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连九族是哪九族,第十族又是哪族 株连九族是哪九族?如果十族又多了哪一族呢?

作者&投稿:满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株连九族指的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第十族是除了亲戚之外的老师一族。

株连九族是古代对犯人的一种刑法,其中的父族四指的是姑姑的子女和兄弟姐妹的子女,还有父母兄弟和姐妹儿女。

母族三指的是母亲的父母也就是自己的外祖父和外祖母还有母亲的兄弟姐妹,妻族二指的是自己妻子的父母也就是自己的岳父和岳母。

扩展资料:

一般而言,会被株连九族之人都是有谋逆之心的人,皇帝自然无法忍受有人觊觎自己的位置,因此他的下场除了死再无其它。

但是皇帝是个心狠之人,他害怕倘若自己只是杀了此人,他的亲人们必定无法忍受,或许会出现一些为了亲情而不怕死之人,倘若他们复仇的话,对未来的自己而言,是一件十分头疼的事情,此时便有了株连九族的刑罚。

其实,并非是他们不想逃跑,而是他们认为,逃跑之后的存活率很低,并且可能一生都会成为朝廷的通缉对象,过着不敢见人的生活。

我们都知道,古代的交通水平不像今日一般如此方便,当时人们最快的代步工具便是马了,因此,人们很少出远门,这让他们对于未知的世界有着些许的恐惧。

此外,古代各个地方的人们大多都是当地人,大多都是相识的。倘若一个人真的逃跑了,在他所逃亡的地区的人们便会将其视为外来人,此时倘若官府的通缉文令下来了,便可能有一些人会因为钱财的诱惑而将此人举报。

不仅如此,一旦有人逃过了灭九族的祸端的话,他便会成为朝廷的重犯,其头像会被迅速发往全国各地,进出城接受检查之时,很容易便会泄露自己的行踪。

因此,对于逃犯而言,他们只有一种选择,隐姓埋名于深山老林之中,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但是,一般而言,会被朝廷株连九族之人,他的家族是不会太寒酸的。

这些自小便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的人,倘若开始过起了自给自足的生活,很多的人都无法接受,亦或者是无法自力更生维持自己的生计,因此很快也会走向死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十族



九族:

九族包括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儿之子(外孙)、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姐妹、儿女);

母族三是指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从母子(娘舅);妻族二是指岳父、岳母。这

第十族:第十族就是除了亲戚之外的老师一族被称为十族。

扩展资料:

相关故事:

灭十族:

明太祖在位三十年,病殁,享年七十一。由于太子早逝,遗诏传位于太孙允炆。方孝孺被称为明初第一大儒,且是辅佐朱元璋孙子建文帝的重臣,桃李满朝廷(其实是一大派系)。

燕王朱棣打下金陵后,第一个要收服的就是方孝孺,偏偏这位老夫子一身傲骨,两次见新皇帝都是披麻戴孝、嚎啕痛哭,朱棣低声下气请他代拟诏书(逼他表态),他只写了“燕贼篡位”四个大字。

朱棣问他:“难道你不怕死吗?”方孝孺答:“要杀便杀,诏不可草。”朱棣:“难道不顾及你的九族吗?”

方孝孺:“不要说九族,诛十族也不怕。”这一下皇帝火了,在方孝孺九族之外,加上他的学生凑成十族,统统杀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九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十族



九族:泛指亲属,指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己身、子、孙、曾孙、玄孙,又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儿之子(外孙)、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姐妹、儿女);母族三是指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从母子(娘舅);妻族二是指岳父、岳母。十族是包括朋友学生等在内。

堂三代,表三代。亲三代

第十族是学生,永乐帝首创!

株连九族是哪九族,第十族又是哪族~

株连九族是古代刑罚族诛的一种,从古代族诛的实际情况看古代九族应包括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这里的族人指直系亲属和配偶)
1、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一家、出嫁的姐妹及外甥一家、出嫁的女儿及外孙一家。
2、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一家。
3、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
父族四(代),母族三(代),妻族二(代),为九族

