八种:灵怪、烟粉、传奇、公案、朴刀、杆棒、神仙、妖术等,其中传奇讲爱情故事,灵怪、神仙、妖术讲神鬼精怪的故事,公案讲判案的故事,朴刀、杆棒将英雄好汉的故事,烟粉讲妇女的故事,切多与鬼魂有关。比较重要的是爱情故事、公案故事和英雄好汉故事。描写爱情的作品有《碾玉观音》、《快嘴李翠莲记》、《闹樊楼多情周胜仙》、《志诚张主管》等;表现判案的作品有《错斩崔宁》、《简帖和尚》等,写英雄好汉故事的作品有《宋四公大套禁魂张》等。宋元话本以宋为主,大多已经亡佚。明代出现一些集本,如洪楩《清平山堂话本》、熊龙峰的《通俗小说四种》、冯梦龙的“三言”(又收入明代作品)。

  今存讲史话本有:元代刊印的《全相平话》五种(武王伐纣平话、七国春秋平话、秦并六国平话、前汉书平话、三国志平话),另有《新编五代史平话》、《大宋宣和遗事》等,大致而言,讲史话本比较粗糙,思想以上价值不高,但对后来的长篇章回小说的创作积累了经验。

  5、明清的繁荣:

  1)繁荣的标志有三:A、古典小说的各种形式体制都已经完备、成熟,出现了全面繁荣的局面。话本、拟话本、白话长篇小说、文言小说中的志怪体与传奇体。B、作家辈出,名作如林。明代的“四大奇书”,清代的《儒林外史》《红楼梦》《聊斋志异》等。C、现实主义艺术,在创作方法和具体的表现手法上,都已走向成熟,总的特色是丰富、细腻、深刻。

  2)明清小说的发展,有四个值得注意的倾向和特点:A、从无名的广大群众与文人作家相结合的集体创作,发展为文人作家独立创作。B、在题材内容上,由写历史题材发展为写现实题材,特别是转到细致地描写日常家庭生活,通过普通而平凡的生活现象的描绘,反映重大的社会主题,《金瓶梅》的出现。C、在艺术表现上,从重情节发展到更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在人物描写上,又主要是带有理想色彩的传奇式的夸张描写发展到写实,即通过真实、丰富的细节来表现人物,表现生活。人物和生活情状更贴近于现实。D、长篇小说从题材内容上划分,产生了几种最具特色的小说类型: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小说、神魔小说、人情小说、讽刺小说、公案侠义小说等。E、出现了两部带有总结性的作品:《红楼梦》是古代长篇小说的总结,《聊斋志异》是古典短篇小说的总结。

  6、近代的转型:1840-1919 古代到现代的过渡与转型。

  1)近代小说特点:A、数量多。B、小说与现实政治斗争结合紧密,主流是反帝反封建。“四大谴责小说”。C、应政治斗争需要而作,故艺术上提炼不够,比较粗糙。D、受西方小说的影响,在小说的形式与叙事模式上都产生了新的特点,同时又保留了传统的章回小说形式。

  2)形成近代小说以上特点的主要原因:A、社会与时代的变化。帝国的入侵、政府的腐败无能,引起了文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故通过小说形式来揭露和抨击社会政治。B、新的小说理论的兴起,对小说社会作用的认识有了极大的提高。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C、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产生和发展,印刷业的发达,新闻报刊杂志的大量出版发行,为小说的创作与发表提供了客观条件。D、翻译小说的大量出现,必然对小说创作产生巨大的影响。

  3)近代小说中影响最大的是“谴责小说”,代表作有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

  此外,还有侠义公案小说文康《儿女英雄传》、石玉昆《三侠五义》。及写倡优生活的狭邪小说:陈森《品花宝鉴》、魏子安《花月痕》、韩邦庆《海上花列传》

  革命小说:陈天华《狮子吼》、黄小配《洪秀全演义》等。

书院制·书院兴衰及其原因的研究·北宋初的著名书院
答:毛礼锐、沈灌群主编的《中国教育通史》(第三卷)于上述六大书院之外,又补华林、雷塘二书院,为八大著名书院。事实上,北宋初的书院远不只四所、六所、八所或十二所,言其著名者,一是考虑到其在当时的状况,二是考虑其对后世影响及其在书院制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价值。无论哪种说法,都证明宋初书院...

