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上乘论的原文

作者&投稿:游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第五祖弘忍禅师述《凡趣圣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论》
(若其不护净者,一切行无由取见,愿善知识如有写者,用心无令脱错,恐误后人。)
夫修道之本体,须识当身心,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无有分别,自性圆满。清净之心,此是本师。乃胜念十方诸佛。
问曰:何知自心,本来清净?
答曰:《十地经》云:众生心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黑云之所覆,如瓶内灯光,不能照辉。譬如世间云雾,八方俱起,天下阴暗,日岂烂也。何故无光?光元不坏,只为云雾所覆,一切众生清净之心,亦复如是,只为攀缘,妄念烦恼,诸见黑云所覆。但能凝然守心,妄念不生,涅槃法自然显现。故知自心本来清净。
问曰:何知自心,本来不生不灭?
答曰:《维摩经》云:如无有生,如无有灭,如者真如佛性,自性清净。清净者,心之原也,真如本有,不从缘生。又云:一切众生皆如也,众贤圣亦如也。一切众生者,即我等是也。众贤圣者,即诸佛是也,名相虽别,身中真如法性并同,不生不灭,故言皆如也,故知自心,本来不生不灭。
问曰:何名自心为本师?
答曰:此真心者,自然而有,不从外来,不属于修。于三世中,所有至亲,莫过自守于心。若识心者,守之即到彼岸;迷心者,弃之则堕三途。故知三世诸佛,以自心为本师。故论云:了然守心,则妄念不起,则是无生,故知心为本师。
问曰:何名守心胜念彼佛?
答曰:常念彼佛,不免生死;守我本心,则到彼岸。《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故云:守本真心,胜念他佛。又云:胜者只是约行劝人之语,其实究意果体平等无二。
问曰:众生与佛真体既同,何故诸佛不生不灭,受无量快乐,自在无碍,我等众生,堕生死中,受种种苦耶?
答曰:十方诸佛悟达法性,皆自然照燎于心源,妄想不生,正念不失,我所心灭,故得不受生死。不受生死故,即毕竟寂灭,故知万乐自归。一切众生,迷于真性,不识心本,种种妄缘,不修正念故,即憎爱心起。以憎爱故,则心器破漏。心器破漏故,即有生死。有生死故,则诸苦自现。《心王经》云:真如佛性,没在知见六识海中,沉沦生死,不得解脱。努力会是,我所心灭,自然与佛平等不二。
问曰:真如法性,同一无二,迷应俱迷,悟应俱悟,何故佛觉性,众生昏迷,因何故然?
答曰:自此已上人,不思识分,非凡所及,识心故悟,失性故迷,缘合即合,说不可定,但信真谛,守自本心,故《维摩经》云:无自性,无他性,法本无生,今即无灭。此悟即离二边,入无分别智。若解此义,但于行知法要,守心第一。此守心者,乃是涅槃之根本、入道之要门,十二部经之宗,三世诸佛之祖。
问曰:何知守本真心,是涅槃之根本?
答曰:涅槃者,体是寂灭,无为安乐。我心即是真心,妄想则断。妄想断故,则具正念。正念具故,寂照智生。寂照智生故,穷达法性。穷达法性故,则得涅槃,故知守本真心,是涅槃之根本。
问曰:何知守本真心,是入道之要门?
答曰:乃知举一手爪,画佛形像,或造恒沙功德者,只是佛为教导无智众生,作当来胜报之业,及见佛之因,若愿自早成佛者,会是守本真心,三世诸佛,无量无边,若有一人,不守真心得成佛者,无有是处。故经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故知守本真心,是入道之要门也。
问曰:何知守本真心,是十二部经之宗?
答曰:如来于一切经中,说一切罪福,一切因缘果报,或引一切山河大地草木等种种杂物,起无量无边譬喻,或现无量神通,种种变化者,只是佛为教导无智慧众生,有种种欲心,心行万差,是故如来,随其心门,引入一乘,我既体知众生佛性,本来清净,如云底日,但了然守本真心,妄念云尽,慧日即现,何须更多学知见、所生死苦海拔一切义理,及三世之事。譬如磨镜,尘尽明自然见,则今于无明心中,学得者终是不堪。若能了然不失正念,无为心中学得者,此是真学,虽言真学,竟无所学,何以故?我及涅槃,二皆空故。更无二无一,故无所学。法性虽空,要须了然,守本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灭。故《涅槃经》云:知佛不说法者,是名具足多闻,故知守本真心,是十二部经之宗也。
问曰:何知守本真心,是三世诸佛之祖?