株连九族是哪九族? zt

一人犯死罪,家族成员与其共同承担刑事责任的刑罚制度,在古代称为"族",故"族"者,即意味着由一个人的死罪扩展为家族成员的共同死罪。这一违背人性、情理以及古代统治者自己津津乐道的恤刑原则的暴虐刑制在中国古代长盛不衰的根源,实在是中国传统法律中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我们知道,中国传统法律中那些独具特色的制度或现象,无不具有经典意义上的理论依据,这种依据也是传统精神的共同准则,由此而获得权威性,并以文化的作用方式影响和规束法律。
然而,就族刑而论,却是一个罕见的例外。在族刑问题上,经典之中有明显对立的观点。椐《尚书》记载,夏启和商汤在出征之前的训词中威胁部下,警告他们如果在战争中不听从命令,就会将犯者连同其子一起处死,这被称作是族刑在立法上的最早记载。值得注意的是,明令宣布这一野蛮刑罚的,既非夏桀,也非商纣,竟赫然为两位后世所追仰效法的"圣王"--夏启和商汤。这实在是一个令后世儒子们感到尴尬的事情,并由此导致他们在注疏中或干脆否认,或妄断"圣王"之语不过是"迫胁"而已,并非会付诸实施(参见)《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孔颖达疏》)。作为经典,《尚书》的这些简短记述给后世的统治者肆无忘惮地滥施族刑提供了理论上的口实。但同是儒家经典,《孟子·梁惠王下》却提出了"罪人不孥"的原则,这一原则也是符合儒家的基本精神的。而"父子兄弟,罪不相及"这句有名的口号更表现了古代哲王的思想立场。作为儒学大师的荀况曾对族刑进行过声讨。荀子视"以族论罪"为"乱世"之举,可谓大胆尖锐之论。且荀子的看法并非曲高和寡,在西汉时著名的盐铁会议上,代表学术正统的"贤良文学"曾以经典为依据,对族刑提出了大胆的异议。
这些议论代表着一种极其普遍的思想倾向,且持之有据,言之成理。但令人大惑不解的是,既然儒家圣贤以及经义精神对族刑有如此明白而又强烈的反对意见,那末,以儒家的德治和礼义相标榜的古代法律为什么毫不掩饰地保留了这一极端的刑罚呢?其原因恐怕要从两方面去寻找。首先,是古代政权的性质及其贯常的镇压手段决定的。中国传统的集权专制政治在本质上是反人民的,为维护和巩固暴政,无所不用其极,视人命如草芥,任何惨无人道的杀戮,既便是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也不会使任何一位暴君虐臣产生什么负罪感。他们甚至还可以为其刑罚的酷滥寻找到堂皇的借口,即所谓的"以刑去刑"理论。族刑连坐法最著名的实践家商鞅曾说:"重刑连其罪,则民不敢试。民不敢试,故无刑也。"(《商君书·赏刑》)商鞅本人虽以其法家的名声而难为后世正统所垂青,但他的这一理论却完整地为后来者心照不宣
地接受,并贯彻于刑事镇压之中。族刑在古代的经久不衰,正是中国重刑主义传统的重要表现。其次,则又要从文化的角度去寻找。简言之,即古代家族主义的文化传统和家族本位的社会形态营造了族刑的生存空间。中国古代家族本位的社会基本结构决定了任何个人的存在都是以一定家族的存在为前提的,即离开了家族背景,个人的生命意义及生存价值便被抹煞于无形之中。个人的权利与义务只不过是家族最高利益下的附属物,权利的享有与义务的承担,全以家族利益为转移。因此,个人的行为被赋予了家族的含义,成功或发达,首先是家族的荣耀,所谓"光宗耀祖"是也;沦丧或犯罪,则意味着家族的耻辱,所谓"家门不幸"是也。在这些观念的影响支配下,族刑也就具备了其存在的立足点,即就某些重大犯罪而言,整个家族有义务与犯罪者共同承担罪责。另一方面,在统治者看来,对一些重大犯罪行为,单纯惩治个人尚不足以达到威慑与防范的目的,于是,家族作为个人的母体也就相应地成为了杀戮的目标。
族刑的概念在古代有多种解释,主要是有三族、九族之分。三族者,一说"父母、兄弟、妻子":一说为"父族、母族、妻族",到底何者为是,古人对之也有歧见。现在一般认为前者较为准确。其实,在这个问题上,大可不必细究。因为古代的所谓"夷三族",本身便是一种极具任意性的滥刑。这种任意性一方面表现在对象方面,到底什么样的犯罪适用族刑,很难有统一的标准。统治者也不愿制订出统一的适用标准,而是由兴所致、心血来潮地临事议行。只要最高统治者认为罪大恶极,必欲置之极刑、大开杀戒而后快的犯罪,都可能成为族刑的目标。任意性的另一方面,则表现在范围上。以族刑惩治重罪,意在斩草除根,以儆它人,法律上不预先划定范围,可以迎合统治者针对不同案件,因事因人而作出不同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三族既可能是"父母、兄弟、妻子"、也可能是"父族、母族、妻族"。我们也不妨将前者视作严格意义上的,将后者视作扩大意义上的。至于"九族",也有异说,或谓"上自高祖,下至元孙,凡九族":或谓"九族者,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参见沈家本:《历代刑法考·刑制考》)。其实,九族应为一虚称。在我们的文化中,"九"是最高之数。故九族之说恐非一一落实的实指,乃是概括性地包容与之有亲缘关系的所有宗支族系。在古代,九族之诛往往施之于重大政治犯罪,一旦大狱炼成,只要是与犯罪人沾亲带故,都将受到无辜株连。
