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宗是如何将贪嗔痴转为菩提 请问藏传佛教是大乘还是小乘,还有密宗就是藏传佛教吗

作者&投稿:系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由真言密咒,口业清净;观本尊,意业清净;结手印,身业清净。修行密法的人,以此方便,自净三业。密宗和显宗的区别简而言之就是,密宗在佛的果位上修行,显宗在佛的因地上修行。因此密宗即为受如来三密加持。修行密法的人三密与如来三密相应,互相涉入,称之为三密相应。佛力加自力,修持佛法。
若是用教下的理论细说,可以说真言印契观想乃佛力加持,住于清净地,用此来熏洗阿赖耶识种子,成就大圆镜智之功德。三密相应,可以说转有漏之眼耳鼻舌身为成所作智,转意为妙观察智,转有漏第七识为平等性智。
密宗特别注重行持,在行持上有一整套的规范,召请供养手印真言等等,不学事相则为空谈。所以说在修行上,密宗更具方便之功德。
总结来说,三密相应是手段,仪轨规范是保重,重行持是特点。三密相应来统摄身口意三业,事相规范熏染诸根转识成智,行持相续来渐修佛果。因此密宗是方便法门,通过三圣的果位上无边之功德来修持,从而锲入如来藏识。

阿弥陀佛!师兄,真密绝密之法,无贪嗔痴可转,无菩提可证!
不知师兄所说密宗与在下所说密宗是否相同?

密宗都是形式主义者,修佛成了有为修法,就是过犹不及了。佛法不了世间觉,不去世间中验证并同步修行,你永远也只是在闭门造车、掩耳盗铃罢了,难怪密宗成佛的人,没有一个,因为我认为成佛的人,不会屁都不吭一声就走了。

藏密只有男精女血的白菩提和红菩提,用来做“甘露”丸。至于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与佛菩提,影儿都没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世尊
南无十方一切常住三宝

贪嗔痴慢,无著便是菩提 是什么意思~

贪嗔痴慢即是三界, 把贪嗔痴慢转化成菩提便是超三界。贪嗔痴慢没有实性,只是针对众生来讲。我们的佛性本自具足,本自清净,本无动摇,本不生灭,能生万法。如果我们能够返照,了了见贪嗔痴慢即是佛性,贪嗔痴慢外更无别有佛性。经云:诸佛从本来,常处于三毒,长养于白法,而成于世尊。不见相,名为见佛。离心无佛,离佛无心。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藏传佛教,又称藏语系佛教,或俗称喇嘛教,是指传入中国西藏的佛教分支。属北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并称佛教三大地理体系,归属于大乘佛教之中,但以密宗传承为其主要特色。
藏传佛教并没有小乘佛教传承,说一切有部及经量部对藏传佛教的形成,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不过在佛教的修行方式与戒律上,两者并不相同,也无直接必然的关系。而从大乘佛教的判别来看,藏传佛教密教与大乘佛教显教显然是相对的。

扩展资料:
藏传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千八百多年前的古象雄王朝,古象雄的王子幸饶弥沃如来佛祖(释迦牟尼佛前世“白幢天子”的师父),为了救度众生而慈悲传教了“古象雄佛法” ,也就是 "雍仲本波佛法”(简称"本教"),“雍仲本教”是幸饶弥沃如来佛祖所传的如来正法。
雍仲本教的《甘珠尔》其实就是藏族一切历史、宗教和文化的滥觞与源头,是研究藏族古代文明的极其珍贵的资料,这也是任何藏文化研究者都无法绕过的一块重要领域。2013年7月,“古象雄佛法”大藏经汉译工程已经被列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点科研课题。
参考资料:藏传佛教-百度百科

达摩悟性论
答:   佛者,觉也。人有觉心,得菩提道,故名为佛。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是知“有相”是无相之相,不可以眼见,唯可以智知。若闻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以发大乘超三界。三界者,贪嗔痴是。返贪嗔痴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然贪嗔痴亦无实性,但据众生而言矣。...

菩提本无树(六祖惠能大师四句偈中的一句)详细资料大全
答:故人会有烦恼,进而产生贪嗔痴,无法明心见性,得到真正的自在。要知道,世界上万物都是终须败坏的。所以是虚妄的,不是永恒的,不应该用太多的血心去留恋它。所谓万物皆为我所用,并非我所属。心无所住,无所挂碍,即是无心无尘。 五祖的意思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出,要没有一切执著,也就是佛所说的意思...

佛语:何谓戒贪嗔痴?
答:佛教,三毒:贪,是对于喜好的偏执;嗔,是对于讨厌的偏执;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实相而做出贪或者嗔的反应。其实你就理解不要对事物有主观的看法,然后从旁人的角度,从客观的角度处事,待事戒定慧是对治贪嗔痴的方法。戒,是道德的有规范的无害他人的生活标准,对治过分的贪心;定,是对于内心...

有说烦恼即菩提,有说清静心智才能开启智慧,到底该怎么做呢?_百度知 ...
答:没有烦恼就是菩提,只要有烦恼就还没有得到菩提。得到了菩提就一定没有烦恼。所以说烦恼即是菩提,是一,不是二。我修行尚浅,只能理解这么多。俗语说水清则月现。只有心地清净了,智慧自然就升起了。因为智慧是自己本有的。只是由于心地不净,障碍了自己的心,所以智慧显现不出来。所以净土宗说心不离...

酒色财气有度即养生,贪嗔痴爱无相则菩提是什么意思?
答:意思是,对身外的事物不要过分的追求与获取,这就是养生了;对自己心里的欲望等情绪不要挂牵,这就是觉悟了

佛中说贪嗔痴是三毒,每个人身上都有贪嗔痴,可是这三毒是如何来到人身的...
答:痴是三毒中最根本的,以痴为根源产生贪和嗔,没有三毒的痴,就不会有三毒的贪和嗔,所以佛教特别强调痴是一切烦恼及痛苦的根本。因此,学佛修行不但要「勤修戒定慧」,以期「息灭贪瞋痴」,尤其要「转识成智」。《摄大乘论讲记》说:「佛法不外乎转迷启悟、转染成净的行践。转迷启悟与转染成...

"贪嗔痴、戒定慧"出处?
答:因此又以贪与爱为同体异名。 嗔 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

佛教中贪嗔痴指的什么意思?
答:1、贪,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2、嗔,对逆的境界生嗔恨,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3、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贪、嗔、痴为三毒,又称三垢、三火。此三毒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为恶之根源,故又...

好像清净是菩提,为什么说烦恼也是菩提呀?能详细讲解一下吗?
答:若能晓了,一切皆是镜中之物,即能安住清净妙明镜体,随万缘现万相,不执不住。当下是粪土的因缘,安住妙明镜体之时,粪土亦是本体。烦恼亦是如此,佛心自性随缘幻现一切烦恼相,若离自性佛心,无可显相!若了一切烦恼当下就是自性所现,不被境迷,安住自性之体。当下烦恼,即成菩提!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什么意...
答:《华严经》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梵文:☉〉,mahā-vaipulya-buddhavata猞愀欀愀-sūtra) 。是大乘佛教的要典之一。是释迦牟尼成道之后,于菩提树下为文殊、普贤等大菩萨所宣说,经中记佛陀之因行果德,并开显重重无尽、事事无碍之妙旨。《华严经》的编集,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大约在公元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