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的人口分布情况? 青海省人口分布特点是怎样的?

作者&投稿:逄苏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2004年青海人口发展圆满实现了计划目标。但是,人口文化素质较低,人口数量不断加大,如何实现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加强青海人口发展的预测研究,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增长,是编制“十一五”规划,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完成省委提出的“两大历史任务”和“三个保持和发展”目标,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和现实需要。�
  一、2004年人口发展基本状况�

  当前青海人口增长进入建国以后的第三轮周期变化的低谷期,人口出生率减低,性别结构稳定,年龄构成趋大,人口健康状况不断改善,城镇化水平提高。2004年全省人口发展呈现以下主要特征。�

  (一)人口增长速度继续平稳回落,年末全省总人口538.6万人�

  全省人口总量增长速度持续呈稳中有降的态势,根据省统计局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推算,全省年末总人口538.6万人,比上年净增4.8万人,增长0.9%。
  人口出生进入建国后的第三个低谷期,自然增长率下降到9.87‰左右。建国以来,青海人口增长呈现了三个高峰,第一次是建国初期人口出生的恢复性增长和1956~1958年间开发青海迁入人口高峰期,随后进入人口增长低谷;第二次为1963~1975年出生人口高峰,最高年出生人口达11.96万人,最高年出生率达52.08‰。1986~1997年为第二个出生人口高峰,出生人口峰值降至10.8万人,最高出生率降至24.94‰。当前正值第三个低谷期的谷底附近,同时,由于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尤其是全面推行计划生育奖励政策后,今年人口出生率较低。据人口抽样调查推算,全年出生人口8.75万人,比上年少出生0.25万人,出生率为16.32‰,下降了0.62个千分点;死亡人口3.46万人,死亡率为6.45‰;自然增加人口5.29万人,自然增长率为9.87‰,比上年下降了0.98个千分点。�

  (二)人口性别比正常,年龄结构属成年型�

  据抽样调查推算,2004年底,全省男性人口为276.43万人,总人口的51.32%;女性人口为262.17万人,占总人口的48.68%,性别比为105.44,与前几次人口普查资料比较(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为106.03,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为107.64,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107.06),相差不多。这表明青海省总人口性别比比较稳定,属于正常范围。�
  出生婴儿性别比变化不稳定,从历史变化看,1982年、1990年和2000年的三次人口普查的出生婴儿性别比分别为106.22、104.36、110.35,2001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出生婴儿性别比上升到123,2002年降至103.03,2004年又回升到103.01‰。出生婴儿性别比变化不稳定,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否则将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带来影响。�
  人口年龄结构属成年型,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增加,老龄化趋势加快。全省总人口中,0~14岁人口占23.32%,15~64岁人口占70.79%,65岁及以上人口占5.89%,老少比为25.25%。按国际标准衡量,人口年龄结构仍属成年型,但年龄结构趋向增大。三个年龄段的人口结构与上年相比,少年人口比重下降1.19个百分点,老年人口上升0.55个百分点,随着年龄结构的不断增大,青海劳动力年龄人口正在逐年增加,这既为青海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也使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按国际标准(15岁~64岁)计算,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为69.05%,比上次人口普查提高了近3个百分点。按我国标准(男16~59岁,女16~54岁)计算,劳动年龄人口为322.04万人,比上次人口普查净增加45.14万人。我省经济总量小、就业岗位少,而且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职业技能比较单一,特别是部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年龄偏大、择业观念滞后,实现就业和再就业的难度很大,再加上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全省人口就业压力不轻。同时,由于计划生育工作使出生率明显下降,而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口预期寿命提高,再加之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和70年代初为青海迁入人口高峰期,这部份人口将陆续进入老龄阶段,这些因素将使青海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离退休费增加和负担系数加大等一系列老年人口问题随之产生。�

  (三)少数民族人口持续较快增长,流动人口规模扩大�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省份, 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省有53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5.5%。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征。全省实行民族自治的地区占总面积的97%,而回族、撒拉族又往往居住在以清真寺为中心的小社区内,其他少数民族也往往集中在一个县境或乡的范围内,形成了独特的生活环境。由于少数民族享有比汉族较宽松的生育政策,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汉族,占总人口的比重在不断提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口规模扩大。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省流动人口达45.3万人,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的18.3万人增加了1.45倍。在流动人口中,省内流动的有32万人,占71%,外省流入的有13.3万,占29%。省内流动人口中,农牧民外出务工经商增加较快。�
  人口省际迁移仍为净迁出。省际户口净迁出状况已持续了18年之久。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部份职工退休返回原籍,二是人才外流,不少大中专毕业生在省外就业。�

