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边一个区,右边一个瓦,这个字读什么(急用) 左边一个区,右边一个区 中间一个瓦 是什么字

作者&投稿:季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拼 音 ōu

是左右结构,形声。从瓦,区( ōu)声。本义:盆盂类瓦器。也指茶具。

[ 瓯 ] ōu
1. 小盆。
2. 杯:瓯子。茶瓯。酒瓯。金瓯(a.金属酒器;b.喻国土完整,亦指国土,如“瓯瓯永固”)。
3. 中国浙江省温州市的别称:瓯绣。瓯剧。

● 瓯
(瓯)
ōu  ㄡˉ
1. 小盆。
2. 杯:~子。茶~。酒~。金~(❶金属酒器;❷喻国土完整,亦指国土,如“~~永固”)。
3. 中国浙江省温州市的别称:~绣。~剧。

念ou

  瓯
  开放分类: 汉字、文字、字典、汉语、百越

  “瓯”“区”同声,《说文》: “瓯,……区声”。 “为乌侯切”①。故“瓯”作族称,是指在水泊边居住的人。刘师培在其“古代南方建国考”中说; “瓯以区声,区,为崎岖藏匿之所。从区之字,均以曲义。故凡山林险阻之地,均谓之瓯,南方多林木,故古人均谓之瓯,因名其人为瓯人。瓯是因地多山林险阻而得名”。可见,由于南方多山林险阻,溪谷湖泊,故称居此地的人为瓯人。 瓯、或写作“沤”、“区”、“欧”,是较早时期对越人的族称。《逸周书》:伊尹为四方令,正东有“越沤”,正南有“瓯人”。宋罗泌《路史》记载越瓯诸国中有:“越瓯”谓在合浦洛黎县。“瓯邑” “且瓯”不注地望。“区吴,谓蒙之东区,汉之荔浦也。“瓯余”谓乌程东二十里有瓯余山。“瓯邓”楚国境。周秦时代,人们常称东南沿海的越人为瓯人、且瓯、沤深、越沤。称岭南的人为路人、瓯邓和骆越②,大概是因为这样称呼繁杂不清,后来人们才将原来的人称与越人所在地理位置结合起来称呼,将分布于东南沿海的越人称为东越③或“东瓯”④,将分布于岭南一部分人称为“西越”⑤或“西瓯”⑥。可见,西瓯一名是瓯人加上方位词的被称语词,之所以称为西瓯显然是为了与东瓯相区别。
  壮族名称虽随代而异,其主要源流:瓯一瓯骆一西瓯骆一西瓯骆越一乌浒一俚僚一僮一俍一沙一侬一壮,实为一脉相承。(摘自黄现璠著《壮族通史》)

  注:
  ①曲阜桂馥学《说文解字义证》卷四十。
  ②顾野王《舆地志》 “交趾周时为骆越,秦时曰西瓯”。
  ③④《史记》东越列传7卷一一四。
  ⑤《百越先贤志·自序》
  ⑥《山海经》郭璞注: “瓯在闽海中,郁林郡为西瓯”。

  (瓯)

  ōu

  (1) ㄡˉ

  (2) 小盆。

  (3) 杯:~子。茶~。酒~。金~(a.金属酒器;b.喻国土完整,亦指国土,如“~~永固”)。

  (4) 中国浙江省温州市的别称:~绣。~剧。

  (5) 郑码:HOYS,U:74EF,GBK:EAB1

  (6) 笔画数:8,部首:瓦,笔顺编号:13451554

  详细注解:
  --------------------------------------------------------------------------------
  瓯

  瓯

  ōu

  〔名〕

  (1) (形声。从瓦,区(ōu)声。本义:盆盂类瓦器)

  (2) 同本义 [earthy ware]

  瓯,小盆也。——《说文》

  流丸止于瓯臾。——《荀子·大略》

  我国家犹若金瓯,无一伤缺。——《南史·朱异传》

  (3) 又如:瓯杓(瓦盆和木瓢)

  (4) 杯;盅 [small cup]

  超宗既坐,饮酒数瓯。——《南齐书·谢超宗传》

  (5) 又如:茶瓯;酒瓯;瓯臾(瓯与臾。比喻地面凹陷不平之处);瓯窭(狭小的高地);瓯抠(凹凸不平。形容相貌奇异)