答曰:三世诸佛,皆从心性中生,先守真心,妄念不生,妄念不生,我所心灭,后得成佛,故知守本真心,是三世诸佛之祖也。上来四种问答,若欲广说何穷。吾今望得,汝自识本心是佛,是故殷诚劝汝,千经万论,莫过守本真心是要也。吾今努力按《法华经》,示汝大车、宝藏、明珠、妙药等物,汝自不取、不服,穷苦奈何?会是,妄念不生,我所心灭,一切功德,自然圆满。不假外求,归生死苦,于一切处,正念察心,莫爱现在乐、种未来苦,自诳诳他,不脱生死,努力努力。今虽无常,共作将来成佛之因,莫使三世虚度,枉丧功夫。经云:常守地狱,如游园观,在余恶道,如己舍宅。我等众生,今现如此,不觉不知,惊怖杀人,了无出心,奇哉苦哉。若有初心学坐禅者,依《观无量寿经》,端坐正念,闭目合口,心前平视,随意远近,作一日想,守本真心,念念莫住,即善调气息,莫使乍粗乍细,否则令人成病苦;夜坐禅时,或见一切善恶境界,或入青黄赤白等诸三昧,或见身出大光明,或见如来身相,或见种种变化,但知摄心莫著,并皆是空,妄想而见也。《经》云:十方国土,皆如虚空,三界虚幻,唯是一心作。若不得定,不见一切境界者,亦不须怪,但于行住坐卧中,常了然守本心。会是,妄念不生,我所心灭,一切万法,不出自心。所以诸佛广说,如许多言教譬喻者,只为众生行行不同,遂使教门差别。其实八万四千法门、三乘八道位体、七十二贤行宗,莫过自心是本也。若能自识本心,念念磨炼不住者,即自见佛性也。于念念中,常供养十方恒沙诸佛;十二部经,念念常转。若了此心源者,一切心义自现,一切愿望具足,一切行满,一切皆办,不受后有。会是,妄念不生,我所心灭;舍此身已,定得无生。不可思议,努力莫造作,如此真实不妄语,难可得闻,闻而能行者,恒沙众中,莫过有一;行而能到者,亿万劫中,稀有一人。好好自安自静,善调诸根,就视心源,恒令照燎清净,勿令无记心生。
问曰:何名无记心?
答曰:诸摄心人,为缘外境,粗心小息,内炼真心,未清净时,于行住坐卧中,恒惩意看心,犹未能了了清净,独照心源,是名无记心也,亦是漏心,犹不免生死大病,况复总不守真心者,是人沉没生死苦海,何日得出,可怜,努力努力。《经》云:众生若情诚不内发者,于三世纵值恒沙诸佛,无所能为。《经》云:众生识心自度,佛不能度众生,若佛能度众生者,过去诸佛,恒沙无量,何故我等,不成佛耶?只是情诚不自内发,是故沉没苦海。努力努力,勤求本心,勿令妄漏,过去不知已过,亦不及今身现在,有遇得闻妙法,分明相劝,决解此语,了知守心,是第一道。不肯发至诚心求愿成佛,受无量自在快乐,及始轰轰随俗,贪求名利,当来堕大地狱中,受种种苦恼,将何所及?奈何奈何,努力努力。但能著破衣、餐粗食,了然守本真心,佯痴不解语,最省气力,而能有功,是大精进人也。世间迷人,不能此理,于无明心中,多涉艰辛,广修相善,望得解脱,乃归生死。若了然不失正念,而度众生者,是有力菩萨。分明语汝等,守心第一;若不勤守者,甚痴人也。不肯现在一生忍苦,欲得将来万劫受殃,听汝更不知何嘱。若知果体者,但对于万境,起恒沙作用,巧譬若流,应病与药,而能妄念不生,我所心灭者,真是出世丈夫,如来在日,叹何可尽。吾说此言者,至心劝汝,不生妄念,我所心灭,则是出世之士。
问曰:云何是我所心灭?
答曰:为有小许胜他之心,自念我能如此者,是我所心,涅槃中病。故《涅槃经》曰:譬如虚空,能容万物,而此虚空,不自念言,我能含容如是。此喻我所心灭,趣金刚三昧。
问曰。诸行人求真常寂者。只乐世间无常粗善。不乐第一义谛。真常妙善其理未见。只欲发心缘义遂思。觉心起则是漏心。只欲亡心则是无明昏住。又不当理。只欲不止心不缘义即恶取空。虽受人身行畜生行。尔时无有定慧方便。而不能解了明见佛性。只是行人沉没之处。若为超得到无余涅槃。愿示真心。
答曰:会是信心具足,志愿成就,缓缓静心,更重教汝,好自闲静身心,一切无所攀缘,端坐正念,善调气息,惩其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好好如如,稳看看熟,则了见此心识流动,犹如水流、阳焰,晔晔不住。既见此识时,唯是不内不外,缓缓如如,稳看看熟,则反复销熔,虚凝湛住,其此流动之识,飒然自灭,灭此识者,乃是灭十地菩萨众中障惑。此识灭已,其心即虚,凝寂淡泊,皎洁泰然,吾更不能说其形状。汝若欲得者,取《涅槃经》第三卷中《金刚身品》,及《维摩经》第三卷《阿閦佛品》,缓缓寻思,细心搜检熟看,若此经熟,实得能于行往坐卧,及对五欲八风,不失此心者,是人梵行已立,所作已办,究竟不受生死之身。五欲者,色声香味触。八风者,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此是行人磨炼佛性处,甚莫怪今身不得自在。《经》曰:世间无佛住处,菩萨不得现用,要脱此报身。众生过去根有利钝,不可判,上者一念间,下者无量劫。若有力时,随众生性,起菩萨善根,自利利他,庄严佛土。要须了四依,乃穷实相,若依文执,则失真宗。诸比丘,汝等学他出家修道,此是出家,出生死枷,是名出家。正念具足,修道得成,乃至解身支节,临命终时,不失正念,即得成佛。弟子上来,集此论者,直以信心,依文取义,作如是说,实非了了证知,若乖圣理者,愿忏悔除灭,若当圣道者,回施众生,愿皆识本心,一时成佛。闻者努力,当来成佛,愿在前度我门徒。
问曰:此论从首至末,皆显自心是道,未知果、行二门是何门摄?答曰:此论显一乘为宗,然其至意,导迷趣解,自免生死,乃能度人。直言自利,不说利他,约行门摄。若有人依文行者,即在前成佛。若我诳汝,当来堕十八地狱,指天地为誓。若不信我,世世被虎狼所食。
(录自《续藏经》第二编第十五套)



