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上海各区县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 2008届上海语文散装同步试卷 卢湾区答案(二模的,急求!!...

作者&投稿:嵇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2007学年第二学期徐汇区高三年级语文学科
学习能力诊断卷
(考试时间l50分钟,满分150分) 2008.4
阅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17分)
(1)数学是文化的一部分,没有任何一门科学能像它那样泽被天下。 (2)这里只就它对人类精神生活影响最突出之处提出一些看法。
(3)首先,数学追求一种完全确定、完全可靠的知识。例如说,欧几里得平面[注]上的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这绝不是说“在某种条件下”,“绝大部分”三角形的内角和“在某种误差范围内”为180°,而是在命题的规定范围内,一切三角形的内角和不多不少为180°。产生这个特点的原因可以由对象和方法两个方面来说明。
(4)希腊文化的背景形成了数学研究的对象并不只是具体问题,数学所探讨的不是转瞬即逝的知识,而是某种永恒不变的东西。所以,数学的对象必须有明确无误的概念,而且其方法必须由明确无误的命题开始,服从明确无误的推理规则,借以达到正确的结论。通过纯粹的思维竟能在认识宇宙上达到如此确定无疑的地步,当然会给一切需要思维的人以极大的启发。也正因为这样,数学方法既成为人类认识方法的一个典范,也为人在认识字宙和人类自已时必须持有的客观态度制定了一个标准。
(5)就数学本身而言,它的逻辑方法是最突出的。这个方法发展成为人们常说的公理方法,每个论点都必须有根据,都必须持之有理。除了逻辑的要求和实践的检验之外,无论是几千年的习俗、宗教的权威、皇帝的敕令还是流行的风尚,统统是没有用的。这样一种求真的态度,倾毕生之力用理性的思维去解开那伟大而永恒的谜——宇宙和人类的真正面目是什么——是人类文化高度发展的标志。这个伟大的理性探索是数学发展必不可少的文化背景,反过来也是数学贡献于文化最突出的功绩之一。
(6)数学作为人类文化组成部分的另一个特点,是它不断追求最简单的、最深层次的、超出人类感官所及的宇宙之根本。所有这些研究都是在极抽象的形式下进行的。这是一种化繁为简以求统一的过程。
(7)从古希腊起,人们就有一个信念:冥冥之中,宇宙最深处有一个伟大的,统一的,而且简单的设计图,这是一个数学设计图。在一切比较深入的科学研究后面,必定有一种信念驱使我们。这个信念就是:世界是合理的,简单的,因而是可以理解的。在古代,这个信念有些神秘色彩。可是发展到现代,科学经过了多次伟大的综合:欧几里得的综合、牛顿的综合、麦克斯韦的综合、爱因斯坦的综合……哪一次不是或多或少遵循这个信念?这种深层次的研究是能破除迷信的,它鼓励人们按照最深刻的内在规律来考虑事物。我们为世界图景的精巧和合理而惊喜,这种感情正是人类文化精神的结晶。数学正是在这样的文化气氛中成长的,反过来又推动这种文化气氛的发展。
(8)数学的再一个特点是它不仅研究宇宙的规律,而且也研究它自己,在发挥自己力量的同时,又研究自己的局限性。
(9)大家都说,数学最需要严格性,数学家就要问:什么叫严格性?大家都说,数学在证明一串串的定理,数学家就要问:什么叫证明?数学越发展,取得的成就越大,数学家就越要问:自己的基础是不是巩固?越是在表面上看来没有问题的地方,越要找出问题来。孟子自嘲地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数学家只需要换一个字:“予岂好‘变’哉,予不得已也!”任何科学要发展都得变,但只是在与实际存在的事物、现象或实验的结果发生矛盾时才变。唯有数学,时常是在理性思维感到有了问题时就要变。而且,其他科学中“变”的倾向,时常是由数学中的“变”直接或间接引起的。而这种“变”的结果是——“从一无所有之中创造了新的宇宙”。
(10)数学是一株参天大树,它向天空伸出自己的枝叶,吸收阳光。它不断扩展自己的领地。在它的树干上有越来越多的鸟巢,它为越来越多的学科提供支持,也从越来越多的学科中吸取营养。它又把自己的根伸向越来越深的理性思维的土地中,越来越牢固地站立。从这个意义上讲,数学是人类理性发展的最高成就之一。
(11)数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表达了一种探索精神。人总有一个信念:宇宙是有秩序的。数学家更进一步相信,这个秩序是可以用数学表达的,人应该去探索这种深层的、内在的秩序,以此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因此,数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永恒的主题是“认识宇宙,也认识人类自己”。
(齐民友《<数学与文化>绪言》,有删改)
[注]欧几里得平面,指以欧几里得平行公理为前提的平面。欧几里得是古希腊数学家,他的《几何原本》一书,使几何学成为一门独立的、演绎的科学。