  (6) 古代地名 [Ou down]。故地在今浙江省温州市

  (7) 古水名,即永宁江,今称瓯江 [Ou river],浙江省第二大河,上源龙泉溪,经温州市入东海。瓯亦为温州市的别称

  常用词组
  --------------------------------------------------------------------------------

  瓯脱地

  ōutuōdì

  [no-man's land on the border] 两个国家交界的地方没有划定界限的区域

  瓯穴

  ōuxué

  [pothole] 由于水涡旋带动石块或砾石的研磨作用在河流溪间的岩石床址上形成的圆洞

  瓯子

  ōuzi

  [bowl;handleless cup] [方]∶用于饮酒或喝茶的小容器

  (一)“瓯”为何物?
  现在一说到“瓯”,大家都不难理解,这是温州的简称。其实在专家的眼里,这个“瓯”显得并不这么简单,说法多多,乃至无定论。
  1.“瓯”是器物?
  有学者认为,瓯是一种放东西的器物。据说远古时,今温州地域内因为大量生产这种叫“瓯”的器物,所以就拿“瓯”这个字来给这个地方取名。“瓯”字出现了瓦字旁,很明显也容易理解,应该指制陶器窑业发达的小方国。但有专家表示异议,虽然古籍上对“瓯”的解释为“小盆也”,但其外形等特征,与小盆、小碗、小盂、杯、茶瓯、茶盏等器物之间究竟有多大区别?不同处在哪里?眼下对此尚无定论。再者,与“瓯”有关的一些早期文献中,也并未看到与浙南有相关的说法。就算是最早见于唐代一些诗文中的“越瓯”,其实时间也很迟了,而且“越瓯”多数指的是瓯窑青瓷,而这种瓷是在东汉晚期才出现。如此说来,因为瓯人发明瓯器而得名的说法似乎又陷入无法解决的矛盾之中。
  2.“瓯”是瓯人?
  在众多的史籍中,还曾出现“沤”“欧”“区(音ou)”等多种写法,对温州历史掌故研究精深的清末大学问家孙诒让先生主张这几个字“实一字也”,也就是说这几个字互通。对此,也有学者表示异议。此外,还曾出现将“瓯”、“且欧”、“区深”、“越沤”理解为浙南的东瓯的现象,胡珠生先生对此予以反对,称这些提法与“瓯”的正解相背离,是不成立的。
  从“瓯”这个字的字根偏旁上来考察,根据《说文解字》中的说法是,“区,-区,臧隐也,从品,在匚中,意思是指海湾小山出没的样子。1988年,金祖明先生认为,“区”与“欧”两字,从字义上看,应该指一处较大范围内地域,这个区域是受三面或者四面临水环抱的岛或洲一类的小国。“沤”则表示四面深水并且激流回旋多水泡的小方国。
  1990年,朱俊明先生撰文对“瓯”进行解释,他主张“瓯”指瓯人,起源于太湖周围和杭州湾一带。朱先生认为“瓯”不是华夏语汇,《周礼·职方氏》中说:“东南曰扬州……其泽薮,曰具区。”这里的“具区”应该指先秦时期苏南和浙江境内的众多小湖泊,尤其是濒海地区的陆地被水分割而成的大小岛屿。在当地的土著语言中,“具区”就是对于这种水泽的泛称。而对在这些水泽旁和附近岛屿中生息的人来说,基于环境生态的特别,因此被称为“瓯人”,实质上是“区人”。“瓯”与“具区”,是华夏文字对于瓯人同一语汇的胶着语音的急、缓两种译法。《尚书》及《史记》中的记载,“淮海惟扬州,……岛夷卉服”,则是将这些在水中陆地生活的“瓯人”意译为“岛夷”,而《山海经·海内南经》说“瓯居海中”正与此相符合。从这个意义上说,“岛夷”似乎是华夏人士按地理环境特点对“瓯人”作出的最确当的意译。
  3.“瓯”是神鸟?
  蔡克骄先生认为,类似于上述的传统考据训诂方法来研究温州古史,有陷入困境之虞。于是,他尝试用图腾崇拜方法来解读这一历史之谜。图腾是外来语,严复认为图腾是群体的标志,旨在区分群体。马克思曾对其作了本质界定,称“图腾”表示氏族的标记或符号。是“神化了”的标记或符号。