论与原文~

en

  原文
  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臣(1)有二马,故常奇之。日(2)啖(3)刍(4)豆数斗,饮泉一斛(5),然非清洁(6)宁则饿死不受(7),介(8)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9)行百余里,始振鬣(liè)长鸣,奋(10)迅示骏,自午(11)至酉(12),犹可二百里;褫(13)鞍甲而不息(14)、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14)取,力裕(15)而不求逞(16),致远(17)之材也。值复襄阳,平杨么,不幸相继以(18)死。今所乘者不然。日所受不过数升,而秣(19)不择粟,饮不择泉,揽(20)辔(21)未安(22),踊跃(23)疾驱,甫(24)百里,力竭(25)汗喘,殆(26)欲毙(27)然。此其为马,寡取(28)易盈(29),好逞易穷(30),驽钝(31)之材也。
  注释
  1臣:我,岳飞自称。
  2日:每日。
  3啖:吃。
  4刍:chú,草。
  5斛:hú,古代十斗为一斛。
  6精洁:精细清洁。
  7不受:不吃。
  8介:甲,披上甲。
  9比:等到。
  10奋:振作精神。
  11午:午时,相当于今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一时。
  12酉:酉时,相当于今下午五时至七时。
  13褫:chǐ,解脱。
  14息:气喘。
  15苟:gǒu,轻易。
  16裕:充足。
  17逞:逞能
  18致远:能走远路。
  19以:而。
  20秣:mò,喂。
  21揽:抓住。
  22辔:pèi,缰绳。
  23安:稳。
  24踊跃:蹦跳的样子。
  25甫:才。
  26竭:尽。
  27殆:几乎。
  28毙:倒下。
  29寡取:指吃喝得少。
  30易盈:容易满足。
  31穷:力尽。
  32驽钝:驽:劣马,钝:笨拙,此指没才能。
  33善:好。
  译文
  良马不以它的力气为出名,而以它的品质出名。我有两匹马,过去经常认为它们是奇特的。(每天窥视它)吃几升豆,喝十斗水,然而不是精良的饲料、干净的泉水都不接受,披甲戴盔奔驰,一开始好像不是很快。等到跑了一百多里后,才开始挥动鬣毛长声鸣叫,奋振四蹄迅速奔跑,显出俊逸,从午时到酉时,还能跑两百里;脱下鞍甲不喘息、不出汗,就好像没有事的样子。这马,吃的多却不苟且随便接受食物,力气充沛却不追求逞能炫耀,是到达远路的良材啊。到了返回襄阳,平定了杨么,(两匹马)不幸相继死去 。现在我所骑的就不一样了。每日所吃不超过数升,饲料不挑拣粟米,喝的也不选择泉水,缰绳没收紧就开始不安,跃跃欲试,迅速奔跑,刚到一百里,力气竭尽,汗水淋淋,气喘吁吁,几乎死去的样子.这马,少吃容易饱,喜好逞能容易竭尽,是愚钝的马啊。