最极端的,当属"十族"的特例。说在特殊,是因为这一骇人听闻的暴行在一部漫长的古代史中仅有一例,是特殊时期,由于特殊的原因,发生在特殊人物身上的特殊案件。这一惨剧的主角是明初学界巨擎方孝儒。明惠帝时,方孝儒因主修〈太祖实录》、《类要》等重要典籍而名高一时。不料祸起萧墙,燕王以"清君侧"这一古老的借口起兵南下,并最终推翻惠帝,自立为帝,是为明成祖。篡位者为了向天下正名,欲借方孝儒之名草拟登极之诏。不料方孝儒一派愚忠,本着不事二主之心,拒不合作,且"大书数字,投笔于地,曰:’死既死,诏不可草!’\"成祖威胁道:"汝独不顾九族乎?"方孝儒毅然说道:"便十族,奈我何?"成祖盛怒之下,竟不顾"杀孝儒,天下读书种子绝矣"的劝告,将其门生数人连同其九族并而诛之,是有"十族"之说,罹难者竟达八百余人之多,可谓族刑的登峰造极之作,充分暴露了古代统治者的凶残本性(参见〈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八)。
族刑的历史发展线索并不难寻觅。春秋时期,始有"三族"的记载。除秦国外,其它诸侯国也不乏族刑之例。当然,秦国在当时,在许多方面总是要先行一步。尤其是商鞅当政后,过于看重刑罚的威慑功能,广泛制定了一系列的刑事连带责任制度,即连坐制度,这就为族刑的实施和范畴的扩大提供了前提。不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商鞅自己最终也难逃"灭家"之灾,正所谓作法自毙也。
至秦始皇时,情况变得更加严峻和糟糕。作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崇尚重刑思想,并毫不手软地贯彻于实践之中,为巩固中央集权,大凡"以古非今"、"挟书"、"妄言"、"诽谤"皆施以族刑,这是与秦之暴政相适应的法律措施,既造成天怒人怨,加速了王朝倾覆的进程,也为后世所广泛抨击和挞伐。此后,汉朝虽也曾偶见废族刑之举,但终未能持之以恒,君王们往往自食其言。汉以后至唐以前,族刑不废,其株连范围开始走向规范化,形成了某些惯例,如族刑对象限制在谋反、大逆等重大犯罪的范围,出嫁之女只随夫家连坐,并出现了不杀祖父母、孙及女性亲属的倾向。这就为《唐律》对族刑的限制性规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唐律》中,规定"谋反"、"大逆"两罪,父、子年十六以上一同处死,其它亲属均免去死刑,只是按其亲疏关系,或收、或流。而一般死罪,只杀本人,亲属受免死之刑。这种不入于死刑的缘坐,已非严格意义上的族刑了。所以,相比而言,《唐律》对族刑的范围控制得较为狭窄。
然而到明、清时,族刑株连的范围又得以扩大。明太祖朱元璋是"以刑去刑"思想的信仰者,他所授意制定的《大明律》,贯彻了"重其所重、轻其所轻"的指导思想,即对属于"典礼及风俗教化"性质的一般犯罪减轻处罚的同时,加重了诸如"谋反"、"大逆"这类重罪的惩罚,有犯不仅本人凌迟处死,其祖父、子、孙、兄弟及同居之人,不分异姓,及伯叔父、兄弟之子,凡年十六以上,不限籍之异同,不论笃疾废疾,一律处斩。显然,与唐朝相比,这将使被杀的人数成倍增加。所幸"刀下留情",尚未波及女性亲属,但她们仍难逃"给付功臣之家为奴"的厄运。清律在族刑上完全照搬明律,且在具体执行上更呈宽滥的趋势。清朝臭名昭著的文字狱,在处罚上多施用族刑,极尽惨无人道之致。
族刑连坐制的废除,是清末法律变革运动的成果之一,这与当时修律大臣沈家本、任廷芳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在他们的大力倡导下,清庭终于在1905年正式宣布废除连作。至此,族刑连坐制度正式在法律上被废止了。不过,这种废止是有极大保留的。这种保留,深刻反映了统治者对这一古老制度的恋恋不舍之心,而一旦有必要、有可能,统治者也会毫不犹豫地重新拾起这柄锈蚀的屠刀杀向人民。对我们这个素以保持对传统的自信与自诩为满足的国度而言,要真正彻底革除陈规陋习并非一纸明文所能完成,尤其是对那些可以为暴君和暴政服务的陈规陋习而言,更是如此。所以,像族刑连坐这类极富浓厚传统文化色彩的惩罚手段,很自然地为某些暴政的制造者所缅怀是不足为奇的。这也使我们对族刑连坐在现代社会的沉渣泛起现象有了一种历史文化意义上的认识。

