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习铭和项脊轩志两文在写作手法上都采用了什么手法 项脊轩志主要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作者&投稿:职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托物言志。
《陋室铭》,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项脊轩志》,借记物、记事来表达作者的感情,撷取日常琐事,通过细节描写,来抒情言志。作者写项脊轩,自然而然地显露出自己对清贫生活,高洁志趣,怡悦心境的喜爱。

项脊轩志中运用怎样的写作手法~

  项脊轩志中运用的写作手法: 散文以两次倒叙手法写成;写于不同时期,同一时期又写不同琐事;以平淡自然的笔调记叙日常生活小事;运用追叙、回忆、触景生情、见物思人等方式,从琐碎事件叙述中抒写出真切的感情,从平淡情景的描绘中表现出悠远的意趣。

  《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作品。归有光的远祖曾居住在江苏太仓的项脊泾。作者把小屋命名为项脊轩,有纪念意义。“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借记物、事来表达作者的感情。撷取日常琐事,通过细节描写,来抒情言志。他的风格“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借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感情。此文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

  《项脊轩志》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文章通过记作者青年时代的书斋,着重叙述与项脊轩有关的人事变迁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回忆家庭琐事,抒发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文章紧扣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穿全文的意脉,将生活琐碎事串为一个整体。善于拮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借记物以叙事、抒情。

一篇散文,作者六用叠词,单纯是为了状物、写景、绘情的说法,难于令人信服。“随物以宛转”,“与心而徘徊”,刘勰老先生一语中的。写物关情,情景交融,是文章多处用叠词的真实用意。如”寂寂”一词,既强调环境的清幽、静谧,又充满了对“项脊轩”的生活的怀念;“往往”一词既强调门墙到处都是,语言中又流露出作者对分家后出现的杂乱现象的不满和对家族衰败的哀痛。再如“亭亭”一词,既使人想到树木高高耸立,又使人想到人之亭亭玉立,在这一笔中间,寄寓了作者对亡人的感慨和惆怅,读来富有余味。

文章以项脊轩的前后变化为线索,写出一系列家庭琐事,表现了作者对家道衰落的惋惜心情和对死去的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切怀念,也表现了作者年青时刻苦读书、怡然自得的乐趣。文章所记的一切,都紧扣项脊轩来写,而以“悲”、“喜”作为贯串全文的意脉。
第一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以“喜”贯穿。修葺前,项脊轩狭小、阴暗、破漏;修葺后,项脊轩明亮、幽雅、安静。在这段,作者意在表现自己青少年时期读书生活过的书斋,可爱、可亲、可美,以表达自己深深的眷恋之情,而作者欲扬先抑,先极力叙述原来的项脊轩的旧、小、漏、暗,为下文写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可爱作铺垫。修葺后的项脊轩的迷人可爱,令人留恋之处,不仅仅表现在修葺后的明亮、不漏和安静等方面,更表现在作者的生活情趣上,与周围环境的自然融合上。
作者笔下修葺后的项脊轩,充满了诗情画意:原来阴暗的小屋变明亮了,是因为阳光照射在新修的围墙上,重新开的四扇窗户反射到室内;原来院前普通的围拦因主人在周围种植了兰花、桂树、修竹而增添了无限美景;白天,在小屋或仰或躺,或长啸或吟唱悠然自得;有时,静静地独自端坐,可以清晰地聆听大自然各种各样美妙的声音;庭院前幽静的环境,吸引着小鸟常来觅食,有人来了也不愿飞走;每当农历十五的晚上,皎洁的月光照亮了院前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在墙上,有如一幅清淡优美的水墨画,而且是活的水墨画!——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之极。
第二段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用“悲”贯穿。“多可喜亦多可悲”,家世之痛,思亲之情。先回忆“诸父异爨”引起庭院的变化,反映家庭的败落,笔墨中无不浸透着作者无限的“悲”情;通过老妪忆母,再现了慈母的音容笑貌,使作者禁不住潸然泪下(“余泣”);忆及幼年读书时,祖母来轩看望自己,那真挚感人的情景,那谆谆的嘱咐,那沉甸甸的期望,更是让自己忍不住要大哭一场。
这一段,作者情感由“悲”到“泣”,再到忍不住“大哭一场”,无不紧扣“亦多可悲”来写,回忆中隐含着作者对家庭变迁的悲叹,对亲人的深切怀念,对自己怀才不遇、有负祖母期望的深深感慨。
第三段叙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情,是写“悲”的进一步补充,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作者埋头苦读,要实现理想的期望。
第五、六段是补写,通过补叙,表达对亡妻的怀念之情。这一部分意在写悲,却先极力叙写当年两人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以“喜”衬“悲”,衬托今日丧妻的悲哀。最后,托物抒情,借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寄托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情。
最后一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借物抒情,表现了作者对妻子深深的怀念之情,也表明了作者在项脊轩年日之久。

