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游松风亭》的译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的文章和翻译

作者&投稿:南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原文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编辑本段译文  我曾经借住惠州嘉佑寺。一日,在松风亭附近散步,感觉脚力不堪疲乏,想到树林里休息。却看见松风亭的屋檐还在树林的远处,心里想什么时候才能走到啊?后来转念又一想,突然有了体会:“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一下子有了顿悟,就好比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如果能悟解到这一点,即使在短兵相接的战场上,战鼓如雷霆,冲上去就要死于敌人之手,退回来就要死于军法,这时,不妨好好先歇息一下。  编辑本段注释  ①纵步:放开脚步。  ②就:到。  ③木末:树梢 。  ④死敌:死于敌手。  ⑤死法:死于军法。  ⑥意谓:心里说。  ⑦死敌:死于敌手。  ⑧虽:即使。  ⑨熟歇:好好地休息一番 。  ⑩恁么:如此,这样。

记游松风亭就是记游松风亭

记游松风亭

《记游松风亭》 苏轼 翻译及赏析~

释义:
我曾经寄居在惠州的嘉佑寺。在这里的松风亭下面散步。走得腿脚感到疲惫了,就想到亭子里休息。可是眺望着山上的亭子还掩映在高高的树捎上面,心想这可怎么能够到上面体息呢?思索很久很久,一下子茅塞顿开,忽然说:“这里的山间有什么地方不能歇息呢?”于是就像挂上钩的鱼。忽然间得以解脱。
如果人能够感悟这种境界,即使在战场上短兵相接,战鼓声犹如雷霆震响,前进就会死在敌人手中,后退就会死于军法制裁,在这个时候也就不妨足足地歇息一下。
鉴赏:
作者说他一次本欲纵步松风亭顶,因足力疲乏,不由产生畏难情绪。正在踌躇之际,突然悟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如电光,如火花,这个妙悟令他豁然开朗,顿时获得了“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般的轻松。
并由此及彼,进而觉悟到,即使在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的战场,人当“进则死敌,退则死法”的生死关头,亦不妨好好歇息一番!此间之顿悟,是禅宗“当下即是”、“看穿忧患”思想的发明,是他在严重的政治打击之下,依旧能处处坦然、无往而不乐的精神支柱,在这里,佛家思想给了他积极的影响。
然而这种思想的表述,作者在文中并未空对空、由抽象到抽象地加以诠释,而是于娓娓叙来、随笔点染中,寓理于象,又夹以解颐的妙语,精彩的比喻,在轻松怡然的情调中,表现出对自然景物的赏会及对生活哲理的领悟;且文章着墨不繁,却既富理趣,又饶情趣,令人玩味不尽。
原文:
《记游松风亭》 宋代:苏轼
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注释:
1、尝:曾经。
2、寓居:暂居。
3、纵步:放开脚步走。
4、就:靠近。
5、木末:树梢 。
6、死敌:死于敌手。
7、死法:死于军法。
8、意谓:心里说,文中有“心想”之意。
9、由是:因此。
10、死敌:死于敌手。
11、虽:即使。
12、熟歇:好好地休息一番 。
13、恁么:如此,这样。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


扩展资料:
绍圣元年(1094),章惇为相,复行新法,苏轼因再次遭贬,责授宁远军节度副使(宋代,节度使是无权的虚衔),惠州安置。贬惠两年半期间,他曾两次寓居又两次迁出嘉祐寺。待四年二月十四日白鹤峰新居成,又自嘉祐寺迁出入新居。文当写于前次或后次离嘉祐寺后。
松风亭在惠州东。文写游松风亭,却既未着意描写“游”,也未对亭景作模山范水的铺陈,而只是表达了作者在遥望亭宇时所产生的一种“顿悟”思想。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原文如下: 
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勾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白话译文:
我曾经住在惠州的嘉祐寺,信步走到松风亭下,感到腿酸疲乏,很想找个能躺下的地方休息一下。抬头望向松风亭,还在高处,心想这么高,我可如何爬上去休息呢?就这样想了一会儿,忽然对自己说:“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
为何要到亭子里才能休息。”于是心情一下子放松了,好像已经挂在渔钩上的鱼儿忽然得到了解脱。如果人们都能领悟随遇而安的道理,即便是马上就要上阵杀敌,耳边听得战鼓声声,想到前进杀敌也是死,逃跑受到军法处置也是死,到那时,一样能放下顾虑,很好地休息一番。
《记游松风亭》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东坡志林》