值得注意的是,明令宣布这一野蛮刑罚的,既非夏桀,也非商纣,竟赫然为两位后世所追仰效法的“圣王”——夏启和商汤。

六亲不认是哪六亲?株连九族又指哪九族?
答:九族包括哪些亲族?关于九族的具体含义也有不同的说法:一种是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姑的儿子、姐妹的儿子、女儿的儿子以及自己同族至亲的父母兄弟姐妹儿女;母族三是指外祖父、外祖母和舅舅们;妻族二就是指岳父、岳母。这牵连的够广,连岳父岳母都不放过,所以说古代找亲家也是要...

株连九族是哪九族?如果十族又多了哪一族呢?
答:三族的说法有"父母、兄弟、妻子"和"父族、母族、妻族"两种,到底哪一种是正确的,古人对此也有争议。现在一般认为前者较为准确。九族则有"上自高祖,下至元孙,凡九族"和"九族者,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两种说法。其实,九族应为一虚称,"九"在中文文化中是最高之数,所以九族并非指具体的...

历史上诛九族是哪九族?十族又是什么?
答:2、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3、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诛十族:父四族(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一族、出嫁的姐妹一族、出嫁的女儿一族)、母三族(外祖父一族、外祖母一族、姨妈一族)、妻二族(岳父一族、岳母一族),第十族是门生之门生。这是中国古代...

古代如果犯了大罪,要株连九族,这九族都是哪九族?
答:《历代刑法考》中说九族为“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其实真正的九族并没有这么考究,九是一个虚数,在古代九泛指最高,所谓“九为极数”,株连九族的意思也就是把犯罪者沾亲带故的全部亲属一个不留,全部杀死。是谁在历史上第一个创造了株连九族的先例呢,恐怕诸位会以为是夏桀商纣这等昏君,...

株连九族的九族指的是哪九族
答:九族包括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一家、出嫁的姐妹及外甥一家、出嫁的女儿及外孙一家。母族三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一家。妻族二: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

古代犯罪要株连九族,九族指的是哪些人?
答:那么“九族”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说法呢?实际当中又是怎么执行的呢?“九族”在中国历史上的实际事例中,往往是一种“虚称”。在传统文化中,“九”代表至高之数。故“九族”之说并非实指,实际指代的是:有亲缘关系的所有族系及其支系。说白了,同辈上下三代只要沾亲带故,甚至连交往亲密的朋友都将...

古代皇帝常说株连九族,九族指的是哪些人?
答:事实上,只要是亲戚都还活着,株连九族甚至可以达到三千多人,这是一个惊人数字。实际上,商鞅变法之时就提出了这种连坐制度,其主要的目的就是约束百姓,加强中央集团。不过,在商鞅变法时期,当时是不存在株连九族这样的刑罚的,而株连七族。后来的王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不断地扩大连坐制度的范围,株连七...

株连九族是哪九族?
答:九族包括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一家、出嫁的姐妹及外甥一家、出嫁的女儿及外孙一家。母族三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一家。妻族二: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

株连九族是哪九族
答:其中父 族四是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一家,出嫁的姐妹及外甥一家,出嫁的女 儿及外孙一家。母族三 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一家。妻 族二 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其实,九族应为一虚称。在中国的文化中, 九是最高之数。故九族之说恐非一一落实的实指,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