入木三分 古文翻译,要原文哦
答:“入木三分”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笔力深入木板三分,形容书法笔力强劲,也比喻见解、议论十分深刻透彻。 成语出自唐朝张怀瓘的《书断》:“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晋朝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

玄功要诀的相关原文
答:凌云凤功力较弱,本来是禁受不起的,幸而她曾得张丹枫指点她上乘内功的心法,又读了张丹枫借给她那本「玄功要诀」,也是大有进境,论深厚虽然不及丈夫,论纯正则还在丈夫之上,因此虽感遍体冰凉,却也还支持得住。乔北溟暗暗称奇,尤其是凌云凤的功力大增,更令他吃惊不已。当下心念一动,将修罗阴煞功的威力时而加强,...

贞观君臣论治原文
答:”(节选自《贞观君臣论治》)参考译文:太宗对公卿大臣们说:“从前大禹凿山治水而百姓没有怨谤之言,(这)是(因为)与人民利益攸关的缘故。秦始皇营造宫室而百姓怨声载道、图谋反叛,(这)是(因为)秦始皇损民以利己的缘故。奢华珍奇的东西,固然是人们都想得到的,但如果无止境地放纵欲望,那么...

《先秦散文·庄子·齐物论(节选)》原文鉴赏
答:又:“此与‘濠梁观鱼’一段,文心同为超妙。但彼是一片机锋,全身解数;此是深沦元气,参透化机。虽同一语妙,而其泄天地之奥,则《齐物论》末段,独臻上乘也。” 又:“其用笔忽纵忽擒,忽起忽落,节节凌空,层层放活,能使不待齐、不必齐、不可齐、不能齐之意,如珠走盘,如水泻瓶,如砖抛地,乃为发挥尽...

佚名《王孙圉论楚宝》原文及翻译赏析
答:王孙圉论楚宝原文: 王孙圉聘于晋,定公飨之。赵简子鸣玉以相,问于王孙圉曰:「楚之白珩犹在乎?」对曰:「然。」简子曰:「其为宝也,几何矣?」曰:「未尝为宝。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能作训辞,以行事于诸侯,使无以寡君为口实。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训典,以叙百物,以朝夕献善败...

谢榛原文_翻译及赏析
答:而李先芳“论古诗,断自魏、晋以上为上乘,近体十二子、李、杜以上为大家”,这跟李攀龙的诗学主张是一致的。但他又选录宋、元诗,刊刻赠人,这就跟李攀龙大不一样了(陈田《明诗纪事》己签卷四)。至于殷士儋、靳学颜等人,或者倾心吏治,或者爱好经学,诗歌创作仅仅是他们的业余爱好而已。谢榛则云游天下,行踪不定,...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原文_翻译及赏析
答:“不论”“无限”,蜜蜂在辛勤劳动中“占尽风光”,简单写来看似平平无奇,纯行直白,几乎是欣赏、夸赞的口吻,实则是匠心独运,先扬后抑,为下文的议论做出了铺垫。 后两句紧乘“蜜蜂”这一意象,把它象征的“劳动者”意象加以引申、扩大,发出“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一声叹息。同时也提出一个耐人...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原文翻译及鉴赏
答:爱读诗的我今天给大家带来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原文及翻译鉴赏,希望对你有帮助。 清平调词三首 《清平调词三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共三首七言乐府诗。第一首从空间角度写,以牡丹花比杨贵妃的美艳;第二首从时间角度写,表现杨贵妃的受宠幸;第三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糅合,融为...

陆柬之行书《文赋》附原文、译文、赏析
答:原文: 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放言遣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佗日殆可谓曲尽其妙.至於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若夫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盖所能言者,具於此云...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原文_翻译及赏析
答: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李清照 为惜故人去,复怜嘶马愁。 日永如年愁难度。高城回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