1、 联系上下文,“泽被天下”在文中的意思是 。
2、作者在第(9)段化用孟子的话,说“予岂好‘变’哉,予不得已也”,是为了说明

3、从全文来看,数学的特点有:
(1) ;
(2) ;
(3) 。
4、下面对文章内容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
A、古希腊文化背景对数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数学所探讨的是宇宙中某种永恒不变的真理。
B、在数学面前,无论几千年的习俗、宗教的权威、皇帝的敕令、流行的风尚,统统是没有用的。
C、世界是合理的、简单的,是可以理解的。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多地证明了这一点。
D、数学扎根于理性,它将理性思维的力量发挥得淋漓尽致,是人类理性发展的最高成就之一。
5、作者认为数学对人类精神生活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二、阅读下文,完成6—一l2题。(21分)
宋朝的雨
陈富强
(1)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
(2)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堤要幽静得多,甚至稍稍有些冷寂。
(3)我建议你去苏堤。
(4)雨在一切无遮无拦的去处跳着欢快的舞蹈。伞是丝绸做成的,你为自己撑开一片无雨的天空,而一个遥远的背景,正渐渐向你推近,撑着绸伞的你便和雨帘里淡淡的灯光一起变成这个背景的过客。宋朝正悄悄向你走来。你跨过第一座拱桥,你就走进了宋朝的雨里。
(5)呈现在你眼前的是l090年仲春的苏堤,犹如一条绿色的飘带,堤桥相接,横卧湖上,南端系住南屏,北端挽起栖霞岭。柳丝舒展婀娜的身姿,翩翩起舞。一堤的翠绿烟似地漫泅开来,细细看去,绿雾似的堤上桃花盛开了,不耐寂寞的是枝头的黄鹂。
(6)你与苏东坡在堤上相遇了。刚刚完成长堤修筑的苏太守,心情正佳,他临风而立,面对烟水淼淼,诗情满溢,一首千古绝唱脱口而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苏太守为后人留的文化遗产,它的价值不亚于苏堤春晓。
(7)苏东坡决意整治西湖的念头始于l071年。这一年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官至通判。他在巡视西湖时,看到葑草已淤塞了西湖的十之二三,他虽有心治理,但通判的官位尚无决策权,欲有作为而无作为,苏通判满腔抱负都化作了天才的诗意。倘若苏东坡仕途顺利,而不是屡遭贬谪,一路坎坷,他流芳百世的名篇佳作大约要大打折扣了。
(8)机会终于在时隔18年后降临到苏东坡身上。l089年,苏东坡再次赴任杭州,任知州。到任的次日,苏东坡重游了西湖,面对的西湖湖面已有一半成了葑田,忧虑之情油然而生。回到府上,挥笔写下了“葑合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调疏”的感叹。叹毕,苏东坡组织人力调查踏勘。于次年4月,向当朝皇帝哲宗呈了《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的奏议,开篇就说:“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且预言:“水浅葑横,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使杭州而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苏东坡在上书中还从养鱼、饮水、灌溉、助航、酿酒等方面列举了西湖不可荒废的五条理由。其中讲到:城中饮水来自湖水,如果西湖都变成葑田,则举城饮水断源;城中运河赖西湖挹住,若湖水不足,必取借钱塘江之水,而江潮多沙,河道淤塞,数年淘河一次,官吏借此欺民,为民大患;杭州产名酒,每年酒税为全国第一,如果西湖浅涸,酿酒必大受影响。
(9)苏东坡的这篇奏议,时隔900年再来分析,依旧充满一位政治家的深谋远虑。我们现在看到的也许只是一条如诗如画的长堤,当年的苏东坡却从民生大计出发,改变了西湖的命运。而挖葑泥筑堤是他疏浚西湖最精彩的一笔。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里记载了苏东坡天才的构想:“今欲去葑田,葑田如云,将安所置之?湖南北三十里,环湖往来,终日不达。若取葑田积之湖中为长堤,以通南北,则葑田除而行者便矣。”
(10)经过从夏到秋的努力,一条长堤破湖而出,夹道杂植芙蓉、杨柳,中为六桥九亭。这时的长堤尚无名,直到后继知州林希遵循杭人意愿,才将其命名为苏公堤,并为东坡立祠堤上。渐渐地,苏堤成为“堤桥成市,歌舞丛之,走马游船,达旦不息,,的湖上繁华之地。
(11)苏东坡在堤上消失了,雨依然在密密地下,你用无比敬慕的目光送别苏东坡,独步缓行。此时你已知道苏东坡将离开杭州,他在知州任上只有两年,却为杭州留下了如此宏大的手笔。
(12)有史以来与西湖相关的,你知道能与苏东坡与苏堤媲美的,是唐朝的白居易和白堤。白堤在先、苏堤在后,他们都是一代文豪,他们都懂得珍惜文化的大自然。他们在杭州的时间都十分短暂,却留下了一世英名。
(13)你在堤上流连。倘若你回头望望,你会发现,随着南宋的到来,苏堤的北端将耸立起一座庄严的庙宇,红墙重檐,松树翠柏掩映一代名将岳飞。你惊喜地看到,一个宋朝,一南一北、一文一武与这条长堤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都是人杰,他们的智慧和生命化作绵绵不绝的雨丝,滋润着堤上的绿树红花。
(14)你撑开一把丝绸做的雨伞,走在伞下回想从前,雨在你的头上喧哗,陪伴着你走近苏东坡的雕像。先生沐雨而立,一站就是千年。

6、第(5)段画线句的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 。
7、说“挖葑泥筑堤”是苏东坡疏浚西湖最精彩的一笔,是因为 。
8、 文章结尾处写到岳庙和岳飞,其用意是 。
9、下面对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作者说“我建议你去苏堤”是因为在苏堤能欣赏幽静的美景,也能了解苏轼造福于民的伟绩。
B、作者引用《饮湖上初晴后雨》,将苏轼作品和“苏堤春晓”作比较,突出了苏堤的非凡价值。
C、如果苏轼没有屡遭贬谪而是仕途顺利,那么他很有可能就写不出那些流芳百世的伟大作品。
D、苏轼和自居易都懂得珍惜文化的自然,他们在杭州的时间都十分短暂,却留下了一世英名。
10、作者在文中主要歌颂了苏轼的功绩和人格,却以“宋朝的雨”为题,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请简要说明理由。

11、上文在表达上使用了第二人称“你”。你认为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说明。

12、苏堤的南端有一座苏东坡纪念馆,人们在参观中不仅能读到苏轼的经典诗词,还能了解 到他在当太守时的功绩。假如你就是一名参观者,你会在纪念馆的留言薄上写下怎样的 感言?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五空,多填不得分)。(5分)
13、(1)君子博学而曰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2)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 ,珊珊可爱。(归有光《项脊轩志》)
(3) ,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己判矣。(苏洵《六国论》)
(4)想当年, ,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 ,左牵黄,右擎苍。(苏轼《江城予?密州出猎》)
(6)柴门闻犬吠,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7)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 。(卢挚《沉醉东风?秋景》)

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4——l6题。(8分)
村 居
(宋)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14、能表现出诗人的目光由远及近的诗句是: 。
15、下面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榆钱落尽表明时已清秋,尽管残存几朵木槿花,但盛时已过,不免有美人迟暮之叹,清寂之意自在言外。
B、诗的前两句写了田地、翠竹、屋篱、榆树、槿花等“静”物,更加凸显了整首诗宁静的基调。
C、此诗通过细致的描摹,以新巧亮丽的语言,勾勒出别致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忘情田园的悠闲心境。
D、此诗描绘了一幅农村的风景画,充分体现了诗人所说的“诗是无形画,画是无形诗”的特点。
16、“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两句颇为时人推赏,你认为其写法好在何处?请作 简单的赏析。

五、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7分)
宋既平天下,公①始出仕。其在朝廷,疾当事者不忠,故凡言天下之要,必本天予比怜百姓、劳心万事之意,而推大臣从官观望怀奸、不称天子属任之心。至其难言,则人有所不敢言者。虽屡不合而出②,其所言益切,不以利害祸福动其意也。
公之言,其大者,以自唐之衰,民穷久矣,海内既定,天子方修法度,而用事者尚多烦碎,治财利之臣又益急,公独以谓宜遵简易,以与民休息,塞天下望。祥符③初,道家之说滋甚,自京师至四方,毕大治宫观。公益诤,以谓天命不可专任,宜绌奸臣,修人事,反复至数百千言。呜呼!公之尽忠,天子之受尽言,何必古人。此非传之所谓主圣臣直者乎?何其盛也!
公卒以龃龉④终,其功行或不得在史氏记。藉令记之,当时好公者少,史其果可信欤?后有君子欲推而考之,读公之碑与其书,及余小子之序其意者,具见其表里,其于虚实之论可核矣。
(曾巩《先大夫集后序》,有删改)
[注]①公:指曾巩的祖父曾致尧,本文是曾巩为祖父文集所作之序。②出:从京城到地方做官。③祥符:宋真宗的第三个年号。 ④龃龉:意见不合,互相抵触。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疾当事者不忠
(2)毕大治宫观
(3)后有君子欲推而考之
(4)其于虚实之论可核矣
18、下列各句中存在通假字现象的一项是( )。
A、不称天子属任之心
B、以与民休息
C、宜绌奸臣
D、藉令记之
19、下列各句中“其”字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
A、其在朝廷,疾当事者不忠
B、公之言,其大者
C、及余小子之序其意者
D、史其果可信欤
20、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至其难言,则人有所不敢言者。