项脊轩志本文文字简洁,叙事真切,感情真挚,学习这种写法,自拟题_百度...
答: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特点;了解唐宋派;了解书斋取名为“项脊轩”的缘由。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明代王锡爵说归氏散文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今天我们学习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志》,探究作者在文中抒写了怎样的“欢愉惨恻”的情思。二、归有光简介 ...

项脊轩志文学常识
答:2.项脊轩志文言文知识整理词语(要解释词义)1通假字2古今异义3词类 一、古今异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旧,原来的) 南北为一 (一,整体) 室仅方丈 (方丈,一丈见方) 凡再变矣 (凡,总共;再,两次)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案,桌子) 久不见若影 (若,你) 日过午已昏 (昏,暗) 或凭几学书(几,书桌...

语文中有哪些描写手法?表现手法?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答:《项脊轩志》中用“万籁有生”来反衬“庭阶寂寂”的。 (2)各种修辞手法 如辛弃疾的《摸鱼儿》: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

桃花源记和项脊轩志中的志和记的区别
答:其次,从写作手法上看,桃花源记中的“志”采用了较为客观的叙述方式,语言简洁明快,以描绘桃花源的整体风貌为主,不涉及过多细节。而项脊轩志中的“记”则更多地采用了细节描写和情感抒发,语言较为细腻,描述了项脊轩的各个角落以及作者在其中的生活感受。最后,从用途上看,桃花源记中的“志”...

项脊轩志
答:2、教材地位与作用 《项脊轩志》最重要的一个点就是一个情字,文中归有光对去世的祖母、母亲、妻子的深情追忆如泣如诉,哀婉动人,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到这伟大又朴素的情感。以口头语说家常事也是本文一大亮点,所以本课的学习可以使得学生学习并运用这一写作技巧。二、学情分析 1、...

求项脊轩志 写作背景和鉴赏
答:《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名篇。文章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被编入多种版本的高中语文课本。 作者简介 归有光(1506~1571年 )。明代散文家、文学家、古文家。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是“唐宋八大家...

高中语文课件:《项脊轩志》
答: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得出结论:对母亲还有依稀记忆,失亲之苦一直萦绕。 (三)小结: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很清楚地看出归有光对亲人的眷恋,也可以分析出归有光散文的写作特色。那么,〈项脊轩志〉是否真的在创作上具有代表性? 引用〈〈寒花葬志〉〉 婢,...

写作文的的描写方法有哪些
答:《项脊轩志》中用“万籁有生”来反衬“庭阶寂寂”的。 (2)各种修辞手法 如辛弃疾的《摸鱼儿》: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

《项脊轩志》教案设计
答:2.背诵全文。 《项脊轩志》教案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 落实文言知识:迨、逾、凡、乳、所、类、比、效、殆、归、制…… 2、 理解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 3、 学习作者融真情于生活细节的写作手法,领悟作者平淡质朴却动人心扉的语言艺术。 4、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

《项脊轩志》优秀教案高一上册
答:导语;《项脊轩志》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文章通过记作者青年时代的书斋,着重叙述与项脊轩有关的人事变迁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回忆家庭琐事,抒发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下面是其优秀教案,欢迎参考。 教学目的: 1 学习常用实词和虚词“顾”“稍”“置”“去”“归”等的用法。 2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