在我国古代,私家藏书编目逐渐形成制度的朝代是
答: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书院对中华文明史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书院促进了中国学术思想史的发展,促进了中国文学史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图书事业史的发展,对促进中国教育史的发展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比如,宋、元、明、清时的著名书院,一般都是当时各地的教育中心,对推进所在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起过举足...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特点?
答:五、中国古代书院制度之革沿一、关键词 古代书院制度 革沿二、思考题1、简述宋代书院的发展轨迹2、试比较书院与官学、私学之异同三、参考书 陈谷嘉,邓洪波主编《中国书院制度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模式。作为中国教育史上与官学平行交叉发展的一种教育制度,它萌芽于...

试述儒学在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发展阶段
答:第二阶段是两汉政治制度化宗教化儒学,西汉大儒董仲舒是其代表人物,董仲舒所说的“孔子之术”,显然已经不是原来的孔子学说,也不是原始儒家学说,而是经过他和汉初其他儒家学者发展了的,吸收了墨、道、名、法、阴阳等各家学说之长的,董仲舒心目中的“孔子之术”。从两汉儒学发展的历史看,儒学的...

...孔子儒学奠基于洛阳,发展辐射全中国,儒学有着怎样的发展历程...
答:自汉以来至今,儒家思想在绝大部分历史时期是中国的主流价值观。 汉朝以后,历朝历代四书五经被无数次修订,孔子原作已面目全非。儒学在魏晋时期演变成玄学。唐代政权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但是也渗透了道教和佛教。宋朝时发展为程朱理学,尊周敦颐、程颢、程颐为始祖,朱熹为集大成者,经明朝王阳明又...

中国儒学发展的四个主要阶段是什么?
答:2、两汉儒学:两汉时期儒家主张帝国大一统,强调封建君臣礼制,正好符合了汉帝国的需要,因而儒家在汉初众多的思想流派中脱颖而出,成为汉帝国的官方意识形态,这也是历史的客观原因。当时的儒家代表人物有董仲舒、公孙弘等。3、宋明儒学:在东汉以后,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千年的发展,儒释道,三家,不...

书院原本是中国古代的民间教育机构,在宋代民间,书院逐步成为高等教育机 ...
答:【正确】本题考查古代社会教育的发展。书院是指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一般为著名学者私人创建或主持的高等学府。书院是宋代的地方教育组织,藏书、供祭和讲学是构成书院的“三大事业”。书院之名始见于唐代,但发展于宋代。最初,书院为民办的学馆。后由朝廷赐敕额、书籍,并委派...

中国古代有四大书院,四大书院具体是什么?
答:湖南长沙岳麓山的“岳麓书院”是在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由官府捐资建造,在这所书院出来的名人,主要有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唐才常、沈荩、杨昌济、程潜等人,在南宋乾道元年(公元 1165年),刘珙邀请著名理学家张栻帮忙管理学院,他将传道济民...

陈崇与东佳书堂
答:帮助的人:32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陈崇与东佳书堂 唐代江州陈氏东佳书堂被誉为中国书院发展史的第一个里程碑,但相关史料的抵牾让人怀疑东佳书堂在唐代创建的真实性。从新兴士绅阶层在地方事务的作用、科举制度对聚居家族的影响、陈氏家族聚居的婚姻关系等方面来看,陈崇在唐大顺元年(890)...

宋代书院产生的原因,办学特色及其意义
答:意义:书院的产生,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书院扩大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类型,起到了弥补官学不足的作用。书院提倡自由讲学,注重讨论式,学术风气浓厚,开辟了新的学风,成为推动教育和学术发展的重要动力。书院在办学和管理领域也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措施,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