(2)公卒以龃龉终,其功行或不得在史氏记。

21、上文第二段中,曾巩写“公益诤”,又说“反复至数百千言”,他这样写的目的是


六、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2分)
谏院题名记①
司马光
古者谏无官,自公卿大夫至于工商,无不得谏者。汉兴以来,始置宫。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病,萃于一官使言之,其为任亦重矣。居是官者,当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彼汲汲于名者,犹汲汲于利也。其间相去何远哉!
天禧②初,真宗诏置谏官六员,责其职事。庆历③中,钱君始书其名于版。光恐久而漫灭,嘉佑④八年,刻著于石。后之人将历指其名而议之曰:“某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也曲。”呜呼,可不惧哉!
[注]①选自《温国文公司马公文集》卷六十六,是司马光于宋仁宗末年知谏院时所写。②天禧,宋真宗的第四个年号。③庆历,宋仁宗的第六个年号。 ④嘉佑,宋仁宗的最后一个年号。

22、从上文内容来看,谏官的职责是 。
23、上文第一段追述了谏官的来历,同时也阐明了 和 。
24、请在上文找出和第五大题选文里“虽屡不合而出,其所言益切,不以利害祸福动其意也”
意思相呼应的句子: 。
25、下面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主旨在于说明宋朝设立谏官的目的和特殊之处。
B、本文也体现了作者司马光举忠斥奸,不为身谋的精神。
C、本文的记叙简洁利落,既做到面面俱到,又惜墨如金。
D、本文涉古论今,文意丰厚,感情充沛,令人回味不尽。
26、后人评价这篇《谏院题名记》谓“节短音长,文约势宽者也”。请分析文末画线句,具体说明其“文约势宽”的特点。

作 文
七、生命的过程需要我们用心灵和头脑去经营。请以“经营生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全文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

2007学年第二学期徐汇区高三年级语文学科学习熊力诊断卷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阅 读(80分)
一、l7分
1、数学为众多的学科提供支持,也对人类的精神生活产生有益的影响。(2分)
2、数学家善于反思自己学科的局限性,善于自我批判,时常在理性思维感到有了问题时就寻求变化,寻求突破。(2分)
3、(1)追求一种完全确定、完全可靠的知识;(2)不断追求最简单的、最深层次的、超出人类感官所及的宇宙的根本; (3)不仅研究宇宙的规律,而且也研究它自己,在发挥自己力量的同时,又研究自己的局限性。(6分:每项2分)
4、B(2分)
5、(1)言之有据、持之有理,这种理性、严谨、求真的态度,使数学方法既成为人类认识方法的一个典范,也成为人在认识宇宙和人类自己时必须持有的客观态度的一个标准。(2)数学对宇宙根本的深层次研究,使人破除迷信,鼓励人们按照最深刻的内在规律来考虑事物。(3)数学发展的过程是在自我否定的基础上寻求变化,以此开辟自己前进道路的过程。这种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引起了其他学科的变化,进而开辟一种全新的格局。(4)数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一种对宇宙、对人类自身的实质不断进行理性探索的精神。(5分:写出l个方面得2分,写出2个方面得3分,写出3个方面得满分)

二、21分
6、(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生动细致地描摹出苏堤春晓的动人景致;引出下文苏轼的千古绝唱。(3分)
7、挖葑泥解决了西湖的淤塞的问题;而用葑泥筑长堤则又解决了西湖上往来不便的问 题;长堤上的六桥九亭、杂植的芙蓉和杨柳,为西湖增添了一道美景。(3分)
8、将岳庙和岳飞与苏堤和苏轼相映衬,两人一文一武,一个以生命捍卫国家,一个以 智慧治理山水,两人皆为人杰,都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3分)
9、B(2分)
10、(1)雨是全文的线索,蒙蒙细雨,衬出西湖独特的韵致,同时也渲染了一种迷离空蒙的意境,为“邂逅苏轼”的想象提供背景。(2)苏轼用心血和智慧构筑了了苏堤,造福于民,这种人格和胸襟犹如绵绵不绝的雨丝,滋润着后人。(4分:每个理由2分)
11、用第二人称“你”以对话的口吻行文,拉近了读者与作者、读者与苏轼之间的距离,使读者身临其境,仿佛真的在苏堤邂逅苏轼;使叙述和抒情更加亲切自然,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3分)
12、感言内容:对苏轼的评价:或联系现实、联系自我,表达最深的感触。形式:语言简洁明了。(3分:内容2分,形式l分)

三、5分
13、(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桂影斑驳,风移影动(3)奉之弥繁(4)金戈铁马 (5)老夫聊发少年狂(6)风雪夜归人(7)载我在潇湘画里

四、8分
14、水绕陂田竹绕篱(2分) 15、C(2分)
16、可从以下任一角度赏析:
(1)以动静结合的手法:寒鸦之静附于牛之动,动静相衬;而牛的缓缓行进又愈见环境之静,构成一幅恬静清雅的村居图。(2)诗人用“夕阳”、“牛背”、“寒鸦”构成 一幅乡村生活的画面,牛的怡然自得、牛与鸦的相得无猜,渲染了静谧的气氛,夕阳和寒鸦又使作品笼上一层淡淡的闲愁。(3)。“无人卧”是一处顿笔,引起读者的疑问:有什么东西在牛背上呢?自然地引出“带得寒鸦两两归”,形象宛然在目。这一顿挫使得诗作更有韵致。(4分)

五、l7分
17、(1)痛恨(2)都,全(3)推究(4)核实(4分:各1分)18、C(2分)
19、D(2分)
20、(6分:每句3分)
(1)至于曾公责难当世的言论,常常是别人不敢说的。(至,难,言)
(2)曾公最终因为与当政者意见不合而去世,他的功绩和品行有的没能在史书中记载。(卒,以,或)
21、强调祖父的勇于谏诤,尽忠职守;感叹当时“皇帝圣明,人臣耿直”的兴盛景象。(3分)
[译文]
宋朝平定天下之后,曾公才开始出来做官。他在朝廷上,痛恨当权者的不忠,所以凡是他谈论国家大事,必定从皇上爱护百姓、劳心万事之意出发,而指责大臣、从官执事之人,持观望态度、心怀奸邪,和皇帝委任他们做官的初衷不能相称。至于曾公责难当世的言论,常常是别人不敢说的。虽然多次因与当权者意见不合而贬官到外地,他的言论却更激切,不因为利害祸福就动摇自己的心意。 曾公的谏言,从大的方面看,认为自从唐朝衰落之后,百姓穷苦困顿已经很久了,国内安定下来以后,天子正修明法度,但掌权的人还是做事烦琐细碎,主管财利的大臣又更加急功近利,唯独曾公认为行政事应遵从简易的原则,以便让百姓休养生息,消除天下入的怨恨。祥符初年,道家思想更加泛滥,自京师到各地,都大造道观。曾公更加直言进谏,认为天命不能被独占,应该罢黜奸臣,修明人事,反复言说,达几百千字。唉!曾公的尽忠,皇帝的纳谏,为什么一定要发生在古人身上呢!这不就是史书上所说的“皇帝圣明,人臣耿直”吗?多么兴盛的事啊!
曾公晟终因与当政者意见不合而去世,他的功绩和品行有的没能在史书上记载,即使记了下来,因为当政者少有喜欢他的,史书就果真可信吗?后代如果有人要推究考证他的行状,读他的碑文和书籍,以及我的这篇序,就会详尽地看到他的一切,对那些真真假假的评价就可以核实了。