  蔡克骄先生曾撰文称,从大量的考古学、文献学、民族学等资料中发现,东南沿海的民族大多是鸟图腾。如此说来,瓯人的图腾会是什么呢?瓯地濒临东海,对于在沿海陆地和岛屿上生活的瓯人来说,最常见的鸟类便是瓯(鸥)鸟。鸟取名为瓯,是以其鸣叫的声音来定的。以动物鸣叫声来称呼该动物,并以该动物为本氏族族称,这在中国古代民族中并不少见。
  鉴于瓯鸟与瓯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包括当时生活在沿海的瓯先民最初的经济生活以渔猎为主,大量的瓯鸟遭到射杀而影响了瓯人的生活来源。为了保护生态和为了生存,瓯人在到了新石器时代便进入图腾崇拜阶段,瓯鸟也就成了神鸟。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在《浙江新石器图录序》中提到,温州出土的新石器中,箭镞较多是温州的特点。
  当瓯人的生产方式逐步转为原始农业,制作和使用陶器,加上此时中原地区已进入文明社会,随着与外界交往的逐步加强,瓯人活动的温州一带也就有了“瓯”的叫法了。

  (二)“居”于何处?

  对于“瓯居海中”一语的大量引用,可能造成了大家在一定程度上习以为常。但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的梁岩华先生则撰文表示了自己的独到看法。他认为,对郭璞为《山海经》中“瓯居海中”所做的注解“在岐海中也”应作如下解释:在岐海中的岛屿或半岛。“瓯居海中”指的可能是生活在海岛或以海岛为主要居住地的部分瓯人,而非全部。但也有一种观点认为瓯人原来居住在玉环岛和洞头列岛一带。
  1.居山顶?
  根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我省东南区域内新石器时代及青铜时代文化遗址分布较广,这些遗址有分布在山谷和平原近水处,有位于易于避风的海湾内侧,更多的则落户在水边(包括江边、河边、溪边)低矮平缓的岗丘顶部,如瓯江支流戍浦江边的鹿城老鼠山遗址、永嘉上塘溪边的石门山遗址、飞云江流域的瑞安山前遗址、文成珊溪鲤鱼山遗址、泰顺司前狮子岗遗址等,其特点为遗存分布常常以岗丘顶端为中心,集中分布的面积在1000平方米左右,坡脚遗存稀少。

  梁先生据上述考古资料分析认为,这表明此类岗丘遗址面积都较小,当时的聚落范围也应该比较小,显得有些小而散。从发掘出土的文物来对比分析,都有着基本相同或一致的文化感同面貌。显然它们是同一类型的文化遗存,应该属于同一文化系统。而这些遗存的主人,显然是瓯越土著先民。
  此外,浙南史前文化遗址与闽北诸遗址极为相似,二者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史记》也是将东瓯与闽越合二为一放在《列传》中描述,其中的考古资料与史料均可得到相互印证。但“瓯居海中”无法解释这些分布在岗丘上的诸多遗存的来历。
  2.“居”海中?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最近一次海侵的高峰时期在距今6000年前,浙南的灵江(今又称椒江,浙江第三大水系,发源于浙江省仙居与缙云交界处的天堂尖)、瓯江及飞云江下游河口附近确实存在局部海侵现象。今温州地区沿海平原在5000年前仍为一片汪洋大海。在距今4000至3000年达到高峰,之后进入海退期,距今约1500年海水退到现今海岸线。据调查,现在台州、温州沿海各县(市)的地名中,尚有以屿为名的地方150余处,而这些地名,也是以灵江、瓯江、飞云江河口两岸最为集中。这些现象与海侵有关。
  从上述的河流下游河口两岸及沿海平原地区的海侵范围来看,“海侵”现象虽然并不占主导地位,但也不能为“瓯居海中”提供足够的证据支持,也就是说“瓯居海中”无法涵盖全部瓯人的生存环境。
  3.千古谜?
  “瓯居海中”无法获得现有材料的有力支撑,且与瓯人原来居住海岛的观点形成冲突。那又该如何理解“瓯居海中”一语呢?
  梁岩华先生认为,浙南地区东临大海,西部有雁荡山、括苍山、洞宫山、大盘山、仙霞岭等多重山脉自东北向西南纵贯全境,隔断东西交通,限制了古代文化与内地的交流。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南方内地或北方人们对瓯越地理环境内外的了解存在一个缓慢加深感情和逐步完善的过程,而“瓯居海中”可能刚好处于该阶段性认识过程中——
  如果将浙南沿海岛屿置于祖国古代东南沿海大航线的视角来考察,我们会发现那些居住于海岛上及其附近沿海地带的瓯人理所当然受到更多的关注。因为浙南沿海一带不乏优良港湾,这能为古时在航线附近的航海人提供补给和保养。让外来人口对此地有一定的认识。再者当时由于高海平面的存在,浙南沿海的丘陵被分隔成众多孤岛或半岛。根据这种说法,当年的“瓯居海中”是否有可能类似现在千岛湖或三垟湿地这般模样的情景呢?
  梁岩华先生还认为,内部山区与沿海地带因为交往不便而造成了相对分隔的状态,这种交往相对不深、底细相对不明的状态,加上当时人们的海洋意识的模糊或者说认知能力的有限,这一切似乎又很顺当地造成了区域外的人们以为“瓯居海中”的错觉。
  当然,实情已成千古之谜!