  (四)人口的健康水平改善,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饮食、居住、医疗等条件不断改善,身体健康水平提高,人口预期寿命逐年延长。根据最新人口普查资料汇总计算,青海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68.5岁,其中男性为67岁,女性为70.1岁。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的平均预期寿命65.6岁相比,提高了2.9岁,其中男性提高了3岁,女性提高了2.9岁。与1984年相比,近20年间预期寿命增加了7.7岁。�
  人口文化素质的提升不仅是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反映,也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随着科教兴青战略的实施,青海的教育和科技事业发展加快,人口文化素质在逐步提升,据2004年青海统计年鉴资料,2003年全省每万人口中在校大学生48.9人,中学生551.5人,分别比上年增加7人和52人。�
  人口文化素质的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目前文盲率仍较高,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的比重仍然较小,提高人口文化素质,是青海人口发展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人口就业结构作为反映劳动人口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指标,目前也停留在较低水平(国际上通常把人口就业结构按照一定数量标准划分为传统型、发展型和现代型)。据青海统计年鉴资料,2003年全省就业人口中,68.8%集中在第一产业,在第二、三产业就业的分别仅占9.2%和22%。�

  二、未来人口发展预测�

  目前,全省正在编制“十一五”发展规划。我们根据当前人口发展状况,以“五普”数据为基础,选用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开发的CPPS人口预测软件系统预测青海未来人口发展情况。�

  (一)人口总量预测

  1.出生人口预测。未来出生人口取决于人口中育龄妇女的数量和生育水平。在实行计划生育的条件下,20~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人数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情况则是决定出生人口总量的主要因素。整体看,青海的育龄妇女人数尤其是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人数在本世纪初的前10年呈上升趋势,2015左右达到顶峰,其后呈下降趋势。预测2005年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人数为43.96万人,2010年为45.25万人,2015年为47.68万人,2020年为41.76万人。
  现采用三种方案预测人口出生率。�
  方案一(高方案):以2000年实际水平(总和生育率2.1)为依据预测未来30年的出生人口,即持续现状的保守方案。�
  方案二(中方案):以全面落实计划生育政策为依据,分三个阶段预测。第一阶段为2000~2010年以前,由于出台了农牧区计划生育奖励政策,一孩率提高,多孩率下降,预计2005年总和生育率下降到1.9。第二阶段为2010~2020年,由于人口发展的惯性作用,青海进入第三次生育高峰,同时,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生的独生子女进入婚育期,按政策允许生育两胎,故总和生育率预计回升到2.1。第三阶段为2020年以后,随着婚育妇女结构的改变和生育观念进步,预计总和生育率回落到2.0。此方案是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适中方案。�
  方案三(低方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城市水平的提高,考虑城市化水平对青海人口生育水平的影响,总和生育率逐步下降到2020年的1.715。这是需要努力争取的理想方案。�
  三个预测模型显示,未来主要年份的出生人口与出生率测算值见表1。�
  2.死亡人口预测。影响人口死亡数量变化的因素主要有二方面。一是现有人口年龄构成。目前青海人口已进入成年型,人口死亡率一般不太高,且较稳定。随着老年人口比重的增大,总人口死亡率预计会缓慢回升。另一方面是随着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口死亡率下降,预期寿命延长。再考虑婴儿死亡率下降等其他因素,预计2000~2005年预期寿命为男67岁,女70岁;2006~2010年为男69岁,女72岁,往后预期寿命递增呈递缓趋势,2011年以后的预期寿命男为70岁,女73岁。据此计算死亡概率,死亡人口预测模型显示,主要年份死亡人口和死亡率测算值见表2。�
  3.人口总量预测。综合以上分析预测,未来青海常住人口总量预测值见表3。�

  (二)人口发展变化趋势预测�

  1.2015年前后将进入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三个方案的人口出生率均呈下降趋势,但出生人口在前15年呈上升状态,2015年前后为出生人口高峰期,其后出生人口才能下降。这是由于人口发展惯性作用, 1986~1998年的高出生期人口,2010年前后陆续进入婚育期,形成新一轮出生人口高峰。由于计划生育工作成就显著,峰值将逐步下降,第三个高峰期的自然增长率将在10‰左右。�
  2.2020年前后青海进入人口低自然增长时期。预测结果表明,三个方案的自然增长率均逐年下降,但总人口呈上升趋势,方案二总人口平均每年增长0.75%。预计202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降至6‰左右,进入低增长阶段,2039年总人口达到657万人的峰值,2042年左右开始负增长。�
  3.前10年内青海劳动力数量增长较快。青海劳动适龄人口不仅数量大,而且从现在开始到2030年前后,劳动力资源均处于上升阶段,到2025年,劳动适龄人口将保持在450万左右,尤其在2010年之前,劳动力的年增加量在5万人以上,2010~2020年增幅逐步回落,平均每年新增2.62万人。2030年全省劳动适龄人口达到450.6万人峰值。�
  4.前期基础教育人口增长较多,后期高中以上增加较快。7岁组的人数在2020年达到峰值为93846人,随后逐年下降。随着学习层次的提高,适龄人数也逐步增加。以2005年为例,上小学的适龄儿童为81524,上初中的12岁适龄人数为90922人,大于上小学的适龄儿童,上高中的适龄青少年又大于上初中的人数。虽然有个别年份的趋势有例外,但绝大多数年份反映了这一变化趋势。�
  5.2013年前后青海人口进入老年型,2025年后处于老年化加速期。按国际惯例,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大于7%作为老年型人口类型的起点衡量,2013年前后青海人口步入老年型。由于迁入人口和20世纪60、70年代生育高峰,2025年进入老龄化加速阶段,2025~2030年的5年间,老龄人口比重迅速上升2.57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0.51个百分点,是前10年的3倍多。�
  6.人口流动规模将呈现不断扩大的态势。今后人口机械变动总体趋势为:户籍迁移人口仍为净迁出,但自主流动人口不断增加。从中外历史上看,凡开发地区,人口必然呈流入增加趋势。青海资源丰富,人才短缺,需要大量具有一定素质的人口加入青海开发中来。加之交通更趋便利,户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来去更加方便自由,候鸟式的自主流动将成为今后青海省际人口流动的主要形式。�
  7.青海本地人到外省打工创业的将逐年增加。近些年青海农牧民外出打工创业人员越来越多。今后随着新一代农牧民文化素质提高,思想观念转变,外出打工创业将呈现不断增加态势。�

  三、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人口因素�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呵护,最终所关怀的是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不仅关怀人类现实的利益和发展,更关怀人类未来的发展。从可持续发展看,青海人口发展的主要问题是:�

  (一)人口高增长与经济发展不协调

  青海是全国人口出生率较高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之一。从“四普”到“五普”10年间,青海人口增长了16.1%,年均增长1.45%,高于全国4.4%和0.44%的水平。今后10年我省将进入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期,2025年以后才能进入低增长阶段。青海经济发展的内生能力还比较弱,人口增长的分母效益对提高青海经济实力的压力大,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任务艰巨。�

  (二)人口低素质与社会发展不协调

  全省文盲率明显高于全国和西北各兄弟省区, 居全国第二位,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则低于全国水平,且城农牧三元社会的人口文化素质差异特别明显。这种状况严重制约着城乡协调发展,影响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优化,影响生产力的提高和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进程,也影响人口自身的再生产。�

  (三)特殊人群与总人口变动趋势不协调

  劳动力资源增幅高,增长期限长,解决就业问题难。2005~2010年期间平均每年新增劳动人口5.06万人。如何把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转变为实际的生产力,这是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认真对待并要努力解决的问题之一。老年化初始时间晚于全国,但青海是一个移民性质省份,因而老龄化进展速度快于全国。发达国家人口老化是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情况下发生的,而我国则不同,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计划生育促使生育率快速下降导致人口迅速老化,这对青海的压力更大。�

  (四)人口与资源环境不协调

  总体看, 青海地广人稀,但是约有50万平方公里是不太适合人口生存发展的,条件相对较好的西宁和海东地区,人口密度已接近河北省等东部省份。大部份地区的人均耕地、草场载畜量和人均可利用水资源普遍紧缺。人口生存环境较差,东部干旱山区水土流失,青南高寒牧区草原沙化,东部干旱山区和青南高寒牧区贫困人口生存条件恶劣。一些地区生态环境渐趋恶化,影响人口生存,成为青海人口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四、实现青海人口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工作

  计划生育实行20多年来,取得了巨大成就,全省累计少生人口140万人。但由于人口基数的扩大,人口增长的压力依然较大。我们认为必须坚持不懈做好计划生育工作。�
  一要加强宣传教育。尤其是在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要进一步增强广大群众的国策意识、法律意识、人均意识、科教意识,把计划生育变为各族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二要切实贯彻落实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把计划生育纳入法制轨道,加强人口政策法规配套建设,使新形势下的人口控制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三要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同时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政策,落实好奖励扶助政策,强化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和社会保障制度。�
  四要认真做好计划生育服务工作,提高计生工作水平。达到“二降一控一杜绝”,即降低多孩率、降低计划外生育率,控制早婚早育,坚决杜绝超计划生育。�

  (二)努力促进青海人口流出

  转变观念,创造条件,促进人口的流动与流出,不仅能减轻人口压力,而且有利于开阔视野,增加收入,尽快摆脱贫困。为此,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外出劳动力服务网络,继续做好技能培训,开展劳务输出协作,扩大省外就业,积极为我省务工人员提供政策、法律、信息等咨询服务,形成外出经风雨、见世面、闯天下的氛围,既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又促进脱贫致富奔小康带头人的成长。�

  (三)从战略高度重视人口文化素质的提升

  青海的人口问题、经济社会问题都与教育落后有很大关系。青海的发展只有实施人才开发、资本积累、技术创新,才能大程度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可持续发展态势。这就要求把提高人口素质作为人口工作的重要内容。一要实施人才战略,让更多人才参加到青海的大开发大发展中来。二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首先要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杜绝新文盲产生,提高劳动者素质。同时,要把人口发展与加快城镇化进程相结合,提高教育质量,降低学习成本,让更多的农牧区人口尤其是贫困生接受更好的教育和文化熏陶。三要激活现有人力资源。活到老,学到老,各级、各类组织都应成为学习型组织,全社会应成为学习型社会。�

  (四)把扩大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就业是民生之本。我省劳动力数量多,增幅高,比例大,素质低,加之经济基础薄弱,新增就业岗位少,就业矛盾突出。我们要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人口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摆在突出位置。扩大就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努力保持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在于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实施五个兼顾。在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上,要把速度、效益和就业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互相兼顾;在经济结构调整中,要努力实现优化结构和扩大就业互相兼顾,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实施就业调控手段上,要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互相兼顾,完善劳动力市场,引导失业职工的观念由“企业人”到“社会人”的转变,鼓励自主就业;在改善就业环境方面,要城乡兼顾,为创业提供公平合理的发展环境,为城乡居民就业建立平等的就业机制。在帮扶就业工作中,要思想政治工作、就业培训和经济帮扶相兼顾。�

  (五)提前做好人口老龄化准备

  如何应对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情况下即将到来的人口老龄化挑战,减少人口老龄化对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其关键是要提早加强对老龄事业的综合规划,在消费结构、住宅建设、医疗事业、娱乐设施、老年教育等方面相应做出某些调整,以适应“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的需要。通过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共同努力。采取经济的、社会的、以及行政等方面的综合措施,妥善解决老年人口问题。努力形成以居家供养为基础、社区养老服务为辅助、公共养老设施为补充、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制度为支撑的新型养老体系;构建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有机结合的老年卫生服务体系;大力发展老龄产业,鼓励和引导老年用品市场的发展。同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形成全社会尊老、护老、养老的好风尚,给老人的心理支撑起一片蓝天。�

  (六)努力改善人口生存与发展的环境条件

  当前,要把改善我省东部干旱山区和青南高寒牧区人口生存条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点,认真细致地搞好三江源生态移民工作,关注人口相对密集的东部干旱山区的生态环境建设,集中有限资金加快治理,加大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水利、人畜饮水工程和文教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农牧区通水、通电、通车、通广播电视的进程,促进农牧区小城镇建设,努力为人口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 要积极预防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加剧。当前人均耕地、可利用水资源和可利用草场十分有限,随着人口增长,人均占有量日趋下降,必须切实保护耕地,发展节水型产业,减轻草场载畜,走节约资源型发展道路。对矿产资源的开发要提高集约化程度,针对青海资源丰富,但匹配度低、均衡性差、开发成本高的状况,要进行科学规划,不得随意滥垦滥伐滥开发。�
  坚定不移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人类生存的环境在恶化,这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保护生态环境是每个公民的职责,是开发建设和发展的前提,要贯彻“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指导思想,坚持保护与建设并举,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要将环境与资源的承载力作为要素参与综合平衡,生态建设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国土规划、人口计划、经济发展规划相互衔接,互为依据,综合决策。从可持续发展出发,在经济快速增长中控制住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人类生存空间。

全省550万左右,80%在东部农业区。包括西宁及海东地区。

我要说的被“才旺”说了,

青海人是很少的

叫我如何不答你?