扩展资料:
文学赏析
文章题目标明“记游”,本可记述游历经过和松风亭的由来及四周的景物。但苏轼非为叙事,而是明理。从“意谓如何得到”,悟出世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的道理。这种即时放下,随遇而安,“当甚么时,也不妨熟歇”的旷达态度,正是苏轼从自己丰富的人生磨砺中,触动外物,偶然得之的。
一件本来令人沮丧的遭遇,换个角度想,豁然开朗,“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这种思考方式,在后来贬谪过程中不断从苏轼笔下表现出来,这既是苏轼对自己生活困境的一种积极反抗——以乐处哀,又是苏轼在具体现实中始终不堕其精神品格、自我提升到一种旷远开阔境地的呈示。
文章读来有味,是因为作者写出了他由“思欲就床止息”到悟出“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后的自得心情。这自得既表现在他对作出决定后“是心”“忽得解脱”的描述,又表现在他对“若人悟此”当有之事的想像。
其实,他的自得,实是对随遇而安人生态度的肯定。小品仅记作者生活中的一点感受,并不追求情节的完整和事理的严密,思之所至,笔亦随之。又出语平淡、通俗却意味深永,能真实再现作者为人坦诚、天真、达观、有趣的一面。
文中写苏轼思绪变化过程,跌宕起伏,顿挫有致。深刻的道理能用家常话说出,真率亲切。其间几处宋时口语的运用,更能收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艺术效果。

三峡和记游松风亭的写作手法有什么不同
答: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引用的诗句表现了突出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色悲寂凄凉的气氛。北魏·郦道元《三峡》原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苏轼被被贬儋州的经过及原因
答:流落儋州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祐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元祐六年八月调往颍州任知州、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任扬州知州、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任定州知州。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别为...

苏轼的性格?
答:---《记游松风亭》幽默的 1 苏轼曾对刘贡父说:“我和弟弟在学经义对策、准备应试时,每天吃三白饭,吃得很香甜,不相信人间会有更好吃的美味。”贡父问:“什么叫三白饭?”苏轼答道:“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米饭,这就是‘三白’。”刘贡父听了大笑。 过了很久,刘贡父写请帖给苏轼,请他到家里吃皛“(...

雪溅雷怒可喜可畏翻译
答:赏析:此篇与《记游松风亭》作于同时同地。这是一篇写得非常优美的游记,描述自己和小儿子苏过泡温泉和游览佛迹院的一天经历,表达了东坡清素的闲情逸致,以及随遇而安、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此文叙次井然,寥寥数语,描景物如画,详略得当,情景交融。文章开篇简洁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和地点后即展开具体...

文言文《苏轼》
答:如《记承天寺夜游》、《记游松风亭》,随手拈来,即有意境和性情。此类文字,实开晚明小品文一派。另有《仇池笔记》,亦系后人辑录而成。它们以艺术感染力来加强逻辑说服力,所以比史论和正论更加具备美文的性质。例如《日喻》中的两段比喻。 5. 古文《苏轼私识范仲淹》翻译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

唐宋散文中有没有关于广东地区的内容?作者或者内容有关都行。谢谢了...
答:那些热衷于党争的官僚集团,对苏轼一再迫害仍不解气,在绍圣四年(1097)四月,再把他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苏轼告别家人,与幼子苏过负担过海,来到了海南黎族聚居的荒蛮之地儋耳,在桄榔林中筑屋存身,过起了“食芋饮水,著书为乐”的谪居生活。七年岭外生活,苏轼期间写下了《记游松风亭》《...

苏轼文言文全集
答:如《记承天寺夜游》、《记游松风亭》,随手拈来,即有意境和性情。此类文字,实开晚明小品文一派。另有《仇池笔记》,亦系后人辑录而成。它们以艺术感染力来加强逻辑说服力,所以比史论和正论更加具备美文的性质。例如《日喻》中的两段比喻。 5. 求:关于“苏东坡”的文言文考题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

《东坡志林》:一个天才的游戏之笔
答:东坡由自然的无情联想到人生的短暂无常,于是写下了著名的《记游松风亭》,一方面,派遣自己的孤寂心情,一方面也是对友人的真挚怀念。 还有一篇《黎檬子》,也是怀念友人之作,但东坡并不是平铺直叙,而是抓住朋友性格或生活中最富有个性、与众不同的特点,采用诙谐之语进行描绘,以表达对友人的深切思念,这可以说是他寄托...

《念楼学短》学的是什么短,看一代大文豪苏轼为你破其短,取其长_百度知...
答:在《念楼学短》中收录的苏轼《记游松风亭》一文,就体现了苏轼懂得适可而止,他希望人如脱钩之鱼,稍微的放纵,让停下来变成动力,这才不枉他写文让人们注意心灵的成长和休息,这种心灵的见解就体现出了苏轼独有的闲。苏轼写过很多散文,然而有一篇散文取材简单却被人奉之经典,这篇文章就是《书墨》。这篇文章简短...

游白水书付过赏析
答:此篇与《记游松风亭》作于同时同地。这是一篇写得非常优美的游记,描述自己和小儿子苏过泡温泉和游览佛迹院的一天经历,表达了东坡清素的闲情逸致,以及随遇而安、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此文叙次井然,寥寥数语,描景物如画,详略得当,情景交融。文章开篇简洁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和地点后即展开具体的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