左边一个区,右边一个瓦,是什么字~

拼 音
ōu
瓯,古代汉族酒器。饮茶或饮酒用。形为敞口小碗式。《说文》:“瓯,小盆也。”

  是温州市的瓯ōu区吧

  瓯”“区”同声,《说文》: “瓯,……区声”。 “为乌侯切”①。故“瓯”作族称,是指在水泊边居住的人。刘师培在其“古代南方建国考”中说; “瓯以区声,区,为崎岖藏匿之所。从区之字,均以曲义。故凡山林险阻之地,均谓之瓯,南方多林木,故古人均谓之瓯,因名其人为瓯人。瓯是因地多山林险阻而得名”。可见,由于南方多山林险阻,溪谷湖泊,故称居此地的人为瓯人。 瓯、或写作“沤”、“区”、“欧”,是较早时期对越人的族称。《逸周书》:伊尹为四方令,正东有“越沤”,正南有“瓯人”。宋罗泌《路史》记载越瓯诸国中有:“越瓯”谓在合浦洛黎县。“瓯邑” “且瓯”不注地望。“区吴,谓蒙之东区,汉之荔浦也。“瓯余”谓乌程东二十里有瓯余山。“瓯邓”楚国境。周秦时代,人们常称东南沿海的越人为瓯人、且瓯、沤深、越沤。称岭南的人为路人、瓯邓和骆越②,大概是因为这样称呼繁杂不清,后来人们才将原来的人称与越人所在地理位置结合起来称呼,将分布于东南沿海的越人称为东越③或“东瓯”④,将分布于岭南一部分人称为“西越”⑤或“西瓯”⑥。可见,西瓯一名是瓯人加上方位词的被称语词,之所以称为西瓯显然是为了与东瓯相区别。
  壮族名称虽随代而异,其主要源流:瓯一瓯骆一西瓯骆一西瓯骆越一乌浒一俚僚一僮一俍一沙一侬一壮,实为一脉相承。(摘自黄现璠著《壮族通史》)

  注:
  ①曲阜桂馥学《说文解字义证》卷四十。
  ②顾野王《舆地志》 “交趾周时为骆越,秦时曰西瓯”。
  ③④《史记》东越列传7卷一一四。
  ⑤《百越先贤志·自序》
  ⑥《山海经》郭璞注: “瓯在闽海中,郁林郡为西瓯”。


  (瓯)

  ōu

  (1) ㄡˉ

  (2) 小盆。

  (3) 杯:~子。茶~。酒~。金~(a.金属酒器;b.喻国土完整,亦指国土,如“~~永固”)。

  (4) 中国浙江省温州市的别称:~绣。~剧。

  (5) 郑码:HOYS,U:74EF,GBK:EAB1

  (6) 笔画数:8,部首:瓦,笔顺编号:13451554

  详细注解:
  --------------------------------------------------------------------------------
  瓯

  瓯

  ōu

  〔名〕

  (1) (形声。从瓦,区(ōu)声。本义:盆盂类瓦器)

  (2) 同本义 [earthy ware]

  瓯,小盆也。——《说文》

  流丸止于瓯臾。——《荀子·大略》

  我国家犹若金瓯,无一伤缺。——《南史·朱异传》

  (3) 又如:瓯杓(瓦盆和木瓢)

  (4) 杯;盅 [small cup]

  超宗既坐,饮酒数瓯。——《南齐书·谢超宗传》

  (5) 又如:茶瓯;酒瓯;瓯臾(瓯与臾。比喻地面凹陷不平之处);瓯窭(狭小的高地);瓯抠(凹凸不平。形容相貌奇异)