六、l2分
22、关注关系国家大政方略和广大百姓的得失利弊的大事,直接向君王进言。(2分)
23、谏官的重要性:谏官应怎样恪尽职责(2分)
24、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1分)
25、A(2分)
26、“某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也曲”,作者用这一排比将后入的议论凸现在当事的谏官面前,警示谏官:题名于石,绝非树碑勒石以示殊荥,而是高悬一只警钟。篇末运用总收的手法,一个“惧”字浓缩全篇的精神气血,一个字却有干钧之重,再次警策谏官们严于自律、公而忘私,充分揭示了作者之所以题名于石的良苦熠心。 (5分)
[译文]
古时候向君王进谏没有专职官员,从公卿大夫到工匠商贾,没有不可以进谏的。汉朝建立以来,才开始设置专门的谏官。把关系到国家大政方略和广大百姓的得失利弊,集中到一名官员身上让他向君王进言,他担负的责任也够重大的了。担任这种官职的人,应该经常记住大事,舍弃小事,先谈紧急的要务,后言可以缓办的公事,只求有利于国家而不为个人谋私利。那些急急忙忙为个人争名的人,就像急急忙忙追求发财的人一样。这种人和对谏官的要求相差是多么远啊!
天禧初年,真宗皇帝下发布诏令设置六名谏官,规定了他们专负进言的职责。庆历年间,钱先生才把所有谏官的名字题写在版册上。我怕年深日久了字迹会消失,因而在嘉佑八年,把谏官的名字刻在石碑上。后代的人将一一指着上面的名字评论他们说:“某人忠诚,某人奸诈,某人正直,某人不公正。”啊,谏官们能不有所警惧吗!

作文(70分)
参照“2007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评分

徐汇区:http://www.nfxk.com/yuwen/gsyw/200805/20437.html

2008年上海黄浦区的语文二模试卷和答案~

黄浦区2008年高考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完卷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2008年4月16日
注意:答案全部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无效
一、阅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9分)
一个令人惊奇的现象
最近三四年来,我观看了数百部美国的、欧洲的以及在美国影响下的日本、韩国、中国香港等地的科幻电影。在这数百部科幻电影中,我注意到一个令人惊奇的现象,那就是———所有这些电影中所幻想的未来世,清一色都是暗淡而悲惨的。
早期的科幻小说,比如儒勒•凡尔纳在19世纪后期创作的那些作品,其中对于未来似乎还抱有信心;不过,被奉为科幻小说鼻祖的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1818年)中,就没有什么光明的未来。就是凡尔纳晚年的作品,也开始变得悲观起来,被认为“写作内容开始趋向阴暗”。而且,凡尔纳这种对于未来世界的信心,很快就被另一种挥之不去的忧虑所取代,人类的未来不再是美好的了。
在近几十年大量幻想未来世界的西方电影里,未来世界根本没有光明,总是蛮荒、黑暗、荒诞、虚幻、核灾难、大瘟疫……在这些小说和电影中,未来世界常见的主题不外是资源耗竭、惊天浩劫、科学狂人、专制社会等等。这些作品中的科学技术,也几乎清一色都不是绝对美好的———不是被科学狂人或坏人利用,就是其自身给人类带来灾祸。
而中国的科幻作品在这个问题上与西方明显不同———我们以前创作的作品都是乐观想象未来科学技术如何发达、人类社会如何美好、我们生活如何幸福的。科幻作品的任务似乎就是为读者或观众描绘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物质极度丰富的美妙未来世界。
前两年有人对法国的青少年作了一种问卷调查,这个调查后来也被移植到中国来,中法青少年在有些问题上的答案大相径庭,很值得玩味。比如其中有一题是这样的:“如果你可以在时空隧道中穿行,你愿意选择去哪个时代旅行?”中国和法国青少年的答案统计如下:

法国 中国
男 % 女 % 男 % 女 %
我们这个时代 42 50 6 2
公元2300年 26 9 41 34
法老时代 13 19 13 22
中世纪 13 9 6 7
路易十四时 6 13
大唐盛世 34 35












……


对未来乐观的思想基础
对未来乐观的第一个原因是,在我们以前习惯的概念中,一直将科学想象成一个绝对美好的东西,从来不愿意考虑它的负面价值或负面影响,也不愿意考虑它被滥用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事实上,一个绝对美好的东西是不可能被滥用的———无论怎样使用它都只会带来更多更美好的后果。 由此产生的一个实际上未经仔细推敲的推论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永远是越快越好。
我们又将科幻视为科普的一部分———只是为了让“小朋友们”喜闻乐见,所以使用了幻想的形式。科幻既然是科普的一部分,它当然必须为我们描绘一个因科学技术发达而带来的美好的未来世界。
另一个原因,则是传统的唯科学主义的强大影响。唯科学主义相信世间一切问题迟早都可以靠科学技术来解决,这就必然引导到一个对人类前途的乐观主义信念。在这个信念支配下,人类社会只能越发展越光明。这种朴素的乐观主义信念,和早年空想社会主义颇有关系。18世纪末19世纪初,自然科学的辉煌胜利,使许多人相信自然科学法则可以应用于人类社会,比如法国的圣西门、孔德等人就是如此。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事实上深刻影响了此后两个世纪的历史进程。
对未来的悲观与后现代思潮
从表面上看,似乎一味给科学技术歌功颂德只能流于浅薄庸俗,而悲观的态度和立场更有助于产生具有思想深度的作品。虽然这确实是事实,但仅仅这样来解释西方科幻作品中普遍的悲观是不够的。
要深入理解这种现象,必须和西方近几十年流行的某些后现代思潮联系起来思考。
我们今天所享受的物质生活,确实是依靠科学技术获得的。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有加速度的———它正在发展得越来越快。科学技术就像一列特快列车,风驰电掣,而我们就乘坐在上面。刚开始,我们确实快活得如同电影《泰坦尼克号》中那对在船头迎风展臂的青年男女。但随后我们逐渐发现,对于这列列车的车速和行驶方向,我们实际上已经没有发言权了。我们既不知列车将驶向何方,也不知列车实际上是谁在操控,我们唯一知道的是:列车正在越开越快。
此时,作为车上的一员,你想问:我们正在驶向何处?我们能不能慢一点啊?开得太快会不会出危险啊?这难道不是很正常的吗?
如果你被斥道:不要多问!你懂什么?反正是驶向幸福的天国!反正再快也是绝对安全的!到了这时,你的心情还能如同那对在船头迎风展臂的青年男女吗?到了这时,你和被劫持还有什么两样呢?
科学越发达,有这种感受的人就会越多。也许,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多的电影编剧、导演,这么多的小说作家,不约而同地要来写悲观作品的深层原因吧
1.第二段“写作内容开始趋向阴暗”中的“阴暗”在文中指的是 。(2分)
2.“对未来乐观的思想基础”,文章认为有二:(2分)
(1)、 ;(2)、 。
3.下列对“后现代思潮”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人类在科学技术加速度发展前迷失了方向
B、人类对科学技术加速度发展产生了厌恶情绪
C、人类不能左右科学技术加速度发展而普遍产生悲观情绪
D、人类好像被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所劫持产生了慌乱的心理
4、倒数第三段中说“我们确实快活地如同电影《泰坦尼克号》中那对在船头迎风展臂的青年男女”,此句的表达作用是 。(3分)
5、根据文意,补出文中所列表格后面的一段说明文字。(5分)(要求:要有数据反映的特征和结论两个方面的内容,语意连贯,100字左右)