怎样才能查到青海省西宁市各民族人口分布情况~

找国家机关

  地广人稀: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青海省总人口为5181560人。平均人口密度7.2人/平方千米,是全国地广人稀的省区。
  人口分布极不平衡:全省人口集中分布在东部农业区(包括西宁市、湟中县、互助县、乐都县、民和县、循化县、化隆县、湟源县、平安县、贵德县、门源县、尖扎县、同仁县),该区面积不到全省总面积的5%,却居住着全省75%的人口,人口密度约为每平方千米170.3人,其中西宁市高达1982.7人。西部牧业区的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5%以上,但居住的人口只有全省总人口的 25%,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1.6人,其中海西州每平方千米还不到1人,玉树、海西两州有的地方几百平方千米以内荒无人烟,成为高寒无人区。人口分布极不平衡是青海省人口分布的显著特点。

  新中国成立后人口的增长:新中国成立前,全省只有147.61万人。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增长很快。1979年以前,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平均30‰以上,以后开展了计划生育工作,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0‰以内,1985年曾下降到10‰以下。1985年以来,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所回升,1988年达到19‰,随后便有所下降。2000年全国第五次普查,全省人口达5181560人。人口增长快,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青海省人口增长的一个特点。

  城镇人口和非农业人口逐年增加:1979年以前城镇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分别占全省总人口的19.1%和24.82%,由于实行改革开放,城镇人口迅速增加,到2000年增至34.76%和26.45%,城镇人口有1800935人,非农业人口137.03万人。青海省城镇人口比例虽高于全国平均城市人口比例,但仍低于世界水平。今后,随着青海省经济的发展,城镇人口比例将会继续增加。

从海拔来看世界人口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答:1、不均衡性。世界人口分布的最显著特点是不均衡性,形成明显的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疏区。全世界大约3/4的人口分布在5%的陆地上。2、从垂直高度看:世界人口分布总趋势随海拔升高而逐渐减少。3、从城乡方面看:近代以来,...

中国人口分布是什么?
答:中国人口分布是东部沿海地区多,西部内陆地区少,平原和盆地的人口较多,高原地区人口较少,温湿地区人口多,干寒地区人口少。为了更好的区分人口密度对比的情况,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于1935年提出了黑河腾冲线,即中国人口密度...

为什么世界上大部分人口和重要的城市分布在沿海地区?
答:濒临海洋的沿海地区,受海洋的影响,一般都是生态环境优美、适合人类居住、有利于发展经济的“精华地区”。世界人口的60%居住在距海岸100km的沿海地区。中国的沿海地区也是这样,沿海12个省区基本上都是环境条件好、经济发达、...

人口分布有什么规律?
答:这种情况对中国人口分布的基本面貌起了决定性的影响。古代人口分布:原始社会时期,中国的人口分布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尤其是今河南北部、山西南部、陕西中部、东部以及山西中南部地区。长江三角洲和今山东中西部地区...

从海陆位置分析,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主要分布在___地区,人口稀疏的地 ...
答:人口稠密地区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稀疏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内陆地区

人口主要分部于距海岸线200千米的原因
答:首先,距离海岸线200千米的地区都是沿海地区。然后(整个世界的)人口主要分布于距海岸线200千米(即沿海地区)的原因有如下四点:1.相比于内陆地区,沿海地区的条件更优越,具体表现为,海陆交通更加便利,气候更加温和,更加...

各国人口的分布情况
答:人口分布:我国人口主要分布在中东部的平原丘陵地带以及西南地区,青藏高原以及西北荒漠地区人口相对较少;美国人口主要分布在两大洋【大西洋西海岸,太平洋东海岸】彼岸;澳大利亚人口分布在本土东部,东南部密集,中西部为沙漠地带...

北海市人口北海市人口面积各是多少
答:西北距首府南宁206公里,东距广东湛江198公里,东南距海南海口市147海里。人口普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人口普查是摸清我国人口家底的重要手段:及时开展人口普查,全面查清我国人口数量、结构、分布等方面的最新情况。既是制定和完善...

分析图三,世界人口分布与距海洋远近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答:8%,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8%略多.大洋洲为世界上有人定居的各洲中人口最稀疏的一洲,每平方千米只有3人. 从国家来看,人口分布不均的状况也很明显,目前全世界共有10个国家的人口在一亿以上,它们是中国、印度、...

中国地图各省分布图人口
答:由于中国地图各省分布图中的人口数量不断变化,以下数据仅供参考。根据2019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中国各省人口分布如下:1. 河南省:1.09亿人2. 山东省:1.01亿人3. 湖北省:5.98千万人4. 河北省:7.57千万人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