  (6) 古代地名 [Ou down]。故地在今浙江省温州市

  (7) 古水名,即永宁江,今称瓯江 [Ou river],浙江省第二大河,上源龙泉溪,经温州市入东海。瓯亦为温州市的别称

  常用词组
  --------------------------------------------------------------------------------

  瓯脱地

  ōutuōdì

  [no-man's land on the border] 两个国家交界的地方没有划定界限的区域

  瓯穴

  ōuxué

  [pothole] 由于水涡旋带动石块或砾石的研磨作用在河流溪间的岩石床址上形成的圆洞

  瓯子

  ōuzi

  [bowl;handleless cup] [方]∶用于饮酒或喝茶的小容器


  (一)“瓯”为何物?
  [编辑本段]
  现在一说到“瓯”,大家都不难理解,这是温州的简称。其实在专家的眼里,这个“瓯”显得并不这么简单,说法多多,乃至无定论。
  1.“瓯”是器物?
  有学者认为,瓯是一种放东西的器物。据说远古时,今温州地域内因为大量生产这种叫“瓯”的器物,所以就拿“瓯”这个字来给这个地方取名。“瓯”字出现了瓦字旁,很明显也容易理解,应该指制陶器窑业发达的小方国。但有专家表示异议,虽然古籍上对“瓯”的解释为“小盆也”,但其外形等特征,与小盆、小碗、小盂、杯、茶瓯、茶盏等器物之间究竟有多大区别?不同处在哪里?眼下对此尚无定论。再者,与“瓯”有关的一些早期文献中,也并未看到与浙南有相关的说法。就算是最早见于唐代一些诗文中的“越瓯”,其实时间也很迟了,而且“越瓯”多数指的是瓯窑青瓷,而这种瓷是在东汉晚期才出现。如此说来,因为瓯人发明瓯器而得名的说法似乎又陷入无法解决的矛盾之中。
  2.“瓯”是瓯人?
  在众多的史籍中,还曾出现“沤”“欧”“区(音ou)”等多种写法,对温州历史掌故研究精深的清末大学问家孙诒让先生主张这几个字“实一字也”,也就是说这几个字互通。对此,也有学者表示异议。此外,还曾出现将“瓯”、“且欧”、“区深”、“越沤”理解为浙南的东瓯的现象,胡珠生先生对此予以反对,称这些提法与“瓯”的正解相背离,是不成立的。
  从“瓯”这个字的字根偏旁上来考察,根据《说文解字》中的说法是,“区,-区,臧隐也,从品,在匚中,意思是指海湾小山出没的样子。1988年,金祖明先生认为,“区”与“欧”两字,从字义上看,应该指一处较大范围内地域,这个区域是受三面或者四面临水环抱的岛或洲一类的小国。“沤”则表示四面深水并且激流回旋多水泡的小方国。
  1990年,朱俊明先生撰文对“瓯”进行解释,他主张“瓯”指瓯人,起源于太湖周围和杭州湾一带。朱先生认为“瓯”不是华夏语汇,《周礼·职方氏》中说:“东南曰扬州……其泽薮,曰具区。”这里的“具区”应该指先秦时期苏南和浙江境内的众多小湖泊,尤其是濒海地区的陆地被水分割而成的大小岛屿。在当地的土著语言中,“具区”就是对于这种水泽的泛称。而对在这些水泽旁和附近岛屿中生息的人来说,基于环境生态的特别,因此被称为“瓯人”,实质上是“区人”。“瓯”与“具区”,是华夏文字对于瓯人同一语汇的胶着语音的急、缓两种译法。《尚书》及《史记》中的记载,“淮海惟扬州,……岛夷卉服”,则是将这些在水中陆地生活的“瓯人”意译为“岛夷”,而《山海经·海内南经》说“瓯居海中”正与此相符合。从这个意义上说,“岛夷”似乎是华夏人士按地理环境特点对“瓯人”作出的最确当的意译。
  3.“瓯”是神鸟?
  蔡克骄先生认为,类似于上述的传统考据训诂方法来研究温州古史,有陷入困境之虞。于是,他尝试用图腾崇拜方法来解读这一历史之谜。图腾是外来语,严复认为图腾是群体的标志,旨在区分群体。马克思曾对其作了本质界定,称“图腾”表示氏族的标记或符号。是“神化了”的标记或符号。