6、第四段中说“中国的科幻作品在这个问题上与西方明显不同”,对此,你是“忧”还是“喜”呢?请简要论述理由。(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19分)
永远的普希金
对于俄罗斯人来说,普希金是无法形容的,一如俄罗斯皑皑的白雪;对于俄罗斯人来说,普希金又是活生生的,一如他们用以维持生命的黑面包和红菜汤。
《皇村的早晨》中生动地描写了童年的普希金。一个坚强而敏感的孩子被选中去捍卫整个民族的尊严,去创造一个民族的文化。当与他同宿舍的孩子还处在迷迷瞪瞪之中的时候,他就早早地结束了自己的童年时代。普希金在皇村的树林中做了一个梦,树们、草们、花们,都在跟他谈话,用一种比现有的俄语优美千百倍的语言。从此以后,他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感。他再出现在日常生活的时候,无论是在客厅里、在游艺所、在朋友圈中,还是在酒宴上、在牌桌前,普希金都会表露出这样的特性:他会突然神离周围的人们,陷入仿佛人迹不至、无声无息、忧郁的思想深渊之中。这个现象是从皇村的那个早晨开始的。那时候他还是个满头鬈发的少年,他已经知道他的使命,他为何来此人间。
普希金是一个标志,是蛮荒的俄罗斯和文化的俄罗斯的分水岭。之前俄罗斯文学是粗鄙的、零散的、模仿的;在普希金之后,俄罗斯文学中有了真正的俄罗斯精神,天空中出现了满天星辰,交相辉映。普希金是一个象征,是俄罗斯知识分子精神力量的象征。在面对冷酷而阴险的亚历山大一世的时候,普希金体现了作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光芒四射的高贵和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不可侵犯的尊严。亚历山大一世是世俗世界的帝王,他残暴的统治是暂时的;普希金是精神世界的帝王,他打着自由的火把照亮一代又一代人走路。
普希金以后,俄罗斯知识分子都是畅饮着他的琼浆长大的。女诗人茨维塔耶娃在她的回忆中不断地写到普希金。她的父亲是普希金博物馆的奠基人。小女孩三岁就为普希金的死而忧伤,母亲的卧室里挂着油画《决斗》,难怪她毫不夸张地说:“我的童年是跟着普希金一个脚印、一个脚印地走过来的。” 茨维塔耶娃记得曾经在家里看见了普希金的儿子,跟画像上的普希金一模一样。她偷偷地读哥哥学校里的《文选》课本,上面有普希金的诗歌《致奶娘》。哥哥不爱读书,妹妹却很爱读书。她不能完全读懂诗里所表达的哀伤、预感、压迫等概念,但是她读到“布满皱纹的双手”和“被遗忘的大门”时,她记住了,并且终身不忘。 她躲在巨大的书柜里阅读“禁果”,淡紫透蓝斜烫着金字的大厚书《普希金全集》。她差不多是在黑暗中读的,鼻子几乎触到书本和柜子的隔板上,书的重量压得她透不过气来。“我是用胸和脑来阅读普希金的。
最有趣的是,茨维塔耶娃一家人经常到普希金纪念像附近散步。普希金纪念像既是散步的起点也是终点:从普希金纪念像到普希金纪念像。小女孩仰望着黑色的普希金像,意识到自己面临的也将是“黑思想、黑命运、黑生活”。 普希金纪念像还是她与妹妹赛跑的终点:看谁最早跑到普希金纪念像跟前。妹妹的保姆有时简单化地把它说成:“咱们到普希金那里坐一会儿。”小茨维塔耶娃总要学着老学究似的纠正她:“不是到普希金那儿,是到普希金纪念像那儿。”茨维塔耶娃是那样地喜爱普希金笔下的女子达吉雅娜,她赞叹:“哪一个民族有如此这般谈情说爱的女主人公:勇敢而自重,钟情而百折不回,有先见之明而又一往情深。”她自己的悲剧性的一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茨维塔耶娃只是普希金的千千万万个孩子当中的一个。普希金生前早就料到了自己会拥有千千万万的孩子。在普希金生命最黯淡的时刻,他依然坚信这一点:自己比拥有全部俄罗斯人的生杀予夺权力的沙皇要高尚千百倍。普希金在《纪念碑》一诗中写道: 我将永远被“人民所喜爱, 因为我用诗的竖琴唤起了那善良的感情, 因为我在残酷的时代歌颂过自由,
并给那些倒下的人召唤过恩幸。”
7、第三段中说,在普希金之后“俄罗斯文学的天空中出现了满天的星辰,交相辉映”,请写出其中两颗明亮的“星”。(2分)
(1)、 (2)、
8、文章第三段认为普希金对于俄罗斯的贡献在于 和 两个方面。(2分)
9、第(5)段中说“普希金纪念像既是散步的起点也是终点:从普希金纪念像到普希金纪念像。”从写茨维塔耶娃的角度分析,这句话的含义是 。(2分)
10、文章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写茨维塔耶娃?(3分)

11、下列对文章理解或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 )(6分)
A、童年和少年的普希金有着极丰富的想象力和崇高的责任感
B、茨维塔耶娃悲剧性一生因为她喜爱普希金笔下的女主人公
C、用对比和比喻的手法突出普希金在俄罗斯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D、用生动的细节描写表现普希金和茨维塔耶娃他们的内心渴求
E、普希金和茨维塔耶娃的童年生活充满趣味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F、作者用申请的笔调抒写对普希金的赞美并表达了对他的崇敬
12、文章首尾呼应很有特色,请做简要赏析。(4分)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任选5空)(5分)
[注:考生答题超过5空,按前5空顺序平分]
13、(1)、嘈嘈切切错杂弹, 。
,幽咽泉流冰下难。 (白居易《琵琶行》)
(2)、疏影横斜水清浅, 。 (林逋《山园小梅》)
(3)、晓镜但愁云鬓改, 。 (李商隐《无题》)
(4)、出师未捷身先死, 。 (杜甫《蜀相》)
(5)、 ,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 尽心上》)
(6)、一张一弛, 。 (《礼记 杂记下》)
(7)、奇文共欣赏, 。 (陶渊明《移居》)
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
田家雨望 洪升
惆怅立荒蹊,山寒云渐低。草风疏飒飒,竹雨冷凄凄。
鸡鹜争余粒,鸬鹚睨浅溪。催科当岁歉,忍更迫穷黎。
14、洪升的著名传奇《 》写了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1分)
15、下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独自伫立与“荒蹊”,惆怅的是秋天的景色暗淡而萧条
B、描写疏风“飒飒”,冷雨“凄凄”,以烘托凄凉的荒年景象
C、“争”和“睨”字,描写鸡鸭、鱼鹰觅食,实写荒年之惨状
D、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全诗颇有杜甫“沉郁顿挫”之风格
16、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姚平仲小传 陆游
姚平仲字希晏,世为西陲大将。幼孤,从父古养为子。年十八,与夏人战臧底河,斩获甚众,贼莫能枝梧。宣抚使童贯召与语,平仲负气不少屈,贯不悦,抑其赏,然关中豪杰皆推之,号“小太尉”。睦州盗起,徽宗遣贯讨贼,贯虽恶平仲,心服其沉勇,复取以行。及贼平,平仲功冠军,乃见贯曰:“平仲不愿得赏,愿一见上耳。”贯愈忌之。他将王渊、刘光世皆得召见,平仲独不与。 钦宗在东宫,知其名,及即位,金人入寇,都城受围,平仲适在京师,得召对福宁殿,厚赐金帛,许以殊赏。于是平仲请出死士斫营禽虏帅以献。及出,连破两寨,而虏已夜徙去。平仲功不成,遂乘青骡亡命,一昼夜驰七百五十里,抵邓州,始得食。入武关,至长安,欲隐华山,顾以为浅,奔蜀,至青城山上清宫,人莫之识也。留一日,复入大面山,行二百七十余里,度采药者莫能至,乃解纵所乘骡,得石穴以居。朝廷数下诏物色求之,弗得也。乾道、淳熙之间始出,至丈人观道院,自言如此。 时年八十余,紫髯郁然,长数尺,面奕奕有光,行不择崖堑荆棘,其速若奔马。亦时为人作草书,颇奇伟,然秘不言得道之由云。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平仲功冠军( ) (2)、平仲适在京师( )
(3)、顾以为浅,奔蜀( ) (4)、度采药者莫能至( )
18、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平仲负气不少屈,贯不悦,抑其赏

(2)、于是平仲请出死士斫营禽虏帅以献

19、下列侧面写姚平仲用武的句子是( )(2分)
A、年十八,与夏人战臧底河,斩获甚众 B、然关中豪杰皆推之,号“小太尉”
C、一昼夜驰七百五十里,抵邓州,始得食 D、行不择崖堑荆棘,其速若奔马
20、姚平仲隐于山间的原因有二:一是 ;二是 。
21、陆游为什么要为姚平仲作传?(联系陆游生平经理回答)(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2分)
伍子胥庙记 王安石
予观子胥出死亡逋窜之中,以客寄之一身,卒以说吴,折不测之楚,仇执耻雪,名震天下,岂不壮哉!及其危疑之际,能自慷慨不顾万死,毕谏于所事,此其志与夫自恕以偷一时之利者异也。孔子论古之士大夫,若管夷吾、臧武仲之属,苟志于善而有补于当世者,咸不废也。然则子胥之义又曷可少耶?康定二年,予过所谓胥山者,周行庙庭,叹吴亡千有余年。事之兴坏废革者不可胜数,独子胥之祠不徙不绝,何其盛也!岂独神之事吴之所兴,盖亦子胥之节有以动后世,而爱尤在于吴也。后九年,乐安蒋公为杭使,其州人力而新之,余与为铭也。
22、王安石认为“子胥之义”的“义”表现为 。(用文中的语句回答)(2分)
23、引用孔子之“论”的作用一是 ;二是 (2分)
2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伍子胥用吴国兵力打败了楚国而报仇雪恨
B、伍子胥使吴国兴盛因此所建祠庙香火不衰
C、王安石曾经到过建于胥山上的伍子胥庙
D、王安石为新修的伍子胥庙写了一篇铭文
25、上文可以分为两层,第二层的起句是: 。(2分)
26、“事之兴坏废革者不可胜数,独子胥之祠不徙不绝,何其盛也”,对于这一现象,谈谈你的认识。(3分)



二、写作 (70分)
27、作文:以“有朋自远方来”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2008年黄浦区高三年级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模拟卷答案

1、 (2分)凡尔纳晚年的科幻小说作品对于未来变得悲观(或:被另一种挥之不去的忧虑所取代)
2、 (2分)
(1)将科学想象成一个绝对美好的东西,(科学技术的发展永远是越快越好)
(2)传统的唯科学主义相信世间一切问题迟早都可以靠科学技术来解决。
3、(3分)C
4、(3分)生动形象地说明在科学技术加速发展下人类享受物质生活的兴奋情绪
5、(5分)数据所反映的特征+结论
大多数的法国青少年愿意选择今天,而不是未来: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只有极少的中国青少年愿意选择今天,而大多数选择未来。这就和上文所说的情形一致了:西方人普遍对未来充满忧虑,而中国人普遍对未来抱着朴素的乐观。
6、(4分)针对“中国的科幻作品对未来的乐观想象”(1分)可以谈忧,也可以谈喜.辨证论述(1分),论述具有说服力(2分)
7、(2分)托尔斯泰 契诃夫 屠格涅夫
8、(2分)文学(领域) 精神(领域)
9、(2分)茨维塔耶娃在普希金的文学作品滋润(影响)下成长,最终走上了文学创作道路,(成为诗人)
10、(3分)详写茨维塔耶娃其实是在写普希金,茨维塔耶娃像俄罗斯的知识分子,以及千千万万个孩子一样是在“畅饮”普希金的“琼浆”(文学作品)中成长的,从而紧扣了题目中“永远”
11、(6分)B E
12、(4分)开头,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写普希金在俄罗斯人民心中的重要——影响(俄罗斯人民不能没有普希金),
结尾,用普希金诗句点出了他为什么有如此重要地位——影响(为什么被俄罗斯人民喜爱)——因为他用诗“唤起了善良的感情”,“歌颂过自由”,“并给那些倒下的人召唤过恩幸”
13、(5分)
(1)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2)暗香浮动月黄昏
(3)夜吟应觉月光寒
(4)长使英雄泪满襟
(5)穷则独善其身
(6)文武之道
(7)疑义相与析
14、(1分)长生殿
15、(3分)A
16、(4分)对官吏“催科”的憎恨(2分);对百姓“岁歉”的同情(2分)
五、
17、(4分)
(1)功劳在全军最大 (2)正、恰好
(3)但是 (4)估计、推敲
18、(6分)
(1)姚平仲倚恃(依仗、凭借)意气,不肯稍微屈就一下(一点也不屈从),童贯很不高兴,降低了赏赐(负、少屈、抑、各一分)
(2)于是姚平仲请求带领敢死士兵袭击敌人的军官,捉拿敌人的统帅献给(宋钦宗)(死士、斫、意思连续各1分)
19、(2分)B
20、(2分)没有立奇功,无颜见皇上
担心童贯嫉恨乘机加害
21、(3分)陆游为怀才不遇的姚平仲立传,以抒发自己抗击金兵,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难以实现的悲愤之情
六、
22、(2分)危疑之际,慷慨不顾万死,毕谏于所事
23、(2分)赞扬伍子胥之“义”,(强调伍子胥之“义”会流传)(1分),这下文伍子胥祠之“盛”作伏笔(1分)
24、(3分)B
25、(2分)康定二年
26、(3分)伍子胥“节有以动后世,而爱尤在于吴”,因而祠庙“不徙不绝”;反之,只能是遭遇“废革”。(“认识”只要是评价伍子胥,不结合文意语句,意思相同也可给3分)