  蔡克骄先生曾撰文称,从大量的考古学、文献学、民族学等资料中发现,东南沿海的民族大多是鸟图腾。如此说来,瓯人的图腾会是什么呢?瓯地濒临东海,对于在沿海陆地和岛屿上生活的瓯人来说,最常见的鸟类便是瓯(鸥)鸟。鸟取名为瓯,是以其鸣叫的声音来定的。以动物鸣叫声来称呼该动物,并以该动物为本氏族族称,这在中国古代民族中并不少见。
  鉴于瓯鸟与瓯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包括当时生活在沿海的瓯先民最初的经济生活以渔猎为主,大量的瓯鸟遭到射杀而影响了瓯人的生活来源。为了保护生态和为了生存,瓯人在到了新石器时代便进入图腾崇拜阶段,瓯鸟也就成了神鸟。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在《浙江新石器图录序》中提到,温州出土的新石器中,箭镞较多是温州的特点。
  当瓯人的生产方式逐步转为原始农业,制作和使用陶器,加上此时中原地区已进入文明社会,随着与外界交往的逐步加强,瓯人活动的温州一带也就有了“瓯”的叫法了。

左边一个区,里面的叉换成品字,右边一个瓦字,读什么
答:您好:瓯 是这个字吧?这个是瓯的繁写字,念ou 第一声 基本字义 1.小盆。2.杯:~子。茶~。酒~。金~(a.金属酒器;b.喻国土完整,亦指国土,如“~~永固”)。3.中国浙江省温州市的别称:~绣。~剧。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明明打的是繁体,百度网页好像不支持繁写。。。

一个区一个瓦是什么字?
答:这个字是“瓯”,汉语读音是ōu,指中国古代酒器。饮茶或饮酒用。基本字义 1、小盆。2、小型的撇口碗,多用作茶具。3、杯:杯子、茶杯、酒杯、金杯。4、地名:福建省建瓯市。5、中国浙江省温州市的别称。(1) 形声,从瓦,区(ōu)声。本义:盆盂类瓦器。(2) 同本义 [earthy ware]。瓯,小盆也...

一个区,一个瓦读什么
答:瓯 读音:[ōu]部首:瓦五笔:AQGN 释义:1.小盆。2.杯。 3.中国浙江省温州市的别称。

{区瓦}一个字,念什么啊?
答:【部首笔画】:04 【五行】:土 【简体笔划】:08 【繁体笔划】:15 【吉凶寓意】:凶 【拼音输入】:ou 【五笔输入】:aqgn 【笔顺】:横撇捺折横折折捺 【详细解释】:瓯 (1)瓯 ōu (2)(形声。从瓦,区(ōu)声。本义:盆盂类瓦器)(3)同本义〔earthyware〕瓯,小盆也。――《说文》流...

一个区加一个瓦是什么字
答:瓯 【拼音】:[ōu] 【字义】:1.小盆。2.杯:~子。茶~。酒~。金~(a.金属酒器;b.喻国土完整,亦指国土,如“~~永固”)。

一个区一个瓦,左右结构念什么
答:(1) (形声。从瓦,区(ōu)声。本义:盆盂类瓦器)(2) 同本义 [earthy ware]瓯,小盆也。——《说文》流丸止于瓯臾。——《荀子·大略》我国家犹若金瓯,无一伤缺。——《南史·朱异传》(3) 又如:瓯杓(瓦盆和木瓢)(4) 杯;盅 [small cup]超宗既坐,饮酒数瓯。——《南齐书·谢超宗传》...

左边一个咅,右边一个瓦是什么字
答:瓿—百度词典 瓿 【拼音】:[bù] 【字义】:1.〔~甊〕小瓮,圆口,深腹,圈足,用以盛物。简称“瓿”。2.古代的一种小瓮,青铜或陶制,用以盛酒或水。

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瓦是什么字
答:佤 wǎ部首 亻 笔画数 6 笔画名称 撇、竖、横、竖提、横折弯钩/横斜钩、点 笔顺 释义: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族。阿~人。

左边一个甬字,右边一个瓦字,这个字念什么?
答:“甬+瓦”见在线字典http://www.zdic.net/zd/zi2/ZdicE3ZdicBCZdicA7.htm 拼音:tóng 。①覆盖在两行仰瓦相连处的瓦。 ②“~瓦”即筒瓦。见《汉语大字典》1426页扫描(部分)

上边一个虎子头里面一个鬲字 右边是瓦字 读什么
答:甗(汉语拼音:yǎn,粤音“演”)是中国先秦时期的蒸食用具,可分为两部分,下半部是鬲,用于煮水,上半部是甑,两者之间有镂空的箅,用来放置食物,可通蒸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