  2008年卢湾区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 80分
  (一)(19分)
  1.(2分)雪灾之年,由于各级领导的指挥和无数普通劳动者的英勇奋斗艰辛劳作,使百姓度过欢乐、喜庆、团聚的春节(作者在文中通过假设来指出今年春节的特殊性。)
  2.(3分)⑴具体形象说明人的体力、人的双手在现代社会和战胜自然灾害中的重要作用;
  ⑵蕴含对体力劳动、体力劳动者的尊重和感动之情;
  ⑶引出下文对体力劳动的重要意义的论述。
  3.(2分)今年春节的雨雪灾害促使人们懂得必须尊重体力劳动的道理
  4.(2分)⑴现代化进程中种种漠视体力劳动重要意义的社会心态 ⑵学校、家长对青少年劳动观念教育的片面性产生种种轻视贬低体力劳动的观念和行为
  5.(6分)C E(以托尔斯泰为例是为了用早先“贵族”对体力劳动的认识来衬托现在有些人鄙视体力劳动的愚蠢观念;第四自然段分析的是现代社会中种种愚蠢观念。)
  6.(4分)略(观点1分,理由2分,语言1分。)
  (二)(19分)
  7.(2分)⑴用构成同渔夫打盹儿的情节矛盾冲突来暗示两种生活态度的冲突 ⑵引出下文旅游者同渔夫的邂逅与对话(从游客照相机的“喀嚓”声打搅了渔夫的“悠然自得”,以至觉得是一种“怀有敌意”的声音等描写来理解。)
  8.(2分)激动于自己对渔夫美好将来的理想设计 因为渔夫不思进取的“无知”和“懒惰”
  9.(3分)逍遥自在悠然自得地享受人生、享受自然的生活方式
  10.(3分)C(在谈话的最后,两人对人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逍遥自在悠然自得地享受生活。)
  11.(4分)表现游客对自己的反思和对渔夫的生活哲学的理解尊重,引发读者对生活的理解和思考;笔锋陡转,结局出人意料而又水到渠成,并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
  12.(5分)旅游者目标明确,致力于世俗的成就;渔夫安于现状,抛弃世俗的杂念,在生活中随时享受人生、享受自然。(2分)(自己的看法2分,语言1分。)
  (三)(5分)
  13.⑴望峰息心 窥谷忘反 ⑵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⑶雄发指危冠 ⑷千载谁堪伯仲间 ⑸总为浮云能蔽日 ⑹学然后知不足 ⑺无可奈何花落去(任选5空,写对一空给1分)
  (四)(8分)
  14.(2分)岁暮(寒宵) 天涯
  15.(3分)C(“卧龙跃马终黄土”:诸葛亮一世英名,公孙述一代豪杰,都掩埋于一抔黄土之中,所有的风云际会最终都化作历史的尘埃,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感悟。)
  16.(3分)前句写听觉:悲壮的战鼓声和号角声穿越夜空回荡,后句写视觉:峡江中星空的倒影随着波浪动荡摇摆,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开阔壮观浑厚苍凉的图景。(或:前句明写鼓角的声音,暗写军营和战争,透露出悲惨的战争现实;后句明写峡江景象,暗写雪后明朗的星空,写出了壮美的三峡夜景,不同角度的描绘浑然融合。)
  (五)(17分)
  17.(4分)⑴邀请;聘请 ⑵流派;风格 ⑶约会 ⑷同“现”。显现;露出。
  18.(2分)B(A项的“以为”是“把……看作”的意思,今义“认为”;C项的“隐约”为“潜藏”意,今义为“看起来或听起来不清楚,感觉不明显”;D项“或者”指“有的人”,不同于今义表“或许”,表选择关系。)
  19.(2分)A(A项两个“相”都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B项前句“乃”同“竟然”,后句“乃”表顺接;C项前句“竟”为“全、整”的意思,后句“竟”为“竟然”;D项前句“自”相当于“从”介词,后句“自”为代词:“自己”。)
  20.(6分)⑴鞋子破烂,露出脚跟,甩开袖子,像跳舞一样轻快地行走。(3分)
  (“穿”1分;“决”1分;意思连贯1分)
  ⑵(他们)对山人的了解真是太肤浅了呀!(3分)
  (倒装句式1分;“浅”1分;“知”1分)
  21.(3分)八大山人外表的癫狂(怪诞的行为举止)和杰出的艺术成就(1分) 八大山人经历家国破败的内心隐痛和不媚世俗的铮铮傲骨(2分)
  【参考译文】
  八大山人,是前代明朝的宗室,获得“诸生”的资格,世代居住在南昌。年轻时遭遇变故,离开家逃到奉新县的山中,剃去头发做了僧人。不几年,手持佛尘被称为高僧。
  (八大山人)住在山中二十年,跟随他学习的曾经有一百多人。临川县令胡亦堂听说他的名声,请他到官衙。一年多后,他心中空虚恍惚不得意,于是就发作疯病,忽而大笑,忽而整日痛哭。一天晚上,撕裂了自己的僧服,焚毁它,跑回了会城(南昌)。他独自在集市中徘徊,常常戴着旧布帽,披着破长袍,鞋子破烂,露出脚跟,甩开袖子,像跳舞一样轻快地行走。市中的人跟着观看嘲笑他,没有人认得出他。他的侄子认出了他,就留他住在自己家。很长时间,病才确实好了。
  山人擅长书法,行楷学习大令、鲁公(王献之、颜真卿),能够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写的狂草非常怪异而有气势。也喜欢画水墨芭蕉、怪石、花竹及芦雁、汀凫(野鸭),自由自在而不受画家规矩的约束。人们得到了他的画都争着收藏,把它看得很贵重。他喝酒不能喝完二升,但是喜欢饮酒。贫困的读书人或普通百姓、宰杀牲畜的、卖酒的邀请他喝酒,他就去;每次去喝酒总是喝醉。喝醉后创作时墨汁淋漓,也不很爱惜(自己的作品)。八大山人多次到城外僧舍去,小和尚争着纠缠他索要画作,甚至于拉扯他的衣袖衣襟,山人也不拒绝。朋友中有人赠送他财物,他也不推辞。然而达官贵人想要用几两银子换一张水墨画,也得不到;有人拿绫绢来,他就径直接受,说:“我把它当作做袜子的材料。”因此,达官贵人求他的书画,竟然反而要从贫困的读书人或和尚僧众、宰杀牲畜的、卖酒的那儿买到。
  一天,忽然在他的门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哑”字,从此对人不说一句话,然而喜欢笑并且更喜欢喝酒了。有人请他喝酒,他就缩着脖子、拍着手掌“哑哑”地笑。又喜欢游戏猜拳,赌酒胜了就“哑哑”地笑,输得多了就用拳打胜者的后背,更“哑哑”地笑个不停。喝醉了就常常叹息抽噎落泪。
  我客居南昌,一向仰慕八大山人,就嘱托北竺澹公约山人前往山寺相见,到这一天,刮大风下大雨,我料想山人一定不会出门,不一会儿,澹公拿着短信说:“山人天刚亮就已经到了。”我又惊又喜,急忙叫了一顶竹轿,冒着雨前去见他,握着手相视大笑。夜里在山中住宿,点烛交谈,八大山人犹如身体发痒忍不住地想要与人交流,就借助手势进行表达。随后竟然索要笔在桌上写字来酬答我,直到蜡烛燃尽露出烛根也不知疲倦。
  我认为:世上认识八大山人的人很多,却竟没有一个真正了解他的人。山人心中情感愤激郁结,另有无法自我排遣的原因。如同巨石阻挡了泉水,如同湿絮阻遏了烈火,无可奈何,于是忽狂忽哑,,潜藏玩世之态,而有的人看待他,说是狂士,说是高人,他们对山人的了解真是太浅了呀!可悲啊!
  (六)(12分)
  22.(1分)诗经
  23.(2分)博闻强识、功力深厚,严守格律(声应律而舞合节) 也受诗歌格律束缚,很拘谨
  24.(3分)B(A项作者是指才人之诗靠炫耀才华不能登大雅之堂;C项原句的意思是诗歌听起来声音清淡,却蕴涵深远;D项作者指出的是具体现象,不是一概而论。)
  25.(2分)对事物有独特的领会,表达自己的情感;语言浅近而涵义深远。(意思差不多即可)
  26.(3分)能结合本文观点(1分)认识正确,能结合自己的实践(2分)
  【参考译文】
  有诗人写的诗,有学者写的诗,有才子写的诗。
  才子写的诗,高谈阔论,才华横溢,风流放任,丰富多彩,新鲜而别致,一挥而就。但只是当场角逐,令人惊奇仰慕而已;而在空闲的时候再来细加品味,就会感觉到时过境迁,了无意趣。这就如同和尚吞针咒水,花样百出,到底只是邪门小道,不能验证如来佛祖的大道。
  学者写的诗,博学多识,内容丰富,和作者好学深思有关,但是尽管功力深厚,天分和才气却有限,没有不是声应音律而舞合节拍(受诗歌格律束缚)的拘谨之作。研究起来,他们超过别人的地方,也正好是他们不如别人的地方。这就如同佛教用清规戒律教育弟子死守法度教义,到底只是个悟性极差的老和尚,怎么能够明心见性而成正果呢!
  诗人写的诗,心明眼亮,有过人的才智,意味高远,没有庸俗的思想牵挂。对诗书中的名词事物,能有独特的领会;山川花鸟,都能和诗人自己的心境性格互相映发。信手写来,诗句浅近而意旨深远,篇幅虽短却情韵悠长,听起来声音清淡,品味起来却含蓄隽永。这才是禅宗的要领所在,也才是风雅精神的正宗嫡传。
  因此在写诗之前,没有分清好坏,应该先分清是非。有的诗,尽管渊源于经史,上下古今,渊博深奥,却不能叫做诗;有的诗,尽管只是平常的几句,初看似乎了无深意,但是却不能不叫做诗。懂得了这个道理,就可以进入到诗人的行列里了。

  二 写作(70分)
  28.(略)按照高考作文要求评分。

2009宝山区高考语文二模答案
答:2009-05-15 知道答主 回答量:5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宝山区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不得分〕 一、阅读(80分) (

2008届上海语文散装同步试卷(普陀和闸北二模)答案,谢谢了
答:(2分)六.24、在山中开垦荒地种粮谋生的人。(2分) 25、C(2分) 26、对比;突出开山之害,指出允许棚民开荒种地是因小失大。 26、开垦荒地(开荒生产)和环境保护;略。( 写出矛盾2分。能够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言之成理、语言通顺3分;共5分)写作部分(70分)一类卷(63—70分)...

2008届上海语文散装同步试卷(闵行区二模)答案
答:因此有关人士认为主流文化中出现真正的好作品、加强正面文化的力量才是抑制低俗文化的关键。(二)(22分)7.(3分)(运用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生动地(1分)表现了剑桥早春的来临——既悄然而至又无处不在(1分),表达了作者的欢快喜悦之情(1分)。8.(3分)表现剑桥景物营造的匠心(“心...

2010年上海市高考二模的各区语文作文题目。
答:徐汇区 根据以下材料,任选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2010上海世博会有一个以“尊重*可能”为主题的展馆叫“2049”。展馆通过展示“害虫”白蚁筑巢的智慧,以色列节水灌溉技术的实践,垃圾“身份”的演变等故事,希望与参观者一起分享和理解人、自然和城市的互相尊重,探寻...

2014上海高考语文二模分类文言文
答:2. 上海市杨浦静安宝山青浦四区2014届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二模)语文 2014年初三二模杨浦区·参考答案一、文言文阅读(39分) (一)默写(15分每句3分) 1.昔人已乘黄鹤去 2.淡妆浓抹总相宜 3.酒酣胸胆尚开张 4.以为且噬己也 5.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二)(4分) 6.春天的芳华凋谢了。 (2分) 7.C(2分) ...

求闵行09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年级质量调研语文试卷答案
答:8、(4分)开卷有益,结合本文,谈谈你的读书取舍。(二)阅读下文,完成第9—14题(18分) 除夕的忆念 曹旭 ①小时候,父母在上海;我跟祖母在乡下老家,过...2013-11-15 2013上海语文高三二模卷闵行区答案 30 2010-06-08 求文档: 2010年闵行区初三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 10 2019-05-21 2018学年第二学期杭州市...

跪求2011卢湾区语文二模答案(第一篇阅读是 盆景:旧体诗词的当代角色...
答:(二)(21分)7.(2分)承前文白衣少女的比喻,启下文对昙花开放的拟人化描写(1’),表达作者对昙花的深爱之情(1’)。8.(3分)昙花开花打破作者对时间节奏的惯常感知(1’),产生忽而漫长忽而短暂的错觉(1’),反映作者从期盼到震惊的心理变化过程(1’)。9.(3分)拟人手法,生动表现昙花闭合时的...

2010上海徐汇区语文二模 作文
答:没有哪个人不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可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明白尊重别人。殊不知,只有懂得尊重别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有一位当上经理的成功女性这样讲述她的故事:若干年前,她只是某家企业的临时工,工资收入很低,可是她的儿子却要求为其买一个足球与朋友玩耍。这位母亲为向儿子解释自己金钱短缺的困难费...

高三语文模拟部分试题及答案
答:D.从百年诺贝尔文学奖对获奖作品的文学主题关注重心的变迁,我们可以窥见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文学批评的审美观念的变化态势。 【答案解析】1.B(因果倒置,应是“社会矛盾虽然日益尖锐,但人们仍然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信心。受此影响,诺贝尔文学奖最初十几年多关注那些透过温和的人道主义显现出真、善、美的文学作品”。) 2....

请各位文士推荐“高考语文”经典的复习试卷!
答:1292 新疆乌鲁木齐地区2009年高三年级第二次诊断性测验语文试卷2009年4月4日 1291 江苏省淮安、宿迁、徐州、连云港四市2009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2009年4月4日 1290 2009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广东卷)语文模拟试卷2009年4月4日 1289 上海市2009九校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2009年4月4日 1288 四川...